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1920U - 挂脖风扇 - Google Patents

挂脖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1920U
CN218991920U CN202222998315.2U CN202222998315U CN218991920U CN 218991920 U CN218991920 U CN 218991920U CN 202222998315 U CN202222998315 U CN 202222998315U CN 218991920 U CN218991920 U CN 2189919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neck
fan
casing
fan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9831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urious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9831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1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19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19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和第一扇轮,颈戴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远离的一端均设有第一扇轮,使得挂脖风扇整体重心靠近端部,佩戴稳定不易滑落;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设有分隔件,分隔件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的风道分隔形成沿颈戴架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设有与第一子风道连通的第一子出风口和与第二子风道连通的第二子出风口,通过设计沿颈戴架的宽度方向排布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使得靠近颈戴架端部的第一子出风口与靠近颈戴架中部的第二子出风口的出风风力均衡,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Description

挂脖风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便携式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挂脖风扇。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更加便利的生活,为了满足户外活动或其他生活场景需要使用风扇的需求,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调温产品,例如挂脖风扇。挂脖风扇解决了手持风扇带来的活动局限性,无论是运动、户外活动还是办公室等使用场景,都可以解放用户的双手,不需手持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吹风的效果。
中国授权公告号CN213928809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风机和控制机构,颈戴架内设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二风道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出风口,通过操作控制机构可调节风机分别吹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风量。但是,该方案中风机设于颈戴架的端部与中部之间,使得挂脖风扇整体配重分布靠后,容易出现佩戴不稳定、易向后滑移或滑落的问题;且风扇以颈戴架的宽度方向为轴心的延伸方向转动,而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沿颈戴架的厚度方向排布,使得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的风力大小不一且极难把控,易出现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风力不均匀的现象,进而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各部位吹风均匀且佩戴不易滑落的挂脖风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和第一扇轮,所述颈戴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远离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第一扇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扇轮的进风侧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均形成有自所述第一扇轮的出风侧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靠近的一端延伸的风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侧壁均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均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风道分隔形成沿所述颈戴架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出风口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远离的一端的第一子出风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靠近的一端的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与对应壳体的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出风口与对应壳体的所述第二子风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风道的横截面尺寸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子出风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出风口沿所述颈戴架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件包括安装部和分隔部,所述安装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顶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风道;所述分隔部自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一体延伸形成,所述分隔部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分隔部与对应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子风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顶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隔部呈板状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第一板段以及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第二板段,所述第一板段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板段平行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风扇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组调温组件,每组所述调温组件均包括第二扇轮、调温件以及导温件,所述第二扇轮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导温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对应的所述导温件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所述第一扇轮、所述第二扇轮以及所述调温件均沿所述颈戴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底侧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风道并排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扇轮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二扇轮对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容置空间内形成有散热腔,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颈戴架上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散热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的延伸孔,所述导温件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所述延伸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子风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组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与所述调温件热传导连接的底板以及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平行间隔设置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扇轮设置,另一端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形成所述散热腔以及与所述散热腔并排的收容腔;所述挂脖风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收容腔与所述散热腔的排气口。
本申请的挂脖风扇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挂脖风扇通过设于颈戴架两端的第一扇轮,使得挂脖风扇整体重心靠近端部,佩戴稳定不易滑落;通过设计沿颈戴架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使得第一扇轮吹至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的风力大小基本一致,进而使靠近颈戴架端部的第一子出风口与靠近颈戴架中部的第二子出风口的出风风力均衡,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挂脖风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挂脖风扇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挂脖风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挂脖风扇进一步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挂脖风扇更进一步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分隔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颈戴架内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挂脖风扇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中各元件标号如下:颈戴架10;第一壳体10A;第二壳体10B;遮挡板11;散热口12;隔板13;排气口131;第一进风口14;出风口15;第一子出风口151;第二子出风口152;第二进风口16;第一扇轮20;风道30;第一子风道31;第二子风道32;电路板40;第二扇轮50;调温件60;导温件70;延伸部71;容置空间80;散热腔81;收容腔82;散热件90;底板91;散热片92;分隔件100;安装部101;分隔部102;第一板段1021;第二板段10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风扇,用于佩戴在人体颈部,以实现降温或升温效果。请参阅图1至图5,该挂脖风扇包括颈戴架10和第一扇轮20。其中,颈戴架10整体呈弧形,用于佩戴至用户颈部时与用户颈部的形状适配,颈戴架10可以是一整体的弹性材料制成,还可以是两部分颈戴架之间通过弹性件连接组成,颈戴架10用于提供第一扇轮20及其他组件的安装基础。本申请实施例的挂脖风扇整体呈对称结构,能够有效均衡挂脖风扇的整体重量以及用户颈部两侧的出风风力,颈戴架10包括相互连接且对称设置的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以下以第一壳体10A及其内部元件结构为例进行具体说明,第二壳体10B内部元件结构与第一壳体10A一致。
第一扇轮20设于第一壳体10A远离第二壳体10B的一端,第一扇轮20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第一壳体10A上设有与第一扇轮20的进风侧对应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4;第一壳体10A内形成有自第一扇轮20的出风侧向第一壳体10A靠近第二壳体10B的一端延伸的风道30,风道30的入口朝向第一扇轮20的进风侧,第一壳体10A上开设有与风道30连通的出风口15。第一扇轮20可以吹出冷风,或通过设置加热元件吹出热风,第一扇轮20产生的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4流入风道30后由出风口15吹出,以对人体颈部制热或制热。通过将质量较大的第一扇轮20设于颈戴架10内的端部,使得用户将挂脖风扇佩戴至颈部时,挂脖风扇整体重心在两端形成前压,用户在扭脖转头时挂脖风扇佩戴稳定不易滑落,提升用户佩戴体验感。
更具体地,请参阅图6,第一壳体10A内设有分隔件100,分隔件100将风道30分隔形成沿颈戴架10的厚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出风口15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51和第二子出风口152,第一子出风口151与第一子风道31连通,第二子出风口152与第二子风道32连通。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子风道31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小于第二子风道32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使得第一子出风口151靠近第一壳体10A远离第二壳体10B的一端设置,第二子出风口152靠近第一壳体10A靠近第二壳体10B的一端设置。扇轮产生的气流经分隔件100分流后,一部分流入第一子风道31由第一子出风口151吹出,另一部分流入第二子风道32由第二子出风口152吹出。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均起到导流及聚集风力的作用,相较于仅设置一条风道30的设计方案,气流在到达第二子出风口152之前不会由第一子出风口151流出损耗,进而可增大远离第一扇轮20的第二子出风口152的风力,使得第一子出风口151和第二子出风口152出风均匀,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颈戴架10具有朝向人体颈部的内侧壁和背向人体颈部的外侧壁、朝向人体肩部的底侧壁和背向人体肩部的顶侧壁,为了方便理解,以图1中挂脖风扇展示角度为例,定义颈戴架10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之间的方向为颈戴架10宽度方向,定义顶侧壁和底侧壁之间的方向为颈戴架10厚度方向,定义颈戴架10绕用户脖颈上的延伸方向为颈戴架10长度方向。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4设置在第一壳体10A对应扇轮的内侧壁上,第一壳体10A的端部一般与用户的颈部无接触,便于第一进风口14气流的流入。出风口15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0A的顶侧壁,便于对用户颈部吹风,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沿颈戴架10的宽度方向排布,而第一扇轮20以颈戴架10的宽度方向为轴心的延伸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扇轮20吹至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的风力大小基本一致,进一步使得第一子出风口151与第二子出风口152的出风风力均衡。
第二子风道32的横截面尺寸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从靠近第一扇轮20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扇轮20的另一端逐渐减小,即,第二子风道32从第一扇轮20的出风侧朝第一壳体10A靠近第二壳体10B的一端呈渐缩的形状,使得气流流入第二子风道32后流速增快,有利于保持第二子风道32内的气流流速以及提升第一壳体10A靠近第二壳体10B的一端的位置处的第二子出风口152的风力。优选地,第二子出风口152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子出风口152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配合第一子出风口151可环绕用户颈部多方位出风,进一步提高挂脖风扇带来的制冷或制热感。
具体地,分隔件100可以包括安装部101和分隔部102。安装部101呈板状结构,且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固设于第一壳体10A内,安装部101垂直于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且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使安装部101与第一壳体10A的顶侧壁之间形成风道30。分隔部102可以从安装部101朝向风道30的一侧一体延伸形成,分隔部102呈板状结构,且垂直于第一壳体10A的顶侧壁且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使分隔部102与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子风道31,与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子风道32。为使风道30、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完全分隔,第一壳体10A内还设有结构筋位,分隔件100配合各结构筋位以对第一壳体10A内空间进行分隔。
优选地,安装部101与第一壳体10A的顶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扇轮20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扇轮20的一端逐渐减小,使得第二子风道32在颈戴架10厚度方向上的宽度自靠近第一扇轮20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扇轮20的另一端逐渐减小。分隔部102包括靠近第一扇轮20的第一板段1021以及远离第一扇轮20的第二板段1022,第二板段1022平行于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设置,第一板段1021与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第一扇轮20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扇轮20的一端逐渐增大,使得第二子风道32在颈戴架10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自靠近第一扇轮20的一端向第二子风道32的中部逐渐减小,从而实现第二子风道32的渐缩形状,以增大第二子出风口152的风力。同时,第一板段1021使得第一子风道31的入口截面尺寸小于第二子风道32的入口截面尺寸,进一步均衡距第一扇轮20较近的第一子出风口151与距第一扇轮20较远的第二子出风口152的风力大小,使得各个出风口出风均匀。
请参阅图5和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挂脖风扇还包括两组调温组件,两组调温组件分别设于第一壳体10A和第二壳体10B内。每组调温组件均包括第二扇轮50、调温件60以及导温件70。其中,导温件70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螺丝连接在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导温件70可以呈适配于人体颈部的弧形。调温件60优选为半导体制冷片,其具有制冷的冷端面以及散热热量的热端面,调温件60的冷端面与导温件70热传导连接,热传导连接是冷端面以直接接触或通过导热介质接触的形式传导经由导温件70向热端面转移热量,进而通过导温件70快速地将人体颈部的热量带走产生“冷感”。第一壳体10A上开设有与调温件60对应的通孔,调温件60装设于颈戴架10内且冷端面穿过通孔连接于导温件70。第二扇轮50设于第一壳体10A内,以对调温件60的热端面吹风散热,进而提高调温件60的工作效率。第一壳体10A内的第一扇轮20、第二扇轮50以及调温件60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可提升对颈戴架10沿长度方向空间的有效利用,避免增加其厚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尺寸,使得挂脖风扇可保持优越的便携性;同时,用于散热的第二扇轮50的重量和体积较用于吹风调温的第一扇轮20更小,能够有效均衡颈戴架10的重量,提升佩戴时更加轻量化的佩戴体验感。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6,安装部101与第一壳体10A的底侧壁之间形成有与风道30并排的容置空间80。第二扇轮50设于容置空间80内,第一壳体10A上对应第二扇轮50的进风侧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6,容置空间80内位于第二扇轮50的出风侧形成有散热腔81,调温件60设于散热腔81内,第一壳体10A上设有与散热腔81连通的散热口12。由第二进风口16进入的空气经第二扇轮50产生气流,流入散热腔81后由散热口12吹出,以对调温件60进行散热。第二进风口16和散热口12可以设于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即远离人体颈部的外侧进行吸风以及排风散热,不会影响人体降温的体验。通过设置与风道30隔离的容置空间80,使得吹风降温部分与吹风散热部分分隔开,用户可用单独开启第一扇轮20吹风调温或单独开启调温组件使导温件70调温,以适应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
优选地,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设有与第一子风道31连通的延伸孔(图中未示出),导温件70包括延伸部71,延伸部71通过延伸孔延伸至第一子风道31内,使得导温件70可将调温件60的冷能传导至第一子风道31内,第一扇轮20吹风时,延伸部71可对气流进行降温,使得第一子风道31吹出的风温度更低,起到更好的降温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优选地,延伸部71包括多个导温板,多个导温板平行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个导温板之间形成导流槽,导流槽的一端朝向第一扇轮20,另一端朝向第一子出风口151。如此,延伸部71起到降温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将第一子风道31内的气流由第一扇轮20的出风侧导流至第一子出风口151,减小风力损耗,多个导流槽配合以增强且平衡长条形的第一子出风口151的出风风力。
调温组件还可以包括散热件90,散热件90设于散热腔81内。散热件90可以包括与调温件60的热端面贴设的底板91及自底板91朝远离调温件60方向延伸形成的多个散热片92,多个散热片92平行间隔设置以使相邻两散热片92之间形成散热槽,散热槽的一端朝向第二扇轮50设置,另一端朝向散热口12设置,以将第二扇轮50产生的气流导流至散热口12排出。底板91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略大于调温件60的发热端,使得热端面产生的热量可及时传导至底板91,鳍片结构的散热片92可增大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容置空间80内还设有隔板13,隔板13呈板状结构,且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设于第一壳体10A内,隔板13垂直于第一壳体10A的底侧壁且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将容置空间80分隔形成散热腔81以及与散热腔81并排的收容腔82,散热腔81和收容腔82沿壳体的宽度方向排布,且散热腔81靠近第一壳体10A的内侧壁,收容腔82靠近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挂脖风扇还包括电路板40,电路板40装设于收容腔82内。如此,通过将电路板40设置在独立的收容腔82内,且与设于散热腔81内的调温件60分隔开,可使得调温件60产生的热量不会影响到电路板40,从而可延长电路板40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隔板13上设有连通收容腔82与散热腔81的排气口131。如此,收容腔82内的空气可形成流动,第二扇轮50产生的气流经隔板13分流后,一部分流入散热腔81内由散热口12吹出对散热件90进行散热,另一部分流入收容腔82内依次经排气口131和散热口12吹出,对电路板40进行散热,不让电路板40的热量积攒在收容腔82中,进而提高电路板40的使用寿命,避免过热导致电路板40上的电子元件失效。所示实施例中,排气口131设有多个且分别对应一散热槽设置,便于气流的流出。
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设有一遮挡板11,遮挡板1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0A远离第二壳体10B的一端固定连接,且遮挡板11与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之间形成一缝隙。遮挡板11可将第二进风口16与散热口12进行遮挡,保持挂脖风扇外部美观。第二扇轮50产生的气流由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与遮挡板11间的缝隙经第二进风口16进入容置空间80内;由散热口12吹出的气流由第一壳体10A的外侧壁与遮挡板11间的缝隙吹至外界。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挂脖风扇还可以不设有调温组件,仅通过吹风进行调温。或者,第一壳体10A内还可以只设有一个扇轮,扇轮产生的气流一部分流入风道30的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另一部分流入容置空间80的散热腔81和收容腔82。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挂脖风扇,通过设于颈戴架10端部的第一扇轮20,使得挂脖风扇整体重心靠近两端,佩戴稳定不易滑落;通过设计沿颈戴架10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31和第二子风道32,使得靠近颈戴架10端部的第一子出风口151与靠近颈戴架10中部的第二子出风口152的出风风力均衡,提高用户使用体验;通过设置调温组件进一步提高用户调温体验,第一扇轮20、第二扇轮50以及调温件60沿颈戴架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提升对颈戴架10沿长度方向空间的有效利用,同时用于散热的第二扇轮50的重量和体积较用于吹风调温的第一扇轮20更小,能够有效均衡颈戴架10的重量,提升佩戴时更加轻量化的佩戴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颈戴架和第一扇轮,所述颈戴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远离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第一扇轮,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扇轮的进风侧连通的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均形成有自所述第一扇轮的出风侧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靠近的一端延伸的风道,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顶侧壁均设有与所述风道连通的出风口;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均设有分隔件,所述分隔件将所述风道分隔形成沿所述颈戴架的宽度方向排布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出风口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远离的一端的第一子出风口以及靠近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相对靠近的一端的第二子出风口,所述第一子出风口与对应壳体的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子出风口与对应壳体的所述第二子风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风道的横截面尺寸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出风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子出风口沿所述颈戴架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包括安装部和分隔部,所述安装部固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顶侧壁之间形成所述风道;所述分隔部自所述安装部朝向所述风道的一侧一体延伸形成,所述分隔部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子风道,所述分隔部与对应壳体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子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顶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呈板状结构,包括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第一板段以及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第二板段,所述第一板段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自靠近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扇轮的一端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板段平行于对应壳体的内侧壁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脖风扇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两组调温组件,每组所述调温组件均包括第二扇轮、调温件以及导温件,所述第二扇轮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导温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对应的所述导温件热传导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内的所述第一扇轮、所述第二扇轮以及所述调温件均沿所述颈戴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与对应壳体的底侧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风道并排的容置空间;所述第二扇轮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二扇轮对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所述容置空间内形成有散热腔,所述调温件设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颈戴架上设有与所述散热腔连通的散热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均设有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的延伸孔,所述导温件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通过所述延伸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子风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调温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于所述散热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与所述调温件热传导连接的底板以及设于所述底板上的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平行间隔设置以使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散热槽,所述散热槽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扇轮设置,另一端朝向所述散热口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空间分隔形成所述散热腔以及与所述散热腔并排的收容腔;所述挂脖风扇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装设于所述收容腔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挂脖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收容腔与所述散热腔的排气口。
CN202222998315.2U 2022-11-10 2022-11-10 挂脖风扇 Active CN2189919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8315.2U CN218991920U (zh) 2022-11-10 2022-11-10 挂脖风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98315.2U CN218991920U (zh) 2022-11-10 2022-11-10 挂脖风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1920U true CN218991920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88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98315.2U Active CN218991920U (zh) 2022-11-10 2022-11-10 挂脖风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19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404053U (zh) 挂脖风扇
CN214198974U (zh) 挂脖风扇
WO2021248345A1 (zh) 电池及无人机
CN215860912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CN217086696U (zh) 储能电池插箱的冷却结构及储能电池插箱
CN213450915U (zh) 挂脖式风扇
CN218991920U (zh) 挂脖风扇
CN216744678U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08154705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桌面空调
CN216114463U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7566294U (zh) 优化散热脱毛仪
CN216162109U (zh) 激光器冷却装置及激光器设备
CN217064366U (zh) 一种风扇多风道结构
CN113932320B (zh) 便携穿戴式空调
CN215490117U (zh) 新型挂脖空调
CN214742181U (zh) 挂脖风扇
CN218269375U (zh) 挂脖调温装置
CN219423107U (zh) 便携式调温装置
WO2023030268A1 (zh) 便携式挂脖空调
CN213931256U (zh) 一种脖戴调温装置
CN217999934U (zh) 具有快速调温效果的腰带风扇
CN217783817U (zh) 挂脖风扇
CN216554532U (zh) 一种脖戴风扇
CN219177871U (zh) 一种挂脖制冷空调
CN214047739U (zh) 一种便于气流流动的缓冲件以及包括其的头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