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317U -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317U
CN217835317U CN202222115719.2U CN202222115719U CN217835317U CN 217835317 U CN217835317 U CN 217835317U CN 202222115719 U CN202222115719 U CN 202222115719U CN 217835317 U CN217835317 U CN 217835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door
plate
supporting
linking arm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1571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志伟
景向策
赵鑫
刘永健
赵晓萍
纪伟
胡泊洋
田丹丹
李娜
单亚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1571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支撑板和加强结构;支撑板设于后背门内板上,并与后背门内板之间形成一侧敞口的空腔,敞口朝向加强结构设置;加强结构包括加强主体,以及固连在加强主体上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均向后背门内板弯折并固定以支撑加强主体,且第二连接臂由敞口延伸至空腔内,并于第二连接臂上形成有支撑支撑板的支撑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通过减少支撑板的拉延深度,有利于保证支撑板自身的连接强度,同时设置有加强结构,同时连接后背门内板和支撑板,有利于保证支撑板与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Description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后背门支撑结构的后背门,以及设置有该后背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后背门作为汽车的重要部件,基于车型的不同,后背门的结构也不同。其中,现有的后背门一般由内板和外板构成,并在后背门上安装有支撑板以及其它的加强结构,而对于背负式后背门而言,通常会悬挂备胎,其中对安装备胎的支撑板的强度的要求较高,支撑板的强度不稳定,备胎安装的稳固性也较差,容易造成备胎掉落的危险。
现有技术中,会将支撑板的四边拉延至后背门内板上并分别与后背门内板连接,以固定支撑板的位置。但是支撑板的拉延深度过大,容易造成开裂的情况,同时容易造成支撑板材料的浪费,而且拉延深度过大,容易降低支撑板自身的结构强度,对备胎的支撑效果也会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以降低支撑板的拉延深度,同时,增加与后背门内板的连接强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设于后背门内板与后背门外板之间,所述后背门支撑结构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支撑板和加强结构;
所述支撑板设于所述后背门内板上,并与所述后背门内板之间形成一侧敞口的空腔,所述敞口朝向所述加强结构设置;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主体,以及固连在所述加强主体上的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均向所述后背门内板弯折并固定以支撑所述加强主体,且所述第二连接臂由所述敞口延伸至所述空腔内,并于所述第二连接臂上形成有支撑所述支撑板的支撑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为所述第二连接臂延伸弯折而成的支撑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主体远离所述敞口的一侧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弯折,并贴合在所述后背门外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主体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胶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主体上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贴合的一侧形成涂胶部。
进一步的,所述涂胶部为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容胶槽,所述加强主体通过所述容胶槽上的胶体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胶粘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后背门内板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板主体和支撑所述支撑板主体的多个搭边,所述支撑板主体向远离所述后背门内板的方向凸起而贴合在所述后背门外板上,所述支撑板主体通过各所述搭边连接于所述后背门内板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通过减少支撑板的拉延深度,有利于保证支撑板自身的连接强度,同时设置有加强结构,同时连接后背门内板和支撑板,有利于保证支撑板与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将支撑部设置为连接臂延伸弯折而成的支撑平面,有利于与支撑板的连接,其设置方式简单,便于加工成型。通过将加强主体远离敞口的一侧向后背门外板弯折,方便与后背门外板实现连接,从而有利于对后背门外板该位置的支撑,提高该位置的结构强度。将加强主体与后背门外板之间采用胶粘连接,并将涂胶部设置为容胶槽,其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加工。
另外,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上与后背门内板连接的端部弯折有翻边,有利于增加与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连接强度。而支撑板包括支撑板主体和支撑板主体周向上的各搭边,通过搭边将支撑板主体连接于后背门内板上,有利于增加支撑板与后背门内板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背门,包括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所述后背门内板和后背门外板之间设有如上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
本实施例的后背门通过设置有上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能够提高对备胎安装的稳固性,同时节省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结构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装配有如上所述的后背门。
本实施例的车辆与上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及后背门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与后背门内板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视角下的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另一种视角下的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又一种视角下的加强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后背门内板;101、空腔;
2、支撑板;201、支撑板主体;202、搭边;
3、加强结构;301、加强主体;3011、容胶槽;302a、第一连接臂;302b、第二连接臂;3021、支撑平面;3022、翻边;3023、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设于后背门内板1与后背门外板之间,该后背门支撑结构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支撑板2和加强结构3。
其中,支撑板2设于后背门内板1上,并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形成一侧敞口的空腔101,敞口朝向加强结构3设置。同时,加强结构3包括加强主体301,以及固连在加强主体301上的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均向后背门内板1弯折并固定以支撑加强主体301,且第二连接臂302b由敞口延伸至空腔101内,并于第二连接臂302b上形成有用于支撑支撑板2的支撑部。
本实施例的后背门支撑结构,通过减少支撑板2的拉延深度,有利于保证支撑板2自身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有加强结构3,同时连接后背门内板1和支撑板2,有利于保证支撑板2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
基于以上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后背门内板1支撑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支撑板2设置在后背门内板1的右侧,并与后背门内板1的上下右三侧固连,支撑板2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形成空腔101,空腔101的左侧具有敞口,在空腔101的敞口处设有加强结构3,加强结构3通过上述的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支撑在后背门内板1上,并通过第二连接臂302b上设有的支撑平面3021与支撑板2连接。
其中,参照图2中示出的,支撑板2包括支撑板主体201和用于支撑支撑板主体201的多个搭边202,且支撑板主体201向远离后背门内板1的方向凸起而贴合在后背门外板上。具体的,多个搭边202分别为设置在支撑板主体201上侧、下侧和右侧的搭边202,支撑板主体201通过上下右三侧的搭边202连接于后背门内板1内表面的右侧,此时支撑板主体201凸起的部分能够支撑后背门外板,从而增强后背门外板的结构强度。
而加强结构3对应于后背门外板上门把手的设置位置,设于后背门外板和后背门内板1上,加强结构3中的加强主体301被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支撑在与支撑板2同一高度上,从而能够对后背门外板上门把手的设置位置处进行支撑,进而加强后背门外板该位置的结构强度。
为增强加强结构3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在加强主体301的上下两侧各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臂302a,同时在加强主体301的右侧设置一个第二连接臂302b,如此能够从多个方向对加强主体301进行支撑,有利于保证加强结构3的自身强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加强结构3的加强主体301与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之间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有利于使得加强结构3自身具有更好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对支撑板2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其中,对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的数量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而为增强加强结构3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两个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与后背门内板1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翻边3022,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均通过自身端部的翻边3022和后背门内板1连接。参照图1和图5中示出的,在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的与后背门内板1连接的端部弯折形成翻边3022,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加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的连接面积,从而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有利于保证加强结构3在后背门内板1上设置的稳定性。当然,也可仅在第一连接臂302a上弯折有翻边3022,或者仅在第二连接臂302b上弯折有翻边3022,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另外,由敞口延伸至空腔101内的第二连接臂302b上设有支撑部,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该支撑部为第二连接臂302b延伸弯折而成的支撑平面3021。如图3至5中示出的,第二连接臂302b朝向敞口的方向弯折,而形成有支撑平面3021,上述支撑板2的左侧端部搭接在支撑平面3021上,从而实现支撑平面3021对支撑板2的支撑,进而增加对支撑板2的支撑强度。
通过将支撑部设置为支撑平面3021,有利于增大第二连接臂302b与支撑板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增强对支撑板2的连接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除此之外,还可设置为其它的合适的具有支撑作用的结构,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臂302b上的支撑平面3021与支撑板2之间采用焊接连接,有利于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当然,本实施例中对焊接形式不作具体的限定。
另外,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至图5中示出的,第二连接臂302b上还设有减重孔3023,减重孔3023位于支撑平面3021的下方,且减重孔3023沿第二连接臂302b的延伸方向成长条状设置。如此设置,既能够保证第二连接臂302b与后背门内板1之间连接稳定性,同时又能够进一步减轻第二连接臂302b的重量。其中,对减重孔3023的数量和形状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加工。
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加强主体301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连接,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加强主体301远离敞口的一侧向后背门外板弯折,并贴合在后背门外板上。如图3和图4所示,加强主体301的左侧位置向后背门外板弯折成“L”状,用于支撑后背门外板,有利于增加加强主体301该位置处的支撑强度。当然,也可设置为其它的结构,在此不作限制。
为实现加强主体301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加强主体301与后背门外板之间胶粘连接。参照图3和图4中示出的,加强主体301上“L”状结构的位置与后背门外板之间贴合的一侧形成涂胶部。通过胶粘的形式连接,其设置形式简单,且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涂胶部的设置形式,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涂胶部为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容胶槽3011,加强主体301通过容胶槽3011上的胶体与后背门外板连接。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在加强主体301的左侧“L”状结构的端面上形成有条形的容胶槽3011,将容胶槽3011的设置为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有利于容纳充足的胶体从而便于与后背门外板连接,同时也能够有效的增加与后背门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胶体选用膨胀胶,其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和连接效果。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它的合适的胶体进行两者之间的连接。或者,加强主体301和后背门外板之间也可采用其它的固连方式如焊接、螺接等固连形式,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背门,包括后背门内板1和后背门外板,并在后背门内板1和后背门外板之间设有实施例一中的后背门支撑结构。
本实施例的后背门通过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后背门支撑结构,有利于保证支撑板2自身的结构强度,同时提高了备胎安装的稳固性,并且加强结构3同时与后背门内板1和支撑板2共用第二连接臂302b,提高了结构的利用率。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装配有实施例二中的后背门。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装配有实施例二中的后背门,能够提高车身后背门对备胎安装的稳固性,同时其结构便于成型,有利于提高结构的利用率,从而降低车辆的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支撑结构,设于后背门内板(1)与后背门外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背门支撑结构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依次设置的支撑板(2)和加强结构(3);
所述支撑板(2)设于所述后背门内板(1)上,并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之间形成一侧敞口的空腔(101),所述敞口朝向所述加强结构(3)设置;
所述加强结构(3)包括加强主体(301),以及固连在所述加强主体(301)上的第一连接臂(302a)和第二连接臂(302b),所述第一连接臂(302a)和所述第二连接臂(302b)均向所述后背门内板(1)弯折并固定以支撑所述加强主体(301),且所述第二连接臂(302b)由所述敞口延伸至所述空腔(101)内,并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b)上形成有支撑所述支撑板(2)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臂(302b)上的支撑平面(30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主体(301)远离所述敞口的一侧朝向所述后背门外板弯折,并贴合在所述后背门外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主体(301)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胶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主体(301)上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贴合的一侧形成涂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胶部为沿车辆高度方向延伸设置的容胶槽(3011),所述加强主体(301)通过所述容胶槽(3011)上的胶体与所述后背门外板胶粘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臂(302a)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臂(302b)与所述后背门内板(1)连接的一端弯折形成有翻边(302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2)包括支撑板主体(201),和支撑所述支撑板主体(201)的多个搭边(202);所述支撑板主体(201)向远离所述后背门内板(1)的方向凸起而贴合在所述后背门外板上,所述支撑板主体(201)通过各所述搭边(202)连接于所述后背门内板(1)上。
9.一种后背门,包括后背门内板(1)和后背门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背门内板(1)和后背门外板之间设有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支撑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装配有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后背门。
CN202222115719.2U 2022-08-11 2022-08-11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Active CN217835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5719.2U CN2178353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15719.2U CN2178353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317U true CN217835317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3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15719.2U Active CN2178353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CN217835317U (zh) 后背门支撑结构、后背门和车辆
CN211075822U (zh) 车辆后背门雨刮安装加强结构及车辆后背门总成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357576B (zh) 一种备胎固定结构和汽车
CN212473667U (zh) 车辆行李箱盖的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0101837U (zh) 一种车身三角窗的定位结构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258385U (zh) 发动机罩支撑结构及发动机罩
CN219382615U (zh) 一种前舱盖铰链加强板结构、前舱盖总成及车辆
CN218892621U (zh) 翼子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233494U (zh) 搅拌车轻量化整体水箱
CN213502046U (zh) 连接结构和汽车
CN219382624U (zh) 前翼子板加强总成及车辆
CN218858134U (zh) 电池包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17515248U (zh) 翼子板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124510U (zh) 一种车门结构及汽车
CN219790301U (zh) C环撑脚、c环结构及车辆
CN219277169U (zh) 连接支架和支撑装置
CN215096988U (zh) 悬置支架结构及悬置总成
CN221188754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19904018U (zh) 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CN218056061U (zh) 一种低克重加强型轻量化瓦楞纸箱
CN217515239U (zh) 后备箱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