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390330A -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390330A
CN115390330A CN202211114039.7A CN202211114039A CN115390330A CN 115390330 A CN115390330 A CN 115390330A CN 202211114039 A CN202211114039 A CN 202211114039A CN 115390330 A CN115390330 A CN 115390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bus bar
conductive substrat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1140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超月
庄丽媜
江姗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1140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39033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390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3903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9109 priority patent/WO202405564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5Electro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导电基底包括基底层、透明导电层、汇流条和引出电极。透明导电层层叠于基底层上;汇流条设置于透明导电层上,汇流条具有凸出部,凸出部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凸出部通过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导电基底,通过在基底层上层叠透明导电层,并将汇流条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这样不仅减小了透明导电层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同时,将汇流条直接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汇流条具有凸出部,以便通过凸出部经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简化了制备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背景技术
电致变色是指在电场作用下,材料发生可逆的变色现象,电致变色实质是一种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后材料在外观上表现出颜色的可逆变化。电致变色器件是指含有电致变色材料的器件,通常具有多层叠层,例如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堆叠层(电致变色层、电解质层、离子存储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二基底层,其中,导电层通常采用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材料,但ITO的面阻较大,电传导需要的时间较长,尤其对一些面积较大的电致变色器件而言,实现其全部变色所需的时间较长,变色速率较慢。
一些现有技术通过在导电层上沉积金属网格来降低ITO的面阻,然而在导电层上即ITO的表面沉积金属网格,容易使导电层损坏,造成导电层缺陷的产生,致使对工艺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不利于量产工业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导电基底,包括:基底层;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层叠于所述基底层上;汇流条,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上,所述汇流条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所述凸出部通过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中,通过在基底层上层叠透明导电层,并将汇流条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这样不仅减小了透明导电层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同时,将汇流条直接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汇流条具有凸出部,以便通过凸出部经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简化了制备工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金属网格层制备期间对透明导电层的损坏等情况发生,防止了透明导电层缺陷的产生,提升了导电基底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根据本申请的导电基底,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凸出部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Y≤X。由此,通过设置引出电极与凸出部的连接处的宽度Y小于等于凸出部的宽度X,以便于引出电极与汇流条之间的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凸出部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X-Y)/X=K1,0.1≤K1≤0.2。由此,通过设置比值K1在0.1至0.2之间,这样既能够保证引出电极与凸出部连接的便捷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简化凸出部的设置,防止凸出部的宽度过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基底还包括导电条,所述导电条分别与所述凸出部的两端电连接。由此,通过在导电基底上设置分别与凸出部的两端电连接的导电条,这样可以使凸出部的两端形成导通电连接,以适当地为凸出部分担一部分电流,从而防止凸出部的电流过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电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凸出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引出电极的不同表面上。由此,通过在引出电极的不同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且第一导电部、第二导电部分别与凸出部和外部电源电连接,引出电极耐弯折,引出电极的第一导电部的一面与凸出部连接,弯折后能够暴露引出电极的第二导电部的一面,以便第二导电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如此可以更加有效便捷地形成电连接。即只需要折弯引出电极,而无需使其发生扭转就能形成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出电极还具有第三导电部、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三导电部形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层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层分别覆盖所述第三导电部的不同表面。由此,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通过第三导电部形成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分别覆盖第三导电部的不同表面,以防止第三导电部除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以外的部分暴露,避免与其它结构形成导电连接而影响引出电极的导通性能,防止短路失效等情况的发生。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调光器件,包括可调光层及两层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电基底,两层所述导电基底分别为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分别设置于所述可调光层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包括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不被所述可调光层覆盖;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包括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不被所述可调光层覆盖;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位于所述可调光层的两端,且相互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中,可选地,所述可调光层为液态可调光层、固态可调光层或溶胶态可调光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可调光层为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层。通过在导电基底之间设置可调光层,以形成可调光器件,两导电基底之间通过外部电源引入电流或电压,以在可调光层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可调光层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可调光器件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可调光器件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并且通过汇流条的设置,提升了可调光器件上电传导的效率,从而加快了器件响应变色的效率,缩短了透光率调节所需的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由此,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第二导电基底上分别设置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且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分别设有不被可调光层覆盖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这样使得第一汇流条、第二汇流条分别通过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在可调光层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可调光层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可调光器件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可调光器件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通过将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别设置于可调光层的两端,且相互对称设置,以提升电传导的均匀性。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条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凸出部位于所述第二汇流条的中间位置,以更进一步提升电传导的均匀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还包括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导电基底还包括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条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两端连接。由此,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凸出部两端连接的第一导电条,并在第二导电基底上设置分别与第二凸出部两端连接的第二导电条,这样可以分别使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的两端形成导通电连接,以适当地为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分担一部分电流,从而防止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的电流过大对可调光层造成损坏等情况的发生,提升了可调光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端部,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一端部相互靠近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导电基底的周长为L1,满足关系式:D/L1=K2,0.01≤K2≤0.1;所述第一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L2/L1=K3,0.4≤K3≤0.5。由此,通过将第一汇流条沿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端部,并将第二汇流条沿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与第一端部相互靠近的第二端部,这样使得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当间距过小时容易引起尖端放电而造成可调光层损坏失效,当间距过大时对应的汇流条长度过小而造成电传导的速率过小。其中,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D,导电基底的周长为L1,第一汇流条或第二汇流条的长度为L2,通过设置比值K2在0.01至0.1之间,以及比值K3在0.4至0.5之间,这样使得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以及汇流条的长度大小较为合适,既能够防止尖端放电对可调光器件的损坏失效,又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可调光器件的变色速率。优选地,比值K2在0.01至0.04之间。更优选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在1cm至2cm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封闭结构,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二封闭结构。由此,通过将第一汇流条沿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封闭结构,并将第二汇流条沿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二封闭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透明导电层的面阻,进一步提升电传导的速率,从而进一步加快可调光器件的变色速率,并且能够防止尖端放电对可调光器件的损坏失效。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后视镜,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基板、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可调光器件和玻璃盖板。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中,通过在反射基板和玻璃盖板之间设置可调光器件,可以使反射基板、可调光器件和玻璃盖板组合形成后视镜,反射基板和玻璃盖板不仅对可调光器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反射基板还能够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基板靠近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开设有用于避让光线的避让孔。由此,通过在反射基板靠近可调光器件的一侧设置反射层,以通过反射层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的功能。通过在反射层上开设用于避让光线的避让孔,这样能够在反射基板远离可调光器件的一侧,对应于避让孔的位置设置盲区监测提示灯。当传感器感应到盲区有物体靠近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盲区监测提示灯闪烁,盲区监测提示灯闪烁的光线能够通过避让孔被位于玻璃盖板侧的用户看到,起到提示用户注意盲区安全的效果,提升行车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包括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包括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和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均朝向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弯折,且贴合于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的边缘。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引出电极实现第一凸出部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电源线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引出电极实现第二凸出部与外部电源的负极电源线电连接,从而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可调光器件与外部电源电连接。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均朝向反射基板远离可调光器件的一侧弯折,且贴合于反射基板远离可调光器件的一侧的边缘,这样使得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贴合在反射基板的外侧,一方面通过玻璃盖板的外侧无法看到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提升了后视镜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将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均弯折于反射基板外侧,还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后视镜的外部导线之间的电连接,提升了可调光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出电极与所述反射基板和所述正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所述第二引出电极与所述反射基板和所述负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由此,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与反射基板和正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且在第二引出电极与反射基板和负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这样能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正极电源线与反射基板之间的粘接力,且能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负极电源线与反射基板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发生脱落而影响导电性能的情况的发生,提升可调光器件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出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通过在基底层上层叠透明导电层,并将汇流条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这样不仅减小了透明导电层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同时,将汇流条直接设置在透明导电层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汇流条具有凸出部,以便通过凸出部经引出电极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简化了制备工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金属网格层制备期间对透明导电层的损坏等情况发生,防止了透明导电层缺陷的产生,提升了导电基底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基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图1中导电基底的俯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基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图4示出了图3中导电基底的俯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基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三;
图6示出了图5中导电基底的俯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电基底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四;
图8示出了图7中导电基底的俯视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引出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调光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
图11示出了图10中可调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一;
图12示出了图10中可调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二;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调光器件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图14示出了图13中可调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0中可调光器件的俯视示意图三;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一;
图17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二;
图18示出了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后视镜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三。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导电基底;101-第一导电基底;102-第二导电基底;10-基底层;20-透明导电层;30-汇流条;301-凸出部;3011-第一凸出部;3012-第二凸出部;302-第一汇流条;3021-第一端部;3022-第一封闭结构;303-第二汇流条;3031-第二端部;3032-第二封闭结构;40-导电条;401-第一导电条;402-第二导电条;50-引出电极;501-第一引出电极;502-第二引出电极;503-第一导电部;504-第二导电部;505-第三导电部;506-第一绝缘胶层;507-第二绝缘胶层;600-可调光器件;60-可调光层;70-反射基板;701-反射层;7011-避让孔;80-玻璃盖板;90-第一粘接胶层;91-第二粘接胶层;92-第三粘接胶层;93-第四粘接胶层;94-第五粘接胶层;95-遮挡层;1000-后视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8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电基底100,主要涉及电致变色后视镜领域,其可应用在可调光器件600上,进而将可调光器件600应用于交通工具的后视镜1000(如汽车、卡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的反射镜、后视镜等)。
该导电基底100包括基底层10、透明导电层20、汇流条30和引出电极50。
其中,透明导电层20层叠于基底层10上,汇流条30设置于透明导电层20上,汇流条30具有凸出部301,凸出部301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凸出部301通过引出电极5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导电基底100,通过在基底层10上层叠透明导电层20,并将汇流条30设置在透明导电层20上,设置的方式可以为丝印,这样减小了透明导电层20的面阻、加快了电传导的速率。
此外,将汇流条30直接设置在透明导电层20上,简化了制备工艺,便于操作,有利于量产工艺化。汇流条30具有凸出部301,以便通过凸出部301经引出电极50与外部电源形成电连接,简化了制备工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金属网格层制备期间对透明导电层的损坏等情况发生,防止了透明导电层缺陷的产生,提升了导电基底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如图6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凸出部301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50与所述凸出部301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Y≤X。由此,通过设置引出电极50与凸出部301的连接处的宽度Y小于等于凸出部301的宽度X,以便于引出电极50与汇流条30之间的连接。
如图6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凸出部301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50与所述凸出部301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X-Y)/X=K1,0.1≤K1≤0.2。由此,通过设置比值K1在0.1至0.2之间,这样既能够保证引出电极50与凸出部301连接的便捷性和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简化凸出部301的设置,防止凸出部301的宽度过大。
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导电基底100还包括导电条40,所述导电条40分别与所述凸出部301的两端电连接。由此,通过在导电基底100上设置分别与凸出部301的两端电连接的导电条40,这样可以使凸出部301的两端形成导通电连接,以适当地为凸出部301分担一部分电流,从而防止凸出部301的电流过大。
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条40与汇流条30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
如图1、图3、图5、图7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引出电极50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电部503和第二导电部504,所述第一导电部503与所述凸出部301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504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503和所述第二导电部504分别位于所述引出电极50的不同表面上。
由此,通过在引出电极50的不同表面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导电部503和第二导电部504,且第一导电部503、第二导电部504分别与凸出部301和外部电源电连接,引出电极50具有耐弯折性能,引出电极50的第一导电部503的一面与凸出部301连接,弯折后能够暴露引出电极50的第二导电部504的一面,以便第二导电部504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如此可以更加有效便捷地形成电连接。即只需要折弯引出电极50,而无需使其发生扭转就能形成电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导电部503可以通过导电胶(例如ACF)形成与凸出部301的稳定电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线可以通过焊接电连接在第二导电部504上,以实现稳定电连接。
如图1、图3、图5、图7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引出电极50还具有第三导电部505、第一绝缘胶层506和第二绝缘胶层507,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503和所述第二导电部504通过所述第三导电部505形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层506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层507分别覆盖所述第三导电部505的不同表面。
由此,第一导电部503和第二导电部504通过第三导电部505形成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绝缘胶层506和第二绝缘胶层507分别覆盖第三导电部505的不同表面,以防止第三导电部505除第一导电部503和第二导电部504以外的部分暴露,避免与其它结构形成导电连接而影响引出电极50的导通性能,防止短路失效等情况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当引出电极50粘接在反射基板70上时,第一绝缘胶层506可以通过粘接胶稳定地粘接在反射基板70上。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调光器件600,可调光器件600包括可调光层60及两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导电基底100。
具体的,两层导电基底100分别为第一导电基底101和第二导电基底102,第一导电基底101和第二导电基底102分别设置于可调光层60的两侧。第一导电基底101包括第一汇流条302,第一汇流条302包括第一凸出部3011,第一凸出部3011不被可调光层60覆盖。第二导电基底102包括第二汇流条303,第二汇流条303包括第二凸出部3012,第二凸出部3012不被可调光层60覆盖。其中,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分别位于可调光层60的两端,且相互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所述可调光层60为液态可调光层60、固态可调光层60或溶胶态可调光层60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优选地,所述可调光层60为电致变色堆叠层,所述电致变色堆叠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离子存储层、电解质层和电致变色层。
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导电基底100之间设置可调光层60,以形成可调光器件600,两导电基底100之间通过外部电源引入电流或电压,以在可调光层60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可调光层60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可调光器件600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可调光器件600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并且通过汇流条30的设置,提升了可调光器件600上电传导的效率,从而加快了器件响应变色的效率,缩短了透光率调节所需的时间,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101、第二导电基底102上分别设置第一汇流条302和第二汇流条303,且第一汇流条302、第二汇流条303分别设有不被可调光层60覆盖的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这样使得第一汇流条302、第二汇流条303分别通过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与外部电源电连接,以在可调光层60两侧形成电场,从而驱动可调光层60发生着色或褪色现象,即使得可调光器件600在外观上表现出透光率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应用该可调光器件600的场景的透光率的调节作用。
具体的,通过设置分别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以将驱动电压/电流传导至透明导电层20,从而在可调光层60两侧形成电势差/电场,驱动可调光层60中离子或电子的嵌入或脱出,以实现变色或褪色效果等。
通过将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分别设置于可调光层60的两端,且相互对称设置,以提升电传导的均匀性。
如图12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部3011位于所述第一汇流条302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凸出部3012位于所述第二汇流条303的中间位置,以更进一步提升电传导的均匀性。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一导电基底101还包括第一导电条401,第二导电基底102还包括第二导电条402,第一导电条401分别与第一凸出部3011的两端连接,第二导电条402分别与第二凸出部3012的两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基底101上设置分别与第一凸出部3011两端连接的第一导电条401,并在第二导电基底102上设置分别与第二凸出部3012两端连接的第二导电条402,这样可以分别使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的两端形成导通电连接,以适当地为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分担一部分电流,从而防止第一凸出部3011和第二凸出部3012的电流过大对可调光层60造成损坏等情况的发生,提升了可调光器件600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条401、第二导电条402、第一汇流条302和第二汇流条303均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
如图11、图12和图15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一汇流条302沿第一导电基底101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端部3021,第二汇流条303沿第二导电基底102的边缘延伸形成与第一端部3021相互靠近的第二端部3031。
具体的,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的间距为D,导电基底100的周长为L1,满足关系式:D/L1=K2,0.01≤K2≤0.1;
第一汇流条302或第二汇流条303的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L2/L1=K3,0.4≤K3≤0.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汇流条302沿第一导电基底101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端部3021,并将第二汇流条303沿第二导电基底102的边缘延伸形成与第一端部3021相互靠近的第二端部3031,这样使得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即第一汇流条302和第二汇流条303为非整圈丝印(银线或铜线等金属线)的开环结构。
当间距过小时容易引起尖端放电而造成第一端部3021、第二端部3031区域对应的可调光层60损坏失效,影响可调光器件600的变色效果。当间距过大时对应的汇流条30长度过小而造成电传导的速率过小,使其对透明导电层20电导率的增大效果有限,从而不能充分增大电传导的速率,可调光器件600的变色速率不能得到足够大的提高。
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的间距为D,导电基底100的周长为L1,第一汇流条302或第二汇流条303的长度为L2,通过设置比值K2在0.01至0.1之间,以及比值K3在0.4至0.5之间,这样使得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的间距以及汇流条30的长度大小较为合适,既能够防止尖端放电对可调光器件600的损坏失效,又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可调光器件600的变色速率。
优选地,当第一汇流条302、第二汇流条303为非整圈丝印时,比值K2在0.01至0.04之间,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的间距大于1cm。更优选地,第一端部3021与第二端部3031之间的间距在1cm至2cm之间。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一汇流条302沿第一导电基底101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封闭结构3022,第二汇流条303沿第二导电基底102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二封闭结构303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汇流条302沿第一导电基底101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封闭结构3022,并将第二汇流条303沿第二导电基底102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二封闭结构3032,即第一汇流条302和第二汇流条303为整圈丝印(银线或铜线等金属线)的闭环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透明导电层20的面阻,进一步提升电传导的速率,从而进一步加快可调光器件600的变色速率,并且能够防止尖端放电对可调光器件600的损坏失效。
如图16所示,在本申请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后视镜1000,后视镜1000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基板70、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可调光器件600和玻璃盖板8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射基板70和玻璃盖板80之间设置可调光器件600,可以使反射基板70、可调光器件600和玻璃盖板80组合形成后视镜1000,反射基板70和玻璃盖板80不仅对可调光器件600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反射基板70还能够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1000的功能。
优选地,反射基板70和玻璃盖板80均可以为玻璃材质,也可以为其他透明材质。
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反射基板70靠近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设有反射层701,反射层701开设有用于避让光线的避让孔701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反射基板70靠近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设置反射层701,以通过反射层701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后视镜1000的功能。通过在反射层701上开设用于避让光线的避让孔7011,这样能够在反射基板70远离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对应于避让孔7011的位置设置盲区监测提示灯。当传感器感应到盲区有物体靠近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盲区监测提示灯闪烁,盲区监测提示灯闪烁的光线能够通过避让孔7011被位于玻璃盖板80侧的用户看到,起到提示用户注意盲区安全的效果,提升行车安全性。
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基底101包括第一引出电极501,所述第二导电基底102包括第二引出电极502,所述第一引出电极501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011和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502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3012和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电极501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502均朝向所述反射基板70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弯折,且贴合于所述反射基板70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引出电极501实现第一凸出部3011与外部电源的正极电源线电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引出电极502实现第二凸出部3012与外部电源的负极电源线电连接,从而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可调光器件60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示例性的,第一引出电极501与正极电源线可以通过焊锡工艺连接,第一引出电极501可以通过导电胶形成与第一凸出部3011的稳定电连接。第二引出电极502与负极电源线可以通过焊锡工艺连接,第二引出电极502可以通过导电胶形成与第二凸出部3012的稳定电连接。
具体的,通过将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均朝向反射基板70远离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弯折,且贴合于反射基板70远离可调光器件600的一侧的边缘。其中,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均具有耐弯折性能。这样使得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贴合在反射基板70的外侧,一方面通过玻璃盖板80的外侧无法看到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提升了后视镜1000的美观度。另一方面,将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均弯折于反射基板70外侧,还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后视镜1000的外部导线之间的电连接,提升了可调光器件600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一引出电极501和第二引出电极502漏出于玻璃盖板80和反射基板70之外,可调光器件600的其它部分均被玻璃盖板80和反射基板70覆盖。玻璃盖板80位于上层,反射基板70位于最下层,以将外界光线反射成像显示给用户。示例性的,玻璃盖板80通常为透明的玻璃盖板80,反射基板70为玻璃基板上涂覆反射层701的结构。
如图16、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第一引出电极501与反射基板70和正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90,第二引出电极502与反射基板70和负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9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引出电极501与反射基板70和正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粘接胶层90,以覆盖第一引出电极501和正极电源线(连接处),且在第二引出电极502与反射基板70和负极电源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粘接胶层91,以覆盖第二引出电极502和负极电源线(连接处)。这样能够提升第一引出电极501、正极电源线与反射基板70之间的粘接力,且能够提升第二引出电极502、负极电源线与反射基板70之间的粘接力,防止发生脱落而影响导电性能的情况的发生,提升可调光器件600的使用稳定性和可靠性。示例性的,第一粘接胶层90和第二粘接胶层91均可以为UV光固化胶。
如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中,可选地,反射基板70与可调光器件600之间设有第三粘接胶层92,玻璃盖板80与可调光器件600之间设有第四粘接胶层93,可调光器件600的周向设有第五粘接胶层94,沿玻璃盖板80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9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粘接胶层92、第四粘接胶层93和第五粘接胶层94,第三粘接胶层92和第四粘接胶层93夹设可调光器件600,第五粘接胶层94设置于可调光器件600的周向,并与第三粘接胶层92和第四粘接胶层93形成一体结构,以实现完全覆盖可调光器件600,从而实现对可调光器件600形成更加全面的密封,以更加有效地阻隔水氧。在第三粘接胶层92和第四粘接胶层93的外侧分别设置反射基板70和玻璃盖板80,这样可以使反射基板70、可调光器件600和玻璃盖板80之间形成更加稳定的连接,提升后视镜1000的使用可靠性和稳定性。
示例性的,第三粘接胶层92、第四粘接胶层93和第五粘接胶层94均可以为采用聚乙烯醇缩丁醛酯材质的热熔胶。当然,也可以为非热熔胶材质,如OCA光学胶。
具体的,通过沿玻璃盖板80的一侧的周向设有遮挡层95,遮挡层95可以设置在玻璃盖板80的外侧或内侧,以遮挡可调光器件600的非可视区(如汇流条30),以增加后视镜1000的美观度。示例性的,遮挡层95可以为铬环。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层;
透明导电层,所述透明导电层层叠于所述基底层上;
汇流条,设置于所述透明导电层上,所述汇流条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用于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引出电极,所述凸出部通过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凸出部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Y≤X。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的宽度为X,所述引出电极与所述凸出部的连接处的宽度为Y,满足关系式:(X-Y)/X=K1,0.1≤K1≤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基底还包括导电条,所述导电条分别与所述凸出部的两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极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凸出部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外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分别位于所述引出电极的不同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电基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电极还具有第三导电部、第一绝缘胶层和第二绝缘胶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部和所述第二导电部通过所述第三导电部形成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绝缘胶层和所述第二绝缘胶层分别覆盖所述第三导电部的不同表面。
7.一种可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可调光层及两层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基底,两层所述导电基底分别为第一导电基底和第二导电基底,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和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分别设置于所述可调光层的两侧;
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包括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包括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不被所述可调光层覆盖;
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包括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包括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不被所述可调光层覆盖;
其中,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分别位于所述可调光层的两端,且相互对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还包括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导电基底还包括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一导电条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条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两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端部,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与所述第一端部相互靠近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间距为D,所述导电基底的周长为L1,满足关系式:D/L1=K2,0.01≤K2≤0.1;
所述第一汇流条或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长度为L2,满足关系式:L2/L1=K3,0.4≤K3≤0.5。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调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沿所述第一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一封闭结构,所述第二汇流条沿所述第二导电基底的边缘延伸形成第二封闭结构。
11.一种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反射基板、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可调光器件和玻璃盖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基板靠近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设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开设有用于避让光线的避让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基底包括第一引出电极,所述第二导电基底包括第二引出电极,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外部电源的正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二凸出部和所述外部电源的负极电源线连接,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所述第二引出电极均朝向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弯折,且贴合于所述反射基板远离所述可调光器件的一侧的边缘。
CN202211114039.7A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Pending CN1153903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4039.7A CN115390330A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PCT/CN2023/099109 WO2024055644A1 (zh) 2022-09-14 2023-06-08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114039.7A CN115390330A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390330A true CN115390330A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27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114039.7A Pending CN115390330A (zh) 2022-09-14 2022-09-14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390330A (zh)
WO (1) WO20240556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644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61951B (zh) * 2018-07-17 2023-10-10 合肥威驰科技有限公司 电致变色玻璃的电极焊点结构及全固态电致变色玻璃
CN215219387U (zh) * 2021-06-01 2021-12-17 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元件及电子终端
CN215729205U (zh) * 2021-08-02 2022-02-0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汇流条及电致变色器件
CN216248709U (zh) * 2021-11-19 2022-04-08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218122421U (zh) * 2022-09-14 2022-12-23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CN115390330A (zh) * 2022-09-14 2022-11-25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5644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光羿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5644A1 (zh)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15331B1 (ko) 광학 및/또는 에너지 특성이 가변적인 전기 제어 시스템과 같은 전기화학 장치
KR101479597B1 (ko) 최적화된 전기화학적 저항을 갖는 금속 그리드를 구비한, 전기 전도성이 높은 투명 층
KR102108830B1 (ko) 전기변색 디바이스
EP2848993A1 (en) Electrode plate, and electrochromic plate, electrochromic mirror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090031915A (ko) 가변적인 광학적 및/또는 활동적 특성을 갖는 유리 타입 전기화학적/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디바이스
EP1653276B1 (en) Laminated Glass Comprising a Light Adjuster
JPS63305326A (ja) 自動車用ec防眩ミラ−
KR102056095B1 (ko) 전기변색소자
US11543719B2 (en) Light control unit
WO2022048615A1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子设备
CN115390330A (zh) 一种导电基底、可调光器件及后视镜
US201501097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al thin film-provided spacer
US6829074B2 (en) Liquid type electrochromic element
CN218122421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
JPS62143032A (ja) 調光体
CN210072274U (zh) 一种用于汽车上的电致变色玻璃结构
WO2002031589A1 (en) El lamp with heater electrode
CN21893873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玻璃及后视镜
CN22056904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19016755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变色玻璃
CN220367505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JPH0452732Y2 (zh)
CN220064568U (zh) 一种电致变色膜片、变色装置及终端产品
CN220865316U (zh) 一种变色防眩光后视镜
CN115421335B (zh) 调光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调光器件及系统、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