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949620U -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 Google Patents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949620U
CN215949620U CN202122403221.1U CN202122403221U CN215949620U CN 215949620 U CN215949620 U CN 215949620U CN 202122403221 U CN202122403221 U CN 202122403221U CN 215949620 U CN215949620 U CN 2159496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an
oil
engine
cooling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40322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Sany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Sany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Sany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Sany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40322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9496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9496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9496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其中油底壳结构包括:油底壳本体;冷却管路,穿设于油底壳本体,具有至少两个端口;进口,设于油底壳本体,进口与至少一个端口连通;出口,设于油底壳本体,出口与至少一个端口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冷却管路,能够在油底壳内形成循环冷却流道,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油底壳内机油散热能力。另外,冷却管路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油底壳内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Description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动力机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底壳结构、一种动力机构和一种工程机械。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油底壳100’为单层壳体,单层壳体仅能靠与空气接触的接触面进行自然风散热,装置单层油底壳100’的发动机若是应用在泵车、车载泵或起重机上,在原地静止情况下进行大负荷强度工作时,可能会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机油温度升高,机油老化速度加快,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无法工作。另外,油底壳100’还可以为双层壳体,两层油底壳100’内设置冷却水,为机油散热和降噪。这种设计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机油的温度过低,造成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或改善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底壳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油底壳结构的动力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油底壳结构或动力机构的工程机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油底壳结构,包括:油底壳本体;冷却管路,穿设于油底壳本体,冷却管路具有至少两个端口;进口,设于油底壳本体,进口与至少一个端口连通;出口,设于油底壳本体,出口与至少一个端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底壳结构的实施例,通过增设冷却管路,能够在油底壳内形成循环冷却流道,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油底壳内机油散热能力。另外,冷却管路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油底壳内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相对于直接将油底壳设置为双层壳体的方式而言,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具体而言,油底壳结构包括油底壳本体、冷却管路、进口和出口。其中,油底壳(此处指油底壳本体)是发动机(此处指动力机构)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通常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底部,由一个类似盆状的单层壳体组成。油底壳不仅是储存发动机润滑机油的容器,也是机油热量散发出去的通道之一。冷却管路穿设于油底壳本体,冷却管路具有至少两个端口。换言之,冷却管路可以是直管、弯管、三通管或四通管等。当冷却管路为直管或弯管时,具有两个端口;当冷却管路为三通管时,具有三个端口;当冷却管路为四通管时,具有四个端口。另外,冷却管路的尺寸及形状可以根据油底壳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
进一步地,进口设于油底壳本体,出口设于油底壳本体。进口与冷却管路的至少一个端口连通,出口与冷却管路的至少一个端口连通。通过设置进口与出口,方便对冷却管路进行安装与更换。冷却液在冷却管路中流动,冷却液依次经过进口、冷却管路和出口。
相关技术中,油底壳为单层壳体,单层壳体仅能靠与空气接触的接触面进行自然风散热,装置单层油底壳的发动机若是应用在泵车、车载泵或起重机上,在原地静止情况下进行大负荷强度工作时,可能会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机油温度升高,机油老化速度加快,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无法工作。另外,油底壳还可以为双层壳体,两层油底壳内设置冷却水,为机油散热和降噪。这种设计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机油的温度过低,造成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增加。
本申请限定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冷却管路,能够在油底壳内形成循环冷却流道,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油底壳内机油散热能力。另外,冷却管路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油底壳内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相对于直接将油底壳设置为双层壳体的方式而言,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冷却管路中可以是散热器引出的循环冷却液,利用发动机循环冷却液对油底壳中的机油进行强制冷却,以进一步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进口和出口可以分别为位于油底壳本体相对的两侧,当然,进口和出口还可以位于油底壳本体的同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口与出口位于油底壳本体的同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进口与出口设置在油底壳本体的同一侧,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有利于简化管路结构,方便管路布置、降低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油底壳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与第二侧,进口设于第一侧,出口设于第一侧,第一侧靠近动力机构的散热器,第二侧远离散热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油底壳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进一步地,进口设于油底壳本体的第一侧,出口设于油底壳本体的第一侧,可以理解为,进口和出口位于油底壳本体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油底壳本体的第一侧靠近动力机构的散热器,油底壳本体的第二侧远离动力机构的散热器。换言之,进口和出口均位于油底壳本体中靠近散热器的一侧。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进入油底壳本体内的冷却管路,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流回散热器,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方案容易实施,只需要在油底壳内增设循环冷却液管路,进口和出口均位于油底壳本体靠近散热器的一侧,对现有发动机本体的结构改动较小,不影响动力机构的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油底壳结构还具有技术难度低、加工工艺简单、可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优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管路的内径为5mm至5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冷却管路的内径设置为5mm至50mm,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管路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冷却管路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一个,冷却管路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即油底壳本体中形成的冷却循环通道为一条、两个或者多条。考虑冷却管路对机油的散热面积、管路结构及布局、装配难易程度、成本以及其它因素,根据实际需求,对冷却管路进行灵活设置。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使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管路沿油底壳本体的边缘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冷却管路沿油底壳本体的边缘延伸,从而冷却管路为环向布置,有利于冷却管路合理布局,增大对油底壳本体中机油的冷却、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机油散热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冷却液依次经过进口、冷却管路以及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冷却液依次经过进口、冷却管路以及出口,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进入油底壳本体内的冷却管路,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流回散热器,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机构,包括:机舱;发动机本体,设于机舱内;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设于机舱内,且油底壳结构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机构的实施例,动力机构包括机舱、发动机本体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具体地,发动机本体设于机舱内,且油底壳结构设于机舱内。油底壳结构位于发动机本体的底部。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油底壳的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此处指油底壳本体)是发动机(此处指动力机构)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通常设置在发动机本体的底部,由一个类似盆状的单层壳体组成。油底壳不仅是储存发动机润滑机油的容器,也是机油热量散发出去的通道之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散热器,设于机舱内,油底壳结构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靠近散热器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动力机构还包括散热器。具体地,散热器设于机舱内,油底壳结构的进口和出口均位于靠近散热器的一侧。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进入油底壳本体内的冷却管路,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流回散热器,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其中,由于动力机构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一油底壳结构,故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程机械,包括:架体;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设于架体;或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动力机构,设于架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程机械的实施例,工程机械包括架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具体地,油底壳结构设于架体。或者,工程机械包括架体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动力机构。具体地,动力机构设于架体。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工程机械可以是泵车、车载泵或起重机等。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油底壳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油底壳结构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机构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机械的第一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程机械的第二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油底壳。
图2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油底壳结构;110:油底壳本体;111:第一侧;112:第二侧;120:冷却管路;131:进口;132:出口;200:动力机构;210:机舱;220:发动机本体;230:散热器;300:工程机械;310:架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结构100、动力机构200和工程机械300。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油底壳结构100,包括油底壳本体110、冷却管路120、进口131和出口132。其中,油底壳(此处指油底壳本体110)是发动机(此处指动力机构200)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通常设置在发动机本体220的底部,由一个类似盆状的单层壳体组成。油底壳不仅是储存发动机润滑机油的容器,也是机油热量散发出去的通道之一。冷却管路120穿设于油底壳本体110,冷却管路120具有至少两个端口。换言之,冷却管路120可以是直管、弯管、三通管或四通管等。当冷却管路120为直管或弯管时,具有两个端口;当冷却管路120为三通管时,具有三个端口;当冷却管路120为四通管时,具有四个端口。另外,冷却管路120的尺寸及形状可以根据油底壳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
进一步地,进口131设于油底壳本体110,出口132设于油底壳本体110。进口131与冷却管路120的至少一个端口连通,出口132与冷却管路120的至少一个端口连通。通过设置进口131与出口132,方便对冷却管路120进行安装与更换。冷却液在冷却管路120中流动,冷却液依次经过进口131、冷却管路120和出口132。
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油底壳100’为单层壳体,单层壳体仅能靠与空气接触的接触面进行自然风散热,装置单层油底壳100’的发动机若是应用在泵车、车载泵或起重机上,在原地静止情况下进行大负荷强度工作时,可能会因为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机油温度升高,机油老化速度加快,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发动机润滑不良,无法工作。另外,油底壳100’还可以为双层壳体,两层油底壳100’内设置冷却水,为机油散热和降噪。这种设计方式很有可能会导致机油的温度过低,造成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增加。
本申请限定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增设冷却管路120,能够在油底壳内形成循环冷却流道,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油底壳内机油散热能力。另外,冷却管路120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油底壳内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相对于直接将油底壳设置为双层壳体的方式而言,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冷却管路120中可以是散热器230引出的循环冷却液,利用发动机循环冷却液对油底壳中的机油进行强制冷却,以进一步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进口131和出口132可以分别为位于油底壳本体110相对的两侧,当然,进口131和出口132还可以位于油底壳本体110的同一侧。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进口131与出口132位于油底壳本体110的同一侧。通过将进口131与出口132设置在油底壳本体110的同一侧,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有利于简化管路结构,方便管路布置、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油底壳本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进一步地,进口131设于油底壳本体110的第一侧111,出口132设于油底壳本体110的第一侧111,可以理解为,进口131和出口132位于油底壳本体110的同一侧。进一步地,油底壳本体110的第一侧111靠近动力机构200的散热器230,油底壳本体110的第二侧112远离动力机构200的散热器230。换言之,进口131和出口132均位于油底壳本体110中靠近散热器230的一侧。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131进入油底壳本体110内的冷却管路120,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110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132流回散热器230,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方案容易实施,只需要在油底壳内增设循环冷却液管路,进口131和出口132均位于油底壳本体110靠近散热器230的一侧,对现有发动机本体220的结构改动较小,不影响动力机构200的性能。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油底壳结构100还具有技术难度低、加工工艺简单、可快速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优点。
实施例三
冷却管路120的内径为5mm至50mm。通过将冷却管路120的内径设置为5mm至50mm,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管路12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冷却管路120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即油底壳本体110中形成的冷却循环通道为一条、两个或者多条。考虑冷却管路120对机油的散热面积、管路结构及布局、装配难易程度、成本以及其它因素,根据实际需求,对冷却管路120进行灵活设置。在确保提高油底壳中机油散热能力的同时,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使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却管路120沿油底壳本体110的边缘延伸。通过将冷却管路120沿油底壳本体110的边缘延伸,从而冷却管路120为环向布置,有利于冷却管路120合理布局,增大对油底壳本体110中机油的冷却、散热面积,进一步提高机油散热能力。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冷却液依次经过进口131、冷却管路120以及出口132。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131进入油底壳本体110内的冷却管路120,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110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132流回散热器230,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四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动力机构200,包括机舱210、发动机本体220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100。具体地,发动机本体220设于机舱210内,且油底壳结构100设于机舱210内。油底壳结构100位于发动机本体220的底部。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油底壳的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柴油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油底壳(此处指油底壳本体110)是发动机(此处指动力机构200)中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通常设置在发动机本体220的底部,由一个类似盆状的单层壳体组成。油底壳不仅是储存发动机润滑机油的容器,也是机油热量散发出去的通道之一。
进一步地,动力机构200还包括散热器230。具体地,散热器230设于机舱210内,油底壳结构100的进口131和出口132均位于靠近散热器230的一侧。发动机中循环冷却液通过进口131进入油底壳本体110内的冷却管路120,循环冷却油底壳本体110内的机油后,通过同一侧的出口132流回散热器230,从而形成连续循环的冷却液流道,提高油底壳中机油的散热能力,改善油底壳在发动机静止状态下机油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
实施例五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工程机械300,包括架体3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油底壳结构100。具体地,油底壳结构100设于架体310。或者,如图5所示,工程机械300包括架体31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动力机构200。具体地,动力机构200设于架体310。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工程机械300可以是泵车、车载泵或起重机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的实施例,通过增设冷却管路,能够在油底壳内形成循环冷却流道,对油底壳内的机油进行散热,有利于提高油底壳内机油散热能力。另外,冷却管路的形状与尺寸可以根据油底壳内机油容积大小灵活设置,相对于直接将油底壳设置为双层壳体的方式而言,有利于合理控制散热面积以及油底壳内循环冷却液的流量,大大降低了散热导致机油温度过低的可能性,确保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处于70℃至90℃,使发动机摩擦功以及油耗处于较低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底壳本体(110);
冷却管路(120),穿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所述冷却管路(120)具有至少两个端口,所述冷却管路(120)的内径为5mm至50mm;
进口(131),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所述进口(131)与至少一个所述端口连通;
出口(132),设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所述出口(132)与至少一个所述端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131)与所述出口(132)位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本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11)与第二侧(112),所述进口(131)设于所述第一侧(111),所述出口(132)设于所述第一侧(111),所述第一侧(111)靠近动力机构(200)的散热器(230),所述第二侧(112)远离所述散热器(23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120)的数量为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路(120)沿所述油底壳本体(110)的边缘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其特征在于,冷却液依次经过所述进口(131)、所述冷却管路(120)以及所述出口(132)。
7.一种动力机构(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舱(210);
发动机本体(220),设于所述机舱(210)内;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设于所述机舱(210)内,且所述油底壳结构(100)位于所述发动机本体(220)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机构(2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器(230),设于所述机舱(210)内,所述油底壳结构(100)的进口(131)和出口(132)均位于靠近所述散热器(230)的一侧。
9.一种工程机械(3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310);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油底壳结构(100),设于所述架体(310);或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动力机构(200),设于所述架体(310)。
CN202122403221.1U 2021-09-29 2021-09-29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Active CN2159496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221.1U CN215949620U (zh) 2021-09-29 2021-09-29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403221.1U CN215949620U (zh) 2021-09-29 2021-09-29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949620U true CN215949620U (zh) 2022-03-04

Family

ID=80425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403221.1U Active CN215949620U (zh) 2021-09-29 2021-09-29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9496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2091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driving device
CN201484169U (zh)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系统
CN1885683A (zh) 电机的冷却系统结构
CN110725741A (zh) 一种并联组合的车辆双循环冷却系统
CN215949620U (zh) 油底壳结构、动力机构和工程机械
CN213235156U (zh) 油底壳、发动机和汽车
CN207568983U (zh) 一种工程机械集成液压油箱
CN206071737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的气缸体油路结构
JP2024528954A (ja) 減速機ハウジング及び電気駆動アセンブリ
CN210087431U (zh)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结构
CN113464237A (zh) 节能型发动机油底壳及其油量调节方法
CN210390758U (zh) 全地形车
CN219139307U (zh) 一种可散热变频空压机
CN221574026U (zh) 一种船用动力电池散热装置及船用动力电池
CN217536132U (zh) Pcb刀具真空镀膜机的冷却水循环系统
CN217976356U (zh) 三轮摩托车发动机机油散热润滑系统
CN214788972U (zh) 一种润滑散热性铸铁件主轴箱
CN204163796U (zh) 一种油底壳和发动机总成
CN212177827U (zh) 一种水冷结构行星减速器
CN219299387U (zh) 一种油底壳、发动机、减速器以及车辆
CN211474237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平行流汽车散热器
CN215897464U (zh) 一种新型混动变速器油冷电机润滑冷却油路布置结构
CN214492524U (zh) 集成式散热器、水箱总成
CN215256492U (zh) 一种发动机机体
CN201300715Y (zh) 内燃机和液压油自然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