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6771U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46771U CN219246771U CN202223035390.5U CN202223035390U CN219246771U CN 219246771 U CN219246771 U CN 219246771U CN 202223035390 U CN202223035390 U CN 202223035390U CN 219246771 U CN219246771 U CN 21924677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ower assembly
- air channel
- air duct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动力组件包括:风机、散热件及电池,风机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散热件上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的外侧;风机的出气端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一风道的出风气流转向进入第二风道;电池与散热件热交换;其中,散热件吸收电池的热量,风机出气端的出风气流经第一端进入第一风道,第二端处转向后通过第二风道排出,以带走热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气流通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从而将电池热交换至散热件上的热量带走,为电池及时降温,有效防止电池温度过高,提高了设备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清洁类小家电不断朝着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吸尘器、扫地机器人、洗地机、随手吸等都自带可循环充电的电源,以为清洁设备提供电力,从而有效提高了这类小家电的使用体验。
但是,负载在长时间大功率运行的情况下,电源会出现电芯温度升高的情况,这不但会影响电源的输出功率,还会使得电源的使用寿命下降。另外,在电源电芯的温度过高时,电芯还会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十分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动力组件,该动力组件包括:
风机,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
散热件,其上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外侧;所述风机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气流转向进入所述第二风道;
电池,与所述散热件热交换;
其中,所述散热件吸收所述电池的热量,所述风机出气端的出风气流经所述第一端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端处转向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以带走所述热量。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该清洁设备包括:
设备体;
上述的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设备体上,用于产生抽吸气流;
清洁组件,设置在所述设备体上,用于完成清洁作业。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
机器人机体;
上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器人机体上,用于产生抽吸气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机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抽吸气流,通过使气流通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从而将散热件上所积聚的热量带走。由于电池与散热件进行热交换,对散热件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就能持续不断地为电池及时降温,有效防止电池温度过高,提高了设备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立体剖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爆炸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件及消音件的立体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件的立体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消音件的立体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壳体的立体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洗地机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剖视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组件的另一个剖视图。参见图1及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组件,包括:风机1、散热件2及电池3。风机1具有进气端101和出气端102,风机1在运转时能够产生抽吸气流,抽吸气流由进气端101进入风机1内,然后再由出气端102输出。为了提高散热效率,散热件2上设有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第二风道22位于第一风道21的外侧。风机1的出气端102与第一风道21的第一端连通;第一风道21的第二端与第二风道22连通;第一风道21的出风气流转向进入第二风道22。参见图1的箭头所指方向,在风机1运转时,风机1由进气端101吸入气流,然后由出气端102输出,接着风机1输出的气流由第一风道21的第一端进入第一风道21,再通过第一风道21的第二端进入第二风道22,然后由第二风道22的第二端排出。所以在气流流动过程中就能有效将散热件2上的热量带走,从而使散热件2的温度降低。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道的22的横截面总面积小于第一风道21的横截面总面积。当大量气流由第一风道21进入第二风道22时,由于第一风道21的横截总面积减小,进入第二风道22的气流流速相比于第一风道21的气流流速更快,更快的气流流速能更有效地将热量带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风道22的截面总面积大于第一风道21的截面总面积。当大量流速较高且带有风噪的气流由第一风道21进入第二风道22时,由于第二风道22的截面总面积增大,进入第二风道22的气流流速将会有所降低,从而能够对气流的风噪有一定的消减作用。
当电池3大功率输出电流时,由于电池3内阻的影响,电池3会不断的发热,从而使电池3的温度不断升高,如果不及时的对电池3进行降温,不但会降低电池3的输出功率,还会严重影响电池3的寿命。为了使电池3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的被带走,通过使电池3与散热件2热交换,从而将热量转移至散热件2上,有效避免热量积聚于电池3上。
当电池3与散热件2进行热交换时,散热件2吸收电池3的热量,风机1出气端102的出风气流经第一端进入第一风道21,然后在第二风道22转向后通过第二风道22排出,以带走散热件2上的热量,从而间接的为电池3进行降温,避免电池3温度过高。
进一步地,参见图1至图4,为了及时地将气流排出,第二风道2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风道22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风道21外侧。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的气流流动方向相反。如图1中,以动力组件的高度方向为基准,第一风道21的气流方向为由下至上,气流在第一风道21的第二端转向后进入第二风道22,第二风道22的气流方向为由上至下。通过设置多个第二风道22,不但能够加快气流的排出,防止气流积聚于第一风道21内,还能够有效增加第二风道22散热面积,提高散热件2的散热效果。除此之外,第二风道22也可以为一个,第二风道22环绕于第一风道21的外侧,电池3连接于第二风道22的外侧,从而能够有效的将热量传递至散热件2上,并由第二风道22及第一风道21进行散热。
参见图1至图4,散热件2包括第一风道壁211和第二风道壁212。第一风道壁211设于第二风道壁212的内侧,且第一风道壁211通过多个连接处213与第二风道壁212连接,相邻两个连接处213之间形成一个第二风道22。具体地,第一风道壁211和第二风道壁212既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可以是在连接处213设置连接件使两者连接。电池3设置与第二风道壁212的外壁上,通过与第二风道壁212的壁面连接,从而使得电池3将热量热交换至散热件2上。可以认为是第二风道壁212的外壁面为吸热面,而第二风道壁212的内壁面和第一风道壁211的内壁面及外壁面为散热面。气流流过第一风道21及第二风道22时,就能够通过散热面将热量带走。
进一步地,参见图3及图4,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壁211横截面为圆形,第二风道壁212横截面为多边形,第一风道壁211内切设置于第二风道壁212内侧。圆形的第一风道壁211配合于中空柱11及风机1,以形成环形的第一风道21。具体地,第一风道21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其中第一段形成于第一风道壁211与风机1之间,第二段形成与第一风道壁211和中空柱11之间,第一段的一端和风机1的出气端102连通,当气流流经第一段时,气流不但可以带走第一风道壁211上的热量还可以带走风机1上的热量。第二风道壁212截面的每一边都形成一个吸热面,吸热面沿第一风道壁211的切向方向延伸,每一个吸热面上都可以设置一个电池3的电芯。
参见图1、图2及图6,在本申请的一个实例中,在出风气流转向处,第一风道壁211的高度小于第二风道壁212的高度。当在第二风道壁212的顶端设置顶盖8时,就能将出风气流转向处封闭,从而使得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连通。此外,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壁211的高度等于第二风道壁212的高度,第一风道壁211靠近顶端的位置处设有多个透气孔,即使将顶盖8设置于第二风道壁212的顶端,第一风道壁211与第二风道壁212依旧可以通过多个透气孔相互联通。除此之外,透气孔还具有消除风噪的作用,当风机1出风口产生巨大风噪时,一封道和第二风道22通过第一风道壁211分隔开,只有部分透气孔将其连通,所以风噪的大部分声波将会被第一风道壁211所隔绝。
提高电池3的散热效率,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3包括多个电芯,例如多个柱状或片状电芯相互串联或并联形成一个完整电池3。为了提高电池3与散热件2的热交换效率,散热件2上第二风道22的外壁与电芯形状相适配。可以理解为,第二风道壁212的外壁上的吸热面与电芯形状相适配,如此,电芯才能紧贴于散热件2的外壁上。
相较于标准的柱状电芯,片状电芯的能量密度更高,外表面积也相对更大,片状电芯还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以使电芯的外表面更加贴合于散热件2上。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电池3包括多个片状电芯,多个片状电线的高度方向与散热件2的第二风道壁212的高度方向同向,多个片状电芯均布在第二风道22外侧,同时多个片状电芯围绕散热件2成螺旋发散状布置。另外,片状电芯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风道壁211的切线方向同向。
进一步地,截面形状呈多边形的第二风道壁212,多边形的每一边形成有一个第二风道壁212的外立壁面214,该外立壁面214相当于是上述的吸热面。多个片状电芯连接于第二风道壁212的不同外立壁面214上,相邻两个片状电芯之间具有一个第二风道22。当气流流过第二风道22时,气流将有效带走相邻两个片状电芯上的热量,从而及时地为电芯降温。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的效率,电芯外表面与散热件2贴合处可以设置导热介质,例如导热硅胶,在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还能够使电芯与散热件2稳固连接。
参见图1、图2及图6,散热件2还包括第一消音件4,第一消音件4连接于散热件2的第一端。两者可以是分体的结构也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消音件4与散热件2为一体结构,散热件2上的热量也能扩散至第一消音件4上,第一消音件4设置于第二风道22的第二端,当气流流过第一消音件4时,气流也能带走第一消音件4上的热量,从而辅助于散热件2进行散热。如图6所示,在第一消音件4与散热件2的连接处213设有环形挡边71,环形挡边71用于和清洁设备的壳体连接,以对所述第一消音件4及散热件2进行限位。
进一步地,参见图1、图2及图5,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一壳体9,第一壳体9设于散热件2的第一端,以形成环形的消音腔6,消音腔6环设于风机1的外围。第一消音件4容置于消音腔6内,并将消音腔6分隔为第一腔室61和第二腔室62,第一消音件4上设有多个第一气流通道41,以连通第一腔室61和第二腔室62。如图1所示,参见箭头所指方向,气流从第二风道22的第二端排出后进入第一腔室61中,然后穿过第一消音件4上的多个第一气流通道41进入第二腔室62中,接着又穿过第一消音件4上的另外部分的多个第一气流通道41进入第一腔室61中,最终于第一腔室61的一端排出。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图5及图7,动力组件还包括弹性件7,弹性件7设于风机1的进气端101处,弹性件7上设有与风机1的进气端101对应的通孔701,风机1进气端101通过通孔701将气流吸入。具体实施例中,风机1通过弹性件7与清洁设备上的进气通道连通,另外弹性件7还具有隔绝密封的作用,例如,弹性件7将风机1的进气端101与进气通道对接密封的同时,还能使进气端101与第一腔室61相互隔绝密封。再例如,散热件2的第一风道壁211与弹性件7抵接,以使第一风道壁211与弹性件7连接密封,并使风机1的出气端102和第一风道21连通。除此之外弹琴件还具有限位和减震的作用。弹性件7将风机1限位于散热件2内部。另外,弹性件7可以是阻尼高的软性材料,该弹性件7的设置使得风机1呈悬空放置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把风机1产生的振动与其他零件隔离开。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7,密封件成上大下小的圆锥台结构,密封件的第一端处(大头处)设有向外延伸的环形挡边71,环形挡边71设于弹性件7的一端处,环形挡边71的边缘侧与第一消音件4抵接,以将第一腔室61分为第一腔体611和第二腔体612。另外,环形挡边71还与散热件2的第一风道壁211与弹性件7抵接,从而使得风机1的出风端与第一腔室61分隔开。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8,清洁设备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二消音件5,设于第一腔室61的一侧,第二消音件5用于将第一腔室61与动力组件的出气道分隔,从而起到进一步消音的作用。具体为,第二消音件5上设有多个第二气流通道51,用于将第二腔体612内的气体排出。其中,第二消音件5可以与第一消音件4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例如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消音件5上设有环形凹槽53,第一消音件4的一端插接于环形凹槽内以使第一消音件4和第二消音件5相互连接。第二消音件5上设有通孔52,用于配合连接于弹性件7上。
对于第一消音件4和第二消音件5的消音原理,其具体为,消音件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其上设置的气流通道,从微观结构上看,其相当于是一个微型的管道,而这些微型的管道将制约气流的流动和声波的传递。声源以球面波形式往往四周传递振动声波,只有与管道轴向垂直的部分波纹才能无能量损耗的射出,当入射角与微孔轴向存在夹角时,除部分振波漫反射造成叠波的情况外,还有部分可通过管道内折射传递出来,这部分由于吸音系数等将发生改变,也较为容易被消除,所以从整体上看,微孔具有很好的消音效果。
除此之外,通过气流通道连通多个腔室,以在气流流动时形成“风墙”,也对噪音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具体为,声波的传播过程是振动能量的传播过程,振动会推动周围的空气,形成无形的波浪及形状扩散。在低速或者静止的空气中波形传播受到的影响很小,可以保持原有的状态传播。但是当在较高空气流速的情况下,波振面不能保持原有的传播形态,波纹在空间上发生位移和离散会随着空气流向发生变形,速度越快变形的越大。
如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从第二风道22的第二端输出的气流将直接进入到第一腔室61的第一腔体611中,然后气流穿过第一消音件4的第一部分气流通道401进入第二腔室62中,接着气流再穿过第一消音件4的第二部分气流通道402进入第二腔体612中,最后气流穿过第二消音件5的上的第二气流通道51排出。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流的路径相当于是在风机1外形成一个环形“气墙”,风机1所产生的机械噪音向外扩散时,“气墙”将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消音作用。而对于气流高速流动所产生的风噪,第一消音件4和第二消音件5上的气流通道将对其产生有效的消减。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风墙”的原理,由于第一风道21为环形结构,且第一风道21设置于风机1的外围,当气流通过第一风道21时,所形成的“风墙”对噪音也有一定的消减作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5,动力组件还包括顶盖8,设于散热件2的第二端,用于封闭散热件2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风道21与所述第二风道22连通。具体地,结合参见图6,散热件2的第2端为敞口结构,如果不对其进行封闭,第一风道21与第二风道22将无法连通,第一风道21中的气流将直接由敞口结构泄漏。具体实施例中,顶盖8设于散热件2的第二端,并与第二风道壁212对接。顶盖8中心设有通孔,用于对接中空柱11,从而方便于风机1组件的电源线穿过。
进一步地,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10,第二壳体10套设于电池3外,并与所述第一壳体9配合连接。第二壳体10用于对电池3形成保护作用,防止电池3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21内还设有中空柱11,通过连接壁与散热件2连接。中空柱11的长度方向与散热件2的方向同向,且中空柱11的一端与风机1的出气端102端部对接。具体地,中空柱11的中部空间与第一风道21相互隔绝,中空柱11的一端与风机1抵接,另一端与顶盖8抵接,中空柱11的中部空间用于布置风机1的电源线。另外,中空柱11还可以配合弹性件7以将风机1限位。
进一步地,结合参见图5,顶盖8上还设有第一电路板13、电路板盖12及第二电路板14。第一电路板13设于顶盖8上,电路板盖12设于第一电路板13上,并与第二壳体10对接,以将第一电路板13容置于电路板盖12的腔体内。第二电路板14设于电路板盖12上,并与第一电路板13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组件可用在各类电器设备上,如清洁设备、吹风机1、机器人(如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机器人)等。其中,清洁设备可包括但不限于:扫地机器人、扫拖一体机器人、洗地机、吸尘器、随时吸等等。
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清洁设备。清洁设备包括设备体、动力组件及清洁组件。其中,清洁组件可以是吸尘器上的无滚刷吸头、带有滚刷的吸头等,或是洗地机上的地刷等等。动力组件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实现,具体内容可参见上文,此处不作赘述。动力组件设置于设备体上,清洁组件设置于设备体上,动力组件用于产生抽吸气流以辅助清洁主线完成清洁作业。同时,抽吸气流通过第一风道21和第二风道22时,就能将散热件2上的热量带走,并排出到设备体外。动力组件上的电池3但可以为风机1提供电力,还可以为清洁设备提供电力。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及时的对散热件2进行散热,从而间接地为电池3进行降温,确保电池3工作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从而保证整个清洁设备供电的稳定性。
又比如,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如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机器人,或是提供家政服务的机器人等等。所述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机体及动力组件。其中,动力组件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实现,具体内容可参见上文,此处不作赘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机器人机体上,用于为机器人产生抽吸气流或者喷射气流。另外,动力组件上的电池3还能为机器人供电。
图10所示,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洗地机。该洗地机包括洗地机主体81、动力组件82及清洁组件83。其中,动力组件82可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结构实现,具体内容可参见上文,此处不作赘述。所述动力组件82设置在所述洗地机主体81上,清洁组件83设置在所述洗地机主体81上,利用动力组件所产生的抽吸气流对被清洁对象进行清洁。进一步的,所述洗地机还可包括:手柄、延长杆、污水箱、清水箱、显示屏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给出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对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有场景一
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动力组件能运用于一种吸尘器中,通常为了使吸尘器具有更好的吸尘效果,动力组件上的风机需要大功率输出,已形成强大的抽吸气流。当风机大功率运转时,动力组件上的电池需要持续大功率地为风机提供电力。此时电池的发热量将会显著增加,当电池温度过高后,不但会影响电池的寿命,还会使得电池无法充电。所以对电池的降温显得尤为重要,将电池设置于散热件上,散热件具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抽吸气流在经过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时,就能有效将积聚于散热件上的热量带走,从而间接地为电池降温。用户在长时间使用吸尘器时,电池也不会出现过热的情况,用户将会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应用场景二
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动力组件能运用于一种洗地机中,洗地机在进行清洁作业时,不但能清洁地面上的污渍,还能将地面上的污水或者污物吸走。动力组件工作产生抽吸气流以为洗地机提供清洁吸尘所需的负压。同样地,电池大功率的输出电流,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不及时地将热量散发出去电池将会出现过热的情况。通过散热件及时地为电池降温,有效保证电池温度在正常的范围内,从而避免了洗地机在使用后,由于电池过热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另外,动力组件上的风机在高速工作时还会产生较大的噪音,通过第一消音件和第二消音件的作用,在削减抽吸气流高速流动产生的风噪,还能改变气流的流动路径,以形成“风墙”,从而消减动力组件的所产生的机械噪音。从而给用户带来可靠舒适的体验。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风机在运转的过程中产生抽吸气流,通过使气流通过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从而将散热件上所积聚的热量带走。由于电池与散热件进行热交换,对散热件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就能持续不断地为电池及时降温,有效防止电池温度过高,提高了设备性能。另外,动力组件上的第一消音件和第二消音件,能够以气流通道和“风墙”的作用,对风机所产生的噪音显著的消音效果,提高了用户使用具备动力组件的设备的使用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具有进气端和出气端;
散热件,其上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外侧;所述风机的出气端与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气流转向进入所述第二风道;
电池,与所述散热件热交换;
其中,所述散热件吸收所述电池的热量,所述风机出气端的出风气流经所述第一端进入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端处转向后通过所述第二风道排出,以带走所述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为多个;
多个所述第二风道间隔分布于所述第一风道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
所述第一风道壁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壁的内侧,且所述第一风道壁通过多个连接处与所述第二风道壁连接;
相邻两个连接处之间形成一个所述第二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壁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二风道壁横截面为多边形;
所述第一风道壁内切设置于所述第二风道壁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风气流转向处,所述第一风道壁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风道壁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多个片状电芯;
所述多个片状电芯的高度方向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风道壁的高度方向同向;
所述多个片状电芯均布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外侧,所述多个片状电芯围绕所述散热件成螺旋发散状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片状电芯连接于所述第二风道壁的不同外立壁面上;
相邻两个所述片状电芯之间具有一个所述第二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还包括第一消音件及第一壳体;
所述第一消音件连接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壳体设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一端,以形成消音腔;所述第一消音件容置于所述消音腔内,并将所述消音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所述第一消音件上设有多个第一气流通道,以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设于风机的进气端处,所述弹性件上设有与所述风机的进气端对应的通孔;
所述散热件的第一风道壁与所述弹性件抵接,以连通所述风机的出气端和所述第一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具有环形挡边,所述环形挡边设于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处,所述环形挡边的边缘侧与所述第一消音件抵接,以将所述第一腔室分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消音件,设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一侧,以将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动力组件的出气道分隔;
所述第二消音件上设有多个第二气流通道,用于将所述第二腔体内的气体排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设于所述散热件的第二端,用于封闭所述散热件的第二端,以使所述第一风道与所述第二风道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壳体,套设于所述电池外,并与所述第一壳体配合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内还设有中空柱,通过连接壁与所述散热组件连接;
所述中空柱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散热件的方向同向,且所述中空柱的一端与所述风机的一端对接。
15.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体;
上述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设备体上,用于产生抽吸气流;
清洁组件,设置在所述设备体上,用于完成清洁作业。
16.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器人机体;
上述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器人机体上,用于产生抽吸气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35390.5U CN219246771U (zh) | 2022-11-14 | 2022-11-14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035390.5U CN219246771U (zh) | 2022-11-14 | 2022-11-14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46771U true CN219246771U (zh) | 2023-06-23 |
Family
ID=86811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035390.5U Active CN219246771U (zh) | 2022-11-14 | 2022-11-14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46771U (zh) |
-
2022
- 2022-11-14 CN CN202223035390.5U patent/CN21924677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12337B (zh) | 一种降噪散热结构及其吸尘器 | |
JP6149610B2 (ja) | 電池冷却装置 | |
CN113161643B (zh) | 清洁设备 | |
CN219246771U (zh)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
CN116317315A (zh) | 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 | |
CN115832512A (zh) | 动力组件、清洁设备及机器人 | |
CN217696394U (zh) | 清洁设备及其动力装置 | |
CN215383712U (zh) | 用于吸尘器或扫地机器人的消音降噪装置 | |
CN213953943U (zh) | 一种具有散热设计的风机及家用电器 | |
CN111973057B (zh) | 一种吸水吸尘器的吸力装置及吸水吸尘器 | |
CN209951160U (zh) | 一种降噪散热结构及其吸尘器 | |
KR100349292B1 (ko) | 전기 청소기 | |
WO2012107964A1 (ja) | 排気循環式の電気掃除機 | |
CN218738729U (zh) | 清洁机器人及清洁装置 | |
CN219699816U (zh) | 清洁设备 | |
CN218419711U (zh) | 电机组件、清洁设备、洗地机及机器人 | |
JP2005137064A (ja) |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掃除機 | |
CN220158168U (zh) |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 |
JP3257306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CN217335318U (zh) | 一种清洁设备及电机组件 | |
CN221786119U (zh) | 一种吸尘器的降噪风道组件 | |
CN220141552U (zh) | 清洁装置和散热部件 | |
CN218207242U (zh) | 一种风机组件和清洁设备 | |
CN220059960U (zh) | 一种风机组件及清洁装置 | |
CN218792123U (zh) | 风机组件及洗地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