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5566U -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5566U
CN219115566U CN202223103860.7U CN202223103860U CN219115566U CN 219115566 U CN219115566 U CN 219115566U CN 202223103860 U CN202223103860 U CN 202223103860U CN 219115566 U CN219115566 U CN 219115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rear floor
assembly
matching
floor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038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印
张志萌
李楚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038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5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5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5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分体式车体包括上车身和后地板梁架总成,后地板梁架总成在Z向上面向上车身后段设置并连接于上车身后段;上车身后段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后地板梁架总成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配合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其中,第一配合部、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分别与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配合,以将上车身后段与后地板梁架总成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体式车体及汽车,可以使得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模块化安装,有利于电池包的个性化设计及快速更换,提高整车的模块化和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现有技术的分体式车型结构中,前机舱总成、前地板总成及后地板总成形成下车体总成,然后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下车体总成、顶盖总成及顶盖横梁等连接形成白车身总成;其中,侧围总成与下车体总成从侧面Y向连接。
在分体式的车型结构中,上车身包含左侧围总成、顶盖总成、右侧围总成、顶盖横梁等,属于分立的不同部分。左侧围总成、右侧围总成为分立的部件,与下车体焊接通常为Y向上件,并进行固定;后地板总成由后地板梁架总成与后地板面板前段或后地板面板后段固定连接形成,再与上车身进行固定,此种结构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是结合的部件,模块化程度低,装配复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利于上下车体的模块化安装,动力系统尤其电池包的个性化设计;同时此种结构不利于整车的模块化设计,导致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
鉴于上述问题,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结合一体化,模块化程度低、装配不便,不利于上下车体的模块化安装以及整车模块化设计,导致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分体式车体,分体式车体包括上车身和后地板梁架总成,后地板梁架总成在Z向上面向上车身后段设置并连接于上车身后段;
上车身后段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
后地板梁架总成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配合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
其中,第一配合部与第一安装部配合,第二配合部与第二安装部配合,第三配合部与第三安装部配合,以将上车身后段与后地板梁架总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后段还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安装部;后地板梁架总成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配合部;第四配合部与第四安装部配合,以将上车身后段与后地板梁架总成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包括后地板面板前段及间隔布置的两个侧围总成,侧围总成连接于后地板面板前段;第三安装部设置在后地板面板前段上,第一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设置在侧围总成上。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后地板梁架总成包括后地板面板后段和后地板梁架,后地板面板后段设置于后地板梁架后段;第一配合部、第三配合部及第四配合部设置在后地板梁架上,用于配合连接第一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及第四安装部;第二配合部设置在后地板梁架后段,用于配合第二安装部以连接上车身。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后地板梁架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扭力盒、横梁及后连接板,两个纵梁与两个扭力盒分别连接,且沿Y向间隔布置,横梁连接于两个纵梁之间,后连接板连接于两个扭力盒之间;第一配合部设置在两个纵梁及两个扭力盒顶部,第三配合部设置在后连接板顶部,第四配合部设置在扭力盒上。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还包括后围板总成和扭力盒连接梁总成,后围板总成连接于后地板面板前段X向的一侧,布置在两个侧围总成之间,第二安装部设置在后围板总成;扭力盒连接梁总成连接于后地板面板前段X向的另一侧,扭力盒连接梁总成与侧围总成围成收容空间,收容空间用于布置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安装部与第一配合部自冲铆连接;第二安装部及第二配合部点焊连接;第三安装部与第三配合部采用流钻螺钉连接;第四安装部与第四配合部采用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的接触面还布置有结构胶,用于连接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
本实用新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还包括顶盖总成,顶盖总成连接于侧围总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分体式车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的有益效果有:
通过对分体式车体进行设计,将上车身与后地板梁架总成分立为两个单独的模块,在上车身的后段设计第二安装部、第三安装部及两个第一安装部,后地板梁架总成对应设计适配的第二配合部、第三配合部及两个第一配合部,以连接上车身,使得上车身的后段Z向连接下落到后地板梁架总成即可以实现模块化连接,提高整车模块化程度的同时,简化装配,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开发周期及开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及优点在后续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分体式车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上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后地板梁架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后地板梁架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分体式车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提供的汽车的模块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00、分体式车体; 110、上车身;
120、后地板梁架总成; 111、第一安装部;
112、第二安装部; 113、第三安装部;
121、第一配合部; 122、第二配合部;
123、第三配合部; 114、第四安装部;
124、第四配合部; 115、后地板面板前段;
116、侧围总成; 125、后地板面板后段;
126、后地板梁架; 1261、纵梁;
1262、扭力盒; 1263、横梁;
1264、后连接板; 117、扭力盒连接梁总成;
118、收容空间; 119、顶盖总成;
1000、汽车; 1121、后围板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本文给出的具体实施例是出于向本领域技术人员解释的目的,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总的一个发明构思即提供一种分体式车体100及汽车1000,通过对分体式车体100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将分体式车体100分为上车身110和后地板梁架总成120两大部分;其中,后地板面板前段115、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先与侧围总成116、顶盖总成119等连接成一体化的上车身110,将后地板面板后段125与后地板梁架126连接成一体化的后地板梁架总成120,上车身110、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分别形成一体化的结构模块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通过Z向连接与上车身110进行固定;同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上车身110及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模块化安装,对上车身110及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连接点进行设计,在上车身110的后段设计Z向及X向的安装部连接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在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对应设计Z向及X向的配合部以适配安装部连接上车身110;通过对上车身110及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安装点进行设计,解决了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结合一体化,模块化程度低、装配不便,不利于上下车体的模块化安装以及整车模块化设计,导致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描述中所提到的“X向、Y向、Z向”等坐标描述均参照整车坐标系予以解释,即以车头方向所在的直线为X方向,前车轮的轴向方向为Y方向,和地面垂直的方向为Z方向,其中X正向为车尾向,X负向为车头向,和地面垂直向上为Z正向,和地面垂直向下为Z负向。
基于上述的发明构思,对分体式车体100进行设计,请参阅1~图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首先提供一种分体式车体100,分体式车体100包括上车身110和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在Z向上面向上车身110后段设置并连接于上车身110后段;
上车身110后段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部111、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三安装部113;
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配合部121、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配合部122及第三配合部123;
其中,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安装部111配合,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二安装部112配合,第三配合部123与第三安装部113配合,以将上车身110后段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连接。
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将分体式车体100分为上车身110及后地板两梁架总成两大部分,后地板梁架总成120Z向面向上车身110后段设置,通过两个第一配合部121,第二配合部122及第三配合部123与上车身110的两个第一安装部111、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三安装部113配合连接;其中,上车身110的两个第一安装部111沿X向间隔设置,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三安装部113沿Y向间隔布置;两个第一安装部111分别位于上车身110后段的两侧,第二安装部112位于上车身110后段的后端,第三安装部113位于上车身110后段的前端,且两个第一安装部111、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三安装部113均朝向Z向,以围成方形;两个第一配合部121沿X向间隔设置,分别位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顶部两侧,第二配合部122与第三配合部123分别位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中段与前段的顶部,以Z向配合上车身110的两个第一安装部111、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三安装部113将上车身110连接;通过对分体式车体100结构的设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结合一体化,模块化程度低、装配不便,不利于上下车体的模块化安装以及整车模块化设计,导致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的问题。
进一步的,上车身110后段还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安装部114;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配合部124;第四配合部124与第四安装部114配合,以将上车身110后段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110后段还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计的两个第四安装部114,两个第四安装部114于上车身110后段左右两侧朝向X向,且每个第四安装部114沿Z向排布;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计的两个第四配合部124,两个第四配合部124分别位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X向的左右两侧,以适配连接上车身110的两个第四安装部114,在上车身110Z向连接后地板梁架126后实现X向的固定。
进一步的,上车身110包括后地板面板前段115及间隔布置的两个侧围总成116,侧围总成116连接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第三安装部113设置在后地板面板前段115上,第一安装部111和第四安装部114设置在侧围总成116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110包括后地板面板前段115及Y间隔布置的两个侧围总成116,后地板面板前段115布置于上车身110后段,两个侧围总成116分别连接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的左右两端,其中,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的前端布置第三安装部113,第一安装部111和第四安装部114设置在侧围总成116上,第一安装部111Z向高度高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第四安装部114Z向高度低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
进一步的,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包括后地板面板后段125和后地板梁架126,后地板面板后段125设置于后地板梁架126后段;第一配合部121、第三配合部123及第四配合部124设置在后地板梁架126上,用于配合连接第一安装部111、第三安装部113及第四安装部114;第二配合部122设置在后地板梁架126后段,用于配合第二安装部112以连接上车身11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包括后地板面板后段125和后地板梁架126,后地板面板后段125X向连接后地板梁架126,第二配合部122设计在后地板面板后段125的顶部,配合位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的后端的第二安装部112连接上车身110;第一配合部121、第三配合部123及第四配合部124均布置在后地板梁架126,其中,第一配合部121设置在后地板梁架126顶部的左右两侧,以配合第一安装部111Z向连接上车身110,第四配合部124设置在后地板梁架126的X相前端两侧,竖直布置,以配合第四安装部114X向固定连接上车身110。
进一步的,后地板梁架126包括两个纵梁1261、两个扭力盒1262、横梁1263及后连接板1264,两个纵梁1261与两个扭力盒1262分别连接,且沿Y向间隔布置,横梁1263连接于两个纵梁1261之间,后连接板1264连接于两个扭力盒1262之间;第一配合部121设置在两个纵梁1261及扭力盒1262顶部、第三配合部123设置在后连接板1264顶部,第四配合部124设置在扭力盒1262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后地板梁架126包括两个纵梁1261、两个扭力盒1262、横梁1263及后连接板1264;横梁1263连接后地板面板后段125,第一配合部121设置在左右两个纵梁1261及两个扭力盒1262的顶部,第三配合部123设置在左右两个扭力盒1262之间的后连接板1264的顶部,第四配合部124设置在左右两个扭力盒1262远离横梁1263一端的X向,沿Z向竖直排布。
进一步的,上车身110还包括后围板总成1121和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后围板总成1121布置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X向的一侧,连接于两个侧围总成116之间,第二安装部112设计在后围板总成1121上;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连接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X向的另一侧,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与侧围总成116围成收容空间118,收容空间118用于布置电池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110还包括后围板总成1121和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后围板总成1121布置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的后端,同时Y向两侧分别连接两个侧围总成116,第二安装部112设计在后围板总成1121上,第二安装部112与第三安装部113平行,以连接后地板面板后段125的第二配合部122;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与后地板面板前段115远离后围板总成1121的一端连接,第三安装部113设置在后地板面板前段115与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连接点相邻处的顶部;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与侧围总成116围成收容空间118,收容空间118用于电池包的布置;通过对收容空间118的设计,使得后地板梁架总成120与上车身110的连接不影响电池包的布置,使得电池包可以实现个性化设计,以及快速更换,从而提高整车的模块化。
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车身110后段”由两个侧围总成116、扭力盒连接梁总成117、后地板面板前段115及后围板总成1121构成;通过在上车身110后段的各部件设计第一安装部111、第二安装部112、第三安装部113及第四安装部114,使得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模块化,实现Z向分体式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部111与第一配合部121自冲铆连接;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二配合部122点焊连接;第三安装部113与第三配合部123采用流钻螺钉连接;第四安装部114与第四配合部124采用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之间的连接形式,包含螺栓连接,焊接、自冲铆连接、结构胶连接及流钻螺钉(FDS)连接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根据实际连接需要确定。由于纵梁1261及扭力盒1262可以采用铸铝设计,因此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安装部111采用自冲铆连接,为了使扭力盒1262与侧围总成116连接稳固,第四安装部114与第四配合部124采用螺栓连接,后地板面板前段115及后地板面板后段125可以采用钢板设计,因此第二安装部112及第二配合部122点焊连接,使得连接更加稳固,后连接板1264设置螺孔不便及焊接不便于操作,因此第三安装部113与第三配合部123采用流钻螺钉连接。通过采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组合将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连接,使得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连接稳定性得到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车身110及后地板梁架总成120不同的材质,优先选择不同的连接工艺,对于铝板与铝板之间非关键受力部位,可以采用点焊连接,关键部位优选自冲铆连接;铝板与挤压铝之间、铝板与铸铝件之间优选自冲铆连接,无法采用自冲铆连接的,优选流钻螺钉和螺栓连接;钢板与钢板之间采用点焊或者螺栓连接,钢板与铝板之间采用自冲铆或者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接触面还布置有结构胶,用于连接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连接的稳定性,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的接触面还布置有结构胶,使得连接的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的,上车身110还包括顶盖总成119,顶盖总成119连接于侧围总成11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方案中,上车身110还包括顶盖总成119,顶盖总成119连接于两个侧围总成116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1000,包括上述的分体式车体100。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车体100及汽车1000,将其涉及到的全部或部分子模块通过稠合、简单变化、互相变换等方式进行组合、替换,如各组件摆放移动位置;或者将其所构成的产品一体设置;或者可拆卸设计;凡组合后的组件可以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装置/系统,用这样的设备/装置/系统代替本实用新型相应组件同样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车体100及汽车1000的有益效果有:通过对分体式车体100进行设计,将上车身110与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分立为两个单独的模块,在上车身110的后段设计第二安装部112、第三安装部113及两个第一安装部111,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对应设计适配的第二配合部122、第三配合部123及两个第一配合部121,以连接上车身110,使得上车身110的后段Z向连接下落到后地板梁架总成120即可以实现模块化连接,收容空间118设计于上车身110,有利于电池包的个性化设计及快速更换,以提高整车模块化程度的同时,简化装配,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开发周期及开发成本。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车身和后地板梁架总成,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在Z向上面向所述上车身后段设置并连接于所述上车身后段;
所述上车身后段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安装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安装部及第三安装部;
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设置有沿X向间隔设置两个第一配合部、沿Y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
其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安装部配合,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三安装部配合,以将所述上车身后段与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车身后段还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安装部;
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设置有沿Y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四配合部;
所述第四配合部与所述第四安装部配合,以将所述上车身后段与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车身包括后地板面板前段及间隔布置的两个侧围总成,所述侧围总成连接于所述后地板面板前段;
所述第三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后地板面板前段上,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设置在所述侧围总成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包括后地板面板后段和后地板梁架,所述后地板面板后段设置于所述后地板梁架后段;
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及所述第四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后地板梁架上,用于配合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及所述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后地板梁架后段,用于配合所述第二安装部以连接上车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地板梁架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扭力盒、横梁及后连接板,两个纵梁与两个所述扭力盒分别连接,且沿Y向间隔布置,所述横梁连接于两个所述纵梁之间,后连接板连接于两个扭力盒之间;
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在两个所述纵梁及两个所述扭力盒顶部,所述第三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后连接板顶部,所述第四配合部设置在所述扭力盒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还包括后围板总成和扭力盒连接梁总成,所述后围板总成连接于所述后地板面板前段X向的一侧,布置在两个所述侧围总成之间,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在所述后围板总成;
所述扭力盒连接梁总成连接于所述后地板面板前段X向的另一侧,所述扭力盒连接梁总成与所述侧围总成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布置电池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自冲铆连接;所述第二安装部及所述第二配合部点焊连接;所述第三安装部与所述第三配合部采用流钻螺钉连接;所述第四安装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采用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与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的接触面还布置有结构胶,用于连接上车身与所述后地板梁架总成。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车身还包括顶盖总成,所述顶盖总成连接于所述侧围总成。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车体。
CN202223103860.7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Active CN219115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3860.7U CN219115566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03860.7U CN219115566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5566U true CN219115566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35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03860.7U Active CN219115566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55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6328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113972423A (zh) 车辆的动力电池包与车身集成结构及车辆
CN219115566U (zh) 一种分体式车体及汽车
US20210221435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CN217778786U (zh) 一种匹配多种动力电池的地板结构
CN217944883U (zh) 一种电池包、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1107699U (zh) 一种物流车用全承载式车架
CN21356611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架及电气化部件布置结构
CN210912602U (zh) 车架纵梁、后纵梁以及c柱的多功能接头及汽车
CN211950636U (zh) 带有翻边的跨孔距尿素罐过渡支架
CN210325927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8055360U (zh) 地板总成和车辆
CN114590115A (zh) 车辆
CN217672828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7788641U (zh) 一种电动轻卡用侧置双层动力电池组安装装置
CN219295520U (zh) 一种可拓展的机构以及车辆
CN214189822U (zh) 一体化车身结构及汽车
CN221126100U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箱体
CN112429086A (zh) 一种用于安装座椅和电池包的集成横梁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9947913U (zh) 用于车辆的燃料电池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9707110U (zh) 汽车白车身及支撑总成
CN219154572U (zh) 一种车辆托架组件
CN219696594U (zh) 电池固定件和车辆
CN218806130U (zh) 一种车体以及车辆
CN219029108U (zh) 电池换装装置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