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3708U - 板状烧制夹具 - Google Patents

板状烧制夹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3708U
CN219103708U CN202190000342.7U CN202190000342U CN219103708U CN 219103708 U CN219103708 U CN 219103708U CN 202190000342 U CN202190000342 U CN 202190000342U CN 219103708 U CN219103708 U CN 2191037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se material
firing
shaped
firing j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34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野高文
坂本秀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i Mining and Smelt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37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37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7FURNACES; KILNS; OVENS; RETORTS
    • F27D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FURNACES, KILNS, OVENS, OR RETORTS, IN SO FAR AS THEY ARE OF KINDS OCCURRING IN MORE THAN ONE KIND OF FURNACE
    • F27D3/00Charging; Discharging; Manipulation of charge
    • F27D3/12Travelling or movable supports or containers for the char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Adornment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Furnace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AREA)

Abstract

具有:板状母材;突出部,从上述板状母材的外周部朝向外侧突出;以及连接部,将上述板状母材与上述突出部连接。

Description

板状烧制夹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在陶瓷制品等的烧制时载置它们的板状烧制夹具。
背景技术
以往,在制造陶瓷制品等的过程中,包括在烧制炉内将被烧制物烧制的烧制工序。在该烧制工序中,将被烧制物载置在烧制炉内的烧制夹具上而烧制。
作为该烧制夹具,提出了载置被烧制物的搁板(参照专利文献1)、支承载置有被烧制物的搁板的装定器(参照专利文献2)及砖部件。此外,载置有被烧制物的烧制夹具以层叠一级或多级的状态被设置到烧制炉内。并且,将烧制成的被烧制物向烧制炉外取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661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0850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被烧制物的重组作业或向烧制炉内外的搬运作业时,在用烧制夹具的角部或端面崩缺而烧制夹具损坏的情况下,产生烧制夹具的更换作业,难以维持期待的制造速度。此外,成为导致因烧制夹具的更换带来的制造成本的上升的原因之一。
本实用新型鉴于上述问题,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通过避免烧制夹具的损坏而维持烧制工序的被期待的制造速度、并抑制制造成本的板状烧制夹具。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的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烧制夹具的特征在于,具有:板状母材;突出部,从上述板状母材的外周部朝向外侧突出;以及连接部,将上述板状母材与上述突出部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在上述板状母材的外周部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中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板状母材的厚度尺寸,上述突出部的厚度尺寸是10%以上且95%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上述突出部的宽度尺寸,上述连接部的宽度尺寸是10%以上且200%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具有从上述板状母材朝向上述突出部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与上述板状母材的表面或背面所成的角度为20度以上且85度以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突出部从上述板状母材的表面及背面以规定尺寸薄壁化。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状母材具有中空部,形成有从上述中空部的内周部朝向内侧突出的中空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板状母材具有狭缝部,形成有从形成上述狭缝部的上述板状母材的狭缝内周部相互面向而突出的狭缝突出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上述狭缝部的狭缝宽度尺寸相对于上述狭缝突出部的宽度尺寸是5%以上且1000%以下。
通过该结构,在烧制夹具的重组作业或向窑炉内的搬运作业时,能够避免因角部或端面崩缺的发生造成的烧制夹具的破损,实现制造速度的提高及制造成本的抑制。
实用新型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烧制夹具在烧制夹具的重组作业或向窑炉内的搬运作业时,能够避免因烧制夹具的角部或端面上发生崩缺所造成的烧制夹具的破损,实现制造速度的提高及制造成本的抑制。
附图说明
图1(a)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A-A线剖视图,是连接部的倾斜面角度的说明图。
图4(a)是表示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变形例的正视图,图4(b)是表示有关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另一变形例的正视图。
图5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图5的B-B线剖视图,是中空连接部的倾斜面角度的说明图。
图8(a)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正视图。
图9是图8的C-C线剖视图。
图10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在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上载置有被烧制物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2是表示将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层叠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3是表示将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烧制夹具层叠的状态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4是表示有关本实用新型的板状烧制夹具的实施例1~20及比较例1、2的各试验结果的表。
标号说明
10、10A、10B、10C…板状烧制夹具
11、11A、11B、11C…板状母材
12…外周部
13…突出部
14…连接部
15…表面
16…背面
17…角部
20…装定器
30…支承部件
40…中空部
41…内周部
42…中空突出部
43…中空连接部
50…狭缝部
51…狭缝内周部
52…狭缝突出部
53…狭缝连接部
100…炉床
X…被烧制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
首先,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图1(a)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正视图。此外,图2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A-A线放大图。
如图1、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具有板状母材11、从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12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以及将板状母材11与突出部13连接的连接部14。
板状母材11如图1(a)所示,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此外,如图1(b)所示,板状母材11是板状。另外,板状母材11并不限定于大致矩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或三角形等多边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等其他形状。
突出部13以从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12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这里,突出部13在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12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中设置。这样,如果突出部13是外周部12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则例如在将板状烧制夹具10向电炉内输送时,能够设置到容易接触的电炉的侧壁面侧,能够避免板状母材11的损坏(参照图14)。进而,突出部13优选的是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12的全边长的60%以上,更优选的是75%以上。
如图2所示,突出部13的厚度尺寸t1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是10%以上且95%以下。如果突出部13的厚度尺寸t1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是10%以上,则即使在突出部13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间有差异,也不会发生配合不匀的情况(参照图14)。此外,如果突出部13的厚度尺寸t1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小于95%,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进而,突出部13的厚度尺寸t1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优选的是25%以上且95%以下,更优选的是50%以上且95%以下,更加优选的是60%以上且90%以下。
此外,突出部13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及背面16以规定尺寸进行了薄壁化。具体而言,突出部13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及背面16以规定尺寸d1、d2进行了薄壁化。
连接部14将板状母材11与突出部13连接。此外,连接部14的宽度尺寸W1相对于突出部的宽度尺寸w1是10%以上且200%以下。如果连接部14的宽度尺寸W1相对于突出部的宽度尺寸w1是10%以上且200%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
如图3所示,连接部14具有从板状母材11朝向突出部13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或背面16所成的角度θ1、θ2是20度以上85度以下。如果该倾斜面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或背面16所成的角度θ1、θ2是20度以上85度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
这里,连接部14的倾斜面不仅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例如可以举出图4(a)、图4(b)所示那样的变形例。进而,连接部14的倾斜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些,只要是能够压力加工的形状即可。
此外,如图1所示,板状烧制夹具10的角部17形成有角R。通过在板状烧制夹具10的角部处形成角R,角部17的崩缺耐性提高。
具有上述结构的板状烧制夹具10通过使粉状或粘土状的耐火物流入到未图示的金属模中并加压的所谓压力成型而形成。耐火物例如是氧化铝、莫来石、氧化锆、堇青石、尖晶石、碳化硅、氮硅及它们的混合物等,例如只要是能够承受1500℃以上的高温的材料即可。
接着,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图5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的俯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具有板状母材11A、从板状母材11A的外周部12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和将板状母材11A与突出部13连接的连接部14,并且在板状母材11A中具有中空部40,形成有从中空部40的内周部41朝向内侧突出的中空突出部42。
中空突出部42以从中空部40的内周部41朝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这里,中空突出部42在内周部41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中设置。通过将中空突出部42在内周部41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中设置,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此外,中空突出部42优选的是内周部41的全边长的60%以上,更优选的是75%以上。
此外,如图6所示,中空突出部42的厚度尺寸t2优选的是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为10%以上且95%以下。如果中空突出部42的厚度尺寸t2相对于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是10%以上且95%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
进而,形成有将内周部41与中空突出部42连接的中空连接部43。中空连接部43的宽度尺寸W2优选的是相对于中空突出部43的宽度尺寸w2为10%以上且200%以下。如果中空连接部43的宽度尺寸W2相对于中空突出部43的宽度尺寸w2为10%以上且200%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
此外,如图7所示,中空连接部43具有从内周部41朝向中空突出部42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或背面16所成的角度θ3、θ4是20度以上且85度以下。如果该倾斜面与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或背面16所成的角度θ3、θ4是20度以上且85度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这里,中空连接部43的倾斜面不仅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是曲线状。
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通过设有中空部40,能够使板状烧制夹具10A轻量化。此外,通过设有中空部40,烧制炉内的热风容易到达被烧制物X的下表面侧,所以能够效率更好地实施被烧制物X的烧制。
另外,图5所示的中空部40是贯通的形状,但也可以不贯通,而为相当于中空部分的部位呈薄壁的形状,也可以是包括贯通部分和薄壁化部分这两者的形状。
此外,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B。图8(a)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B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正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B具有板状母材11B、从板状母材11B的外周部12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以及将板状母材11B与突出部13连接的连接部14,并且,板状母材11B具有狭缝部50,并形成有从形成狭缝部50的板状母材11B的狭缝内周部51相互面向而突出的狭缝突出部52。
狭缝突出部52从形成狭缝部50的板状母材11B的狭缝内周部51相互面向而突出,以狭缝突出部52彼此对置的方式形成。此外,形成有将狭缝内周部51与狭缝突出部52连接的狭缝连接部53。
如图9所示,狭缝部50的狭缝宽度尺寸Ws相对于狭缝突出部52的宽度尺寸ws是5%以上且1000%以下。如果狭缝部50的狭缝宽度尺寸Ws相对于狭缝突出部52的宽度尺寸ws是5%以上且1000%以下,则能够避免因在重组作业或搬运作业时发生的崩缺而导致板状母材11的破损(参照图14)。
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B通过在狭缝部50中形成狭缝突出部52,能够防止以在烧制炉内的烧制工序时发生的热膨胀为原因的崩缺,抑制板状母材11B的龟裂等的破损。
进而,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C。图10是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的俯视图。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第2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及第3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B相同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的标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C具有板状母材11C、从板状母材11C的外周部12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3以及将板状母材11C与突出部13连接的连接部14,并且,在板状母材11C中具有中空部40,并形成有从中空部40的内周部41朝向内侧突出的中空突出部42,此外具有狭缝部50,形成有从板状母材11C的狭缝内周部51相互面向而突出的狭缝突出部52。
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C通过设有中空部40,能够使板状烧制夹具10A轻量化。此外,如后述那样,烧制炉内的热风容易到达被烧制物X的下表面侧,所以能够效率更好地实施被烧制物X的烧制。进而,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C通过在狭缝部50中形成狭缝突出部52,能够抑制由以在烧制炉内的烧制工序时发生的热膨胀为原因的狭缝部50内的崩缺造成的板状母材11B的破损。
对于上述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10A、10B及10C如以下这样载置被烧制物X,实施烧制工序。另外,对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进行说明,但第2~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10B及10C也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将装定器20载置于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的板状母材11的表面15上、将被烧制物X载置于该装定器20的上表面21上的状态下,配置到烧制炉内的炉床100上,将被烧制物X烧制。这里,装定器20形成为俯视大致矩形状,并且是比板状母材11的厚度尺寸T薄的薄板状。
此外,装定器20由通气性较高的耐火物形成。通过装定器20具有较高的通气性,烧制炉内的热风容易穿过装定器20而到达被烧制物X的下表面侧,能够效率良好地实施被烧制物X的烧制。作为通气性较高的耐火物,有形成有较多气孔的多孔质板状。
这里,在如第2、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A、10C那样形成有中空部41的情况下,烧制炉内的热风更容易穿过装定器20而到达被烧制物X的下表面侧,所以能够效率更好地实施被烧制物X的烧制。
此外,如图12所示,可以将板状烧制夹具10配置到烧制炉内的炉床100上,在载置有被烧制物X的多个装定器20之间配置块状的支承部件30,成为多级层叠的状态。通过这样成为多级层叠的状态,与一级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更多的被烧制物X一次烧制。进而,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代替装定器20而将板状烧制夹具10多级层叠。
关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对于有关实施例1~20的板状烧制夹具及有关比较例1、2的板状烧制夹具,进行热冲击试验、滑动试验及压力金属模破损试验。实施例1~20及比较例1、2的结构及各试验结果是图14所示那样的。
有关实施例1~20、比较例1、2的板状烧制夹具是以下这样制造的:将粗粒莫来石(平均粒径:约200μm)、微粒莫来石(平均粒径D50:3μm)的原料粉末和有机粘合剂(甲基纤维素等)使用高速混合器搅拌混合,以成为Al2O3:80质量%,SiO2:20质量%,生成搅拌混合物。通过将这样得到的搅拌混合物进行单轴加压压力成形,得到由图14所示那样的形状构成的成形体(参照图10)。接着,通过将这些成形体在大气环境下烧制(到达温度:1700℃)而得到烧结体,制作出有关实施例1~20及比较例1、2的板状烧制夹具。另外,图14中的实施例9的“中空部薄壁化”为“有”,表示中空部不是贯通孔,而是在从板状母材11的背面16观察的情况下具有薄壁状的凹型状部。此外,比较例1是在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上没有形成突出部13、连接部14的形状。进而,比较例2是在板状母材11的外周部上没有形成连接部14、在板状母材11上直接形成有突出部13的形状。
<热冲击试验>
热冲击试验是对在板状烧制夹具反复进行加热及急冷时发生的龟裂的伸长容易度进行评价的试验,如以下这样进行试验。具体而言,(1)在将挤压垫(100mm×100mm×50mm)配置在作为试验体的板状烧制夹具(200mm×200mm×图14所示的各母材厚度)的上下表面的面中央上的状态下,载置到电炉内,在加热到1100℃的原状下保持1小时。(2)在配置有挤压垫的状态的原状下向电炉外取出后,在空冷到常温时,确认在试验体的突出部13的端部发生的龟裂。这里,挤压垫是陶瓷制,在使试验体向电炉内外移动时,防止试验体与电炉的出入口或壁面接触而破损。此外,该龟裂的观察通过目视进行,龟裂长的测量通过龟裂测量用量尺或量规进行。将上述(1)到(2)的工序设为1次,根据在试验体的突出部13的端部处发生的最大龟裂长达到距该端部为30mm为止将上述(1)及(2)的工序反复进行的次数(表1中的“次数”)赋予分数,对应于6分~10分者为在该端部处产生的龟裂非常难以伸长而评价为A(好),对应于3分~5分者为在该端部处产生的龟裂难以伸长而评价为B(可),对应于1分~2分者为在该端部处产生的龟裂容易伸长而评价为C(差)。
[表1]
分数 次数 合格与否
1分 小于5次 C
2分 5次以上小于10次 C
3分 10次以上小于15次 B
4分 15次以上小于20次 B
5分 20次以上小于30次 B
6分 30次以上小于40次 A
7分 40次以上小于50次 A
8分 50次以上小于60次 A
9分 60次以上小于70次 A
10分 70次以上 A
<滑动试验>
滑动试验是对使板状烧制夹具向任意的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的缺损容易度进行评价的试验,如以下这样进行试验。具体而言,(a)在将作为试验体的板状烧制夹具(200mm×200mm×图14所示的各母材厚度)例如以板状烧制夹具10的背面16为底面的方式载置的状态下,在板状烧制夹具10的表面15上配置规定重量的重物,进行调节以使试验体的总重量成为10kg重。接着,将该试验体安设到滑动试验机上,在水平方向上以滑动速度100mm/sec在与该试验体相同材料的砖上沿前后方向滑动规定的滑动距离(500mm×40次=20m)。接着,(b)将该试验体在与该试验体相同材料的砖上,将例如以90度立起以使设在板状烧制夹具10的外周部12上的突出部13成为底面、然后回到板状烧制夹具10的背面16为底面的状态的动作即所谓的立起/放倒动作反复进行10次往复,确认在试验体的突出部13的端部上产生的龟裂及缺损,确认在该端部上产生的龟裂及缺损的最大值是否是10mm以上。这里,将立起/放倒动作连续进行直到10次往复结束。进而,将立起/放倒动作10次往复设为1组,每1组设置10分钟以上的休止时间。在该立起/放倒动作的过程中,以不对突出部13及背面16施加因掉落带来的冲击的方式进行。进而,该龟裂及缺损的测量使用龟裂测量用量尺或量规通过目视进行。根据到在试验体的突出部13的端部上产生的龟裂及缺损中的、在该端部上产生的龟裂及缺损的最大值达到10mm以上为止将上述(a)及(b)的工序反复进行的组数(参照表2),赋予分数,对应于6分~10分者为在该端部上非常难以产生龟裂及缺损而评价为A(好),对应于3分~5分者为在该端部上难以产生龟裂及缺损而评价为B(可),对应于1分~2分者为在该端部上容易产生龟裂及缺损而评价为C(差)。
[表2]
分数 组数 合格与否
1分 小于1组 C
2分 1组以上小于2组 C
3分 2组以上小于3组 B
4分 3组以上小于4组 B
5分 4组以上小于5组 B
6分 5组以上小于6组 A
7分 6组以上小于7组 A
8分 7组以上小于8组 A
9分 8组以上小于9组 A
10分 9组以上 A
<压力金属模破损试验>
压力金属模破损试验是对于在对板状烧制夹具反复进行了压力加工的压力金属模上发生的破损状况进行评价的试验,如以下这样进行试验。具体而言,对于作为试验体的板状烧制夹具(200mm×200mm×图14所示的各母材厚度),使压力金属模从试验体的上下抵接,以5秒加压直到达到成形压100MPa,在以该成形压100MPa保持5秒后,以3秒进行减压,将上述工序反复进行规定次数(例如100次)。然后,在使压力金属模从试验体离开后,确认压力金属模的破损状况。这里,在压力金属模的例如端部上确认有最大长10mm以上的龟裂及缺损的情况下,判定为压力金属模的破损。该龟裂及缺损的测量使用龟裂测量用量尺或量规通过目视进行。此外,将上述工序连续进行直到反复100次。进而,将上述工序的100次设为1组,每1组设置10分钟以上的休止时间。并且,根据到在压力金属模上发生破损为止反复进行的组数(参照表3)赋予分数,对应于6分~10分者为压力金属模非常难以破损而评价为A(好),对应于3分~5分者为压力金属模难以破损而评价为B(可),对应于1分~2分者为压力金属模容易破损而评价为C(差)。
[表3]
分数 组数 合格与否
1分 小于1组 C
2分 1组以上小于2组 C
3分 2组以上小于3组 B
4分 3组以上小于4组 B
5分 4组以上小于5组 B
6分 5组以上小于6组 A
7分 6组以上小于7组 A
8分 7组以上小于8组 A
9分 8组以上小于9组 A
10分 9组以上 A
本说明书公开的实用新型除了各实用新型及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外,还包括在可适用的范围内将它们的部分的结构变更为本说明书公开的其他结构而确定的形态,或者对这些结构附加本说明书公开的其他结构而确定的形态,或者将它们的部分的结构在能得到部分的作用效果的限度内删除而确定的上位概念化的形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第1~第4实施方式的板状烧制夹具10、10A、10B及10C的板状母材11、11A、11B及11C是平板状,但也可以设置从板状母材11、11A、11B及11C的背面16在铅直方向上突出的支承部(未图示),此外在板状母材11、11A、11B及11C的表面15上在铅直方向上在能够承接该支承部的位置设置凹部状的承接部(未图示)。通过设置支承部(未图示)和承接部(未图示),能够如图13那样不使块状的支承部件30配置到多个板状烧制夹具10之间而层叠多层。

Claims (9)

1.一种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板状母材;
突出部,从上述板状母材的外周部朝向外侧突出;以及
连接部,将上述板状母材与上述突出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在上述板状母材的外周部的全边长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中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板状母材的厚度尺寸,上述突出部的厚度尺寸是10%以上且95%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突出部的宽度尺寸,上述连接部的宽度尺寸是10%以上且200%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接部具有从上述板状母材朝向上述突出部倾斜的倾斜面,上述倾斜面与上述板状母材的表面或背面所成的角度为20度以上且85度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突出部从上述板状母材的表面及背面以规定尺寸薄壁化。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状母材具有中空部,
形成有从上述中空部的内周部朝向内侧突出的中空突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板状母材具有狭缝部,
形成有从形成上述狭缝部的上述板状母材的狭缝内周部相互面向而突出的狭缝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状烧制夹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狭缝部的狭缝宽度尺寸相对于上述狭缝突出部的宽度尺寸是5%以上且1000%以下。
CN202190000342.7U 2021-01-22 2021-10-27 板状烧制夹具 Active CN2191037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08369 2021-01-22
JP2021008369 2021-01-22
PCT/JP2021/039578 WO2022158072A1 (ja) 2021-01-22 2021-10-27 板状焼成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3708U true CN219103708U (zh) 2023-05-30

Family

ID=8254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342.7U Active CN219103708U (zh) 2021-01-22 2021-10-27 板状烧制夹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545476B2 (zh)
CN (1) CN219103708U (zh)
WO (1) WO202215807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8314Y2 (ja) * 1990-01-24 1994-10-0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匣鉢用台板
JPH07243770A (ja) * 1994-03-01 1995-09-19 Ngk Insulators Ltd セッター
JP2000111269A (ja) 1998-09-30 2000-04-18 Toshiba Ceramics Co Ltd 焼成用治具
JP3187105U (ja) * 2013-08-30 2013-11-07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ローラーハースキルン用セッタ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545476B2 (ja) 2024-09-04
JPWO2022158072A1 (zh) 2022-07-28
WO2022158072A1 (ja) 2022-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8220B2 (en) Ceramic setter pl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023723B1 (en) Raw setter, and firing method of honeycomb formed body
US10035283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honeycomb structure and honeycomb formed body
JP2021134092A (ja) 軽量窯道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9103708U (zh) 板状烧制夹具
KR101567311B1 (ko) 세라믹 소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US10969175B2 (en) Setter for firing,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honeycomb structure using setter for firing
KR101355119B1 (ko) 세라믹 세터 판
JP6113272B2 (ja) 棚システム用のセラミックの板
JP2014148436A (ja) 焼成治具の製造方法
JP5103346B2 (ja) セラミック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ラミック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4148435A (ja) 焼成治具
JP2882996B2 (ja) セラミックス接合体製造用の治具及び該治具を用いたセラミックス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JP7253081B2 (ja) 焼成治具
JP2016084260A (ja) セラミック基体
JP4509541B2 (ja) セラミックス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セラミックス板
CN221917830U (zh) 由装定器和底板构成的烧制夹具
JP2005082450A (ja) 窒化珪素結合SiC耐火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093690A1 (ja) ハニカム成形体の焼成方法
TWI768726B (zh) 陶瓷加熱器以及其製造方法
KR100333084B1 (ko) 강관 제조용 빌렛의 이송레일 제조방법
JP3153992U (ja) 焼成治具
JP2003238260A (ja) 筒状長尺セラミック体の製造方法
JP2018095504A (ja) 円筒形セラミックス焼結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円筒形セラミックス焼結体
JP6204224B2 (ja) 断熱用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