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31297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31297U
CN219331297U CN202320180807.2U CN202320180807U CN219331297U CN 219331297 U CN219331297 U CN 219331297U CN 202320180807 U CN202320180807 U CN 202320180807U CN 219331297 U CN219331297 U CN 219331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section
cooking cavity
cooking
p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08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金洲
毛琦
史庭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08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31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31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312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平底锅体,具有烹饪腔,平底锅体的直径与高度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第一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包括竖向段以及连接在竖向段下端并向烹饪腔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竖向段和内延段与平底锅体的内侧壁配合;第二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二搅拌件的端部朝向烹饪腔的外部延伸,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小家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烹饪腔内设置有搅拌叶片的烹饪器具具有自动炒菜功能,搅拌叶片转动时带动烹饪腔内的食物在烹饪腔内转动,进而模拟炒菜过程,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具体地,此类的烹饪器具一般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从烹饪腔的中部向外延伸的搅拌叶片,然而,搅拌叶片一般很难覆盖烹饪腔内的全部范围(例如锅体的侧壁的上部),即存在一定的搅拌盲区,使得部分食物一直位于搅拌盲区内而没有被搅拌到,使得烹饪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平底锅体,具有烹饪腔,平底锅体的直径与高度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第一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包括竖向段以及连接在竖向段下端并向烹饪腔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竖向段和内延段与平底锅体的内侧壁配合;第二搅拌件,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二搅拌件的端部朝向烹饪腔的外部延伸,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第一搅拌件包括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段和从烹饪腔的外部向内部延伸的内延段,其中,竖向段能够与平底锅体的侧壁的内表面配合,内延段能够与平底锅体的底壁配合,第二搅拌件从烹饪腔的内部向外部延伸,其能够与平底锅体的底壁配合,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能够覆平底锅体的内表面的大部分范围,由于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较小,位于这一部分的食物也能够被第一搅拌件或者第二搅拌件搅拌到,使得整个烹饪腔内不存在搅拌盲区,烹饪腔的所有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之间的比值在0.65至0.75之间。将第二搅拌件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进而使得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与内延段沿平底锅体的径向方向的尺寸之间的比值在1.5至4之间。将第二搅拌件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内延段径向方向的尺寸设置得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的内延段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的转动轴线与第一搅拌件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其中,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反,或者,第一搅拌件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搅拌件的转速与第二搅拌件的转速不同。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交汇时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相反的作用力或者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方向相同大小不同的作用力,能够对食物实现剪切、翻转或者打散作用,进而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2mm至3mm之间。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烹饪腔内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同时也能够避免食物卡在第一搅拌件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进而使得搅拌过程中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的转动出现卡顿。
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部,转轴部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内,第一搅拌件还包括连接段,连接段连接在转轴部和竖向段之间。通过连接段连接竖向段和转轴部,使得第一搅拌件先向外延、再向下延、再向内延伸,以使得第一搅拌件能够对贴近平底锅体的侧壁处的食物以及位于平底锅体的底壁的外周处的食物进行搅拌。
进一步地,内延段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对于内延段的竖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在远离内延段的竖向中心面的方向上,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设置为倾斜面,使得内延段对食物进行搅拌的过程中,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向上爬升,然后越过内延段的顶部,这个过程中食物能够进行翻转,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在100°至140°之间;和/或,内延段的横截面的高度在20mm至30mm之间。该夹角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坡度较缓,使得食物容易沿着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向上爬升,进而实现翻拌功能。该高度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食物能够越过内延段的顶部,同时食物越过内延段的顶部之后能够被翻转。
进一步地,第二搅拌件包括平板段和连接在平板段和转轴部之间的导向段,在由转轴部至平板段的方向上,导向段的宽度逐渐减小。导向段能够将位于烹饪腔内部的食物向外导使得食物能够移动至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的端部之间,进而实现对食物进行剪切、翻转或者打散的作用。
进一步地,导向段包括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第一弧形侧面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和/或,第二弧形侧面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的半径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弧形侧面和第二弧形侧面在实现将食物向外导的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食物全都被甩出至第二搅拌件的搅拌范围之外进而使得食物堆积在烹饪腔的外周位置。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另一角度的侧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烹饪器具的第一搅拌件、第二搅拌件和转轴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平底锅体;11、烹饪腔;20、第一搅拌件;21、竖向段;22、内延段;221、第一侧面;222、第二侧面;23、连接段;30、第二搅拌件;31、平板段;32、导向段;321、第一弧形侧面;322、第二弧形侧面;40、转轴部;
D1、平底锅体的直径;
H1、平底锅体的高度;
L1、第二搅拌件的端部和烹饪腔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L2、平底锅体的口部的半径;
L3、内延段沿平底锅体的径向方向的尺寸;
L4、内延段的横截面的高度;
A1、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平底锅体10、第一搅拌件20以及第二搅拌件30,其中,平底锅体10具有烹饪腔11,平底锅体10的直径D1与高度H1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第一搅拌件20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11内,第一搅拌件20包括竖向段21以及连接在竖向段21下端并向烹饪腔11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22,竖向段21和内延段22与平底锅体10的内侧壁配合;第二搅拌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11内,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朝向烹饪腔11的外部延伸,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平底锅体10的口部的半径L2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第一搅拌件20包括沿竖向方向延伸的竖向段21和从烹饪腔11的外部向内部延伸的内延段22,其中,竖向段21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侧壁的内表面配合,内延段22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底壁配合,第二搅拌件30从烹饪腔11的内部向外部延伸,其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底壁配合,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这样设置使得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能够覆平底锅体10的内表面的大部分范围,由于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较小,位于这一部分的食物也能够被第一搅拌件20或者第二搅拌件30搅拌到,使得整个烹饪腔11内不存在搅拌盲区,烹饪腔11的所有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进而保证烹饪效果。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的存在搅拌盲区使得烹饪效果差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竖向段21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侧壁的内表面配合”、“内延段22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底壁配合”以及“其能够与平底锅体10的底壁配合”中的“配合”指代的是搅拌件与对应的壁面的延伸趋势相同且与该避免之间接触或者仅具有较小的间隔。上述的“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指代的是二者的端部在平底锅体10的径向方向的间隔。
当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均为橡胶材质时,二者端部的距离可以设置为0,此时,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交汇时过渡配合。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平底锅体10的口部的半径L2之间的比值在0.65至0.75之间。将第二搅拌件30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进而使得第一搅拌件20的内延段22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20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20的内延段22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20的稳定性。优选地,L1/L2可以为0.65、0.7或者0.75。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内延段22沿平底锅体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3之间的比值在1.5至4之间。将第二搅拌件30的径向尺寸设置得较大、内延段22径向方向的尺寸设置得较小,由于第一搅拌件20是由外向内回勾的,第一搅拌件20的内延段22的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能够保证第一搅拌件20的稳定性。优选地,L1/L3可以为1.5、2、2.5、3、3.5或者4。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轴线与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其中,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反,或者,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一搅拌件20的转速与第二搅拌件30的转速不同。令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同向差速转动或者令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异向转动,使得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转动过程中能够交汇,二者交汇时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相反的作用力或者分别向位于二者之间的食物施加方向相同大小不同的作用力,能够对食物实现剪切(例如青菜)、翻转(例如排骨)或者打散(例如肉末)作用,进而使得烹饪效果更好。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转轴部40包括第一转轴部和套设在第一转轴部外周的第二转轴部,其中,第一搅拌件20连接在第一转轴部的顶部,第二搅拌件30连接在第二转轴部的外侧。第一转轴部和第二转轴部之间设置有齿轮组,进而使得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能够同向差速转动或者异向转动。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2mm至3mm之间。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保证烹饪腔内的食物都能够被搅拌到,同时也能够避免食物卡在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进而使得搅拌过程中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出现卡顿。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部40,转轴部40可转动地设置在烹饪腔11内,第一搅拌件20还包括连接段23,连接段23连接在转轴部40和竖向段21之间。通过连接段23连接竖向段21和转轴部40,使得第一搅拌件20先向外延、再向下延、再向内延伸,以使得第一搅拌件20能够对贴近平底锅体10的侧壁处的食物以及位于平底锅体10的底壁的外周处的食物进行搅拌。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内延段22包括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相对于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在远离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的方向上,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逐渐向下倾斜设置。将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设置为倾斜面,使得内延段22对食物进行搅拌的过程中,食物能够沿着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向上爬升,然后越过内延段22的顶部,这个过程中食物能够进行翻转,使得烹饪效果更好。内延段2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使得无论第一搅拌件20正转还是反转均能够对食物进行翻拌。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之间的夹角A1在100°至140°之间;内延段22的横截面的高度L4在20mm至30mm之间。夹角A1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的坡度较缓,使得食物容易沿着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向上爬升,进而实现翻拌功能。优选地,夹角A1可以为100°、110°、120°、130°或者140°。高度L4在上述范围内,使得食物能够越过内延段22的顶部,同时食物越过内延段22的顶部之后能够被翻转。优选地,高度L4可以为20mm、25mm或者30mm。
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搅拌件30包括平板段31和连接在平板段31和转轴部40之间的导向段32,在由转轴部40至平板段31的方向上,导向段32的宽度逐渐减小。导向段32能够将位于烹饪腔11内部的食物向外导使得食物能够移动至第一搅拌件20和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进而实现对食物进行剪切、翻转或者打散的作用。
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导向段32包括第一弧形侧面321和第二弧形侧面322,第一弧形侧面321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第二弧形侧面322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第一弧形侧面321和第二弧形侧面322的半径在上述范围内,使得第一弧形侧面321和第二弧形侧面322在实现将食物向外导的功能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食物全都被甩出至第二搅拌件30的搅拌范围之外进而使得食物堆积在烹饪腔11的外周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为具有炒菜功能的多功能烹饪器具。当然,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可以是电饭煲、压力锅、低压饭煲、豆浆机、料理机、炒菜机、电炖锅、多功能锅等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底锅体(10),具有烹饪腔(11),所述平底锅体(10)的直径(D1)与高度(H1)之间的比值在2至3的范围内;
第一搅拌件(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烹饪腔(11)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0)包括竖向段(21)以及连接在所述竖向段(21)下端并向所述烹饪腔(11)的内部延伸的内延段(22),所述竖向段(21)和所述内延段(22)与所述平底锅体(10)的内侧壁配合;
第二搅拌件(3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烹饪腔(11)内,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朝向所述烹饪腔(11)的外部延伸,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0至5mm之间,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所述平底锅体(10)的口部的半径(L2)之间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所述平底锅体(10)的口部的半径(L2)之间的比值在0.65至0.7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和所述烹饪腔(1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L1)与所述内延段(22)沿所述平底锅体(10)的径向方向的尺寸(L3)之间的比值在1.5至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轴线平行或者重合,其中,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反,或者,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转速与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转速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20)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搅拌件(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在2mm至3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转轴部(40),所述转轴部(4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烹饪腔(11)内,所述第一搅拌件(20)还包括连接段(23),所述连接段(23)连接在所述转轴部(40)和所述竖向段(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延段(22)包括第一侧面(221)和第二侧面(222),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相对于所述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在远离所述内延段(22)的竖向中心面的方向上,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逐渐向下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221)和所述第二侧面(222)之间的夹角(A1)在100°至140°之间;和/或,所述内延段(22)的横截面的高度(L4)在20mm至30mm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搅拌件(30)包括平板段(31)和连接在所述平板段(31)和所述转轴部(40)之间的导向段(32),在由所述转轴部(40)至所述平板段(31)的方向上,所述导向段(32)的宽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段(32)包括第一弧形侧面(321)和第二弧形侧面(322),所述第一弧形侧面(321)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弧形侧面(322)的半径在20mm至60mm之间。
CN202320180807.2U 2023-01-20 2023-01-20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331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0807.2U CN219331297U (zh) 2023-01-20 2023-01-20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0807.2U CN219331297U (zh) 2023-01-20 2023-01-20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31297U true CN219331297U (zh) 2023-07-14

Family

ID=87107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0807.2U Active CN219331297U (zh) 2023-01-20 2023-01-20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31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07125B1 (en) Apparatus for cooking foods
AU2010240752B2 (en) Wand attachments for hand-held electric blenders
WO2016199086A1 (en) Apparatus with a mixing device for cooking food
CN203633964U (zh) 手持搅碎器装置
KR102419964B1 (ko) 전자동 입체 교반 시스템이 구비된 반구형 조리기구
US20160015217A1 (en) Blender jar, blender base unit and blender
CN219331297U (zh) 烹饪器具
CN210540735U (zh) 一种搅拌铲可折叠的炒菜机
CN219331427U (zh) 烹饪器具
CN219331429U (zh) 烹饪器具
CN210130703U (zh) 搅拌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248309U (zh) 一种自动翻炒锅及自动炒菜机
CN211459758U (zh) 一种搅拌机构及烹饪设备
CN219331428U (zh) 烹饪器具
CN210077458U (zh) 一种烹饪装置
CN210124571U (zh) 一种炒菜机
CN216797366U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116548827A (zh) 搅拌装置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9863321U (zh) 一种炒菜机及其弹出装置
CN217987332U (zh) 搅拌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4258965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683829U (zh) 一种暖奶篮组件及具有其的暖奶器
CN216822915U (zh) 搅拌结构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6060253U (zh) 烹饪器具
CN201743533U (zh) 一种煎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