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1383U -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1383U
CN219331383U CN202320184748.6U CN202320184748U CN219331383U CN 219331383 U CN219331383 U CN 219331383U CN 202320184748 U CN202320184748 U CN 202320184748U CN 219331383 U CN219331383 U CN 219331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container
stirring device
section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47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洲
李建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47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1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1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1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件,具有第一转动轴线,第一搅拌件包括下延回钩部,下延回钩部的端部朝向第一转动轴线延伸;第二搅拌件,位于下延回钩部的内侧,第二搅拌件具有第二转动轴线,第二搅拌件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第二搅拌件与第一搅拌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具有炒菜功能的烹饪器具内置各种菜谱,用户只需要将食材放到烹饪器具内并选择相应的菜谱,烹饪器具即能进行自动烹饪,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具体地,此类的烹饪器具一般是在烹饪腔内设置搅拌叶片并通过电机驱动搅拌叶片转动实现对食物的翻拌以模拟人翻炒食物。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一般只能对食物进行轻度搅动,无法实现立体翻炒功能,尤其是针对长条状(例如叶菜)和颗粒状的食物,搅拌不够均匀,使得同一锅的食物口感差异较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件,具有第一转动轴线,第一搅拌件包括下延回钩部,下延回钩部的端部朝向第一转动轴线延伸;第二搅拌件,位于下延回钩部的内侧,第二搅拌件具有第二转动轴线,第二搅拌件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第二搅拌件与第一搅拌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其中,第二搅拌件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能够对位于烹饪器具的容纳腔内部的食物进行搅拌;第一搅拌件的下延回钩部的端部朝向第一转动轴线延伸,其能够对位于烹饪器具的容纳腔外部的食物进行搅拌。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即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之间能够交汇或者错开,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之间交汇时第一搅拌件或者第二搅拌件能够改变食物的状态,使得食物在容纳腔内进行翻转,进而能够对食物进行均匀搅拌,保证同一锅食物口感的一致性。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分别对食物施加相反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食物能够充分被搅拌,进而保证食物口感。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搅拌件的转速与第二搅拌件的转速不同。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同向不同速转动,二者之间具有速度差,使得食物能够在烹饪腔内进行翻转,进而保证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在第一搅拌件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在0至10mm之间。该距离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避免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交汇时二者的端部发生干涉或者食物夹在二者的端部之间形成卡顿、同时保证容纳腔内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同时,上述距离使得第一搅拌件的端部与第二搅拌件的端部能够对二者端部之间的食物进行挤压,能够将小颗粒的食物打散,保证对各种食物都具有较好的搅拌效果。
进一步地,搅拌装置还包括转轴部,第一搅拌件还包括连接臂,连接臂连接在转轴部和下延回钩部之间。下延回钩部通过连接臂连接在转轴部上并由转轴部带动进行转动,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进一步地,下延回钩部包括转弯段和搅拌段,转弯段位于连接臂和搅拌段之间,搅拌段包括底面及设置在底面两侧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相对于底面倾斜设置并与底面之间形成锐角夹角,第一侧面为第一食材接触面。第一侧面相对于底面倾斜设置,使得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上升一段距离之后再落回容纳腔内,实现对食物的翻拌。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能够正转和反转,第二侧面为第二食材接触面,第二侧面的上边沿与第一侧面的上边沿相连,第二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一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底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食材接触面和第二食材接触面,使得第一搅拌件无论正转还是反转都会与食材接触并推动或者翻拌食材。具体地,第一侧面能够实现对食材的翻拌;第二侧面能够推动食材前移,设置两种食材接触面能够满足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
进一步地,搅拌段的横截面高度在5mm至15mm的范围内。搅拌段的横截面高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翻拌效果。
进一步地,连接臂由内至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连接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10°至60°之间,和/或,连接臂的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将连接臂设置成这样的形状,烹饪过程中,用户添加食材或者调料后,食材或者调料能够沿着连接臂的上表面及该梯形结构的两个侧壁滑入到容纳腔内,而不会挂在或者滞留在连接臂上。
进一步地,下延回钩部的端部设置有减薄部,减薄部的横截面的高度在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减小。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食物卡在下延回钩部的端部与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和搅拌装置,容器具有容纳腔,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上述的搅拌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具有上述搅拌装置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的优点。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容纳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下延回钩部沿容器的径向方向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在2/3至7/3之间。该比值在上述范围内,保证第二搅拌件和下延回钩部均具有足够的搅拌长度,实现各自的搅拌功能。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容纳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容器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4至0.7之间。当比值在0.4至0.7之间时即可以在食物较少的情况下保证搅拌效果,又能够保证下延回钩部和第二搅拌件均能够与食物进行较好的接触,提升搅拌效果。
进一步地,容器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沿竖直方向延伸,底壁包括弧形段,弧形段沿容器的径向方向的尺寸与侧壁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55至0.7之间。烹饪过程中,位于弧形段的食物容易沿着弧形段滚到容器的中部位置,也即对食物具有聚拢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和搅拌装置,容器具有容纳腔,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其中,第一侧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在20°至45°的范围内;和/或,底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在3°至10°的范围内。第一侧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翻拌效果。底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在上述范围内使得搅拌段能够与容器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效的线接触,保证对食物翻拌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将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降到最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和搅拌装置,容器具有容纳腔,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其中,转弯段对应于第一侧面的一侧外凸设置,转弯段与搅拌段的相交处与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与容器的深度之间的比值在0.4至0.6之间,转弯段凸出于第一侧面的最大尺寸与转弯段的最大横向尺寸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烹饪过程中,沿着第一侧面上移的部分食物移动至转弯段的外凸处的内壁时,能够在该外凸处的内壁的作用下前移并重新落入容器的底部,实现对食物的翻拌功能。烹饪过程中,食物的顶面在转弯段与搅拌段的相交处附近,使得下延回钩部能够对食材起到较好的翻拌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和搅拌装置,容器具有容纳腔,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其中,第一搅拌件包括支撑主体及包覆在支撑主体外周的柔性包覆件,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在-0.5mm至1.5mm之间。该间隙在上述的范围内,能够避免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过大,影响第一搅拌件的正常转动,同时能够保证靠近或者粘附在容器的内壁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保证烹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和搅拌装置,容器具有容纳腔,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其中,第一搅拌件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塑料,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在0.5mm至2mm之间。该间隙在上述的范围内,能够避免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产生干涉,影响第一搅拌件的正常转动,同时能够保证靠近或者粘附在容器的内壁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保证烹饪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侧向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图2的烹饪器具的B处的放大图;
图5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另一角度的侧向剖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横向剖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烹饪器具的C处的放大图;
图8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搅拌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第一搅拌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的第一搅拌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第一搅拌件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容器;11、容纳腔;12、侧壁;13、底壁;131、弧形段;20、第一搅拌件;21、下延回钩部;211、转弯段;212、搅拌段;2121、底面;2122、第一侧面;2123、第二侧面;213、减薄部;22、连接臂;30、第二搅拌件;40、转轴部;
L1、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在第一搅拌件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
L2、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容纳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L3、下延回钩部沿容器的径向方向的尺寸;
L4、搅拌段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间隙;
L5、转弯段与搅拌段的相交处与容器的底壁之间的距离;
L6、容器的深度;
L7、转弯段凸出于第一侧面的最大尺寸;
L8、转弯段的最大横向尺寸;
L9、弧形段沿容器的径向方向的尺寸;
R1、容器的口部的半径;
R2、侧壁的半径;
H1、搅拌段的横截面高度;
A1、第二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
A2、第一侧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
A3、第一侧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
A4、底面相对于容器的内壁的倾斜角度;
A5、连接臂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烹饪器具包括搅拌装置。
如图1、图2、图5、图8和图9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其中,第一搅拌件20,具有第一转动轴线,第一搅拌件20包括下延回钩部21,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朝向第一转动轴线延伸;第二搅拌件30,位于下延回钩部21的内侧,第二搅拌件30具有第二转动轴线,第二搅拌件30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二转动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第二搅拌件30与第一搅拌件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搅拌装置包括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其中,第二搅拌件30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能够对位于烹饪器具的容纳腔11内部的食物进行搅拌;第一搅拌件20的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朝向第一转动轴线延伸,其能够对位于烹饪器具的容纳腔11外部的食物进行搅拌。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即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之间能够交汇或者错开,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之间交汇时第一搅拌件20或者第二搅拌件30能够改变食物的状态,进而使得食物(尤其是位于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的食物)能够在容纳腔11内进行翻转,进而能够对食物进行均匀搅拌,保证同一锅食物口感的一致性。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下延回钩部21具有自由端以及与第一搅拌件20的其他组成部分连接的连接端,上述的“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具体为下延回钩部21的自由端。对应地,第二搅拌件30也具有连接端和自由端,上述的“第二搅拌件30朝向远离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指代的是第二搅拌件30的自由端相对于连接端远离第二转动轴线。上述的“容纳腔11的内部和外部”均位于容纳腔11的腔壁形成的空间内,其中,“内部”指代的是靠近容纳腔11中心的位置,“外部”指代的是远离容纳腔11的中心的位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分别对食物施加相反方向的作用力,使得食物能够充分被搅拌,进而保证食物口感。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在第一搅拌件20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L1在0至10mm之间(此处的距离指代的是二者交汇时沿第一搅拌件20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具体地,由于第一搅拌件20为旋转件,其搅拌范围为环形或者圆形,上述的“第一搅拌件20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指代的是该环形或者圆形的径向方向。
针对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在第一搅拌件20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L1的取值范围,发明人进行了烹饪实验,具体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Figure BDA0004073740270000071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知,距离L1在上述范围内能够避免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交汇时二者的端部发生干涉或者食物夹在二者的端部之间形成卡顿,同时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的搅拌范围能够覆盖容纳腔11底壁大部分面积,保证容纳腔11内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同时,上述距L1离使得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与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能够对二者端部之间的食物进行挤压,能够将小颗粒的食物打散(例如肉丝、鸡蛋等),保证对各种食物都具有较好的搅拌效果。优选地,上述的距离L1可以为5mm、7mm或者10mm。
当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均为橡胶材质时,上述的距离L1可以设置为0,此时,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交汇时过渡配合。
如图1、图2、图6、图8和图9所示,搅拌装置还包括转轴部40,第一搅拌件20还包括连接臂22,连接臂22连接在转轴部40和下延回钩部21之间。下延回钩部21通过连接臂22连接在转轴部40上并由转轴部40带动进行转动,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一个电机配合齿轮组驱动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进行异向转动。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两个电机分别驱动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进行转动。
如图1、图2、图6、图8和图9所示,下延回钩部21包括转弯段211和搅拌段212,转弯段211位于连接臂22和搅拌段212之间,搅拌段212包括底面2121及设置在底面2121两侧的第一侧面2122和第二侧面2123,第一侧面2122相对于底面2121倾斜设置并与底面2121之间形成锐角夹角,第一侧面2122为第一食材接触面。第一侧面2122相对于底面2121倾斜设置,使得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2122上升一段距离之后再落回容纳腔11内,实现对食物的翻拌。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搅拌件20能够正转和反转,第二侧面2123为第二食材接触面,第二侧面2123的上边沿与第一侧面2122的上边沿相连,第二侧面2123与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1大于第一侧面2122与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2。底面212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食材接触面和第二食材接触面,使得第一搅拌件20无论正转还是反转都会与食材接触并推动或者翻拌食材。具体地,第一侧面2122与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2较小,食材能够沿着第一侧面2122上移一段距离从第一侧面2122的前侧滚下或者越过搅拌段212从第一侧面2122的后侧滚下实现对食材的翻拌;第二侧面2123与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1较大,能够推动食材前移。具体烹饪过程中,可以根据食材特性(例如颗粒大小、颗粒形状)等选择由第一侧面2122推动食物、由第二侧面2123推动食物或者由第一侧面2122和第二侧面2123交替推动食材,能够满足不同食材的烹饪需求。
如图6至图9所示,搅拌段212的横截面高度H1在5mm至15mm的范围内。横截面高度H1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食物能够翻越搅拌段212,且在翻越搅拌段212之后能够发生翻滚,以保证翻拌效果。优选地,横截面高度H1可以为5mm、10mm或者15mm。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臂22由内至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连接臂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5在10°至60°之间。烹饪过程中,用户添加食材或者调料后,食材或者调料能够沿着连接臂22的上表面滑入到容纳腔11内,而不会挂在或者滞留在连接臂22上。优选地,上述的夹角A5可以为10°、35°或者60°。
如图2和图5所示,连接臂22的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烹饪过程中,用户添加食材或者调料后,食材或者调料能够沿着该梯形结构的两个侧壁滑入到容纳腔11内,而不会挂在或者滞留在连接臂22上。具体地,该梯形结构的高度小于等于5mm,梯形结构的两个侧壁与底壁之间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70°。
在本实施例中,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设置有减薄部,减薄部的横截面的高度在靠近第一转动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也即在靠近第二搅拌件30的方向上,减薄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食物卡在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与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图1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搅拌装置设置在容纳腔11内,搅拌装置为上述的搅拌装置。上述的搅拌装置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搅拌不均匀使得食物口感差异大的问题,具有上述搅拌装置的烹饪器具也具有上述的优点。
具体地,当搅拌装置位于容纳腔11内时,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朝向容纳腔11的中部延伸;第二搅拌件30的自由端朝向远离容纳腔11的中部的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容器10包括侧壁12和底壁13,侧壁12沿竖直方向延伸,底壁13包括弧形段131,弧形段131沿容器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9与侧壁12的半径R2之间的比值在0.55至0.7之间。也即弧形段131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9较大,当食物较少时,位于弧形段131的食物容易沿着弧形段131滚到容器10的中部位置,也即对食物具有聚拢作用。优选地,L9/R2可以为0.55、0.6、0.65或者0.7。
如图6所示,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容纳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与下延回钩部21沿容器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3之间的比值在2/3至7/3之间。L2与L3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内,保证第二搅拌件30和下延回钩部21均具有足够的搅拌长度,实现各自的搅拌功能。针对食物较少的场景(例如:100g以内的肉丝或者一个鸡蛋)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打散和翻炒的效果。优选地,上述的比值可以为2/3、1/1或者7/3。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容纳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与容器10的口部的半径R1之间的比值在0.4至0.7之间。
针对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容纳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与容器10的口部的半径R1之间的比值的取值范围,发明人进行了烹饪实验,具体的实验记录如下表:
Figure BDA0004073740270000101
具体地,上述的“扰动作用”指代的是通过第二搅拌件30推动食物前移,上述的“打散”指代的是将多个小颗粒食材形成的块状结构打散分散成多个小颗粒食材或者将鸡蛋等常温为液态受热后能够凝固的食材打散形成多个小颗粒固态结构。
从上述实验记录可知,L2/R1在上述范围内,即使针对食物较少的场景(例如:100g以内的肉丝或者一个鸡蛋)也能够起到较好的打散和翻炒的效果。同时保证下延回钩部21具有足够的搅拌长度,能够实现相应的搅拌功能。优选地,上述比值可以为0.4、0.55或者0.7。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转轴部40与连接臂22的连接位置与容器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在60mm至100mm之间,能够保证转轴部40驱动第一搅拌件20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不会由于距离过高而产生大幅度的摆动,同时也能够最大化保证翻炒空间的高度,以提高可烹饪的食材量。
如图6至图9所示,第一侧面2122相对于容器10的内壁的倾斜角度A3在20°至45°的范围内。倾斜角度A3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2122上移并被翻转,避免食物由于上升高度不够无法被翻转或者无法沿着第一侧面2122上升进而这能被推着前移,保证对食物的翻拌效果。优选地,倾斜角度A3可以为20°、30°40°或者45°。
如图6至图9所示,底面2121相对于容器10的内壁的倾斜角度A4在3°至10°的范围内。倾斜角度A4在上述范围内使得搅拌段212能够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形成有效的线接触,保证对食物翻拌效果的同时,也能够将搅拌段212与容器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降到最低。
如图5所示,转弯段211对应于第一侧面2122的一侧外凸设置,转弯段211与搅拌段212的相交处与容器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5与容器10的深度L6之间的比值在0.4至0.6之间,转弯段211凸出于第一侧面2122的最大尺寸L7与转弯段211的最大横向尺寸L8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烹饪过程中,沿着第一侧面2122上移的部分食物移动至转弯段211的外凸处的内壁时,能够在该外凸处的内壁的作用下前移并重新落入容器10的底部,实现对食物的翻拌功能。具体地,考虑到家庭烹饪过程中常见的菜谱以及一餐的食物量,令转弯段211与搅拌段212的相交处与容器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5与容器10的深度L6之间的比值在0.4至0.6之间,食物的顶面在转弯段211与搅拌段212的相交处附近,使得下延回钩部21能够对食材起到较好的翻拌效果。优选的,L5/L6可以为0.4、0.45、0.5或者0.6,L7/L8可以为0.6、0.7、0.75或者0.8。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搅拌件20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塑料,搅拌段212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L4在0.5mm至2mm之间。间隙L4在上述的范围内,能够避免搅拌段212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产生干涉,影响第一搅拌件20的正常转动,同时能够保证靠近或者粘附在容器10的内壁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保证烹饪效果。优选地,间隙L4可以为0.5mm、1mm、1.5mm或者2mm。
当然,第一搅拌件20包括也可以支撑主体及包覆在支撑主体外周的柔性包覆件,搅拌段212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L4在-0.5mm至1.5mm之间。由于柔性包覆件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其可以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略微过盈配合。间隙L4在上述的范围内,使得搅拌段212与容器10的内壁之间摩擦力较小,保证第一搅拌件20能够正常转动,同时能够保证靠近或者粘附在容器10的内壁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保证烹饪效果。优选地,上述的柔性包覆件可以为橡胶,间隙L4可以为-0.5mm、0mm、0.5mm、1mm或者1.5mm。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搅拌件20的最高点与容器10的口部之间的距离在-15mm至15mm之间,这样用户在提起容器10倒菜时,可以用手按住第一搅拌件20的顶部位置达到防治其脱落的目的。
图10和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二的第一搅拌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的烹饪器具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搅拌件的结构不同。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搅拌件20的第一侧面2122和第二侧面2123相对于第一搅拌件20的中心面对称设置,其中,第一侧面2122和第二侧面2123均能够使得食物沿其上移一段距离之后滚下,无论第一搅拌件20正转还是反转,都能够起到翻拌食物的效果,使得烹饪效果较好。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设置有减薄部213,减薄部213的横截面的高度沿容器10由外至内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也即在靠近第二搅拌件30的方向上,减薄部213高度方向上的尺寸逐渐减小,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食物卡在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与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
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烹饪器具(实施例三),实施例三的烹饪器具与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的烹饪器具的区别在于搅拌件的搅拌方向不同,在实施例三中,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搅拌件20的转速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速不同。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同向不同速转动,二者之间也具有速度差,使得食物能够在烹饪腔内进行翻转,进而保证烹饪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具有炒菜功能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可以是电饭煲、压力锅、低压饭煲、豆浆机、料理机、炒菜机、电炖锅、多功能锅等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搅拌件(20),具有第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搅拌件(20)包括下延回钩部(21),所述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延伸;
第二搅拌件(30),位于所述下延回钩部(21)的内侧,所述第二搅拌件(30)具有第二转动轴线,所述第二搅拌件(30)朝向远离所述第二转动轴线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二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且所述第二搅拌件(30)与所述第一搅拌件(20)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速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速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在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覆盖范围的径向方向的距离(L1)在0至10mm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转轴部(40),所述第一搅拌件(20)还包括连接臂(22),所述连接臂(22)连接在所述转轴部(40)和所述下延回钩部(21)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延回钩部(21)包括转弯段(211)和搅拌段(212),所述转弯段(211)位于所述连接臂(22)和所述搅拌段(212)之间,所述搅拌段(212)包括底面(2121)及设置在所述底面(2121)两侧的第一侧面(2122)和第二侧面(2123),所述第一侧面(2122)相对于所述底面(2121)倾斜设置并与所述底面(2121)之间形成锐角夹角,所述第一侧面(2122)为第一食材接触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能够正转和反转,所述第二侧面(2123)为第二食材接触面,所述第二侧面(2123)的上边沿与所述第一侧面(2122)的上边沿相连,所述第二侧面(2123)与所述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1)大于所述第一侧面(2122)与所述底面(2121)之间的夹角(A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段(212)的横截面高度(H1)在5mm至15mm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22)由内至外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所述连接臂(2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5)在10°至60°之间,和/或,所述连接臂(22)的横截面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延回钩部(21)的端部设置有减薄部(213),所述减薄部(213)的横截面的高度在靠近所述第一转动轴线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11.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搅拌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容纳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与所述下延回钩部(21)沿所述容器(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3)之间的比值在2/3至7/3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容纳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2)与所述容器(10)的口部的半径(R1)之间的比值在0.4至0.7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包括侧壁(12)和底壁(13),所述侧壁(12)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底壁(13)包括弧形段(131),所述弧形段(131)沿所述容器(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9)与所述侧壁(12)的半径(R2)之间的比值在0.55至0.7之间。
15.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搅拌装置为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2122)相对于所述容器(10)的内壁的倾斜角度(A3)在20°至45°的范围内;和/或,
所述底面(2121)相对于所述容器(10)的内壁的倾斜角度(A4)在3°至10°的范围内。
16.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搅拌装置为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所述转弯段(211)对应于所述第一侧面(2122)的一侧外凸设置,所述转弯段(211)与所述搅拌段(212)的相交处与所述容器(1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L5)与所述容器(10)的深度(L6)之间的比值在0.4至0.6之间,所述转弯段(211)凸出于所述第一侧面(2122)的最大尺寸(L7)与所述转弯段(211)的最大横向尺寸(L8)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17.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搅拌装置为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搅拌件(20)包括支撑主体及包覆在所述支撑主体外周的柔性包覆件,所述搅拌段(212)与所述容器(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L4)在-0.5mm至1.5mm之间。
18.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容器(10)和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0)具有容纳腔(11),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容纳腔(11)内,所述搅拌装置为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搅拌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材质为金属或者塑料,所述搅拌段(212)与所述容器(1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L4)在0.5mm至2mm之间。
CN202320184748.6U 2023-01-20 2023-01-20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331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4748.6U CN219331383U (zh) 2023-01-20 2023-01-20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4748.6U CN219331383U (zh) 2023-01-20 2023-01-20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1383U true CN219331383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2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4748.6U Active CN219331383U (zh) 2023-01-20 2023-01-20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1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7125B1 (en) Apparatus for cooking foods
CN107708508B (zh) 具有用于烹调食物的搅拌装置的器具
AU2007211401B2 (en) Cooking appliance with stirring means and associated method
KR101987504B1 (ko) 교반 블레이드를 포함하는 음식 조리 기구
CN219331383U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6548827A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331429U (zh) 烹饪器具
CN219331428U (zh) 烹饪器具
CN216822906U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9331297U (zh) 烹饪器具
CN219331427U (zh) 烹饪器具
CN109645808A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1432384U (zh) 一种使用净菜盒的共享式自动烹饪设备
CN210871105U (zh) 一种与圆弧底部容器配合的圆弧刀组件
CN209574356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用的搅拌装置
CN209644630U (zh) 一种智能炒菜机用的承接装置
CN215686638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
CN216822915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4743698U (zh) 中置往复式自动炒菜锅
CN216797366U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822910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0008863U (zh) 一种电热锅
CN220937717U (zh) 搅拌组件及烹饪装置
CN216822909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230880U (zh) 搅拌组件及烹饪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