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23520U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23520U
CN219123520U CN202223298865.XU CN202223298865U CN219123520U CN 219123520 U CN219123520 U CN 219123520U CN 202223298865 U CN202223298865 U CN 202223298865U CN 219123520 U CN219123520 U CN 219123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s
component
pair
circuit 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88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勇
李子豪
黄�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dvanced Connectek Shenzhen Ltd
Original Assignee
Advanced Connectek Shenzhe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dvanced Connectek Shenzhen Ltd filed Critical Advanced Connectek Shenzhen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23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23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电连接器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板、电连接器以及保护件。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的侧缘。保护件在侧缘处套设电连接器且啮合于电路板,以覆盖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焊接处。侧缘的尺寸大于保护件的尺寸。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现今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模组及组装于电路模组上之壳体,其中电路模组包括电路板与其上的电连接器及相关电子元件。为了达到保护效果,壳体采扣合式设计以包覆前述的电路板与相关电子元件,并使电连接器外露于壳体,以供外部电连接器进行插接的动作。
但在前述电连接器插拔于外部电连接器,会产生二者间固定端受到插拔力时,其中电路模组结构间的稳定性不足,进而导致电路模组内部的构件容易产生变形或焊接处脱离等容易损坏的缺失,因此前述电连接器组件常应用于缆线电连接器时,正因缆线电连接器的体积较小而不易产生上述缺失。一旦应用于较大电路板或是非固定尺寸、非固定外形的电路板时,除了所述扣合式的壳体不易随之增加体积之外,也无法随意变更设计,因而明显不利于制造工艺与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提供电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保护件且不受限于电路板的尺寸或外形。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路板、电连接器以及保护件。电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的侧缘。保护件在侧缘处套设电连接器且啮合于电路板,以覆盖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焊接处。侧缘的尺寸大于保护件的尺寸。
优选地,上述的保护件是可承受变形加工的金属板件。
优选地,上述的保护件包括部件一、部件二与部件三,部件二连接在部件一与部件三之间,部件二具有开口以供电连接器穿过,部件一与部件三分别相对于部件二弯折而交错地啮合于电路板。
优选地,上述的部件一与部件三分别具有至少一接脚,以嵌入且电性连接电路板的至少一电连接部。
优选地,上述的至少一接脚呈叉式结构,以插入并嵌合于对应的至少一电连接部。
优选地,上述的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的表面一与表面二,部件一的至少一接脚经表面一插入电路板,部件三的至少一接脚经表面二插入电路板,以使电路板夹层在部件一与部件三之间。部件一覆盖表面一的局部,部件三覆盖表面二的局部。
优选地,上述的部件一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以使部件一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上。部件三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以使部件三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上。接脚一的其中之一、接脚二的其中之一与接脚三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接脚一的其中之另一、接脚二的其中之另一与接脚三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接脚三位于接脚一与接脚二之间,且沿着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接脚三错位于接脚一与接脚二。
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沿对接轴向而连接另一电连接器,部件一沿对接轴向的尺寸异于部件三沿对接轴向的尺寸。
优选地,上述的部件一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以使部件一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上。部件三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以使所述部件三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上。接脚一的其中之一、接脚二的其中之一与接脚三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接脚一的其中之另一、接脚二的其中之另一与接脚三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接脚三位于接脚一与接脚二之间,接脚一、接脚二与接脚三同位于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上。
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沿对接轴向而连接另一电连接器,部件一沿对接轴向的尺寸等于部件三沿对接轴向的尺寸。
优选地,上述的部件二还具有抽引唇部,环绕地抵接于电连接器,且抽引唇部的抽引方向背离部件一与部件三。
优选地,上述的部件一与部件三各具有凸包,抵接于电连接器面对侧缘的表面。
优选地,上述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多个端子与金属壳,端子配置于绝缘体,端子与绝缘体组装于金属壳之内,凸包抵接于金属壳。
优选地,上述的电子装置具有配置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位于保护件的范围之外。
基于上述,电连接器组件在应付电路板大于电连接器,也就是当电连接器焊接在电路板的侧缘,且侧缘的尺寸大于电连接器的情形时,通过保护件在所述侧缘处套设于电连接器,且进一步地啮合于电路板,据以撑持在电路板上且覆盖在电连接器与电路板侧缘的焊接处,而得以对电路板与电连接器提供保护效果。同时,也因保护件是啮合至电路板,因此也让电连接器、电路板与保护件三者之间存在对应的结构连接强度,以使电连接器能稳固地设置于电路板而提高其耐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以另一视角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
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或图2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5是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7以另一视角绘示图6的电连接器组件。
图8是图6或图7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
符号说明
10:电子装置
100:电连接器组件
110、410:电连接器
111:绝缘体
112:金属壳
113:端子
120、420:电路板
121、122、123、421、422、423:电连接部
124:侧缘
130、430:保护件
131、431:接脚一
132、432:接脚二
133、433:接脚三
134、434:抵接凸部
135、435:抽引唇部
136a、136b、137、436a:凸包
200:电子元件
300:外壳
A1、B1:部件一
A2、B2:部件二
A3、B3:部件三
L1、L2、L3、L4:轴线
S1、S3:表面一
S2、S4:表面二
X-Y-Z:直角座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示意图。图2以另一视角绘示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在此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10包括电连接器组件100、电子元件200与外壳300,其中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大部分与电子元件200容置于外壳300的内部空间,仅电连接器组件100的部分露出外壳300以利于与另一电子装置(未绘示)的另一电连接器(未绘示)连接。
再者,电子装置10是指具有附加或扩充效能的电子装置,即其电子元件200用以提供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附加或扩充效能,而非用于现有技术中体积较小的缆线电连接器。
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20、电连接器110以及保护件130。电连接器110焊接于电路板120的侧缘124。保护件130在侧缘124处套设电连接器110,且保护件130啮合于电路板120,以覆盖电连接器110与电路板120的焊接处。电路板120在侧缘124处的尺寸大于保护件130与电连接器110的尺寸。在此,电连接器110适于沿Y轴而相对于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所述另一电连接器进行插拔对接,而电路板120实质上座落于X-Y平面上,即电路板120的表面一S1与表面二S2彼此相对且分别平行于X-Y平面。
正因电路板120的面积大于电连接器110与保护件130,且电子装置10的外壳300主要在于作为容置这些构件与提供初步的保护效果,其实质上对于电连接器110与电路板120之间的结构连接强度与保护并无太大助益,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保护件130进一步地覆盖电连接器110与电路板120,同时保护件130于套设电连接器110后再啮合于电路板120,因此形成电连接器110、电路板120与保护件130三者之间的结构连结关系,据以提高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整体结构强度与稳固性。
图3与图4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或图2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3与图4并对照图1或图2,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130是可承受变形加工的金属板件,在将电连接器110焊接至电路板120后,图3与图4所示保护件130还须先套接于电连接器110(使电连接器110 穿过保护件130所示位于中央处的开口),再予以弯折后方嵌入电路板120。据此,本实施例的保护件130包括部件一A1、部件二A2与部件三A3,部件二A2连接在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之间,部件二A2具有开口以供电连接器110穿过,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分别相对于部件二A2弯折而交错地啮合于电路板120。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分别具有至少一接脚,以嵌入且电性连接电路板120的至少一电连接部。
详细来说,部件一A1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131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132,以使部件一A1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120上。部件三A3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133,以使部件三A3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120上。接脚一131的其中之一、接脚二132的其中之一与接脚三133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接脚一131的其中之另一、接脚二132的其中之另一与接脚三133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接脚三133位于接脚一131与接脚二132之间,且沿着电连接器110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即Y轴),接脚三133错位于接脚一131与接脚二132。此即是因部件一A1沿对接轴向(Y轴)的尺寸异于部件三A3沿对接轴向(Y轴)的尺寸,且实际上本实施例的部件一A1沿对接轴向(Y轴)的尺寸是大于部件三A3沿对接轴向(Y轴)的尺寸,进而使这些接脚三133需沿X轴相对于接脚一131与接脚二132存在位移而达到交错效果。如图1所示,部件一A1还具有抵接凸部134,其位于接脚一131与接脚二132之间且同沿轴线L1配置,接脚三133则位于轴线L2上,轴线L1与轴线L2分别平行Y轴而彼此不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10包括绝缘体111、多个端子113与金属壳112,端子113配置于绝缘体111,且端子113与绝缘体111组装于金属壳112之内,端子113的焊接端用以焊接在电路板120的表面一S1与表面二S2的接垫上,且这些焊接端分别沿轴线L3、L4呈双排配置,其中轴线L3、L4分别平行X轴而彼此不重合,进而使电连接器110实质上承靠在电路板120的侧缘124。
在本实施例中,电路板120的电连接部121~123分别对应连接前述接脚一131、接脚二132与接脚三133。电连接部121~123分别具有开孔(hole)与接垫(pad),而接脚一131与接脚三133分别呈叉式(fork)结构,以利插入前述开孔后得以干涉且嵌合于孔壁,之后再加以焊接,即可以焊接材(未绘示)连接起接脚一131、接脚二132与接脚三133以及对应的电连接部121~123,而同时达到接着固定与电性导通的效果。
总的来说,部件一A1的接脚一131、接脚二132经表面一S1插入电路板120,部件三A3的接脚三133经表面二S2插入电路板120,以使电路板120夹层在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之间,同时部件一A1覆盖表面一S1的局部,部件三A3覆盖表面二S2的局部,以使电连接器110与电路板120的焊接处皆位于保护件130的覆盖范围内。
另外,如图3与图4所示,保护件130的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各具有凸包136a、136b,其用以提供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撑持于电路板120上所需的结构强度,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对外力的抵抗效果。
图5是图1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剖视图。请参考图5并对照图1与图3,本实施例的部件二A2还具有抽引唇部135,环绕地抵接于电连接器110的金属壳112,且抽引唇部135的抽引方向(朝向正Y轴方向)背离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而达到前述部件二A2套接于电连接器110的状态,且让电连接器110的局部抵靠在电路板120的侧缘124与部件二A2之间。同时,如图5所示,部件一A1与部件三A3各具有凸包137,抵接于电连接器110面对侧缘124的表面。此举让电连接器110也成为防止保护件130从电路板120退出的止挡结构。如图3所示,保护件130是朝负Y轴方向套接过电连接器110后才进一步弯折而嵌入电路板120,因此藉由前述凸包137与电连接器110的金属壳112的抵接,据以防止保护件130朝正Y轴方向退出电路板120的可能。
还需提及的是,本实施例对于彼此接触的抽引唇部135与电连接器110的金属壳112,或是部件一A1的局部表面与金属壳112的接触局部,也就是构件之间存在面接触的地方,还可进一步地施加焊接(welding)工艺,而增加电连接器110与保护件130的结构结合强度。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局部示意图。图7以另一视角绘示图6的电连接器组件。图8是图6或图7的电连接器组件的侧视图。请同时参考图6至图8,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410、电路板420与保护件430,保护件430类似于前述实施例而区分为部件一B1、部件二B2与部件三B3,且让部件二B2套接于电连接器410后进一步地弯折部件一B1与部件三B3,而使部件一B1与部件三B3分别嵌入电路板420,且部件一B1覆盖表面一S3的局部,部件三B3覆盖表面二S4的局部。
在本实施例中,部件一B1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431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432,以使部件一B1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420上。部件三B3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433,以使部件三B3呈U形覆盖于电路板420上。接脚一431的其中之一、接脚二432的其中之一与接脚三433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接脚一431的其中之另一、接脚二432的其中之另一与接脚三433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接脚三433位于接脚一431与接脚二432之间,接脚一431、接脚二432与接脚三433同位于电连接器410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即Y轴)上。部件一B1沿对接轴向的尺寸等于部件三B3沿对接轴向的尺寸。换句话说,如图6所示,接脚一431、接脚二432与接脚三433同位于轴线L2上,而保护件430的抵接凸部434位于轴线L1上且与轴线L2存在位移,以使抵接凸部434相对于接脚所在的轴线L2存在错位。此举相对于与接脚一431、接脚二432与接脚三433对应电性连接的电连接部421、422与423也存在同样的配置特征。另,与前述实施例类似地,本实施例的部件一B1也具有凸包436a,而提高部件一B1的结构强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组件在应付电路板大于电连接器,也就是当电连接器焊接在电路板的侧缘,且侧缘的尺寸大于电连接器的情形时,通过保护件在所述侧缘处套设于电连接器,且进一步地啮合于电路板,据以撑持在电路板上且覆盖在电连接器与电路板侧缘的焊接处,而得以对电路板与电连接器提供保护效果。同时,也因保护件是啮合至电路板,因此也让电连接器、电路板与保护件三者之间存在对应的结构连接强度,以使电连接器能稳固地设置于电路板而提高其耐用性。
在此,保护件是可供变形加工与冲压成型的金属板件,其包括彼此连接的部件一、部件二与部件三。因此通过部件二套接于电连接器,再以部件一、部件三分别相对于部件二弯折,而使部件一与部件三的接脚得以嵌入电路板,进而分别覆盖电路板的局部表面,尤其是对电连接器与电路板的焊接处提供保护,同时部件一与部件三也通过其接脚嵌入电路板所达到的固定效果与撑持效果,无论是在电连接器组件的插拔对接过程,或是有其他外力的施加时,皆能因部件一与部件三的这些结构特征而提高抵抗能力,进而增加电连接器组件的耐用性。

Claims (14)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适用于电子装置,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电路板;
电连接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的侧缘;以及
保护件,在所述侧缘处套设所述电连接器且啮合于所述电路板,以覆盖所述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的焊接处,所述侧缘的尺寸大于所述保护件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是可承受变形加工的金属板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件包括部件一、部件二与部件三,所述部件二连接在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之间,所述部件二具有开口以供所述电连接器穿过,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分别相对于所述部件二弯折而交错地啮合于所述电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分别具有至少一接脚,以嵌入且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的至少一电连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接脚呈叉式结构,以插入并嵌合于对应的所述至少一电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具有彼此相对的表面一与表面二,所述部件一的所述至少一接脚经所述表面一插入所述电路板,所述部件三的所述至少一接脚经所述表面二插入所述电路板,以使所述电路板夹层在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之间,所述部件一覆盖所述表面一的局部,所述部件三覆盖所述表面二的局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一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以使所述部件一呈U形覆盖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部件三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以使所述部件三呈U形覆盖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一对接脚一的其中之一、所述一对接脚二的其中之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三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所述一对接脚一的其中之另一、所述一对接脚二的其中之另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三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所述一对接脚三位于所述一对接脚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二之间,且沿着所述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所述一对接脚三错位于所述一对接脚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沿对接轴向而连接另一电连接器,所述部件一沿所述对接轴向的尺寸异于所述部件三沿所述对接轴向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一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一与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二,以使所述部件一呈U形覆盖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部件三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接脚三,以使所述部件三呈U形覆盖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一对接脚一的其中之一、所述一对接脚二的其中之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三的其中之一位于同一侧,所述一对接脚一的其中之另一、所述一对接脚二的其中之另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三的其中之另一位于另一侧,所述一对接脚三位于所述一对接脚一与所述一对接脚二之间,所述一对接脚一、所述一对接脚二与所述一对接脚三同位于所述电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的对接轴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沿对接轴向而连接另一电连接器,所述部件一沿所述对接轴向的尺寸等于所述部件三沿所述对接轴向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二还具有抽引唇部,环绕地抵接于所述电连接器,且所述抽引唇部的抽引方向背离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一与所述部件三各具有凸包,抵接于所述电连接器面对所述侧缘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多个端子与金属壳,所述多个端子配置于所述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与所述绝缘体组装于所述金属壳之内,所述凸包抵接于所述金属壳。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具有配置在所述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位于所述保护件的范围之外。
CN202223298865.XU 2022-01-06 2022-12-09 电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1912352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0144U TWM627379U (zh) 2022-01-06 2022-01-06 電連接器組件
TW111200144 2022-01-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23520U true CN219123520U (zh) 2023-06-02

Family

ID=825600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7413.7A Pending CN116404442A (zh) 2022-01-06 2022-12-09 电连接器组件
CN202223298865.XU Active CN219123520U (zh) 2022-01-06 2022-12-09 电连接器组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77413.7A Pending CN116404442A (zh) 2022-01-06 2022-12-09 电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6404442A (zh)
TW (1) TWM62737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7379U (zh) 2022-05-21
CN116404442A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TWI513127B (zh) 附開關之同軸連接器
JP572157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回路基板組立体
EP3537546B1 (en) Connector
JP4618745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3905518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CN218867558U (zh) 紧凑型电连接器
CN211700673U (zh) 插座电连接器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JP5947640B2 (ja) 端子金具と基板の接続構造
US7891991B2 (en) Contact having soldered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parts
US11575222B2 (en) Socket structure
CN219123520U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2007109600A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US7955129B2 (en) Camera socket having fold-back contact terminals arranged in high density
TWI749671B (zh) 抗損耗傳輸裝置組
TW20053299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9535008U (zh) 插针组件和电子设备
KR102496088B1 (ko) 조인트 커넥터
JP4044646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214957480U (zh) 电连接器
CN219040796U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CN212412241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7507714U (zh) 一种连接母端结构、公母端子及端子连接器
JP518232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