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50660U -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50660U
CN218350660U CN202222745787.7U CN202222745787U CN218350660U CN 218350660 U CN218350660 U CN 218350660U CN 202222745787 U CN202222745787 U CN 202222745787U CN 218350660 U CN218350660 U CN 2183506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electrochromic
layer
substrate layer
col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4578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丽媜
王巍舒
胡国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y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4578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3506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506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506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属于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变色玻璃包括层叠的第一基材层、至少一个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分别完全覆盖于电致变色膜片,以在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之间形成间隙区;间隙区位于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间隙区包括密封区和至少一个镂空区。通过将第一基材层、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依次层叠形成变色玻璃,并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间隙区,即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形成间隙区,通过镂空区将电致变色膜片与外部的信号收发器件形成阻隔,以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对信号收发的干扰,通过将间隙区设置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在不影响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提升了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致变色技术的发展,电致变色器件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例如交通、建筑、航空航天等。但电致变色器件含有的导电层通常含有金属,会对信号产生干扰甚至屏蔽作用,尤其是对需要信号又常处于移动状态的交通工具领域而言,电致变色器件通常被应用至交通工具的窗户中,例如天窗、挡风玻璃或侧窗等,必然面临信号被干扰或屏蔽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导电层对信号收发的干扰,通常在具有导电层的窗户的中间区域设置肉眼不可见的图案化区域,但现有技术的图案化区域位于窗户的中间侧,若图案化区域的尺寸过小,则信号防干扰的效果欠佳或无法实现,若图案化区域的尺寸过大,又会影响窗户的美观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本申请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变色玻璃,包括层叠的第一基材层、至少一个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分别完全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以在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形成间隙区;所述间隙区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所述间隙区包括密封区和至少一个镂空区。
在本申请的一方面中,通过将第一基材层、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依次层叠形成变色玻璃,并在基材层之间形成含有密封区和镂空区的间隙区,一方面可以通过密封区实现对变色玻璃的密封,防止水氧入侵电致变色膜片,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设置镂空区,即使得变色玻璃的边缘不被电致变色膜片覆盖,从而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作用,并且,通过将镂空区设置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在不影响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提升了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具有空隙区,所述空隙区和/或所述镂空区填充有密封胶。由此,通过在镂空区和空隙区的至少其一中设置密封胶,可以实现与镂空区或空隙区对应的电致变色膜片的局部部位进行密封,以结合密封区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整体周边边缘的全面密封,提升变色玻璃的密封性能,从而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稳定性和寿命等。
优选地,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E,其中:0≤E≤30mm。更优选地,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E,其中:2mm≤E≤20mm。通常情况下,当没有空隙区或空隙区的宽度过小时,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例如导电层等)容易对镂空区的信号起到干扰作用;当空隙区的宽度过大时,在变色玻璃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应地使得电致变色膜片的宽度过小,从而使变色玻璃的变色区域过小;因此,通过限定空隙区在一定宽度范围内,既能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又可以保证电致变色膜片具有较大面积,从而确保变色玻璃具有足够的变色面积,提升变色玻璃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基材层具有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置有信号收发器件,所述信号收发器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镂空区中。由此,通过在第一基材层或第二基材层的任意一侧上设置信号收发器件,并使信号收发器件位于镂空区内,因镂空区无电致变色膜片覆盖,可以减小或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对信号收发器件的信号干扰作用,并且,信号收发器件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提升了变色玻璃的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等。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有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信号收发器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优选地,所述遮挡层和所述信号收发器件不同时位于同一表面。由此,通过遮挡层的设置,可以对信号收发器件起到较好的遮蔽效果,提升变色玻璃的美观度;并且,进一步通过使遮挡层和信号收发器件位于不同的表面,即不同时位于同一表面,可以简化二者的设置工艺,从而简化变色玻璃整体的制备工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基材层通过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连接,所述第二基材层通过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连接。由此,可以更加便捷地实现基材层和电致变色膜片之间的连接,并提升基材层和电致变色膜片连接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区填充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分别与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连接。优选地,所述密封胶和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材料相同。更优选地,所述密封胶与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分别连接形成一体结构。由此,通过使密封胶和粘接层连接,可以进一步通过密封胶和粘接层组合形成密封框型结构,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保护,进一步防止外部水氧等入侵腐蚀电致变色膜片,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
进一步地,所述镂空区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上的任意两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相等。由此,可以使电致变色膜片靠近镂空区的边缘与镂空区之间形成更加匹配的形状关系,提升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所述镂空区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为X;所述镂空区中的任意一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为D,满足X≤D。由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镂空区的宽度,在不影响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作用,提升了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镂空区的一侧具有两个端点,两个所述端点之间的距离为Y;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中的一条长边的长度为Z,满足Y≤Z。由此,可以防止镂空区过宽,而导致电致变色膜片面积过窄等情况的发生,以保证变色玻璃具有足够的变色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四者中的至少其一包含有金属材料。由此,通过汇流条可以减小导电层的面阻,提升电传导的速率,以更加高效快速地在电致变色膜片的两侧形成电场,促使电致变色膜片发生变色或褪色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四者中的至少其一的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空隙区。优选地,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E;其中,5mm≤E≤20mm。由此,通过使汇流条或导电层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可以进一步增大电致变色膜片的宽度,提升变色玻璃的变色面积;并且,通过使此时空隙区的宽度E满足特定的范围,可以保证变色玻璃具有足够的变色面积的同时,还能有效防止电致变色膜片上汇流条或导电层对镂空区的信号干扰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镂空区的一侧设有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空隙区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所述阻隔层用以阻隔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四者中的至少之一对所述镂空区的干扰作用,并且,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F,其中,3mm≤F≤15mm。由此,通过阻隔层的设置,可以避免或减小汇流条或导电层对信号收发器件的信号收发作用的影响,从而可以降低空隙区的宽度,使得电致变色膜片具有足够的宽度,在不影响信号收发器件的同时,还能提升变色玻璃的变色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远离所述镂空区的一侧;并且,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G,其中,0mm≤G≤10mm。此时,将汇流条设置在远离镂空区的位置,即使得汇流条不位于空隙区或镂空区内,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汇流条对镂空区的信号干扰作用,因此,此时空隙区的宽度可以维持在相对较窄的宽度,既能防止汇流条对镂空区的信号干扰,又能加宽电致变色膜片的宽度,提升变色玻璃的变色面积。
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包括窗框和上述变色玻璃,所述变色玻璃安装于所述窗框上。由此,通过将具有镂空区的变色玻璃安装于交通工具的窗框上,形成交通工具的窗户,例如汽车的天窗、侧窗或挡风玻璃等,镂空区的存在可以为信号收发器件提供信号收发路径,减小或避免变色玻璃中电致变色膜片对交通工具内的信号收发造成的干扰,提升乘坐该交通工具的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的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将第一基材层、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依次层叠形成变色玻璃,并在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形成间隙区,即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形成间隙区,通过镂空区将电致变色膜片与外部的信号收发器件形成阻隔,以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对信号收发的干扰,通过将间隙区设置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在不影响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提升了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六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七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八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九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十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玻璃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第一基材层;20-电致变色膜片;30-第二基材层;40-间隙区;401-密封区;402-镂空区;50-空隙区;60-信号收发器件;70-遮挡层;80-第一粘接层;90-第二粘接层;100-密封胶;201-第一基底层;202-第一导电层;203-电致变色层;204-第二导电层;205-第二基底层;110-第一汇流条;120-第二汇流条;130-阻隔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模板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变色玻璃,主要应用于汽车玻璃、建筑玻璃、航天玻璃等。其中,变色玻璃包括层叠的第一基材层10、至少一个电致变色膜片20和第二基材层3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基材层10和第二基材层30分别为透明玻璃、硬质透明塑胶和软质透明塑胶中的任意一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10和第二基材层30均为透明玻璃。
可以理解的是,电致变色膜片2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值的个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如图6所示,当电致变色膜片20为两个,两个电致变色膜片20相间隔设置在第一基材层10和第二基材层30之间,镂空区位于两个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基材层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30分别完全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材层10与第二基材层30重合,且第一基材层10和第二基材层30的面积大于电致变色膜片20的面积,以在所述第一基材层10和所述第二基材层30之间形成间隙区4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间隙区40环绕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同时,该间隙区40位于变色玻璃的边缘。
具体的,所述间隙区40包括密封区401和至少一个镂空区402。可以理解的是,镂空区40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任意数值的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镂空区402分别与密封区401连通以形成所述间隙区40。
通过密封区的设置以实现对变色玻璃的边缘的密封,以防止水氧入侵电致变色膜片,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在变色玻璃的边缘设置镂空区402,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作用,以避免电致变色膜片20中的导电层等金属材料对设置在变色玻璃上的信号收发器的信号干扰或屏蔽作用。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402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具有空隙区50,同时,在所述空隙区和/或所述镂空区填充有密封胶。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空隙区或所述镂空区填充有密封胶。或在所述空隙区和所述镂空区均填充有密封胶。由此,通过在镂空区和空隙区的至少其一中设置密封胶,可以实现与镂空区或空隙区对应的电致变色膜片的局部部位进行密封,以结合密封区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整体周边边缘的全面密封,提升变色玻璃的密封性能,从而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稳定性和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空隙区50的宽度为E,其中:0≤E≤20mm。优选的,2mm≤E≤20mm。由此,既能避免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可以保证电致变色膜片20具有足够的宽度,使得电致变色玻璃具有较大的变色调光面积。其中,所述空隙区50的宽度是指电致变色膜片20到镂空区402之间的最短距离区域。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基材层具有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第一基材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另外,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相互平行,且分别位于第二基材层的厚度方向的两侧。
其中,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置有信号收发器件60。
可以理解的是,信号收发器件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上。另外,信号收发器件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信号收发器件60在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具有间隙。
具体的,所述信号收发器件60在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镂空区402中,即在镂空区无电致变色膜片的覆盖,以防止电致变色膜片20中导电层等金属材料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信号干扰或屏蔽作用,从而提升信号收发器件60对于信号收发过程中的稳定性。另外,信号收发器件在变色玻璃上的具体位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以提升变色玻璃的适用性和使用的灵活性。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有遮挡层70。可以理解的是,遮挡层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的任意一个表面上。另外,遮挡层还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面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其中,所述遮挡层70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信号收发器件60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以对信号收发器件起到较好的遮蔽效果,同时提升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例如,当变色玻璃作为汽车车窗时,信号收发器件60设置在变色玻璃靠近车体内部的一侧,与此同时,遮挡层70设置在变色玻璃靠近车体外部的一侧,即遮挡层70和信号收发器件60分别设置在变色玻璃厚度方向的两侧。以通过遮挡层70对信号收发器件60形成遮挡,不仅能够简化变色玻璃整体的制备工艺,而且能够提升变色玻璃安装在汽车窗框上的美观度。
在本实施例中,遮挡层70为油墨黑边,可以在第一基材层10远离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边缘涂覆黑色油墨,即在第一表面的边缘涂覆黑色油墨,以形成油墨黑边。也可以在第二基材层30远离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边缘涂覆黑色油墨,即在第四表面的边缘涂覆黑色油墨,以形成油墨黑边。当然地,在第一基材层10靠近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边缘,或者第二基材层30靠近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边缘,也可以单独或同时涂覆遮挡层70,以提高变色玻璃的美观度等。
具体的,当在空隙区50中填充密封胶时,通过镂空区402防止电致变色膜片20中导电层等金属材料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信号干扰的同时,通过填充在空隙区50中的密封胶对电致变色膜片20中导电层等金属材料形成阻隔,以进一步提升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稳定性。
当在镂空区402中填充密封胶时,通过填充在镂空区402中的粘接胶在电致变色膜片20中导电层等金属材料与信号收发器件60之间形成阻隔,以避免电致变色膜片20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信号产生干扰,同时通过设置在镂空区402与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的空隙区50在电致变色膜片20与信号收发器件60之间形成间隔,以进一步提升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隙区50和所述镂空区402均填充有密封胶,以使电致变色膜片20中的导电层等金属材料与信号收发器件60之间形成阻隔,避免电致变色膜片20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信号产生干扰,提升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稳定性的同时,以提升变色玻璃的密封质量。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40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镂空区402相间隔设置在变色玻璃的边缘。
其中,信号收发器件60的数量与所述镂空区402的数量相等,且每一个信号收发器件60对应与一个镂空区402。具体的,每一个信号收发器件60在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一个镂空区402内。
另外,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一个信号收发器件60在电致变色膜片20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一个镂空区402重合。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多个信号收发器件60,以通过不同的收发器件对应收发不同的信号。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材层10通过第一粘接层80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连接,以提高第一基材层10和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同时,将所述第二基材层30通过第二粘接层90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连接,以提高第二基材层30和电致变色膜片2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第一粘接层80和第二粘接层90分别为透明且绝缘的粘接层,以提升变色玻璃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区401填充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以将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密封,以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20的密封和保护作用,防止外部水氧等入侵腐蚀电致变色膜片,提升变色玻璃的使用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同时,密封胶100分别与所述第一粘接层80和所述第二粘接层90连接,以通过密封胶100将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密封,以提升变色玻璃的密封性能。
优选的,所述密封胶和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的材料相同。其中,第一粘接层80、第二粘接层90和密封胶100均可以为PVB(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简称PVB)。
更优选地,所述密封胶与所述第一粘接层、所述第二粘接层分别连接形成一体结构。具体的,第一粘接层80、第二粘接层90和密封胶100均为热熔胶,当第一粘接胶、第二粘接胶和密封胶同时加热熔融后能够在变色玻璃的边缘形成一体的密封胶层,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对电致变色膜片的密封保护,以进一步提升变色玻璃的密封质量和使用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402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上的任意两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相等。可以理解的是,镂空区402靠近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与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镂空区402的一侧相互平行,使电致变色膜片靠近镂空区的边缘与镂空区之间形成更加匹配的形状关系,以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的变色面积,同时提升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402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X。具体的,所述镂空区402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个面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X,即镂空区402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与电致变色膜片20朝向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平行。
具体的,如图8所示,所述镂空区402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个端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X,即镂空区402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为锥形状。
或所述镂空区402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条边或一段弧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X,即镂空区402靠近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为一个拐角形成的一条边或一段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镂空区402中的任意一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D,满足X≤D。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镂空区402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一个端点、一条边、一段弧或一个面到电致变色膜片20的垂直距离为所述镂空区402中的任意点到电致变色膜片20的最短距离。由此,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镂空区的宽度,在不影响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防止电致变色膜片对镂空区的干扰作用,提升了变色玻璃的美观性。
通过调节镂空区402的宽度或调节镂空区的体积,以避免设置在变色玻璃上的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的过程中受电致变色膜片20的干扰,提升信号收发器件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具有两个端点,且两个端点分别为M点和N点,两个所述端点之间的距离为Y。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所述端点之间的距离是指两个端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当Y值太小时,虽然能够保证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周围的变色速率,但同时可能导致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向内侧移动,则会减小电致变色膜片20的面积,即减小电致变色玻璃的变色面积。另外,如图11所示,当Y值太大时,虽然可以尽可能保证电致变色膜片20具有较大的面积,但M点和N点距离过大,因该位置无汇流条连接,则电传导速率较慢,对应的变色速率就会较慢,影响电致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情况,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中的一条长边的长度为Z,满足Y≤Z,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中的一条长边是指电致变色膜片20中最长的一条边。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电致变色膜片20中最长边的长度,以使得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镂空区402的一侧无法设置汇流条时,仍然能够具有较快的变色速率的同时,还能够可以防止镂空区过宽,而导致电致变色膜片面积过窄等情况的发生,以保证变色玻璃具有足够的变色面积。
优选的,两个端点分别到镂空区402靠近的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的垂直距离相等,以增大电致变色膜片20的有效变色面积。
通过控制Y的取值范围,使得在保证电致变色膜片20具有较大变色面积的同时,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于镂空区402的一侧的变色速率,从而提升变色玻璃的美观度。
如图12至图14所示,在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201、第一导电层202、电致变色层203、第二导电层204和第二基底层205。
同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边缘设有相间隔的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所述第一汇流条110与第一导电层202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120与所述第二导电层204电连接。
具体的,第一汇流条1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层201和第一基材层10之间,第二汇流条1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层205和第二基材层30之间。另外,第一汇流条11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层201和第一导电层202之间,第二汇流条12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层205和第二导电层204之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定。
优选地,所述第一汇流条110、所述第二汇流条120、所述第一导电层20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204四者中的至少其一包含有金属材料。由此,通过汇流条可以减小导电层的面阻,提升电传导的速率,以更加高效快速地在电致变色膜片的两侧形成电场,促使电致变色膜片发生变色或褪色效果。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流条110、所述第二汇流条120、所述第一导电层20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204四者中的至少其一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50,则所述空隙区50的宽度为E,其中,5mm≤E≤20mm。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汇流条110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中,或第二汇流条120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中,或第一导电层202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中,或第二导电层204至少部分暴露于空隙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条110、所述第二汇流条120、所述第一导电层202和所述第二导电层204四者中的任意两者或两者以上均部分暴露于空隙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靠近镂空区402的一侧亦暴露在空隙区50中,通过增加空隙区50的宽度以避免第一汇流条110、第二汇流条120、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中的任意一个对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影响,以提升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设有阻隔层130,且该阻隔层130覆盖于电致变色膜片20靠近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以通过所述阻隔层130对电致变色膜片20中靠近镂空区402的一侧的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进行遮挡,以避免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影响信号收发器件60在收发信号过程中的稳定性。
同时,至少部分第一汇流条110和/或至少部分第二汇流条120设置在所述阻隔层13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即至少部分第一汇流条110或至少部分第二汇流条120设置在所述阻隔层13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
或至少部分第一汇流条110和至少部分第二汇流条120分别设置在所述阻隔层130远离所述电致变色膜片20的一侧,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之间出现电接触短路的现象,在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之间设置绝缘层。例如,在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之间设置绝缘的粘接胶层。
此时,所述空隙区50的宽度为F,其中,3mm≤F≤15mm。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阻隔层130的设置,避免了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影响。同时,通过降低空隙区50的宽度,使得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在不影响信号收发器件60的同时,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的变色面积。
其中,阻隔层130的材质可以与第一基底层201和第二基底层205的材质相同。另外,阻隔层130还可以是第一基底层201或第二基底层205的一部分。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流条110和所述第二汇流条120分别位于电致变色膜片20远离所述镂空区402的一侧,此时,所述空隙区50的宽度为G,其中,0mm≤G≤10mm。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靠近镂空区402的一侧未设置有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第一汇流条110和第二汇流条120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信号干扰非常弱,因此,通过减少空隙区50的宽度,使得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在不影响信号收发器件60收发信号的同时,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的变色面积和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
另外,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E>F>G,通过调节空隙区50的宽度,以避免第一汇流条110、第二汇流条120、第一导电层202和第二导电层204对信号收发器件60的干扰,同时提升电致变色膜片20的变色面积及提升变色玻璃的有效变色面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该交通工具包括窗框和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变色玻璃。
其中,变色玻璃安装在窗框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变色玻璃在窗框上的美观性,窗框的边缘完全将变色玻璃边缘的间隙区覆盖,以避免第一汇流条110、第二汇流条120或信号收发器件60暴露在窗框外,在不影响变色玻璃在窗框上的有效变色面积的同时,提升了变色玻璃在窗框上的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交通工具可以是汽车、火车、飞机或轮船等可移动的工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的顶部,以形成天窗等,例如汽车的天窗。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的旁侧,以形成侧窗,例如飞机的舷窗等。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变色玻璃还可以安装在交通工具的前侧或后侧,例如形成汽车的前挡风玻璃或后挡风玻璃等。由此,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将变色玻璃制备成合适的形状,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提升变色玻璃的适用性。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的第一基材层、至少一个电致变色膜片和第二基材层;
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分别完全覆盖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以在所述第一基材层和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形成间隙区;
所述间隙区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所述间隙区包括密封区和至少一个镂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具有空隙区,所述空隙区和/或所述镂空区填充有密封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E,其中:0≤E≤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层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基材层具有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表面相对设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置有信号收发器件,所述信号收发器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镂空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的至少之一上设有遮挡层,所述遮挡层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完全覆盖于所述信号收发器件在所述电致变色膜片所在平面的正投影。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材层通过第一粘接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连接,所述第二基材层通过第二粘接层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连接;
所述密封区填充有密封胶,并且,所述密封胶分别与所述第一粘接层和所述第二粘接层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靠近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上的任意两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靠近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一侧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为X;
所述镂空区中的任意一点到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垂直距离为D,满足X≤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镂空区的一侧具有两个端点,两个所述端点之间的距离为Y;
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中的一条长边的长度为Z,满足Y≤Z。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第二导电层和第二基底层;
所述电致变色膜片的边缘设有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汇流条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汇流条与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四者中的至少其一的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空隙区,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E;其中,5mm≤E≤2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靠近所述镂空区的一侧设有阻隔层,所述阻隔层位于空隙区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片之间;
所述阻隔层用以阻隔所述第一汇流条、所述第二汇流条、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四者中的至少之一对所述镂空区的干扰作用,并且,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F,其中,3mm≤F≤1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色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分别位于所述电致变色膜片远离所述镂空区的一侧;
所述空隙区的宽度为G,其中,0mm≤G≤10mm。
14.一种交通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窗框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变色玻璃,所述变色玻璃安装于所述窗框上。
CN202222745787.7U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Active CN2183506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45787.7U CN218350660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45787.7U CN218350660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50660U true CN218350660U (zh) 2023-01-20

Family

ID=84896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45787.7U Active CN218350660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3506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0542A (zh) * 2023-04-14 2023-07-07 扬州晶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边框防眩目后视镜遮挡层的制作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00542A (zh) * 2023-04-14 2023-07-07 扬州晶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边框防眩目后视镜遮挡层的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979604C (en) Vehicle antenna pane
KR100715331B1 (ko) 광학 및/또는 에너지 특성이 가변적인 전기 제어 시스템과 같은 전기화학 장치
CA2979601C (en) Antenna pane
US8431871B2 (en) Transparent window pane provided with a resistive heating coating
US20090181203A1 (en) Laminated glazing and sealing and peripheral reinforcing means for same
KR960016366B1 (ko) 자동차용 창유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5748155A (en) On-glass antenna and connector arrangement
CN218350660U (zh) 一种变色玻璃及交通工具
WO2023046188A1 (zh) 用于抬头显示的夹层玻璃及抬头显示系统
JP2008509430A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部分的構成ゾーンを備える電気化学システム
JP2018538678A (ja) 容量性スイッチ領域を有している電気的に加熱可能な複合ペイン
US11499363B2 (en) Insulating glazing having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element
CN110703530B (zh) 一种具有电加热及电磁屏蔽的电致变色汽车玻璃
US20210242674A1 (en) Long busbars having segments for increased robustness
US11791533B2 (en) Antenna pane
JP2019525884A (ja) 積層アセンブリ
CN114072281A (zh) 具有可电控光学性能的功能元件
US20230333433A1 (en) Insulated glazing unit having a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ating and/or an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functional element
JP7369304B2 (ja) 複数の機能性素子及びバリアフィルム上のバスバーを有する積層ペイン
CN217739684U (zh)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窗户及汽车
US20240027864A1 (en) Pane with a functional element having electrically switchabl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pattern for high-frequency transmission
US20240064873A1 (en) Composite pane comprising an electrically heatable camera window
CN115529687A (zh) 电加热玻璃
WO2024057908A1 (ja) 車両用窓ガラス
JPH067936Y2 (ja) 自動車用電熱風防合わせガラ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