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74828U -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74828U
CN219174828U CN202320223153.7U CN202320223153U CN219174828U CN 219174828 U CN219174828 U CN 219174828U CN 202320223153 U CN202320223153 U CN 202320223153U CN 219174828 U CN219174828 U CN 2191748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ying
zone
drum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315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嘉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315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748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748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748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烘干装置包括:吸湿再生部,吸湿再生部包括容置腔和干燥部,干燥部活动设置于容置腔中,容置腔包括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第一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第一区和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干燥部中运动至第一区的部分对第一筒体进行除湿;第二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第二区和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干燥部中运动至第二区的部分对第二筒体进行除湿;第三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对干燥部中运动至第三区的部分进行再生。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能够单独或同时进行工作且共用一个干燥部,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衣物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的当下,人们为保护健康逐渐养成了衣物分类处理的习惯,多筒衣物处理设备由于兼顾功能性和集成性使其能够高效满足衣物处理需求。
然而,现有的具有烘干功能的多筒衣物处理设备占用空间大,且生产成本及使用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用于衣物处理设备,所述烘干装置包括:
吸湿再生部,所述吸湿再生部包括容置腔和干燥部,所述干燥部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
第一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一区的部分对所述第一筒体进行除湿;
第二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所述第二区和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二区的部分对所述第二筒体进行除湿;
第三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对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三区的部分进行再生。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干燥部包括分子筛转轮,所述分子筛转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分子筛转轮在所述容置腔中转动时,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区,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区,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三区。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区的容积,所述第一筒体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容积。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的容积之和与所述第三区的容积的比值为3~5。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为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一空气管路,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区相连,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
第二空气管路,所述第二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所述第二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区相连,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上。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湿再生部包括呈圆盘状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构成所述容置腔,将所述容置腔划分为三个扇形区域,三个所述扇形区域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外壳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区的周向一端,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与所述外壳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区的周向另一端。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中的空气流向为沿所述第一区流至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中的空气流向为沿所述第一筒体流至所述第一区,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空气进行加热。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空气管路,所述第三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区相连,所述第三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
第四空气管路,所述第四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所述第四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区相连,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四空气管路上。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为所述第三空气循环通路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五空气管路,所述第五空气管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三区相连,所述第三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五空气管路上。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五空气管路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对所述第三区进行加热。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五空气管路上。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烘干装置,所述第一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上,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上。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一端,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二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另一端;和/或,
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三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一端,所述烘干装置的第四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另一端。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湿再生部和所述第二筒体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运动至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部分干燥部能够分别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中的空气进行升温及干燥,以分别对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运动至第三区的部分干燥部能够进行再生以实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由于互不干涉能够单独或同时进行工作且二者共用一个干燥部,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烘干装置与第一筒体、第二筒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烘干装置与第一筒体、第二筒体配合的俯视图。
图中:
10-吸湿再生部;20-容置腔;21-第一区;22-第二区;23-第三区;30-干燥部;31-分子筛转轮;40-第一空气循环通路;50-第二空气循环通路;60-第三空气循环通路;70-第一筒体;80-第二筒体;90-第一风机;100-第一空气管路;110-第二空气管路;120-外壳;130-第一加热器;140-第二风机;150-第三空气管路;160-第四空气管路;170-第三风机;180-第五空气管路;190-第二加热器;200-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由于衣物颜色差异的原因及母婴等敏感人群对衣物洗护的特殊要求,需要通过多筒衣物处理设备对衣物进行分区处理。然而,现有的多筒衣物处理设备为实现衣物烘干功能,每个筒均需独立配置与其对应的干燥部,占用空间大且生产成本即使用能耗较高。
基于此,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底壳组件,运动至第一区和第二区的部分干燥部能够分别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中的空气进行升温及干燥,以分别对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运动至第三区的部分干燥部能够进行再生以实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由于互不干涉能够单独或同时进行工作且二者共用一个干燥部,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烘干装置,用于衣物处理设备,该衣物处理设备可以为烘干机,也可以为洗干一体机,烘干装置包括:吸湿再生部10,吸湿再生部10包括容置腔20和干燥部30,干燥部30活动设置于容置腔20中,容置腔20包括第一区21、第二区22和第三区23;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用于将空气在第一区21和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70之间循环,以使得干燥部30中运动至第一区21的部分对第一筒体70进行除湿;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用于将空气在第二区22和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筒体80之间循环,以使得干燥部30中运动至第二区22的部分对第二筒体80进行除湿;第三空气循环通路60,用于对干燥部30中运动至第三区23的部分进行再生。
其中,吸湿再生部10包括容置腔20和活动设置于容置腔20中的干燥部30,容置腔20分为第一区21、第二区22和第三区23,干燥部30中例如可以设置有能够吸附水分的固体干燥剂,干燥部30运动过程中,部分干燥部30位于容置腔20的第一区21中,能够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并且该干燥过程释放的热量能够使空气升温,作为通入衣物处理设备第一筒体70中的烘干气体,对衣物进行烘干除湿,位于容置腔20的第二区22中的部分干燥部30对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和升温,作为通入衣物处理设备第二筒体80中的烘干气体,对衣物进行烘干除湿,还有一部分干燥部30位于容置腔20的第三区23中,能够对该部分干燥部30通过水分的脱附进行再生,使其离开第三区23继续运动至第一和第二区22时仍具有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升温的功能,以实现持续烘干的过程。
本实施例中,运动至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的部分干燥部30能够分别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进行升温及干燥,以分别对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运动至第三区23的部分干燥部30能够进行再生以实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由于互不干涉能够单独或同时进行工作且二者共用一个干燥部30,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干燥部30包括分子筛转轮31,分子筛转轮31转动设置于容置腔20中,分子筛转轮31在容置腔20中转动时,部分分子筛转轮31位于第一区21,部分分子筛转轮31位于第二区22,部分分子筛转轮31位于第三区23。
其中,分子筛转轮31设置于容置腔20中,可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并通过吸附过程释放热量使空气升温,用以生成烘干气体。分子筛转轮31可在容置腔20中转动,当其在容置腔20中转动时,一部分分子筛转轮31位于第一区21,能够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升温,作为通入衣物处理设备第一筒体70中的烘干气体,一部分分子筛转轮31位于第二区22,能够对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升温,作为通入衣物处理设备第二筒体80中的烘干气体,还有一部分位于第三区23中的分子筛转通过例如加热等方法脱附掉吸附的水分进行再生,以保持该部分分子筛转轮31的干燥除湿效果,使其后续转动至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时能够继续吸附空气中的水分。
本实施例中,分子筛转轮31转动设置于容置腔20中,位于第一区21的部分分子筛转轮31可为第一筒体70提供干燥的烘干气体,位于第二区22的部分分子筛转轮31可为第二筒体80提供干燥的烘干气体,使得第一筒体70与第二筒体80能够共用一个干燥部30,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位于第三区23的部分分子筛转轮31能够进行再生以实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另外,选用分子筛转轮31作为烘干装置的干燥部30使该烘干装置具有吸附速度快、干燥效率高、热稳定性好及循环稳定等特点。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第一区21的容积大于第二区22的容积,第一筒体70的容积大于第二筒体80的容积
其中,第一区21的容积大于第二区22的容积,即干燥部30位于第一区21用于对第一筒体70进行除湿的部分要大于位于第二区22用于对第二筒体80进行除湿的部分。第一筒体70的容积大于第二筒体80的容积,示例性的,第一筒体70可用于处理成人的衣物,第二筒体80可用于处理母婴人群的衣物,由于第一筒体70的容积大于第二筒体80的容积,故常规情况下通入第二筒体80中的空气所需要吸附的水分少于第一筒体70。
本实施例中,第一区21的容积大于第二区22的容积,第一筒体70的容积大于第二筒体80的容积,使得需要较强烘干效果的第一筒体70对应干燥部30位于较大的第一区21中的部分,需要较弱烘干效果的第二筒体80对应干燥部30位于较小的第二区22中的部分,使得烘干装置各部分的空间分配更加合理。
一实施例中,第一区21与第二区22的容积之和与第三区23的容积的比值为3~5。
其中,第一区21与第二区22的容积之和与第三区23的容积的比值为3~5,即干燥部30位于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用于对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进行除湿的部分与干燥部30位于第三区23用于进行再生的部分的比值为3~5。
本实施例中,将干燥部30位于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用于对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进行除湿的部分与干燥部30位于第三区23用于进行再生的部分的比值控制在3~5,使得当位于第三区23中的干燥部30进行再生时,干燥部30中较多的位于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中的部分仍是用于空气的干燥和升温,保证实现对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内衣物的烘干功能。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风机90,第一风机90为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一空气管路100的一端与第一区21相连,第一空气管路100的另一端与第一筒体70相连;第二空气管路110,第二空气管路110的一端与第一筒体70相连,第二空气管路110的另一端与第一区21相连,第一风机90设置在第二空气管路110上。
其中,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区21和第一筒体70相连,形成了第一区21-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一筒体70-第二空气管路110-第一区21的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第一风机90设置在第二空气管路110上,为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使空气按照既定方向进行循环流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的设置形成了第一区21-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一筒体70-第二空气管路110-第一区21的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使得经过第一区21内干燥部30干燥后的烘干气体能够进入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70中进行衣物的烘干除湿,设置在第二空气管路110上的第一风机90能够为空气的运动提供动力,使空气在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按照既定方向进行循环。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吸湿再生部10包括呈圆盘状的外壳120,外壳120的内腔构成容置腔20,将容置腔20划分为三个扇形区域,三个扇形区域分别构成第一区21、第二区22和第三区23,第一空气管路100与外壳12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区21的周向一端,第二空气管路110与外壳12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区21的周向另一端。
其中,呈圆盘状的外壳120的内腔形成了容置干燥部30的容置腔20,一部分扇形区域所对应的空间构成了第一区21,一部分扇形区域所对应的空间构成了第二区22,还有一部分扇形区域所对应的空间构成了第三区23,第一空气管路100与第二空气管路110均与外壳120相连,以使空气能够在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二空气管路110、外壳120构成的容置腔20中的第一区21以及第一筒体70之间所形成的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流通,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与外壳12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一区21周向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壳120的设置形成了容置干燥部30的容置腔20,并根据三个扇形区域对应构成了第一区21、第二区22和第三区23,使得第一筒体70与第二筒体80能够共用一个干燥部30,实现了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与外壳12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一区21周向的两端,增大了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在容置腔20中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距离,使得进入到第一区21中的空气能够充分与第一区21中的干燥部30接触以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尽可能的被干燥部30吸附,增强了干燥部30对通入第一筒体70中的空气的干燥效果,提升了烘干效率。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第一空气管路100中的空气流向为沿第一区21流至第一筒体70,第二空气管路110中的空气流向为沿第一筒体70流至第一区21,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130,第一加热器130用于对流经第一空气管路100的空气进行加热。
其中,通过第一风机90控制第一空气管路100中的空气流向为沿第一区21流至第一筒体70,控制第二空气管路110中的空气流向为沿第一筒体70流至第一区21,即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的空气流向为第一区21-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一筒体70-第二空气管路110-第一区21,第一加热器130能够对从第一区21经过第一空气管路100流至第一筒体70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加热器130例如可以设置在空气从第一区21进入到第一空气管路100的入口处,或设置在第一空气管路100上,还可以设置在空气从第一空气管路100进入到第一筒体70的入口处。
本实施例中,将第一风机90控制的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中的空气流向设置为第一区21-第一空气管路100-第一筒体70-第二空气管路110-第一区21,并设置第一加热器130对流经第一空气管路100的空气进行加热,能够进一步提升进入到第一筒体70中的烘干气体的温度,使得烘干气体对衣物的烘干效果更好,提升了烘干效率。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风机140,第二风机140为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第三空气管路150,第三空气管路150的一端与第二区22相连,第三空气管路150的另一端与第二筒体80相连;第四空气管路160,第四空气管路160的一端与第二筒体80相连,第四空气管路160的另一端与第二区22相连,第二风机140设置在第四空气管路160上。
其中,第三空气管路150和第四空气管路16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区22和第二筒体80相连,形成了第二区22-第三空气管路150-第二筒体80-第四空气管路160-第二区22的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第二风机140设置在第四空气管路160上,为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使空气按照既定方向进行循环流通。
本实施例中,第三空气管路150和第四空气管路160的设置形成了第二区22-第三空气管路150-第二筒体80-第四空气管路160-第二区22的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使得经过第二区22内干燥部30干燥后的烘干气体能够进入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筒体80中进行衣物的烘干除湿,设置在第四空气管路160上的第二风机140能够为空气的运动提供动力,使空气在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按照既定方向进行循环。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第三加热器,以对流经第三空气管路150的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提升进入到第一筒体70中的烘干气体的温度,使得烘干气体对衣物的烘干效果更好,提升了烘干效率。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与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还可以共用同一个风机,同时为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提供循环动力,当开启风机时仅需切换与其连接的空气循环通路即可控制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与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循环动力。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三风机170,第三风机170为第三空气循环通路60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第五空气管路180,第五空气管路180的两端均与第三区23相连,第三风机170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
其中,第五空气管路180的两端均与第三区23相连,形成了第三区23-第五空气管路180-第三区23的第三空气循环通路60。第三风机170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为第三空气循环通路60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本实施例中,第五空气管路180的设置形成了第三区23-第五空气管路180-第三区23的第三空气循环通路60,使得气体能够循环进入到第三区23中对位于第三区23中的干燥部30进行水分的脱附以完成干燥部30的再生,使得该部分干燥部30离开第三区23并运动至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时仍具有对空气进行干燥和升温的功能,达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器190,第二加热器190用于对流经第五空气管路180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第二加热器190用于对第三区23进行加热。
其中,第二加热器190能够对流经第五空气管路180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对第三区23进行加热,示例性的,第二加热器190例如可以设置在空气从第五空气管路180进入到第三区23的入口处,或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还可以直接设置在第三区23所对应的吸湿再生部10的外壳120上。
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二加热器190对流经第五空气管路180中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对第三区23进行加热,能够通过加热法使位于第三区23中的干燥部30脱附掉吸附的水分,实现干燥部30的再生,以达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和图2所示,烘干装置还包括冷凝器200,冷凝器200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
其中,冷凝器200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当第二加热器190也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使,从第二区22中流出的空气先经过冷凝器200进行空气的干燥除湿,再经过第二加热器190进行空气的加热。干燥部30中运动至第三区23的部分通过加热法进行干燥部30的再生,此时加热后的空气经过第三区23带走位于第三区23的部分干燥部30的水分,带有水分的湿空气经第五空气管路180上的冷凝器200,通过冷凝器200进行空气的干燥除湿。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第五空气管路180上的冷凝器200,可对经过第三区23带走位于第三区23的部分干燥部30的水分的湿空气进行干燥除湿,保证后续流至第二加热器190和流回到第三区23中的空气不带有水分,避免进入到第三区23中的空气带有水分导致干燥部30再生失效,保证干燥部30循环使用的稳定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烘干装置,第一筒体70设置于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上,第二筒体80设置于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上。
其中,该衣物处理设备例如可以为烘干机或洗干一体机,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烘干装置,可对为进行衣物分区处理设置的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中的衣物进行烘干,第一筒体70设置在连通第一区21的第一循环通路上,第二筒体80设置在连通第二区22的第二循环通路上。
本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所包括的烘干装置中,运动至第一区21和第二区22的部分干燥部30能够分别对第一空气循环通路40和第二空气循环通路50中的空气进行升温及干燥,以分别对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中的衣物进行烘干处理,运动至第三区23的部分干燥部30能够进行再生以实现持续循环的烘干效果,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由于互不干涉能够单独或同时进行工作且二者共用一个干燥部30,减少了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使用能耗。
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所示,烘干装置的第一空气管路100与第一筒体7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筒体70的轴向一端,烘干装置的第二空气管路110与第一筒体7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一筒体70的轴向另一端;和/或,烘干装置的第三空气管路150与第二筒体8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筒体80的轴向一端,烘干装置的第四空气管路160与第二筒体80的连接位置位于第二筒体80的轴向另一端。
其中,烘干装置的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与第一筒体7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一筒体70的轴向的两端,第三空气管路150和第四空气管路160与第二筒体8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二筒体80的轴向的两端,使得烘干气体在第一筒体70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一筒体70的轴向两端,烘干气体在第二筒体80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位于第二筒体80的轴向两端。
本实施例中,第一筒体70与第二筒体80的轴向尺寸较长,烘干装置的第一空气管路100和第二空气管路110与第一筒体7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一筒体70的轴向的两端,第三空气管路150和第四空气管路160与第二筒体80的连接位置分别位于第二筒体80的轴向的两端,使得烘干气体在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的进气口与出气口分别位于筒体的轴向两端,进入到第一筒体70和第二筒体80的烘干气体能够流经筒体内大部分的容置空间,保证烘干气体与筒体中的衣物充分接触,使得烘干气体对衣物的烘干效果更好,提升了烘干效率。
一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所示,吸湿再生部10和第二筒体80并排设置于第一筒体70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将体积较小的吸湿再生部10与第二筒体80并排设置于体积较大的第一筒体70的顶部,节省了第一筒体70、第二筒体80与烘干装置所占用的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使得衣物处理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烘干装置,用于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包括:
吸湿再生部,所述吸湿再生部包括容置腔和干燥部,所述干燥部活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区、第二区和第三区;
第一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所述第一区和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一区的部分对所述第一筒体进行除湿;
第二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将空气在所述第二区和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筒体之间循环,以使得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二区的部分对所述第二筒体进行除湿;
第三空气循环通路,用于对所述干燥部中运动至所述第三区的部分进行再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部包括分子筛转轮,所述分子筛转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分子筛转轮在所述容置腔中转动时,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一区,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二区,部分所述分子筛转轮位于所述第三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区的容积,所述第一筒体的容积大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与所述第二区的容积之和与所述第三区的容积的比值为3~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为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一空气管路,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区相连,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
第二空气管路,所述第二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相连,所述第二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区相连,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再生部包括呈圆盘状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内腔构成所述容置腔,将所述容置腔划分为三个扇形区域,三个所述扇形区域分别构成所述第一区、所述第二区和所述第三区,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外壳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区的周向一端,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与所述外壳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区的周向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管路中的空气流向为沿所述第一区流至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空气管路中的空气流向为沿所述第一筒体流至所述第一区,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第一加热器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一空气管路的空气进行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上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三空气管路,所述第三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区相连,所述第三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
第四空气管路,所述第四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所述第四空气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区相连,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四空气管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
第三风机,所述第三风机为所述第三空气循环通路的空气循环提供动力;
第五空气管路,所述第五空气管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三区相连,所述第三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五空气管路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加热器,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五空气管路的空气进行加热,或者,所述第二加热器用于对所述第三区进行加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还包括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置在所述五空气管路上。
12.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烘干装置,所述第一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一空气循环通路上,所述第二筒体设置于所述第二空气循环通路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一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一端,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二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向另一端;和/或,
所述烘干装置的第三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一端,所述烘干装置的第四空气管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第二筒体的轴向另一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再生部和所述第二筒体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筒体的顶部。
CN202320223153.7U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91748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3153.7U CN21917482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3153.7U CN21917482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74828U true CN219174828U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64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3153.7U Active CN21917482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748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9465B1 (ko) 건조기
KR100609840B1 (ko) 블로워를 이용한 재생공기 순환 압축공기 건조장치
EP2842475B1 (en) Dish washer
CN220827603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104018328A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3096996A (zh) 改进用于低湿应用的干燥剂除湿装备的性能的系统和方法
KR20130087847A (ko) 제습장치를 구비한 식기세척기
CN219174828U (zh)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9342635U (zh) 一种烘干装置及衣物处理设备
JP5723132B2 (ja) 洗濯乾燥機
JPH0994388A (ja) 全自動洗濯乾燥機
JP2008035958A (ja) 洗濯乾燥機
JPS59130521A (ja) 回転式除湿機
JP2010167178A (ja) 洗濯乾燥機
CN219908179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KR20120006640A (ko) 압축공기를 건조 및 재생하는 건조장치의 재생시 가열공정 후 냉각공정에서 재생공기를 냉각기에 통과시켜 응축수를 세퍼레이터를 통하여 배출시킨 차가운공기를 재생탱크에 통과시켜 빠른 시간에 냉각을 시키는 공기건조장치
CN104791928B (zh) 一种非绝热型除湿设备
CN220149896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9861987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9315306U (zh) 衣物处理设备
CN219775889U (zh) 一种节能环保除湿机
CN219385718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19908177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9868241U (zh) 一种带调节阀板的除湿机
CN213314232U (zh) 一种空间除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