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6215U -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6215U
CN218966215U CN202223149084.4U CN202223149084U CN218966215U CN 218966215 U CN218966215 U CN 218966215U CN 202223149084 U CN202223149084 U CN 202223149084U CN 218966215 U CN218966215 U CN 2189662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base plate
plate
tire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4908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刘志兰
赵阳
杨奉豪
范克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mile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4908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62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62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62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轮胎模具包括合模组件、定模结构和隔热结构,所述合模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定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若干花纹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花纹件之间形成有合模腔,所述合模腔内适于放置轮胎;以及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轮胎胎侧部位,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轮胎胎面部位;所述隔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Description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硫化以及橡胶硫化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背景技术
轮胎硫化是指对外胎的硫化,采用模型加压方式进行的硫化。轮胎硫化前是具有粘弹性的可塑性橡胶,易变形、强度较低,无使用价值,通过硫化,使可塑性橡胶固化,变成有使用价值的高弹性橡胶。目前轮胎模具加热方式有多种,包括电加热、蒸汽加热等。轮胎硫化过程中,对模具进行加热,胎坯贴合在模具型腔吸收模具的热量在预设时间内完成硫化。
现有技术中公开一种可均匀硫化胎冠的子午轮胎活络模具,包括相对设置的环形底座和环形上盖,环形底座上设置有环状下侧板,在环形上盖的下底面上设置有环状上侧板,在环状上侧板和环状下侧板之间设置有子午轮胎,环状上侧板和环状下侧板周侧设有封闭的环形硫化加热气室,以实现对子午轮胎的硫化。
但是上述的子午轮胎活络模具,直接通过环状上侧板和环状下侧板周侧设有封闭的环形硫化加热气室对子午轮胎进行加热硫化,由于胎坯的不同部位厚度不同,对温度、热量的需求也不同,为了保证轮胎完成硫化,硫化时间以轮胎最厚位置所需要的硫化时间来确定,当轮胎较厚处例如胎面部位、胎圈部位硫化合格时,轮胎较薄处例如胎侧部位已经出现了过硫化的现象,导致轮胎胎面胶性能下降,帘布层间粘合强度增大,粘合强度保持率降低,进而导致轮胎性能下将。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子午轮胎活络模具,直接通过环状上侧板和环状下侧板周侧设有封闭的环形硫化加热气室对子午轮胎进行加热硫化,由于胎坯的不同部位厚度不同,对温度、热量的需求也不同,为了保证轮胎完成硫化,硫化时间以轮胎最厚位置所需要的硫化时间来确定,当轮胎较厚处例如胎面部位、胎圈部位硫化合格时,轮胎较薄处例如胎侧部位已经出现了过硫化的现象,导致轮胎胎面胶性能下降,帘布层间粘合强度增大,粘合强度保持率降低,进而导致轮胎性能下将。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包括:
合模组件,所述合模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适于与驱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基板被配置为受所述驱动件驱动而沿所述轮胎模具轴向移动;
定模结构,所述定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若干花纹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花纹件之间形成有合模腔,所述合模腔内适于放置轮胎;以及
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轮胎胎侧部位,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轮胎胎面部位;
隔热结构,所述隔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为若干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空腔,若干所述空腔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向两侧减小,且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腔与所述轮胎胎侧最薄处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空腔,所述空腔靠近所述轮胎胎侧一端呈抛物线状,且所述抛物线开口方向远离所述轮胎胎侧。
可选地,所述隔热结构为隔热垫,隔热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和/或所述隔热垫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空腔为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和/或所述第一侧板和/或第二侧板一侧呈开口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若干第一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设于所述空腔内。
可选地,所述合模组件还包括:
若干连接座,一侧与所述花纹件连接,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花纹件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
导环,呈环状,设于所述连接座远离所述轮胎一侧,所述导环内壁为与所述第一斜坡面配合的第二斜坡面;
所述导环具有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通过所述第二斜坡面与所述第一斜坡面抵接,进而推动若干所述连接座闭合为环状的合模状态。
可选地,所述第一斜坡面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斜坡面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被配置为与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以对所述连接座进行限位。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连接座抵接,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
一种硫化设备,包括轮胎模具和加热装置,所述轮胎模具为上述所述的轮胎模具,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一基板和/或所述第二基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板,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
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一加热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加热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轮胎模具,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包括合模组件、定模结构和隔热结构,所述合模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适于与驱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基板被配置为受所述驱动件驱动而沿所述轮胎模具轴向移动;所述定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若干花纹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基板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二基板连接,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花纹件之间形成有合模腔,所述合模腔内适于放置轮胎;以及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设于所述轮胎胎侧部位,所述花纹件设于所述轮胎胎面部位;所述隔热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此结构的一种轮胎模具,通过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设置隔热结构,且隔热结构设置在轮胎胎侧部位,从而减少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传递给轮胎胎侧的热量,而更多地将热量通过花纹件传递至胎面、胎踵部位,降低了轮胎过硫化的情况,提升了轮胎寿命。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所述隔热结构为若干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空腔,若干所述空腔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向两侧减小,且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腔与所述轮胎胎侧最薄处对应设置。
此结构的轮胎模具,通过将空腔设置为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向两侧减小,且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腔与所述轮胎胎侧最薄处对应设置,使得两侧空腔隔热能力弱于中部空腔,提高轮胎胎侧不同部位硫化时间的一致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所述隔热结构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空腔,所述空腔靠近所述轮胎胎侧一端呈抛物线状,且所述抛物线开口方向远离所述轮胎胎侧。
此结构的轮胎模具,通过将空腔设置为靠近所述轮胎胎侧一端呈抛物线状,且所述抛物线开口方向远离所述轮胎胎侧,使得空腔两端的隔热能力弱于空腔中部,从而提高轮胎胎侧不同部位硫化时间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中轮胎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中轮胎模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圈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2中圈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中隔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基板;111-第一支撑件;112-第二支撑件;12-第二基板;13-连接座;14-导环;
21-第一侧板;22-第二侧板;23-花纹件;
3-隔热结构;
4-第二隔热件;
51-第一加热板;52-第二加热板;
6-轮胎;
7-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轮胎模具,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合模组件、定模结构和隔热结构3,其中,如图1所示,合模组件包括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连接座13和导环14,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对设置,第二基板12设于第一基板11上方,第二基板12适于与驱动件连接,且第二基板12受驱动件驱动而沿轮胎模具轴向移动;连接座13与导环14连接,且连接座13靠近导环14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第一斜坡面上设有限位块,例如T型块或楔形块或者其他;导环14呈环状,连接座13设置在导环14内部,且导环14靠近连接座13一侧为与第一斜坡面配合的第二斜坡面,第二斜坡面上设置有与限位块配合的限位槽。可以理解,第一斜坡面与第二斜坡面指的是逐渐收缩的面,例如斜平面或圆锥面等。
其中,连接座13数量为多个,多个连接座13均通过限位块与导环14滑动连接,当需要将多个连接座13闭合为环状时,如图1所示,通过外部驱动装置例如液压机等将导环14从连接座13顶部向下驱动,如图1所示,通过第二斜坡面对第一斜坡面进行挤压,进而驱动多个连接座13相互靠近直至完全相互贴合形成环状,第一基板11、第二基板12设置在连接座13的上下两面以形成环状空腔,轮胎设于连接座13形成的环状空腔内,且连接座13靠近轮胎的胎面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定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和花纹件23;其中,第一侧板21与第一基板11连接,第二侧板22与第二基板12连接,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被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带动,从而实现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的相互靠近或远离;花纹件23与连接座13连接且花纹件23数量与连接座13数量一致,从而使得导环14能够驱动多个花纹件23的闭合或者分开;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和花纹件23之间形成有合模腔,合模腔内适于放置轮胎,且第一侧板21与第二侧板22设于轮胎胎侧部位,花纹件23设于轮胎胎面部位。
其中,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基板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11与第二支撑件112,第一支撑件111与连接座13抵接,以使第一支撑件111能够对连接座13进行支撑,且第一支撑件111与连接座13可相互滑动,第二支撑件112与第一侧板21连接,通过将第一支撑件111与第二支撑件112间隔设置,且第一支撑件111与第二支撑件112间隔处可以填充隔热板等隔热材料,能够减缓第一支撑件111与第二支撑件112之间的热量传递速度,减弱连接座13通过第一基板11对第一侧板21的影响。
如图2所示,隔热结构3为开设在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上的空腔,空腔内可以填充第一隔热件,第一隔热件为气凝胶等隔热材料,能够减缓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的热量向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传递的速度,使得胎侧部位温度相对其他部位较低,使轮胎6不同位置硫化所需要的硫化时间接近,降低了轮胎过硫化的情况,提升了轮胎寿命,且热量更多的传递至胎面及胎踵部位,相对缩短了硫化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
如图2所示,空腔数量为多个,例如3个或者5个或者其他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多个空腔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向两侧减小,且处于中间位置的空腔与轮胎6胎侧最薄处对应设置,使得两侧空腔隔热能力弱于中部空腔,进一步提高轮胎6胎侧不同部位硫化时间的一致性。
可以理解,空腔数量也可以为偶数,例如4个或者6个或其他数量,此时位于中间位置的两个空腔截面尺寸可以相同或者存在差异,其余空腔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位置的两个空腔向两侧减小。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腔也可以为单个,且空腔靠近轮胎6胎侧一端呈抛物线状,且抛物线开口方向远离轮胎6胎侧部位,使得空腔两端的隔热能力弱于空腔中部,从而提高轮胎6胎侧不同部位硫化时间的一致性。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腔也可以开设在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上,也能够实现降低了轮胎6过硫化的情况,提升了轮胎6寿命的效果。
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隔热结构3也可以为设置在第一基板11与第一侧板21、第二基板12与第二侧板22之间的隔热垫。
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侧板21与花纹件23、第二侧板22与花纹件23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热件4,第二隔热件4为隔热板等隔热材料,以减缓花纹件23上的热量向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传递的速度,从而实现分区硫化,提高轮胎胎侧不同部位硫化时间的一致性,提升轮胎硫化质量。
此实施方式的中的轮胎模具,工作时,首先将轮胎放置在模具内,随后通过驱动导环14带动连接座13相互靠近,进而带动多个花纹件23相互靠近直至抵接在轮胎的胎面位置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随后驱动第一侧板21和第二侧板22相互靠近直至抵接在花纹件23的两侧,完成轮胎模具的合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硫化设备,如图6所示,包括轮胎模具和加热装置,轮胎模具为实施例1中的轮胎模具,加热装置与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连接。其中,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板51和第二加热板52,第一加热板51与第一基板11连接,第二加热板52与第二基板12连接。第一加热板51和第二加热板52上设置有电加热管、气室等加热设备。导环14通过固定环7与上热板连接,且固定环7与第二基板12间隔设置能够避免导环14上的热量通过固定环7传递到第二基板12上。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合模组件,所述合模组件包括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所述第一基板(11)和第二基板(12)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基板(12)适于与驱动件连接,且所述第二基板(12)被配置为受所述驱动件驱动而沿所述轮胎模具轴向移动;
定模结构,所述定模结构包括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和若干花纹件(23),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一基板(11)连接,所述第二侧板(22)与所述第二基板(12)连接,所述花纹件(23)设于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所述第一侧板(21)、第二侧板(22)和花纹件(23)之间形成有合模腔,所述合模腔内适于放置轮胎;以及
所述第一侧板(21)与所述第二侧板(22)设于所述轮胎胎侧部位,所述花纹件(23)设于所述轮胎胎面部位;
隔热结构(3),所述隔热结构(3)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12)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21)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22)上和/或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二基板(1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3)为若干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12)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21)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22)上的空腔,若干所述空腔沿轮胎模具轴向方向的截面尺寸自中间向两侧减小,且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腔与所述轮胎胎侧最薄处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3)为开设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上和/或所述第二基板(12)上和/或所述第一侧板(21)上和/或所述第二侧板(22)上的空腔,所述空腔靠近所述轮胎胎侧一端呈抛物线状,且所述抛物线开口方向远离所述轮胎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结构(3)为隔热垫,隔热垫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第一侧板(21)之间;和/或所述隔热垫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12)与所述第二侧板(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为凹槽,所述凹槽靠近所述第一基板(11)和/或所述第二基板(12)和/或所述第一侧板(21)和/或第二侧板(22)一侧呈开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第一隔热件,所述第一隔热件设于所述空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模组件还包括:
若干连接座(13),一侧与所述花纹件(23)连接,所述连接座(13)远离所述花纹件(23)一侧设有第一斜坡面;
导环(14),呈环状,设于所述连接座(13)远离所述轮胎一侧,所述导环(14)内壁为与所述第一斜坡面配合的第二斜坡面;
所述导环(14)具有在外力作用下沿第一方向运动,通过所述第二斜坡面与所述第一斜坡面抵接,进而推动若干所述连接座(13)闭合为环状的合模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坡面上设有限位块,所述第二斜坡面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被配置为与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以对所述连接座(13)进行限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轮胎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1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11)与第二支撑件(112),所述第一支撑件(111)与所述连接座(13)抵接,所述第二支撑件(112)与所述第一侧板(21)连接。
10.一种硫化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轮胎模具和加热装置,所述轮胎模具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轮胎模具,所述加热装置(5)与所述第一基板(11)和/或所述第二基板(1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硫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板(51),与所述第一基板(11)连接;
第二加热板(52),与所述第一加热板(5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加热板(52)与所述第二基板(12)连接。
CN202223149084.4U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Active CN2189662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084.4U CN218966215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084.4U CN218966215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6215U true CN218966215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71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49084.4U Active CN218966215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62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84934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H02212105A (ja) ブラダーレスタイヤ成形プレス
JP5052688B2 (ja) 台タイヤ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製造方法並びに台タイヤ
JPS59142127A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WO2011075952A1 (zh) 用于生产预硫化环形胎面的方法及其硫化装置
EP1629963B1 (en) Tire curing bladder
CN218966213U (zh)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KR100971203B1 (ko) 차량 휠용 타이어를 주조 및 경화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159383B (zh) 用于模制和硫化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CN101541518A (zh) 用于硫化和模制车辆轮胎的装置
CN218966215U (zh)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EP1647383A1 (en) Split type vulcanizing mold
JP484417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加硫方法
JP4998987B2 (ja) タイヤ加硫成型装置及び加硫成型方法
KR20160069533A (ko) 타이어 가류금형
JP2013111885A (ja) タイヤ加硫用ブラダ
CN218966214U (zh) 一种轮胎模具及硫化设备
JP3810585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3183832B2 (ja) タイヤ加硫用ブラダー製造金型装置
JP6604402B1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および方法
US1416362A (en) Mold for pneumatic tires
JPH10180765A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
JP2001026020A (ja) タイヤ加硫用分割モールド
JP2721834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355293B2 (ja) ビード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