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2624U - 蓄能器充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能器充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2624U
CN218882624U CN202223327124.XU CN202223327124U CN218882624U CN 218882624 U CN218882624 U CN 218882624U CN 202223327124 U CN202223327124 U CN 202223327124U CN 218882624 U CN218882624 U CN 218882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umulator
charging
gas
energy storag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2712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师恩启
刘皓
支博
高尚
王玉玺
周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General Equipment Branch Of Shenyang Blowe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Blower Group Auxiliary Equipment Complet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Blower Group Auxiliary Equipment Complet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Blower Group Auxiliary Equipment Complet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2712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2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2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2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涉及蓄能器充气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均设在蓄能器靠近地面一侧的连接组件和充气组件,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路、观察部和三通接头,第一连接管路分别与蓄能器和三通接头第一端连接,三通接头第二端与观察部连接,观察部用于观察蓄能器内气体压力数值,充气组件分别与氮气瓶和三通接头连接,用于调节气体压力。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利用连接组件连接充气组件和蓄能器,使得工作人员在靠近地面一侧件调节蓄能器内气体压力,减少工作人员在爬高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提升工作效率;在连接组件中设置观察部便于观察蓄能器内气体压力的数值,通过冗余设计确保获取蓄能器内气体压力数值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蓄能器充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蓄能器充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
背景技术
蓄能器是液压气动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储蓄装置,在液压系统中起着储存能量、稳定压力、吸收压力脉动及冲击力等作用。蓄能器在适当的时机将系统中的能量转变为压缩能或位能储存起来,当系统需要能量时,蓄能器又将压缩能或位能转变为液压或气压等能而释放出来,重新补供给系统,而当系统瞬间压力增大时,蓄能器可以吸收这部分的能量,以保证整个系统压力正常。
蓄能器中的工作介质为氮气和石油基液压油,现有的蓄能器内部空间由皮囊将氮气和透平油自然分成两个部分,囊内填充氮气,而囊外填充透平油,具体工作过程为当油泵通过压力将透平油压入蓄能器筒体内时,皮囊内的气体由于压力增加而受压收缩从而体积减少,透平油则占据更多空间,从而达到逐渐吸收介质储存压力的目的,当润滑油系统工作压力降低需要补充油量从而提高压力时,则蓄能器将透平油排出,使系统能量得到补偿,从而维持系统压力稳定来保证机组平稳运行。
现有技术中,蓄能器充气接口位置一般在筒体的最顶端,如图1所示,工作现场的充气接口以及检测压力表距离地面高度至少3米以上,用户必须要通过攀登爬梯才对蓄能器进行充气以及观察压力表读数等操作,这样的操作过程不仅繁琐、耗时耗力,甚至在用户登高的过程中诱发安全事故。因此,一种操作简单且安全的蓄能器充气装置亟待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需要登高才能对蓄能器进行充气以及观察压力表读数等操作,进而产生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包括: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设置在蓄能器靠近地面一侧,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路、观察部和三通接头,所述第一连接管路一端与所述蓄能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另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观察部连接,所述观察部用于观察所述蓄能器内气体压力的数值;
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与所述连接组件距地面同一高度上,所述充气组件一端与氮气瓶连接,所述充气组件另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充气组件用于调节所述蓄能器内气体压力。
可选的,所述蓄能器靠近地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固定所述观察部和所述充气组件,所述连接板距离地面1.4m。
可选的,所述观察部包括调节阀门、第一检测压力表和第一调节手轮,所述调节阀门的第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调节阀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表连接,所述调节阀门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手轮连接。
可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气阀门、第二调节手轮、第二检测压力表和第二连接管路,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调节手轮和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表均与所述充气阀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氮气瓶连接,所述充气阀门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气源接头,所述第一气源接头与所述充气阀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气源接头,所述第二气源接头与所述氮气瓶的充气接口连接。
可选的,所述充气阀门上还设置有螺塞,所述螺塞用于释放所述蓄能器内的气体。
可选的,所述充气阀门与所述三通接头的第三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管路,所述第三连接管路呈直角。
可选的,所述充气阀门上设置有螺纹卡套接头,所述螺纹卡套接头依次通过卡套转换接头和卡套接头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路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折弯段,其中与所述蓄能器连接的所述折弯段垂直于地面设置。
可选的,所述蓄能器的顶端设置有蓄能器充气接口,所述蓄能器充气接口通过卡套接头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通过在蓄能器靠近地面一侧设置连接组件,并利用连接组件连接充气组件和蓄能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靠近地面一侧便可利用充气组件调节蓄能器内气体压力,避免工作人员需要单独设置爬梯在蓄能器顶部对蓄能器进行充气以及观察压力表读数,减少工作人员在爬高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提升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并且在连接组件中设置观察部使得工作人员方便观察蓄能器内气体压力的数值,与充气组件配合使用,通过冗余设计确保获取蓄能器内气体压力数值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充气工具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中充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充气组件;101、充气阀门;102、第二调节手轮;103、第二检测压力表;104、第二连接管路;105、第一气源接头;106、第二气源接头;107、螺塞;108、有螺纹卡套接头;
2、连接组件;201、第一连接管路;202、三通接头;203、调节阀门;204、第一检测压力表;205、第一调节手轮;206、第三连接管路;207、卡套转换接头;208、卡套接头;
3、蓄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如图2至图4所示,包括连接组件2和充气组件1,连接组件2设置在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管路201、观察部和三通接头202,第一连接管路201一端与蓄能器3连接,第一连接管路201另一端与三通接头202的第一端连接,三通接头202的第二端与观察部连接,观察部用于观察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的数值,充气组件1设置在与连接组件2距地面同一高度上,充气组件1一端与氮气瓶连接,充气组件1另一端与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连接,充气组件1用于调节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通过在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设置连接组件2,并利用连接组件2连接充气组件1和蓄能器3,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靠近地面一侧便可利用充气组件1调节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避免工作人员需要单独设置爬梯在蓄能器3顶部对蓄能器3进行充气以及观察压力表读数,减少工作人员在爬高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提升了工作效率,省时省力;并且在连接组件2中设置观察部使得工作人员方便观察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的数值,与充气组件1配合使用,通过冗余设计确保获取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数值的准确性。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板,连接板用于固定观察部和充气组件1,连接板距离地面1.4m。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人体工学,人在站立状态下用手进行操作的位置距离地面通常为1.4m的高度,因此在蓄能器3距离地面1.4m处设置连接板,连接板用于固定充气组件1以及观察部,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常规站立的状态下便可直接通过充气组件1对蓄能器3进行充气,并且通过观察部进行观察,使得工作人员处于舒适的工作环境,省时省力,提升工作效率,减小工作人员爬高带来的安全隐患。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观察部包括调节阀门203、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和第一调节手轮205,调节阀门203的第一端与三通接头202的第二端连接,调节阀门203的第二端与第一检测压力表204连接,调节阀门203的第三端与第一调节手轮205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调节手轮205是用于控制调节阀门203开启或者关闭的旋转开关,可以为本申请中的手轮形式,也可以是手柄的形式,在本申请中,通过顺时针旋转第一调节手轮205可以关闭调节阀门203,此时第一检测压力表204不连通气源,可以安装或者拆卸更换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即无论蓄能器3的皮囊或者氮气瓶内是否有压力都不会在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处泄露,设置调节阀门203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漏气,便于及时安装或者更换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当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完成安装后,逆时针旋转第一调节手轮205便可打开调节阀门203,使第一检测压力表204与气源以及蓄能器3内的皮囊连通,此时第一检测压力表204便也可以监测充气压力了,并且第一检测压力表204的数值与充气组件1上观测到的压力数值一致,如果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则存在第一检测压力表204或者充气组件1中压力检测装置存在问题,需要进行校正,以确保获取到的压力数值准确无误。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充气组件1包括充气阀门101、第二调节手轮102、第二检测压力表103和第二连接管路104,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一端、第二调节手轮102和第二检测压力表103均与充气阀门101连接,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二端与氮气瓶连接,充气阀门101连接在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调节手轮102用于控制充气阀门101的开关,通过顺时针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能够打开充气阀门101,使得氮气瓶和蓄能器3连通,气体从压力高的氮气瓶向蓄能器3内皮囊缓慢充气,在缓慢充气的过程中,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速度不宜过快,否则蓄能器3内皮囊的压力上升速度太快,超过预设压力,如果超过预设压力,则后续需要通过放气降低蓄能器3内皮囊压力,反复进行充放气的过程,影响工作效率,在缓慢充气的过程中,同时需要观察第二检测压力表103的读数,此时也可观察第一检测压力表204的读数,直至读数达到机组设定的充气压力值即可,然后逆时针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关闭充气阀门101,使得蓄能器3皮囊内氮气与氮气瓶断开,整个充气流程结束。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气源接头105,第一气源接头105与充气阀门101连接,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气源接头106,第二气源接头106与氮气瓶的充气接口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管路104用于连接氮气瓶与充气阀门101,因此在第二连接管路104两端连接有气源接头,用于密封,避免气体泄露。
进一步的,充气阀门101上还设置有螺塞107,螺塞107用于释放蓄能器3内的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对蓄能器3内的皮囊进行检修或更换时,首先打开充气阀门101,然后拧开充气组件1中的螺塞107便可直接释放掉蓄能器3内皮囊里的气体,直到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和第二检测压力表103的读数均为零,即代表蓄能器3内皮囊的气体释放完全,接下来再释放蓄能器3的筒体内的润滑油介质,即可快速更换皮囊,螺塞107的设置可以有助于快速释放蓄能器3内的气体,操作简单,效率高。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充气阀门101与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管路206,第三连接管路206呈直角。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用于固定观察部和充气组件1,并且在充气组件1中的充气阀门101与三通接头202之间设置有呈直角状第三连接管路206,使得充气阀门101与调节阀门203呈平行的放置状态,进而使得第一调节手轮205以及第二调节手轮102同时朝向工作人员设置,便于工作人员直接进行操控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充气阀门101上设置有螺纹卡套接头208,螺纹卡套接头208依次通过卡套转换接头207和卡套接头208与第三连接管路20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纹卡套接头208和卡套转换接头207内均设置有顶针,当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打开充气阀门101,螺纹卡套接头208内的顶针旋转向前,通过压迫卡套转换接头207的顶针即可使氮气瓶与蓄能器3连通,对蓄能器3内皮囊进行充气,而当逆时针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螺纹卡套接头208内的顶针缩回并复位,即可关闭卡套转换接头207,断开氮气瓶和蓄能器3皮囊内的氮气,完成充气过程。
具体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路20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折弯段,其中与蓄能器3连接的折弯段垂直于地面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蓄能器3顶部的高度通常为3m左右,而本申请在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设置连接组件2,基于人体工学,通常设置在1.4m的高度,便于人体进行手部操作的动作,而连接组件2与蓄能器3的充气接口之间存在高度差,需要设置第一连接管路201进行连接,并且考虑到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传输效率以及安装方式,第一连接管路20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折弯段,每一折弯段均为直线管路,并且由于蓄能器3的充气接口位于蓄能器3的顶部,因此与蓄能器3连接的第一连接管路201的折弯段与蓄能器3垂直连接,便于气体快速进入蓄能器3内。
进一步的,蓄能器3的顶端设置有蓄能器充气接口,蓄能器充气接口通过卡套接头208与第一连接管路20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蓄能器充气接口位于蓄能器3顶部位置,蓄能器充气接口与第一连接管路201连接用于接收第一连接管路201传输的气体,因此在蓄能器充气接口处设置卡套接头208,用于密封,避免气体进入蓄能器3产生泄露。
利用本申请提供的蓄能器充气装置进行充气的过程如下:
当无法确认蓄能器3皮囊内的压力时,连接充气组件1,打开充气阀门101,充气组件1上的第二检测压力表103的读数即为蓄能器3皮囊内的压力,当蓄能器3皮囊内的压力低于预设值时,按照正常的充气过程充气就可以;而当蓄能器3皮囊内的压力高于预设值时,首先需要放掉一部分氮气使蓄能器3内皮囊的压力下降到预设值,具体地,连接充气组件1,保持充气阀门101为开启状态,利用扳手缓慢逆时针旋转螺塞107泄放掉一部分氮气,同时观察第一检测压力表204或第二检测压力表103的读数至预设值时,再利用扳手顺时针旋转关闭螺塞107,使得蓄能器3内皮囊的压力恒定了,最后逆时针旋转第二调节手轮102关闭充气阀门101,使得螺纹卡套接头208和卡套转换接头207的顶针全部复位,将防尘帽旋拧在卡套接头208上,最终保持蓄能器3内皮囊的压力达到预设的压力值。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组件(2),所述连接组件(2)设置在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第一连接管路(201)、观察部和三通接头(202),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1)一端与所述蓄能器(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1)另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二端与所述观察部连接,所述观察部用于观察所述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的数值;
充气组件(1),所述充气组件(1)设置在与所述连接组件(2)距地面同一高度上,所述充气组件(1)一端与氮气瓶连接,所述充气组件(1)另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连接,所述充气组件(1)用于调节所述蓄能器(3)内气体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3)靠近地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固定所述观察部和所述充气组件(1),所述连接板距离地面1.4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部包括调节阀门(203)、第一检测压力表(204)和第一调节手轮(205),所述调节阀门(203)的第一端与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调节阀门(20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检测压力表(204)连接,所述调节阀门(203)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手轮(20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1)包括充气阀门(101)、第二调节手轮(102)、第二检测压力表(103)和第二连接管路(104),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调节手轮(102)和所述第二检测压力表(103)均与所述充气阀门(10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二端与所述氮气瓶连接,所述充气阀门(101)连接在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一气源接头(105),所述第一气源接头(105)与所述充气阀门(10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路(104)的第二端上设置有第二气源接头(106),所述第二气源接头(106)与所述氮气瓶的充气接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门(101)上还设置有螺塞(107),所述螺塞(107)用于释放所述蓄能器(3)内的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门(101)与所述三通接头(202)的第三端之间连接有第三连接管路(206),所述第三连接管路(206)呈直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阀门(101)上设置有螺纹卡套接头(208),所述螺纹卡套接头(208)依次通过卡套转换接头(207)和卡套接头(208)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206)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1)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折弯段,其中与所述蓄能器(3)连接的所述折弯段垂直于地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能器充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3)的顶端设置有蓄能器充气接口,所述蓄能器充气接口通过卡套接头(208)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201)连接。
CN202223327124.XU 2022-12-12 2022-12-12 蓄能器充气装置 Active CN218882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7124.XU CN218882624U (zh) 2022-12-12 2022-12-12 蓄能器充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27124.XU CN218882624U (zh) 2022-12-12 2022-12-12 蓄能器充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2624U true CN218882624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6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27124.XU Active CN218882624U (zh) 2022-12-12 2022-12-12 蓄能器充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2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BRPI0721257A2 (pt) Unidade para consertar e inflar artigos infláveis, veículo compreendendo uma unidade para consertar e inflar artigos infláveis e método relativo
CN211289195U (zh) 一种煤矿瓦斯管道封堵装置
CN112326143A (zh) 一种适用于超低温工况的高效节能安全型试验装置
CN218882624U (zh) 蓄能器充气装置
CN208385534U (zh) 用于向氢气容器内充气的充气装置
CN210464841U (zh) 一种管道气密性试验装置
CN208458943U (zh) 钢塑转换接头密封性检测装置
CN218444916U (zh) 城建管材抗压测试装置
CN204627908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空气压缩机
CN210211432U (zh) 一体式补胎工具
CN213976956U (zh) 一种可调控的制动液加注枪
CN112128439B (zh) 安全阀背压装置
CN112807554B (zh) 一种肛肠给药用加压装置及肛肠辅疗设备
CN211821741U (zh) 一种工业气体自动充装装置
CN217930659U (zh) 一种蓄能器压力检测装置
CN221076130U (zh) 一种飞机综合充气装置
CN214607451U (zh) 一种补胎用工具包
CN210258371U (zh) 一种大中型飞机充气装置
CN207898474U (zh) 一种便携式臂式血压计
CN219299679U (zh) 蓄能器实时压力监测装置
CN213598691U (zh) 一种氧气枕用防爆报警式连接头
CN211493998U (zh) 一种便携式飞机起落架缓冲支柱及轮胎充气与测压装置
CN112326103B (zh) 一种气腹机耗气量测量装置
CN211040416U (zh) 一种轨道自动加油系统
CN204895428U (zh) 一种汽车轮胎充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4

Address after: 110027 No. 16 A-17, Kaifa Road, Shen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yang general equipment branch of Shenyang Blower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110869 No. 196, Shenliao West Road, Shen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yang Blower Group auxiliary equipment complete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