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01797U -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01797U
CN219101797U CN202223349703.4U CN202223349703U CN219101797U CN 219101797 U CN219101797 U CN 219101797U CN 202223349703 U CN202223349703 U CN 202223349703U CN 219101797 U CN219101797 U CN 2191017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fixing
fixing mechanism
central axis
mov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4970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格源
王崇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ul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Pul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Pul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Pulu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4970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017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017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017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粘接工装机构,包括:工作台,配置于工作台并分别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与第二加工件的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以及连接第一固定机构和/或第二固定机构的驱动单元;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第二加工件中轴线沿工作台横长方向平行布置;驱动单元驱动第一固定机构带动第一加工件向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二固定机构带动第二加工件向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带动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沿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以实现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第二加工件中轴线重合。通过本申请,实现了将压电晶体准确安装在基座的中心位置,避免影响压电晶体对治疗点位消融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背景技术
超声治疗导管通常配置用于产生超声能量的超声波组件,超声波组件中配置压电晶体,以及用于安装压电晶体的基座,通过压电晶体将电能转换成超声能量以对患者体内的治疗位点进行治疗。压电晶体通常搭载在导管的尖端且压电晶体的尺寸要求越小越好,尤其是压电晶体的厚度,例如,一般的压电晶体的常用规格为0.2-0.4mm。并且压电晶体在基座中的安装位置及对于消融等治疗方式的有效性起着不容忽视的效果,压电晶体需在基座中粘接牢固,以避免压电晶体发射超声高频振动时不会脱落,并且压电晶体粘接固定后的角度决定着消融的部位。
然而,现有的压电晶体与基座的安装方式通常采用人工手动将压电晶体粘接固定在基座内,由于压电晶体的尺寸精细,从而存在人工难以准确地将压电晶体安装在基座的中心,进而影响压电晶体对治疗点位消融的准确性,所以需要一种粘接工装。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压电晶体与基座的安装方式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粘接工装机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压电晶体与基座的粘接方式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尤其是为了实现将压电晶体准确安装在基座的中心位置,避免影响压电晶体对治疗点位消融的准确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粘接工装机构,包括:工作台,配置于所述工作台并分别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与第二加工件的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的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加工件中轴线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平行布置;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向所述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加工件中轴线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活动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两侧的第二支撑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两侧的两组第二活动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以及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活动平台的传动块;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向所述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活动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两侧的第二活动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以及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活动平台的传动块;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和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与所述工作台形成的滑轨滑移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活动平台与所述工作台形成的滑轨滑移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
衔接块,所述衔接块被构造出用于承托所述第一加工件的承托部,以及对向设置于所述衔接块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两端的限位块与夹持单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
驱动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配置于驱动件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内嵌抵持于所述第二加工件的抵持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活动杆被构造出连通所述抵持件并用于吸附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真空流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块被构造出容置所述第一加工件形成的首端的第一限位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分别对第一加工件与第二加工件实现固定,且固定后的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第二加工件中轴线沿工作台横长方向呈平行设置,从而使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第二加工件中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再通过驱动单元驱动第一固定机构带动第一加工件向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二固定机构带动第二加工件向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一固定机构和第二固定机构带动第一加工件和第二加工件沿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直至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第二加工件中轴线重合为止,以便于后续将第二加工件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中心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粘接工装机构的整体图,其中,第一活动平台与滑轨滑移配合;
图2为图1中工作台与第二固定机构连接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粘接工装机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整体图,其中,第二活动平台与滑轨滑移配合;
图4为图3中工作台与第二固定机构连接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粘接工装机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整体图,其中,第一活动平台与滑轨滑移配合,第二活动平台与滑轨滑移配合;
图6为图5中工作台与第二固定机构连接的俯视图;
图7为图1中工作台与第二固定机构连接的俯视图,其中,第二加工件吸附固定于抵持件;
图8为图7中A处所示的放大图;
图9为图4中B处所示的放大图;
图10为第一加工件与限位块连接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限位块与衔接块连接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中C处所示的放大图;
图13为活动杆与凸出端连接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D处所示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例中,第二加工件200可以列举的能量形式有压电晶体、射频电极、微波发生元件等。以压电晶片为例,对于第二加工件200采用压电晶片制定,压电晶片的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常见的片状、环状、半环状、弧形等形态;本实施例以第二加工件200为片状为例。第一加工件100可为容置并安装第二加工件200的基座。第一加工件100侧壁开设若干贯穿孔103,通过贯穿孔103可观察第二加工件200是否与第一加工件100实现对中,并且可通过将胶水滴入贯穿孔103,使第一加工件100与第二加工件200实现粘接固定。
请参图1至图14所揭示的一种粘接工装机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粘接工装机构1用于将第二加工件200准确安装至第一加工件100中心,并通过人工或自动滴胶设备(未示出)通过滴胶的方式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从而避免人工在手动安装第二加工件200与第一加工件100时两者存在角度误差,影响第二加工件200对治疗点位消融的准确性。
参图1至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粘接工装机构包括:工作台10,配置于工作台10并分别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100与第二加工件200的第一固定机构20与第二固定机构30,以及连接第一固定机构20和/或第二固定机构30的驱动单元40;通过第一固定机构20与第二固定机构30分别对第一加工件100与第二加工件200实现固定,通过驱动单元40可驱动第一固定机构20和/或第二固定机构3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即,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运动。
如图7至图9及图14所示,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平行布置;在第一固定机构20与第二固定机构30分别对第一加工件100与第二加工件200进行固定时,需确保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呈平行设置,从而使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位于同一平面。
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固定机构20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向第二加工件200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二固定机构30带动第二加工件200向第一加工件100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第一固定机构20和第二固定机构30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和第二加工件20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相向运动,以实现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重合。
如图1与图2所示,可通过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固定机构2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向第二加工件200所在位置运动,并将第一加工件100运送至第二加工件200外部,直至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重合为止,以便于后续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如图3与图4所示,也可通过驱动单元40驱动第二固定机构3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带动第二加工件200向第一加工件100所在位置运动,并将第二加工件200运送至第一加工件100内部,直至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重合为止,以便于后续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如图5与图6所示,也可通过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固定机构20和第二固定机构30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和第二加工件20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相向运动,直至将第二加工件200运送至第一加工件100内部并使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重合,以实现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从而避免人工在手动安装第二加工件200与第一加工件100时两者存在角度误差,影响第二加工件200对治疗点位消融的准确性。
示例性地,如图7至图9及图14所示,在第二加工件200运送至第一加工件100内部时,可通过贯穿孔103观察第二加工件200在第一加工件100内的位置,确认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是否重合,直至第二加工件200位于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示例性地,如图1、图2与图7至图9所示,第一固定机构20包括:第一活动平台21,设置于第一活动平台21并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100的第一固定单元22;第二固定机构30包括:形成于第一活动平台21两侧的第二支撑平台31,配置于第二支撑平台31并用于固定第二加工件200的第二固定单元32;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向第二加工件200所在位置运动。第一固定单元22固定第一加工件100,第二固定单元32固定第二加工件200,且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并且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位于同一平面,从而使驱动单元40在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带动第一固定单元22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向第二加工件200所在位置运动时,能够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将其运送至第二加工件200外部,直至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重合为止,以实现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具体地,第一活动平台21与工作台10形成的滑轨11滑移配合。从而使驱动单元40能够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在滑轨11上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滑动,以实现带动第一固定单元22使第一加工件100向第二加工件200所在位置运动。
示例性地,如图3、图4与图7至图9所示,第一固定机构20包括:第一支撑平台21’,设置于第一支撑平台21’并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100的第一固定单元22;第二固定机构30包括:形成于第一支撑平台21’两侧的两组第二活动平台31’,配置于第二活动平台31’并用于固定第二加工件200的第二固定单元32,以及连接两组第二活动平台31’的传动块33;驱动单元40驱动第二活动平台31’带动第二加工件200向第一加工件100所在位置运动。驱动单元40在驱动第二活动平台31’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向第一加工件100所在位置运动时,通过传动块33能够使两组第二活动平台31’同步运动,从而能够使第二活动平台31’同步带动第二固定单元32运动,以此将第二加工件200运送至第一加工件100内部,直至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重合为止,以实现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具体地,第二活动平台31’与工作台10形成的滑轨11’滑移配合。从而使驱动单元40能够驱动第二活动平台31’在滑轨11’上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滑动,以实现带动第二固定单元32使第二加工件200向第一加工件100所在位置运动。
示例性地,如图5至图9、图11至图14所示,第一固定机构20包括:第一活动平台21,设置于第一活动平台21并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100的第一固定单元22;第二固定机构30包括:形成于第一活动平台21两侧的第二活动平台31’,配置于第二活动平台31’并用于固定第二加工件200的第二固定单元32,以及连接两组第二活动平台31’的传动块33;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和第二活动平台31’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和第二加工件20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相向运动。驱动单元40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与第二活动平台31’带动第一固定机构20和第二固定机构30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相向运动,以带动第一加工件100和第二加工件200同步运动,直至将第二加工件200运送至第一加工件100内部并使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重合,以实现将第二加工件200精准无误地粘接固定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
具体地,第一活动平台21与工作台10形成的滑轨11滑移配合。第二活动平台31’与工作台10形成的滑轨11’滑移配合。从而使驱动单元40能够驱动第一活动平台21与第二活动平台31’分别在滑轨11与滑轨11’上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向相向滑动。
进一步地,如图7与图8所示,第二固定单元32包括:驱动件321,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配置于驱动件321的活动杆322,活动杆322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内嵌抵持于第二加工件200的抵持件3221。通过驱动件321驱动活动杆322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运动,使第一活动平台21两侧的活动杆322带动抵持件3221同步运动,以使两组抵持件3221能够抵持第二加工件200,以对第二加工件200实现固定,使固定后的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321可以为气缸、电动推杆、气动元件等设备,只要能够实现驱动活动杆322沿工作台10横长方向运动均可。
进一步地,如图13与图14所示,活动杆322可被构造出连通抵持件3221并用于吸附第二加工件200的真空流道324。通过外部真空抽取设备(未示出)连接真空流道324,首先将第二加工件200与抵持件3221贴合,再通过外部真空抽取设备抽取真空流道324内空气并形成负压,以对第二加工件200实现吸附固定,使固定后的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与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此时,第二固定单元32可只设置一组,即可对第二加工件200实现固定。
如图4、图5、图7至图12所示,第一固定单元22包括:衔接块221,衔接块221被构造出用于承托第一加工件100的承托部225,以及对向设置于衔接块221并分别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100两端的限位块23与夹持单元24。通过承托部225可对第一加工件100实现承托作用,以防止第一加工件100发生歪斜,影响第二加工件200安装在第一加工件100中心位置的准确性。通过限位块23与夹持单元24能够对第一加工件100两端进行固定,使固定后的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
具体地,限位块23被构造出容置第一加工件100形成的首端101的第一限位槽231。通过第一限位槽231用于卡持第一加工件100的首端101,再通过夹持单元24夹持固定第一加工件100形成的尾端102,以对第一加工件100实现固定,并使固定后的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并处于同一平面。
需要说明的是,夹持单元24可被配置为:包括第一夹块241,配置于衔接块221并靠近第一夹块241的第二夹块242,连续纵向贯穿第二夹块242与衔接块221的枢转件243,以及驱动第二夹块242绕枢转件243转动的控制件(未示出);以通过控制件驱动第二夹块242绕枢转件243转动,并配合第一夹块241对第一加工件100尾端102实现夹持固定。夹持单元24也可被配置为两组对向设置的驱动气缸(未示出),通过两组驱动气缸的伸缩端(未示出)相向伸出以对第一加工件100尾端102实现夹持固定。只要夹持单元24能够对第一加工件100尾端102实现固定均可。
进一步地,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一夹块241形成部分容置尾端102的第二限位槽245,第二夹块242形成部分容置尾端102的缺口246,从而使第一夹块241与第二夹块242通过第二限位槽245与缺口246对第一加工件100尾端102实现夹持固定,以确保固定后的第一加工件100中轴线Z1能够与第二加工件200中轴线Z2沿图7中双向箭头H所示方向平行,防止偏移。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工作台,配置于所述工作台并分别用于固定第一加工件与第二加工件的第一固定机构与第二固定机构,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的驱动单元;
所述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加工件中轴线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平行布置;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向所述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或驱动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和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以实现所述第一加工件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加工件中轴线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活动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两侧的第二支撑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支撑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向所述第二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支撑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两侧的两组第二活动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以及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活动平台的传动块;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二加工件向所述第一加工件所在位置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
第一活动平台,设置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的第一固定单元;
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两侧的第二活动平台,配置于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第二固定单元,以及连接两组所述第二活动平台的传动块;
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活动平台和所述第二活动平台带动所述第一加工件和所述第二加工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相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平台与所述工作台形成的滑轨滑移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动平台与所述工作台形成的滑轨滑移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包括:
衔接块,所述衔接块被构造出用于承托所述第一加工件的承托部,以及对向设置于所述衔接块并分别用于固定所述第一加工件两端的限位块与夹持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包括:
驱动件,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配置于驱动件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沿所述工作台横长方向内嵌抵持于所述第二加工件的抵持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被构造出连通所述抵持件并用于吸附所述第二加工件的真空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粘接工装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块被构造出容置所述第一加工件形成的首端的第一限位槽。
CN202223349703.4U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Active CN2191017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9703.4U CN219101797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49703.4U CN219101797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01797U true CN219101797U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30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49703.4U Active CN219101797U (zh) 2022-12-14 2022-12-14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017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07629A (zh) 铰链阻尼器组件自动组装机
US20130228960A1 (en) Clamping device
CN219101797U (zh) 一种粘接工装机构
CN214140530U (zh) 料盒夹持装置
CN217671177U (zh) 医用冲洗器软管接头自动组装装置
CN212238003U (zh) 自动点胶设备
KR930004872B1 (ko) 브레이크 캘리퍼 장착방법 및 그 장치
CN219003552U (zh) 一种手动电池涂胶装置
CN218144415U (zh) 一种自动贴片系统
CN201361952Y (zh) 一种硅棒粘结机构
CN211193725U (zh) 一种汽车电器盒组装用机械手夹爪
CN219145203U (zh) 一种电机碳晶与碳刷支架的组装装置
CN211361223U (zh) 一种用于组装工件与载具的装置
CN112437557A (zh) 一种用于弯针连接器的辅助定位装置和弯针焊接方法
CN210334767U (zh) 一种自动抓取装置及激光打标装置
CN209793759U (zh) 一种透镜耦合夹取装置
CN221008924U (zh) 一种可同时适用于薄晶圆和厚晶圆的真空吸附手指
CN219076584U (zh) 硅胶条定位机构
CN110612020B (zh) 连接器连接用手以及手系统
CN216030415U (zh) 一种中心定位矫正机构
CN106514349B (zh) 用于薄壁回转类零件加工的力适应性柔性夹具和加工方法
CN217190573U (zh) 一种电子元器件点胶装置
CN111029602A (zh) 一种定位装置及插入设备
JP2003031989A (ja) 電子部品供給用テープの接続用治具および接続方法
CN213969787U (zh)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汽车钥匙盖板自动组装检测一体化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