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76356U -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76356U
CN217976356U CN202221882713.1U CN202221882713U CN217976356U CN 217976356 U CN217976356 U CN 217976356U CN 202221882713 U CN202221882713 U CN 202221882713U CN 217976356 U CN217976356 U CN 2179763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gine
heat dissipation
piston
lubric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8271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青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188271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763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763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763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机油泵,所述润滑机油泵的进油口与所述发动机箱体连通,所述润滑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润滑油道连接至各待润滑的运转部件处;还包括散热机油泵和机油散热器,所述散热机油泵的进油口与发动机箱体连通;机油散热器布设在所述发动机箱体的外部,所述散热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散热输出油道与所述机油散热器连接,在所述机油散热器与发动机箱体之间设置有散热输入油道。本申请在三轮摩托车自重大、载重大、车速低情况下,能够通过两个机油泵的相互协作实现对发动机散热和润滑,实现对发动机的充分散热,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三轮摩托车行业使用的发动机的散热方式有风冷散热、水冷散热和油冷散热三种冷却热机部件系统的散热方式。
第一种为风冷散热发动机,其工作原理为:在缸头、缸体上设置有较大的散热片,发动机热动力部分产生的高热量传递到缸头、缸体表面和散热片上并通过车辆行驶时产生的自然风进行空气散热,这种冷却方式的发动机统称为风冷发动机。风冷发动机的优点在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其缺点在于比较适用于载重轻、发动机工作负荷较小、车辆行驶速度较快的两轮摩托车上较为合理。发动机缸头、缸体上的散热片传递的热量有限,其三轮摩托本身的自重就比较大,当车辆重载较大和车速较低时,其车辆行驶产生的自然风速也较低,发动机产生的高温热量其散热片无法有效散出,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进而也导致机油温度过高,影响发动机功率和使用寿命,严重的造成发动机拉缸、活塞抱死或活塞顶部烧穿现象。
第二种为水冷散热发动机,其工作原理为:在发动机本体上设有水泵,在缸头和缸体上设有水道,在发动机本体前方的车身上设有散热水箱,水箱上设有风扇。发动机的水泵、缸头、缸体、散热水箱通过水管相连通。工作原理为:发动机热机部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水,水泵把热水输送到散热水箱内,使水箱发热,风扇运转产生强风使散热水箱降温进而降低水温,经过降温的水再回到水泵,再输送到缸头、缸体内吸收热机部件的高温,依次循环形成水冷散热系统。
这种水冷发动机的优点为:散热效果好,能够使发动机温度在各种工况下保持最佳状态,也被各种燃油发动机广泛应用。
其缺点在于:①成本偏高;②水路与发动机内部的密封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循环水进入发动机内部的现象;③一旦缺水或水泵损坏,则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发动机热机部件损坏。
第三种为机油辅助散热发动机,行业统称为油冷发动机,其工作原理为:发动机工作时,热机部件产生的高温必然使机油温度升高,在风冷发动机的基础上,利用发动机自身的机油泵,再设置一个机油输出口和一个机油输入口,机油输出口和机油输入口分别通过管路与机油散热器相连。工作时,热机部件使机油温度升高,机油泵把热机油输入到机油散热器进行散热,然后散热器的机油通过管路和机油输入口再回到发动机内的油道内,回到发动机油道内的机油通过各路油道对发动机的运转部件进行润滑。这种油冷发动机的优点在于:与风冷发动机相比能够适当降低一些发动机温度,与水冷发动机相比成本低。
缺点在于:①与水冷发动机相比,其冷却性能相差很大,根本无法满足发动机重负荷的散热需求。②发动机原有机油泵的泵油量只是为了满足发动机运转部件的润滑需要,其泵油量偏小,根本无法满足发动机良好散热所需的机油流量。③在冬季,在气温较低(如:东北地区冬季气温零下20度以下)的地区使用,在冷机开始工作初期,以及在机油使用到即将更换期间,会出现机油浓度较高,机油浓度过高会导致机油循环流量降低,进而导致发动机的机油泵工作负荷过大和运转部件的机油润滑不足,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严重的直接导致发动机损坏。
综上所述,当今三轮摩托车行业大多沿用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是非常不合理的,面对三轮摩托车的自重大、载重大、车速低,有必要发明一种成本适中、性能优越、冷却效果与水冷发动机基本相同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冷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在三轮摩托车自重大、载重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两个机油泵的相互协作,实现对发动机的润滑和充分散热,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利用上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方法进行发动机箱体内的机油的散热和运转部件的润滑;所述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机油泵,所述润滑机油泵的进油口设置在机油液面的下方,所述润滑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润滑油道连接至各待润滑的运转部件处;
还包括:
散热机油泵,所述散热机油泵的进油口也设置在机油液面的下方;以及
机油散热器,其布设在所述发动机箱体的外部,所述散热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散热输出油道与所述机油散热器连接,在所述机油散热器与发动机箱体内部之间设置有散热输入油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还包括布设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缸体散热油道,缸体散热油道串联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所述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左右对应设置在发动机活塞外周的下部,所述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的喷射角度相对于活塞的轴线呈倾斜交叉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所述活塞左喷射口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连通,所述活塞右喷射口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所述散热机油泵的出油口处与散热输出油道连通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散热输入油道的出油端设置有恒压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机油散热器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包括曲轴润滑油道、齿轮润滑油道和缸头润滑油道,所述曲轴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内的曲轴处,所述齿轮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内的齿轮组处,所述缸头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的缸头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优选地,所述润滑机油泵和散热机油泵均与发动机箱体内的曲轴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在发动机箱体内或箱体上设置有两个机油泵,其中一个机油泵为发动机原有的润滑机油泵,其主要用途是为发动机的运转部件提供机油润滑;另一个机油泵为一个较大流量的散热机油泵,用于把发动机箱体内的热机油输送到机油散热器内进行机油冷却,然后经过冷却的机油再输入到发动机箱体内,两个机油泵有机结合相互协作,依次循环为发动机进行散热。
发动机内的热机部件产生的高温通过两个机油泵输送的机油和发动机壳体,把高温热量传递给机油,散热机油泵把发动机箱体内的热机油输送到机油散热器内进行机油冷却,经过冷却的机油再输入到发动机箱体内,有效利用机油既能润滑又能导热的两用功能,依次循环为发动机进行散热;
本申请与水冷发动机对比无需加水加防冻液,在实现对发动机的充分散热的同时,机油能够直接喷射到活塞底部,实现对活塞的直接散热,提升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与机油辅助散热发动机相比,加大了散热机油泵的功率,加大了机油散热的流量,保障散热效果,实现了两个机油泵的相对独立动作,充分保障了在发动机的不同转速下的润滑需求和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泄压阀的设置,使得车辆在冬季较冷的地区在发动机初期工作时机油温度过低、使用机油品质差、机油该更换时用户忘记更换等因素导致的机油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避免因为机油在管道内和相关部件内流速变慢导致散热机油泵负载过大,避免造成散热机油泵的损坏。
本申请恒压阀的设置,能够保障即使在受到发动机转速、机油流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也能够使得活塞冷却左喷射口和活塞冷却右喷射口的喷射压力稳定,保障对活塞的有效润滑和冷却,避免发生拉缸、活塞环卡死等问题的发生,保障发动机的功率稳定,提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动机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A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
001为发动机箱体;
002为润滑机油泵、021为曲轴润滑油道、022为曲轴、023为缸头润滑油道、024为缸头、025为齿轮润滑油道、026为齿轮组;
003为散热机油泵、031为机油散热器、032为散热风扇、033为散热输出油道、034为散热输入油道;
004为泄压阀、041为泄压油道;
005为发动机缸体、051为缸体散热油道、052为缸体输出油道;
006为恒压阀;
007为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71为右喷射油道、0711为右喷射口机油喷射形态;
008为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81为左喷射油道、0811为左喷射口机油喷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第一”、“第二”的表述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元件,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的限制,而只是用来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
应注意到,当一个元件与另一元件存在“连接”、“耦合”或者“相连”的表述时,可以意味着其直接连接、耦合或相连,但应当理解的是,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中间元件;即涵盖了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的位置关系。
应当注意到,使用“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必然表示数量限制。“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应注意到,“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其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的改变。
本申请的设计理念是提供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增设散热机油泵和机油散热器,散热机油泵与发动机箱体内的曲轴传动连接,散热机油泵可以设置于发动机箱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发动机箱体上的外侧,机油散热器布置于发动机箱体外部,散热机油泵通过循环油道将发动机箱体内的机油输送至机油散热器冷却后,回流至发动机箱体内。循环油道即为图中所示的散热输出油道033和散热输入油道034;机油在经过机油散热器时进行散热,机油散热器主要在行驶过程中的与流动的空气进行对流散热,因此在布置时,尽可能的布置于空气流动较为顺畅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提高散热的效果,还可以增设散热风扇,从而主动提供高流速的空气,提高换热效率。通过增设的机油泵,可以有效的合理控制机油泵的动力性能,能够避免因为在原润滑机油泵上设置分路导致机油冷却和润滑效果交错冲突的问题发生,能够同时充分保障润滑机油泵的润滑效果和散热机油泵的机油冷却效果,满足三轮摩托车的自重大、载重大、车速低的运行特点。
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油的吸热、散热效果,提高对发动机缸体温度的有效降温散热,在发动机缸体上增设缸体散热油道,缸体散热油道串联于所述循环油道上。缸体散热油道根据循环油道的布置情况可以选择串联于散热输出油道上或者串联于散热输入油道上均可。本申请如图中所示,将缸体散热油道的进油口和出油口串联于散热输出油道上。
本申请利用上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方法进行发动机箱体内的机油的散热和运转部件的润滑,具体公开了多种不同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包括发动机箱体001、曲轴022、齿轮组026、缸头024、曲轴润滑油道021、缸头润滑油道023和齿轮润滑油道025。所述的发动机箱体001内或发动机箱体上设置有两个机油泵,其中一个机油泵为润滑机油泵002,润滑机油泵002主要通过曲轴润滑油道021、齿轮润滑油道025、缸头润滑油道023为发动机的曲轴022、齿轮组026、缸头024等运转部件提供机油润滑。
在本实用新型中,润滑机油泵002及其为发动机的运转部件提供润滑是现有的发动机内部结构技术。润滑机油泵002及其为发动机的运转部件提供润滑,其原理为:润滑机油泵002在为发动机的运转部件提供润滑时及运转部件带动机油飞溅到发动机内部的各个部位,必然使热机部件产生的高温传递给机油,三轮摩托发动机在高负荷工作中,其机油温度会超过120℃,严重的会达到140℃甚至更高,当机油温度超过120℃时,其机油润滑性能严重下降,也严重影响发动机寿命。因此,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中热机部件产生的高温被机油吸收,再设计新技术对机油充分散热,使发动机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根据以上原理,另设的一个机油泵为散热机油泵003,散热机油泵003通过散热输出油道033与机油散热器031的一侧相连,机油散热器031的另一侧通过散热输入油道034与发动机箱体001内连通。
在实际运用中,润滑机油泵002和散热机油泵003均与发动机箱体001内的曲轴传动连接,散热机油泵003的泵油量充分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要,解决了从润滑机油泵分支出用于散热的油路的泵油量不足的问题,使得其能够适应于三轮摩托车的自重大、载重大、车速低的运行特点。其发动机箱体001内部容纳的机油量与风冷发动机、水冷发动机对比也较大,多出的机油量应充分达到或超过机油散热器031、散热输出油道、散热输入油道的内部填充容量。
本实施例工作时:车辆开始行使,发动机热机部件产生的高温通过润滑机油系统传递给机油,散热机油泵003通过散热输出油道033把热机油输送到机油散热器031内,进而把热量传递给机油散热器031,依靠空气和车辆行使产生的自然风再对机油散热器031进行散热,进而对其内部的热机油进行散热。经过机油散热器031散热后的机油通过散热输入油道034再流回发动机箱体001内,依次循环,达到为发动机散热的目的。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为了进一步提升油冷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适应发动机排量、负载更大的机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相同之处不再重述,不同的是:由于发动机缸体005是产生热量最大的主要热机部件之一,为了增加直接对发动机缸体005的散热效果,所述的发动机缸体005上也设置有缸体散热油道051,所述的散热机油泵003通过散热输出油道033与发动机缸体005上缸体散热油道051的一端连通,发动机缸体005上缸体散热油道051的另一端通过缸体输出油道052与机油散热器031的一侧连通,机油散热器031的另一侧通过散热输入油道034与发动机箱体001内连通,上述结构中,为了便于表述,将缸体散热油道051输出端连接的散热输出油道定义为缸体输出油道52,以便于对不同的区段进行明确的说明。为了提升机油散热器031的散热效果,所述的机油散热器031上设置有散热风扇032。
本实施例工作时:其原理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不再重述,不同之处在于:车辆开始行使,散热机油泵003通过散热输出油道033把机油输送到发动机缸体005的缸体散热油道051内进一步吸收发动机缸体的热量,然后再通过缸体输出油道052把机油输送到机油散热器031内,进而把热量传递给机油散热器031,依靠散热风扇032运转产生更大的风量对机油散热器031进行散热,继而对其内部的热机油进行散热,经过机油散热器031散热后的机油通过散热输入油道034再流回发动机箱体001内,依次循环,达到为发动机散热的目的。
实施例三,如图3、图6、图7所示: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本实用新型为了满足不同发动机的散热需求,和适用于不同的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其对某个热机部件重点散热的需求,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相同之处不再重述,不同的是:所述的发动机箱体001内对应活塞下方左侧的位置设有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对应活塞下方右侧的位置设有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和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用于向活塞底部和缸体内壁喷射机油,主要对活塞直接散热,且喷射口喷射出的机油成扇形(如图7中0711、0811所示),最大面积的接触活塞。
所述的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和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喷射机油时需要一定的压力,因此,在发动机箱体001内,散热机油泵003与机油散热器031一侧连通的散热输出油道033上通过右喷射油道071与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连通。机油散热器031的另一侧与发动机箱体001内连通的散热输入油道034的末端设置有恒压阀006。在发动机箱体001内,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通过左喷射油道081与散热输入油道034连通。
为了预防和解决车辆在冬季较冷的地区在发动机初期工作时机油温度过低、使用机油品质差、机油该更换时用户忘记更换等因素导致的机油浓度过高,进而导致机油在管道内和相关部件内流速变慢,继而导致散热机油泵003负载过大,甚至损坏散热机油泵003的运转部件,在发动机箱体001内靠近散热机油泵003的位置设有泄压阀004,泄压阀004通过泄压油道041与散热输出油道033连通。所述的机油散热器031上设置有散热风扇032。
本实施例工作时,其原理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不再重述,不同之处在于:车辆开始行使,散热机油泵003输出的热机油在相关油道的连通下输送给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机油散热器031,机油散热器031在散热风扇032提供的强风下进而对机油进行散热,然后再通过相关油道输送到发动机箱体001内的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和恒压阀006,机油经恒压阀006、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流回发动机箱体001内。在机油依次循环进行散热的同时,在恒压阀006的作用下,使散热机油泵003输出的机油保持一定的压力,带有压力的机油经两个活塞冷却喷射口能够有效的把机油喷射到高速运动的活塞底部。在本实用新型中之所以设置两个活塞冷却喷射口用于降低活塞温度,其主要创新点在于:由于发动机活塞的下方是曲轴和连杆,所以,用于活塞冷却的机油喷射口只能设置在活塞外周的下方,用于避开曲轴连杆的运转,这个位置对活塞底部进行机油散热喷射,机油喷射走向与缸体活塞的角度之间只能斜度喷射。若采用一个活塞冷却喷射口,所喷射的机油只能喷射到活塞冷却喷射口的对面一侧,而活塞底部和缸体内壁的另一侧会出现死角,死角位置无法喷射到机油对其散热。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些发动机采用单点喷射技术就出现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两个活塞冷却喷射口,且两个活塞冷却喷射口呈对面交叉喷射机油对活塞进行散热,有效的解决了上述缺陷。另外,本实用新型加强了对活塞的散热,其原理在于:众所周知,在发动机的热机部件中,活塞的材质为铝,其膨胀系数较大、更容易吸收热量、材质较软容易损伤,发动机在重负载工作中,活塞容易出现拉伤、缸体容易出现拉缸、活塞环卡死、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严重的造成活塞顶部烧穿的现象,这主要是活塞温度过高所致。因此,这一技术方案更加有效的为活塞散热,能够有效的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使用寿命。
实施例四,如图4所示: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的散热润滑系统的设计,即,将发动机缸体的散热和发动机活塞的散热润滑布置于由散热机油泵、散热输出油道、机油散热器和散热输入油道构成的外循环散热系统中。
针对管路布置方式进行以下说明:发动机箱体001内靠近散热机油泵003的位置设有泄压阀004,泄压阀004通过泄压油道041与散热输出油道033连通;所述发动机箱体001内对应活塞下方右侧的位置设有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所述的活塞冷却右喷射口007通过右喷射油道071与散热输出油道033连通;发动机的缸体005上设置有缸体散热油道051,缸体散热油道051的一端与散热输出油道033连通,缸体散热油道的另一端通过缸体输出油道052与机油散热器031的一侧连通;所述发动机箱体001内对应活塞下方左侧的位置设有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活塞冷却左喷射口008通过左喷射油道081与散热输入油道034连通;所述发动机箱体001内还设有恒压阀006,恒压阀006与散热输入油道034的端部连通,散热输入油道034与机油散热器031的另一侧连通。
在机油散热器031上设置有散热风扇032。
本实施例中的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等同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各部件和油道工作原理的整合,故不再重述。
由于本申请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散热润滑系统是以整个系统中的机油温度进行均衡的考量,而不是以某一段管线油道中的机油温度作为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的条件,如上述实施例中的活塞冷却右喷射口和活塞冷却左喷射口可以都布置于散热输出油道上、也可以都布置于散热输入油道上、还可以分别布置于两油道上。缸体散热油道也可以布置于机油散热器的前侧与散热输出油道连通或布置于机油散热器后侧与散热输入油道连通,根据内部空间的分配和各油道的布置的位置进行选择。因此,本申请的附图中的各油道的连接相对位置仅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情况,而非限定必须采用附图中所示的相对位置进行布置。
上文已详细描述了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这些实施例的作用仅在于举例,而不在于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适用或构造。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式限定。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对前述各实施例作出诸多改变,这些改变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用于发动机箱体内的机油的散热和运转部件的润滑;所述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机油泵,所述润滑机油泵的进油口设置在机油液面的下方,所述润滑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润滑油道连接至各待润滑的运转部件处;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机油泵,所述散热机油泵的进油口也设置在机油液面的下方;以及
机油散热器,其布设在所述发动机箱体的外部,所述散热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散热输出油道与所述机油散热器连接,在所述机油散热器与发动机箱体之间设置有散热输入油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布设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缸体散热油道,所述缸体散热油道串联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所述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左右对应设置在发动机活塞外周的下部,所述活塞左喷射口和活塞右喷射口的喷射角度相对于活塞的轴线呈倾斜交叉设置;
所述活塞左喷射口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连通,所述活塞右喷射口与所述散热输出油道或所述散热输入油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油泵的出油口处与散热输出油道连通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散热输入油道的出油端设置有恒压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机油散热器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包括曲轴润滑油道、齿轮润滑油道和缸头润滑油道,所述曲轴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内的曲轴处,所述齿轮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内的齿轮组处,所述缸头润滑油道延伸至发动机的缸头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机油泵和散热机油泵均与发动机箱体内的曲轴传动连接。
CN202221882713.1U 2022-07-21 2022-07-21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Active CN2179763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2713.1U CN217976356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2713.1U CN217976356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76356U true CN217976356U (zh) 2022-12-06

Family

ID=84279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82713.1U Active CN217976356U (zh) 2022-07-21 2022-07-21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763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5970B (zh) 用于工程车辆的水冷散热系统及工程车辆
CN206017679U (zh) 一种变速器油温控制系统
CN107290915A (zh) 投影设备
CN107882624A (zh) 工程车辆双循环冷却系统
CN217976356U (zh)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CN212508518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7479307A (zh) 投影设备
CN115111023A (zh)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方法及散热润滑系统
CN217207381U (zh) 控温润滑中间轴承
CN107956569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管理系统
CN101746330B (zh) 一种集成式车辆润滑装置
CN105332783B (zh) 水冷柴油机集成式轴心对称布置的冷却系统
CN212910550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热管理系统
CN212296840U (zh) 柱塞泵用冷却装置
CN205445763U (zh) 一种车辆动力冷却系统及其冷却装置
CN210217889U (zh) 高低温共用溢水罐的冷却循环系统及车辆
CN203670719U (zh) 变速器润滑油外接冷却装置
CN207715222U (zh) 工程车辆双循环冷却系统
CN206830284U (zh) 一种煤矿用防爆柴油机的冷却循环系统
CN206397586U (zh) 一种单缸水冷发动机及其冷却系统
CN101749077B (zh) 内燃机的机油降温构造
CN214787661U (zh) 一种利用可变流量改善机油冷却效果的装置
CN217270555U (zh) 一种高压油泵的散热机构
CN204163796U (zh)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CN208309667U (zh) 一种全液压推土机分动箱的水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