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6572U -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6572U
CN219286572U CN202320231296.2U CN202320231296U CN219286572U CN 219286572 U CN219286572 U CN 219286572U CN 202320231296 U CN202320231296 U CN 202320231296U CN 219286572 U CN219286572 U CN 2192865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battery box
reinforcing rib
reinforcement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129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新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Lithium Batte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129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65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65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65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箱体,包括:边梁,边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中梁,与边梁相平行布置,中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加强梁,垂直设置于边梁和中梁之间,加强梁两端的高度不同;其中,加强梁的第一端抵接于边梁的第一加强筋处,加强梁的第二端抵接于中梁的第二加强筋处。在该电池箱体中,利用加强梁高度不同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边梁、中梁的加强筋上,提高电池箱体的抗冲击能力和整体强度,且能够减小中梁或边梁的变形侵入量,降低边梁或中梁因受压或碰撞而变形的风险。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应用有该电池箱体的电池包。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箱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箱体中,一般均需要在边梁和中梁之间安装加强梁,以此来增加电池箱体的整体结构强度。
但是,目前所采用的方案中,加强梁基本为条状,加强梁的两端与边梁和中梁的抵接位置没有高低之分。在边梁或中梁受冲击时,特别是垂直于边梁的外力施加于边梁时,难以很好的吸收冲动力,该冲击力将通过加强梁直接作用于中梁,导致中梁易变形,进而对电池箱体中的安装槽侵入量过大,造成电池模组易出现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箱体,提高了电池箱体的整体强度,且能够减小中梁或边梁的变形侵入量。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箱体,包括:
边梁,边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中梁,与边梁相平行布置,中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加强梁,垂直设置于边梁和中梁之间,加强梁两端的高度不同;
其中,加强梁的第一端抵接于边梁的第一加强筋处,加强梁的第二端抵接于中梁的第二加强筋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池箱体,利用加强梁高度不同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的边梁、中梁的加强筋上,当边梁或中梁受冲击时,受力集中在加强筋和加强梁上,提高电池箱体的抗冲击能力,提高电池箱体的整体强度;且在冲击力的传递过程中,由于加强梁两端高度不同,受力面积不同,加强梁和两加强筋均能够变形以吸收部分冲击力,能够减小边梁或中梁的变形侵入量,降低边梁或中梁因受压或碰撞而变形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应用有如上所述的电池箱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箱体的剖视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边梁、中梁和加强梁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强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边梁;101、第一竖梁;102、第二竖梁;103、第三竖梁;11、第一侧壁;12、第一加强筋;13、第三加强筋;14、第四加强筋;15、第五加强筋;2、中梁;21、第二侧壁;22、第二加强筋;23、第六加强筋;224、第三侧壁;3、加强梁;301、第一横梁;302、第二横梁;31、第一端;32、第二端;4、底板;5、冷却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包,该电池包包括电池箱体、电池模组和箱盖,电池箱体内分隔形成有安装槽,电池模组嵌设于电池箱体中的安装槽上,箱盖盖合于电池箱体并将电池模组密封在内。
参阅图1和图2,电池箱体包括底板4、冷却板5和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边梁1、中梁2和加强梁3,边梁1与中梁2相平行布置,加强梁3垂直设置于边梁1和中梁2之间,冷却板5安装于底板4上,边梁1、中梁2和加强梁3均抵接于冷却板5远离底板4的侧面上。边梁1属于框架结构的外侧梁,主要起到防止外部碰撞而导致电池箱体变形的作用;中梁2属于框架结构的内侧梁,其构成电池箱体中的安装槽的侧壁,中梁2用于与电池模组相抵,起到夹持固定电池模组的作用;加强梁3连接于边梁1和中梁2之间,起到力的传递作用,在边梁1受冲击时(受到强压或碰撞产生的力),冲击力可以经过加强梁3分散至中梁2,在中梁2受冲击时(受到电池模组膨胀产生的力),冲击力还可以经过加强梁3分散至边梁1,利用边梁1和中梁2型材的变形以吸收掉过多的冲动力,保证了电池箱体的整体强度。
重要的,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边梁1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2,中梁2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22,加强梁3两端的高度不同,加强梁3的第一端31抵接于边梁1的第一加强筋12处,加强梁3的第二端32抵接于中梁2的第二加强筋22处。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中,在边梁1受到冲击时,冲动力将由边梁1中的第一加强筋12传递至加强梁3的第一端31,然后再经由加强梁3的第二端32传递至中梁2的第二加强筋22上,一方面,利用两加强筋12、22与加强梁3相抵的作用,受力集中在两加强筋12、22和加强梁3上,能够避免加强梁3冲击导致边梁1或中梁2的侧壁向其腔体内凹陷变形,提高电池箱体的抗冲击能力,提高电池箱体的整体强度;另一方面,由于加强梁3两端高度不同,使得加强梁3与第一加强筋12的抵接位置和加强梁3与第二加强筋22的抵接位置高度不同,受力面积不同,边梁1和中梁2作用于加强梁3两端的挤压应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加强梁3和两加强筋12、22均能够变形以吸收部分冲击力,能够减小边梁1或中梁2的变形侵入量,降低边梁1或中梁2因受压或碰撞而变形的风险,特别是避免造成边梁1或中梁2的倾斜扭曲(由于冲击力主要作用于边梁1或中梁2的下部,当难以控制变形侵入量时,边梁1或中梁2的下部会容易出现扭转变形)。
在电池包的使用过程中,边梁1所受到的冲击力是远远大于中梁2所受到的冲动力的,因此,在各个梁的本身设计中,边梁1的强度是大于中梁2的强度的。特别是在边梁1受到碰撞时,基于电池模组安全考虑,尽量减少中梁2朝向电池模组的变形侵入量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一个示例,边梁1受到强力碰撞时,当由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超过电池箱体的稳态抗冲击性能后,边梁1朝向中梁2变形,加强梁3和两加强筋12、22均能够变形以吸收过多的冲击力,减少或避免了中梁2朝向电池模组一侧的变形侵入量,确保电池模组的安全。
作为另一个示例,中梁2受到电池模组膨胀产生的内部压力时,当由压力产生的冲击力超过电池箱体的稳态抗冲击性能后,中梁2朝向边梁1变形,加强梁3和两加强筋12、22均能够变形以吸收过多的冲击力,减少或避免了边梁1朝向外侧的变形侵入量,确保用电车辆或电池包外侧的安全。
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3大致呈台阶型状,加强梁3包括第一横梁301和第二横梁302,第二横梁302连接于第一横梁301之上,即沿高度方向上,第二横梁302和第一横梁301依次由上至下排列,第一横梁301和第二横梁302可以由同一块型材切割加工一体成型,或者第一横梁301和第二横梁302可以通过铸造或锻造一体成型,以增强加强梁3的整体强度。
其中,第二横梁302的长度短于第一横梁301的长度,第一横梁301的一端与边梁1相抵接,第一横梁301的另一端与中梁2相抵接,第二横梁302与中梁2相抵接。具体的,以图3所示方向为参考,第一横梁301的左端作为加强梁3的第一端31,并与边梁1相连接;第一横梁301的右端和第二横梁302的右端相结合以作为加强梁3的第二端32,并与中梁2相连接。如此,实现加强梁3两端高度的不同,受力面积的不同,进而使得加强梁3两端的受力集中点高度不同,形成高度差,边梁1和中梁2作用于加强梁3两端的挤压应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优选的,第一横梁301朝向中梁2的一端面和第二横梁302朝向中梁2的一端面相齐平,即第一横梁301的右端端面和第二横梁302的右端端面相齐平,从而构成一个平整的加强梁3的第二端32。
其中,第一横梁301的本身高度H1高于第二横梁302的本身高度H2,如此,避免加强梁3两端受力面积相差过大,以便控制加强梁3两端的受力集中点高度差在一定数值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设计需要,第一横梁301的本身高度H1还可矮于第二横梁302的本身高度H2。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还可转换加强梁3两端的抵接对象,如加强梁3的第一端31抵接于中梁2,加强梁3的第二端32抵接于边梁1(此处可知,第二横梁302将与边梁1相抵接)。
在上述方案中,第二横梁302的长度短于第一横梁301的长度,以使加强梁3上形成一个缺口,还具有为其他电气件和/或管道提供避让空间的作用。
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边梁1具有朝向中梁2的第一侧壁11,第一侧壁11的下边沿与加强梁3第一端31的下边沿相抵,第一加强筋12在第一侧壁11上的连接处与加强梁3第一端31的上边沿相抵,如此,边梁1和加强梁3之间力的传递,可以集中在第一侧壁11的下边沿与加强梁3第一端31的下边沿之间传递,以及集中在第一加强筋12与加强梁3第一端31的上边沿之间传递,以进一步提高边梁1和加强梁3之间的抗冲击能力。
其中,沿朝向中梁2的横向上,边梁1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竖梁101、第二竖梁102和第三竖梁103,第一加强筋12设置于第三竖梁103的内部,且第一加强筋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竖梁103相对的两侧壁相连接,边梁1的第一侧壁11包括第三竖梁103朝向中梁2的侧壁。具体的,以图3所示方向为参考,第一竖梁101、第二竖梁102和第三竖梁103一体成型制成,第一竖梁101连接于第二竖梁102的左侧下方,第三竖梁103连接于第二竖梁102的右侧靠下位置处,沿加强梁3的高度方向上(即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第二竖梁102的高度高于第三竖梁103的高度,第二竖梁102内部设置有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三加强筋13、第四加强筋14和第五加强筋15,第三加强筋13、第四加强筋14和第五加强筋15的两端分别与第二竖梁102相对的两侧壁相连接,第一竖梁101的右壁为第二竖梁102的左壁的一部分,第三竖梁103的左壁为第二竖梁102的右壁的一部分,第三竖梁103的右壁为边梁1的第一侧壁11。
特别的,第三加强筋13、第四加强筋14和第五加强筋15均呈水平方向设置,第一加强筋12呈倾斜设置,第一加强筋12的高端连接于第三竖梁103远离中梁2的侧壁上,第一加强筋12的低端连接于第三竖梁103朝向中梁2的侧壁上,第三加强筋13与第三竖梁103的上壁位置相对应,第四加强筋14与第一加强筋12的高端位置相对应,第五加强筋15与第三竖梁103的底壁位置相对应,如此,第二竖梁102受到的冲击力由第三加强筋13、第四加强筋14和第五加强筋15传递至第三竖梁103的上壁、第一加强筋12和第三竖梁103的底壁,以增强边梁1的整体强度和抗冲击能力,倾斜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2也能更好的对齐加强梁3第一端31的上边沿。
参阅图2,具体安装时,第二竖梁102的底壁通过螺栓连接于底板4上,第三竖梁103的底壁通过螺栓连接于冷却板5上,加强梁3的底壁抵接于冷却板5上,从而借用冷却板5的表面平整度以便于第三竖梁103的底壁和加强梁3的底壁的对齐安装;加强梁3的第一端31抵接于第三竖梁103朝向中梁2的侧壁(即加强梁3的左端抵接于第三竖梁103的右壁)。
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中梁2具有朝向边梁1的第二侧壁21,第二侧壁21的下边沿与加强梁3第二端32的下边沿相抵,第二加强筋22在第二侧壁21上的连接处与加强梁3第二端32的上边沿相抵,如此,中梁2和加强梁3之间力的传递,可以集中在第二侧壁21的下边沿与加强梁3第二端32的下边沿之间传递,以及集中在第二加强筋22与加强梁3第二端32的上边沿之间传递,以进一步提高中梁2和加强梁3之间的抗冲击能力。
为了配合加强梁3两端的不同高度,可知的,沿加强梁3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加强筋12在第一侧壁11上的连接处和第二加强筋22在第二侧壁21上的连接处高度不同。基于此,故而在上文的示例中,第一加强筋12呈倾斜设置;而在另一示例中,当加强梁3矮端(即图3中所示的第一端31)抵接于中梁2时,则第二加强筋22呈倾斜设置。如此,斜向的加强筋可提高腔体的变形恢复量,进而提高边梁1或中梁2的抗剪承载力。
其中,沿加强梁3的高度方向上(即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中梁2内部设置有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第六加强筋23和第二加强筋22,第六加强筋23和第二加强筋22均呈水平方向设置,且第六加强筋23和第二加强筋22的两端分别与中梁2相对的两侧壁相连接,中梁2相对的两侧壁为朝向边梁1的第二侧壁21(即边梁1的左壁)和远离边梁1的第三侧壁224(即边梁1的右壁)。
在其他实施例中,中梁2内部的加强筋的数量和位置还可采用其他布置方案,如第二加强筋22的下方还可设置有第七加强筋,或者第六加强筋23位于第二加强筋22的下方等等;仅需要确保中梁2中的其中一加强筋能与加强梁3的第二横梁302上边沿位置对应即可。
参阅图2,具体安装时,中梁2的底壁通过螺栓连接于冷却板5上,加强梁3的底壁抵接于冷却板5上,从而借用冷却板5的表面平整度以便于中梁2的底壁和加强梁3的底壁的对齐安装;加强梁3的第二端32抵接于中梁2的第二侧壁21(即加强梁3的右端抵接于中梁2的左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3的两端分别焊接于边梁1和中梁2,即,加强梁3的第一端31焊接于边梁1朝向中梁2的第一侧壁,加强梁3的第二端32焊接于中梁2朝向边梁1的第二侧壁,以增强边梁1、中梁2和加强梁3之间的连接强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梁3的两端还可分别粘贴于边梁1和中梁2,或者加强梁3的两端还可分别通过螺栓连接于边梁1和中梁2。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梁,所述边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
中梁,与所述边梁相平行布置,所述中梁的腔体内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加强梁,垂直设置于所述边梁和所述中梁之间,所述加强梁两端的高度不同;
其中,所述加强梁的第一端抵接于所述边梁的第一加强筋处,所述加强梁的第二端抵接于所述中梁的第二加强筋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呈台阶型状,所述加强梁包括第一横梁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之上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长度短于所述第一横梁的长度,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与所述边梁相抵接,所述第一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中梁相抵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中梁或边梁相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朝向所述中梁的一端面和所述第二横梁朝向所述中梁的一端面相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本身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横梁的本身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边梁和所述中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具有朝向所述中梁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下边沿与所述加强梁第一端的下边沿相抵,所述第一加强筋在所述第一侧壁上的连接处与所述加强梁第一端的上边沿相抵;所述中梁具有朝向所述边梁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的下边沿与所述加强梁第二端的下边沿相抵,所述第二加强筋在所述第二侧壁上的连接处与所述加强梁第二端的上边沿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或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设置。
9.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应用有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箱体。
CN202320231296.2U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Active CN2192865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296.2U CN219286572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296.2U CN219286572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6572U true CN219286572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7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1296.2U Active CN219286572U (zh) 2023-02-15 2023-02-15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65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42361U (zh) 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12590690A (zh) 汽车后防撞梁连接结构及后防撞梁安装方法
CN112441134B (zh) 一种车辆门槛的安装方法及车辆门槛结构
CN219286572U (zh) 一种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CN109094602B (zh) 吸能梁、轨道车辆的司机室底架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5706658U (zh) 一种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220984680U (zh) 一种电池箱体
CN112623041A (zh) 用于车身的b柱结构及车辆
CN218172262U (zh) 一种车体底架前端结构
CN110723213A (zh) 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20809088U (zh) 车门组件
CN219584123U (zh) 电池包安装总成及车辆
CN214607748U (zh) 一种铝合金型材厢板以及厢式车
CN215922119U (zh) 一种高强度边梁
CN220884557U (zh) 一种汽车b柱、汽车侧围及汽车
CN219237173U (zh) 车辆用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221214243U (zh) 车辆的门槛组件及车辆
CN220430308U (zh) 一种前地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8949307U (zh) 一种前顶横梁结构、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18505980U (zh)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CN219086106U (zh) 一种电池箱体的梁连接结构以及电池包
CN221519798U (zh) 侧围组件和车辆
CN221213471U (zh) 一种吊耳梁组件、边梁、电池包箱体及车辆
CN216943272U (zh) 一种汽车铸件
CN214875147U (zh) 客车用铝型材稳定装配连接梁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