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3831U - 输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3831U
CN219383831U CN202320516565.XU CN202320516565U CN219383831U CN 219383831 U CN219383831 U CN 219383831U CN 202320516565 U CN202320516565 U CN 202320516565U CN 219383831 U CN219383831 U CN 219383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conveying mechanism
translation
lifting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165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建志
庄文煌
林宜泽
赖国仁
陈铭杰
郭秀惠
苏育贤
陈宏达
王凯弘
郭宇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Taiwan Green Point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Taiwan Green Point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Taiwan Green Point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3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3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dvancing Webs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Forging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输送设备,包含移载架、上平移输送机构、下平移输送机构,及升降输送机构。移载架用以承载待输送物。上平移输送机构用以输送移载架水平移动。下平移输送机构间隔位于上平移输送机构下方用以输送移载架水平移动。上平移输送机构与下平移输送机构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移载架水平移动。升降输送机构设置于上平移输送机构与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用以将移载架在上平移输送机构与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移载。借此,能满足上平移输送机构对移载架的高速输送及精密定位的需求,还能降低输送设备整体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输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不同输送线且各自独立地输送移载架移动的输送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循环式输送装置具有一环形传送带,环形传送带具有相互平行且用以输送移载架移动的一上层输送线及一下层输送线。由于环形传送带被驱动时只能以单一种速度朝单一方向移动,因此,上层输送线及下层输送线的移动速度与方向为同步,无法满足各自独立地以所需的速度及方向输送移载架移动的需求。此外,移载架需额外通过一输送机构在上层输送线与下层输送线之间进行转移,从而导致环形传送带在上层输送线与下层输送线之间移动时为空载移动行程。例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第CN207097108U案。
另一种循环式输送装置是将线性马达的定子设置成环形状,以及将线性马达的动子设置在移载架上,使移载架能循环运动。然而此种配置方式使得循环式输送装置的制造成本相当高。例如美国专利号第US9,856,096B2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输送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输送设备包含至少一移载架、上平移输送机构、下平移输送机构,及至少一升降输送机构,所述移载架用以承载待输送物,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下方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设置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用以将所述移载架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移载。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定子组共同构成线性马达,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的带式输送组。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电动缸,及与所述电动缸连接并能被所述电动缸驱动而升降移动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定子组共同构成线性马达。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第一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导轨下方的第一侧导轨,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待输送物的承载平板、连接于所述承载平板一侧的立板、设置于所述承载平板底面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导轨的上滑块,及设置于所述立板内侧面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导轨的侧滑块,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第二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导轨下方的第二侧导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包括用以对应于所述第一上导轨或所述第二上导轨的第三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三上导轨下方用以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导轨或所述第二侧导轨的第三侧导轨,所述上滑块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上导轨或所述第三上导轨,所述侧滑块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导轨或所述第三侧导轨。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包含多个排列在一起的平移输送装置,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包括上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平移输送装置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共同界定出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包含上立板、设置于所述上立板顶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一上轨条,及设置于所述上立板外侧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一侧轨条,每两个相邻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上轨条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轨条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上立板,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还包括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下方的下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平移输送装置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共同界定出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包含下立板、设置于所述下立板顶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二上轨条,及设置于所述下立板外侧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二侧轨条,每两个相邻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上轨条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轨条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立板。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包含两个升降输送机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分别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每一个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能升降移动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各自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当所述移载架在介于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的所述升降输送总成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的上跨越位置时,所述动子同时对应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的所述定子组以及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的所述定子组。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的带式输送组,所述移载架还包括用以迫紧接触所述带式输送组并能被所述带式输送组带动而移动的迫紧组件,当所述移载架在介于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的所述升降输送总成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的下跨越位置时,所述动子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的所述定子组,所述迫紧组件迫紧接触所述带式输送组。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包含多个平移输送装置,两个升降输送装置,及多个接合装置,所述平移输送装置沿第一水平方向排列,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包括基座、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上平移输送模块,及设置于所述基座且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下方的下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升降输送装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间隔且分别排列于对应的两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外侧,每一个所述升降输送装置包括基座,及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每一个所述接合装置用以将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接合在一起,每一个所述接合装置包括两个接合机构,所述接合机构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相间隔,每一个所述接合机构包含定位销、两个迫紧块,及两个锁固螺丝,所述定位销具有圆周面,所述迫紧块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反向地分别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每一个所述迫紧块具有用以迫紧接触所述圆周面的迫紧凹弧面,所述锁固螺丝将所述迫紧块锁固在一起且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定位销相反侧,以使所述迫紧块的所述迫紧凹弧面迫紧接触所述圆周面。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包含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移载架,所述移载架能被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及所述升降输送机构输送而依序前进。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用以沿第一输送方向或相反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用以沿所述第一输送方向或所述第二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设备,包含两个升降输送机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分别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输送设备包含至少一移载架、上平移输送机构、下平移输送机构,及两个升降输送机构,所述移载架用以承载待输送物,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下方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输送所述移载架水平移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的两相反侧,而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及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共同形成用以供所述移载架移动的环形路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上平移输送机构与下平移输送机构输送移载架移动的结构与方式不同,使得上平移输送机构与下平移输送机构能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移载架水平移动,并且能大幅降低输送设备整体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输送设备的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说明多个平移输送装置、两个升降输送装置、多个接合装置及多个移载架之间的配置关系;
图2是本实施例的一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一俯视图,说明一上平移输送机构、一下平移输送机构,及两个升降输送机构之间的配置关系;
图4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接合装置的细部结构;
图5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剖视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侧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侧视图;
图9是沿图7中的IX-IX线所截取的一剖视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升降输送机构的一立体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移载架的一立体图;
图12是沿图3中的XI-XI线所截取的一不完整剖视图;
图13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侧视图;
图14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侧视图;及
图15是本实施例的一不完整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是本实用新型输送设备100的一实施例,包含多个平移输送装置1、两个升降输送装置2、多个接合装置3,及多个移载架4。
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定义输送设备100的一第一水平方向X、一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第二水平方向Y,及一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X与第二水平方向Y的垂直方向Z。第一水平方向X是以前后方向为例,图1箭头所指方向为前,反向为后。第二水平方向Y是以左右方向为例,图1箭头所指方向为左,反向为右。垂直方向Z为上下方向,图1箭头所指方向为上,反向为下。
参阅图1、图2及图3,多个平移输送装置1沿第一水平方向X排列。本实施例的平移输送装置1数量是以三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每一个平移输送装置1包括一基座11、一设置于基座11的上平移输送模块12,及一设置于基座11且沿垂直方向Z间隔位于上平移输送模块12下方的下平移输送模块13。基座11具有一座台111,及两个设置于座台111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的连接架112。上平移输送模块12及下平移输送模块13各自连接于两连架112上。多个平移输送装置1的上平移输送模块12共同界定出一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用以沿第一水平方向X输送移载架4水平移动。多个平移输送装置1的下平移输送模块13共同界定出一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下平移输送机构102用以沿第一水平方向X输送移载架4水平移动。
两个升降输送装置2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且分别排列于对应的两个平移输送装置1外侧。每一个升降输送装置2包括一基座21,及一设置于基座21的升降输送机构22。基座21具有一座台211,及一设置于座台211的连接架212。升降输送机构22连接于连接架212且设置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之间,用以将移载架4在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之间移载。
参阅图2、图4及图5,每一个接合装置3用以将对应两个相邻的基座11、21接合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接合装置3包括两个接合机构31,所述接合机构31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基座11、21且沿第二水平方向Y相间隔。每一个接合机构31包含一定位销311、两个迫紧块312,及两个锁固螺丝313。定位销311具有一销杆314,及一形成于销杆314顶端的抵止头315。销杆314具有一圆周面316。抵止头315外径大于销杆314外径,用以抵止于迫紧块312顶面。两迫紧块312沿第一水平方向X反向地分别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基座11、21顶面。每一个迫紧块312具有一用以迫紧接触定位销311的圆周面316的迫紧凹弧面317,迫紧凹弧面317界定出一凹槽318。其中一个迫紧块312形成有两个沿第二水平方向Y分别位于迫紧凹弧面317相反侧的螺孔319。另一个迫紧块312形成有两个沿第二水平方向Y分别位于迫紧凹弧面317相反侧的穿孔320,穿孔320为一孔径有大小变化的阶级孔。每一个锁固螺丝313用以穿设于对应的穿孔320与螺接于对应的螺孔319,以将两迫紧块312锁固在一起。
欲将两个相邻的平移输送装置1组装在一起或者是将升降输送装置2与对应的平移输送装置1组装在一起时,先将每一个接合机构31的两迫紧块312靠近但相隔一段适当距离,再将定位销311的销杆314穿设于两迫紧块312的凹槽318内,使抵止头315抵止于两迫紧块312顶面。随后,将每一个锁固螺丝313穿设于对应的穿孔320并螺接于对应的螺孔319。锁固螺丝313在螺接于对应螺孔319的旋转过程中会带动两迫紧块312的迫紧凹弧面317朝向销杆314的圆周面316靠近,使迫紧凹弧面317逐渐贴合于圆周面316。当每一个锁固螺丝313卡接于对应的迫紧块312而无法再沿对应的穿孔320移动时,两迫紧块312的迫紧凹弧面317迫紧接触圆周面316。此时,每一个接合装置3便将对应两个相邻的基座11、21接合固定在一起。借由每一个接合装置3的接合方式,能方便且快速地将两个相邻的平移输送装置1或者是将升降输送装置2与对应的平移输送装置1精准地对位并组装固定在一起。
参阅图6及图7,每一个上平移输送模块12包含一上立板121、多个定子122、一第一上轨条123,及一第一侧轨条124。上立板121呈长板形且其长向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多个定子122设置于上立板121外侧面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排列。每一个定子122具有多个沿第一水平方向X排列的线圈(图未示)。第一上轨条123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上立板121顶面。第一上轨条123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第一侧轨条124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上立板121外侧面且位于第一上轨条123下方。第一侧轨条124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的上平移输送模块12的其中一个第一上轨条123与其中一个第一侧轨条124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上立板121,使得前述其中一个第一上轨条123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一上轨条123共同锁固于同一个上立板121顶面,以及前述其中一个第一侧轨条124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一侧轨条124共同锁固于同一个上立板121外侧面。借此,使得两个相邻的第一上轨条123的对接端或两个相邻的第一侧轨条124的对接端能准确地对位而不会受到两个相邻的上立板121的组装误差影响,从而能提升组装后的精度。
借由多个上平移输送模块12组装在一起,使得多个上平移输送模块12的定子122共同构成一定子组103、多个上平移输送模块12的第一上轨条123共同构成一第一上导轨104,以及多个上平移输送模块12的第一侧轨条124共同构成一第一侧导轨105。
参阅图7、图8及图9,每一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包含一下立板131、一带式输送器132、一第二上轨条133,及一第二侧轨条134。下立板131呈长板形且其长向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带式输送器132设置于下立板131并包括一马达135、一主动轮136、多个导向轮137,及一传动皮带138。主动轮136与马达135连接并能被马达135带动而旋转。传动皮带138缠绕于主动轮136及导向轮137。马达135驱动主动轮136旋转时,主动轮136会带动传动皮带138循环运动。
第二上轨条133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下立板131顶面。第二上轨条133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第二侧轨条134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下立板131外侧面且位于第二上轨条133下方。第二侧轨条134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的下平移输送模块13的其中一个第二上轨条133与其中一个第二侧轨条134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下立板131,使得前述其中一个第二上轨条133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二上轨条133共同锁固于同一个下立板131顶面,以及前述其中一个第二侧轨条134与相邻的另一个第二侧轨条134共同锁固于同一个下立板131外侧面。借此,使得两个相邻的第二上轨条133的对接端或两个相邻的第二侧轨条134的对接端能准确地对位而不会受到两个相邻的下立板131的组装误差影响,从而能提升组装后的精度。
参阅图6,借由多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组装在一起,使得多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的带式输送器132共同构成一带式输送组106、多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的第二上轨条133共同构成一第二上导轨107,以及多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的第二侧轨条134共同构成一第二侧导轨108。
参阅图3及图10,升降输送机构22包括一电动缸221,及一升降输送总成222。升降输送总成222与电动缸221连接并能被电动缸221驱动而沿垂直方向Z升降移动。升降输送总成222用以承接及输送移载架4并包括一立板223、一定子组224、一第三上导轨225,及一第三侧导轨226。立板223呈长板形且其长向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定子组224具有多个设置于立板223外侧面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排列的定子227。本实施例的定子227数量是以两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定子227数量也可为一个。每一个定子227具有多个沿第一水平方向X排列的线圈(图未示)。第三上导轨225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立板223顶面。第三上导轨225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对应于第一上导轨104或第二上导轨107,且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第三侧导轨226是通过螺丝锁固方式固定地设置于立板223外侧面且位于第三上导轨225下方。第三侧导轨226沿第一水平方向X延伸用以对应于第一侧导轨105或第二侧导轨108,且用以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以导引移载架4滑动方向。两升降输送机构22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及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共同形成一用以供移载架4移动的环形路径。
参阅图3、图11及图12,每一个移载架4包括一架体41、一动子42、多个上滑块43、一侧滑块44,及两个迫紧组件45。架体41呈倒L型并具有一承载平板411,及一连接于承载平板411一侧的立板412。承载平板411顶面用以承载一待输送物(图未示)。待输送物具有一组装固定于承载平板411顶面的治具,及一设置于治具内的工件。动子42具有两个设置于立板412内侧面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排列的永久磁铁421。移载架4的动子42用以面向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的定子组103以共同构成一线性马达。移载架4的动子42还用以面向对应的升降输送机构22的定子组224以共同构成另一个线性马达。
多个上滑块43设置于承载平板411底面,用以滑动连接于第一上导轨104、第二上导轨107或第三上导轨225。上滑块43的数量是以两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上滑块43的数量也可为一个或两个以上。侧滑块44设置于立板412内侧面,用以滑动连接于第一侧导轨105、第二侧导轨108或第三侧导轨226。
两个迫紧组件45设置于立板412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排列并位于动子42下方。每一个迫紧组件45具有两个挡止块451、两个连接杆组452、一迫紧块453,及两个压缩弹簧454。两挡止块451穿设于立板412并锁固于立板412外侧面且沿第一水平方向X相间隔排列。每一个连接杆组452能沿第二水平方向Y移动地穿设于对应的挡止块451。每一个连接杆组452外端能被对应的挡止块451挡止。迫紧块453连接于连接杆组452内端,用以迫紧接触对应的带式输送器132的传动皮带138。每一个压缩弹簧454套设于对应的连接杆组452用以对迫紧块453施加朝向相反于立板412方向的弹力。当迫紧块453接触传动皮带138时,迫紧块453会被传动皮带138向外挤而压缩两压缩弹簧454。借由压缩弹簧454压缩变形所蓄积的复位弹力作用,使得迫紧块453迫紧接触传动皮带138。借此,迫紧块453能通过摩擦力摩擦接合于传动皮带138进而能被传动皮带138带动移动。
以下针对输送设备100的运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3及图12,借由控制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的对应定子122的线圈产生磁力,使得定子122与动子42之间能通过磁力的相吸或相斥带动移载架4沿一平行于第一水平方向X的第一输送方向D1水平移动,以及一相反于第一输送方向D1的第二输送方向D2水平移动。借此,上平移输送机构101能快速地输送移载架4水平移动并能将其精密地暂定位在一与工作站对应的工作位置,使移载架4所承载的待输送物的工件能被工作站加工。
借由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的位于顶端的第一上导轨104供移载架4的上滑块43滑接的方式,工作站施加于工件的加工下压力通过承载平板411后,大部分的加工下压力会通过上滑块43直接传递至第一上导轨104,借由第一上导轨104抵抗前述下压力使得第一上导轨104能稳固地支撑移载架4。此外,借由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的位于侧边的第一侧导轨105供移载架4的侧滑块44滑接的方式,工作站施加于工件的加工下压力通过承载平板411后,一部分的加工下压力会通过立板412及侧滑块44转换为施加于第一侧导轨105的弯曲力,借由第一侧导轨105抵抗前述弯曲力使得第一侧导轨105能稳固地支撑移载架4以防止其受力变形。借由第一上导轨104与第一侧导轨105的配置方式,能使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占据的空间小,以达到体积小型化的需求。
参阅图3、图13及图14,当移载架4所承载的待输送物的工件加工完成时,待输送物会被移离移载架4。位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后端的升降输送机构22的电动缸221会先带动升降输送总成222沿垂直方向Z上升至一如图13所示的抬升位置,使升降输送总成222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对齐。随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会输送移载架4沿第一输送方向D1朝升降输送总成222移动。当移载架4移动至一介于升降输送总成222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之间的上跨越位置(如图13所示)时,移载架4的动子42同时对应于升降输送总成222的定子组224的对应定子227以及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的定子组103的对应定子122,使得对应定子227、122能同时对动子42产生磁力作用。借此,能迅速且稳定地沿第一输送方向D1输送移载架4使其通过上跨越位置而移动至升降输送总成222上。
参阅图14及图15,接着,升降输送机构22的电动缸221会带动升降输送总成222沿垂直方向Z下降至一如图14所示的下降位置,使升降输送总成222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对齐。之后,升降输送总成222的定子组224的对应定子227会产生磁力以输送移载架4沿第二输送方向D2朝下平移输送机构102移动。当移载架4移动至一介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与升降输送总成222之间的下跨越位置(如图15所示)时,对应迫紧组件45的迫紧块453迫紧接触带式输送组106的对应传动皮带138,而动子42的一部分对应于升降输送总成222的定子组224的对应定子227。通过对应传动皮带138带动对应迫紧组件45的迫紧块453沿第二输送方向D2移动,以及对应定子227对动子42产生磁力带动动子42沿第二输送方向D2移动,借此,能迅速且稳定地沿第二输送方向D2输送移载架4使其通过下跨越位置而移动至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上。
参阅图3,位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前端的升降输送机构22的电动缸221会先带动升降输送总成222下降至下降位置,使升降输送总成222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对齐。随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会输送移载架4沿第二输送方向D2朝升降输送总成222移动,使移载架4通过下跨越位置而移动至升降输送总成222上。接着,升降输送机构22的电动缸221会带动升降输送总成222上升至抬升位置,使升降输送总成222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对齐。之后,升降输送总成222会输送移载架4沿第一输送方向D1朝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移动,使移载架4通过上跨越位置而移动并回流至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上,以继续承载下一个待输送物。
参阅图3及图8,通过控制每一个下平移输送模块13的带式输送器132的马达135反转,使得传动皮带138能沿第一输送方向D1带动移载架4移动。于是,上平移输送机构101能沿第二输送方向D2将移载架4输送至前端的升降输送机构22并通过其移载至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能沿第一输送方向D1将移载架4输送至后端的升降输送机构22并通过其移载而回流至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借此,使得输送设备100能依照需求沿一顺时针方向输送移载架4于环形路径上移动,或者是沿一逆时针方向输送移载架4于环形路径上移动,从而能增添使用上的弹性。
借由第二上导轨107及第二侧导轨108的配置方式分别与第一上导轨104及第一侧导轨105的配置方式相同,使得第二上导轨107及第二侧导轨108能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还能使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占据的空间小,以达到体积小型化的需求。借由第三上导轨225及第三侧导轨226的配置方式分别与第一上导轨104及第一侧导轨105的配置方式相同,使得第三上导轨225及第三侧导轨226能供移载架4滑动连接,还能使升降输送总成222在第二水平方向Y上所占据的空间小,以达到体积小型化的需求。
上平移输送机构101通过定子组103与移载架4的动子42之间的磁力作用带动移载架4水平移动,下平移输送机构102通过带式输送组106与移载架4的迫紧块453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带动移载架4水平移动,使得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能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移载架4水平移动。借此,能满足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应用在加工输送线时的高速输送及精密定位的需求,以及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应用在回流输送线时的结构及控制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需求。此外,升降输送总成222通过定子组224与移载架4的动子42之间的磁力作用带动移载架4水平移动,使得升降输送总成222能迅速地承接由上平移输送机构101或下平移输送机构102所输出的移载架4,或者是将所承接的移载架4迅速地输送至下平移输送机构102或上平移输送机构101。
由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采用制造成本低的带式输送组106输送移载架4回流,因此,能大幅降低输送设备100整体的制造成本。此外,由于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输送移载架4移动的速度不同且不同步,因此,借由升降输送机构22的升降输送总成222将移载架4在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之间移载,能达到缓冲移载架4输送速度的功效。再者,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上所需的移载架4数量能通过两升降输送机构22及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进行调节,使得上平移输送机构101能够依照需求输送预定数量的移载架4移动。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平移输送装置1数量、升降输送装置2数量以及移载架4数量也可视需求各自设为一个,不以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数量为限。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输送设备100,借由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输送移载架4移动的结构与方式不同,使得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下平移输送机构102能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移载架4水平移动,并且能大幅降低输送设备100整体的制造成本,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12)

1.一种输送设备(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设备(100)包含至少一移载架(4)、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及至少一升降输送机构(22),所述移载架(4)用以承载待输送物,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下方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沿所需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22)设置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之间,用以将所述移载架(4)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之间移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定子组共同构成线性马达,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的带式输送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电动缸,及与所述电动缸连接并能被所述电动缸驱动而升降移动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所述动子与所述定子组共同构成线性马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第一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导轨下方的第一侧导轨,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待输送物的承载平板、连接于所述承载平板一侧的立板、设置于所述承载平板底面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上导轨的上滑块,及设置于所述立板内侧面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导轨的侧滑块,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第二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导轨下方的第二侧导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包括用以对应于所述第一上导轨或所述第二上导轨的第三上导轨,及位于所述第三上导轨下方用以对应于所述第一侧导轨或所述第二侧导轨的第三侧导轨,所述上滑块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上导轨或所述第三上导轨,所述侧滑块用以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导轨或所述第三侧导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排列在一起的平移输送装置,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包括上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平移输送装置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共同界定出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包含上立板、设置于所述上立板顶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一上轨条,及设置于所述上立板外侧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一侧轨条,每两个相邻的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上轨条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轨条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上立板,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还包括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下方的下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平移输送装置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共同界定出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包含下立板、设置于所述下立板顶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二上轨条,及设置于所述下立板外侧面用以供所述移载架滑动连接的第二侧轨条,每两个相邻的所述下平移输送模块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上轨条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侧轨条跨设于对应的两个相邻的所述下立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个升降输送机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分别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每一个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包括能升降移动用以承接及输送所述移载架的升降输送总成,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各自包括定子组,所述移载架包括用以面向所述定子组的动子,当所述移载架在介于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的所述升降输送总成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的上跨越位置时,所述动子同时对应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的所述定子组以及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的所述定子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包括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的带式输送组,所述移载架还包括用以迫紧接触所述带式输送组并能被所述带式输送组带动而移动的迫紧组件,当所述移载架在介于对应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的所述升降输送总成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之间的下跨越位置时,所述动子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升降输送总成的所述定子组,所述迫紧组件迫紧接触所述带式输送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平移输送装置,两个升降输送装置,及多个接合装置,所述平移输送装置沿第一水平方向排列,每一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包括基座、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上平移输送模块,及设置于所述基座且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模块下方的下平移输送模块,所述升降输送装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间隔且分别排列于对应的两个所述平移输送装置外侧,每一个所述升降输送装置包括基座,及设置于所述基座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每一个所述接合装置用以将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接合在一起,每一个所述接合装置包括两个接合机构,所述接合机构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的第二水平方向相间隔,每一个所述接合机构包含定位销、两个迫紧块,及两个锁固螺丝,所述定位销具有圆周面,所述迫紧块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反向地分别设置于对应两个相邻的所述基座,每一个所述迫紧块具有用以迫紧接触所述圆周面的迫紧凹弧面,所述锁固螺丝将所述迫紧块锁固在一起且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分别位于所述定位销相反侧,以使所述迫紧块的所述迫紧凹弧面迫紧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多个相间隔排列的移载架,所述移载架能被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及所述升降输送机构输送而依序前进。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用以沿第一输送方向或相反于所述第一输送方向的第二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用以沿所述第一输送方向或所述第二输送方向输送所述移载架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含两个升降输送机构,所述升降输送机构分别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且分别位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相反侧。
12.一种输送设备(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设备(100)包含至少一移载架(4)、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及两个升降输送机构(22),所述移载架(4)用以承载待输送物,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间隔位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下方用以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各自独立地以不同速度输送所述移载架(4)水平移动,所述升降输送机构(22)分别设置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与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的两相反侧,而与所述上平移输送机构(101)及所述下平移输送机构(102)共同形成用以供所述移载架(4)移动的环形路径。
CN202320516565.XU 2022-06-28 2023-03-16 输送设备 Active CN21938383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6862 2022-06-28
TW111206862U TWM635934U (zh) 2022-06-28 2022-06-28 輸送設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3831U true CN219383831U (zh) 2023-07-21

Family

ID=86658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16565.XU Active CN219383831U (zh) 2022-06-28 2023-03-16 输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3831U (zh)
TW (1) TWM635934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53122B (zh) * 2023-07-06 2023-11-17 果栗智造(上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物流输送线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5934U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83831U (zh) 输送设备
CN107215632B (zh) 托盘小车多工位输送系统
CN111683883B (zh) 搬运用托盘、使用该搬运用托盘的托盘搬运装置以及托盘搬运方法
CN208798307U (zh) 自动压合机
CN219979530U (zh) 接驳装置
CN111266753A (zh) 输送装置及焊接设备
CN111408871A (zh) 承载机构、输送装置及焊接设备
CN112209023A (zh) 治具输送装置
WO2019047270A1 (zh) 传送装置
CN217229117U (zh) 换料装置
CN216425971U (zh) 运输组件及运输装置
CN214086247U (zh) 回转式传送装置以及组装设备
CN214298251U (zh) 一种能够进行定位的中空玻璃运输装置
CN112938332B (zh) 生产流水线
CN214494778U (zh) 一种移载机构
CN214691743U (zh) 输送平台
JP6647642B1 (ja) ワーク搬送用パレットの移送装置
CN209740138U (zh) 一种汽车工件的直轨式生产线
CN217971089U (zh) 间距调整输送装置
CN219340701U (zh) 环线输送装置
CN111408839B (zh) 焊接设备
CN215923521U (zh) 一种自动装配传输装置
CN216097326U (zh) 一种治具横向移载换线装置
CN117174785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硅片压层敷设装置
CN219408207U (zh) 多工位产品装配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