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82624U -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82624U
CN219382624U CN202320800184.4U CN202320800184U CN219382624U CN 219382624 U CN219382624 U CN 219382624U CN 202320800184 U CN202320800184 U CN 202320800184U CN 219382624 U CN219382624 U CN 219382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plate
reinforcement
extension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01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兆先
杨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01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82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82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82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包括翼子板、加强板和前组合灯支架;翼子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加强板与翼子板的内侧面贴合连接,加强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以形成与第一延伸板的下侧面贴合连接的第二延伸板;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加强板的内侧面。本实用新型能对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实现较大范围的加强,同时实现多方向的加强支撑,进而有效提升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抗凹性能;同时,在加强板的内侧面还设计安装前组合灯支架,满足前组合灯的借用安装需求,增加了前组合灯的安装点位数量,有效提升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翼子板是遮盖车轮的车身外板,按照安装位置又分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装在前轮处,其造型主要由车身整体造型决定。前翼子板厚度一般较薄,自身屈曲抗凹性能较差,在发生磕碰后比较容易变形。
目前,对前翼子板的加强方式,主要是在前翼子板尖端区域设计加强结构,加强范围小,导致加强效果受限,难以进一步提升前翼子板的抗凹性能。另外,前组合灯目前主要与机舱内的横梁或立梁连接,安装点位受限,不利于保证安装后前组合灯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旨在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前翼子板加强结构的加强效果受限,且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难以保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包括:
翼子板、加强板和前组合灯支架;
翼子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加强板与所述翼子板的内侧面贴合连接,所述加强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的下侧面贴合连接的第二延伸板;
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上形成有支架连接拉延筋,所述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设有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设于所述第二延伸板与所述加强板的交汇区域。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的下部形成第一前保安装位,所述加强板的前部形成第二前保安装位,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内侧边缘形成多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机舱安装位,所述加强板和/或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后部形成辅助固定位,所述第一前保安装位、所述第二前保安装位、多个所述机舱安装位和所述辅助固定位均位于同一个封闭环状分布路径上。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板至少于后部形成有沿内外方向延伸的第二涂胶槽,所述第二涂胶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延伸板,位于所述第二延伸板后部的所述第二涂胶槽形成所述辅助固定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翼子板和所述第一延伸板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一翻边贴合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前保卡接孔,所述前保卡接孔形成所述第二前保安装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板的内侧边缘形成连接边,所述连接边开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形成所述机舱安装位;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口之间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延伸板贴合连接的边缘安装位。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加强板开设有第一减重孔,所述第二延伸板开设有第二减重孔。
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减重孔的周向,所述加强板上还形成有第一涂胶槽,所述第一涂胶槽的开口朝向所述翼子板。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翼子板与第一延伸板共同构成L型板件,加强板与第二延伸板共同构成L型板件,翼子板整体与加强板整体的接触面积大,能对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实现较大范围的加强,同时实现多方向(包括上下方向和内外方向)的加强支撑,进而有效提升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抗凹性能;同时,在加强板的内侧面还设计安装前组合灯支架,满足前组合灯的借用安装需求,增加了前组合灯的安装点位数量,有效提升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
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有效提升前翼子板的抗凹性能,同时满足前组合灯的借用安装需求,提升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也有利于提升车辆前部整体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加强板和第二延伸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加强板和第二延伸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加强板和第二延伸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100、加强板;110、支架连接拉延筋;120、第一减重孔;130、第一涂胶槽;
200、第二延伸板;210、第二涂胶槽;220、连接边;230、安装口;240、第二减重孔;
10、第一前保安装位;20、第二前保安装位;30、机舱安装位;40、辅助固定位;50、封闭环状分布路径;60、边缘安装位;
300、第二翻边;310、前保卡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等,都是为了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术语“上”、“下”与车身上下方向相同,术语“前”、“后”与车身前后方向相同,术语“内”指的是朝向前机舱的方向,术语“外”指的是背离前机舱的方向。其余方位词,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中心”、“横向”、“纵向”、“水平”、“垂直”、“顶”、“底”、“左”、“右”、“顺时针”、“逆时针”、“高”、“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乃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且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所以也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除非另有明确限定,如使用术语“固接”或“固定连接”,应作广义理解,即两者之间没有位移关系和相对转动关系的任何连接方式,也就是说包括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连为一体以及通过其他装置或元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包括”、“具有”以及它们的变形,意图在于“包含但不限于”。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如使用术语“贴合连接”,其连接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贴合接触后焊接、贴合接触后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等方式,可根据实际的装配需求做出选择。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进行说明。所述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包括翼子板、加强板100和前组合灯支架;翼子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加强板100与翼子板的内侧面贴合连接,加强板100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以形成与第一延伸板的下侧面贴合连接的第二延伸板200;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加强板100的内侧面。
本实施例中,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共同构成L型板件,两者的衔接区域通过弧面过渡,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前组合灯支架的具体结构根据实际装配需求设置,在此也不做唯一限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板与第二延伸板200之间的贴合连接方式,以及翼子板与加强板100之间的贴合连接方式,均优选为贴合焊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前部为薄弱区域,故而加强板100优选为靠近翼子板的前部设置,第二延伸板200优选为靠近第一延伸板的前部设置。需要理解的是,加强板100和第二延伸板20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受力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唯一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与现有技术相比,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共同构成前翼子板结构,且前翼子板结构为L型板件,加强板100与第二延伸板200共同构成L型板件,翼子板整体与加强板整体的接触面积大,能对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实现较大范围的加强,同时实现多方向(包括上下方向和内外方向)的加强支撑,进而有效提升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抗凹性能;同时,在加强板的内侧面还设计安装前组合灯支架,满足前组合灯的借用安装需求,增加了前组合灯的安装点位数量,有效提升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延伸板200的前后宽度从外向内逐渐增大,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延伸板200宽度的变化,能使第二延伸板200的前侧边缘与第一延伸板的前侧边缘走势一致,尽量增大第一延伸板与第二延伸板200之间的贴合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支撑加强的效果;同时,第二延伸板200宽度的变化也使第二延伸板200为梯形板件,在内外方向上,第二延伸板200自身具有更高的承力强度,对于提升前翼子板加强总成整体的抗凹强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了实现前组合灯支架与加强板100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100上形成有支架连接拉延筋110,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支架连接拉延筋110。其中,支架连接拉延筋110与前组合灯支架之间的贴合连接方式优选为贴合焊接,可在前组合灯支架的主体上设置安装孔、螺纹连接件等结构,以实现其与前组合灯的装配。本实施例以拉延筋的方式对前组合灯支架的安装区域进行加强,避免加强板100上与前组合灯支架对应的区域变形、开裂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加强板100的强度。具体实施时,为了避免与翼子板产生干涉,支架连接拉延筋110为向内侧凸出的拉延凸筋;支架连接拉延筋110的平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如图1及图2所示)、圆形、椭圆形等,能满足加强及装配的功能需求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组合灯支架具有多个分别与对应支架连接拉延筋110的内侧面贴合连接的支架连接部。更具体的,前组合灯支架的主体为向内侧凸起的折弯板状构件,其上端和下端分别形成板状的支架连接部。前组合灯支架整体呈向内凸出的三角形或拱形,一方面能满足为前组合灯提供安装位置的需求,同时,自身也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内外及上下方向上具有更高的承力能力,对于加强板100的强度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阅图1至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延伸板200与加强板100共同构成L型板件,且两者的衔接区域通过弧面过渡,故而两者的衔接区域为板件整体的易变形区域,本实施例的支架连接拉延筋110设有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支架连接拉延筋110设于第二延伸板200与加强板100的交汇区域,进而使前组合灯支架也靠近该衔接区域安装,通过支架连接拉延筋110与前组合灯支架配合,对于该衔接区域的加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第二延伸板200与加强板100所构成的L型板件的整体强度。
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100的下部形成第一前保安装位10,加强板100的前部形成第二前保安装位20,第二延伸板200的内侧边缘形成多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机舱安装位30,加强板100和/或第二延伸板200的后部形成辅助固定位40,第一前保安装位10、第二前保安装位20、多个机舱安装位30和辅助固定位40均位于同一个封闭环状分布路径50上(如图3中的虚线路径所示)。其中,第一前保安装位10和第二前保安装位20分别与前保险杠连接,机舱安装位30用于与前机舱的横梁连接;辅助固定位40用于在基本的贴合连接的固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加强板100与翼子板之间和/或第二延伸板200与第一延伸板之间的结合强度。本实施例示例性的将辅助固定位40设置在第二延伸板200上,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前保安装位10、第二前保安装位20、多个机舱安装位30和辅助固定位40均位于同一个封闭环状分布路径50上,当作用力传导到某个安装位或固定位时,其作用力能更有效的被传递到其他位置,作用力能更有效的被分散,提升前翼子板加强总成的承力强度,进而提升其抗凹性能。
本实施例中,封闭环状分布路径50示例性的被示出为椭圆形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第二延伸板200至少于后部形成有沿内外方向延伸的第二涂胶槽210,第二涂胶槽210的开口朝向第一延伸板,位于第二延伸板200后部的第二涂胶槽210形成辅助固定位40。具体实施时,由于是在板件上成槽,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成槽,成型难度更低,且对板件的强度影响较小;另外,由于第二涂胶槽210为沿内外方向延伸的条形槽,冲压成型的第二涂胶槽210还能起到与拉延筋类似的作用,提升第二延伸板200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二延伸板200变形。第二涂胶槽210内盛有胶液,当第二延伸板200与第一延伸板贴合接触后,胶液会将两个板件粘接,进而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
具体实施时,第二延伸板200的前部和后部分别设有第二涂胶槽210,其中,前部的第二涂胶槽210沿第二延伸板200前侧边缘延伸,后部的第二涂胶槽210沿第二延伸板200后侧边缘延伸,不仅能增强第二延伸板200的结构强度,还最大程度的增加了第二涂胶槽210的覆盖面积,通过增加第二延伸板200与第一延伸板之间的粘接面积,进一步提升加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事实例中的术语“沿内外方向”可以是完全与内外方向平行,也可以是与内外方向呈一定夹角,但基本保持内外延伸的趋势即可。在图1和图2中,由于第二延伸板200的宽度有变化,前部的第二涂胶槽210和后部的第二涂胶槽210的延伸方向与内外方向稍有区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一翻边,加强板100和第二延伸板200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300,第二翻边300与第一翻边贴合连接,第二翻边300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前保卡接孔310,前保卡接孔310形成第二前保安装位20,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翻边可沿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的边缘连续设置,进而对翼子板和第一延伸板所构成的L型板件整体进行加强;第二翻边300可沿加强板100和第二延伸板200的边缘连续设置,进而对加强板100和第二延伸板200所构成的L型板件整体进行加强。第二翻边300与第一翻边贴合连接之后,还在翼子板与加强板100之间、以及第一延伸板与第二延伸板200之间形成前后方向的装配,强化了多方向加强支撑的效果。
具体实施时,为了适应与前保险杠的装配,前保卡接孔310位于第二翻边300的下部。另外,第二翻边300与第一翻边的贴合连接方式优选为贴合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第二延伸板200的内侧边缘形成连接边220,连接边220开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安装口230,安装口230形成机舱安装位30;其中,相邻两个安装口230之间还形成有与第一延伸板贴合连接的边缘安装位60。本实施例利用同一个安装边设置机舱安装位30和边缘安装位60,提升装配结构设计的紧凑性,同时也能保证装配可靠性。其中,边缘安装位60可以是焊接安装位,将该位置的连接边220与第一延伸板贴合后通过点焊等焊接方式实现焊接固定;安装口230可以是孔位或卡口,可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卡接等方式实现与机舱横梁的固定。
在此基础上,连接边220上,于机舱安装位30和边缘安装位60之间形成缺口,使得机舱安装位30与边缘安装位60之间的装配和受力能够相互独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影响加强板100和第二延伸板200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加强板100开设有第一减重孔120,第一减重孔120可以是梯形孔、圆形孔、矩形孔等孔型,其设置与加强板100上其他结构的设置相互对应;120可以是梯形孔第二延伸板200开设有第二减重孔240,第二减重孔240可以是梯形孔、圆形孔、矩形孔等孔型,其设置与第二延伸板200上其他结构的设置相互对应。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前组合灯支架的安装空间,在相邻两个支架连接拉延筋110之间也设置第一减重孔120。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减重孔120的周向,加强板100上还形成有第一涂胶槽130,第一涂胶槽130的开口朝向翼子板。具体实施时,由于是在板件上成槽,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成槽,成型难度更低,且对板件的强度影响较小;另外,由于第一涂胶槽130为沿内外方向延伸的条形槽,冲压成型的第一涂胶槽130还能起到与拉延筋类似的作用,提升加强板100的结构强度,避免加强板100变形。第一涂胶槽130内盛有胶液,当加强板100与翼子板贴合接触后,胶液会将两个板件粘接,进而起到辅助固定的作用。
具体实施时,第一涂胶槽130可沿第一减重孔120的周向连续分布,也可断续分布。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采用上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有效提升前翼子板的抗凹性能,同时满足前组合灯的借用安装需求,提升前组合灯的安装稳定性,也有利于提升车辆前部整体的结构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翼子板、加强板(100)和前组合灯支架;
翼子板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的第一延伸板;加强板(100)与所述翼子板的内侧面贴合连接,所述加强板(100)的上部形成向内延伸,以形成与所述第一延伸板的下侧面贴合连接的第二延伸板(200);
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所述加强板(100)的内侧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00)上形成有支架连接拉延筋(110),所述前组合灯支架贴合连接于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110)。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110)设有多个,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支架连接拉延筋(110)设于所述第二延伸板(200)与所述加强板(100)的交汇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00)的下部形成第一前保安装位(10),所述加强板(100)的前部形成第二前保安装位(20),所述第二延伸板(200)的内侧边缘形成多个沿前后方向分布的机舱安装位(30),所述加强板(100)和/或所述第二延伸板(200)的后部形成辅助固定位(40),所述第一前保安装位(10)、所述第二前保安装位(20)、多个所述机舱安装位(30)和所述辅助固定位(40)均位于同一个封闭环状分布路径(50)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板(200)至少于后部形成有沿内外方向延伸的第二涂胶槽(210),所述第二涂胶槽(210)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延伸板,位于所述第二延伸板(200)后部的所述第二涂胶槽(210)形成所述辅助固定位(40)。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和所述第一延伸板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100)和所述第二延伸板(200)的前侧边缘形成第二翻边(300),所述第二翻边(300)与所述第一翻边贴合连接,所述第二翻边(300)上开设有前后贯通的前保卡接孔(310),所述前保卡接孔(310)形成所述第二前保安装位(20)。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板(200)的内侧边缘形成连接边(220),所述连接边(220)开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安装口(230),所述安装口(230)形成所述机舱安装位(30);
其中,相邻两个所述安装口(230)之间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延伸板贴合连接的边缘安装位(60)。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100)开设有第一减重孔(120),所述第二延伸板(200)开设有第二减重孔(24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减重孔(120)的周向,所述加强板(100)上还形成有第一涂胶槽(130),所述第一涂胶槽(130)的开口朝向所述翼子板。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前翼子板加强总成。
CN202320800184.4U 2023-04-12 2023-04-12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382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184.4U CN219382624U (zh) 2023-04-12 2023-04-12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0184.4U CN219382624U (zh) 2023-04-12 2023-04-12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82624U true CN219382624U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921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0184.4U Active CN219382624U (zh) 2023-04-12 2023-04-12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82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CN219382624U (zh)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CN216580722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12991216U (zh) 一种电池箱及电动车辆
CN213502046U (zh) 连接结构和汽车
CN219727817U (zh) 一种车门铰链加强板结构及车辆
CN219948358U (zh)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总成及车辆
CN217835317U (zh)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CN210502209U (zh) 一种车门防撞梁总成结构及车辆
CN213354475U (zh) 车顶安装座、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3768733U (zh) 机舱上层支架总成的安装架、车辆机舱前围和车辆
CN216916054U (zh) 一种后保险杠与后底护板集成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042420U (zh) 后部车身总成及汽车
CN215321923U (zh) 车门的铰链加强板总成及车辆
CN216002792U (zh) 一种翼子板下安装支架、翼子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9687055U (zh) 蓄电池安装支架总成和车辆
CN213228230U (zh) 悬架摆臂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0941326U (zh) 发动机悬置点的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0706864U (zh) 发动机悬置加强件
CN218431043U (zh) 尾灯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21137995U (zh) 前保险杠与车身骨架总成和车辆
CN210162072U (zh) 电动真空泵安装支架、集成安装结构及电动物流车
CN221233889U (zh) 翼子板前支架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20332788U (zh) 悬置安装支架、悬置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