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37743U -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37743U CN207437743U CN201721565704.9U CN201721565704U CN207437743U CN 207437743 U CN207437743 U CN 207437743U CN 201721565704 U CN201721565704 U CN 201721565704U CN 207437743 U CN207437743 U CN 2074377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hole
- oil
- housing
- case
- arrangement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解决了现有变速器的油路复杂,润滑油传输效率低、冷却效果差的问题。本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开有两个第一油孔,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开有两个用于连通油泵的第二油孔和两个用于连通油冷器的第三油孔,两个第一油孔分别与一个第二油孔和一个第三油孔连通形成油道,另一个第二油孔与另一个第三油孔也连通形成油道,所述油道均位于壳体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油路简洁,润滑油不易泄露,通过壳体给润滑油散热,冷却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变速器壳体,特别是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灯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使汽车前进或倒退。变速器的齿轮副或移动副在高速运转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得不到充分的润滑和散热冷却,会对变速器产生烧蚀等损伤,使变速器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带来安全隐患。
目前,现有的变速器冷却与润滑采用在变速器壳体的外侧设置油泵、油冷器,在变速器壳体的内腔设置吸滤器,然后通过额外的管件、接头等零部件连接这些部件,实现油路的连通。这样既增加了变速器上零部件的数量,安装繁琐,而且管路需要沿着壳体表面布置,使管路的长度较长,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润滑油传输效率低,对变速器上部件的冷却效果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简化变速器的油路并提高冷却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壁上开有两个第一油孔,所述壳体的外壁上开有两个用于连通油泵的第二油孔和两个用于连通油冷器的第三油孔,两个第一油孔分别与一个第二油孔和一个第三油孔连通形成油道,另一个第二油孔与另一个第三油孔连通形成油道,所述油道均位于壳体上。两个第一油孔分别与吸滤器和内置油管连通,这样,变速器上形成润滑油回路,润滑油能够在油泵的作用下经过油冷器冷却后输送到需要润滑和冷却的部位。
油泵、油冷器和吸滤器均通过开设在壳体上的油道来连通,减少了露在壳体外的管路,连接各部件的油道的整体长度减小,油路更简洁,降低了润滑油流动时的动能损耗,提高了润滑油的传输效率,从而提高了冷却与润滑效果。同时,由于壳体通常采用铸铁、铝等金属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润滑油经过油道时能够将热量传导到壳体上,壳体再与外界热交换,从而降低润滑油的温度,提高润滑油的冷却效果。由于外接管件的减少,使油路的接口更少,降低了油路泄露的风险。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二油孔与第三油孔均位于壳体的同一端面上。这样,油泵与油冷器也均固定于壳体的同一端面上,使变速器的结构更紧凑,油路更简短,润滑油传输效率更高,冷却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三油孔所在的端面上具有两个向外凸出的连接柱,两个所述第三油孔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柱上且沿连接柱的轴向延伸。
连接柱凸出于壳体外表面,增大了连接柱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使流经连接柱的润滑油能够更快地降温,从而提高润滑油的冷却效率。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所述连接柱上还连接有散热板。散热板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柱的散热效率,使流经的润滑油温度更低,冷却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两个所述连接柱的侧壁相互贴靠且一体连接。两个连接柱固连在一起使连接柱的强度更高,抗变形能力更强,从而使油冷器与油冷器进油孔和油冷器出油孔的连接更稳定,密封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所述第三油孔所在的端面上还具有用于固定油冷器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连接柱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油冷器固定在第一端面上时,油冷器的油路接口能够与油冷器进油孔和油冷器出油孔正对且沿轴向压紧,使油冷器与连接柱的密封效果更好。
在上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中,所述壳体还具有分别与第一油孔和第三油孔所在端面相交的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上开有工艺孔,所述工艺孔与连通第二油孔和第三油孔的油道连通且延伸方向相同。由于油泵出油孔和油冷器进油孔均开设在同一表面,使得连通它们的油道与它们均不在同一轴线上,现在在第三端面开设与该油道连通并位于同一轴线的工艺孔,方便钻头伸入工艺孔加工油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壳体上开设油道,缩短了油道的长度,降低了润滑油传输过程的动能损耗,提高了传输效率,从而提升冷却效率;润滑油能够通过壳体上的油道与外界热交换,从而降低润滑油的温度,提高冷却效果。
2、本实用新型使变速器上的连接管件减少,结构更紧凑,安装更简便,而且管件接口的减少降低了油路泄露的风险。
3、连通油冷器的连接柱凸出壳体外,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降低流经的润滑油的温度,提高润滑油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变速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变速器壳体的局部立体图;
图3是变速器第一端面的正视图;
图4是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沿C-C线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11、第一端面;111、第二油孔;112、第三油孔;113、连接柱;114、安装柱;115、散热板;12、第二端面;121、第一油孔;13、第三端面;131、工艺孔;2、油泵;3、油冷器;4、吸滤器;5、内置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为铁或铝等金属铸造而成,所述壳体1的外侧壁固设有油泵2和油冷器3,壳体1的内壁固设有吸滤器4,壳体1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吸滤器4、油泵2和油冷器3等部件的油道。
如图1~6所示,壳体1上固设有油泵2的端面为第一端面11,油冷器3也固设于第一端面11,固设有吸滤器4的端面为第二端面12;第一端面11上开有两个与油泵2连通的第二油孔111和两个与油冷器3连通的第三油孔112,第二端面12上开有两个第一油孔121,其中一个第一油孔121与吸滤器4连通,另一个第一油孔121与内置油管5连通,两个第一油孔121分别与一个第二油孔111和一个第三油孔112连通形成油道,不与第一油孔121直接连通的第二油孔111和第三油孔112相互连通形成油道。油泵2和油冷器3安装到壳体1上后,油泵2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两个第二油孔111连通,油冷器3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与两个第三油孔112连通,使变速器上形成完整的润滑油循环回路,润滑油能够在油泵2的作用下,经过吸滤器4的过滤后依次经过与吸滤器4连通的第一油孔121和与油泵2进油口连通的第二油孔111进入油泵2,再从油泵2出油口依次经过与油泵2出油口连通的第二油孔111和与油冷器3进油口连通的第三油孔112进入油冷器3,经过油冷器3冷却后,又依次经过与油冷器3出油口连通的第三油孔112和与内置油管5连通的第一油孔121,然后通过内置油管5到达变速器上的运动副进行润滑与冷却,最后回到吸滤器4完成循环。由于油道均为开设在壳体1上,使壳体1的外表面更简洁,变速箱结构更紧凑,而且壳体1上的油道能够使流经的润滑油与外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提高降温效率。
如图2、图3所示,第一端面11上具有两个向外凸出的连接柱113,两个第三油孔112分别开设在两个连接柱113上并沿连接柱113的轴向延伸,两个连接柱113相互贴靠并一体连接。这样两个连接柱113凸出于壳体1外,使其能够与空气接触,增加热交换效率,加快润滑油的冷却,而两个连接柱113一体连接使连接柱113的强度更大,抗变形能力更好,从而使它们与油冷器3的连接更稳定,不易发生泄漏。另外,第一端面11上还具有向外凸出的安装柱114,安装柱114上开有沿其轴向延伸的螺纹孔,安装柱114与连接柱113的延伸方向相同,油冷器3通过螺栓与安装柱114固定后,油冷器3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与两个第三油孔112正对并压紧密封,使得油冷器3固定在壳体1上的同时完成了油路的连通,安装简便而且密封效果好。安装柱114与连接柱113之间还一体连接有散热板115,散热板115能够进一步提高连接柱113的热交换效率,使流经的润滑油温度更低。
如图2、图6所示,壳体1上分别与第一端面11和第二端面12相交的外侧面为第三端面13,第三端面13上开有工艺孔131,所述工艺孔131与连通第二油孔111和第三油孔112的油道连通且延伸方向相同。由于第二油孔111和第三油孔112均与该油道不在同一轴线上,使得该油道不易直接加工,现开设与该油道连通且同轴心的工艺孔131,方便机加工时钻头伸入壳体1加工油道,变速器使用时只需通过堵头封闭该工艺孔131。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壳体1、连接柱113、安装柱114、散热板115、工艺孔131、油泵2、油冷器3、吸滤器4、内置油管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7)
1.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开有两个第一油孔(121),所述壳体(1)的外壁上开有两个用于连通油泵(2)的第二油孔(111)和两个用于连通油冷器(3)的第三油孔(112),两个第一油孔(121)分别与一个第二油孔(111)和一个第三油孔(112)连通形成油道,另一个第二油孔(111)与另一个第三油孔(112)连通形成油道,所述油道均位于壳体(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孔(111)与第三油孔(112)均位于壳体(1)的同一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孔(112)所在的端面上具有两个向外凸出的连接柱(113),两个所述第三油孔(112)分别位于两个连接柱(113)上且沿连接柱(113)的轴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13)上还连接有散热板(115)。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接柱(113)的侧壁相互贴靠且一体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孔(112)所在的端面上还具有用于固定油冷器(3)的安装柱(114),所述安装柱(114)与连接柱(113)的延伸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具有分别与第一油孔(121)和第三油孔(112)所在端面相交的第三端面(13),所述第三端面(13)上开有工艺孔(131),所述工艺孔(131)与连通第二油孔(111)和第三油孔(112)的油道连通且延伸方向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65704.9U CN207437743U (zh) | 2017-11-21 | 2017-11-21 |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65704.9U CN207437743U (zh) | 2017-11-21 | 2017-11-21 |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37743U true CN207437743U (zh) | 2018-06-01 |
Family
ID=62286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65704.9U Active CN207437743U (zh) | 2017-11-21 | 2017-11-21 |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3774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7499A (zh) * | 2019-04-11 | 2020-10-2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357351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 |
CN113790150A (zh) * | 2021-09-13 | 2021-12-14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 油泵及变速器 |
-
2017
- 2017-11-21 CN CN201721565704.9U patent/CN20743774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17499A (zh) * | 2019-04-11 | 2020-10-2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1817499B (zh) * | 2019-04-11 | 2023-03-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 |
CN113357351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混动变速器油路系统及汽车 |
CN113790150A (zh) * | 2021-09-13 | 2021-12-14 | 宁波吉利罗佑发动机零部件有限公司 | 油泵及变速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2121549A1 (zh) | 一种三合一油冷电驱动结构 | |
CN207437743U (zh) | 一种变速器壳体油路布置结构 | |
CN110285212A (zh) | 一种循环喷油润滑立式减速器 | |
CN115163803A (zh) | 电驱总成润滑冷却系统和车辆 | |
CN203948143U (zh) | 摩托车风冷式发动机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 |
CN104074568B (zh) | 摩托车发动机油冷润滑系统 | |
CN201692838U (zh) | 一种有冷却装置的破碎机 | |
EP4361469A1 (en) | Speed reducer casing and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 |
CN214466001U (zh) | 集成油冷器的一体壳结构及车辆 | |
CN204664371U (zh) | 发动机变速箱机油循环系统 | |
CN210660576U (zh) | 一种干式无油螺杆压缩机 | |
CN208564984U (zh) | 一种干式螺杆真空泵的散热系统 | |
CN211715195U (zh) | 一种发动机多功能机油冷却与滤清装置 | |
CN219673247U (zh) | 一种核电循环泵的齿轮箱 | |
CN114069916A (zh) | 一种组合式油冷电机系统 | |
CN219749511U (zh) | 集成散热油路水路的纯电动力总成壳体结构 | |
CN204163796U (zh) |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 |
CN204755407U (zh) | 一种泵轴油温冷却装置 | |
CN205226313U (zh) | 用于液体泵上的冷却润滑系统 | |
CN208816201U (zh) | 一种安装支架及汽车 | |
CN109519383A (zh) | 一种竖直油冷一体式螺杆压缩机及其油冷方法 | |
CN2542697Y (zh) | 针刺机的导套润滑机构 | |
CN220096132U (zh) | 双电机散热系统的混动箱壳体结构 | |
CN210510238U (zh) | 一种润滑降温减速机 | |
CN216964499U (zh) | 一种大功率高压纳米均质机用的复合冷却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