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9548U - 车辆及其后纵梁 - Google Patents

车辆及其后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9548U
CN219029548U CN202320634764.0U CN202320634764U CN219029548U CN 219029548 U CN219029548 U CN 219029548U CN 202320634764 U CN202320634764 U CN 202320634764U CN 219029548 U CN219029548 U CN 219029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structure
vehicle
plate
joint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347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凯
杨隽祺
孙晓伟
王小明
马财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347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9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9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后纵梁包括纵梁主体和第一接头。纵梁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结构,第一安装结构用于安装车辆的后副车架。第一接头凸出于纵梁主体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安装结构在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接头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该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设置在第一安装结构附近的第一接头以及与第一接头连接的部件可以提高后纵梁在第一安装结构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车辆及其后纵梁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迅速,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与购买。如何提高车辆的可靠性,是车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及其后纵梁,其能提高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其包括纵梁主体和第一接头。纵梁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结构,第一安装结构用于安装车辆的后副车架。第一接头凸出于纵梁主体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安装结构在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接头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该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
设置在第一安装结构附近的第一接头以及与第一接头连接的部件可以提高后纵梁在第一安装结构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具有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容纳车辆的第一横梁的一部分。通过设置容纳槽,可增大第一接头与第一横梁的连接面积,提高第一接头与第一横梁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加强板,加强板连接纵梁主体和第一接头。加强板可连接纵梁主体和第一接头,提高后纵梁靠近第一安装结构的区域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的NVH性能,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包括第一板和两个第二板,两个第二板分别连接于第一板的两端,第一板和两个第二板围合形成容纳槽;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板的端部以及第二板的端部均连接于纵梁主体。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至少一者还通过加强板连接到纵梁主体。
容纳槽可用于容纳车辆的第一横梁的一部分,以在装配第一横梁和第一接头时起到定位作用,并增大第一横梁和第一接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强度。加强板可以将第一板和第二板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到纵梁主体,以降低第一接头的变形,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连接于第一板的背离容纳槽的表面。将至少一个加强板设置在第一板背离容纳槽的一侧,可提高强度,并降低加强板与容纳槽中的部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连接于第二板的背离容纳槽的表面。将至少一个加强板设置在第二板背离容纳槽的一侧,可提高强度,并降低加强板与容纳槽中的部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连接于第一板的背离容纳槽的表面,至少一个加强板连接于第二板的背离容纳槽的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板与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容纳槽位于第一板背离第一安装结构的一侧。将第一板与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可以在第一板面向第一安装结构的一侧为后副车架的安装预留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头与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将第一接头与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可以在与第一接头相连的部件的一侧预留出空间,降低该部件与后副车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用于安装车辆的后副车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第二安装结构位于第一安装结构的前方。
第一安装结构相对于第二安装结构靠后设置,在车辆受到追尾时更容易出现变形。将第一接头靠近第一安装结构设置,可提高后纵梁在第一安装结构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的NVH性能,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还包括第二接头,第二接头凸出于纵梁主体沿第二方向的一侧。第二安装结构比第一安装结构更靠近第二接头,第一安装结构比第二安装结构更靠近第一接头。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头凸出纵梁主体的尺寸大于第二接头凸出纵梁主体的尺寸。
相对于第二安装结构,后纵梁更容易在第一安装结构处出现刚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增大第一接头沿第二方向的尺寸,可以提升后纵梁在第一安装结构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的NVH性能,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以及后副车架,后副车架连接于第一安装结构。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在圆框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的仰视示意图;
图5为图2在后纵梁的第一接头处的一断面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未必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乘坐舒适性、电池碰撞可靠性和续航里程的要求等级逐渐提高。后纵梁区域是车辆发生倒车碰撞或追尾碰撞事故时的主要受损部件,其刚度对车辆的可靠性有直接的影响。
在相关技术中,后副车架通常安装到后纵梁。后纵梁在后纵梁的用于安装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附近存在刚度不足的情况。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其通过在后纵梁的靠近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的附近区域设置接头,以提高后纵梁在后副车架的安装结构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在车辆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车辆。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可包括车身2、电池3、底盘等结构。
电池3可以设置在车辆1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3可以用于车辆1的供电,例如,电池3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示例性的,电池3安装在车身2。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3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还包括电机、电气设备等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2可包括后纵梁4。
示例性地,车身2可包括上车身和下车身,上车身连接于下车身。下车身可包括后纵梁4。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在圆框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的仰视示意图;图5为图2在后纵梁的第一接头处的一断面示意图。
参照图2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后纵梁4包括纵梁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结构11,第一安装结构11用于安装车辆1的后副车架。第一接头20凸出于纵梁主体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Z。第一安装结构11在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第一接头20在该平面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该平面垂直于第一方向Z。
后副车架是车辆1底盘系统中的重要的构件;示例性地,后副车架可连接车身2和悬架等零部件,增加悬架刚性,提高后碰撞性能。
第一安装结构11可为纵梁主体10的用于安装后副车架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第一安装结构11的具体形式。例如,第一安装结构11可为孔、槽、销轴、螺柱或其它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后副车架与第一安装结构11的连接方式,例如,后副车架可通过焊接、卡接、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到第一安装结构11。
第一接头20可用于与车辆1的其它部件相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与第一接头20连接的部件的类型,示例性地,第一接头20可用于与车辆1的第一横梁5相连接。
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安装结构11沿第一方向Z的投影与第一接头20沿第一方向Z的投影存在交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一安装结构11附近的第一接头20以及与第一接头20连接的部件可以提高后纵梁4在第一安装结构11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4在车辆1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1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Z可平行于车辆1的高度方向,第二方向Y可平行于车辆1的宽度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一侧具有安装面12,第一安装结构11可包括从安装面12凹陷的孔。孔在安装面12上形成开口,开口可作为后副车架安装点。可选地,安装面12可用于与后副车架相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1中,安装面12朝向地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20具有容纳槽21,容纳槽21用于容纳车辆1的第一横梁5的一部分。
通过设置容纳槽21,可增大第一接头20与第一横梁5的连接面积,提高第一接头20与第一横梁5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横梁5沿第二方向Y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4还包括加强板30,加强板30连接纵梁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
加强板3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加强板30可连接纵梁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提高后纵梁4靠近第一安装结构11的区域的刚度,减小后纵梁4在车辆1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1的NVH性能,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20包括第一板22和两个第二板23,两个第二板23分别连接于第一板22的两端,第一板22和两个第二板23围合形成容纳槽21;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板22的端部以及第二板23的端部均连接于纵梁主体10。第一板22和第二板23中的至少一者还通过加强板30连接到纵梁主体10。
容纳槽21可用于容纳车辆1的第一横梁5的一部分,以在装配第一横梁5和第一接头20时起到定位作用,并增大第一横梁5和第一接头20的连接面积和连接强度。加强板30可以将第一板22和第二板23中的至少一者连接到纵梁主体10,以降低第一接头20的变形,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板23分别连接第一板22沿第三方向X的两端,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Y以及第三方向X两两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22和两个第二板23形成U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22大体为平板状。示例性地,第一板22垂直于第一方向Z。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23大体为平板状。示例性地,第二板23垂直于第三方向X。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22和第二板23均平行于第二方向Y。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一板22的背离容纳槽21的表面。将至少一个加强板30设置在第一板22背离容纳槽21的一侧,可提高强度,并降低加强板30与容纳槽21中的部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一板22并垂直于第一板22。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二板23的背离容纳槽21的表面。将至少一个加强板30设置在第二板23背离容纳槽21的一侧,可提高强度,并降低加强板30与容纳槽21中的部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二板23并垂直于第二板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加强板30可以形成稳固支撑结构,以提高后纵梁4靠近第一安装结构11的区域的刚度,减小后纵梁4在车辆1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1的NVH性能,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30和第一接头20为一体形成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20和纵梁主体10为一体形成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头20还包括外延板24,外延板24连接于第二板23远离第一板22的一端并向第二板23的背离容纳槽21的一侧延伸。
示例性地,外延板24可用于与第一横梁5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Z上,第一板22与第一安装结构11间隔设置,容纳槽21位于第一板22背离第一安装结构11的一侧。
第一板22与第一安装结构11在第一方向Z上间隔设置可以是指:在平行于第一方向Z的任意平面内,第一板22的正投影和第一安装结构11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板22具有在将第一方向Z上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面向安装面12,第二表面面向容纳槽21。
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板22与第一安装结构11间隔设置,可以在第一板22面向第一安装结构11的一侧为后副车架的安装预留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Z上,第一接头20与第一安装结构11间隔设置。
第一接头20与第一安装结构11在第一方向Z上间隔设置是指:在平行于第一方向Z的任意平面内,第一接头20的正投影和第一安装结构11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将第一接头20与第一安装结构11间隔设置,可以在与第一接头20相连的部件(例如第一横梁5)的一侧预留出空间,降低该部件与后副车架干涉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1的高度方向上,安装面12比连接于第一接头20的第一横梁5更靠近地面,这样可以在第一横梁5的下侧留出后副车架的设计空间。
由于安装面12比第一横梁5低,使后纵梁4形成悬臂结构,影响后纵梁4的靠近第一安装结构11的区域的刚度。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接头20可以高后纵梁4在第一安装结构11处的刚度,降低因安装面12与第一横梁5之间高度差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安装结构13,第二安装结构13用于安装车辆1的后副车架。示例性地,第一安装结构11和第二安装结构13设于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同一侧,且处于不同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上,第二安装结构13位于第一安装结构11的前方。
第一安装结构11相对于第二安装结构13靠后设置,在车辆1受到追尾时更容易出现变形。将第一接头20靠近第一安装结构11设置,可提高后纵梁4在第一安装结构11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4在车辆1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1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示例性地,车辆1的前后方向平行于第三方向X。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纵梁4还包括第二接头40,第二接头40凸出于纵梁主体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安装结构13比第一安装结构11更靠近第二接头40,第一安装结构11比第二安装结构13更靠近第一接头20。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接头20凸出纵梁主体10的尺寸D1大于第二接头40凸出纵梁主体10的尺寸D2。
相对于第二安装结构13,后纵梁4更容易在第一安装结构11处出现刚度不足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增大了第一接头20沿第二方向Y的尺寸,可以提升后纵梁4在第一安装结构11处的刚度,减小后纵梁4在车辆1出现碰撞时的变形,改善车辆1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性能,提高车辆1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头40用于连接第二横梁6。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1,其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后纵梁4。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还包括后副车架,后副车架连接于第一安装结构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还包括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第一横梁5连接于第一接头20,第二横梁6连接于第二接头40。
参照图2至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纵梁4,后纵梁4包括纵梁主体10、第一接头20和多个加强板30。
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结构11,第一安装结构11用于安装车辆1的后副车架。第一接头20凸出于纵梁主体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Z。
第一安装结构11在第一方向Z上的投影与第一接头20在第一方向Z上的投影沿第二方向Y相对设置。
纵梁主体10沿第一方向Z的一侧具有安装面12,第一安装结构11可包括从安装面12凹陷的孔。孔在安装面12上形成开口,开口可作为后副车架安装点。
第一接头20包括第一板22和两个第二板23,两个第二板23分别连接于第一板22的两端,两个第二板23和第一板22围合形成容纳槽21,第一板22沿第二方向Y的端部以及第二板23沿第二方向Y的端部均连接于纵梁主体10。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一板22的背离容纳槽21的表面并连接第一板22和纵梁主体10,至少一个加强板30连接于第二板23的背离容纳槽21的表面并连接第二板23和纵梁主体10。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梁主体,所述纵梁主体沿第一方向的一侧设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用于安装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
第一接头,凸出于所述纵梁主体沿第二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在一平面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接头在所述平面上的正投影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具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车辆的第一横梁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纵梁主体和第一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板和两个第二板,两个所述第二板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两端,所述第一板和两个所述第二板围合形成容纳槽;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板的端部以及所述第二板的端部均连接于所述纵梁主体;
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中的至少一者还通过所述加强板连接到所述纵梁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背离所述容纳槽的表面;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加强板连接于所述第二板的背离所述容纳槽的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板背离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主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还设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用于安装车辆的后副车架;
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的前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凸出于所述纵梁主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
所述第二安装结构比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更靠近所述第二接头,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比所述第二安装结构更靠近所述第一接头;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头凸出所述纵梁主体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接头凸出所述纵梁主体的尺寸。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后纵梁;以及
后副车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CN202320634764.0U 2023-03-28 2023-03-28 车辆及其后纵梁 Active CN219029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4764.0U CN219029548U (zh) 2023-03-28 2023-03-28 车辆及其后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34764.0U CN219029548U (zh) 2023-03-28 2023-03-28 车辆及其后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9548U true CN219029548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0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34764.0U Active CN219029548U (zh) 2023-03-28 2023-03-28 车辆及其后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95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3502606U (zh) 一种汽车后地板总成
CN219029548U (zh) 车辆及其后纵梁
CN113247096A (zh) 搭载高压电池的车辆的车身
CN21341397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的后地板前横梁结构
CN212890610U (zh) 电动车下车体结构
CN209904513U (zh) 车用电池支架以及具有该车用电池支架的车身结构
CN211252762U (zh) 一种后纵梁结构
CN210941439U (zh) 一种汽车前排座椅安装横梁
CN211223619U (zh) 一种车辆b柱组件及车辆
CN219029554U (zh) 车辆及其后纵梁
CN211942938U (zh) 一种悬置结构
CN114792861A (zh) 电池托盘的边梁、电池托盘及电池包
CN220774599U (zh) 一种电池包箱体、电池包及车辆
CN219029568U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112896318A (zh) 安装有高压电池的车身
CN211543231U (zh) 一种电池安装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8519526U (zh) 一种动力电池总成与后地板总成连接结构
CN211648893U (zh) 一种简易型电动车减震器装配组件
CN211731561U (zh) 前副车架及车辆
CN220199419U (zh) 支撑梁装配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219371186U (zh) 电池包
CN212099082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7672875U (zh) 车身前地板结构及汽车车身
CN221041380U (zh) 箱体侧边梁、电池包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