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163796U -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163796U
CN204163796U CN201420555508.3U CN201420555508U CN204163796U CN 204163796 U CN204163796 U CN 204163796U CN 201420555508 U CN201420555508 U CN 201420555508U CN 204163796 U CN204163796 U CN 2041637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liquid
cavity
oil sump
oil
hol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5555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
马和新
李泽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5555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1637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1637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1637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该油底壳具有油底壳本体,该油底壳本体内设置有良导热性的隔板(102),从而将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不连通的机油容纳空腔(10)和冷却液容纳空腔(8),所述油底壳本体设置有均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连通的冷却液入口(14)和冷却液出口(13)。上述油底壳形成有冷却液容纳空腔,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应用在发动机上可减小发动机缸体加工复杂程度,且节省发动机机舱的空间,该油底壳还可利用行车时的风冷效果来冷却冷却液,节约能源。

Description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内有许多相互摩擦运动的金属表面,这些部件运动速度快、环境差,工作温度可达400℃至600℃,机油负责对发动机内相互摩擦的金属表面进行润滑,同时带走一部分热量。如果机油温度过高会使粘度降低,润滑性下降,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传统中,发动机的机油的冷却通常通过机油冷却器来冷却,机油冷却器装配在发动机外侧的发动机机舱内。由于车辆上的发动机机舱空间有限,机油冷却器通常做的较小,其冷却效果较差。并且,机油冷却器连接在机油泵向发动机输送机油的机油主油路上,机油泵泵出的高压机油的压力通常在300kpa以上,所以机油冷却器与机油主油路的接口处容易发生漏油,高压机油经过机油冷却器还会造成机油油压的损失。
此外,机油冷却器的进油管路、回油管路和冷却液循环管路通常铸造在发动机缸体内部,其制造工艺复杂,导致发动机缸体的制造成本较高。
因此,希望有一种工艺简单且冷却效果好的发动机总成可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制造工艺简单,且可有效提高机油的冷却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具有油底壳本体,该油底壳本体内设置有良导热性的隔板,从而将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不连通的机油容纳空腔和冷却液容纳空腔,所述油底壳本体设置有均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连通的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内设置有用于引流的挡板,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却液入口和冷却液出口。
优选地,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的外壳密封连接,所述挡板的上端与所述隔板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挡板为多个,相邻的挡板交错布置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
优选地,所述隔板暴露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的面积为所述隔板暴露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的面积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该发动机总成包括具有冷却液管路的发动机、用于驱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液管路内循环流动的泵和用于冷却所述冷却液的散热器,所述发动机包括上述油底壳。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总成不包括机油冷却器。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泵的入口连接,所述泵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入口和所述油底壳的冷却液容纳空腔的冷却液入口连接,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的冷却液出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包括机油泵,该机油泵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中,所述隔板具有下凹部,所述机油泵设置在所述下凹部处且该机油泵的入口与所述隔板邻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油底壳形成有冷却液容纳空腔,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应用在发动机上可减小发动机缸体加工复杂程度,且节省发动机机舱的空间,该油底壳还可利用行车时的风冷效果来冷却冷却液,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总成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发动机总成的油底壳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动机罩盖;                2发动机缸盖;
3散热器;                    4泵;
5机油主油路;                6冷却液入口管路;
7冷却液出口管路;            8冷却液容纳空腔;
9机油泵;                    10机油容纳空腔;
101外壳;                    102隔板;
103下凹部;                  11缸体;
12挡板;                     13冷却液出口;
14冷却液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指附图中所示的上、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具有油底壳本体,该油底壳本体内设置有良导热性的隔板102,从而将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不连通的机油容纳空腔10和冷却液容纳空腔8,所述油底壳本体设置有均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连通的冷却液入口14和冷却液出口13。
上述油底壳形成有冷却液容纳空腔8,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利用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来冷却机油容纳空腔10内的机油,与传统中的机油冷却器相比,机油的冷却面积更大,效果更好,应用在发动机上无需在发动机的缸体11上再加工机油冷却器连接管路,减小发动机缸体加工复杂程度,且去除机油冷却器还可节省发动机机舱的空间,便于发动机的布置,同时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可利用行车时的风冷效果来冷却,节约能源。
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和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布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设计。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的下方。
发动机的缸体11内用过的机油会直接流入油底壳的机油容纳空腔10中,将机油容纳空腔设置在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上部便于机油的循环使用,且使得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外壳101与行车时的冷却风接触面积更大,有助于提高风冷效果。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设置有用于引流的挡板12,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却液入口14和冷却液出口13。
由冷却液入口14进入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冷却液沿着由挡板12所分隔成的冷却液流道流道,避免没有挡板12时冷却液流向难以控制的情况,提高冷却液循环效率,进而提高对机油容纳空腔10内的机油的冷却效率。
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通常是充满的,以保障冷却液容纳空腔8对机油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所述挡板12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外壳101密封连接,所述挡板12的上端与所述隔板102密封连接。避免隔板12两侧的流道内的冷却液通过隔板12的上端和/或下端相互连通,以使得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能够充分循环。
优选地,所述挡板12为多个,相邻的挡板12交错布置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
参见图2,在图示实施方式中冷却液容纳空腔8中交错设置有三个挡板12,冷却液在所述挡板12所隔开的曲折的冷却液流道内沿箭头所指方向流动,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液的循环效率。
其中,挡板12的延伸方向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挡板12的布置形式进行适当设计,优选为基本沿所述油底壳的长度方向设置,以减少冷却液转弯次数,减少冷却液在所述冷却液流道中流动所造成的能量损失。
隔板102暴露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面积与隔板102暴露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的面积之比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比例,满足机油的冷却需求即可。
优选地,所述隔板102暴露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面积为所述隔板102暴露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的面积的100%。使得机油容纳空腔10内的机油的热量可以通过隔板102充分传递给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以提高冷却液对机油的冷却效果。
另外,由于不同的发动机所需要的冷却液流量不同,可通过调整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高度来调整冷却液的流量,以使得机油容纳空腔10内的机油可以被充分冷却。
参见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该发动机总成包括具有冷却液管路的发动机、用于驱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液管路内循环流动的泵4和用于冷却所述冷却液的散热器3,所述发动机包括上述油底壳。
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罩盖1、发动机缸盖2和缸体11,所述油底壳设置在缸体11的下方,由机油泵9泵送到发动机缸盖2和缸体11中进行润滑的机油使用后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所述油底壳,然后再经机油泵9泵送到发动机缸盖2和缸体11中循环使用,由于机油在发动机缸盖2和缸体11中进行润滑的同时还会吸收发动机运行中所散发的热量,因此在机油再次使用前需要预先冷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总成所包括的油底壳不仅可以承接机油还可以对机油进行冷却。
所述油底壳的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可通过单独设置泵来输送,也可以由用于向发动机输送冷却液的泵4来输送,而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可以仅通过风冷冷却也可以再通过散热器来进行辅助冷却,所述散热器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与发动机共用散热器3,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设置。
所述发动机总成可以同时包括上述油底壳和设置在机油主油路5上的机油冷却器以进一步提高机油的冷却效果,但是,考虑到发动机机舱空间有限,而机油冷却器所占空间较大且冷却效果有限,并且还会导致缸体11制造复杂。因此,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总成不包括机油冷却器。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出口与所述散热器3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泵4的入口连接,所述泵4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入口和所述油底壳的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冷却液入口14连接,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冷却液出口14与所述散热器3的入口连通。
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出口管路7进入散热器3进行冷却,冷却后由散热器3进入泵4,然后经冷却液入口管路6再进入冷却液容纳空腔8,车辆行车时的风冷和散热器3共同冷却以使得使用后的冷却液充分冷却。
另外,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的冷却液循环和发动机的缸体11的冷却液的循环共用散热器3和泵4,节约所述发动机总成所需的布置空间以及制造成本。
机油容纳空腔10中靠近隔板12的机油冷却较为充分,因此,优选为机油泵9的入口与所述隔板102邻近。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发动机包括机油泵9,该机油泵9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中,所述隔板102具有下凹部103,所述机油泵9设置在所述下凹部103处且该机油泵9的入口与所述隔板102邻近。使得机油泵9吸入的机油大多是冷却较为充分的机油。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油底壳,该油底壳具有油底壳本体,其特征在于,该油底壳本体内设置有良导热性的隔板(102),从而将所述油底壳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彼此不连通的机油容纳空腔(10)和冷却液容纳空腔(8),所述油底壳本体设置有均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连通的冷却液入口(14)和冷却液出口(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设置有用于引流的挡板(12),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所述冷却液流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冷却液入口(14)和冷却液出口(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的下端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外壳(101)密封连接,所述挡板(12)的上端与所述隔板(102)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为多个,相邻的挡板(12)交错布置以在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内形成曲折的冷却液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02)暴露于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面积为所述隔板(102)暴露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的面积的100%。
7.一种发动机总成,该发动机总成包括具有冷却液管路的发动机、用于驱使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液管路内循环流动的泵(4)和用于冷却所述冷却液的散热器(3),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总成不包括机油冷却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出口与所述散热器(3)的入口连接,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泵(4)的入口连接,所述泵(4)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管路入口和所述油底壳的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冷却液入口(14)连接,所述冷却液容纳空腔(8)的冷却液出口(14)与所述散热器(3)的入口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机油泵(9),该机油泵(9)位于所述机油容纳空腔(10)中,所述隔板(102)具有下凹部(103),所述机油泵(9)设置在所述下凹部(103)处且该机油泵(9)的入口与所述隔板(102)邻近。
CN201420555508.3U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Active CN2041637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55508.3U CN204163796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555508.3U CN204163796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163796U true CN204163796U (zh) 2015-02-18

Family

ID=525374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555508.3U Active CN204163796U (zh) 2014-09-25 2014-09-25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16379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06513A (zh) * 2022-09-02 2022-11-08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油底壳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06513A (zh) * 2022-09-02 2022-11-08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发动机油底壳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62800B (zh) 一种油冷电机冷却回路
CN102717699A (zh) 组合式散热系统、车辆底盘及工程车辆
CN202012611U (zh) 减速器冷却水循环系统
CN102355080A (zh) 一种电机水冷却装置
CN202039937U (zh) 一种拖拉机用柴油机的风冷式机油冷却系统
CN106025867A (zh) 一种汽车引擎箱混合散热系统
CN104533652A (zh) 油冷式柴油机
CN204163796U (zh)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CN101624933A (zh) 汽车发动机水箱空气冷却装置
CN102337957B (zh) 一种新型液冷摩托车冷却器
CN207437743U (zh)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CN104131982B (zh) 特种变压器和一体化种特种整流装置用油泵
CN204402680U (zh) 油冷式柴油机
JP6049726B2 (ja) 熱パイプを介した電気モータの冷却
WO2015170567A1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冷却装置
CN202106838U (zh) 发动机散热器顶置式城市客车
CN103541952A (zh) 液压站风冷式冷却装置
CN206830284U (zh) 一种煤矿用防爆柴油机的冷却循环系统
CN203115457U (zh) 电机轴承油润滑结构
CN203685363U (zh) 摩托车发动机液体双循环冷却系统
CN203670719U (zh) 变速器润滑油外接冷却装置
CN101954436A (zh) 半轴预墩冷却系统
CN203499954U (zh) 油冷空气压缩机
CN203416111U (zh) 用于电动车的驱动电机
CN205172707U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517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before: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reasure Ca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Oil pan and engine assembly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0925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8

Pledge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Pledgor: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Borgward Automotive (China) Co., 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90001167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4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Changping District Town, Sha Yang Road, Lao Wan Village North

Patentee after: BEIQI FOTON MO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Shuanghe Street,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99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24

Address after: 101300 Shuanghe Street,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99

Patentee after: BEIJING AUTOMOTIVE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8, Miyun District, Miyun District, Beijing,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baowo Automobil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