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99387U -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99387U CN219299387U CN202320562577.6U CN202320562577U CN219299387U CN 219299387 U CN219299387 U CN 219299387U CN 202320562577 U CN202320562577 U CN 202320562577U CN 219299387 U CN219299387 U CN 2192993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oil pan
- cavity
- cooling liquid
- communic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包括壳体和盖板,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换热腔以及与换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换热腔设于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与容纳腔相邻设置;盖板连接在安装口处,盖板设置有与换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用于连通冷却液循环系统。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无过多油道以及润滑油冷却器阻流,可以降低润滑油泵的排量需求,降低油耗。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不需要增加独立的润滑油冷却器,即可对润滑油进行降温,降低了发动机的整机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润滑油的温度过低和过高都将影响汽车发动机的正常运行,因此需要对润滑油的温度进行控制。相关技术中,通常在油底壳壳体上布置油道,并在油底壳上设计润滑油冷却器的安装接口,润滑油通过润滑油泵泵油后,从油底壳上的油道流到润滑油滤清器和润滑油冷却器中,再通过油底壳油道流向缸体主油道,最后流到需要润滑的元器件处。相关技术中的油底壳可有效控制发动机润滑油温度,但是存在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另外,为了克服油底壳多个油道以及润滑油冷却器等流阻,使得润滑油泵的排量加大,造成油耗高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油底壳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减速器;目的之四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底壳,包括壳体和盖板,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换热腔以及与换热腔连通的安装口,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换热腔设于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与容纳腔相邻设置;盖板连接在安装口处,盖板设置有与换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均用于连通冷却液循环系统。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当发动机冷启动运行时,发动机工作散热,将热量传递给容纳腔内的冷却液和润滑油,由于冷却液的比热容小于润滑油的比热容,冷却液的温升快于润滑油的温升,使油底壳内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润滑油的温度。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出由进水口进入换热腔,在换热腔内,冷却液与壳体进行热交换,壳体与容纳腔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润滑油升温,起到更好的润滑效果,提高发动机性能。
当发动机在高温或大负荷运行时,容纳腔内的冷却液流出后经过散热器对冷却液进行降温,使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润滑油的温度,再由进水口进入换热腔,在换热腔内,冷却液与壳体进行热交换,壳体与容纳腔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对润滑油降温,防止润滑油温度过高导致的结焦、碳化,提高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无过多油道以及润滑油冷却器阻流,可以降低润滑油泵的排量需求,降低油耗。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不需要增加独立的润滑油冷却器,降低了发动机的整机成本。
进一步,油底壳还包括位于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换热隔离筋,换热隔离筋设于换热腔内,换热腔包括与安装口相对的换热面以及与换热面相交的围壁面,换热面设于壳体的外壁面上,换热隔离筋与换热面连接,且换热隔离筋与盖板抵接,换热隔离筋的一端与围壁面连接,换热隔离筋的另一端与围壁面之间形成连通孔,连通孔连通进水口和出水口。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换热隔离筋可以起到隔离冷却液流通路径的作用,使冷却液与换热面接触更加充分,换热隔离筋与换热面连接,增大了油底壳与冷却液的换热面积,提高油底壳的换热效率。同时,换热隔离筋还可以改善油底壳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问题。
进一步,换热隔离筋、换热面、围壁面以及盖板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通道,冷却液通道包括进液段和出液段,进水口设于进液段的一端,且进水口与进液段连通;出水口设于出液段的一端,且出水口与出液段连通,进液段的另一端与出液段的另一端通过连通孔连通。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在换热腔内形成了冷却液流通路径,使冷却液与换热腔能充分接触,提高了油底壳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油底壳包括多个换热隔离筋,多个换热隔离筋间隔设置,冷却液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段,一个过渡段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间隔筋之间,过渡段的一端设有与进液段连通的连通孔,过渡段的另一端设有与出液段连通的连通孔。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冷却液流通路径进一步变长,使冷却液与换热腔接触更加充分,进一步地提高了油底壳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换热腔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位于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内,换热腔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保证冷却液进入换热腔能与容纳腔内的润滑油充分换热,也控制了换热腔的大小,使换热腔生产时所需材料少,加工简单,控制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油底壳还包括密封垫,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围壁,围壁和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换热腔,密封垫抵接在围壁和盖板之间,且密封垫围绕安装口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防止冷却液进入换热腔后从围壁和盖板之间漏出。
进一步,油底壳还包括加强筋,加强筋设置于壳体的外壁面。
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加强筋可以提升油底壳的结构强度,且可以改善油底壳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问题。
一种发动机,上述油底壳。
一种减速器,上述油底壳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发动机,和/或,上述减速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无过多油道以及润滑油冷却器阻流,可以降低润滑油泵的排量需求,降低油耗。
(2)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不需要增加独立的润滑油冷却器,降低了发动机的整机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申请的油底壳和冷却液循环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申请的油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的油底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其中,油底壳1;
壳体10;容纳腔101;换热腔102;安装口1021;换热面1022;围壁面1023;连通孔1024;
盖板20;进水口201;出水口202;
换热隔离筋30;冷却液通道301;进液段3011;出液段3012;过渡段3013;
密封垫40;
加强筋50;
冷却液循环系统2;
冷却液泵60;
散热器70;
循环管道80;
控制阀9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中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申请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申请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申请,而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申请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申请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油底壳可以应用到发动机、减速器中,以对发动机和减速器中的润滑油进行升温和降温,为方便说明,以下以应用到发动机上为例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油底壳1,包括壳体10和盖板20,壳体10形成有容纳腔101、换热腔102以及与换热腔102连通的安装口1021,容纳腔101用于容纳润滑油,换热腔102设于容纳腔101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与容纳腔101相邻设置;盖板20连接在安装口1021处,盖板20设置有与换热腔102连通的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均用于连通冷却液循环系统2。
冷却液循环系统2包括冷却液泵60、散热器70和循环管道80和控制阀90,冷却液泵60用于泵送冷却液,给冷却液在冷却液循环系统2和油底壳1内流动提供动力,散热器70用于对冷却液进行降温,循环管道80用于连通冷却液循环系统2和油底壳1,控制阀控制冷却液是否通过散热器70。
具体地,当发动机冷启动运行时,发动机工作散热,将热量传递给容纳腔101内的冷却液和润滑油,由于冷却液的比热容小于润滑油的比热容,冷却液的温升快于润滑油的温升,使油底壳1内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润滑油的温度。冷却液泵60将容纳腔101内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道80泵出,由进水口201进入换热腔102,由出水口202通过循环管道80流入冷却液泵60,以此往复循环。在换热腔102内,冷却液与壳体10进行热交换,壳体10与容纳腔101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使润滑油升温,起到更好的润滑效果,提高发动机性能。
当发动机在高温或大负荷运行时,冷却液泵60将容纳腔101内的冷却液通过循环管道80泵出,控制阀90动作,控制冷却液经过散热器70,以对冷却液进行降温,使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润滑油的温度,再由进水口201进入换热腔102,由出水口202通过循环管道80流入冷却液泵60,以此往复循环。在换热腔102内,冷却液与壳体10进行热交换,壳体10与容纳腔101内的润滑油进行热交换,对润滑油降温,防止润滑油温度过高导致的结焦、碳化,提高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
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且无过多油道以及润滑油冷却器阻流,可以降低润滑油泵的排量需求,降低油耗。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油底壳1不需要增加独立的润滑油冷却器,降低了发动机的整机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201位于出水口202的下方,冷却液在从进水口201进入换热腔102后,在冷却液自身重力的影响下,需要将换热腔102充满才能从出水口202流出,使冷却液与换热腔102充分接触,提高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进水口201位于出水口202的上方时,冷却液在从进水口201进入换热腔102后,在冷却液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冷却液将从出水口202快速流出,使冷却液与换热腔102接触不充分,从而使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差。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为了提高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油底壳1还包括位于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之间的换热隔离筋30,换热隔离筋30设于换热腔102内,换热腔102包括与安装口1021相对的换热面1022以及与换热面1022相交的围壁面1023,换热面1022设于壳体10的外壁面上,换热隔离筋30与换热面1022连接,且换热隔离筋30与盖板20抵接,换热隔离筋30的一端与围壁面1023连接,换热隔离筋30的另一端与围壁面1023之间形成连通孔1024,连通孔1024连通进水口201和出水口202。
这样一来,换热隔离筋30可以起到隔离冷却液流通路径的作用,使冷却液与换热面1022接触更加充分,换热隔离筋30与换热面1022连接,增大了油底壳1与冷却液的换热面1022积,提高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同时,换热隔离筋30还可以改善油底壳1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隔离筋30、换热面1022、围壁面1023以及盖板20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通道301,冷却液通道301包括进液段3011和出液段3012,进水口201设于进液段3011的一端,且进水口201与进液段3011连通;出水口202设于出液段3012的一端,且出水口202与出液段3012连通,进液段3011的另一端与出液段3012的另一端通过连通孔1024连通。在换热腔102内形成了冷却液流通路径,使冷却液与换热腔102能充分接触,提高了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油底壳1包括多个换热隔离筋30,多个换热隔离筋30间隔设置,冷却液通道301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段3013,一个过渡段3013位于相邻的两个换热间隔筋之间,过渡段3013的一端设有与进液段3011连通的连通孔1024,过渡段3013的另一端设有与出液段3012连通的连通孔1024。使冷却液流通路径进一步变长,使冷却液与换热腔102接触更加充分,进一步地提高了油底壳1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隔离筋30的数量根据换热水流量要求以及管路布置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油底壳1还包括密封垫40,壳体10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围壁,围壁和壳体10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换热腔102,密封垫40抵接在围壁和盖板20之间,且密封垫40围绕安装口1021设置。可以防止冷却液进入换热腔102后从围壁和盖板20之间漏出。
密封垫40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泡沫等。这样一来,盖板20和围壁之间使用螺钉进行连接,密封垫40受到盖板20和围壁的挤压将发生变形并产生恢复力,使密封垫40与盖板20和围壁抵接的更加紧密,提高密封垫40的密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换热腔102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位于容纳腔101在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内,换热腔102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容纳腔101在水平方向上的尺寸。保证冷却液进入换热腔102能与容纳腔101内的润滑油充分换热,也控制了换热腔102的大小,使换热腔102生产时所需材料少,加工简单,控制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油底壳1还包括加强筋50,加强筋50设置于壳体10的外壁面。加强筋50可以提升油底壳1的结构强度,且可以改善油底壳1的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50的数量根据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需求确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减速器,该减速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速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减速器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动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为燃油车、混合动力车辆或其它具有发动机的车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减速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为燃油车、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或者其它具有减速器的车辆。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发动机和上述实施例中的减速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可以为燃油车、混合动力车辆或其它具有发动机以及减速器的车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具有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一种油底壳与冷却液循环系统连通,可以实现对油底壳内润滑油的加热和降温,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等优点。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申请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换热腔以及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安装口,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所述换热腔设于所述容纳腔在水平方向上的一侧,且与所述容纳腔相邻设置;
盖板,所述盖板连接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换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用于连通冷却液循环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位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的换热隔离筋,所述换热隔离筋设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换热腔包括与所述安装口相对的换热面以及与所述换热面相交的围壁面,所述换热面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上,所述换热隔离筋与所述换热面连接,且换热隔离筋与所述盖板抵接,所述换热隔离筋的一端与所述围壁面连接,所述换热隔离筋的另一端与所述围壁面之间形成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隔离筋、所述换热面、所述围壁面以及所述盖板之间形成有冷却液通道,所述冷却液通道包括:
进液段,所述进水口设于所述进液段的一端,且所述进水口与所述进液段连通;
出液段,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出液段的一端,且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出液段连通,所述进液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液段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通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包括多个所述换热隔离筋,多个所述换热隔离筋间隔设置,所述冷却液通道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段,一个所述过渡段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隔离筋之间,所述过渡段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进液段连通的所述连通孔,所述过渡段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出液段连通的所述连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在所述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位于所述容纳腔在所述水平方向上投影的外周轮廓内,所述换热腔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容纳腔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壳体在所述水平方向上的一侧设有围壁,所述围壁和所述壳体的外壁面之间形成所述换热腔,所述密封垫抵接在所述围壁和所述盖板之间,且所述密封垫围绕所述安装口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壁面。
8.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
9.一种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发动机;和/或,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减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62577.6U CN21929938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562577.6U CN21929938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99387U true CN219299387U (zh) | 2023-07-04 |
Family
ID=86985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562577.6U Active CN219299387U (zh) | 2023-03-21 | 2023-03-21 |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99387U (zh) |
-
2023
- 2023-03-21 CN CN202320562577.6U patent/CN21929938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727870B (zh) | 包括热交换器部分的电动驱动装置 | |
CN201484169U (zh) |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系统 | |
US20080314572A1 (en) | Lubrication system and oil cooler with bypass | |
KR20070012454A (ko) | 내연 엔진을 위한 최적화된 오일 냉각 시스템 | |
US11280230B2 (en) | Electric oil pump system integrated with heat exchanger | |
CN113565948A (zh) | 一种混动变速箱冷却润滑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 |
CN115195451A (zh) | 用于车辆的储液罐组件 | |
CN219299387U (zh) |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 |
CN101984238A (zh) | 柴油机多功能罩壳 | |
CN112780757B (zh) | 混合动力汽车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 | |
CN102337957B (zh) | 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 | |
CN216242212U (zh) | 一种振动沉拔桩机的润滑和冷却结构 | |
CN212616231U (zh) | 一种减速机润滑油冷却系统 | |
CN203670719U (zh) | 变速器润滑油外接冷却装置 | |
US20200271083A1 (en) | Heating system for engine | |
CN104455355A (zh) | 变速器油的冷却液路结构、油冷却集成模块及其安装结构 | |
CN214331433U (zh) | 一种齿轮箱外接润滑油冷却器的结构 | |
CN218845070U (zh) | 一种汽车变速器润滑装置 | |
CN204163796U (zh) |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 |
CN217976356U (zh) |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 |
CN219529110U (zh) | 一种油冷器 | |
CN215949620U (zh) |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 |
CN215861680U (zh) | 一种变速器 | |
CN218919040U (zh) | 电池包的下壳体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 |
CN219061792U (zh) | 一种混合散热油冷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