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7500U - 一种车顶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顶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7500U
CN219257500U CN202320167754.0U CN202320167754U CN219257500U CN 219257500 U CN219257500 U CN 219257500U CN 202320167754 U CN202320167754 U CN 202320167754U CN 219257500 U CN219257500 U CN 219257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flange
side wall
flanging
sky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77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77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7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7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7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顶组件,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加强板,侧围内板,侧围外板、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内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连接,侧围外板的下部折弯并朝向内侧延伸设置有第一翻边,车顶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模式:模式一:配置顶板的车顶组件,顶板与侧围外板上的搭接点通过激光拼焊连接,顶板与第一翻边相互平行;模式二:配置天窗的车顶组件,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第一翻边上,天窗的顶面与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本实用新型的车顶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模式,使得同一车顶组件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车顶配置。本实用新型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难度,同时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侧围翻边提高了结构性能,也增大了采光区域。

Description

一种车顶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顶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天窗能够增加空气流通,开阔视野,相比于普通天窗,全景玻璃配置能够带来更好的采光体验。通常车型有铁顶(非天窗版)和一种天窗类型(天窗版)两种配置。针对普通天窗配置,天窗版和非天窗版的车身侧围结构可以保持共用。
由于造型面共用(即铁顶和天窗玻璃面为同一张面),而玻璃面到侧围翻边的间隙要求和车顶到侧围翻边的间隙不同,因此天窗版和非天窗版需要两套车身结构,一般有两种结构方案:
1.侧围内板延长翻边提供玻璃搭接面。这种方案有两套侧围结构,影响制造厂内的焊接工装,对厂内配置区分也提出了一定挑战。同时,玻璃搭接面区域为悬臂结构,结构性能较弱。
2.增加天窗加强框提供玻璃搭接面。这种方案在增加单件和模具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大量制造基地厂内焊点,对厂内焊接节拍挑战较大。天窗加强框的布置也会占据一定空间,缩小了天窗采光区域。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性能强,成本低,同时适用于非天窗类型和天窗类型的车顶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顶组件,该车顶组件可以同时适用于非天窗类型和天窗类型,结构性强,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车顶组件,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内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部折弯并朝向内侧延伸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车顶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模式:
模式一:配置顶板的车顶组件,所述顶板与所述侧围外板上的搭接点通过激光拼焊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翻边相互平行;
模式二:配置天窗的车顶组件,所述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天窗的顶面与所述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侧围加强板向内延伸出第二翻边,所述侧围内板向内延长出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相互平行且从上往下依次贴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侧围外板还包括主板、第四翻边和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主板向下弯折,所述第五翻边相对于所述第四翻边进一步向下弯折,所述第一翻边相对于所述第五翻边向内弯折,所述搭接点设置在所述第四翻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包括顶板主体、顶板第一道翻边和顶板第二道翻边,所述顶板主体与所述第一翻边相互平行,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相对于所述顶板主体向下向内翻折,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相对于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向下向内延伸,所述顶板主体与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之间设有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与所述第四翻边上的所述搭接点通过激光拼焊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长度为1.0-2.0mm,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五翻边之间的间隙为2mm-3mm,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的间隙为4mm-5mm。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之间的角度差为12-18°。
进一步地,所述顶板与所述侧围外板的最高点之间的纵向距离为5mm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为5-10mm。
进一步地,所述玻璃胶的厚度为6-9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顶板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1-12mm。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使得在针对天窗类型和非天窗类型的车顶时,只需要一种车顶组件,其车身弯曲结构一致。同时本实用新型天窗的顶面和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能够保证玻璃到第一翻边的距离和顶板到第一翻边的距离一致,从而实现针对不同车顶配置的结构共用,进而降低整车成本和重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难度。并且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第一翻边上,提高了整车的结构性能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车顶组件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顶板1:顶板主体11、顶板第一道翻边12、顶板第二道翻边13;
侧围外板2:主板21、第一翻边22、第四翻边23、第五翻边24;
侧围加强板3:第二翻边31;
侧围内板4:第三翻边41;
天窗5、玻璃胶6、搭接点7、过渡圆角8、圆角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2所示,车顶组件,包括侧围外板2、侧围加强板3和侧围内板4,侧围外板2、侧围加强板3和侧围内板4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连接,侧围外板2的下部折弯并朝向内侧延伸设置有第一翻边22,车顶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模式:模式一:配置顶板的车顶组件,顶板1与侧围外板2上的搭接点7通过激光拼焊连接,顶板1与第一翻边22相互平行;模式二:配置天窗的车顶组件,天窗5通过玻璃胶6粘结在第一翻边上,天窗5的顶面与顶板1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
具体为,图1为车架立体图,图2为横穿车架方向的车顶组件剖面图,侧围外板2、侧围加强板3和侧围内板4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连接,侧围外板2下部折弯并朝向内侧延伸设置有第一翻边22,第一翻边22在车身宽度方向上(即朝向图2的内侧方向)延伸并且平行于顶板1或者天窗5。
其中,一种车顶组件可以至少配置两种模式,在配置顶板的模式中,即车顶为铁顶,非天窗的模式,顶板1与侧围外板2上的搭接点7通过激光拼焊连接,其中侧围外板2上的主板21向下折弯的圆角部9被取消,第一翻边22和顶板1进行焊接,以提供顶板1更大的高低向调整空间;在配置天窗的模式中,天窗5通过玻璃胶6粘结在第一翻边22上,第一翻边22通过玻璃胶6直接支撑天窗5,第一翻边22为玻璃胶6提供了安装位置,并且第一翻边22用于支撑天窗5。
进一步地,在现有技术中,天窗5到侧围外板2的间隙要求和顶板1到侧围外板2的间隙不同,因为天窗到侧围外板2的间隙要等于天窗5的厚度和玻璃胶6的厚度总和,而顶板1到侧围外板2的间隙是根据制造要求决定的,包括顶板第一道翻边12和顶板第二道翻边13折弯的冲压尺寸和车身焊接或匹配间隙尺寸,通常这两个间隙数值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一般是13mm左右,后者是18mm左右。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顶组件可以保证天窗5到第一翻边22的距离和顶板1到第一翻边22的距离一致,从而实现针对不同车顶配置的结构共用。针对配置顶板的模式中,顶板1直接焊接在侧围外板2上,不需要其他的结构就可实现顶板1的固定连接;针对配置天窗的模式中,天窗5通过玻璃胶6直接粘结在第一翻边22上,相较于传统的结构采用悬臂结构以提供玻璃搭接面支撑天窗玻璃,此结构提高了稳定性,也增大了采光区域,本实用新型不需要额外的模具成本,同时也不需要大量的焊接工程,采用相对较强的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刚度相对均衡,而且避免成本浪费,仅使用一个车顶组件就可以适用至少两种车顶模式。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侧围加强板3和侧围内板4均向内延伸出第二翻边31、第三翻边41,其中第一翻边22、第二翻边31和第三翻边41平行,且从上到下依次通过两端和中部焊接的方法固定连接,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可选地,也可以去掉第二翻边31或第三翻边41,从而降低重量,实现汽车轻量化,起到节省成本和安装便利的目的。
进一步地,侧围外板2还包括主板21、第四翻边22和第五翻边24,通过设置第四翻边22相对于主板21向下弯折,第五翻边24相对于所述第四翻边22进一步向下弯折,第一翻边22相对于第五翻边24向内弯折,搭接点7设置在第四翻边22上,从而提高了侧围外板的支撑力度和增强整体的结构稳定性,不至于在车顶总成的压力下变形,进而满足不同车顶模式下的安装需求。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板1包括顶板主体11、顶板第一道翻边12和顶板第二道翻边13,设置顶板主体11与第一翻边22相互平行,同时顶板第一道翻边12相对于顶板主体11向下向内翻折,顶板第二道翻边13相对于顶板第一道翻边12向下向内延伸,顶板主体11与顶板第一道翻边12之间设有过渡圆角8,通过设置过渡圆角8与第四翻边22上的搭接点7通过激光拼焊连接,使其不产生外观缝隙,造型美观,不需要使用装饰条改善外观,不仅能够降低配件成本,还能提高装配效率,降低售后成本。
较佳地,设置顶板第二道翻边12的长度为1.0-2.0mm,具体应用长度可以根据车顶跌落变形分析结果进行调整;通过设置顶板第二道翻边13的最低点与第五翻边24之间的间隙为2mm-3mm,同时设置顶板第二道翻边12的最低点与第一翻边22之间的间隙为4mm-5mm,可以防止焊接过程中顶板1与侧围外板2干涉,并且容差性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冲压成型实际分析结果,设置顶板第一道翻边12与第四翻边22之间的角度差为12-18°,从而实现高度向尺寸压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设置顶板1与侧围外板2的最高点之间的纵向距离为5mm以上,从而在保证水管理性能的同时保证充分焊接可调空间。
较优地,设置第一翻边22的长度为5-10mm,同时第二翻边31、第三翻边41与第一翻边22长度一致,如图1和图2所示,从而实现玻璃泡面的布置。
较佳地,通过增加玻璃胶6厚度,设置玻璃胶6的厚度为6-9mm,保证第一翻边22为天窗玻璃5提供支撑,同时以保证天窗玻璃5和第一翻边22安全间隙。
较优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翻边22抬高以缩小天窗玻璃5和第一翻边22的距离,设置第一翻边22与顶板1之间的纵向距离H为11-12mm,实现天窗5到第一翻边22和顶板1到第一翻边22的距离一致,从而实现针对不同天窗配置的结构共用。
本实用新型使得在配置天窗类型和非天窗类型的车顶时,只需要一种车顶组件,其车身弯曲结构一致。同时本实用新型天窗的顶面和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能够保证玻璃到第一翻边的距离和顶板到第一翻边的距离一致,从而实现针对不同车顶配置的结构共用,进而降低整车成本和重量的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和难度。并且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第一翻边上,增大了采光区域同时提高了整车的结构性能和稳定性。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顶组件,包括侧围外板、侧围加强板和侧围内板,所述侧围外板、所述侧围加强板和所述侧围内板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依次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的下部折弯并朝向内侧延伸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车顶组件包括至少两种模式:
模式一:配置顶板的车顶组件,所述顶板与所述侧围外板上的搭接点通过激光拼焊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第一翻边相互平行;
模式二:配置天窗的车顶组件,所述天窗通过玻璃胶粘结在所述第一翻边上,所述天窗的顶面与所述顶板的顶面位于同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加强板向内延伸出第二翻边,所述侧围内板向内延长出第三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相互平行且从上往下依次贴合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还包括主板、第四翻边和第五翻边,所述第四翻边相对于所述主板向下弯折,所述第五翻边相对于所述第四翻边进一步向下弯折,所述第一翻边相对于所述第五翻边向内弯折,所述搭接点设置在所述第四翻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顶板主体、顶板第一道翻边和顶板第二道翻边,所述顶板主体与所述第一翻边相互平行,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相对于所述顶板主体向下向内翻折,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相对于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向下向内延伸,所述顶板主体与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之间设有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与所述第四翻边上的所述搭接点通过激光拼焊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长度为1.0-2.0mm,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五翻边之间的间隙为2mm-3mm,所述顶板第二道翻边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一翻边之间的间隙为4mm-5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第一道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之间的角度差为12-18°。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与所述侧围外板的最高点之间的纵向距离为5mm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的长度为5-10mm。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胶的厚度为6-9mm。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车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顶板之间的纵向距离为11-12mm。
CN202320167754.0U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车顶组件 Active CN219257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7754.0U CN219257500U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车顶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7754.0U CN219257500U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车顶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7500U true CN219257500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66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7754.0U Active CN219257500U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车顶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7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23701B (zh) 用于全景天幕汽车顶盖的前横梁
CN219257500U (zh) 一种车顶组件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027606U (zh) 一种a柱上部组件
CN210027609U (zh) 连接单元及连接结构
CN215474287U (zh) 风挡部件安装结构及飞行汽车
CN208010151U (zh) 一种汽车及其车门铰链安装板
CN114620143A (zh) 一种车体侧围总成、车身总成和车辆
CN108859971B (zh) 前门后视镜密封支架结构
CN110979468A (zh) 一种汽车顶盖外板及汽车
CN219727826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9237177U (zh) 汽车a柱内板下段加强板
CN114906181B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井框架结构
CN220430297U (zh)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总成及汽车
CN117021914A (zh) 一种顶盖组件及其应用
CN219524035U (zh) 一种汽车后侧围窗外板结构
CN117922704B (zh) 一种收获机驾驶室骨架及制造方法
CN219728333U (zh) 车身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79U (zh) 车辆货箱支撑结构及车辆
CN219158088U (zh) 一种幕墙铝单板阳角构造
CN212245956U (zh) 一种用于塔机司机室的骨架管结构
CN213892678U (zh) 一种翼子板支架及侧边梁结构
CN220615768U (zh) 汽车、雨刮安装结构及雨刮安装支架
CN113386537B (zh) 一种天窗加强环总成、天窗顶盖总成及车辆
CN218895262U (zh) 三腔体结构辊压型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