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9578U -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9578U
CN219029578U CN202320151383.7U CN202320151383U CN219029578U CN 219029578 U CN219029578 U CN 219029578U CN 202320151383 U CN202320151383 U CN 202320151383U CN 219029578 U CN219029578 U CN 2190295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plate body
vehicle
panel
reinforcing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138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岳彦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5138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95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包括后板外板及装饰板。后板外板具有面向车身上方的上板体以及面向车身后方的后板体;上板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加强筋组;装饰板可拆卸连接于上板体上,用于封盖上板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在后板外板的上板体上设置第一加强筋组,可增加上板体的强度,减少车箱后板的损伤;另外,在上板体上封盖装饰板,装饰板可遮挡后板外板与后板内板包边后出现的凹坑,起到美观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皮卡车是具有前乘客区域(通常称为驾驶室)和敞开的后顶部货舱区域(通常称为车箱)的机动车辆。皮卡车的车箱一般由底板、两个侧车身板、头板和后板组成。
现有技术中,由于后板外板的横截面过宽,造成后板外板与后板内板包边后出现凹坑,导致后板外板的外表面不平顺,影响美观度;而且后板外板的上表面刚度较差,导致后板上表面易出现开裂划痕等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后板外板刚度较差以及出现凹坑而影响美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包括:
后板外板;所述后板外板具有面向车身上方的上板体以及面向车身后方的后板体;所述上板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加强筋组;以及
装饰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板体上,用于封盖所述上板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饰板包括:
顶板体,位于所述上板体的上方,与所述上板体之间存在距离;
第一板体,连接于所述顶板体的后侧面,所述第一板体的下端搭接于所述上板体的后端;
第二板体,连接于所述顶板体的前侧面;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及所述顶板体的端面齐平;以及
两个端板体,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体的两端。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体的外表面设有向车身上方凸出的第二加强筋组;所述顶板体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加强筋组。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箱后板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后板外板前侧的后板内板;所述第二板体位于所述后板内板的前侧,且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后板内板可拆卸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板内板包括:
前板体,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后侧,与所述第二板体可拆卸连接;以及
两个侧板体,分别位于所述前板体的两端;所述侧板体的前端与所述前板体的端部相接,所述侧板体的后端向后延伸且与所述后板体相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饰板与所述上板体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卡扣结构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扣结构之间沿车身前后方向交错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板体与所述装饰板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定位所述装饰板的装配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加强筋组由所述上板体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凹陷深度为1.5-2.5mm,所述第一加强筋在车身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5-45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车箱后板结构,在后板外板的上板体上封盖装饰板,装饰板可遮挡后板外板与后板内板包边后出现的凹坑,避免凹坑外漏,起到美观的作用;另外,在上板体上设置第一加强筋组,可增加上板体的刚度,减少车箱后板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箱后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可增加车箱后板的顶面刚度,且车箱后板整体造型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后板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装饰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图5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的后板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后板外板;11、上板体;12、后板体;13、第一加强筋;
2、装饰板;21、顶板体;22、第一板体;23、第二板体;24、端板体;25、第二加强筋;26、第三加强筋;
3、后板内板;31、前板体;32、侧板体;
41、卡扣;42、卡接孔;43、凸台;
51、定位柱;5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需要指出的是术语“前”、“后”、“内”、“外”、“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车辆自身的方位而言,其中,车辆头部代表“前”,车辆尾部代表“后”,车辆顶部代表“上”、车辆底部代表“下”、“内”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内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驾驶室外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限定的车身前后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前后方向,所限定的车身左右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左右方向,所限定的车身上下方向是指汽车行驶过程中前进方向的上下方向。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进行说明。所述车箱后板结构,包括后板外板1及装饰板2。后板外板1具有面向车身上方的上板体11以及面向车身后方的后板体12;上板体1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加强筋组;装饰板2可拆卸连接于上板体11上,用于封盖上板体11。
后板外板1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后板外板1的主体部位(即垂直于车身前后方向的部位)为面向车身后方的后板体12,后板外板1的顶部相对于后板体12向前翻折的部位(即垂直于车身上下方向的部位)为面向车身上方的上板体11,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主要对上板体11进行改进。
装饰板2与上板体1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结构连接或卡扣结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装饰板2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且在车身左右方向上,装饰板2的两端分别与上板体11的两端齐平,或装饰板2的两端分别超出上板体11的两端,以达到装饰板2完全遮挡上板体11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由于上板体11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宽度较宽,造成后板外板1与后板内板3包边后出现凹坑,导致上板体11的表面不平顺,影响后板外板1的整体美观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箱后板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板体11上封盖装饰板2,装饰板2可遮挡后板外板1与后板内板3包边后出现的凹坑,避免凹坑外漏,起到美观的作用。另外,上板体11上设置第一加强筋组,可增加上板体11的刚度,减少对车箱后板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饰板2可采用如图4及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4及图5,装饰板2包括顶板体21、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23及两个端板体24。顶板体21位于上板体11的上方,与上板体11之间存在距离;第一板体22连接于顶板体21的后侧面,第一板体22的下端搭接于上板体11的后端;第二板体23连接于顶板体21的前侧面;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第二板体23、第一板体22及顶板体21的端面齐平;两个端板体24分别连接于顶板体21的两端。
装饰板2类似于长条状且底面开口的盒体结构,装饰板2扣在上板体11上。顶板体21与上板体11之间存在距离,一方面可为装配装饰板2与上板体11提供装配空间,另一方面,使得装饰板2与上板体11之间存在碰撞减震缓冲空间。
为了提升装饰板2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顶板体21的外表面设有向车身上方凸出的第二加强筋组;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加强筋组。
优选地,第二加强筋组包括多条条状结构且间隔设置的第二加强筋25。由于第二加强筋组位于顶板体21的外表面,为了达到美观的效果,多条第二加强筋25平行设置,且均沿车身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
优选地,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置多组间隔设置的第三加强筋组,每组第三加强筋组包括多个片状结构的第三加强筋26,如图5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车箱后板结构还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2,车箱后板结构还包括位于后板外板1前侧的后板内板3;第二板体23位于后板内板3的前侧,且第二板体23与后板内板3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后板内板3包括前板体31及两个侧板体32,前板体31位于第二板体23的后侧,与第二板体23可拆卸连接;两个侧板体32分别位于前板体31的两端;侧板体32的前端与前板体31的端部相接,侧板体32的后端向后延伸且向外弯折,并与后板体12相接,如图7所示。
第二板体23位于后板内板3的前侧,也就是说,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顶板体21向前越过了后板内板3,装饰板2同时起到了遮挡后板内板3的作用。第二板体23与前板体31可拆卸连接,如采用螺栓结构连接或卡扣结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饰板2与上板体11之间可采用如图3及图5的方式可拆卸连接,参见图3及图5,装饰板2与上板体11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装饰板2内部的卡扣41,以及开设在顶板体21上的卡接孔42,卡扣41卡接于卡接孔42内。为了对卡接孔42进行密封以及防止卡扣41装配后磨损及产生异响,在卡接孔42的外围还装配有密封垫。
卡扣41位于装饰板2的内部,不会暴露,不影响美观,且便于装配。卡扣41优选设置在第三加强筋组的旁边,这样可提升卡扣41的装配强度。另外,由于顶板体21与上板体11之间存在距离,为了便于在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计卡扣41,在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凸台43,每个卡扣41对应设置在一个凸台43上,如图5及图6所示。增设凸台43,即可缩短卡扣41的长度,还能增加卡扣41的强度,以及便于完成卡扣41与装饰板2的制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卡扣结构可采用如图5及图6所示结构,参见图5及图6,多个卡扣结构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且每相邻的两个卡扣结构之间沿车身前后方向交错分布。
可选地,卡扣结构沿车身前后方向分布两排,且两排卡扣结构交错分布;或者是,多个卡扣结构按照波折线或波浪线的形式排布。其中,相邻的两个卡扣结构,平行于车身前后方向的最小距离优选为45mm,平行于车身左右方向的最小距离优选为200mm。
多个卡扣结构间隔且交错分布,可提升装饰板2与上板体11的装配强度,卡扣41拔脱力不小于100N。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装饰板2与上板体11还可采用如图3、图5及图6所示结构定位,参见图3、图5及图6,上板体11与装饰板2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用于定位装饰板2的装配位置。具体地,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装饰板2内部的定位柱51,以及开设在顶板体21上的定位孔52,定位柱51插设于定位孔52内。由于顶板体21与上板体11之间存在距离,为了便于在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计定位柱51,每个定位柱51也对应设置在一个凸台43上。
另外,为了对定位孔52进行密封以及防止定位孔52装配后磨损及产生异响,在定位孔52的外围还装配有密封垫。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加强筋组可采用如图3所示结构,参见图3,第一加强筋组由上板体1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3,第一加强筋13的凹陷深度为1.5-2.5mm,第一加强筋13在车身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5-45mm,第一加强筋13凹陷的形状类似为长方形或门洞型。
第一加强筋13由上板体1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通过向下凹陷深度,可增加上板体11的强度;另外,第一加强筋13设置多个,且第一加强筋13类似于长方形或门洞型结构,可简化上板体11的结构,便于后板外板1制作成型。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箱后板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可增加车箱后板的顶面刚度,且车箱后板整体造型美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板外板(1);所述后板外板(1)具有面向车身上方的上板体(11)以及面向车身后方的后板体(12);所述上板体(11)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加强筋组;以及
装饰板(2),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板体(11)上,用于封盖所述上板体(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2)包括:
顶板体(21),位于所述上板体(11)的上方,与所述上板体(11)之间存在距离;
第一板体(22),连接于所述顶板体(21)的后侧面,所述第一板体(22)的下端搭接于所述上板体(11)的后端;
第二板体(23),连接于所述顶板体(21)的前侧面;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板体(23)、所述第一板体(22)及所述顶板体(21)的端面齐平;以及
两个端板体(24),分别连接于所述顶板体(21)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体(21)的外表面设有向车身上方凸出的第二加强筋组;所述顶板体(21)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加强筋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箱后板结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后板外板(1)前侧的后板内板(3);所述第二板体(23)位于所述后板内板(3)的前侧,且所述第二板体(23)与所述后板内板(3)可拆卸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板内板(3)包括:
前板体(31),位于所述第二板体(23)的后侧,与所述第二板体(23)可拆卸连接;以及
两个侧板体(32),分别位于所述前板体(31)的两端;所述侧板体(32)的前端与所述前板体(31)的端部相接,所述侧板体(32)的后端向后延伸且与所述后板体(12)相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板(2)与所述上板体(11)之间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扣结构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卡扣结构之间沿车身前后方向交错分布。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体(11)与所述装饰板(2)之间还设有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用于定位所述装饰板(2)的装配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组由所述上板体(11)的上表面向下凹陷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组包括多个沿车身左右方向间隔分布的第一加强筋(13),所述第一加强筋(13)的凹陷深度为1.5-2.5mm,所述第一加强筋(13)在车身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5-45mm。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箱后板结构。
CN202320151383.7U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0295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1383.7U CN21902957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1383.7U CN21902957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9578U true CN21902957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8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1383.7U Active CN219029578U (zh) 2023-02-06 2023-02-06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95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8648B2 (en) Motor vehicle rear
US5171058A (en) Collisio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side body
US7338076B2 (en) Roll bar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the same
JP5900242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4078656B1 (ja) 車体の補強構造
CN108556924B (zh) 一种提高40%偏置碰安全性能的a柱结构
US6742832B1 (en) Vehicle bed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a vehicle bed assembly
KR20190071025A (ko) 차량용 도어
CN101204969B (zh) 车辆的主体结构
CN113071565B (zh) 一种无框车门汽车的新型a柱结构
CN219029578U (zh) 一种车箱后板结构及车辆
CN113715593A (zh) 后背门开口的车身结构
CN217598686U (zh) 一种车身结构
CN213974193U (zh) 整体式前围板结构及含该结构的车身结构
CN218640959U (zh) 地板边梁与侧围门槛一体轻量化结构
CN214215949U (zh) 挖掘z向空间的双排卡接式汽车背门槛总成
CN219154580U (zh) 车辆的侧围外板组件以及车辆
CN219007672U (zh) 一种epp上卧铺骨架结构
CN213831895U (zh) 后地板结构及电动车辆
CN220947481U (zh) 后背门和车辆
CN219927814U (zh) 一种车辆地板布置结构及车辆
CN219339573U (zh) 一种后裙分总成
CN215513192U (zh) 一种新型尾门结构及车辆
CN219056181U (zh) 机舱密封结构及车辆
CN219749949U (zh) 一种置物板结构及具有其的suv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