CN220232198U -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 Google Patents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32198U
CN220232198U CN202321505034.7U CN202321505034U CN220232198U CN 220232198 U CN220232198 U CN 220232198U CN 202321505034 U CN202321505034 U CN 202321505034U CN 220232198 U CN220232198 U CN 2202321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hole
conductive material
layer
conductiv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503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树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0503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321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321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321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基板组件、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导电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两个基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电致变色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电致变色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基板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第一导电材料用于封堵第一通孔且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第二通孔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第二导电材料用于封堵第二通孔且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密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终端产品。

Description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近年来,电致变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车辆后视镜、车辆天窗、显示设备等产品中。
现有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进行电极引出时,需要使导线穿过侧面的密封结构,以连接密封结构内侧的电致变色膜层与密封结构外侧的外接电源。此种电极引出方式会破坏密封结构的完整性,水汽容易沿着导线穿过密封结构进入电致变色器件的内部,从而会引起电致变色材料失效、电致变色器件损坏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电致变色器件密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
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两个所述基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
所述基板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用于封堵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所述第二导电材料用于封堵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二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材料通过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处且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通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相互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件为柔性电路板、铜片和导电胶带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涂覆有绝缘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至少间隔0.1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刻蚀线,所述刻蚀线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分隔出绝缘区。
在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合,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之外的区域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且连通的通道,所述第二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通道内,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设置第二导电件且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封闭所述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包覆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相互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外表面且覆盖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口处。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改变了电致变色层的引出方式和导电结构,具体地,在基板上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在第一通孔内填充与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材料、在第二通孔内填充与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材料,由于第一导电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利用第一导电材料和第二导电材料代替传统的导线引出结构,能够在保证电致变色层导通性能的前提下,确保电致变色器件密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和防水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产品,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意一种。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产品,通过改进电致密封器件的结构,具体地,通过改进电致密封器件中电致变色层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密封性能及防水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基板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另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基板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基板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六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七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八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九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十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100、电致变色器件;
1、基板;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21、第一导电层;211、第一连接部;22、电致变色层;23、第二导电层;231、第二连接部;24、刻蚀线;31、第一导电材料;32、第二导电材料;41、光胶层;42、第一柔性基底;43、第二柔性基底;5、密封件;6、绝缘材料;71、第一导电件;72、第二导电件;73、第三导电件;8、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设置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参照图1,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基板组件、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如图1中Y所示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1,两个基板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电致变色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1、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基板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第一通孔11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材料31用于封堵第一通孔11且与第一导电层21电连接,第二通孔12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32,第二导电材料32用于封堵第二通孔12且与第二导电层23电连接。
电致变色器件100还包括框胶、光胶层41、第一柔性基底42和第二柔性基底43。框胶围绕基板1的周边设置,用于连接两个基板1以及密封容置空间。光胶层41设置于电致变色组件与基板1之间,用于实现电致变色组件与基板1的固定连接,光胶层41可以为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或聚乙烯醇浓缩丁醛酯(Polyvinyl Butyral Resin,PVB),但不限于此。第一柔性基底42设置于第一导电层21一侧,用于支撑第一导电层21;第二柔性基底43设置于第二导电层23一侧,用于支撑第二导电层23,第一柔性基底42和第二柔性基底43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环烯烃共聚物,但不限于此。
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还用于连接外部的电源引线,以实现外接电源与电致变色层22的电连接。利用外接电源能够为电致变色层22施加电压并控制电致变色层22进行变色。
电致变色层2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
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与电致变色层22紧密贴合,并且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中的至少一者及与其相对的基板1为透明结构,以用于展示电致变色层22的光学性质变化。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可以为氧化铟锡、氧化铝锌或纳米银线,但不限于此。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改变了电致变色层22的引出方式和导电结构,具体地,在基板1上设置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并在第一通孔11内填充与第一导电层2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材料31、在第二通孔12内填充与第二导电层23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材料32,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具有良好的导电能力,利用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代替传统的导线引出结构,能够在保证电致变色层22导通性能的前提下,确保电致变色器件100密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和防水能力。
此外,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设置于基板1上,采用正面引出结构,还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中框胶的制作难度。因为当采用传统的侧面引出结构时,往往需要先将电致变色组件置于两基板1之间,再在两基板1之间的电致变色组件周围设置框胶(例如密封胶等),此时在侧面引出结构的位置处,由于基板1之间还存在引出结构,导致该处的密封胶填充高度被引出结构一分为二,从而缩小了密封胶的填充高度,而密封胶一般又具有一定粘度,流动性也有限,因此,侧面引出结构位置处的密封胶的填充工艺难度大大增大;同时,为了保证密封胶能完全填充,一般会稍微过量设置密封胶,这就导致固化后,多余的密封胶会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周侧面溢出,此时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正面可以看到边缘多余而凸出来的密封胶,因此为了保证美观,需要将多余的密封胶用小刀人工刮除,但由于采用侧面引出的设计,导致在刮除引出结构位置处多余的密封胶时,很容易将引出结构割伤或者割断,进而影响引出结构的连接稳定性,严重时(当引出结构被割断)还会导致器件由于无法实现引出,而导致器件报废,因此在生产中,该位置的刮除操作都格外小心,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进一步的,当电致变色器件100为后视镜产品时,采用正面引出结构,还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中框胶的固化难度。因为现有EC后视镜(Electro-ChromicMirror,电致变色后视镜)产品的两个基板1分别设置有反射层和位于周边的遮蔽环,导致框胶只能通过侧面进行UV光照固化,此时,如果采用侧面引出结构,由于侧面引出结构很难与基板1平面完全平行设置,而是成一定角度倾斜设置,从而导致在UV光照固化密封胶时,倾斜的引出结构会部分遮挡住UV光,使得对应的密封胶无法固化,导致密封胶的密封性能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后视镜产品的性能。可以理解的是,不仅仅是对于电致变色器件100为后视镜产品的情况会存在上述问题,其他只能通过侧面UV固化来固化密封胶的电致变色器件100都会出现类似问题,此时,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正面引出结构,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如图1所示,电致变色器件100还包括密封件5,密封件5设置于基板1的外表面且覆盖于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孔口处。
密封件5可以为保护胶或保护贴纸,但不限于此。
密封件5至少覆盖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并且保留用于供外部电源引线穿过的开口,需要说明的是,密封件5可以是在外部电源引线连接到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之前,就覆盖于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之上的,也可以是在外部电源引线连接到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之后,才覆盖于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之上的。在一些情形中,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会溢出于通孔外,密封件5还需要包裹此部分溢出于基板1表面的导电材料。
采用上述设计,通过设置密封件5,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和防水能力,以及保护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不被外界环境腐蚀。进一步的,密封件5可以为绝缘密封件,避免产生不希望的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条形孔,但不限于此。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为方形孔,并且为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及阻值,限定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宽度(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不小于2mm,长度不小于10mm。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可以为导电胶、导电银浆或导电油墨,但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实质为一种具有导电能力、液态状态可流动并填充通孔、以及固化后可封闭通孔的材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可以是具有密封效果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具有密封效果的材料。当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具有密封效果时,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用于封堵第一通孔11,即第一导电材料31填满第一通孔11,因此,在第一通孔11处的密封性可以得到保证,同理,在第二通孔12处的密封性也可以通过第二导电材料32得到保证;当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不具有密封效果时,则可以通过设置覆盖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密封件5来提高在第二通孔12处的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具有密封效果时,也可以设置覆盖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保护层,用于保护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不被外界环境腐蚀,进一步的,保护层可以是密封件5,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和防水能力。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材质相同,均为导电银浆。导电银浆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在低温下能够快速固化,利用导电银浆作为密封及电连接结构,效果好、成本低且加工工艺简单。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导电层21具有第一连接部211,第一连接部211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如图1中X所示)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第一通孔11在第一导电层21的投影与第一连接部211至少部分重合,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连接部211电连接。第二导电层23具有第二连接部231,第二连接部231沿第二方向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一导电层21,第二通孔12在第二导电层23的投影与第二连接部231至少部分重合,第二导电材料32与第二连接部231电连接。
具体地,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在第二方向的长度大于电致变色层22的长度,第一导电层21除第一连接部211以外的部分,远离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与电致变色层22平齐,第二导电层23除第二连接部231以外的部分,远离第二连接部231的一端与电致变色层22平齐,使得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31分别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的相对两端。
第一通孔11与第一连接部211相对,第一通孔11在第一导电层21的投影可以完全落入第一连接部211或部分落入第一连接部211,第二通孔12与第二连接部231相对,第二通孔12在第二导电层23的投影可以完全落入第二连接部231或部分落入第二连接部231。
采用上述设计,一方面,通过在第一导电层21与电致变色层22,以及在第二导电层23与电致变色层22的端部形成台阶面结构,能够暴露出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31,从而方便设计导电层的引出结构;另一方面,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开孔位置与台阶面结构至少部分重合,方便实现导电材料与连接部的电连接;又一方面,上述电致变色组件结构合理,高效利用了密封空间,电致变色层22占比较大且能够完全暴露,从而还能够确保电致变色层22的使用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连接部211间的连接方式不唯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导电材料31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且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连接部211相互连接。
制作电致变色器件100时,可先组装基板组件与电致变色组件,而后分别向第一通孔11及相对的容置空间内灌注第一导电材料31、向第二通孔12及相对的容置空间内灌注第二导电材料32,并且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二导电材料32均由通孔处延伸至相对的连接部处。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以及第二导电材料32直接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1,电连接效果好且电致变色器件100加工工艺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空间内设有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材料31通过第一导电件71与第一连接部211电连接。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导电件71结构设计灵活,不易发生短路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容置空间内设置第一导电件71时,第一导电件71的结构不唯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抵持于第一通孔11的孔口处且用于封闭第一通孔11,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11相互连接。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导电件71封闭第一通孔11,能够避免第一通孔11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流入容置空间内,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降低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流入容置空间后,同时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电解触,而导致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短路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件71连接基板1的一端还形成弯折结构,第一导电件7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抵持于基板1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一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部的截面尺寸,第二部还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以避免在设置第一导电件71时,第一导电件71与电致变色层22离得太近,从而带来一定的挤压应力,导致电致变色层22分层,使得电致变色层22出现边缘失效的问题。
电致变色器件100还包括光胶层41和第一柔性基底42,当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设计为弯折结构时,可以在光胶层41的端部设计避让空间,以收纳第一导电件71的第一部。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根据第一导电件71的结构,扩大第一通孔11的尺寸,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提高第一通孔11内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量和截面积,以及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的接触面积,当截面积和接触面积越大时,第一导电材料31的电阻会相应减小,从而提高导通效果。
可以理解,第一导电件71可以通过弯折形成上大下小的结构,或者本身即为上大下小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导电材料31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11相互连接,另一端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相互连接。
第一导电件71在第一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的间距,第一导电件71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连接于填充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还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
采用上述设计,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导电性能良好,并且相比于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第一连接部211,设置有第一导电件71,可以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需要填充的容置空间高度,从而便于生产制程,同时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短路风险。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一导电件71可以为柔性电路板、铜片和导电胶带中的任意一种,但不限于此。可以理解,第一导电件71实质为一种具有导电能力、固态状态的材质。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71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灵活性高,加工工艺简单。
为避免第一导电材料31或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接触而引发电致变色器件100内部短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可在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涂覆绝缘材料6,或者限定第一通孔11与第二导电层23在第二方向上的间距,或者还可在第二导电层23上设置绝缘区,以确保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的绝缘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涂覆有绝缘材料6。绝缘材料6可以为绝缘胶或离子传导层材料,但不限于此。
绝缘材料6覆盖于第二导电层23暴露于第一连接部211一侧的表面上,至少覆盖与第一通孔11相对的部分。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绝缘材料6为绝缘胶,绝缘胶还覆盖于电致变色层22的端部。
如此设置,利用绝缘材料6分隔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绝缘效果好,并且对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一导电件71限制小,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与第二导电层23在第一导电层21的投影至少间隔0.1mm。具体地,沿第二方向,第一通孔11和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并且间距不小于0.1mm。
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的接触风险,进而降低短路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设有刻蚀线24,刻蚀线24用于在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通孔11的一端分隔出绝缘区。
利用刻蚀线24能够将第二导电层23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靠近第一通孔11,另一部分靠近第二通孔12,并且靠近第二通孔12的部分作为功能区,用于与外接电源电连接。
在刻蚀线24的作用下,能够确保第二导电层23的功能区与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绝缘设置,从而能够避免发生短路。
可选的,刻蚀线24可以为U形包围结构,U形包围结构至少能够覆盖第一通孔11的长度;或者,刻蚀线24还可以为一字型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厚度较小,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降低制作难度,刻蚀线24还可穿过光胶层41、第一柔性基底42和第二柔性基底43。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沿第二方向,第一通孔11的长度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通孔11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第一通孔11在第一导电层21的投影部分与第一连接部211重合,另一部分与第一导电层21上第一连接部211之外的区域重合。
如此设置,可以相对提高第一通孔11的尺寸,从而方便向第一通孔11内灌注第一导电材料31,并提高第一通孔11内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量和截面积,当截面积越大时,第一导电材料31的电阻会相应减小,从而提高导通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设置位置不唯一。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可以设置于同一基板1上,或者设置于不同基板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通孔11设于电致变色层22远离第一导电层21一侧的基板1上,第二通孔12设于电致变色层22远离第二导电层23一侧的基板1上。
此种情况下,为便于制造,第一连接部211处的导电结构和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一般是相同的,并且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端部绝缘结构设计也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11处的导电结构和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例如第一连接部211处的导电结构仅为第一导电材料31(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包括第二导电材料32和第三导电件73(如图2所示),其他可能情况,在此不再赘述;同理,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端部绝缘结构设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均设于电致变色层22远离第一导电层21一侧的基板1上,或者均设于电致变色层22远离第二导电层23一侧的基板1上。
此种情况下,第一连接部211处的导电结构和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不同,并且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依据第二连接部231的结构进行设计。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均设于电致变色层22远离第一导电层21一侧的基板1上。
采用上述设计,能够实现同侧电极引出,从而便于生产,因为此时仅需要在同一基板1上进行穿孔,减少了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设置在不同基板1上时,带来的对位不便;同时,此时也有利于隐藏线路,因为在靠近第一导电层21一侧的基板1的外侧观察电致变色器件100时,引出电极的结构会被密封件覆盖遮挡,从而保证电致变色器件100一侧美观度及可视性。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在靠近第一导电层21一侧的基板1外周边缘设置环状的遮挡层,以遮挡密封件和引出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一侧美观度及可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231内设有与第二通孔12相对且连通的通道8,第二导电材料32还填充于通道8内,第二连接部231远离第二通孔12的一侧设置第二导电件72且第二导电件72用于封闭通道8。
第二导电层23与基板1之间还设有光胶层41和第二柔性基底43,通道8还需要贯穿光胶层41和第二柔性基底43。
采用上述设计,第二导电件72设置于通道8一端并对通道8进行兜底,方便灌注第二导电材料32,第二导电材料32不会从通道8内漏出,并且第二导电材料32与第二导电层23接触良好,有利于提高电导通率和产品良率。
其中,通道8的截面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二通孔12的截面尺寸。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通孔为方形结构,通道8为条形孔结构,通道8的截面小于第二通孔12的截面尺寸,第二通孔12在第二连接部231的投影覆盖通道8,以进一步降低第二导电结构制作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二连接部231的表面包覆第二导电件72,第二导电材料32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且与第二导电件72相互连接。
具体地,第二导电层23与基板1之间还设有光胶层41和第二柔性基底43,为确保第二导电件72与第二连接部231间的电连接效果,至少在光胶层41的端部设计避让空间,以使第二导电件72能够包覆于第二连接部231的表面。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72包覆于第二柔性基底43和第二连接部231的表面,第二导电件72的厚度小于光胶层41的厚度,第二导电材料32灌注于第二导电件72与设置第二通孔12的基板1之间的空隙内。
采用上述设计,第二连接部231处的导电结构,导电性能良好,加工工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二导电层23上设计隔断层等结构,以实现第二导电层23与第二通孔12内第二导电材料32的电连接,具体可参考申请公布号为CN112394581A和CN114815431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的单侧引出的结构设计,在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中,第二导电件72可以为柔性电路板、铜片、导电夹和导电胶带中的任意一种,但不限于此。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72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灵活性高,加工工艺简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基板组件和电致变色组件。
如图1所示,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1a和第二基板1b,第一基板1a和第二基板1b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二基板1b上设有第一通孔11,第一基板1a上设有第二通孔12。
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1、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第一导电层21具有第一连接部211且第一连接部21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的一端,第二导电层23具有第二连接部231且第二连接部23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的一端。
第一通孔11及与第一通孔11相对的容置空间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第二通孔12及与第二通孔12相对的容置空间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32,第二导电材料32直接连接于第二连接部231。
第一导电层21靠近第二连接部231的端部及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均涂覆有绝缘材料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一方面,通过改进电致变色层22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及防水性能,同时降低了电致变色器件100中框胶的制作难度;另一方面,通过改进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设置位置,利用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第一连接部211,以及利用第二导电材料32直接连接第二连接部231,还能够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加工制造难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容置空间内还设置第一导电件71和第三导电件73。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上第一通孔11的孔口处且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第二连接部2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设置第二导电件72,第二导电件7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31,另一端抵持于第一基板1a上第二通孔12的孔口处且连接第二导电材料32。
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和电致变色层22的端部间隔设置,第三导电件73与第一导电层21和电致变色层22的端部间隔设置,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可以不涂覆绝缘材料6。
其中,第三导电件73可以为柔性电路板、铜片和导电胶带中的任意一种,但不限于此。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三导电件73为柔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灵活性高,加工工艺简单。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利用第一导电件71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一导电层21,以及利用第三导电件73连接第二导电材料32和第二导电层23,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并降低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第二导电材料32流入容置空间内后,同时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电接触,而导致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短路的风险。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件71和第三导电件73的一端设计成弯折结构。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导电件71靠近第二基板1b的一端具有弯折部,第一导电件7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部的截面尺寸,第一部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且部分卡入第二柔性基底43与第二基板1b之间的间隙内,第二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且与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第三导电件73与第一导电件71结构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改进了第一导电件71和第三导电件73的结构,方便扩大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的尺寸,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并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量和截面积,以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第二导电材料32与第三导电件73的接触面积,当截面积和接触面积越大时,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电阻会相应减小,从而还能够提高导通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并且容置空间内设有第一导电件71和第三导电件73。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连接灌注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第二连接部231与第二通孔12之间设置第二导电件72,第二导电件72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31,另一端连接灌注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二导电材料32。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导电材料与导电件共同作用,导电性能良好,并且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短路风险;同时,降低了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基板组件和电致变色组件。
如图7所示,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1a和第二基板1b,第一基板1a与第二基板1b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二基板1b上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
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1、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第一导电层21具有第一连接部211且第一连接部21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的一端,第二导电层23具有第二连接部231且第二连接部23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的一端。
第一通孔11及与第一通孔11相对的容置空间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31及第二连接部231与第二基板1b之间的光胶层41和第二柔性基底43上设置通道8,通道8与第二通孔12相对且连通,第二通孔12及通道8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32,第二连接部231远离第二通孔12的一侧设置第二导电件72且第二导电件72用于封闭通道8。
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涂覆有绝缘材料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一方面,通过改进电致变色层22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及防水性能;另一方面,将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设置于同一基板1上,方便制造,且有利于隐藏线路,保证电致变色器件100一侧美观度及可视性。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上第一通孔11的孔口处且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利用第一导电件71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一导电层21,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降低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流入容置空间内后,同时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电接触,而导致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短路的风险。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六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设计成弯折结构。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一导电件71靠近第二基板1b的一端具有弯折部,第一导电件7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部的截面尺寸,第一部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且部分卡入第二柔性基底43与第二基板1b之间的间隙内,第二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且与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改进了第一导电件71的结构,方便扩大第一通孔11的尺寸,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量和截面积,以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的接触面积,当截面积和接触面积越大时,第一导电材料31的电阻会相应减小,从而还能够提高导通效果。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材料31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并且容置空间内还设有第一导电件71。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连接灌注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共同作用,导电性能良好,并且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短路风险;同时,降低了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100,包括基板组件和电致变色组件。
如图12所示,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1a和第二基板1b,第一基板1a与第二基板1b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第二基板1b上设有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
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21、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第一导电层21具有第一连接部211且第一连接部21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的一端,第二导电层23具有第二连接部231且第二连接部231凸出于电致变色层22的一端。
第一通孔11及与第一通孔11相对的容置空间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材料31直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31的表面包覆第二导电件72,第二通孔12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32,以及第二导电材料32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且与第二导电件72相互连接。
第二导电层23与第二基板1b之间的光胶层41上还设置避让空间,以使第二导电件72可以包覆于第二连接部231的上下两侧。
第二导电层23靠近第一连接部211的端部涂覆有绝缘材料6。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一方面,通过改进电致变色层22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及防水性能;另一方面,将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设置于同一基板1上,方便制造,且有利于隐藏线路,保证电致变色器件100一侧美观度及可视性;又一方面,第二导电材料32与第二导电件72共同作用,结构合理,导电性能良好。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上第一通孔11的孔口处且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第一导电件71与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利用第一导电件71连接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一导电层21,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降低由于第一导电材料31流入容置空间内后,同时与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电接触,而导致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短路的风险。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十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设计成弯折结构。具体地,如图14所示,第一导电件71靠近第二基板1b的一端具有弯折部,第一导电件71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部的截面尺寸,第一部抵持于第二基板1b且部分卡入第二柔性基底43与第二基板1b之间的间隙内,第二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211且与第二导电层23的端部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改进了第一导电件71的结构,方便扩大第一通孔11的尺寸,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难度,并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的灌注量和截面积,以提高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的接触面积,当截面积和接触面积越大时,第一导电材料31的电阻会相应减小,从而还能够提高导通效果。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与实施例九的区别在于:第一导电材料31还填充于容置空间内,并且容置空间内还设有第一导电件71。具体地,如图15所示,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导电件71,第一导电件7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11,另一端连接灌注于容置空间内的第一导电材料31。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件71共同作用,导电性能良好,并且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的短路风险;同时,降低了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的灌注难度。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100,通过改进电致变色层22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提高了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及防水性能,并且通过将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设置于基板1上,也就是采用正面引出结构,还有利于降低电致变色器件100中框胶的制作难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终端产品,包括第一方面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0。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意一种。
可以理解,根据终端产品的类型不同,基板1可以为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树脂基板等。
例如,当用于制作防眩目后视镜时,基板1可选用透明的玻璃基板,光胶层41选用OCA胶,第一柔性基底42和第二柔性基底43为PET材质,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为氧化铟锡材质。电致变色器件100还包括反射层、遮蔽环等结构,此部分设计可参考现有设计,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终端产品,通过改进电致密封器件的结构,具体地,通过改进电致密封器件中电致变色层22的电极引出方式及导电结构,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密封性能及防水能力。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第一方面中的电致变色器件100。如图1和图16所示,所述制作方法包括:
S1、提供基板组件,在基板组件上设置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基板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1。
基板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1,两个基板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可以设置于同一基板1上,或者还可以分别设置不同的基板1上。
S2、提供电致变色组件,将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两个基板1之间,电致变色组件包括第一导电层21、电致变色层22和第二导电层23。
电致变色层2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变色材料层、电解质层和离子存储层。
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与电致变色层22紧密贴合,并且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中的至少一者及与其相对的基板1为透明结构,以用于展示电致变色层22的光学性质变化。第一导电层21和第二导电层23材质相同,可以为氧化铟锡、氧化铝锌或纳米银线,但不限于此。
S3、向第一通孔11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31,使第一导电材料31与第一导电层21电连接,以及,向第二通孔12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32,使第二导电材料32与第二导电层23电连接。
第一导电材料31和第二导电材料32还用于连接外部的电源引线,以实现外接电源与电致变色层22的电连接。利用外接电源能够为电致变色层22施加电压并控制电致变色层22进行变色。
第一导电材料31用于封堵第一通孔11,即第一导电材料31填满第一通孔11,满足密封性的要求。同样的,第二导电材料32填满第二通孔12。
本申请提供的制作方法,通过在基板1上设置第一通孔11和第二通孔12,并在第一通孔11内填充与第一导电层21电连接的第一导电材料31、在第二通孔12内填充与第二导电层23电连接的第二导电材料32,能够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密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100的密封性能和防水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基板,两个所述基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
电致变色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和第二导电层;
所述基板组件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填充第一导电材料,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用于封堵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通孔内填充第二导电材料,所述第二导电材料用于封堵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一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凸出于所述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导电层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重合,所述第二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导电材料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材料通过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抵持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口处且用于封闭所述第一通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所述第一导电材料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为柔性电路板、铜片和导电胶带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端部涂覆有绝缘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至少间隔0.1mm。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设有刻蚀线,所述刻蚀线用于在所述第二导电层靠近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分隔出绝缘区。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一导电层的投影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重合,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上所述第一连接部之外的区域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设于所述电致变色层远离所述第一导电层一侧的所述基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且连通的通道,所述第二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通道内,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通孔的一侧设置第二导电件且所述第二导电件用于封闭所述通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表面包覆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二导电材料还填充于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第二导电件相互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器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基板的外表面且覆盖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口处。
17.一种终端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中,所述终端产品包括后视镜、幕墙、汽车天窗、汽车侧窗、汽车挡风玻璃、电子产品的壳体、眼镜、交通工具以及显示面板中的任意一种。
CN202321505034.7U 2023-06-13 2023-06-13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Active CN2202321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034.7U CN220232198U (zh) 2023-06-13 2023-06-13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05034.7U CN220232198U (zh) 2023-06-13 2023-06-13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32198U true CN220232198U (zh) 2023-12-22

Family

ID=89175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5034.7U Active CN220232198U (zh) 2023-06-13 2023-06-13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321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27542B (zh) 电致变色装置组件
EP2848993B1 (en)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romic plate, electrochromic mirro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168514B2 (en) Spacer for insulating glazings comprising an integrated ribbon cable
US9658478B2 (en) Laminated glazing with variable liquid-crystal-induced scattering, and process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it
JP7128119B2 (ja) 放射線の透過を制御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
US11713613B2 (en) Corner connector for insulating glazing units with an electrical supply line
JP2009544997A5 (zh)
EP4202542A1 (en)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6248709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220232198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BR112020021666A2 (pt) barramentos longos que têm segmentos para robustez aumentada
CN116841098A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作方法、终端产品
KR20110015417A (ko) 적층된 창유리를 창유리 외부의 장치에 전기적으로 연결시키기 위한 디바이스, 하나의 그러한 연결 디바이스가 제공된 창유리를 조립하는 방법, 및 결과적인 창유리
US20230333433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CN216083354U (zh) 一种电致变色装置及电子终端
CN21700792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1939242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装置
TWI815164B (zh) 帶有具有可電切換的光學特性和用於高頻傳輸之樣式的功能元件的玻璃片
CN21773968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US11822172B2 (en) Light control sheet and light control device
CN117572700A (zh) 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装置及电致变色产品
US20240052688A1 (en) Connecting element for insulated glazing with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CN116149104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7215097A (zh) 调光模组及其终端产品
KR20230146486A (ko) 전극연결부가 형성된 변색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