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39684U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39684U
CN217739684U CN202221861194.0U CN202221861194U CN217739684U CN 217739684 U CN217739684 U CN 217739684U CN 202221861194 U CN202221861194 U CN 202221861194U CN 217739684 U CN217739684 U CN 2177396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dge
electrochromic
sealant layer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6119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巍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6119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396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396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396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属于电致变色领域。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层叠的两层基材层和层叠在两层基材层之间的电致变色膜片;基材层与电致变色膜片的非重叠区域形成基材层的边缘;基材层具有至少两个宽度不等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第一边缘的宽度为D1,第二边缘的宽度为D2,其中,D1>D2;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密封胶层,密封胶层位于两层基材层之间。通过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宽度选择第一密封胶层或第二密封胶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置密封胶层,以提高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质量及对基材层的粘接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致变色材料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实质是一种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使得包含该材料的电致变色器件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的可逆变化。
为了防止外界水、氧等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影响,通常需要对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进行密封,但为了保证密封性能及简化密封工艺等,现有技术的电致变色器件往往将电致变色材料(膜片)设置在其中心位置,使得器件的周边边缘(未被电致变色材料或膜片覆盖的区域)保持宽度一致性,再通过密封胶填充实现其边缘的密封。但宽度一致的边缘,会使得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受限,例如无法满足一些特殊场景的使用需求等。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层叠的两层基材层和层叠在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电致变色膜片;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非重叠区域形成所述基材层的边缘;所述基材层具有至少两个宽度不等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的宽度为D1,所述第二边缘的宽度为D2,其中,D1>D2;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位于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将电致变色膜片设置在基材层的非中心区域,即使得基材层的边缘具有至少两个宽度不等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适用性,满足一些特殊场景的使用需求等,例如使电致变色器件的不同边缘具有不同的密封胶宽度等场景。
可选地,所述密封胶层包括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中的至少其一,其中,所述第一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a,所述第二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b,并且,Da>Db。此处所谓有效密封距离,是指在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环境下,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选用不同的密封胶层或其组合设置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以密封电致变色膜片;进一步地,通过限定密封胶层具有不同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使得不同的密封胶层具有不同的密封特性,由此,可以更加便捷地根据其不同的密封特性,选择不同的密封胶层设置在器件的边缘,以提升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密封胶层与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为F1,所述第二密封胶层与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为F2,并且,F1>F2。由此,通过限定密封胶层具有不同的粘接力,可以使得不同的密封胶层具有不同的粘接特性,从而可以更加便捷地根据其不同的粘接特性,选择不同的密封胶层设置在器件的边缘,以提升器件整体的粘接性能等。
进一步地,当D1≥Da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中的至少其一。优选地,当D1≥Da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第一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Da时,即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a,由此,当第一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提升器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等;同理地,因为Da>Db,则当D1≥Da时,必然使得D1>Db,即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b,由此,当第一边缘采用第二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第二密封胶层也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提升器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等;当然地,还可以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的组合对第一边缘进行密封,以进一步提升密封效果,或适应不同的密封需求等。进一步地,当D1≥Da时,优选在电致变色膜片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可以简化密封胶层的设置工艺,并且,第一密封胶层的粘接力优于第二密封胶层,优选采用第一密封胶层既能满足对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边缘的密封效果,还能进一步提升密封胶层和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提升器件整体的粘接稳定性,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层间脱落等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当Da>D1≥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可选地,当Da>D1≥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此处所谓第一方向,是指平行于基材层,且垂直于电致变色膜片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一边缘的宽度D1小于第一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Da,但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Db时,即第一边缘的宽度D1小于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a,但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b,由此,可以使第一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的组合或单独采用第二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才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以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提升器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等。
进一步地,当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沿第二方向交错设置;可选地,当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在此所谓第二方向,是指平行于基材层的方向,且垂直于电致变色膜片且靠近第二边缘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当第二边缘的宽度D2小于第一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Da,但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Db时,即第二边缘的宽度D2小于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a,但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b,由此,可以使第二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的组合或单独采用第二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才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以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提升器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可靠性等。优选地,当Da>D2≥Db时,在电致变色膜片靠近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第二密封胶层,可以简化密封胶层的设置工艺。
可选地,当D1≥Da且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沿第二方向交错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因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或等于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a,由此,当第一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同理地,因第二边缘的宽度D2大于或等于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b,由此,当第二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进一步地,因第一密封胶层与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大于第二密封胶层与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因此,通过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都设置有第一密封胶层,不仅能保证器件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还可以保证器件具有良好的层间粘接力,防止层间脱膜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基材层具有两个以上宽度为D1的所述第一边缘,和至少一个宽度为D2的所述第二边缘,且所述第一边缘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边缘的数量;更优选地,当D1≥Da且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在这种情况下,因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或等于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a,由此,当第一边缘采用第一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同理地,因第二边缘的宽度D2大于或等于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Db,由此,当第二边缘采用第二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进行密封时,能够具有足够良好的密封性能,能够保证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外界水氧侵入对器件造成的损坏;进一步地,因第一密封胶层与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大于第二密封胶层与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因此,使第一边缘的数量大于第二边缘的数量,即使得第一密封胶层的用量大于第二密封胶层的用量,因此,可以在满足器件密封性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各个边缘的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的配合,还能够确保器件具有良好的层间粘接力,防止层间脱膜情况的发生,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的重叠部为X区域,设置在所述X区域的所述密封胶层与设置在所述第二边缘的所述密封胶层相同。因第一边缘的宽度D1大于第二边缘的宽度D2,重叠部X区域必然存在一部分区域的宽度与第二边缘的宽度D2相同,即由电致变色膜片边角为中心向外延伸的距离的长度范围在D2-D1之间,由此,使重叠部X区域的密封胶层与第二边缘的密封胶层相同,可以确保重叠部能够具有足够的密封性能,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整体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基底,所述基材层包括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所述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任意两者之间;优选地,所述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之间;更优选地,所述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由此,使得密封胶层位于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第一基材层或第二基材层中的任意两者之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选择密封胶层的设置位置,均能够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边缘的密封效果;优选地,将密封胶层设置于导电基底或基材层之间,可以简化制备工艺,进一步提升器件的密封性能等。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中的第二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基底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设有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中的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由此,可以在宽度更大的第一边缘设置凹槽暴露导电层,以通过汇流条实现与导电层之间的电连接,汇流条将外部电源的电压或电流引入导电层之间,以使电致变色膜片发生着色或褪色效果。
进一步地,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贴设有高温胶,所述高温胶位于所述基材层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优选地,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所述高温胶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更优选地,所述高温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具有非重叠部,非重叠部的所述高温胶包裹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由此,通过高温胶的设置,可以将对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粘接作用,尤其是切割凹槽的区域,可以使凹槽部位的导电基底与高温胶形成粘接,通过高温胶粘接至另一侧的导电基底上,增强两侧导电基底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层间脱落等情况的发生;进一步地,使高温胶的外边缘形成粘接,以对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包裹,以进一步提升防脱膜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不被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覆盖;优选地,所述高温胶贴设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靠近所述第三凹槽的边缘,并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三凹槽。由此,通过高温胶的设置,可以使凹槽部位的暴露的第二导电基底或电致变色层与高温胶形成粘接,通过高温胶粘接至第一导电基底上,增强两侧导电基底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层间脱落等情况的发生。
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的边缘设有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在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在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由此,通过遮挡层的设置,可以对密封胶层形成良好的遮挡,防止密封胶层被外部观察到,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美观度。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窗户,包括窗框和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窗框的内侧设有卡槽,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卡设在所述窗框的卡槽中;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通过粘接胶与所述窗框连接。优选地,所述基材层为玻璃层;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基材层为第一玻璃层,所述第二基材层为第二玻璃层。由此,将电致变色器件通过窗框固定安装形成窗户,可以使窗户具有电致变色效果,实现窗户的智能变色。
本申请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后挡风玻璃和如上所述的窗户,并且,所述基材层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后挡风玻璃。优选地,所述窗户为汽车的天窗。由此,可以使汽车具有智能变色的效果,并且使宽度更小的第二边缘靠近后挡风玻璃一侧,可以减小天窗边缘汽车车尾部分的位置占用,可以有利于提升后挡风玻璃的面积等。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胶层或第二密封胶层,并根据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宽度选择密封胶层,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实用性。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置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的组合,以进一步提高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质量,以及对基材层的粘接质量,从而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质量和稳定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二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三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四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五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六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七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第八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基材层;200-电致变色膜片;210-第一导电基底;211-第一导电层;220-电致变色层;221-电致变色对叠层;222-电解质层;223-离子存储层;230-第二导电基底;231-第二导电层;110-第一边缘;120-第二边缘;300-第一密封胶层;400-第二密封胶层;500-X区域;600-高温胶;700-遮挡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主要应用于电致变色领域,如汽车车窗、挡风玻璃、后视镜、天窗和建筑玻璃等。电致变色器件包括层叠的两层基材层100和层叠在两层所述基材层100之间的电致变色膜片200。
需要说明的是,两层基材层100相互重合,且该基材层100完全覆盖于电致变色膜片200,即基材层100和电致变色膜片200之间具有非重叠区域。
具体的,所述基材层100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非重叠区域形成所述基材层100的边缘。可以理解的是,在两层基材层100的边缘之间形成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00具有至少两个宽度不等的第一边缘110和第二边缘120。可以理解的是,基材层100具有两个宽度不相等的边缘,或基材层100具有多个宽度不等的边缘,其中,基材层100的边缘的宽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其中,基材层100的形状可以是多边形、正多边形、弧形、扇形或异形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以矩形结构的基材层100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另外,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边缘110的宽度为D1,所述第二边缘120的宽度为D2,其中,D1>D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边缘110的宽度是指基材层100的第一边缘110远离电致变色膜片200的一侧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垂直距离。第二边缘120的宽度是指基材层100的第二边缘120远离电致变色膜片200的一侧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垂直距离。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矩形结构的基材层100具有三个第一边缘110和一个第二边缘120。
为了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质量和稳定性,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设有密封胶层,该密封胶层位于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以通过密封胶层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进行密封的同时,将两层基材层100连接,以提高两层基材层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提高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质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密封胶层包括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中的至少其一。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同时设有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或在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可根据基材层100的边缘的实际宽度具体设定。
同时,将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分别设置在两层所述基材层100之间,以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进行密封,以进一步提高对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质量,同时提高两层基材层1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为PVB(Polyvinyl Butyral,聚乙烯醇缩丁醛)、SGP(离子型中间膜)、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或EVA(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等热熔性材料中的任意一种。第二密封胶层400可以热固胶,例如UV(Ultraviolet Rays)胶等,也可以为热熔胶,例如为丁基胶等,还可以为热固胶和热熔胶的组合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胶层300与所述基材层100之间的粘接力为F1,第二密封胶层400与所述基材层100之间的粘接力为F2,其中,F1>F2,即第一密封胶层300的粘接力大于第二密封胶层400的粘接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a,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b,其中,Da>Db。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是指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极限密封距离,即在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环境下,第一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有效密封距离是指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极限密封距离,即在特定的使用场景和环境下,第二密封胶层能够实现良好的密封性能所需要的最小距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根据密封胶层的材质不同,及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场景和使用需求等的不同,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胶层的材质例如可以为如上所述的PVB、SGP、PVA、EVA、丁基胶、UV胶、热固胶、热熔胶等;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场景例如可以为汽车后视镜、汽车天窗、建筑窗户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密封胶层例如可以为PVB,其应用于后视镜等场景时,PVB的有效密封距离例如可以为15mm;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等场景时,密封胶层单独采用PVB时,其对应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为25mm,其也可以采用与丁基胶的组合,其中丁基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2-0.5mm,PVB的有效密封距离为5-25mm,优选为10-25mm。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一密封胶层例如可以为SGP,其应用于后视镜等场景时,SGP的有效密封距离例如可以为10mm;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等场景时,密封胶层单独采用SGP时,其对应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为15mm,其也可以采用与丁基胶的组合,其中丁基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2-0.5mm,SGP的有效密封距离为3-15mm,优选为5-15mm。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二密封胶层例如可以为热固胶/UV胶,其应用于后视镜等场景时,热固胶/UV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例如可以为1mm;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等场景时,密封胶层单独采用热固胶/UV胶时,其对应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为2mm,其也可以采用与PVB的组合,其中热固胶/UV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1-0.5mm,PVB的有效密封距离为5-25mm,优选为10-25mm;此外,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时,密封胶层还可以采用热固胶/UV胶与SGP的组合,其中热固胶/UV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1-0.5mm,SGP的有效密封距离为3-15mm,优选为5-15mm。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二密封胶层例如可以为丁基胶,其应用于后视镜等场景时,丁基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例如可以为2mm;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等场景时,密封胶层单独采用丁基胶时,其对应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为4mm,其也可以采用与PVB的组合,其中丁基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2-0.5mm,PVB的有效密封距离为5-25mm,优选为10-25mm;此外,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时,密封胶层还可以采用丁基胶与SGP的组合,其中丁基胶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2-0.5mm,SGP的有效密封距离为3-15mm,优选为5-15mm。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器件的第二密封胶层例如可以为热熔胶胶膜,其应用于后视镜等场景时,热熔胶胶膜的有效密封距离例如可以为0.5mm;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等场景时,密封胶层单独采用热熔胶胶膜时,其对应的有效密封距离可以为1mm,其也可以采用与PVB的组合,其中热熔胶胶膜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01-0.5mm,优选为0.02-0.1mm,PVB的有效密封距离为5-25mm,优选为10-25mm;此外,应用于汽车天窗或建筑窗户时,密封胶层还可以采用热熔胶胶膜与SGP的组合,其中热熔胶胶膜的有效密封距离为0.01-0.5mm,优选为0.02-0.1mm,SGP的有效密封距离为3-15mm,优选为5-15mm。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D1≥Da时,即第一边缘110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
此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中的至少其一。
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边缘110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且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Da>Db,因此,D1>Db,即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均能够在基材层100的第一边缘110形成有效密封,均能够满足电致变色器件的密封性能。
另外,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且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交错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之间的交错设置的层数可以是两层或两层以上任意数值的层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该第一方向平行于基材层100,且第一方向垂直于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第一边缘110的一侧。
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胶层300位于第二密封胶层400和电致变色膜片200之间,或第二密封胶层400位于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电致变色膜片200之间。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的组合,以保证具有足够的密封性能和优异的粘接性能,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0的稳定性和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Da>D1≥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Da>D1≥Db,因此,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大于第一边缘110的宽度,即在基材层100的第一边缘110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时,第一密封胶层300无法在两层基材层100之间形成有效密封。
具体的,通过在基材层100的第一边缘110形成交错设置的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以保证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密封性的同时,提升对两层基材层100的粘接质量,避免电致变色膜片200与基材层100脱离,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边缘110的宽度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有效密封距离,因此,可通过第二密封胶层400在基材层100的第一边缘110形成有效密封,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沿第二方向交错设置。
其中,第二方向是指垂直于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0的一侧,且平行于基材层100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Da>D2≥Db,因此,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大于第二边缘120的宽度,即在基材层100的第二边缘120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时,第一密封胶层300无法在两层基材层100之间形成有效密封。
因此,通过在基材层100的第二边缘120形成交错设置的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以保证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密封性的同时,提升对两层基材层100的粘接质量,避免电致变色膜片200与基材层100脱离,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0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边缘120的宽度不小于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有效密封距离,因此,可通过第二密封胶层400在基材层100的第二边缘120形成有效密封,以提升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D2≥Da,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或第二密封胶层400,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或第二密封胶层400。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D2≥Da,即第二边缘120的宽度不小于第一密封胶层300的有效密封距离,且第二边缘120的宽度大于第二密封胶层400的有效密封距离。此时,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均能够在两层基材层100的边缘形成有效密封。
具体的,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以在两层基材层100的边缘形成有效密封,同时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形成密封。
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二边缘1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以在两层基材层100的边缘形成有效密封,同时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或第二密封胶层400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形成密封。
另外,还可同时在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第一边缘110和第二边缘120的一侧设置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且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交错设置,以形成对电致变色器件边缘的密封。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边缘120的重叠部为X区域500,该X区域500的密封胶层的设置与第二边缘120的密封胶层的设置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若第二边缘120的密封胶层为第一密封胶层300时,则X区域500的密封胶层为第一密封胶层300。若第二边缘120的密封胶层为第二密封胶层400时,则X区域500的密封胶层为第二密封胶层400,若第二边缘120的密封胶层为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的组合时,则X区域500的密封胶层为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的组合,以保证第一边缘110和第二边缘120重叠区域的密封性能和粘接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X区域500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该直角三角形的X区域500的最短边长度为D2,X区域500的最长边长度为D1,为同时保证密封性能和器件整体的粘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该直角三角形的X区域500的最短直角边在第二边缘120上,且垂直于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第二边缘120的一侧,且该直角三角形的X区域500的最长斜边的一端亦在第二边缘12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的重叠部分,即X区域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只要满足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交叠的位置,即可以认为是重叠部分的X区域。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210、电致变色层220、第二导电基底230,所述基材层100包括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需要说明的是,电致变色层包括依次层叠的电致变色对叠层221、电解质层222和离子存储层223。
其中,所述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210、所述第二导电基底230、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任意两者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210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230之间,以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将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密封,以提高对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密封质量及稳定性。
另外,通过将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以通过第一密封胶层300和第二密封胶层400将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密封,以提高对电致变色器件的整体密封质量。
其中,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所述第一边缘110的一侧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凹槽的数量和第二凹槽的数量分别为多个,可以是大于数值二的任意数值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每一个第一凹槽和每一个第二凹槽在电致变色层2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隙。
另外,多个第一凹槽相间隔的分布在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第一边缘110的一侧,每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导电基底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220的一侧,多个第二凹槽相间隔的分布在电致变色膜片200靠近第一边缘110的一侧,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210靠近所述电致变色层220的一侧。
具体的,在所述第一导电基底21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20的一侧设有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导电基底230中的第二导电层231电连接。具体的,第一汇流条中的一部分位于多个第一凹槽中,位于第一凹槽中的一部分第一汇流条通过一个导电铜箔与第二导电层231形成电连接,且导电铜箔位于第一凹槽中。另外,一个第一汇流条还可以通过多个导电铜箔与第二导电层231形成电连接,且每一个第一凹槽中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铜箔。
同时,在所述第二导电基底23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层220的一侧设有第二汇流条,第二汇流条通过至少一个第二凹槽与第一导电基底210中的第一导电层211电连接。具体的,第二汇流条中的一部分位于多个第二凹槽中,位于第二凹槽中的一部分第二汇流条通过一个导电铜箔与第一导电层211形成电连接,且导电铜箔位于第二凹槽中。另外,一个第二汇流条还可以通过多个导电铜箔与第一导电层211形成电连接,且每一个第二凹槽中均设置有一个导电铜箔。通过在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设置多个交错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以形成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的相邻设置,以进一步提升电传导速率,从而加快电致变色器件的变色速率。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材层100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一侧贴设有高温胶600,所述高温胶600层叠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且所述高温胶600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以通过高温胶600将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固定,从而提升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在电致变色膜片200上的稳定性。
同时,通过高温胶600将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遮挡,以提高电致变色器件的美观性。
其中,所述高温胶600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具有非重叠部,非重叠部的所述高温胶600包裹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通过高温胶600将电致变色膜片200的边缘密封,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0的密封质量和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变电致变色器件的美观性,在所述基材层100的边缘设有遮挡层700,且所述遮挡层700在电致变色膜片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第一密封胶层300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400在电致变色膜片20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具体的,所述遮挡层700覆盖于所述基材层100的边缘,且该遮挡层700完全覆盖于高温胶600。此时,遮挡层700在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形成非可视区。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遮挡层700层叠在基材层100厚度方向上的任意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遮挡层700为黑色油墨层。由此,通过遮挡层700可以将电致变色器件边缘的密封胶层进行遮挡,使其位于非可视区范围内,以提高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通过遮挡层700的设置,可以使电致变色膜片200中的汇流条位于非可视区范围内,从而提高器件的美观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窗户,该窗户包括窗框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其中,所述窗框的内侧设有卡槽,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卡设在所述窗框的卡槽中,以形成对电致变色器件的限位,提升电致变色器件在窗框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基材层100为玻璃层。进一步地,第一基材层为第一玻璃层,第二基材层为第二玻璃层。此时,电致变色器件即为具有电致变色效果的电致变色玻璃。同时,将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通过粘接胶与所述窗框连接,以在窗框与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形成密封,从而提高电致变色器件与窗框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和密封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窗户能够应用于建筑窗户、汽车的天窗、挡风玻璃或车窗等。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后挡风玻璃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窗户。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基材层的第二边缘120位于汽车靠近后挡风玻璃的一侧,以提升汽车的美观度。
另外,在汽车的内部安装有控制器,该控制器与电致变色膜片200电连接,以通过该控制器控制电致变色器件。
其中,控制器可以粘接在窗框的内侧或粘接在车身的内部,以提升对电致变色器件控制的便捷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窗户为汽车的天窗。由此,可以使汽车具有智能变色的效果,并且使宽度更小的第二边缘120靠近后挡风玻璃一侧,可以减小天窗边缘汽车车尾部分的位置占用,可以有利于提升后挡风玻璃的面积等。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的两层基材层和层叠在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电致变色膜片;
所述基材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非重叠区域形成所述基材层的边缘;
所述基材层具有至少两个宽度不等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
所述第一边缘的宽度为D1,所述第二边缘的宽度为D2,其中,D1>D2;
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密封胶层,所述密封胶层位于两层所述基材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层包括第一密封胶层和第二密封胶层中的至少其一,其中,
所述第一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a,所述第二密封胶层的有效密封距离为Db,并且,Da>D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胶层与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为F1,所述第二密封胶层与所述基材层之间的粘接力为F2,并且,F1>F2。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当D1≥Da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中的至少其一。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当Da>D1≥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沿第一方向交错设置;
或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当Da>D2≥Db时,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所述第一密封胶层和所述第二密封胶层沿第二方向交错设置;
或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第二边缘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密封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的重叠部为X区域,设置在所述X区域的所述密封胶层与设置在所述第二边缘的所述密封胶层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至少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导电基底、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基底,所述基材层包括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
所述密封胶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所述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的任意两者之间。
9.一种窗户,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所述窗框的内侧设有卡槽,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卡设在所述窗框的卡槽中;
所述电致变色器件的边缘通过粘接胶与所述窗框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挡风玻璃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户,并且,所述基材层的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后挡风玻璃。
CN202221861194.0U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Active CN2177396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61194.0U CN217739684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61194.0U CN217739684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39684U true CN217739684U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4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61194.0U Active CN217739684U (zh) 2022-07-19 2022-07-19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396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89905B1 (ko) 창유리 유닛 및 창유리 유닛이 장착된 자동차
US20090181203A1 (en) Laminated glazing and sealing and peripheral reinforcing means for same
JP6198719B2 (ja) 切換え可能自動車用合わせガラス
JP2009544997A (ja) 可変エネルギー/光伝送特性を有する能動素子
EP2302447A1 (en) Method of producing an electrochromic safety glazing
JP2009544997A5 (zh)
JP7472870B2 (ja) 合わせガラス
CN111033365B (zh) 具有电连接元件的隔绝装配玻璃
US6366391B1 (en) Electrochrome cell
CN115951532A (zh) 遮蔽电致变色玻璃结构中的汇流条
CN216595829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玻璃
US20150109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al thin film-provided spacer
RU2765961C1 (ru) Стекло со сборными шинами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 таким стеклом
CN21773968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US20230352208A1 (en) Connection arrangement with a flexible flat cable
CN115793340A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JP7369304B2 (ja) 複数の機能性素子及びバリアフィルム上のバスバーを有する積層ペイン
CN115390330A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N218350660U (zh)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CN117572700A (zh) 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装置及电致变色产品
US20230333433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CN113508031B (zh) 具有复合玻璃板和功能元件的连接装置
CN220232198U (zh) 电致变色器件及终端产品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2006456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