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44961U - 涡旋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涡旋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44961U
CN219344961U CN202223450833.7U CN202223450833U CN219344961U CN 219344961 U CN219344961 U CN 219344961U CN 202223450833 U CN202223450833 U CN 202223450833U CN 219344961 U CN219344961 U CN 219344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roll
fixed
bushing
compressor
rotat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5083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浩源
李康旭
金哲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44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44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0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of arcuate-engagement type, i.e. with circular translatory movement of co-operating members, each member having the same number of teeth or tooth-equival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3/0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pumps, each being of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type,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Pumping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Multi-stage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23/02Pump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7/00Sealing arrangements in 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形成外观;电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产生动力;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电动部;压缩部,设置有回旋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回旋涡旋盘以能够回旋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旋转轴,所述固定涡旋盘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以咬合的方式结合并在其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之间形成压缩室;以及衬套,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和所述旋转轴之间,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结合,以与所述旋转轴一同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小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

Description

涡旋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旋式压缩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能够减小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的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通常,压缩机应用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以下,简称为制冷循环),如冰箱或空调。根据制冷剂的压缩方式,压缩机可以区分为往复式压缩机、旋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等。
往复式压缩机是缸筒内的活塞通过往复运动来压缩气体的压缩机,并且其中的涡旋式压缩机是通过回旋涡旋盘与固定在密闭容器的内部空间的固定涡旋盘咬合并进行回旋运动,来在固定涡旋盘的固定涡卷部和回旋涡旋盘的回旋涡卷部之间形成压缩室的压缩机。
在涡旋式压缩机中,回旋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彼此咬合而结合,回旋涡旋盘相对于固定涡旋盘进行回旋运动,并形成两个成对的压缩室。
压缩室由形成在外围的吸入压室、体积从吸入压室朝中心部逐渐减少并连续形成的中间压室以及与中间压室的中心侧连接的吐出压室构成。通常,吸入压室贯穿固定涡旋盘的侧面而形成,中间压室被密封,吐出压室贯穿固定涡旋盘的端板部而形成。
根据制冷剂被吸入的路径,涡旋式压缩机可以区分为低压式和高压式。低压式是,制冷剂吸入管与壳体的内部空间连通并使低温的吸入制冷剂通过壳体的内部空间后被引导至吸入压室的方式,高压式是,制冷剂吸入管与吸入压室直接连接并使制冷剂直接被引导至吸入压室而不通过壳体的内部空间的方式。
另外,根据驱动马达和压缩部的位置,涡旋式压缩机可以区分为上部压缩式或下部压缩式。上部压缩式是压缩部比驱动马达位于更上侧的方式,下部压缩式是压缩部比驱动马达位于更下侧的方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包括:壳体,在下部的储油空间储存油;驱动马达,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旋转轴,与所述驱动马达结合,设置有供油流路,以将储存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储油空间的油引导至上部,并且设置有从所述供油流路贯穿到外周面的油孔;主框架,沿所述旋转轴设置,设置在所述驱动马达的下部;固定涡旋盘,沿所述旋转轴设置,设置在所述主框架的下部;以及回旋涡旋盘,设置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固定涡旋盘之间,所述旋转轴插入到回旋涡旋盘并偏心地结合,并且所述回旋涡旋盘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咬合并进行回旋运动,以与所述固定涡旋盘形成压缩室,经由所述供油流路引导至上部的油通过所述油孔吐出,并供应到所述旋转轴的外周面。
由于专利文献1(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9-0011115号(2019.02.01))的涡旋式压缩机是以旋转轴、回旋涡旋盘以及固定涡旋盘的顺序组装的结构,因此,固定涡旋盘轴承直径被限制。即,由于这样的组装结构,固定涡旋盘轴承的直径应设计成比回旋涡旋盘轴承直径的偏心量小两倍左右。
另外,在现有结构中,因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高而存在可靠性问题,并且如果为了减小面压而扩大固定涡旋盘的轴承尺寸,则需要一同扩大回旋涡旋盘的轴承,从而存在压缩空间被减小的问题。
如此,如果随着扩大回旋涡旋盘的轴承而减小压缩空间,则存在不可避免地减小冲程体积、减小压缩比以及减小涡卷部厚度而导致的降低涡旋式压缩机的效率和信赖性的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减小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减小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的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确保固定涡旋盘的轴承尺寸扩大效果或足够的面积的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在扩大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直径的同时不扩大回旋涡旋盘轴承而确保压缩空间的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在为减小固定涡旋盘轴承的面压而扩大直径的同时应用现有的组装方式的结构的涡旋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包括:壳体,形成外观;电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产生动力;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于所述电动部;压缩部,设置有回旋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所述回旋涡旋盘以能够回旋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旋转轴,所述固定涡旋盘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以咬合的方式结合并在其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之间形成压缩室;以及衬套,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和所述旋转轴之间,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结合,以与所述旋转轴一同转动。
由此,通过将衬套以能够与旋转轴一同转动的方式结合在固定涡旋盘和旋转轴之间,固定涡旋盘的内径可以增加相当于衬套的厚度,并且施加在固定涡旋盘内的面压将减小。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设置有形成在轴向上的键容纳槽,在所述键容纳槽设置有在旋转轴的径向上凸出的键,在所述衬套的内周设置有构成为通过使所述键与其过盈配合来在圆周方向上支撑所述衬套的支撑槽。
由此,通过将键设置于键容纳槽,并将键与衬套的内周过盈配合,衬套可以在圆周方向上得到支撑。
优选地,所述键和所述支撑槽的轴向上的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径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从而可以使所述衬套在径向上被支撑。
通过在衬套设置销结合孔并将销插入到其中,衬套可以相对于旋转轴被支撑。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还包括固定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和所述衬套之间,插入结合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所述衬套相对于所述固定轴承滑动并进行相对旋转。
由此,通过将衬套以能够与旋转轴一同转动的方式结合在固定轴承和旋转轴之间,固定轴承的内径可以增加相当于衬套的厚度,并且施加在固定轴承内的面压将减小。
另外,结合有所述衬套的旋转轴形成为在其与衬套接触的部分具有直径尺寸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所述衬套设置有以容纳所述大径部的方式支撑的第一孔,和以容纳所述小径部的方式支撑的第二孔。
在旋转轴的大径部套入衬套的第一孔而被支撑,在小径部套入第二孔而被支撑,衬套可以通过第一孔和第二孔支撑于旋转轴。
尤其,在所述大径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有支撑所述衬套的第一孔,并在外周面沿切线方向切开形成的支撑面,在所述衬套的第一孔可以设置有形成为与所述支撑面平行并支撑于所述支撑面的支持面。
由此,通过由大径部的支撑面和第一孔的支持面形成的结构,衬套可以牢牢地支撑于旋转轴。
优选地,所述支撑面可以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以平行于彼此的方式形成为两个,所述支持面可以以平行于彼此的方式形成为两个,以与所述支撑面对应。
另外,所述大径部可以具有设置在其底面并在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之间在轴向上支撑所述衬套的支撑端部,在所述第二孔的上端可以设置有安置于所述支撑端部的安置面。
由此,由于衬套的安置面安置于设置在大径部的底面的支撑端部的结构,因此在衬套与旋转轴结合的状态下,安置部被支撑端部卡住而被限制其向上方的移动。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通过这样的结构,衬套可以相对于旋转轴在径向上被支撑。
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从面对所述回旋涡旋盘的一面朝内侧凸出形成并密封所述压缩室的密封面部,所述密封面部的底部可以与所述衬套的顶面隔开预先确定的距离。
由此,密封面部可以凸出形成至比配置有固定轴承的内周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从而通过密封面部防止了压缩室和固定轴承的连通,并且能够密封压缩室。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通过这样的结构,衬套可以相对于旋转轴在径向上被支撑。
所述销结合孔可以在衬套的外周沿圆周方向设置为复数个,所述销可以设置为复数个,以分别插入到复数个所述销结合孔。
由此,通过将销结合孔和销沿圆周方向设置为复数个,衬套可以相对于旋转轴在圆周方向上被牢固地支撑。
所述旋转轴包括:固定被支撑部,设置成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结合;以及偏心部,与所述固定被支撑部连接,配置在所述回旋涡旋盘的内周,并且偏心配置在所述固定被支撑部,从而能够利用从所述电动部传递的旋转力使所述回旋涡旋盘偏心旋转,所述衬套可以配置成具有与所述固定被支撑部相同的中心。
为了能够在轴向上支撑所述衬套,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可以以在底面支撑所述衬套的方式设置有防脱离构件。
另外,所述旋转轴包括设置成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结合的固定被支撑部,所述固定被支撑部可以具有在设置有防脱离构件的固定被支撑部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凹陷形成的防脱离容纳槽。
随着防脱离构件设置在防脱离容纳槽,通过防脱离构件限制衬套的向下方的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衬套在轴向上被支撑。
所述旋转轴可以配置成贯穿所述固定涡旋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衬套以及固定涡旋盘的分解立体图。
图2B是分解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衬套插入到旋转轴的例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旋转轴和衬套的结构和组装方向的立体图。
图5A是示出现有技术的压缩室与固定涡旋盘的固定轴承未连通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B是示出以在固定轴承的上部面对回旋涡旋盘的方式在固定涡旋盘上端形成密封凸出面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A是分解示出衬套相对于旋转轴通过键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剖视图。
图6B是示出衬套相对于旋转轴通过键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衬套相对于旋转轴通过销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衬套相对于旋转轴通过销方式和D型切割结构结合而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立体图。
图9是比较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中的面压和索末菲数的表。
图10是示出涡旋盘运转区域中的最大负荷等结果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说明书中,即使是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对相同或相似的构成要素也赋予了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了对其的重复说明。
另外,即使是彼此不同的实施例,只要在结构和功能上不矛盾,应用于某一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同样应用于另一实施例。
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表达包括复数表达。
在说明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时,当判断为对相关公知技术的具体说明可能使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例的要旨不清楚时,将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仅是为了能够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便于理解而提供的,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不受附图限制,并且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技术范围内的所有变更,等同物及替代物。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的剖视图,图2A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轴125、衬套145以及固定涡旋盘140的分解立体图,图2B是分解示出图1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衬套145插入到旋转轴125的例的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壳体110,形成外观;电动部12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的内侧并产生动力;旋转轴125,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电动部120;压缩部,设置有回旋涡旋盘150和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50以能够回旋旋转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旋转轴125,所述固定涡旋盘140与所述回旋涡旋盘150以咬合的方式结合并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40和所述回旋涡旋盘150之间形成压缩室V;以及衬套145,配置在所述压缩部和所述旋转轴125之间,并与所述旋转轴125的外周结合,以与所述旋转轴125一同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是配置成旋转轴125贯穿回旋涡旋盘150和固定涡旋盘140的轴贯穿涡旋式压缩机10。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为配置成旋转轴125贯穿包括回旋涡旋盘150和固定涡旋盘140的压缩部的“轴贯穿涡旋式压缩机”。
另一方面,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而言,如图1所示,示出了下部压缩式的涡旋式压缩机,并且主要对下部压缩式的涡旋式压缩机进行说明,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
即,只要是轴贯通涡旋式压缩机,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也可以应用于压缩部配置在电动部120的上侧的上部压缩式的涡旋式压缩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衬套145配置在压缩部和所述旋转轴125之间,并与所述旋转轴125的外周结合,以与所述旋转轴125一同转动,能够减小施加在压缩部和旋转轴125之间的面压。
更详细而言,旋转轴125可以配置成贯穿所述固定涡旋盘140,所述衬套145可以配置在所述旋转轴125和固定涡旋盘140之间。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还可以包括固定轴承172。
固定轴承172可以配置在固定涡旋盘140和所述衬套145之间,并且可以插入结合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即,固定轴承172的外周插入到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并将在固定轴承172的内周设置衬套145。
此时,固定轴承172通过插入到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而与固定涡旋盘140固定结合。与此相反,衬套145可以相对于固定轴承172以滑动的方式相对旋转,从而与旋转轴125一同旋转,并且相对于固定轴承172滑动。
由于这样的在固定轴承172和旋转轴125之间设置衬套145的结构,将形成能够通过扩大设置在固定涡旋盘140内的固定轴承172的直径来减小面压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面压是荷重除以固定轴承的投影面积(长度×内径)的值。值越小,可靠性越好,即荷重越小或分散得越好。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扩大投影面积,即内径来减小面压。
下面对与此相关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即是电动部120和压缩部在上下轴向上排列的纵型涡旋式压缩机10,也是压缩部比电动部120位于更下侧的位置的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10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以即是下部压缩式,也是形成吸入通路的制冷剂吸入管与压缩部直接连接且制冷剂吐出管116与壳体11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高压式涡旋式压缩机10为例进行说明。
但是,本申请的涡旋式压缩机10并非必须限定于下部压缩式,也可以适用于压缩部配置在驱动部120的上侧的上部压缩式。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是逆变器涡旋式压缩机10。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从低速运转至高速。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是高压式,并且可以是下部压缩式。
在图1示出了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1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理解为下部压缩式涡旋式压缩机10,其中,在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a形成驱动马达,产生旋转力的电动部120设置在壳体110的上部,在电动部120的下侧设置有通过接收该电动部120的旋转力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
壳体110具有储油空间S11。作为一例,在壳体110的上侧部可以设置有电动部120,在电动部120的下侧可以依次设置有主框架130、回旋涡旋盘150、固定涡旋盘140以及吐出盖160。
电动部120构成为从外部接收电能并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部120。
另外,主框架130、回旋涡旋盘150、固定涡旋盘140以及吐出盖160构成通过接收从电动部120产生的机械能来压缩制冷剂的压缩部。
参照图1,示出了电动部120结合在后述的旋转轴125的上端,压缩部结合在旋转轴125的下端的例。即,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可以是下部压缩式结构。
综上,涡旋式压缩机10包括电动部120和压缩部,电动部120和压缩部容纳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
壳体110可以包括圆筒壳体111、上部壳体112以及下部壳体113。
圆筒壳体111可以形成为两端呈开口的圆筒形状。
上部壳体112可以结合在圆筒壳体111的上侧端部,下部壳体113可以结合在圆筒壳体111的下侧端部。
即,圆筒壳体111的上下侧两端部分别与上部壳体112和下部壳体113结合而被覆盖,结合的圆筒壳体111、上部壳体112以及下部壳体113形成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此时,内部空间110a被密闭。
密闭的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可以划分成下部空间S1、上部空间S2、储油空间S11以及吐出空间S3。
以主框架130为基准,在上侧形成有下部空间S1和上部空间S2,在下侧形成有储油空间S11和吐出空间S3。
下部空间S1是指电动部120和主框架130之间的空间,上部空间S2是指电动部120上侧的空间。另外,储油空间S11是指吐出盖160下侧的空间,吐出空间S3是指吐出盖160和固定涡旋盘140之间的空间。
在圆筒壳体111的侧面贯穿结合有制冷剂吸入管115的一端。具体而言,制冷剂吸入管115的一端在圆筒壳体111的径向上贯穿结合于圆筒壳体111。
制冷剂吸入管115通过贯穿圆筒壳体111,来与形成在固定涡旋盘140的侧部的吸入口(未图示)直接结合。由此,制冷剂可以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流入到压缩室V。
在制冷剂吸入管115的与所述一端不同的另一端结合有储液器50。
储液器50通过制冷剂管与蒸发器的出口侧连接。由此,从蒸发器向储液器50移动的制冷剂在储液器50分离出液体制冷剂后,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被直接吸入到压缩室V。
在上部壳体112的上部贯穿结合有与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连通的制冷剂吐出管116。由此,从压缩部中吐出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吐出管116被排出到冷凝器(未图示)。
固定涡旋盘140设置在壳体110的内部。在固定涡旋盘140的一侧以能够回旋的方式配置有回旋涡旋盘150,并且固定涡旋盘140与回旋涡旋盘150一同形成压缩室V。
另外,固定涡旋盘140的与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设置有吐出盖160。
另一方面,在固定涡旋盘140设置有固定涡卷部144。固定涡旋盘140还可以具有副轴承孔1431。
固定涡旋盘140可以包括固定端板部141、固定侧壁部142、副轴承部143以及固定涡卷部144,以下对固定涡旋盘14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回旋涡旋盘150相对于固定涡旋盘140进行回旋运动,并通过与所述固定涡卷部144咬合来形成压缩室V。
作为一例,回旋涡旋盘150可以设置有回旋涡卷部152和回旋端板部151,回旋涡卷部152与固定涡旋盘140的固定涡卷部咬合而形成压缩室V,回旋端板部151与所述回旋涡卷部152的一端连接并以预先确定的宽度形成,对于回旋涡旋盘15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述中进行说明。
旋转轴125在壳体110的内部沿一方向配置,并设置成贯穿结合在所述固定涡旋盘140和所述回旋涡旋盘150的内周,从而可以传递旋转力以使所述回旋涡旋盘150能够旋转。
吐出盖160结合在固定涡旋盘140的与形成压缩室V的一侧相反的另一个侧。另外,吐出盖160具有形成吐出盖160的下部的盖下部面1611。吐出盖160还具有形成吐出盖160的侧面的盖侧面1612。
在盖下部面1611的中央部可以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的贯通孔1611a。在所述贯通孔1611a可以插入并结合有从固定端板部141向下侧方向凸出的副轴承部143,但并非必须限定于这样的结构,贯通孔1611a也可以形成为凸台形状,并直接插入到固定涡旋盘140的固定端板部141的内周,而不是固定涡旋盘140的副轴承部143。
在盖下部面1611可以形成有能够与供油器127的内侧连通吐出孔163。
供油器127结合为从盖下部面1611朝所述固定涡旋盘140的相反的方向,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储油空间S11连通。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的高压式且下部压缩式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在壳体110的上半部设置有形成电动部120的电动部120,在电动部120的下侧依次设置有主框架130、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50以及吐出盖160。通常,压缩部可以包括主框架130、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50以及吐出盖160。
电动部120结合在后述的旋转轴125的上端,压缩部结合在旋转轴125的下端。因此,压缩机形成上述的下部压缩式结构,压缩部通过旋转轴125与电动部120连接,并且通过该电动部120的旋转力来运转。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壳体110可以包括圆筒外壳111、上部外壳112以及下部外壳113。圆筒外壳111可以是上下两端呈开口的圆筒形状,上部外壳112可以结合成覆盖圆筒外壳111的开口的上端,下部外壳113可以结合成覆盖圆筒外壳111的开口的下端。
因此,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被密闭,密闭的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以电动部120为基准划分为下部空间S1和上部空间S2。
下部空间S1是形成在电动部120的下侧的空间,下部空间S1还可以以压缩部为基准,区分为储油空间S11和排出空间S12。
储油空间S11是形成在压缩部的下侧的空间,其形成储存油或混合了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油的空间。排出空间S12是形成在压缩部的顶面和电动部120的底面之间的空间,其形成吐出在压缩部被压缩的制冷剂或混合了油的混合制冷剂的空间。
上部空间S2是形成在电动部120的上侧的空间,其形成从压缩部吐出的制冷剂中分离油的油分离空间。制冷剂吐出管116与上部空间S2连通。
在圆筒外壳111的内部插入并固定有上述的电动部120和主框架130。在电动部120的外周面和主框架130的外周面可以形成有与圆筒外壳111的内周面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的油回收通路Po1、Po2。对此将在后述中与油回收流路一起再次进行说明。
在圆筒外壳111的侧面贯通并结合有制冷剂吸入管115。因此,制冷剂吸入管115在径向上贯穿形成壳体110的圆筒外壳111而与其结合。
制冷剂吸入管115形成为L字形状,其一端贯穿圆筒外壳111而与形成压缩部的固定涡旋盘140的吸入口直接连通。因此,制冷剂可以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流入到压缩室V。
另外,制冷剂吸入管115的另一端与在圆筒外壳111的外侧形成吸入通路的储液器50连接。储液器50通过制冷剂管与蒸发器(未图示)的出口侧连接。由此,从蒸发器向储液器50移动的制冷剂在该储液器50分离出液体制冷剂后,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被直接吸入到压缩室V。
在圆筒外壳111的上半部或上部外壳112结合有接线端子托架(未图示),在接线端子托架可以贯穿结合有用于将外部电源传递到电动部120的接线端子(未图示)。
在上部外壳112的上部以与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具体而言,形成在电动部120的上侧的上部空间S2连通的方式贯穿结合有制冷剂吐出管116的内侧端。
制冷剂吐出管116相当于将从压缩部吐出到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0a的被压缩的制冷剂朝冷凝器(未图示)排出至外部的通路。制冷剂吐出管116可以与后述的旋转轴125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与制冷剂吐出管116平行地配置的文丘里管可以相对于旋转轴125的轴中心偏心地配置。
在制冷剂吐出管116可以设置有从压缩机10向冷凝器吐出的制冷剂中分离油的储液器50,或者阻断从压缩机10吐出的制冷剂再次回流到压缩机10的止回阀(未标记)。
以下,参照图1对电动部12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电动部120包括定子121和转子122。定子121插入并固定于圆筒外壳111的内周面,转子122可旋转地设置在定子121的内部。
定子121包括定子芯1211和定子线圈1212。
定子芯1211形成为环形或中空的圆筒形状,并以热压入的方式固定在圆筒外壳111的内周面。
在定子芯1211的中央部形成有以圆形贯穿并供转子1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的转子容纳部1211a。在定子芯1211的外周面可以沿圆周方向以预先设定的间隔形成有复数个定子侧油回收槽1211b,复数个所述定子侧油回收槽1211b沿轴向被切开或凹陷为D型切割(D-cut)形态。
在转子容纳部1211a的内周面沿圆周方向交替形成有复数个齿部(未图示)和狭槽(未图示),定子线圈1212通过两侧槽部缠绕在每个齿部。
更准确地说,狭槽可以是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定子线圈之间的空间。另外,狭槽形成内部通路120a,在定子芯1211的内周面和后述的转子芯122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隙通路,油回收槽1211b形成外部通路。内部通路120a和空隙通路形成使从压缩部排出的制冷剂向上部空间S2移动的通路,外部通路形成将在上部空间S2分离出的油回收至储油空间S11的第一油回收通路Po1。
定子线圈1212绕线在定子芯1211,并通过贯通结合在壳体110的接线端子(未图示)与外部电源电连接。在定子芯1211和定子线圈1212之间插入有作为绝缘构件的绝缘子1213。
绝缘子1213可以以在径向上容纳定子线圈1212的线团的方式设置在其外周侧和内周侧,并且可以延伸至定子芯1211的轴向两侧。
转子122包括转子芯1221和永磁体1222。
转子芯1221形成为圆筒形状,被容纳到形成在定子芯1211的中心部的转子容纳部1211a。
具体而言,转子芯1221在与定子芯1211的转子容纳部1211a隔开预先设定的空隙120a的间隔的状态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其中。永磁体1222以沿圆周方向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的状态嵌入到转子芯1221的内部。
在转子芯1221的下端可以结合有配重块123。但是,配重块123也可以与后述的旋转轴125的主轴部1251结合。在本实施例中,以配重块123结合在转子芯1221的下端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
另外,配重块123与转子芯1221的下端结合,随着转子122的旋转一同旋转。
在配重块123的外周可以设置有用于消除因吐出孔163而产生的下部压差并使制冷剂流动至上部的排气孔190。
在转子芯1221的中央结合有旋转轴125。旋转轴125的上端部被压入到转子122而与转子122结合,旋转轴125的下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主框架130而在径向上被支撑。
在转子122可以设置有能够使吐出制冷剂流动的空气间隙或绕线间隙。
在主框架130设置有由衬套轴承构成的主轴承171,以支撑旋转轴125的第一被支撑部1252。因此,旋转轴125的下端部中的插入到主框架130的部分可以在主框架130的内部顺畅地旋转。
旋转轴125将电动部120的旋转力传递至形成压缩部的回旋涡旋盘150。由此,偏心结合在旋转轴125的回旋涡旋盘150将相对于固定涡旋盘140进行回旋运动。
参照图2A,本实施例的旋转轴125包括主轴部1251、第一被支撑部1252、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及偏心部1254。
主轴部1251是旋转轴125的上侧部分,形成为圆柱形状。主轴部1251可以通过其一部分压入到转子芯1221而与转子芯1221结合。
第一被支撑部1252是从主轴部1251的下端延伸的部分。第一被支撑部1252可以插入到主框架130的主支承孔133a而在径向上被支撑。
固定被支撑部1253是旋转轴125的下侧部分。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插入到固定涡旋盘140的副轴承孔1431而在径向上被支撑。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中心轴和第一被支撑部1252的中心轴可以在同一条线上排列。即,第一被支撑部1252和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同一个中心轴。
如上所述,在旋转轴125的外周可以结合有衬套145,衬套145可以配置在压缩部和旋转轴125之间。
由此,衬套145将与旋转轴125一起转动,并且减小施加在压缩部和旋转轴125之间的面压。
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配置成贯穿固定涡旋盘140,但是,衬套145可以与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结合。
另一方面,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结合有衬套145的外周压入设置有与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结合的固定轴承172。由此,从内侧向外侧,依次配置有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衬套145、固定轴承172以及固定涡旋盘140(参照图3)。
衬套145可以相对于固定轴承172以滑动的方式相对旋转。即,衬套145形成相对于固定轴承172滑动的结构。
另外,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大径部1253a,直径大于邻接旋转轴125的截面;以及小径部1253d,与大径部1253a连接,直径小于邻接旋转轴125的截面。
可以理解为,大径部1253a和小径部1253d是在与衬套145接触的部分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的构成。
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设置有在圆周方向上支撑衬套145的支撑面1253b。
参照图3,支撑面1253b可以设置在大径部1253a。
另外,支撑面1253b可以在大径部1253a的外周面沿切线方向切开形成。
支撑面1253b可以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以平行于彼此的方式形成为两个。
可以理解为,支撑面1253b是通过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分割切开D形状的截面而形成的“D型切割结构”。
另外,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在轴向上支撑衬套145的支撑端部1253c。如图7所示,支撑端部1253c可以设置在大径部1253a的底面。
作为一例,大径部1253a可以具有支撑端部1253c。支撑端部1253c设置在大径部1253a的底面。另外,支撑端部1253c可以在大径部和小径部之间在轴向上支撑衬套。
另外,在衬套145可以设置有第一孔145a和第二孔145d。
第一孔145a可以供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大径部1253a插入。
作为一例,第一孔145a可以具有在径向上支撑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支撑面1253b的支持面145b。
支持面145b形成为与支撑面1253b平行,并且构成为被支撑面1253b支持。
另外,支持面145b可以形成为两个,以在支撑面1253b的两侧进行支撑。
另外,第一孔145a可以具有在轴向上支撑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支撑端部1253c的安置面145c。
参照图4,第一孔145a具有在轴向上支撑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支撑端部1253c的安置面145c。
另外,可以理解为,安置面145c设置在第二孔的上端。
另外,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小径部1253d可以插入到第二孔145d。
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具有支撑面1253b,衬套145的支持面145b通过与支撑面1253b以接触的方式结合,使得衬套145结合成相对于旋转轴125在径向上被支撑。
另外,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设置有支撑端部1253c,衬套145与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结合,以使衬套145的安置面145c安置在支撑端部1253c,从而衬套145在轴向上被旋转轴125支撑并与旋转轴125结合。
如此,衬套145在轴向和径向上被旋转轴125支撑并与旋转轴125结合,从而衬套145可以与旋转轴125一起旋转,并且相对于固定轴承172滑动并相对旋转。
另外,衬套145可以具有预先确定的外径或宽度。如上所述,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设置有大径部1253a,衬套145具有足够的预先确定的外径或宽度,从而使设置在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的固定轴承172可以具有相当于衬套145的外径的相对较宽的直径,并且具有减小面压和提高索末菲数的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使衬套145在轴向上能够被更牢固地支撑,防脱离构件146可以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在底面支撑衬套145。如图7所示,作为一例,防脱离构件146可以是开口环。但是,防脱离构件146并非必须局限于开口环的构成,也可以设置成弹簧或止推板等的构成,从而能够在轴向上牢固地支撑衬套145。
作为一例,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防脱离容纳槽1253i,所述防脱离容纳槽1253i在设置有防脱离构件146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凹陷形成。
防脱离容纳槽1253i应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的防脱离构件146能够支撑衬套145的下端的位置。
通过防脱离构件146,能够防止衬套145从旋转轴125向重力方向的脱离,并且能够在轴向上支撑衬套145。
如上所述,通过在旋转轴125和固定轴承172之间设置衬套145,可以在扩大固定轴承172的直径的同时,不扩大回旋涡旋盘150轴承,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采用衬套145的结构,在固定轴承172的内径被过度扩大或偏心量变大的情况下,压缩室V可以与固定轴承172连通。这样的将压缩室V与固定轴承172的连通配置可以随着回旋涡旋盘150的回旋角度发生变化而产生。
如果压缩室V与固定轴承172连通,则压缩室V内的高压状态的压缩制冷剂气体可能流入供油流路而引发供油不良,或与此相反地,油可能流入压缩室V而导致压缩效率降低。
为了防止这样的压缩室V和固定轴承172的连通,在固定涡旋盘140的面对回旋涡旋盘150的固定端板部141的上端面可以设置有与固定轴承172内径相比凸出形成的密封面部141a。
密封面部141a可以形成为从固定涡旋盘140的顶面凸出到内侧。作为一例,密封面部141a可以从固定端板部141凸出形成至比配置有固定轴承172的内周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密封面部141a的底部可以与衬套145的顶面隔开预先确定的距离。
由此,密封面部141a在与衬套145的顶面隔开预先确定的距离的位置密封压缩室V。
另外,密封面部141a优选形成为其图5B中的右侧端部延伸至回旋涡旋盘150的内侧的回旋涡卷部152并密封压缩室V。
由此,通过密封面部141a能够防止压缩室V与固定轴承172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中,针对衬套145与旋转轴125结合的方式,以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大径部1253a形成有支撑面1253b,在衬套145形成有第一孔145a的例进行了说明,但衬套145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即键结构和销结构来与旋转轴125结合。
图6A是分解示出衬套145相对于旋转轴125通过键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剖视图,图6B是示出衬套145相对于旋转轴125通过键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剖视图。另外,图7是示出衬套145相对于旋转轴125通过销方式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衬套145相对于旋转轴125通过销方式和D型切割结构结合而在圆周方向上被支撑的例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6A和图6B,对衬套145通过键结构与旋转轴125结合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旋转轴125的外周可以设置有键容纳槽1253f。
作为一例,键容纳槽1253f可以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沿轴向形成。另外,键容纳槽1253f可以具有预先确定的宽度,以供图6A和图6B中的在轴向上具有预先确定的宽度的键1253g插入。
在设置有键容纳槽1253f的情况下,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也可以不具有上述的大径部1253a。
参照图6A和图6B,示出了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沿上下方向形成有键容纳槽1253f的例。
在键1253g与键容纳槽1253f结合的状态下,键1253g可以以在旋转轴125的径向上凸出的方式插入到键容纳槽1253f。即,在图6A和图6B中,键1253g的径向宽度应形成为大于键容纳槽1253f的径向宽度(深度)。
另外,键1253g可以具有圆形或四边形的截面。
另外,在衬套145的内周可以设置有供设置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键容纳槽1253f并在径向上凸出的键1253g过盈配合的支撑槽145f。
支撑槽145f应形成为与键1253g对应的形状。即,支撑槽145f可以具有与键1253g对应的圆弧或“匚”字的截面。
键1253g和所述支撑槽145f的轴向上的长度可以形成为大于径向上的长度。
由于键1253g设置在键容纳槽1253f,并且从键容纳槽1253f凸出的键1253g与衬套145的支撑槽145f以过盈配合的方式结合,因此衬套145可以被旋转轴125支撑。
另一方面,在为了能够在轴向上更牢固地支撑衬套145而采用键结构的情况下,防脱离构件146可以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在底面支撑衬套145。如图7所示,作为一例,防脱离构件146可以是开口环。但是,防脱离构件146并非必须限定于开口环的构成,也可以设置成弹簧或止推板等的构成,从而能够在轴向上牢固地支撑衬套145。
作为一例,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防脱离容纳槽1253i,所述防脱离容纳槽1253i在设置有防脱离构件146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凹陷形成。
防脱离容纳槽1253i应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中防脱离构件146能够支撑衬套145的下端的位置。
以下,参照图7和图8,对衬套145通过销结构与旋转轴125结合的方式进行说明。
在旋转轴125的外周可以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145g。
另外,在衬套145可以设置供所述销145g插入的销结合孔145h,销145g可以插入到销结合孔145h。
即,销145g的一侧沿径向插入于旋转轴125的外周,在销145g的另一侧套入衬套145的销结合孔145h,从而使衬套145结合在旋转轴125的外周。
如上所述,衬套145可以与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结合。为此,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可以设置有能够插入销145g的一侧的销容纳孔1253h。
因此,通过衬套145利用销145g与旋转轴125结合的销结构,使衬套145在径向上被旋转轴125支撑,从而防止衬套145在重力方向上的脱离。
另一方面,在为了能够在轴向上更牢固地支撑衬套145而采用键结构的情况下,防脱离构件146可以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在底面支撑衬套145。如图7所述,作为一例,防脱离构件146可以是开口环。但是,防脱离构件146并非必须限定于开口环的构成,也可以设置成弹簧或止推板等的构成,从而能够在轴向上牢固地支撑衬套145。
作为一例,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具有防脱离容纳槽1253i,所述防脱离容纳槽1253i在设置有防脱离构件146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凹陷形成。
防脱离容纳槽1253i应设置在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中防脱离构件146能够支撑衬套145的下端的位置。
另一方面,偏心部1254形成在第一被支撑部1252的下端和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上端之间。偏心部1254可以插入并结合到后述的回旋涡旋盘150的旋转轴结合部153。
偏心部1254可以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1252和固定被支撑部1253在径向上偏心地形成。即,偏心部1254的中心轴可以相对于第一被支撑部1252的中心轴和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中心轴偏心地形成。因此,如果旋转轴125旋转,则回旋涡旋盘150可以相对于固定涡旋盘140进行回旋运动。
另一方面,在旋转轴125的内部以中空形状形成有用于向第一被支撑部1252、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及偏心部1254供油的供油通路126。供油通路126包括在旋转轴125的内部沿轴向形成的内部油通路1261。
由于压缩部比电动部120位于更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内部油通路1261可以形成为从旋转轴125的下端凹陷至大致定子121的下端或中间高度,或者比第一被支撑部1252的上端更高的位置的开槽。但是,在未图示的实施例中,内部油通路1261也可以沿轴向上贯穿旋转轴125而形成。
在旋转轴125的下端,即固定被支撑部1253的下端可以结合有用于泵送填充在储油空间S11的油的抽油器127。抽油器127可以包括:供油管1271,插入并结合到旋转轴125的内部油通路1261;以及阻断构件1272,容纳供油管1271并阻断异物的渗入。供油管1271可以通过贯穿吐出盖160并向下侧延伸,以浸入到储油空间S11的油中。
在旋转轴125可以形成有复数个供油孔,复数个所述供油孔与内部油通路1261连通并将沿该内部油通路1261向上侧移动的油引导至第一被支撑部1252、固定被支撑部1253以及偏心部1254。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压缩部包括主框架130、固定涡旋盘140、回旋涡旋盘150以及吐出盖160等的例。
主框架130在中间隔着回旋涡旋盘150,固定设置在固定涡旋盘140相反侧。另外,主框架130可以以能够使回旋涡旋盘150回旋旋转的方式容纳回旋涡旋盘150。
参照图1和图2B,主框架130可以包括框架端板部131、框架侧壁部132以及主轴承容纳部133。
框架端板部131形成为环形并设置在电动部120的下侧。框架侧壁部132可以从主框架130的下侧面边缘延伸为圆筒形状,作为一例,框架侧壁部132从框架端板部131的下侧面边缘延伸为圆筒形状。另外,框架侧壁部132的外周面通过热压入固定或焊接固定到圆筒外壳111的内周面。因此,形成壳体110的下部空间S1的储油空间S11和排出空间S12被框架端板部131和框架侧壁部132分离。
在框架侧壁部132可以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构成排出通路的一部分的第二排出孔132a。第二排出孔132a形成为与后述的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一排出孔142c对应,并与该第一排出孔142c一同形成制冷剂排出通路(未标记)。
如图2B所示,第二排出孔132a可以在圆周方向上较长地形成,或者复数个第二排出孔132a可以沿圆周方向以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方式形成。因此,第二排出孔132a能够在确保排出面积的同时,保持最小的径向宽度,从而能够相对于主框架130相同直径确保压缩室V的体积。设置在固定涡旋盘140并构成排出通路的一部分的第一排出孔142c也可以与此相同地形成。
在第二排出孔132a的上端,即框架端板部131的顶面可以形成有容纳复数个第二排出孔132a的排出引导槽132b。排出引导槽132b可以根据第二排出孔132a的形成位置形成为至少一个以上。例如,在第二排出孔132a形成为三个组情况下,排出引导槽132b可以形成为三个,以分别容纳形成为三个组的第二排出孔132a。三个排出引导槽132b可以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位于同一条线上。
排出引导槽132b可以形成为比第二排出孔132a宽。例如,第二排出孔132a可以在圆周方向上与后述的第一油回收槽132c形成在同一条线上。由此,在设置有后述的流路引导件190的情况下,截面面积小的第二排出孔132a难以位于流路引导件190的内侧。由此在第二排出孔132a的端部形成排出引导槽132b,并且该排出引导槽132b的内周侧可以沿径向扩大至流路引导件190的内侧。
由此,通过形成较小的第二排出孔132a的内径,能够使该第二排出孔132a形成在框架130的外周面附近,同时通过流路引导件190,能够防止第二排出孔132a配置在流路引导件190的外侧,即定子121的外周面侧。
在形成主框架130的外周面的框架端板部131的外周面和框架侧壁部132的外周面可以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构成第二油回收通路Po2的一部分的第一油回收槽132c。第一油回收槽132c可以仅形成为一个,也可以沿主框架130的外周面以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的方式形成。因此,壳体110的排出空间S12通过第一油回收槽132c与壳体110的储油空间S11连通。
第一油回收槽132c形成为与后述的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油回收槽(未图示)对应,并与该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二油回收槽一同形成第二油回收通路。
主轴承容纳部133从框架端板部131的中心部顶面朝电动部120向上凸出。主轴承容纳部133沿轴向贯穿形成有呈圆筒形状的主支承孔133a,在主支承孔133a插入有旋转轴125的第一被支撑部1252而在径向上被支撑。
以下,参照图1和图2B对固定涡旋盘14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固定涡旋盘140可以包括固定端板部141、固定侧壁部142、副轴承部143以及固定涡卷部144。
固定端板部141形成为在外周面形成有复数个凹陷的部分的圆盘形状,在其中央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形成有构成后述的副轴承部143的副轴承孔1431。在副轴承孔1431的周边可以形成有与吐出压室Vd连通并将被压缩的制冷剂吐出到后述的吐出盖160的排出空间S12的吐出口1411、1412。
虽然并未图示,但是吐出口也可以以能够与后述的第一压缩室V1和第二压缩室V2都连通的方式仅形成为一个。但是,如本实施例,第一吐出口(未标记)可以与第一压缩室V1连通,第二吐出口(未标记)可以与第二压缩室V2连通。因此,在第一压缩室V1和第二压缩室V2被压缩的制冷剂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吐出口独立地吐出。
固定侧壁部142可以在固定端板部141的顶面边缘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环形。固定侧壁部142可以与主框架130的框架侧壁部132结合为在上下方向上面向彼此。
在固定侧壁部142沿轴向贯穿形成有第一排出孔142c。第一排出孔142c可以在圆周方向上较长地形成,或者复数个所述第一排出孔142c可以沿圆周方向以隔开预先设定的间隔方式形成。因此,第一排出孔142c能够在确保排出面积的同时,保持最小的径向宽度,从而能够相对于固定涡旋盘140相同直径确保压缩室V的体积。
在固定涡旋盘140与圆筒外壳111结合的状态下,第一排出孔142c与上述的第二排出孔132a连通。因此,第一排出孔142c与上述的第二排出孔132a一同形成制冷剂排出通路。
在固定侧壁部142外周面可以形成有第二油回收槽。第二油回收槽与设置在主框架130的第一油回收槽132c连通,从而将通过该第一油回收槽132c回收的油引导至储油空间S11。因此,第一油回收槽132c和第二油回收槽与后述的吐出盖160的油回收槽1612a一同形成第二油回收通路Po2。
在固定侧壁部142形成有沿径向贯穿固定侧壁部142的吸入口。在吸入口插入并结合有贯穿圆筒外壳111的制冷剂吸入管115的端部。由此,制冷剂可以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流入到压缩室V。
副轴承部143从固定端板部141的中心部朝吐出盖160沿轴向延伸形成。在副轴承部143的中心沿轴向贯穿形成有圆筒形状的副轴承孔1431,旋转轴125的固定被支撑部1253可以插入到副轴承孔1431而在径向上被支撑。因此,旋转轴125的下端(或固定被支撑部1253)插入到固定涡旋盘140的副轴承部143而在径向上被支撑,旋转轴125的偏心部1254可以在轴向上被形成副轴承部143的周边的固定端板部141的顶面支撑。
固定涡卷部144可以从固定端板部141的顶面朝回旋涡旋盘150沿轴向延伸形成。固定涡卷部144与后述的回旋涡卷部152咬合而形成压缩室V。关于固定涡卷部144,将在后述中与回旋涡卷部152一起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1和图2B对回旋涡旋盘150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回旋涡旋盘150可以包括回旋端板部151、回旋涡卷部152以及旋转轴结合部153。
回旋端板部151形成为圆盘形状,并且被主框架130容纳。回旋端板部151的顶面可以隔着排压密封构件(未标记),在轴向上被主框架130支撑。
回旋涡卷部152可以从回旋端板部151的底面朝固定涡旋盘140延伸形成。回旋涡卷部152通过与固定涡卷部144咬合而形成压缩室V。
回旋涡卷部152可以与固定涡卷部144一同形成为渐开线形状。但是回旋涡卷部152与固定涡卷部144可以形成为除渐开线以外的各种形状。
例如,回旋涡卷部152可以具有连接直径和圆点不同的复数个圆弧的形态,并且可以形成为最外围的曲线具有长轴和短轴的大致椭圆形的形态。固定涡卷部144也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形态。
回旋涡卷部152的内侧端部形成在回旋端板部151的中央部位,在回旋端板部151的中央部位可以沿轴向贯穿形成有旋转轴结合部153。
旋转轴125的偏心部125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结合在旋转轴结合部153。因此,旋转轴结合部153的外周部与回旋涡卷部152连接,起到在压缩过程中与固定涡卷部144一同形成压缩室V的作用。
旋转轴结合部153可以形成为与回旋涡卷部152在同一平面上重叠的高度。即,旋转轴结合部153可以配置在旋转轴125的偏心部1254与回旋涡卷部152在同一平面上重叠的高度上。因此,制冷剂的斥力和压缩力施加在以回旋端板部151为基础的同一平面上而相互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因压缩力和斥力的作用而导致的回旋涡旋盘150的倾斜。
旋转轴结合部153可以具有与回旋轴承173的外周接触并支撑所述回旋轴承173的结合侧部(未图示)。
另外,旋转轴结合部153还可以具有与所述回旋轴承173的一端接触并支撑所述回旋轴承173的结合端部(未图示)。
示出了在旋转轴结合部153的内周以与回旋轴承173的外周接触的方式上下形成的结合侧部,并且示出了与回旋轴承173的上端接触并支撑回旋轴承173的结合端部。
另一方面,压缩室V形成在由固定端板部141和固定涡卷部144,以及回旋端板部151和回旋涡卷部152构成的空间。并且,压缩室V可以以固定涡卷部144为基准,由形成在该固定涡卷部144的内侧面和回旋涡卷部152的外侧面之间的第一压缩室V1,以及形成在固定涡卷部144的外侧面和回旋涡卷部152的内侧面之间的第二压缩室V2构成。
即,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10是按照旋转轴125、回旋涡旋盘150以及固定涡旋盘140的顺序组装的结构,因此副轴承部143的外径应形成为具有小于回旋涡旋盘150的内径的偏心量的两倍的直径。
另外,由于固定涡旋盘140的轴承的面压高,而存在可靠性问题,如果为了减小面压而扩大固定涡旋盘140的轴承尺寸,则为了组装应一同扩大回旋涡旋盘150的轴承,因此压缩空间不可避免地减小。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涡旋式压缩机10进行如下动作。
即,如果向驱动马达120施加电源,则在转子122的旋转轴125产生旋转力而旋转,偏心结合在旋转轴125的回旋涡旋盘150通过十字环180相对于固定涡旋盘140进行回旋运动。
那么,压缩室V的体积将从形成在压缩室V的外侧的吸入压室Vs到朝中心侧连续地形成的中间压室Vm,以及中央部的吐出压室Vd逐渐减小。
那么,制冷剂将在移动到制冷循环的冷凝器(未图示)、膨胀器(未图示)以及蒸发器(未图示)之后,移动到储液器50,并且该制冷剂将通过制冷剂吸入管115移动到形成压缩室V的吸入压室Vs侧。
那么,被吸入到吸入压室Vs的制冷剂沿压缩室V的移动轨迹经由中间压室Vm而向吐出压室Vd移动并被压缩,被压缩的制冷剂从吐出压室Vd经由吐出口1411、1412被吐出到吐出盖160的排出空间S12。
那么,被吐出到吐出盖160的排出空间S12的制冷剂(在制冷剂混合有油而形成混合制冷剂。但是,在说明中,可以混用为混合制冷剂或制冷剂)通过吐出盖160的排出孔容纳槽1613和固定涡旋盘140的第一排出孔142c移动到形成在主框架130和驱动马达120之间的排出空间S12。该混合制冷剂通过驱动马达120移动到形成在驱动马达120的上侧的壳体110的上部空间S2。
移动到上部空间S2的混合制冷剂在上部空间S2分离成制冷剂和油,制冷剂(或没有分离出油的一部分混合制冷剂)通过制冷剂吐出管116排出到壳体110的外部,移动到制冷循环的冷凝器。
与此相反,在上部空间S2从制冷剂中分离的油(或混合有液体制冷剂的混合油)通过壳体110的内周面和定子121之间的第一油回收通路Po1朝下部空间S1移动,移动到下部空间S1的油通过形成在壳体110的内周面和压缩部的外周面之间的第二油回收通路Po2回收到形成在压缩部的下部的储油空间S11。
该油通过供油通路126供应到每个轴承面(未标记),并且其一部分供应到压缩室V。反复进行供应到轴承面和压缩室V的油与制冷剂一同将被吐出到吐出盖160并被回收的一系列的过程。
此时,衬套145设置在固定被支撑部1253和固定轴承172之间,从而可以使设置在固定涡旋盘140的内周的固定轴承172具有与衬套145的外径对应的相对较宽的直径,能够减小施加在固定轴承172的面压并提高索末菲数。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能够减小固定涡旋盘的轴承的面压。
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能够确保固定涡旋盘的轴承尺寸的扩大效果或足够的面积。
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通过在旋转轴和固定轴承之间设置衬套,可以在扩大固定轴承的直径的同时不扩大回旋涡旋盘的轴承,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大径部设置在固定被支撑部,衬套具有足够的预先确定的外径或宽度,设置在固定涡旋盘内周的固定轴承可以具有与衬套的外径相同的相对较宽的直径,能够减小施加在固定轴承的面压并提高索末菲数。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密封面部凸出形成至比配置有固定轴承的内周的位置更靠内侧的位置,从而通过密封面部防止了压缩室和固定轴承的连通,并且能够密封压缩室。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衬套可以通过D型切割结构、销结构以及键结构相对于固定涡旋盘在径向上被支撑。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涡旋式压缩机中,可以通过在衬套的下端支撑的防脱离构件来相对于固定涡旋盘在轴向上支撑。
以上说明的涡旋式压缩机10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的构成和方法,还可以选择性地组合各个实施例的全部或一部分来构成,使得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对于通常的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必要特征的范围内具体化为其他特定形态是不言自明的。由此,上述的详细说明不应在所有方面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应当考虑为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根据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而决定,在本实用新型的等效范围的所有变更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形成外观;
电动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产生动力;
旋转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电动部;
压缩部,设置有回旋涡旋盘和固定涡旋盘,所述回旋涡旋盘以能够回旋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旋转轴,所述固定涡旋盘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以咬合的方式结合,在所述固定涡旋盘与所述回旋涡旋盘之间形成压缩室;以及
衬套,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和所述旋转轴之间,与所述旋转轴的外周结合,以与所述旋转轴一同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设置有在轴向上形成的键容纳槽,
在所述键容纳槽设置有在旋转轴的径向上凸出的键,
在所述衬套的内周设置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构成为通过所述键与所述支撑槽过盈配合将所述衬套在圆周方向上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键和所述支撑槽分别形成为在轴向上的长度大于径向上的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
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从而使所述衬套在径向上被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轴承,其配置在所述固定涡旋盘和所述衬套之间,插入结合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
所述衬套相对于所述固定轴承滑动并进行相对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结合有所述衬套的所述旋转轴形成为在其与所述衬套接触的部分具有直径尺寸彼此不同的大径部和小径部,
在所述衬套设置有容纳并支撑所述大径部的第一孔和容纳并支撑所述小径部第二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大径部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支撑所述衬套的所述第一孔,并在所述大径部的外周面沿切线方向切开形成,
在所述衬套的所述第一孔设置有形成为与所述支撑面平行并支撑于所述支撑面的支持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形成为两个,所述支持面以彼此平行的方式形成为两个以与所述支撑面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具有支撑端部,所述支撑端部设置在所述大径部的底面并在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之间将所述衬套在轴向上支撑,
在所述第二孔的上端设置有安置于所述支撑端部的安置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
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从而使所述衬套在径向上被支撑。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涡旋盘具有从面对所述回旋涡旋盘的一面朝内侧凸出形成并密封所述压缩室的密封面部,
所述密封面部的底部与所述衬套的顶面隔开预先确定的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沿径向插入结合有销,
在所述衬套设置有供所述销插入的销结合孔,从而使所述衬套在径向上被支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结合孔在所述衬套的外周沿圆周方向设置为复数个,
所述销设置为复数个,以分别插入到复数个所述销结合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包括:
固定被支撑部,设置成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结合;以及
偏心部,与所述固定被支撑部连接,配置在所述回旋涡旋盘的内周,并且偏心配置在所述固定被支撑部,从而能够利用从所述电动部传递的旋转力使所述回旋涡旋盘偏心旋转,
所述衬套配置成具有与所述固定被支撑部相同的中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为了能够在轴向上支撑所述衬套,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设置有防脱离构件以在所述衬套的底面支撑所述衬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包括设置成与所述固定涡旋盘的内周结合的固定被支撑部,
所述固定被支撑部具有在设置有所述防脱离构件的所述固定被支撑部的外周沿圆周方向凹陷形成的防脱离容纳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涡旋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轴配置成贯穿所述固定涡旋盘。
CN202223450833.7U 2022-03-11 2022-12-22 涡旋式压缩机 Active CN21934496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220030900 2022-03-11
KR10-2022-0030900 2022-03-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44961U true CN219344961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0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50833.7U Active CN219344961U (zh) 2022-03-11 2022-12-22 涡旋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44961U (zh)
WO (1) WO20231720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0179B2 (ja) * 1992-06-30 1998-1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H0783179A (ja) * 1993-09-16 1995-03-28 Hitachi Ltd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3951349B2 (ja) * 1997-04-18 2007-08-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134783B2 (ja) * 2003-03-27 2008-08-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クロール型圧縮機
KR100631724B1 (ko) * 2004-04-06 2006-10-0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크롤 압축기의 편심 장치
JP4629567B2 (ja) * 2005-12-14 2011-02-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JP4298753B2 (ja) * 2007-01-05 2009-07-22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KR20130031734A (ko) * 2011-09-21 2013-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크롤 압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2089A1 (ko) 2023-09-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07734B1 (en) Compressor
KR20110015863A (ko) 압축기
CN219344961U (zh) 涡旋式压缩机
CN216554377U (zh) 涡旋式压缩机及空气调节装置
KR20110015861A (ko) 압축기
CN210599417U (zh) 电动压缩机
KR20110015854A (ko) 압축기
KR101563005B1 (ko) 압축기
CN219176560U (zh) 涡旋式压缩机
US20240060494A1 (en) Scroll compressor
US11603840B2 (en) 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compression chamber oil supplies having stages in which oil supply overlaps and stages in which oil supply does not overlap
EP4321756A1 (en) Scroll compressor
EP4206438A1 (en) Scroll compressor
KR101557506B1 (ko) 압축기
US8636480B2 (en) Compressor
KR101587285B1 (ko) 압축기
CN114941625A (zh) 涡旋式压缩机
KR20110015856A (ko) 압축기
KR20110015855A (ko) 압축기
KR20110015862A (ko) 압축기
KR20110015864A (ko) 압축기
WO2010010999A2 (en) Compressor
KR20110015849A (ko) 압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