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05980U -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05980U
CN218505980U CN202222210090.XU CN202222210090U CN218505980U CN 218505980 U CN218505980 U CN 218505980U CN 202222210090 U CN202222210090 U CN 202222210090U CN 218505980 U CN218505980 U CN 218505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ub
reinforcing
longitudinal beam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1009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盛
陈冠霄
骆文勇
刘洪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1009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05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05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该扭力盒总成包括纵梁根部横梁以及与纵梁根部横梁连接的盒状结构;盒状结构的外侧面上设有连接筋,且至少部分连接筋延伸至所述纵梁根部横梁。该扭力盒总成通过在盒状结构上设置连接筋,而且该连接筋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这样设置大幅增强了盒状结构与纵梁根部横梁二者之间形成的扭力盒总成的连接结构强度。该下车体框架及该车辆均包括该扭力盒总成,能够实现同样的有益效果。

Description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的下车体中,为了增加车辆在碰撞产生时的对抗应力,可以在下车体的前地板总成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前扭力盒与后扭力盒,如此,可以强化车辆在应对碰撞时产生的对抗应力。然而,相关技术的前扭力盒的结构强度仍然不够,在应对侧面碰撞时,能够产生的对抗应力有限,安全性能存在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本公开提供的扭力盒总成,其包括:
纵梁根部横梁;
盒状结构,所述盒状结构包括与纵梁连接的连接部,并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连接;
所述盒状结构的外侧面上设有连接筋,至少部分所述连接筋延伸至所述纵梁根部横梁上。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盒状结构包括连接件和加强板;
所述连接件一体连接设置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一端;
所述加强板与所述连接件对应安装连接,并与所述连接件共同形成盒状腔体;
其中,所述连接件背对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连接筋,且所述连接筋至少部分地延伸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一体连接形成开口结构的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第三子板;
其中,所述第二子板的一侧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第三子板分别远离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向外延伸;
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板及所述第三子板远离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一侧安装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筋在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垂直连接的侧面间隔设置多个;
沿逐渐靠近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方向,所述连接筋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一体连接成L形的第一加强子板和第二加强子板;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一侧与所述连接件安装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背对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一侧间隔设置多个;
沿逐渐靠近所述第二加强子板的方向,所述加强筋的凸起高度逐渐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第一点位和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第二点位;
和/或,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排水孔和漏液孔。
另外,本公开提供的下车体框架,其包括上述扭力盒总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具有用于门槛梁连接的连接工位;
所述下车体框架在所述连接工位通过螺栓组件与门槛梁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工位包括连接凸台,且所述连接凸台的台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组件的通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凸台的内部还设置有凸台筋;
所述凸台筋将所述连接凸台的内壁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连接。
另外,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其包括车体和上述的下车体框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通过在盒状结构上设置连接筋,而且该连接筋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这样设置大幅增强了盒状结构与纵梁根部横梁二者之间形成的扭力盒总成的连接结构强度,同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载荷一方面可以通过盒状结构进行部分地吸收和部分地传递,另一方面盒状结构的外侧面设置的连接筋提高了盒状结构对冲击载荷的传递效率,从而适当地减少盒状结构自身吸收冲击载荷的损坏程度,间接的提高了盒状结构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具有结构强度高、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下车体框架及一种车辆,二者均包括上述的扭力盒总成,能够实现其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中连接件与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中加强板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下车体框架的部分结构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中纵梁根部横梁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
1、连接件;11、连接筋;12、第一子板;13、第二子板;14、第三子板;2、加强板;21、加强筋;22、第一加强子板;23、第二加强子板;22、凸起顶头;3、纵梁根部横梁;31、连接凸台;311、凸台筋;32、第一点位;33、第二点位;34、排水孔;35、漏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扭力盒总成,其包括纵梁根部横梁3和盒状结构;盒状结构包括与纵梁连接的连接部,并与纵梁根部横梁3连接;盒状结构的外侧面上设有连接筋11,且至少部分连接筋11延伸至纵梁根部横梁3上。
该扭力盒总成,通过在盒状结构上设置连接筋11,而且该连接筋11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3,这样设置大幅增强了盒状结构与纵梁根部横梁3二者之间形成的扭力盒总成的连接结构强度,具有结构强度高、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盒状结构包括连接件1和加强板2;连接件1一体连接设置于纵梁根部横梁3的一端;加强板2与连接件1对应安装连接,并与连接件1共同形成盒状腔体;其中,连接件1背对加强板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筋11,且连接筋11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3。
由于该扭力盒总成中的连接件1设置于纵梁根部横梁3的一端,因此在压铸制造前纵梁时可以同时将连接件1及连接件1背部的连接筋11一同压铸成型,而且由于连接筋11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3,因此大幅增强了连接件1与纵梁根部横梁3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强度。而且加强板2通过与连接件1安装连接,并与连接件1共同形成盒状腔体,也即加强板2与连接件1二者形成了一个扭力盒结构,可以有效的吸收纵梁根部横梁3受到的碰撞冲击力。加强板2还可以与门槛梁连接,而且还可以在加强板2背离连接件1的一侧设置加强筋21,通过加强筋21可以将该扭力盒承受的碰撞冲击力进一步分散传递到门槛梁处,另外,加强板2上的加强筋21与连接件1上的连接筋11二者可以是相互背对设置的,这样可以使加强板2与连接件1共同形成盒状腔体具有更稳定的结构。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通过设置加强板2并使之与连接件1共同形成一个扭力盒结构,通过扭力盒结构可以有效吸收纵梁根部横梁3受到的碰撞冲击力,并且还能够将碰撞冲击力进一步分散传递到门槛梁处,而且由于连接件1及连接筋11均可以与纵梁根部横梁3是一体成型,该扭力盒总成实质相当于仅由两个零部件构成,零件的集成度好、结构强度高,避免了像现有技术中的前纵梁根部的扭力盒采用多个支架部件、多种材料进行焊接,大幅简化了纵梁根部横梁3的结构,提高了其结构强度。与传统常规的汽车前纵梁根部的采用多材料多支架的共同焊接形成扭力盒的方式相比,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扭力盒总成具有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尤其适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优点。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上述的连接件1可以是与纵梁根部横梁3一体成型,因此连接件1材质是与纵梁根部横梁3的材质一致,但是加强板2是与连接件1安装连接,因此加强板2的材质可以根据实际的工况需求适应性调整,例如加强板2可以选设成质量较轻的铝合金材料,也可以选取结构强度较高的钢质材料,在此不过多限定。
另外,连接筋11至少部分地延伸于纵梁根部横梁3,连接筋11具体可以平行间隔设置多条,并且沿朝向纵梁根部横梁3的方向,筋体的凸起高度逐渐增加并且可以与纵梁根部横梁3中同向连接的加强肋板对应对接。上述连接筋11的具体设置方式,可以大幅强化连接件1与纵梁根部横梁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更有利于传递碰撞冲击应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包括依次一体连接形成开口结构的第一子板12、第二子板13和第三子板14;其中,第二子板13的一侧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且第一子板12、第三子板14分别远离纵梁根部横梁3向外延伸;加强板2分别与第一子板12及第三子板14远离纵梁根部横梁3的一侧安装连接。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将连接件1具体设置依次一体连接成半口状形的第一子板12、第二子板13和第三子板14,这样连接件1自身便可以形成半个盒状腔,而且连接件1整体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连接件1与与纵梁根部横梁3一体压铸制造;将第二子板13的一侧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此垂直连接并非数学意义上的严格垂直,由于制造工艺或材料特性导致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出现垂直偏差,也应符合本公开范围,而且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处优选设置成圆弧过度,避免二者在垂直连接处出现应力集中;将第一子板12、第三子板14分别远离纵梁根部横梁3向外延伸设置,且加强板2分别与第一子板12及第三子板14远离纵梁根部横梁3的一侧安装连接,这样连接件1与加强板2最终形成的盒状扭力盒结构便是位于纵梁根部横梁3的末端。
上述连接件1的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便于与加强板2安装连接形成扭力盒结构的优点。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筋11在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的侧面间隔设置多个;沿逐渐靠近纵梁根部横梁3的方向,连接筋11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多条连接筋11在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的侧面可以具体设置成平行间隔,这样可以充分提高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的稳定性;沿逐渐靠近纵梁根部横梁3的方向,连接筋11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这样相当于将连接筋11的筋体设置成逐渐增粗,使连接筋11的结构抗弯扭强度逐渐增大,进一步保证第二子板13与纵梁根部横梁3垂直连接的稳定性。
上述连接筋11的具体形状可以设置成图2中的板条状,也可以设置成半圆柱状、三棱柱状等形状。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板12背对第三子板14的一侧还设置有副车架固定点和碰撞挡块结构。
具体的,如图2所示,上述的副车架固定点可以用于与副车架进行固定连接,上述的碰撞挡块结构可用于保护电池包,副车架固定点及碰撞挡块结构能够协同作用,确保在碰撞的过程中防止副车架顶撞到电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加强板2包括依次一体连接成L形的第一加强子板22和第二加强子板23;其中,第一加强子板22的一侧与连接件1安装连接;第一加强子板22的背对连接件1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21,且加强筋21的一端与第二加强子板23连接。
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将加强板2具体设置成依次一体连接成L形的第一加强子板22和第二加强子板23,这样第一加强子板22可以用于与连接件1安装连接形成扭力盒结构,第二加强子板23可以用于与门槛梁连接;将加强筋21设置于第一加强子板22的背对连接件1的一侧,将加强筋21且一端与第二加强子板23连接,这样加强筋21能够提高第一加强子板22与第二加强子板23垂直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使加强板2在承受碰撞冲击载荷时自身的结构形状可以更抗变形,第二加强子板23也可以将碰撞冲击载荷更好的传递分散到门槛梁。
上述加强板2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自身形状更抗变形能力及传递碰撞冲击载荷能力优良的优点。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筋21在第一加强子板22的一侧间隔设置多个;沿逐渐靠近第二加强子板23的方向,加强筋21的凸起高度逐渐增大。
具体的,如图3所示,加强筋21具体可以在第一加强子板22的一侧平行间隔设置多个,而且沿逐渐靠近第二加强子板23的方向,将加强筋21的凸起高度逐渐增大,这样结构的加强筋21能够使第一加强子板22与第二加强子板23垂直连接的稳定性能更好。
加强筋21可以与第一加强子板22及第二加强子板23通过一体注塑的工艺直接制造,图3中加强筋21的实际形状是呈三角板状的三角板金,也可以将加强筋21的实际形状设置成1/4圆形等一些其他的形状。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纵梁根部横梁3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第一点位32和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第二点位33;和/或,纵梁根部横梁3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排水孔34和漏液孔35。
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点位32可用于与副车架安装连接、第二点位33可用于与电池包安装连接,而且纵梁根部横梁3的底部开设的排水孔34和漏液孔35能够及时的将积水和电积液从纵梁根部横梁3中排出。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加强板2通过螺栓组件与连接件1可拆卸连接。
具体可以使用四组螺栓组件分别将加强板2的四个角部与加强板2中的第一子板12、第三子板14对应连接。将加强板2通过螺栓组件与连接件1可拆卸连接,除了螺栓组件具有十分优异的抗剪切性能外,螺栓组件拆装都十分的方便,当加强板2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受冲击过载形变过大时,直接通过旋拧螺栓组件即可实现将加强板2拆卸替换。
上述加强板2与连接件1的具体连接方式,具有连接稳定性好、拆装方便高效的有益效果。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下车体框架,其包括上述的扭力盒总成。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该下车体框架包括上述的扭力盒总成,能够实现其所有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下车体框架还具有用于门槛梁连接的连接工位;下车体框架在连接工位通过螺栓组件与门槛梁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如图6所示,在该下车体框架的其他梁体部位设置可具体设置多个用于与门槛梁连接的连接工位,且每个连接工可分别通过螺栓组件与门槛梁可拆卸连接。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该下车体框架与门槛梁的连接稳定性,另外下车体框架受到的碰撞冲击力,除了可以通过上述的扭力盒结构分散传递到门槛梁处,还可以同时通过连接工位及螺栓组件分散传递到门槛梁处,以分担上述扭力盒结构的受力。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工位包括连接凸台31,且连接凸台31的台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组件的通孔。
具体的,如图7所示,将连接工位具体设置成连接凸台31,连接凸台31可以在压铸该下车体框架时同步制作,也可以通过冲压工艺再二次加工。另外在连接凸台31的台面开设用于安装螺栓组件的通孔也可以同样的随连接凸台31同时通过冲压工艺加工。
上述的连接工位的具体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造的优点。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凸台31的内部还设置有凸台筋311;凸台筋311将连接凸台31的内壁与通孔的孔壁连接。
具体的,如图7所示,在连接凸台31的内部还设置有凸台筋311,并通过凸台筋311将连接凸台31的内壁与通孔的孔壁连接,这样一方面能够提高连接凸台31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通孔的孔壁的结构强度稳定性,避免过度旋拧螺栓组件或该下车体框架受到的碰撞冲击力导致连接凸台31、通孔的孔壁凹陷变形的问题。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的下车体框架。
该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的下车体框架,能够实现上述下车体框架及上述扭力盒总成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根部横梁;
盒状结构,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连接,且所述盒状结构包括与纵梁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盒状结构的外侧面上设有连接筋,至少部分所述连接筋延伸至所述纵梁根部横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盒状结构包括:
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一端;
加强板,与所述连接件对应连接,并与所述连接件共同形成所述盒状结构;
其中,所述连接件背对所述加强板的一侧设置有所述连接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形成开口结构的第一子板、第二子板和第三子板;
其中,所述第二子板的一侧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垂直连接,且所述第一子板、所述第三子板分别远离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向外延伸;
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子板及所述第三子板远离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一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筋在所述第二子板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垂直连接的侧面间隔设置多个;
沿逐渐靠近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方向,所述连接筋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成L形的第一加强子板和第二加强子板;
其中,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一侧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背对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强子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第一加强子板的一侧间隔设置多个;
沿逐渐靠近所述第二加强子板的方向,所述加强筋的截面宽度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盒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根部横梁分别开设有用于安装副车架的第一点位和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第二点位;
和/或,所述纵梁根部横梁的底部分别开设有排水孔和漏液孔。
8.一种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扭力盒总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框架还具有用于与门槛梁连接的连接工位;
所述下车体框架下车体框架在所述连接工位通过螺栓组件与门槛梁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工位包括连接凸台,且所述连接凸台的台面开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组件的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下车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凸台的内部还设置有凸台筋;
所述凸台筋将所述连接凸台的内壁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连接。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框架。
CN202222210090.XU 2022-08-22 2022-08-22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Active CN218505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090.XU CN218505980U (zh) 2022-08-22 2022-08-22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10090.XU CN218505980U (zh) 2022-08-22 2022-08-22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05980U true CN218505980U (zh) 2023-02-21

Family

ID=85209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10090.XU Active CN218505980U (zh) 2022-08-22 2022-08-22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059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26349U (zh) 汽车前围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12867637A (zh) 汽车骨架构件和电动汽车
CN211642361U (zh) 电动汽车前地板结构
CN109515152B (zh) 一种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舱
CN218505980U (zh) 扭力盒总成、下车体框架及车辆
CN118231917A (zh) 一种高强度钢制电池包壳体结构
CN215826827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前横梁焊合件
CN114919666A (zh) 车辆及其车身前机舱架构
CN210310591U (zh) 一种车厢顶部加强结构
CN215245159U (zh) 一种加强型厢式运输车防胀厢体
CN220924293U (zh) 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CN217835804U (zh) 车辆的中通道总成以及车辆
CN220492055U (zh) 一种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加固横梁
CN218258352U (zh) 电芯车身一体化结构
CN220753636U (zh) 一种动力电池箱体
CN216750112U (zh) 动力电池的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8141783U (zh) 车辆的后围总成以及车辆
CN212267633U (zh) 一种车架加固连接结构
CN221393707U (zh) 车辆门槛边梁的加强机构及车辆
CN219706637U (zh) 一种展翼门的铰链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1393695U (zh) 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及车辆
CN221718636U (zh) 一种加强型汽车纵梁结构
CN218703529U (zh) 带有充电机安装平台的后车身框架及新能源车
CN219584316U (zh) 后地板纵梁、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CN211942938U (zh) 一种悬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