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5306U - 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5306U
CN219315306U CN202320309263.5U CN202320309263U CN219315306U CN 219315306 U CN219315306 U CN 219315306U CN 202320309263 U CN202320309263 U CN 202320309263U CN 219315306 U CN219315306 U CN 219315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table
air flow
moisture absorption
regeneration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92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温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uok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92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5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5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5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吸湿排湿构件,其与滚筒连通;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用于吸附来自于所述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热泵加热模块,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连通,用于将干燥的再生气流输出到吸湿排湿构件,以将吸湿排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使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恢复除湿能力;其中,吸湿排湿构件设置在所述滚筒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所在平面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线平行。针对吸湿排湿构件增设循环再生的功能,持续保持吸湿排湿构件的吸湿能力,以便于持续、高效的实现对滚筒内的衣物实现除湿烘干,这样省电省时。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科技水平和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家用电器的功能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以满足家庭中日益增多的使用需求以减少人力。
对于家庭中占用时间最多的体力劳动之一的洗衣来说,整个洗衣过程涉及洗涤、晾晒、收纳整理等必须过程。传统的洗衣机仅仅能完成洗涤的功能,晾晒、烘干、收纳整理还需要人力进行。业界新推出的洗烘一体机集成了洗涤和烘干功能,一键启动完成,可在洗涤结束后对衣物进行烘干处理,大大节省了晾晒、收纳的人力支出。
现有的洗烘一体机的烘干系统利用吸湿模块(蒸发器或热泵)对洗烘机滚筒的潮湿空气进行加热吸湿,得到高温空气之后,再重新进入洗烘机滚筒烘干,从而使衣物中的水分得以蒸发。但是,现有的蒸发器或热泵的整体温度一致,在潮湿空气的蒸发过程中,吸湿模块对潮湿空气的吸湿能力下降,导致吸湿效率低、烘干时间长,功耗高。特别的,在空气温度较低的环境下,潮湿空气的温度也随之降低,这样蒸发器的温度很难达到吸湿温度,从而导致吸湿效率进一步降低,烘干时间更长,功耗更高。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设备,通过对吸湿排湿构件增设循环再生的功能,持续保持吸湿排湿构件的吸湿能力,以便于持续、高效的实现除湿烘干,这样省电省时。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吸湿排湿构件,其与滚筒连通;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用于吸附来自于所述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热泵加热模块,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连通,用于将干燥的再生气流输出到吸湿排湿构件,以将吸湿排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使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恢复除湿能力;其中,吸湿排湿构件设置在所述滚筒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所在平面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线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转盘壳体,其内设有分隔件,以将转盘壳体至少分隔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转盘,其容置于所述转盘壳体内,所述转盘设为相对于所述转盘壳体转动;其中,所述吸湿区与所述滚筒连通;所述再生区与所述热泵加热模块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热泵加热模块包括:蒸发器,其与再生区连通,用于对再生区输出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以形成为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以及,冷凝器,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用于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进行加热,以输出到再生区,以将转盘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使所述转盘恢复除湿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转盘壳体包括转盘第一壳体和转盘第二壳体;沿转盘第二壳体的径向设有第一分隔件,以将转盘第二壳体分隔为第一吸湿区和第一再生区;所述转盘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分隔件,以将转盘第一壳体分隔为第二吸湿区和第二再生区;第二分隔件与第一分隔件相对设置,转盘位于第二分隔件与第一分隔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再生壳体,其连通所述第一再生区和/或所述第二再生区;再生壳体位于转盘的一侧,以对所述再生区对应于所述转盘的部分进行脱附水分;其中,再生壳体内具有气流空间,以形成第三气流通道;转盘的另一侧与转盘第二壳体的第一再生区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四气流通道;第三气流通道或第四气流通道与所述冷凝器连通,第四气流通道或第三气流通道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使所述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经所述冷凝器进行加热,进入第三气流通道或第四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到达第四气流通道或第三气流通道,经由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凝以形成为所述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再次进入所述冷凝器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在第二吸湿区,所述转盘的一个侧面与转盘第一壳体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第一吸湿区,转盘的相对另一个侧面与转盘第二壳体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与滚筒出气口连通,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与滚筒进气口连通,以使滚筒内的湿气流经由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滚筒进气口和吸湿区连通,以使吸湿区的气流穿过转盘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进入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用于对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入到滚筒之前进行预加热。
进一步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机构,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转盘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和吸湿区的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切换机构,所述第二切换机构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连通或断开。
进一步地,烘干装置还包括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一分隔件上的第一硬质件和第一柔性件,且所述第一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以及,
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二分隔件上的第二硬质件和第二柔性件,且所述第二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其中,
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在面向所述转盘的方位设置有容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的凹槽;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凸出于凹槽的边缘。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分别与所述转盘表面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分别与所述转盘之间设有0.2-2mm的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滚筒进气口和滚筒出气口分别设置于滚筒旋转轴的相对两端;且滚筒进气口和/或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旋转轴;或者,滚筒进气口和/或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内的最高水位。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通过吸湿排湿构件可将来自于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吸附,由此将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出到滚筒中,干燥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再生气流与热泵加热模块进行热交换后可得到干燥和高温的气流,可对吸湿排湿构件进行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可使吸湿排湿构件恢复吸湿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吸湿排湿构件增设循环再生的功能,持续保持吸湿排湿构件的吸湿能力,以便于持续、高效的实现除湿烘干,这样省电省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衣物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方式的吸湿排湿构件的爆炸分解图;
附图标记:
吸湿排湿构件10;滚筒20;蒸发器30;冷凝器40;再生壳体安装部50;第一硬质件51;第一柔性件52;第二硬质件53;第二柔性件54;第一切换机构60;第二切换机构70;
转盘第一壳体111;第二分隔件1111;出风管道1112;转盘第二壳体112;第一分隔件1121;转盘120;密封垫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如图1-图4所示,包括:吸湿排湿构件10和热泵加热模块。吸湿排湿构件10与滚筒20连通;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用于吸附来自于所述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并将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出到滚筒中;热泵加热模块,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连通,用于将干燥的再生气流输出到吸湿排湿构件,以将吸湿排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使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恢复吸湿能力;其中,吸湿排湿构件设置在所述滚筒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所在平面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线平行。吸湿排湿构件10例如可以采用吸湿性能好的材料制作,可将来自于滚筒20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吸附,由此将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出到滚筒中,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热泵加热模块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40和蒸发器30等,通过铜管依次连接构成热泵循环系统,铜管内设有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的流动,实现与外部的再生气流进行热交换;再生气流与热泵加热模块进行热交换后可得到相对干燥和高温的气流,可对吸湿排湿构件进行至少一部分水分脱附,可使吸湿排湿构件至少部分恢复吸湿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吸湿排湿构件10增设循环再生的功能,持续保持吸湿排湿构件10的吸湿能力,以便于持续、高效的实现除湿烘干,省电省时。图1中所示的箭头1的方向为来自于滚筒20内的潮湿气流的流动方向,图1中所示的箭头2的方向为再生气流的流动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吸湿排湿构件10可水平地设置在滚筒20的上方或下方,且吸湿排湿构件10所在平面与滚筒20的旋转轴线平行设置,可使衣物处理设备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转盘壳体,其内设有分隔件,以将转盘壳体至少分隔为吸湿区和再生区;转盘120,其容置于所述转盘壳体内,所述转盘设为相对于所述转盘壳体转动;其中,所述吸湿区与所述滚筒连通;所述再生区与所述热泵加热模块连通。转盘120可选用吸湿性能好的材料制作,例如可以是沸石、氯化锂、硅胶、改性硅胶或13X(钠X型)分子筛等。具体地,吸湿排湿构件还可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可以包括电机,电机可驱动转盘120旋转。吸湿区可通入来自于滚筒20内的潮湿气流,潮湿气流穿过转盘120后得到干燥循环气流再进入滚筒内;再生区可通入高温干燥的再生气流对转盘120的部分进行脱附水分,因此转盘120在不断地周向旋转过程中,是循环经过吸湿区和再生区,从而不断地完成吸附水分和脱附水分的过程。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泵加热模块包括:蒸发器30,其与再生区连通,用于对再生区输出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以形成为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以及,冷凝器40,其与所述蒸发器30连通,用于对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进行加热,以输出到再生区,以将转盘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使所述转盘120恢复吸湿能力。再生气流经由再生区对转盘120进行脱附水分后变为高温高湿的再生气流,高温高湿的再生气流进入蒸发器30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高温高湿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除水,得到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进入冷凝器40进行加热,得到高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进入到再生区,以将旋转至再生区的转盘120进行部分脱附水分,以此循环往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盘壳体包括转盘第一壳体111(即转盘上壳体)和转盘第二壳体112(即转盘下壳体);例如,转盘壳体可设为圆形结构,那么沿转盘第二壳体112的径向可设有第一分隔件1121,以将转盘第二壳体112分隔为第一吸湿区和第一再生区,且可使第一吸湿区和第一再生区均为大体扇形空间;所述转盘第一壳体111设有第二分隔件1111,以将转盘第一壳体111分隔为第二吸湿区和第二再生区;第二分隔件1111与第一分隔件1121相对设置,转盘120位于第二分隔件与第一分隔件之间;那么第一吸湿区和第二吸湿区以转盘120的侧面对称设置,同理第一再生区和第二再生区也以转盘120的侧面对称设置。例如是转盘第一壳体111或转盘第二壳体112上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密封条,转盘第一壳体111和转盘第二壳体112扣合连接时以实现密封。吸湿区的面积可设为大于再生区的面积,这样转盘120的大部分均处于吸湿区,从而可进一步提高转盘120的吸湿效率及吸湿效果。第二分隔件1111与第一分隔件1121均可设为突出于转盘第一壳体111和转盘第二壳体112的内壁,第二分隔件1111与第一分隔件1121的高度以不干涉转盘120的转动密封为佳,这样可防止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与再生气流互相窜通。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高温干燥再生气流可均匀地送入转盘120,以提高其快速脱附水分的能力,优选的方案为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再生壳体。在转盘第一壳体111的第二再生区可设有再生壳体安装部50,将再生壳体安装至转盘第一壳体111的再生壳体安装部;再生壳体位于转盘120的一侧,以对再生区对应于所述转盘的部分进行水分脱附;当然也可以不设置该再生壳体,在转盘第一壳体111和转盘第二壳体112上对称设置第一再生区和第二再生区即可。其中,再生壳体内具有气流空间,以形成第三气流通道;转盘120的另一侧与转盘第二壳体112的第一再生区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四气流通道。再生壳体可设为扇形体结构,与第二再生区的形状大致相对应,可位于转盘120的上方且靠近转盘120;再生壳体内可设有均风板,均风板上可设有若干个风孔,以达到进入第三气流通道内的高温干燥再生气流均匀地送入转盘120,由上至下穿过转盘120到达第四气流通道;当转盘200旋转至再生区时,再生气流对该部分的转盘120进行加热,使该部分的水分快速脱附,由再生气流带走进入蒸发器30,经由蒸发器30进行冷凝以形成为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再进入冷凝器40进行加热,以得到高温干燥再生气流进入第三气流通道内,由此循环往复;从而使转盘120一直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了吸湿的效率及效果。具体地,再生壳体50与转盘第一壳体111之间可设有密封垫510,以防止再生气流的逸散,起到一定的密封效果,同时也可防止热量损失。
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吸湿区,所述转盘120的顶面与转盘第一壳体111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第一吸湿区,转盘120的底面与转盘第二壳体112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与滚筒出气口连通,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与滚筒进气口连通,以使滚筒内20的湿气流经由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120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示例性实施例中,滚筒内排出的湿循环气流进入第二气流通道内并进行扩散,湿循环气流由下至上穿过转盘120,转盘120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使湿循环气流可变为干燥循环气流,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采用转盘120吸附湿循环气流中的水分,可以避免采用蒸发器带来的对潮湿空气的吸湿能力下降。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40分别与滚筒进气口和吸湿区连通,以使吸湿区的气流穿过转盘120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进入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用于对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入到滚筒之前进行预加热。将热泵加热模块中的冷凝器用于对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入到滚筒之前进行预加热,当然也可以是加热器来替换冷凝器,以提高干燥气流的温度,使其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一切换机构60,所述第一切换机构60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转盘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和吸湿区的连通或断开。在转盘第一壳体111上可设有出风管道1112,将第一切换机构可安装于出风管道1112与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第一切换机构可以是电磁阀,通过控制第一切换机构可实现将出风管道1112与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断开,以对来自于滚筒内的潮湿气流到达吸湿区,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穿过转盘120后,变为干燥气流后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形成开路;或者,通过控制第一切换机构可实现将出风管道1112与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进行相连通,以对来自于滚筒内的潮湿气流到达吸湿区,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穿过转盘120后,变为干燥气流后进入冷凝器进行加热,再进入滚筒,形成闭路的循环气流。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还包括第二切换机构70,所述第二切换机构70位于所述蒸发器30和所述冷凝器40之间,所述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连通或断开。第二切换机构可以是电磁阀,第二切换机构可设于蒸发器30的出风口和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通过控制第二切换机构可以实现对蒸发器30的出风口和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断开,可将高温高湿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除水后,得到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直接排放至大气中,形成开路;或者是通过控制第二切换机构可以实现对蒸发器30的出风口和冷凝器40的进风口连接处相连通,以对高温高湿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除水后,得到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输入到冷凝器40,进行加热后进入再生区由上至下穿过转盘120,再进入蒸发器30,由此循环形成闭路的再生气流。
一些实施例中,烘干装置还包括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一分隔件1121上的第一硬质件51和第一柔性件52,且所述第一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以及,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二分隔件1111上的第二硬质件53和第二柔性件54,且所述第二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其中,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在面向所述转盘的方位设置有容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的凹槽;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凸出于凹槽的边缘。第一柔性件52或部分嵌入第一硬质件51的凹槽中,通过第一柔性件52的挤压变形产生的涨紧力使得第一柔性件52相对固定于第一硬质件51上,再通过螺钉将第一硬质件51固定于第一分隔件上,同理可将第二柔性件54固定于第二硬质件53上,再通过螺钉将第二硬质件53固定于第二分隔件上;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尽量贴附于转盘120的上下表面但又不接触,即在转动过程中与面向其上下表面的柔性件不产生干涉,同时它们又足够靠近,能够保持位于转盘120同一表面上、位于柔性件两侧的再生区和吸湿区的气流能够相对隔离,达到动态的密封效果。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可以为软胶或者毛条;第一柔性件可以与第二柔性件采用相同材料,也可以不同。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件52和所述第二柔性件54分别与所述转盘表面接触;或者,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分别与所述转盘之间设有0.2-2mm的间隙。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与转盘120的上下表面择一地或分别接触甚至产生干涉,可达到更优的密封效果,但这样会相应地增大转盘120的转动阻力。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与转盘120的上下表面给出了一个较为优选的预设间隙范围,在该范围内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与转盘120不会接触,对再生区和吸湿区的气流能够相对隔离,可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密封效果,从而达到动态的密封效果;也可防止第一柔性件52和第二柔性件54与转盘120的摩擦,从而可降低转盘120的转动阻力。
一些实施例中,衣物处理设备可包括:滚筒和烘干装置。滚筒设有滚筒进气口和滚筒出气口,滚筒进气口和滚筒出气口分别设置于滚筒旋转轴的相对两端;且滚筒进气口和/或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旋转轴;或者滚筒进气口和/或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内的最高水位。烘干装置可包括吸湿排湿构件10和热泵加热模块。吸湿排湿构件10可包括转盘120。具体地,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与滚筒出气口连通,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与滚筒进气口连通;滚筒内的潮湿气流经由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120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以形成干燥气流;其中,转盘120用于吸附来自于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吸湿排湿构件10例如可以采用吸湿性能好的材料制作,可将来自于滚筒20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吸附,由此将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出到滚筒中,干燥循环气流通过滚筒进气口进入滚筒内,与衣物充分接触,提高烘干效率,降低能耗;热泵加热模块可包括压缩机、冷凝器40和蒸发器30等,通过铜管依次连接构成热泵循环系统,铜管内设有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的流动,实现与再生气流进行热交换;再生气流与热泵加热模块进行热交换后可得到干燥和高温的气流,可对吸湿排湿构件进行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可使吸湿排湿构件恢复吸湿能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针对吸湿排湿构件10增设循环再生的功能,持续保持吸湿排湿构件10的吸湿能力,以便于持续、高效的实现除湿烘干,省电省时。图1中所示的箭头1的方向为来自于滚筒20内的潮湿气流的流动方向,图1中所示的箭头2的方向为再生气流的流动方向。
一些实施例中,滚筒的出气口和进气口都设置在最高水位之上,这样不需要等滚筒内的洗涤水完全排干才能启动烘干装置进行工作,可实现烘干装置在启动工作时机的选择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12)

1.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湿排湿构件,其与滚筒连通;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用于吸附来自于所述滚筒内的潮湿气流中的水分;
热泵加热模块,其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连通以将所述吸湿排湿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其中,
所述吸湿排湿构件设置在所述滚筒的上方或下方,且所述吸湿排湿构件所在平面与所述滚筒的旋转轴线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排湿构件包括:
转盘壳体,其内设有分隔件,以将所述转盘壳体至少分隔为吸湿区和再生区;
转盘,其容置于所述转盘壳体内,所述转盘设为相对于所述转盘壳体转动;其中,
所述吸湿区与所述滚筒连通;所述再生区与所述热泵加热模块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加热模块包括:
蒸发器,其与所述再生区连通,用于对所述再生区输出的再生气流进行冷凝以形成为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以及,
冷凝器,其与所述蒸发器连通,用于对所述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进行加热,以输出到所述再生区,以将所述转盘的至少一部分脱附水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壳体包括转盘第一壳体和转盘第二壳体;
所述转盘第二壳体设有第一分隔件,以将转盘第二壳体分隔为第一吸湿区和第一再生区;
所述转盘第一壳体设有第二分隔件,以将转盘第一壳体分隔为第二吸湿区和第二再生区;
第二分隔件与第一分隔件相对设置,转盘位于第二分隔件与第一分隔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再生壳体,其连通所述第一再生区和/或所述第二再生区;
所述再生壳体位于所述转盘的一侧,以对所述再生区对应于所述转盘的部分进行脱附水分;其中,
所述再生壳体内具有气流空间,以形成第三气流通道;转盘的另一侧与转盘第二壳体的第一再生区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四气流通道;
第三气流通道或第四气流通道与所述冷凝器连通,第四气流通道或第三气流通道与所述蒸发器连通,以使所述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经所述冷凝器进行加热,进入第三气流通道或第四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到达第四气流通道或第三气流通道,经由所述蒸发器进行冷凝以形成为所述相对低温干燥的再生气流再次进入所述冷凝器进行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吸湿区,所述转盘的一个侧面与转盘第一壳体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气流通道;在所述第一吸湿区,转盘的相对另一个侧面与转盘第二壳体的部分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二气流通道;
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与滚筒出气口连通,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与滚筒进气口连通,以使滚筒内的湿气流经由第二气流通道或第一气流通道并穿过转盘到达第一气流通道或第二气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滚筒进气口和吸湿区连通,以使吸湿区的气流进入所述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用于对产生的干燥气流输入到滚筒之前进行预加热。
8.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切换机构,所述第一切换机构位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转盘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冷凝器和吸湿区的连通或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切换机构,所述第二切换机构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切换机构用于控制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连通或断开。
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一分隔件上的第一硬质件和第一柔性件,且所述第一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以及,
依次叠放设置于第二分隔件上的第二硬质件和第二柔性件,且所述第二柔性件靠近所述转盘;其中,
所述第一硬质件和/或所述第二硬质件在面向所述转盘的方位设置有容置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的凹槽;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或所述第二柔性件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凸出于凹槽的边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分别与所述转盘表面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柔性件和所述第二柔性件分别与所述转盘之间设有0.2-2mm的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筒进气口和所述滚筒出气口分别设置于滚筒旋转轴的相对两端;且所述滚筒进气口和/或所述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旋转轴;或者,
所述滚筒进气口和/或所述滚筒出气口高于滚筒内的最高水位。
CN202320309263.5U 2023-02-17 2023-02-17 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19315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9263.5U CN219315306U (zh) 2023-02-17 2023-02-17 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9263.5U CN219315306U (zh) 2023-02-17 2023-02-17 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5306U true CN219315306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231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9263.5U Active CN219315306U (zh) 2023-02-17 2023-02-17 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5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9465B1 (ko) 건조기
JP2010131583A (ja) 低消費電力の除湿装置
CN104548873A (zh) 除湿装置及采用了除湿装置的冰箱或冰柜
CN220486100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JP2009285225A (ja) ハイブリッド式乾燥機
JP5723132B2 (ja) 洗濯乾燥機
CN219315306U (zh) 衣物处理设备
JPH10205820A (ja) 空調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15875815A (zh) 转轮除湿机的控制方法、装置、转轮除湿机和存储介质
KR102373185B1 (ko) 에너지 절약형 듀플렉스 에어드라이어
JP2010167178A (ja) 洗濯乾燥機
CN114543176A (zh) 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JPH09108496A (ja) 除湿装置付き衣類乾燥機
CN219861989U (zh) 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CN219861987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9385718U (zh) 一种洗护设备
CN220149896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19908179U (zh) 一种具有烘干功能的衣物处理装置
CN220079486U (zh) 一种烘干模组及衣物处理设备
CN218511048U (zh) 一种封闭环境专用除湿机
JP2016084982A (ja) 除湿装置
CN219908316U (zh) 一种除湿模块及洗护设备
CN219621459U (zh) 烘干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CN220707562U (zh) 一种用于工业转轮除湿超低电耗联供装置
JPS61212311A (ja) 除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