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45541U -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45541U
CN219045541U CN202222568331.8U CN202222568331U CN219045541U CN 219045541 U CN219045541 U CN 219045541U CN 202222568331 U CN202222568331 U CN 202222568331U CN 219045541 U CN219045541 U CN 2190455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intelligent sensing
connecting part
sensing device
shock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683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金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ik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ik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ik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ikong Zhiji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683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455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455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45541U/zh
Priority to AU2023233139A priority patent/AU2023233139B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涉及激光雷达技术领域。所述减振器包括减振套、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的材质为金属,减振套的材质为橡胶;第一连接部位于减振套的一端,用于连接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第二连接部位于减振套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承载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减振套具有靠近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以及靠近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的面积。该减振器应用于智能传感装置以及其加载的载具中。

Description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背景技术
目前,载具的自动化驾驶是研究热点方向之一,为了更好采集车辆在道路中行驶中的各种信息,越来越多的智能传感设备被加装到车辆中以提供道路行驶信息给车辆控制系统。通常,为了提供更高精度的传感数据,智能传感设备的精密程度越高,而相应地更易受各种震动冲击的影响而损耗寿命,由于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情况复杂多变,例如由于道路崎岖不平,车辆颠簸产生的振动能量高,地面对车体的冲击加速度大,一些车辆本身没有减振系统,一些车辆本身虽有减振系统但并不足以抵消震动和冲击对于车内一些精密设备的损耗,从而导致这些智能传感设备寿命大幅度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智能传感设备因车辆震动而缩短寿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减振器,包括减振套、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材质为金属,所述减振套的材质为橡胶;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减振套的一端,用于连接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减振套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承载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
所述减振套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传感装置,包括智能传感设备组件,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组件包括智能传感设备和用于安装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以及至少一个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设在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减振器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载具,包括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所述智能传感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载具可拆卸地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减振器在减振套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部,通过两个连接部实现将减振器设在智能传感设备与承载该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之间;同时,由于两个连接部的材质为金属,而减振套的材质为橡胶,橡胶材质的减振套可以使得振动冲击快速衰减,冲击能量被橡胶材质的减振套吸收,可以使得振动冲击快速衰减,冲击能量被减振套吸收,从而抵消振动、冲击的环境对智能传感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寿命;此外,在两个连接部与待连接构件可拆卸连接时,两个连接部的金属材质,不易像橡胶材质一样被压缩,从而使得,连接处更容易固定紧,且在冲击、振动的环境下也不容易松动。进一步地,减振套靠近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小于靠近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面,从而提供更好的稳定支撑和缓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传感装置和载具因采用上述减振器而具有与之相类似的技术优势。
附图说明
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与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包括了这些附图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附图包括在本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激光雷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装减振器加速度输入输出曲线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记:1、减振器;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减振套;2、激光雷达组件;21、激光雷达;22、固定部;23、配重部;24、线束管夹;25、线束接头;3、底板;41、几何中心;42、中心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有技术中,将智能传感设备用于车辆的自动驾驶或辅助驾驶中收集环境信息时,由于道路不平而导致车辆振动时,振动能量大,冲击加速度高,智能传感设备的精度易受影响,设备易受损害,导致设备寿命缩短。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振器,包括减振套、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材质为金属,减振套的材质为橡胶;第一连接部位于减振套的一端,用于连接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第二连接部位于减振套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承载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减振套具有靠近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以及靠近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的面积。
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传感设备为激光雷达。智能传感设备也可以是其他雷达,或者视频采集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为多种智能传感设备的集成进行减振,优选地为独立的智能传感设备,例如激光雷达提供减振,无论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都可提供减振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传感设备以激光雷达为例,如图1和2所示,提供一种减振器1,包括减振套13、设在减振套13一端的第一连接部11以及设在减振套13另一端的第二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2的材质为金属,减振套13的材质为橡胶;第一连接部11用于连接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22,第二连接部12用于可拆卸地连接于载具;减振套13具有靠近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端面、以及靠近第二连接部12的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的面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振套13的第一端面在第二端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端面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实际使用时,将减振器1设置在激光雷达21的固定部22与载具之间,其中第一连接部11与固定部22连接,第二连接部12与载具固定连接,示例性地,激光雷达21设在载具上部,减振器1支撑激光雷达21的固定部22。当载具振动产生加速度冲击时,减振套13本身的橡胶材质硬度较低,可以吸收冲击能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减振套13还包括一个内部中空的腔体(图中未示出),减振套13中具有充满空气的腔体,使得整个减振套13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从而达到激光雷达抗冲击的目的。
通过在减振套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部,利用两个连接部能够将减振器设在智能传感设备与承载该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之间;减振套橡胶材质可以使得振动冲击快速衰减,冲击能量被减振套吸收,从而抵消振动、冲击的环境对智能传感设备的损耗,延长设备寿命;此外,在两个连接部与相应待连接构件可拆卸连接时,两个连接部的金属材质硬度较大,连接处金属材质的连接部相对于橡胶材质更容易固定紧,且在冲击、振动的环境下也不容易松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振套13的第一端面在第二端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二端面内,使得减振套具有上小下大的结构,且这一结构更加稳定可靠,抵消来自各个方向的振动对设备的冲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端面在第二端面的正投影的中心与第二端面的中心重合。这是为了最大化的吸收振动带来的冲击,抵消掉与平面垂直方向的振动对设备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考虑到智能传感设备安装在载具,例如车辆中,可能还会经受到的行驶方向的冲击,例如撞到石块、刹车等,也可以考虑第一端面在第二端面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二端面的中心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套13为上小下大的锥台状。例如,如图2所示,在靠近第一连接部11处具有与平面平行的第一截面,减振套13在靠近第二连接部12处具有与平面平行的第二截面,第一截面的外轮廓小于第二截面的外轮廓。
这种锥台结构使得减振器1具有相对稳定的支撑结构和较好的减振效果,而且,减振器1与固定部22连接的处越小,使得冲击能量传到固定部22的越少,进而从固定部22传到激光雷达21的冲击更小,从而减少对激光雷达21的损耗,延长激光雷达21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锥台状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棱锥,圆锥等;以及也可以是不连续变化的锥台,如图2所示,减振套13在靠近第一连接部11处,沿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方向上,侧截面如喇叭型先慢后快的扩大;在靠近第二连接部12处,沿远离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上,侧截面如矩形保持不变,由此组成减振套13的外部轮廓。
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沿着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方向上,第一截面的外轮廓逐渐扩大;和/或,沿着远离第二连接部12的方向上,第二截面的外轮廓保持不变。
进一步地,在沿着远离第一连接部11的方向上,第一截面的外轮廓的扩大速度先慢后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套13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中空的腔体,腔体中一个或多个可以是封闭式或开放式,对于开放式腔体,可以用于容置空气,对于封闭式腔体,可以用于容置空气或其他气体,例如氮气等。
减振套13可以包括多个同轴腔体,也可以包括多个非同轴腔体,也可以既包括同轴腔体又包括非同轴腔体。腔体的形状和分布方式,将会影响到减振套的减振效果。
减振套13还包括筒状壁部,用于围设腔体,壁部厚度可以相同或不同。可以在靠近冲击接收侧,例如第二连接部12处具有更厚的壁部以增加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套13的材质采用高阻尼、低硬度的材质,减振套13的材质除了为橡胶外,还可以为聚氨酯、工程塑料中的一种,可以使得振动冲击快速衰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橡胶、聚氨酯、工程塑料采用现有技术中已有的种类即可,示例性地,工程塑料包括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改性聚苯醚和热塑性聚酯等,聚氨酯采用聚氨酯弹性体,只要保证一定的刚度,或者可压缩性小的材质均可。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的材质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材质的金属为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金属,例如铁、铜、铝及其各种合金。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也可采用如减振套所采用的工程塑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均采用工程塑料时,减振套13采用的材质需选取硬度低于连接部采用的材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分别与减振套13彼此贴合地连接。当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材质为金属、减振套13为橡胶,利用金属与橡胶之间的亲和性,可实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与减振套13之间的固定连接。
考虑到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与减振套13的材质不同时连接牢固性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减振套在第一端面上、第二端面上设置有开口,其中第一连接部11至少部分部位、第二连接部12至少部分部位设在相应的开口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设在相应的开口中至少部分部位、第二连接部12设在相应的开口中至少部分部位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的作用用于增强两个连接部与减振套13之间的连接强度,例如,作为减振套13材质的橡胶贴合于外螺纹的牙底和牙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减振套13在第一端面的开口位置、在第二端面的开口位置设置有豁口,其中豁口的作用是为了当更换减振套13时,由于老化或损坏难以拆除时,可以方便地在豁口处将减振套13撕开进行更换。
将第一连接部11的至少部分嵌设在减振套13的相应开口中;第二连接部12包括基座部以及设在基座部的结合部,结合部具有外螺纹,基座部用于连接载具,结合部嵌设在减振套13的相应开口中,其中,第二连接部12嵌设在腔体中的部分与第一连接部11嵌设在腔体中的部分不连接。此时,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之间具有可压缩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可以分别部分嵌入到减振套13的不同腔体中,腔体可以同轴。
结合部具有与平面平行的第三截面,在沿着背离基座部的方向上,第三截面的外轮廓不变,或者,在沿着背离基座部的方向上,第三截面的外轮廓缩小。上述平面为载具所具有的平面,示例性地如图1所示的底板3所具有的平面。示例性地,第一连接部11一部分嵌设在减振套13的相应开口中,另一部分伸出减振套13的顶端用于连接固定部22。第二连接部12的结合部嵌设在减振套13的相应开口中,而第二连接部12的基座部设在减振套13底端并且具有用于连接的耳部,耳部设在减振套13底端外侧,方便与载具进行连接。当减振套13采用橡胶材质时,可以采用硫化固化工艺将减振套13分别与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2进行连接,此种连接较为牢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的连接部可为带有一定锥度的锥台状,与减振套13相结合的部位的锥度一致,方便连接;示例性地,第二连接部12的连接部为面积不变的柱状结构,相应地,与第二连接部12的连接部相结合的减振套13的部位也为柱状结构,可以起到支撑减振套13的作用,加强整个减振器1的结构稳定性。
为了保证减振套13的高阻尼、低硬度,以及高效地吸收振动的冲击能量。例如:减振套13的结构可以为筒状构件,即减振套13由筒壁围设出腔体,腔体为1个。另一实施方式中,减振套13的结构可以为实体构件,在内部设有多个充满空气的腔体。上述两种减振套13的结构组成均可有效地使得振动得到衰减,保证激光雷达的使用寿命。可以理解的是,减振套13的锥台状形状不限于圆锥的锥台状,也包括棱锥的锥台状构件,当减振套13为棱锥的锥台状,其横截面为多边形结构,多边形的具体的边的数量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不做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智能传感装置,包括智能传感设备组件,智能传感设备组件包括智能传感设备和用于安装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以及至少一个根据前述任一项的减振器,减振器设在固定部背离智能传感设备的一侧,每一个减振器的第一连接部与固定部连接。
以激光雷达装置为例,请参阅图2、图4所示,激光雷达装置包括激光雷达组件2,激光雷达组件2包括激光雷达21和用于安装激光雷达21的固定部22、以及多个上述的减振器1,减振器1设在固定部22背离激光雷达21的一侧,各个减振器1的第一连接部11与固定部22连接;固定部22上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连接的位置的中心点42依次连线形成多边形,多边形的几何中心41与激光雷达组件2的质心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上述平面为载具具有的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平面,示例性地为图1底板3所具有的平面。多个减振器1共同支撑安装有激光雷达21的固定部22,可以使得激光雷达21更加稳定。
为了使得减振效果最佳化,以及用于支撑的多个减振器,且受力均匀。示例性地,激光雷达组件2的质心应与几何中心41重合,上述几何中心41为:固定部22上与第一连接部11的连接的位置的中心点42依次连线形成多边形,多边形的几何中心即为上述几何中心41。
例如:请参阅图4所示,减振器1的数量为4个,各个减振器的第一连接部11与固定部22连接的位置的中心点42依次连线形成矩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几何中心41。而各个减振器1的第一连接部11在固定部22的位置分布于激光雷达21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减振器1的数量为其它数量时,例如2个、3个、5个、6个,各个减振器1的第一连接部11在固定部22的位置也分布于激光雷达21的外侧。
考虑到激光雷达具有各种规格,重量也不尽相同,每个激光雷达组件2都设计为质心不变不太实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配重部的形式调节激光雷达组件2的质心与几何中心41重合。请参阅图3、图4所示,配重部23可拆卸设在固定部22上,根据各个规格的激光雷达的不同重量,只要调整配重部23重量即可调节激光雷达组件2的质心,而无需重新设计固定部22。增强了用于安装激光雷达的固定部22的通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减振器1与载具之间还设置有底板3,底板3可以提供一个平整的平面,可以保证各个减振器1的受力较为均匀。底板3的使用也有利于将激光雷达装置先组装,然后再安装在载具上。示例性地,各个减振器1第二连接部12通过螺栓与底板3连接,以及各个第一连接部11通过螺栓与固定部22连接。第二连接部12的基座部上的耳板上具有螺孔,可以通过螺栓将基座部固定在底板3上。第一连接部11上具有螺孔,其凸出于减振套13的部分与固定部22连接,螺栓将第一连接部11与固定部22连接固定。通过螺栓连接,在组装激光雷达装置时,由于两个连接部采用金属材质,螺栓可以按照标准力矩进行拧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固定部22包括支座部以及用于安装线束管夹24的延伸部,其中,线束管夹24用于夹持连接线束,线束通过线束接头25与激光雷达进行连接,线束管夹24的使用,使得连接线束、线束接头25、激光雷达及固定部22形成一个整体,不会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线束接头25的可靠,也保证了整个激光雷达组件2的质心的稳定。其中,延伸部设在支座部背离配重部23的一侧,也就是延伸部向远离配重部23的方向延伸,在延伸部的远端安装线速管夹24,可以保证与激光雷达之间具有一定间隔,进而方便线束的连接。将延伸部设在配重部相对的一侧,可以使得配重部有效发挥配重,调整质心的作用。
考虑到线束管夹24占用空间较小,为了减小延伸部占用的死重,在满足支撑强度的前提下,延伸部沿着远离支座部的方向,其截面逐渐减小,例如,相对于支座部所具有的背离配重部的第三端面,延伸部靠近第三端面的第四端面的面积较小,而与第四端面相对的第五端面小于第四端面的面积,或者说,第五端面在第四端面的正投影位于第四端面内,第四端面在第三端面的正投影位于第三端面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延伸部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等腰梯形,可以理解的是,延伸部在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为直角梯形等类似形状;上述平面为载具具有的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平面。上述平面为载具具有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平面,示例性地为图1底板3所具有的平面。
为了进一步减轻延伸部的重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在延伸部的中间位置开设一个或多个通孔,当通孔为一个时,其形状与延伸部的整体轮廓相似,例如当延伸部在平面上的投影为等腰梯形,通孔的形状也为等腰梯形,这样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延伸部的重量,同时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智能传感设备,例如激光雷达,可拆卸地设在支座部上,示例性地,采用螺接的方式将激光雷达固定在支座部上,例如,激光雷达以及支座部上均具有螺孔,通过螺钉将二者固定连接,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更换激光雷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座部在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多边形、圆形等,示例性地多边形为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支座部不仅用于固定激光雷达、还连接有配重部23、减振器1,规则的轮廓形状有利于各个连接部件的布置,进而容易调整质心,从而使得各个减振器受力较为均匀,提高减振器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激光雷达的使用寿命。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装减振器加速度输入输出曲线对比示意图,其中in线为40G冲击加速度的输入曲线,作用时间为6ms;out线为施加在加装减振器的激光雷达组件的加速度输出曲线,通过两条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经过减振器衰减后,输出为10g±3g,完全满足激光雷达的减振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载具,包括根据上述的智能传感装置;智能传感装置通过第二连接部与载具可拆卸地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载具不仅包括车辆,也包括机器人、列车、轮船等其它运输载具。不仅包括无人驾驶车辆,也包括有人驾驶车辆,不仅包括家用车辆,还包括各种工程车辆,例如非公路宽体车、装载机、挖掘机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方式”、“一些实施例/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方式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变化或变型,并且这些变化或变型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套、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材质为金属,所述减振套的材质为橡胶;
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减振套的一端,用于连接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减振套的另一端,用于可拆卸地连接承载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载具;
所述减振套具有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第一端面、以及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端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端面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端面正投影的中心与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心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减振套彼此贴合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套在所述第一端面和/或所述第二端面上具有开口,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至少部分设在相应所述开口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套上在所述第一端面的开口位置和/或在所述第二端面的开口位置具有豁口。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设在相应所述开口中的部位具有外螺纹,所述外螺纹用于增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减振套之间的连接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基座部以及结合部,所述基座部用于连接所述载具,所述结合部嵌设在相应所述开口中,所述结合部具有外螺纹。
9.一种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传感设备组件,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组件包括智能传感设备和用于安装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固定部、以及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减振器,所述减振器设在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减振器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中心点依次连线形成多边形,所述载具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平面,所述多边形的几何中心与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组件的质心在所述平面上的投影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器的数量为四个,所述固定部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中心点依次连线形成矩形,各个所述减振器的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位置分布于所述智能传感设备的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传感装置还包括配重部,所述配重部可拆卸设在所述固定部,所述配重部用于各个所述减振器受力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传感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线束的夹持部,所述固定部包括支座部以及用于安装所述夹持部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设在所述支座部背离所述配重部的一侧;
所述支座部具有背离所述配重部的第三端面,所述延伸部具有靠近所述第三端面的第四端面、以及与所述第四端面相对的第五端面,所述第五端面在所述第四端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四端面内,所述第四端面在所述第三端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三端面内;
所述夹持部设在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五端面的部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靠近中间的部位开设有用于减重的至少一个通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传感设备可拆卸地设在所述支座部上;和/或,
所述载具具有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平面,所述支座部在所述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多边形。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传感设备为激光雷达、视频采集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中的一种。
17.一种载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16任一项所述的智能传感装置;所述智能传感装置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载具可拆卸地相连接。
CN202222568331.8U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Active CN2190455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8331.8U CN219045541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AU2023233139A AU2023233139B1 (en) 2022-09-27 2023-09-21 Shock absorber, intelligent sens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68331.8U CN219045541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45541U true CN219045541U (zh) 2023-05-19

Family

ID=86321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68331.8U Active CN219045541U (zh) 2022-09-27 2022-09-27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45541U (zh)
AU (1) AU2023233139B1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23233139B1 (en) 2024-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940655B1 (en) A motor vehicle with a rear end mounted battery box
WO2021058539A1 (en) Electric truck
US9713953B2 (en) Powertrain mount assembly
WO2024067220A1 (zh)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CN219045541U (zh) 一种减振器、智能传感装置及载具
CN111594567B (zh) 集成式电驱动桥控制器减震装置
KR102166193B1 (ko) 전기 자동차용 프레임
CN111391922B (zh) 电动汽车车架
KR102394805B1 (ko) 자동차의 파워트레인 마운팅용 서브 롤 로드 장치
CN204196699U (zh) 变速器悬置装置、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及汽车
CN217278891U (zh) 一种适用于车载雷达的减震结构
CN220884552U (zh)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和全地形车
CN220076587U (zh) 电动车
KR102506150B1 (ko) 동력장치용 지지 받침대
CN213451481U (zh) 减震结构、惯性测量装置及可移动平台
CN220904680U (zh) 车辆的悬置以及车辆
CN109546034A (zh) 一种电动汽车蓄电池保护结构
CN112706583B (zh) 电动汽车、空调压缩机安装结构及连杆组件
CN219827581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负载的减震装置
CN214728069U (zh) 电动汽车及空调压缩机安装结构
CN218302431U (zh) 一种具有防撞报警功能的智慧花箱
CN111251856B (zh) 一种右悬置结构
CN219749515U (zh) 一种减震散热器
CN218594124U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悬置结构及车辆
CN217074020U (zh) 动力总成悬置组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