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98454U - 旋转式绳闸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绳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98454U
CN219098454U CN202222935185.8U CN202222935185U CN219098454U CN 219098454 U CN219098454 U CN 219098454U CN 202222935185 U CN202222935185 U CN 202222935185U CN 219098454 U CN219098454 U CN 219098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rope
rope group
rope
main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3518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光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98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98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式绳闸装置,即使在主绳索组存在扭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施加制动力,并且抑制非制动时产生异响。其绳闸部具有:壳体;插通部,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供主绳索组能够在升降方向上移动地插通且将绳索的排列方向作为长边部,该主绳索组是卷绕于电梯的主绳轮且使被升降体在升降方向上移动的多根绳索排列为一列而成的;以及制动部,配置于插通部,从与绳索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夹持主绳索组而对主绳索组施加制动力。取得部取得主绳索组以升降方向为大致中心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的主绳索组的扭转量。旋转部使壳体向主绳索组的扭转方向旋转。控制部根据扭转量对旋转部进行旋转控制,以使制动部的夹持方向追随主绳索组的扭转姿势。

Description

旋转式绳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旋转式绳闸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下的电梯被实用化:通过卷扬机的驱动使设置于机械室的主绳轮所卷绕的绳索移动,由此使轿厢、配重等被升降体在井道内升降移动。在这种电梯中,有时多根绳索排列为一列而构成主绳索组。采用这种主绳索组的电梯,例如有时在主绳轮与转向绳轮之间具备绳闸,与设置在卷扬机中的主制动器一起进行电梯的制动。然而,如此构成的主绳索组有时根据被升降体的移动位置而产生扭转。特别是,在被称为2:1电梯系统的、在轿厢和配重侧也设置有绳轮(轿厢绳轮、配重绳轮)的高重量对应型的电梯系统的情况下,轿厢绳轮、配重绳轮的朝向相对于主绳轮的朝向偏移90°。作为其结果,有时主绳索组的扭转显著地呈现,使制动性能降低。因此,还提出对这种主绳索组的排列状态进行调整的机构。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16-160045号公报
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3-300681号公报
然而,根据机械室的构成、卷扬机的配置等,有时无法将绳闸装置配置在基本上不存在扭转的主绳轮与转向绳轮之间,例如,有时不得不配置在主绳轮与轿厢绳轮之间。在该情况下,容易较大地受到主绳索组的扭转的影响,即使对主绳索组的排列进行调整,有时也无法消除扭转而无法通过绳闸装置适当地夹持主绳索组。作为其结果,例如存在如下那样的问题:绳闸的设置调整变得繁琐,或者成为制动时的夹持不足的原因,或者成为在主绳索组的非制动时由于与绳闸装置(例如,制动块等)接触而产生异响的原因。由此,如果能够得到即使在主绳索组存在扭转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对主绳索组施加制动力、并且抑制非制动时产生异响的绳闸装置,则电梯的品质提高且较有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实施方式的装置为一种旋转式绳闸装置,具备绳闸部、取得部、旋转部以及控制部。绳闸部具有:壳体;插通部,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形成于壳体、供主绳索组能够在升降方向上移动地插通且将绳索的排列方向作为长边部,该主绳索组是卷绕于电梯的主绳轮且使被升降体在升降方向上移动的多根绳索排列为一列而成的;以及制动部,配置于插通部,从与绳索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夹持主绳索组而对主绳索组施加制动力。取得部取得主绳索组以升降方向为大致中心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的主绳索组的扭转量。旋转部使壳体向主绳索组的扭转方向旋转。控制部根据扭转量对旋转部进行旋转控制,以使制动部的夹持方向追随主绳索组的扭转姿势。
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中,上述旋转部通过马达驱动使上述壳体旋转。
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中,上述取得部基于从上述主绳轮到上述被升降体的距离来取得上述扭转量。
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中,具备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配置在与形成上述开口部的一对上述长边部的端部连接的短边部的中央位置,上述取得部基于上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到上述绳索的距离,取得上述扭转量。
实施方式涉及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具备:支承轴部,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长边部在与上述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离第一距离而设置;臂部,在从上述壳体在上述升降方向上分离第二距离的位置处,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支承轴部,且与上述长边部平行地延伸;以及一对停止检测部,相对于上述支承轴部在与上述主绳索组相反方向上分离第三距离,配置于与上述臂部的两端位置对应的位置,在由于上述主绳索组的扭转而上述臂部转动了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输出使上述被升降体停止的停止信号。
实用新型的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即使在主绳索组存在扭转的情况下也能够对主绳索组适当施加制动力,并且抑制非制动时产生异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能够应用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电梯系统的构成的例示性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设置位置以及其周边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旋转部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旋转部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产生不良状况的情况下输出电梯的紧急停止信号的安全装置构造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其他设置位置以及其周边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的其他旋转部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梯,14…轿厢,20…配重,22…主绳索组,22a…绳索,24…卷扬机,26…主马达,28…主绳轮,30…转向绳轮,32…机械室,42…控制盘,42a…控制部,44…轿厢绳轮,46…绳闸部,48…壳体,50…机座,52…旋转部,52a…驱动齿轮,52b…从动齿轮,52ba…斜齿轮,52bb…插通开口部,52cc…连结部件,52d…底板,52da…插通开口部,52e…轴承部,54…马达,56…插通部,56a…开口部,56aa…长边部,56ab…短边部,58…制动部,58a、58b…制动块,60、60a、60b…距离传感器,62…取得部,66…支承轴部,68…臂部,68a、68b…端部,70、70a、70b…停止检测部,72…齿条机构,72a、72b…齿条杆,72aa、72ba…齿条齿轮,A…升降方向,M…旋转式绳闸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该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相同的构成要素,本实用新型不被以下的实施方式限定。
图1是表示能够应用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电梯系统(电梯10)的构成的例示性的示意图。电梯10为,轿厢14(被升降体)在设置于建筑物(大厦、公寓等)的井道12中升降,并在设置于各层16的层站18之间移动。该电梯10构成为将轿厢14与配重20(被升降体)通过由多根绳索构成的主绳索组22(主绳索)连结的电梯。在本实施方式中,井道12作为一例而示出设置于“n”层高的建筑物中的例子。各层16利用层16(1)、……、层16(n-1)、层16(n)这样的附图标记来表示1层~n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1层16(1)是入口层,有时是指从建筑物外进来并向电梯10乘入的动作路线上的层的“基准层”。
井道12沿着具备电梯10的建筑物的铅垂方向设置,且以铅垂方向成为升降方向A的方式跨越建筑物内的多个楼层而设置。另外,在井道12的升降方向上侧设置有机械室32,在机械室32中设置使轿厢14升降移动的卷扬机24(包括主马达26、主绳轮28等)、转向绳轮30等。另外,在井道12中设置有成为轿厢14进行升降时的引导件的、沿着升降方向延伸的导轨(省略图示)。
在井道12的与各层16的层站18对应的位置处,例如设置有长方形的层站开口部12a,当轿厢14移动到各层16的层站18并停止的情况下,轿厢14的厢门34与层站开口部12a的位置一致。在各层站18以将层站开口部12a堵塞的方式设置有开闭自如的层站门36。层站门36通常成为关闭状态,并通过锁定机构(省略图示)限制向打开状态动作。由此,层站门36在通常时将层站18侧与井道12侧之间遮断。层站门36为,当轿厢14到达目的层时,与厢门34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动作连动,将基于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并且从关闭状态成为打开状态。
另外,在各层站18设置有经由无线、有线的网络与控制盘42连接的层站操作盘38。该层站操作盘38是利用者在将轿厢14向该利用者所在的层站18呼叫时进行操作的输入装置。同样,在轿厢14中设置有厢内操作盘40。厢内操作盘40是乘入轿厢14的利用者在指定目的层、或者开闭厢门34时使用的输入装置。
轿厢14是能够供利用者、货物搭乘的例如箱形状,在轿厢14的内部与层站18之间形成有能够供利用者、货物出入的厢开口部14a。然后,以将厢开口部14a堵塞的方式设置有开闭自如的厢门34。
配重20是经由主绳索组22与轿厢14连结的对重,在井道12内与轿厢14连动地升降。配重20沿着配重用导轨(省略图示)而升降。该配重20的重量被设定为,在轿厢14为规定承载量(例如,相对于最大承载量为1/2左右)的情况下,隔着配设于机械室32的卷扬机24而与轿厢14相互平衡。主绳索组22卷挂于设置在井道12上部的卷扬机24的主绳轮28、转向绳轮30等,一端与轿厢14连接,另一端与配重20,由此将双方连结。
卷扬机24例如具有主马达26以及与主马达26连结的主绳轮28,通过由主马达26产生的动力将主绳索组22卷起。卷扬机24能够由配置在机械室32内的控制盘42驱动控制。
控制盘42例如具备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预先存储规定的控制程序等的ROM(Read Only Memory)、暂时存储CPU的运算结果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以及输入输出端口装置的微计算机以及驱动电路等。控制盘42与各种传感器、检测器、电梯10的各部分电连接,对各部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另外,根据电梯10的规格不同,也有时不具有机械室32。在该情况下,控制盘42设置于井道12的壁面、三方框等。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设置位置以及其周边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电梯10的一种形式、即所谓的“2:1电梯系统”的机械室32以及固定在轿厢14(未图示)的顶棚背面的轿厢绳轮44的图。2:1电梯系统为,通过在轿厢14、配重20侧也设置绳轮(轿厢绳轮44、配重绳轮),由此能够使用动滑轮的原理以较小的驱动力使大重量的轿厢14升降的系统。但是,在该情况下,需要使卷绕于轿厢绳轮44的主绳索组22再次返回机械室32侧而固定,因此例如将轿厢绳轮44的朝向相对于主绳轮28的朝向错开90°而配置,使被拉回的主绳索组22不与其他部件干涉。对于转向绳轮30与配重绳轮(未图示)也同样。作为其结果,在主绳轮28与轿厢绳轮44之间以及主绳轮28(转向绳轮30)与配重绳轮之间,主绳索组22会扭转。
如上述那样,在电梯10的情况下,为了使轿厢14制动,卷扬机24具备主制动装置。另外,电梯10为了提高制动可靠性而采用双制动系统的情况较多。例如,具备通过夹持主绳索组22而施加制动力的绳闸装置(例如,摩擦制动器)。绳闸装置一般配置在主绳索组22难以扭转的、主绳轮28与转向绳轮30之间。然而,在机械室32内,主绳轮28与转向绳轮30之间的空间较狭窄,并且存在很多各种部件、机构,因此有时无法在主绳轮28与转向绳轮30之间配置绳闸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将绳闸装置例如配置在空间比较充裕的主绳轮28与轿厢绳轮44之间。然而,如上述那样,由于存在主绳索组22的扭转,因此有时无法通过绳闸装置而适当(平行)夹持主绳索组22。
主绳索组22的扭转状态例如根据轿厢14相对于主绳轮28的位置而变化。在轿厢14存在于离主绳轮28较远的位置、例如最下层的1层16(1)的情况下,轿厢绳轮44与主绳轮28之间的距离较远,因此在设置有绳闸部46的主绳轮28的附近位置处主绳索组22的扭转的影响变小。相反,在轿厢14存在于最接近主绳轮28的位置例如最上层16(n)的情况下,轿厢绳轮44与主绳轮28之间的距离较近,因此在设置有绳闸部46的主绳轮28的附近位置处主绳索组22的扭转的影响变大。即,根据轿厢14的位置不同而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连续地变化。作为其结果,以往,在设置绳闸的情况下进行微调,以便无论轿厢14存在于哪个位置都能够分别产生制动力。因此,绳闸装置的设置调整变得繁琐。另外,即使在进行这种设置调整的情况下,制动时的主绳索组22的夹持状态也会根据轿厢14的停止位置不同而变化,因此存在成为夹持不足(制动力不足)的原因、在非制动时绳闸装置的制动部(例如,制动块等)与主绳索组22接触而产生异响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以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状态的方式使绳闸装置旋转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由此消除上述不良状况。以下,对旋转式绳闸装置M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旋转式绳闸装置M具备供主绳索组22插通的绳闸部46。绳闸部46是由壳体48覆盖的例如圆筒形状的部件。绳闸部46(壳体48)为,以供架设在主绳轮28与轿厢绳轮44之间的主绳索组22插通的状态,设置在设置有卷扬机24、主绳轮28等的机座50的上表面侧的一部分上。另外,机座50由固定于井道12的承重梁MB支承。在壳体48上连接有旋转部52,该旋转部52使壳体48(绳闸部46)向与主绳索组22的延伸方向(轿厢14的升降方向A)大致正交的方向旋转。旋转部52根据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使壳体48(绳闸部46)旋转,以使绳闸部46的姿势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姿势。旋转部52通过使壳体48(绳闸部46)旋转,由此使设置在绳闸部46内部的后述的制动块相对于扭转状态的主绳索组22的绳索22a的排列方向平行地接触分离。即,与轿厢14的移动位置无关,绳闸部46以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的方式旋转,制动块相对于主绳索组22平行地接触分离。作为其结果,能够与轿厢14的移动位置无关而良好地进行主绳索组22的制动。另外,在非制动时插通于绳闸部46的主绳索组22与制动块等接触的可能性降低,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由此,即使在向电梯10设置绳闸部46时,不需要详细的设置调整作业,有助于设置作业的效率化、简单化。
另外,绳闸部46只要隔着主绳轮28而设置在轿厢14侧与配重20侧中的任一侧即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主绳轮28与轿厢14(轿厢绳轮44)之间设置绳闸部46(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例子进行说明。
另外,根据主绳索组22的扭转状态使壳体48(绳闸部46)旋转的控制,例如通过由控制盘42的CPU上实现的控制部42a来执行,对此将后述。另外,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的取得,也同样通过由CPU上实现的后述的取得部62来进行。控制部42a、取得部62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旋转部52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另外,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旋转部52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3、图4所示,旋转部52由驱动齿轮52a、从动齿轮52b、连结部件52c、底板52d、轴承部52e等构成。
驱动齿轮52a例如为蜗轮,由马达54旋转驱动。另外,从动齿轮52b为如下齿轮:虽然使图示简化但在周围具备斜齿轮52ba,在大致中央部具备供主绳索组22插通的插通开口部52bb。即,由驱动齿轮52a与从动齿轮52b构成蜗轮装置。从动齿轮52b固定于壳体48的下表面。另外,从动齿轮52b经由连结部件52c与底板52d连结。在图4的情况下,示出4个连结部件52c立设于底板52d的例子,但只要从动齿轮52b与底板52d能够连结即可,连结部件52c的立设根数能够适当地变更。另外,只要从动齿轮52b与底板52d能够连结,则连结部件52c也可以是销以外的构成。底板52d由配置于开口部的轴承部52e支承为能够旋转,该开口部形成于固定在机座50上的设置台64上。由此,利用通过马达54的驱动而旋转的驱动齿轮52a,一体化的壳体48、从动齿轮52b、底板52d能够向箭头B方向旋转。
另外,如图3、图4所示,形成于壳体48的插通部56、形成于从动齿轮52b的插通开口部52bb、以及形成于底板52d的插通开口部52da,分别在同轴上以大致相同的开口面积形成。由此,在壳体48、从动齿轮52b以及底板52d被一体化了的情况下,形成连续的通路,能够供主绳索组22插通。
如图3所示,插通部56是在俯视时具有由一对长边部56aa与一对短边部56ab构成的大致长方形的开口部56a的通路。在该情况下,插通部56(开口部56a)具备即使在主绳索组22扭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允许该扭转的开口面积。
在插通部56的一对长边部56aa固定有由隔着所插通的主绳索组22而沿着主绳索组22的插通方向延伸设置的制动块58a、58b构成的制动部58。制动部58例如是电磁离合器式的制动器。制动部58为,在使轿厢14停止的情况或者维持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线圈切换为非通电状态,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使制动块58a、58b对主绳索组22施力而进行把持,由此产生制动力。另一方面,在轿厢14的移动时,制动部58将线圈切换为通电状态,使制动块58a、58b分别向从主绳索组22分离的方向移动,允许主绳索组22的移动。制动块58a、58b的开闭控制(线圈的通电控制)在控制盘42中根据轿厢14的运行状态来进行。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为,例如,通过设置于绳闸部46的插通部56(开口部56a)的距离传感器60来取得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距离传感器60配置在与形成开口部56a的一对长边部56aa的端部连接的短边部56ab的中央位置。在图3的情况下,在隔着主绳索组22的一对短边部56ab分别配置有距离传感器60a、距离传感器60b。当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以升降方向A为大致中心旋转的量)增大时,如图3所示那样排列的绳索22a的两端侧隔着中央的绳索22a而向相反方向扭转。即,距离传感器60为,在主绳索组22的扭转较少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出到主绳索组22的排列最外侧位置的绳索22a的距离,但随着主绳索组22的扭转变大,从排列最外部的绳索22a起依次从距离传感器60的检测区域脱离。即,到能够检测出的绳索22aa的距离逐渐变长。通过控制盘42实现的取得部62基于从距离传感器60输出的表示距离的信号,逐次取得表示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的信息。
控制部42a根据取得部62取得的表示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的信息(距离信息),决定马达54的旋转量、旋转方向。例如,在根据距离传感器60的检测结果而到绳索22a的距离变大的情况下,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增加。即,能够视为轿厢14正在上升。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2a为,在图3中,以使绳闸部4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驱动马达54。相反,在根据距离传感器60的检测结果而到绳索22a的距离变小的情况下,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减少。即,能够视为轿厢14正在下降。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2a为,在图3中,以使绳闸部46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驱动马达54。
另外,控制部42a为,在距离传感器60检测出主绳索组22的排列最外侧位置的绳索22a的情况(检测距离成为最小的情况)下,判定为绳闸部46相对于主绳索组22的旋转角度为最佳,使绳闸部46的旋转控制停止。另外,在该情况下,控制部42a不对具体的扭转量进行计算,而基于距离信息使绳闸部46追随扭转状态的主绳索组22而旋转。作为其结果,能够减少控制部42a的处理负载。另外,如上述那样,通过使用马达54来进行绳闸部46的控制,由此能够详细地进行绳闸部46的旋转量的调节。
如上述那样,控制部42a在电梯10的运行中(轿厢14的移动中),始终检测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并进行旋转控制以使绳闸部46始终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作为其结果,在轿厢14的移动中能够降低主绳索组22与绳闸部46的制动块58a、58b接触的可能性,能够抑制运行时的异响的产生。另外,控制部42a使绳闸部46旋转,以使由距离传感器60检测出的距离成为预先确定的最小值。作为其结果,在设置时不进行微调,绳闸部46的制动部58就能够使制动块58a、58b相对于扭转状态的主绳索组22始终大致平行地接触分离。由此,绳闸部46能够实现最佳的夹持状态,能够与轿厢14的移动位置无关而始终施加稳定的制动力。
另外,上述例子中,通过距离传感器60来检测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如上述那样,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与轿厢14的升降位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取得部62也可以基于能够通过控制盘42检测的轿厢14的升降位置、即从主绳轮28到轿厢14(被升降体)的距离,对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扭曲状态)进行推断而取得,能够得到与上述例子相同的效果。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轿厢14的升降位置来决定马达54的旋转量,并根据轿厢14的升降方向来决定马达54的旋转方向。如此,通过基于轿厢14的升降位置来进行绳闸部46的控制,由此能够省略距离传感器60的设置、信号处理,能够有助于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成本降低、构成及控制的简化。另外,马达54的控制,也可以使用基于轿厢14的升降位置的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扭曲状态)与基于距离传感器60的检测结果的扭转量(扭曲状态)这两方的信息来实施。在该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准确的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扭曲状态),能够实现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扭曲状态)的更准确的绳闸部46的控制。
然而,在对电梯10设置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情况下,优选采取旋转式绳闸装置M无法正常动作的情况下的安全对策。在本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情况下,在绳闸部46无法适当地进行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强制地使电梯10(轿厢14)在安全位置处停止,并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维护。
图5是表示在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产生不良状况的情况下输出电梯的紧急停止信号的安全装置构造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所示的安全装置构造由支承轴部66、臂部68以及停止检测部70构成。
支承轴部66为,在壳体48的上表面上,立设在从绳闸部46的开口部56a的长边部56aa、向与升降方向A正交的方向分离了第一距离t1的距离处。另外,臂部68为板状的部件,在从壳体48向升降方向A分离了第二距离t2的位置处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部66。该臂部68以与长边部56aa平行地延伸。例如,在绳闸部46不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而主绳索组22相对于绳闸部46的扭曲增加了的情况下,主绳索组22(绳索22a)与臂部68直接接触,并以支承轴部66为中心进行摆动。另外,臂部68构成为,在不与主绳索组22接触的情况下,通过省略图示的施力部件(例如,弹簧等)维持与长边部56aa平行的中立位置。
停止检测部70相对于支承轴部66向与主绳索组22相反方向分离第三距离t3而配置。在图5的情况下,作为停止检测部70,在与臂部68的两端位置(端部68a、68b)对应的2个部位配置有停止检测部70a、70b。停止检测部70为,在由于主绳索组22的扭转而臂部68转动了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输出使轿厢14(被升降体)停止的停止信号,例如是按下类型的开关传感器。
另外,在图5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主绳索组22将轿厢14存在于离主绳轮28最远位置(例如1层)的情况下的扭转量设为基准扭转量。即,是成为主绳索组22的绳索22a的排列方向接近主绳轮28的槽的排列方向的状态的情况。在轿厢14上升移动的情况下,主绳索组22从该基准扭转量向逆时针方向逐渐扭转。由此,当在轿厢14移动时绳闸部46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追随旋转的情况下,在从绳闸部46向升降方向A分离了第二距离t2的位置处,主绳索组22直接接触由立设于壳体48的支承轴部66轴支承着的臂部68,使臂部68向与扭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摆动。例如,当如图5那样,臂部68的端部68a与停止检测部70a接触时,触点接通而输出轿厢14的停止信号。来自停止检测部70a的停止信号例如被提供给控制盘42,控制盘42使轿厢14在安全位置、例如最近的停止层停止,使厢门34以及层站门36开放,催促乘客出电梯。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对电梯10的管理中心等进行安全确认作业、维护的请求指示。
另外,停止检测部70(停止检测部70a、70b)为,即使在旋转部52不必要地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根据主绳索组22的接触而输出停止信号。由此,停止检测部70能够检测出绳闸部46在必要时不旋转的情况、或者在不必要时旋转了的情况等不良状况。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其他设置位置以及其周边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在机械室32配置有卷扬机24、主绳轮28、控制盘42等各种部件、装置,因此有时在机座50上难以确保配置绳闸部46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那样,绳闸部46也可以配置在载放机座50的承重梁MB的下侧。在该情况下,绳闸部46能够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反(上下相反)地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在图2中说明过的构成相同的效果。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有效利用了电梯10中的闲置空间的绳闸部46的配置。另外,在将绳闸部46配置在承重梁MB的下侧的情况下,还能够将绳闸部46配置在转向绳轮30与配重绳轮(未图示)之间,能够使绳闸部46追随主绳索组22的扭转状态而旋转,而良好地施加制动力。在该情况下,能够有助于促进旋转式绳闸装置M(绳闸部46)的设置变更。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旋转式绳闸装置M的其他旋转部的构成的例示性且示意性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图7的侧视图。
在图7、图8的例子中,使用齿条机构72使与构成绳闸部46的壳体48的下表面连接的从动齿轮52b旋转驱动。
如图7所示那样,齿条机构72由夹着从动齿轮52b的一对齿条杆72a以及齿条杆72b构成。齿条杆72a以及齿条杆72b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设置台64上。如图7、图8所示,固定于齿条用马达74a的旋转轴的齿条辊76a与齿条杆72a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接触,能够使齿条杆72a向箭头C方向滑动。如图8所示,在齿条杆72a的下表面侧,在与齿条辊76a不干涉的位置处配置有多个滑动球72c,使齿条杆72a能够顺畅地滑动。在齿条杆72a上,例如形成有齿条齿轮72aa,与作为小齿轮起作用的从动齿轮52b啮合,使从动齿轮52b(绳闸部46)旋转驱动。同样,固定于齿条用马达齿条杆74b的旋转轴的齿条辊76b与齿条杆72b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接触,能够使齿条杆72b向箭头C方向滑动。另外,在齿条杆72b的下表面侧,在不与齿条辊76b干涉的位置处配置有多个滑动球72c,能够使齿条杆72b顺畅地滑动。在齿条杆72b上,例如形成有齿条齿轮72ba,与作为小齿轮起作用的从动齿轮52b啮合,使从动齿轮52b(绳闸部46)旋转驱动。通过一对齿条杆72a与齿条杆72b向相反方向滑动,由此从动齿轮52b顺畅地旋转,能够使绳闸部46追随插通于绳闸部46的开口部56a(插通部56)的主绳索组22的扭转量。
另外,在图7、图8中,通过使齿条机构72由一对齿条杆72a与齿条杆72b构成,由此能够实现绳闸部46(从动齿轮52b)的更顺畅的旋转驱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省略齿条杆72a与齿条杆72b中的任一方,也可以是进行成本降低的同时实现绳闸部46(从动齿轮52b)的旋转。另外,齿条辊76a、76b例如由摩擦阻力较高的树脂制、橡胶制的辊等构成,由此能够使齿条杆72a、72b的滑动顺畅地进行。另外,也可以代替齿条辊76a、76b而通过齿轮使齿条杆72a、齿条杆72b滑动。在该情况下,能够使齿条杆72a、72b更高效且顺畅地滑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其变形包含于实用新型的范围、主旨,并且包含于专利请求的范围记载的实用新型和其等同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旋转式绳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绳闸部,其具有:壳体;插通部,具备开口部,该开口部形成于上述壳体、供主绳索组能够在升降方向上移动地插通且将绳索的排列方向作为长边部,上述主绳索组是卷绕于电梯的主绳轮且使被升降体在上述升降方向上移动的多根上述绳索排列为一列而成的;以及制动部,配置于上述插通部,从与上述绳索的排列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夹持上述主绳索组而对上述主绳索组施加制动力;
取得部,取得上述主绳索组以上述升降方向为大致中心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的上述主绳索组的扭转量;
旋转部,使上述壳体向上述主绳索组的扭转方向旋转;以及
控制部,根据上述扭转量对上述旋转部进行旋转控制,以使上述制动部的夹持方向追随上述主绳索组的扭转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部通过马达驱动使上述壳体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取得部基于从上述主绳轮到上述被升降体的距离来取得上述扭转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距离传感器,该距离传感器配置在与形成上述开口部的一对上述长边部的端部连接的短边部的中央位置,
上述取得部基于上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到上述绳索的距离,取得上述扭转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绳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轴部,从上述开口部的上述长边部在与上述升降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分离第一距离而设置;
臂部,在从上述壳体在上述升降方向上分离第二距离的位置处,能够摆动地支承于上述支承轴部,且与上述长边部平行地延伸;以及
一对停止检测部,相对于上述支承轴部在与上述主绳索组相反方向上分离第三距离,配置于与上述臂部的两端位置对应的位置,在由于上述主绳索组的扭转而上述臂部转动了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输出使上述被升降体停止的停止信号。
CN202222935185.8U 2022-01-28 2022-11-04 旋转式绳闸装置 Active CN2190984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12422A JP7222126B1 (ja) 2022-01-28 2022-01-28 回転式ロープブレーキ装置
JP2022-012422 2022-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98454U true CN219098454U (zh) 2023-05-30

Family

ID=8520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35185.8U Active CN219098454U (zh) 2022-01-28 2022-11-04 旋转式绳闸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22126B1 (zh)
CN (1) CN21909845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21450Y1 (ko) * 2000-10-21 2001-04-16 편준기 엘리베이터용 로프 제동장치
JP4232379B2 (ja) * 2002-04-10 2009-03-04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往復移動体装置
KR100392746B1 (en) * 2003-03-28 2003-07-28 Safel Co Ltd Apparatus for braking rope for elevator
JP2008150129A (ja) * 2006-12-15 2008-07-03 Fujitec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ブレーキ装置
JP2008195521A (ja) * 2007-02-15 2008-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6160045A (ja) * 2015-03-02 2016-09-05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ロープブレーキ及びエレベ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10776A (ja) 2023-08-09
JP7222126B1 (ja) 2023-0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641305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止め装置
US8297413B2 (en)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 and rope slip detection method using drive sheave acceleration
JP519190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3643666B1 (en) Elevator system
US20150251877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WO200511590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08099487A1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US11286132B2 (en) Enhancing the transport capacity of an elevator system
WO200609296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20001923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を動作させる方法
US20180111789A1 (en) Method for avoiding unwanted safety gear tripping in an elevator system, controller adapted to perform such a method, governor brake and elevator system each having such a controller
JP456658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JPWO2010150644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19098454U (zh) 旋转式绳闸装置
US20100018810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WO2012140720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05105648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WO2022003979A1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昇降体の変位抑制装置
US20190389695A1 (en) Elevator system
WO2005092766A1 (ja) エレベータ制御装置
JP5829869B2 (ja) エレベータの非常停止装置
WO2022249793A1 (ja) 非常止め装置、エレベーター及び非常止め装置の復帰方法
JP539700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3438697B2 (ja)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KR20050002831A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