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6564U - 冷柜 - Google Patents

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6564U
CN218846564U CN202222717169.1U CN202222717169U CN218846564U CN 218846564 U CN218846564 U CN 218846564U CN 202222717169 U CN202222717169 U CN 202222717169U CN 218846564 U CN218846564 U CN 218846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duct
side wall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71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
李大伟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71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6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柜。所述冷柜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送风风道间隔设于所述侧壁,多个所述送风风道包括第三送风风道和第四送风风道;其中,所述侧壁部分朝向背离所述内部空间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三送风风道,且所述侧壁部分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形成所述第四送风风道。第四送风风道朝向内部空间方向凸出,这样第四送风风道的送风口伸入内部空间内,能够增加第四送风风道的出风量,提高对内部空间的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冷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型发泡门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冷柜,风冷冷柜设有风冷组件,风冷组件一般包括蒸发器腔、蒸发器、风机和风道等。蒸发器与气流换热形成制冷气流,风机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通过风冷制冷能够减少冷柜中的结霜。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的冷柜,送风口的结构大多相同,使得冷柜的出风形式单一,对冷柜的制冷效果有所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以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所述冷柜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送风风道间隔设于所述侧壁,多个所述送风风道包括第三送风风道和第四送风风道;其中,所述侧壁部分朝向背离所述内部空间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三送风风道,且所述侧壁部分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形成所述第四送风风道。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第三送风风道和第四送风风道的结构不同,第三送风风道向内凹陷能够减少占用的内部空间的一侧,节省内部空间的一侧。第四送风风道朝向内部方向凸出,这样第四送风风道的送风口伸入内部空间内,能够增加第四送风风道的出风量,提高对内部空间的制冷效果。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既能够节省空间,还能够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内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蒸发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回风盖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与回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的提供的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底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胆;11、侧壁;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侧壁本体;115、台阶;116、送风风道;1161、第一送风风道;1162、第二送风风道;1163、第三送风风道;1164、第四送风风道;1167、第四送风口;117、送风口;1171、第一送风口;1172、第二送风口;12、底壁;121、风道筋;122、导风槽;123、出风盖板;124、第一缺口;13、内部空间;131、储物腔;132、蒸发器腔;2、回风盖板;21、第一回风口;22、第二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4、第一子盖板;241、第一连接台;25、第二子盖板;251、第二连接台;26、第三子盖板;27、侧板;271、顶板;3、蒸发器;31、第一蒸发器;32、第二蒸发器;33、加热管;34、翅片;342、迎风面;37、排水口;5、风道盖板;51、盖板本体;52、导风结构;521、送风孔;523、框架;524、隔板;525、子送风口;53、第一子风道盖板;532、第二子风道盖板;533、插接板;534、插接槽;535、第五卡扣;55、送风槽;551、出风槽;552、风机槽;56、挡风筋;58、进风口;6、泡沫板;61、凹槽风道;7、蜗壳;71、底板;72、蜗壳盖板;73、第一壳壁;74、第二壳壁;77、叶轮;78、第一出风口;79、第二出风口;8、风机;84、第一风机;85、第二风机;9、第四蒸发器;93、第三蒸发器;94、箱壳;95、门体;96、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风冷冷柜,具体的是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95,门体95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箱体包括箱壳94、内胆1和发泡层,内胆1位于箱壳94内部,发泡层位于箱壳94和内胆1之间。可选地,发泡层为保温材料。
内胆1包括底壁12和侧壁11,侧壁11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12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12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12、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3。内部空间13具有开口,开口向上,门体95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为了便于描述,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包括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里,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可以为后侧壁或前侧壁,对应的,第二侧壁112可以为前侧壁或后侧壁。可以理解为: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样能够实现内部空间13的出风,进而实现风冷。
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回风盖板2位于内部空间13内,并将内部空间13分隔为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蒸发器腔132的出口与送风风道1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储物腔131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132内。这里,储物腔131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132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送风风道116,从送风口117流入储物腔131内,与储物腔131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132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送风风道1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132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3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132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3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3的结构,对蒸发器腔132和储物腔131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和风机8,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可选地,风机8位于送风风道116内,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位于同一侧壁11,且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相连通。风机8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132、送风风道116和储物腔131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132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用于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8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均位于同一侧壁11,这样能够风机8流出的气流流向送风风道116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如图11所示,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内均设有风机8,风机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内,第一风机84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侧壁111限定出第一送风风道1161。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内,第二风机85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侧壁112限定出第二送风风道1162,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图11中粗箭头表示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的送风方向,图11中细箭头表示储物腔内的气流流动方向。
本实施例中,冷柜的气流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流出从回风盖板2的回风口回风,能够缩短流出气流的流动距离,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受到中梁的阻挡,提高冷柜的风冷制冷效果。特别是针对大型卧式冷柜,能够明显改善其制冷效果,而且由于采用风冷,能够减少内胆1的结霜效果,实现冷柜的无霜化,解决除霜效果。
可选地,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送风风道116沿侧壁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第一侧壁1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第二侧壁112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使得冷柜的出风能够吹到内胆1的各个角落,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可以设置该侧壁11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至少一个,能够实现对内胆1的不同位置的出风。
示例的,如图7所示,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为两个,该侧壁1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送风风道116,这里,上部的送风风道116用于对冷柜的中上部进行制冷,下部的送风风道116用于对冷柜的中下部进行制冷,这样能够实现冷柜的快速制冷。
示例的,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为两个,该侧壁11的上部和中部分别设有一个送风风道116,能够实现对内胆1的中上部进行制冷。
示例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各设有两个送风风道116,具体的,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上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上部的出风,一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下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下部的出风。同样的,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上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上部的出风,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下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下部的出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使得冷柜内前后两侧出风均匀,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不同,这样冷柜相对的两侧出风位置和出风量均可以不同,两侧的出风位置可以互补,以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或者可以根据不同侧壁11的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送风风道116,提高冷柜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设有两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第二侧壁112设有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两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中部和上部,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上部。其中,第一侧壁111为后侧壁,第二侧壁112为前侧壁。这样后侧壁设置较多的送风风道116实现制冷,前侧壁设置较小的送风风道116,减小送风风道116的热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由于冷柜内胆1的长度较长,因此,送风风道116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增加送风面积和制冷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和制冷均匀性。
可选地,一第一送风风道1161具有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沿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能够实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可选地,一第二送风风道1162具有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沿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能够实现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机84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连通。第二风机85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这里,一个第一风机84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流动,同样的,一个第二风机85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流动。最终能够实现冷柜的风路循环。
可选地,风机8位于侧壁11的一端。比如,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一端,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一端。这样风机8流出的气流向一个方向流动,减少风机8的分流。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一个侧壁11设有多个送风风道116时,多个送风风道116中的至少两个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其中,侧壁11部分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或侧壁11部分朝向内部空间13凸出形成第四送风风道1164。
本实施例中,第三送风风道1163向内凹陷可以理解为:内胆1朝向发泡层凸出形成第三送风风道1163,这样能够减少占用的内部空间13的一侧,节省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四送风风道1164朝向内部方向凸出,这样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口117伸入内部空间13内,能够增加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出风量,提高对内部空间13的制冷效果。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既能够节省空间,还能够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具有多个送风口117,多个送风口117的出风方向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四送风风道1164凸出于内部空间13,这样设置多个送风口117,能够提高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量。
可选地,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多个送风口117包括水平送风口和竖直送风口,水平送风口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向水平方向出风。竖直送风口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向竖直方向出风。本实施例中,水平送风口朝向水平方向出风,气流能够吹响对面的侧壁11,对内部空间13内的物品制冷。竖直送风口用于向竖直方向出风,这样气流能够流至上方或者下方,然后再流向回风口,能够提高冷柜的出风范围。
可选地,竖直送风口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下方,用于向内部空间13的下方出风。本实施例中,竖直送风口朝下,制冷气流从竖直送风口流出后,能够流至内胆1的底壁12,然后沿底壁12流至对面的侧壁11,还有部分气流上浮,对内部空间13内的物品进行制冷。
可选地,水平送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竖直送风口的开口面积。由于水平送风口流出的气流直接与物品接触,这样使得水平出风口的风量较大,以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示例的,竖直送风口与水平送风口的面积比为六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可选地,第三送风风道1163与第四送风风道1164均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下方,这样第三送风风道1163的出风范围更大,便于第三送风风道1163向下或向上出风。
示例的,如图8所示,第四送风风道1164位于侧壁11的中部,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侧壁11的上部,第四送风风道1164具有水平出风口和向下的竖直出风口。
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末端设有第四送风口1167,第四送风口1167连通第四送风风道1164和内部空间13。这样能够减小第四送风风道1164内的气流损失,并提高出风量。
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对应的发泡层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以增加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流通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送风风道1164也可以位于侧壁11的下部或中部,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侧壁11也可以仅设置第四送风风道1164。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第四送风风道1164和第三送风风道1163,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选地,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蒸发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3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为多个并不仅限用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3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132内设置多个蒸发器3。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送风口117,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再比如,回风盖板2设有送风口117,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蒸发器3的翅片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能够避让出上方的更多空间,便于放置储物筐等部件。具体的,蒸发器3的翅片的宽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避让更多的上部空间。
可选地,如图5所示,蒸发器3的数量与风机8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多个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风机84相对应并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风机84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一蒸发器31后流入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第二蒸发器32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二蒸发器32与第二风机85相对应并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风机85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二蒸发器32后流入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这里,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风机84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流动。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风机85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流动。这样,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气流的温度均可调,而且能够保证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制冷量。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风机8驱动气流流经一个蒸发器3后再分别流向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这样能够减少成本,便于安装。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个,用户可以根据蒸发器腔132的空间合理布局蒸发器3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这里,由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这样便于回风口流入的气流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避免两个方向的气流发生干扰。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也可以为其他的排列方式,能够实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的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限定出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相对应并相连通。这里,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形成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对应,这样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3的气流相互干扰。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回风口能够提高冷柜的回风量。蒸发器腔132的顶部、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和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这里,回风口设于蒸发器腔132,回风口不设于内胆1的侧壁11上,不论内部空间13的哪个位置出风,回风口与送风口117的位置都比较适中,能够提高内部空间13气流流动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温度的均匀性。使得内部空间13的各个区域的风均能够就近回到制冷腔内,然后被循环利用,能够避免形成涡流,避免风量的浪费,进而提高冷柜内的回风量,最终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回风腔的顶部、回风腔朝向储物腔131的侧面和回风腔的底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回风口均设于回风腔,能够减少流入回风腔的气流的损失,提高回风的顺畅性。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定义蒸发器腔132的顶部的回风口为第一回风口21,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回风口为第三回风口2323,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回风口为第二回风口22。其中,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23相对应,这样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23的进风能够更快的在回气腔内混合,快速地流至蒸发器3内。
可选地,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相匹配,也就是说,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的截面积相近或相同,这样能够提高回风口的回风量,提高回风的顺畅性,节省能耗。
可选地,内胆1的底壁12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96,回风盖板2盖设于台阶115的上方,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围合出蒸发器腔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上方。冷柜由于需要设置压缩机96、冷凝器等组件,因此,内胆1的底壁12向上凸出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避让压缩机96。本申请将回风盖板2设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回风盖板2、台阶115和内胆1的侧壁11能够围合出蒸发器腔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过多的占用内部空间13水平方向的空间,保证了储物腔131的储物容积,并且使得蒸发器腔132更加紧凑,减小冷柜内部的笨重感。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的侧壁形成第三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3位于回风盖板2的底部。
可选地,蒸发器腔132的底壁12设有排水口37,排水口37用于蒸发器3的化霜水的排出。蒸发器3为一个时,该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以便于排出蒸发器3的化霜水。
可选地,蒸发器3为多个时,排水口3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排水口37为一个时,多个蒸发器3共用一个排水口37。排水口37为多个时,每一个蒸发器3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口37。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均能够通过排水排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排水口37位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这里,蒸发器3可以通过加热除霜,蒸发器3产生的除霜水能够流至排水口37处,进而排出冷柜。
可选地,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设置,以便于化霜水的流动。可选地,沿从第一侧壁111到第二侧壁112的方向,第一蒸发器31向下倾斜,以使第一蒸发器31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和/或,沿从第二侧壁112到第一侧壁111的方向,第二蒸发器32向下倾斜,以使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倾斜设置,便于化霜水的排出。
可选地,如图5所示,蒸发器3包括迎风面342,迎风面342与回风口相连通,回风口流入的气流经迎风面342流入蒸发器3内。冷柜还包括加热管33,加热管33至少部分设于迎风面342,用于对蒸发器3加热进行化霜。
本实施例中,由于蒸发器3的温度较低,蒸发器3容易结霜,特别是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气流量大,与气流接触较多,一旦堵塞对气流的流动顺畅度影响较大。因此,迎风面342的化霜需求较大,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彻底性。
可选地,加热管33至少设于蒸发器3相邻的两个壁面,相邻的两个壁面包括迎风面342。这里,相邻的两个壁面均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加热管33的加热面积,而且与迎风面342相邻的壁面气流流通量也较大,加热丝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化霜效率。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3不仅设于迎风面342,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也设有加热管33,这样增加了加热管33与蒸发器3的接触面积,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风机8与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距离小于风机8与内胆1的上端面的距离。本实施例中,风机8的高度降低,这样与风机8对应的蒸发器腔132的高度也能够降低,进而能够避让出更多的上层空间,提高内胆1的容积。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为一体式结构。以便于回风盖板2的生产和安装。
可选地,回风盖板2包括多个子盖板,子盖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相拼接。这里。多个子盖板之间可以拆卸或者拼接,这样便于打开蒸发器腔132进行检修和更换。而且冷柜在加工、运输、拆装过程中便于对回风盖板2进行收纳和放置。
可选地,多个子盖板中的至少两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便于子盖板的拆卸,也便于子盖板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多个子盖板可以均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部分子盖板与内胆1连接。
可选地,如图6所示,多个子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与内胆1的第二侧壁112相连接,第二侧壁112和第一侧壁111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和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之间。这里,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相连接,这样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能够相对固定。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从而实现三段子盖板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构造有第一凹槽,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构造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实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的连接。可选地,第二侧壁112构造有第二凹槽,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构造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实现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密封连接,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密封连接。这样能够保证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风机8的气流不会泄露。比如,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之间设有密封条,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之间也设有密封条。
内胆1还包括第三侧壁113,第三侧壁113连接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之间,回风盖板2与第三侧壁113、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内胆1底壁12共同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其中,第一子盖板24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从内胆1的宽度方向对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进行连接固定。第三侧壁113位于蒸发器3舱背离储物腔131的一侧,因此,第三侧壁113对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从内胆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进行连接固定。这样使得回风盖板2整体至少从三面进行固定,以保证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回风盖板2移位或者脱落。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卡扣,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扣位于第一卡槽内时,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卡扣,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扣位于第二卡槽内时,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通过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盖板223与第三侧壁113的连接,限制了回风盖板2在上下和前后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一连接台241,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二连接台251,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第三子盖板26能够压紧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进一步增加了三段子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回风盖板2盖设在台阶115上时,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可拆卸连接。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一子盖板包括顶板271和侧板27,顶板271位于台阶115的上方。侧板27连接在顶板271的一端,并向下延伸,侧板27位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外侧;其中,顶板271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相连接。可选地,回风盖板2呈L型盖板,这样能够减小回风盖板2占用内部空间13的水平方向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顶板271用于与台阶115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侧板27一方面用于围合蒸发器腔132的侧面,另一方面侧板27向下延伸并与台阶115相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为螺钉连接。具体的,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均与台阶115通过螺钉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先安装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同时对准卡扣以及落空的位置,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压紧在第一子盖板24的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子盖板25的第二连接台251上,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与内胆1通过螺钉连接,这样实现三个子盖板的连接。
应当说明的是:每个子盖板的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和位置。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设有回风口,由于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因此,回风口设于第三子盖板26,便于实现从回风盖板2的中部回风。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与回风腔相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三子盖板26与台阶115的顶壁围合出回风腔。这样,需要对回风腔或者回风口进行清理,或者需要对蒸发器3进行检修时,只需打开第三子盖板26。而且由于本申请的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的上方,因此,第一子盖板24的拆卸不会影响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
可选地,如图5所示,冷柜还包括泡沫板60,泡沫板60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并位于蒸发器3的上方,泡沫板60与回风盖板2可拆卸连接。这里,泡沫用于对蒸发器3的上方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3的冷量流失,以保证气流与蒸发器3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0中的一个设有第三卡扣,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0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三卡槽,第三卡扣位于第三卡槽内时,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0相连接。泡沫板60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卡槽,回风盖板2设有第三卡扣,第三卡扣位于第三卡槽内,且第三卡扣朝向第三卡槽凸出形成抵接板,抵接板的上端面能够与泡沫板60的下端面相抵接,这样泡沫板60能够与回风盖板2连接为一体。以便于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0连接后作为一个整体再安装在蒸发器3和内胆1上。可选地,第三卡扣数量为多个,部分第三卡扣设于回风盖板2朝向第三侧壁113的一端,部分第三卡扣沿回风盖板2朝向第一侧壁111的一端间隔设置。第三卡槽与第三卡扣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能够增加回风盖板2与泡沫板60的连接稳定性,而且不会去其他的连接部件相干涉。可选地,泡沫板60与回风盖板2相匹配,第三卡扣还可以设于侧板27朝向泡沫板60的端面,这样使得回风盖板2与泡沫板60相对的两端均能够连接,进而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还可以与泡沫板60为其他的连接方式,比如螺钉、磁吸、黏贴等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泡沫板60可拆卸连接,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泡沫板60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泡沫板60贴靠于蒸发器3的至少一侧,这里的贴靠指的是泡沫板60贴合或者靠近蒸发器3。其中,泡沫板60朝向蒸发器3的一侧至少部分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凹槽风道61连通回风口和蒸发器3,以使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从凹槽风道61流经蒸发器3。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回风面结霜时,会导致流入蒸发器3的风量变小,风阻变大,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蒸发器3的泡沫板60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这样即使蒸发器3的回风面结霜,气流仍然可以从凹槽风道61流入蒸发器3内,进而保证蒸发器3的气流流动量。另外,凹槽风道61的设置也能够增加中蒸发器3的回风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泡沫板60也可以不设于蒸发器3的上方,可以根据蒸发器3的设置方向或者位置,选择泡沫板60的设置位置。
可选地,如图3所示,侧壁11包括侧壁本体114和风道盖板5,风道盖板5位于侧壁本体114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共同围合出送风风道116,风道盖板5构造有多个送风口117,多个送风口117沿送风风道116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在送风风道116内流动。
本实施例中,送风风道116的气流通过风道盖板5的送风口117流入内部空间13。多个送风口117沿送风风道116的延伸方向设置,增加了送风口117的出风量,进而提高流入内部空间13的气流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沿送风风道116内的气流的流动方向,送风风道116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由于随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送风动力逐渐减小,因此,送风风道116的流动面积随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这样能够增加下游的出风量。而且,这样送风风道116下游的出风压力减小,能够降低送风口117的出风面积,避免局部换热过快,保证冷柜的制冷均匀性。
可选地,送风风道116的末端的截面积的宽度一定,以保证末端的送风口117的送风面积。
可选地,多个送风口117还包括第三送风口,第三送风口位于送风风道116的末端,第三送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其上游的送风口117的开口面积,这样使得送风风道116末端的出风量变大,使得制冷气流能够更大面积地覆盖内部空间13,提高制冷效果。并且使得送风风道116内的风路更加舒畅,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图4中箭头表示送风风道内气流的流动方向,风道盖板5包括盖板本体51和导风结构52,盖板本体51构造有送风口117。导风结构52位于送风口117内,导风结构52构造有多个送风孔521,多个送风孔521呈蜂窝状排列。其中,沿送风风道11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结构52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的高度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送风口117内设置导风结构52,导风结构52能够对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进行导风,以使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可控。导风结构52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随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增高,这样使得一送风口117末端的阻力增加,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这样使得送风口117末端的阻力增加,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避免部分送风孔521出风风速过快,造成部分送风孔521回风的现象,以使送风口117的出风更加均匀。另外,多个蜂窝状的送风孔521可以让冷风经由送风口117时,被均匀的分隔成许多较小的冷风流,不仅每股冷风流流量更小,而且出风量更均匀,确保冷柜各部位温度更均匀。蜂窝状的送风孔521具有很强的定向出风能力,使风沿该送风口117方向送风至较远距离。
可选地,多个送风孔521均匀排列。这样,多个送风孔521构成均匀排列蜂窝状,则每个送风孔521的面积相对来说较小,从每个送风孔521各边沿吹出的风速差别不大,单侧出风的影响较小,这也可以使出风量更均匀,确保冷柜各部位温度更均匀。
可选地,一送风口117包括多个子送风口525,多个子送风口525沿送风口117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中,导风结构52的数量与子送风口525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一个送风口117分为多个子送风口525,每一子送风口525设有一个导风结构52,这样使得送风口117盖板本体51的宽度方向上进一步可调,提高出风的均匀性和灵活性。
可选地,送风孔521沿出风方向延伸,送风孔521的延伸方向与其对应的子送风口525的延伸方向存在夹角。本实施例中,送风孔521的延伸方向与其对应的子送风口525的延伸方向存在夹角,也就是说,导流结构使得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能够倾斜,这样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整送风孔521的出风方向,提高冷柜出风的灵活性和均匀性。
可选地,沿从送风风道116到内部空间13的方向,送风孔521向下倾斜。这样送风孔521的出风不会向上吹,在冷柜的上部设有玻璃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冷柜的出风吹向玻璃门,进而减小内部空间13与外界的换热,避免玻璃门结霜。
具体的,送风孔521与盖板本体51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30°,这里,送风孔521与盖板本体51之间的夹角大于30°时,送风孔521流出的部分气流还是存在向上流动的趋势,小于30°使得气流能够更好地向下流动。具体的,送风孔521与盖板本体5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15°、20°、25°等。
可选地,导风结构52包括框架523和隔板524,框架523限定出出风通道;隔板524位于出风通道内,将出风通道分隔为多个送风孔521。框架523和隔板524均与送风孔521的中心线平行,且隔板524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的高度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框架523和隔板524形成多个送风孔521,并能够增加多个送风孔52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送风孔521为多排,这样能够增加每一子送风口525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框架523的至少一个边框朝背离送风风道116的一侧延伸,并凸出于盖板本体51,以防止异物掉落至送风孔521内。本实施例中,框架523凸出与盖板本体51,这样能够遮盖送风孔521,避免异物掉落至送风孔521内,堵塞送风孔521。
可选地,如图4所示,导风结构52倾斜设于子送风口525内,其中,沿从送风风道116到内部空间13的方向,导风结构52向上倾斜,导风结构52的上框架523凸出于盖板本体51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导风结构52的下框架523凸出于盖板本体51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这样既能够实现送风孔521的向下倾斜出风,还能够遮挡送风孔521,避免送风孔521堵塞。框架523包括上框架523和下框架523。
冷柜还包括门体95,内部空间13上部开口,门体95活动盖设于开口处。可选地,底壁12的上壁面和/或门体95的下壁面构造有导风槽122,导风槽12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延伸(也就是沿前后方向延伸),导风槽122能够配合送风口117使送风口117的气流从后向前流动或者从前向后流动。这样增加了气流的流通面积,提高送风的均匀性,使得内部空间13的温度更加均匀,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2和图10所示,内胆1的底壁12部分向上凸起形成风道筋121,相邻的风道筋121之间形成导风槽122。冷柜还包括出风盖板123,出风盖板123盖设于导风槽122的上方。其中,风道筋121设有第一缺口124,以使导风槽122内的气流从第一缺口124流出。
本实施例中,底壁12的导风槽122上部开口,由于内部空间13需要放置物品,因此物品容易堵塞导风槽122。在导风槽122的上方设置出风盖板123,出风盖板123能够避免冷柜的物品伸入导风槽122内,造成导风槽122堵塞。风道筋121设有第一缺口124,使得导风槽122内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一缺口124流入内部空间13内,这样既能够实现底部气流的制冷作用,还能够避免导风槽122被堵塞,保证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至相对的侧壁11。
可选地,第一缺口124沿水平方向延伸,以使导风槽122内的制冷气流能够从导风槽122的侧面流入内部空间13内。
可选地,多个导风槽12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或者长度方向依次设置。风道盖板5的数量小于导风槽122的数量,风道盖板5沿多个导风槽122的设置方向间隔设置在导风槽122的上方,这样风道盖板5盖设的导风槽122相邻的导风槽122不设置风道盖板5,以便于第一缺口124处的气流流出。
可选地,一风道筋121包括多个子风道筋,子风道筋沿导风槽12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相邻的子风道筋之间形成第一缺口124。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子风道筋形成第一缺口124,既能够实现导流作用,还能够实现出风功能。
可选地,沿导风槽12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子风道筋的长度逐渐减小。本实施例中,多个子风道筋的长度逐渐减小,也就是说,第一缺口124逐渐变密,这样随着气流的流动,风量逐渐减小,气流的动力逐渐减小,第一缺口124密度逐渐变大,能够增加导风槽122中下游的出风量,以使冷柜的出风更加均匀。
可选地,第一缺口124的数量为多个,沿导风槽122内气流的流动方向,第一缺口124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加。本实施例中,随着气流的流动,风量逐渐减小,气流的动力逐渐减小,第一缺口124的开口面积逐渐增大,能够提高导风槽122中下游的出风量,以使冷柜的出风更加均匀。
可选地,侧壁本体114限定出送风槽55,送风槽55的下侧壁11开设有第二缺口,送风风道116通过第二缺口与导风槽122相连通。风道盖板5盖设于送风槽55和第二缺口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以使送风风道116内的气流经第二缺口流入导风槽122内。
本实施例中,第二缺口贯穿送风槽55的下侧壁11,以使送风风道116通过第二缺口与导风槽122相连通。这样送风槽55内的气流能够高效率地流至导风槽122内,减少气流的损失。
可选地,风道盖板5还设有送风口117,送风口117与第二缺口相对应。这样,送风口117能够分担第二缺口处的压力,同时使送风槽55内的制冷气流能够通过送风口117直接流至内部空间13。
可选地,送风口117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送风口117中的至少部分送风口117与第二缺口相对应。
可选地,送风口117也可以不与第二缺口相对应,送风口117与第二缺口沿送风槽55的延伸方向依次交错设置,这样既能够通过送风口117直接向内部空间13送风,也可以送过第二缺口和导风槽122从底部出风,并且流至对面,提高送风的范围和均匀性。
可选地,导风槽12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延伸。这里,导风槽122的延伸方向与送风槽55的设置位置相关,当内胆1的前侧壁和/或后侧壁设置送风槽55时,导风槽12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延伸。当内胆1的左侧壁和/或右侧壁设有送风槽55时,导风槽12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
可选地,出风盖板123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这样便于拆卸出风盖板123对导风槽122进行清洁。出风盖板123与内胆1的底壁12可以为卡扣、磁吸或者螺钉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
在实际应用中,风机8能够驱动气流从送风风道116经送风口117和第二缺口流出流至导风槽122内,并驱动气流在导风槽122内流动。
可选地,如图3所示,侧壁本体114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形成送风槽55,风道盖板5盖设在送风槽55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风道盖板5包括多个子风道盖板,多个子风道盖板5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相拼接。
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盖设送风槽55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以使气流能够通过风道盖板5的送风口117流入内部空间13。风道盖板5由多个子风道盖板5连接形成,便于对风道盖板5进行拆卸和安装,进而便于对送风槽55和/或送风口117进行检修和清理。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也可以设置回风口,储物腔131的气流能够通过回风口流至送风槽55内,这样的风道盖板5也可以包括多个子风道盖板5,且多个子风道盖板5可拆卸连接或相拼接。而且本公开实施例中,即使单个子风道盖板5变形损坏,只需要对单个的子风道盖板5进行更换,不需要更换整个风道盖板5,能够节约成本,便于维修。
可选地,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之间也可拆卸连接,便于将风道盖板5取出,对送风槽55和风口(送风口117或回风口)进行清理。
可选地,如图3所示,风道盖板5和侧壁本体114中的一个设有卡扣(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五卡扣535),风道盖板5和侧壁本体114中的另一个设有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槽(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五卡槽),第五卡扣535位于第五卡槽内时,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通过第五卡扣535和第五卡槽连接,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和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第五卡扣53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五卡扣535沿送风风道116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五卡槽的数量与第五卡槽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能够增加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送风口117的两侧均设有第五卡扣535或第五卡槽,以进一步增加风道盖板5和侧壁本体114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还通过紧固件进行连接。为了保证风道盖板5的连接稳定性,可以再通过紧固件,比如螺钉进行固定。
可选地,多个子风道盖板5包括第一子风道盖板53和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第一子风道盖板53的一端构造有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中的一个,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的一端构造有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中的另一个,插接槽534与插接板533相适配,插接板533位于插接槽534内时,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子风道盖板5之间通过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进行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送风槽55沿侧壁1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子风道盖板53和第二子风道盖板532沿侧壁本体114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这样便于相邻的风道盖板5之间的拆卸和安装,也不会影响送风口117的设置。
可选地,送风槽55包括风机槽552和出风槽551,风机槽552用于放置风机8,出风槽5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槽551均与一风机槽552相连通,多个出风槽551沿侧壁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子风道盖板53至少部分盖设于风机槽552的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的数量与出风槽551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一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多个第二子风道盖板532均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风机槽552内用于放置风机8,一个风机槽552与多个出风槽551相连通,这样风机8的出风能够同时流向多个出风槽551,实现多个送风风道116的送风。第一子风道盖板53至少部分盖设于风机槽552,用于覆盖风机8,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侧壁本体114形成送风腔,风机8位于送风腔内。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盖设在每一出风槽551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以便于实现每一侧送风风道116的出风。
可选地,第一子风道盖板53包括相连接的风机盖板和分流盖板,风机盖板盖设在风机8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分流盖板的一端与风机盖板连接,分流盖板的另一端位于多个出风槽551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盖板53还覆盖部分的出风槽551。这样使得经送风腔流出的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至出风槽551内,避免泄露。
可选地,分流盖板的数量与出风槽551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且分流盖板设有送风口117,以使侧壁11在长度方向上均能够实现出风。
可选地,风机盖板朝向内部空间13凸出,这样能够避免风机8,以便于风机8的放置。风机盖板设有进风口58,进风口58与蒸发器腔132相连通,且风机8位于进风口58处,这样风机8能够驱动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从进风口58流入送风风道116内,然后经送风风道116的送风口117流出。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与风机盖板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相连接,且回风盖板2的上端位于进风口58的上端,这样能够保证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能够完全流入送风风道116内。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时,第一侧壁111对应的风机盖板构造有第一凹槽。回风盖板2与第二侧壁112相连接时,第二侧壁112对应的风机盖板构造有第二凹槽。
风道盖板5盖设在送风槽55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这样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共同围合形成送风风道116。送风槽55包括风机槽552和出风槽551,第一子风道盖板53至少部分盖设在风机槽552朝向内部空间13一侧,以使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侧壁本体114围合出送风腔,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盖设在出风槽551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二子风道盖板532和侧壁本体114围合出出风风道,第一子出风盖板123盖设于出风槽551的部分与侧壁本体114也围合出出风风道,因此,送风风道116包括送风腔和出风风道。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冷柜还包括挡风筋56,挡风筋56位于送风风道116内,且挡风筋56设于至少一个送风口117的一侧,且送风口117和挡风筋56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口117和挡风筋56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可以理解为:挡风筋56位于送风口117背离风机8的一侧,这样挡风筋56能够阻挡部分气流,使得气流冲击挡风筋56后反弹形成涡流,涡流内的气流再流入送风口117处,这样送风口117远离风机8的一端的弱风区的风量也能够增加。通过挡风筋56的设置,提高了送风口117的出风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挡风筋56设于风道盖板5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且挡风筋56凸出于风道盖板5,挡风筋56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一挡风筋56与一送风口117相对应,沿送风风道11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挡风筋56凸出风道盖板5的高度逐渐增加。
可选地,如图3所示,风机8包括叶轮77和蜗壳7,叶轮77位于蜗壳7内,蜗壳7构造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与送风风道116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多个送风风道116共用一个风机8,且风机8位于多个送风风道116的同一侧,风机8的蜗壳7设置与送风风道116相对应的出风口,使得一风机8的出风能够同时流向同一侧的多个风道,以保证每一送风风道116的气流量。
可选地,同一侧壁11设有多个送风风道116时,多个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风机8包括底板71、第一壳壁73和第二壳壁74,第一壳壁73连接在底板71的一端;第二壳壁74连接在底板71的另一端,并与第一壳壁73相对设置,底板71、第二壳壁74和第一壳壁73围合出一端敞口的容纳腔。蜗壳盖板72盖设于容纳腔的敞口处,蜗壳盖板72与容纳腔围合形成风机腔,蜗壳盖板72设有进风口58。风机腔用于放置叶轮77。其中,第一壳壁73和第二壳壁74限定出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第一出风口78与第三送风风道1163相连通,第二出风口79适于与第四送风风道1164相连通,多个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分别与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相连通,用于一个风机8向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
可选地,第一出风口78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79的出风方向位于风机8的同一侧,且第一出风口78的出风方向与第二出风口79的出风方向存在夹角。以便于实现风机8同时向同一侧的送风风道116送风。
可选地,冷柜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时,比如第一风机84位于前侧壁,第二风机85位于后侧壁时,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相对并相应设置,且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均设于内胆1的右侧。可选地,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可以均沿顺时针转动,其中,第二风机85顺时针转动,第二风机85的蜗壳7的出风口在左侧。第一风机84顺时针转动,第一风机84的蜗壳7在右侧。也就是说,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的蜗壳7不同。可选地,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的转动方向不同,比如,第一风机84沿顺时针转动,第二风机85沿逆时针转动,这是,第一风机84的蜗壳7的出风口位于右侧,第二风机85的蜗壳7的出口为左侧,也就是说,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呈镜像设置。这样两个风机8的气流流动阻力都较小,保证了两个风机8的气流流动顺畅性,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本申请的蜗壳盖板72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风机盖板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说,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合二为一,蜗壳盖板72既能够盖设在容纳腔的敞口处,也能够盖设在风机槽552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且蜗壳盖板72开设有与内部空间13相连通的进风口58。这样无需单独设置风机盖板或者蜗壳盖板72,便于安装,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不再需要密封泡棉对蜗壳7与送风风道116的接口进行密封,密封性好。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为一体时,风机盖板的特征同样适用于蜗壳盖板72,蜗壳盖板72的特征也适用于风机盖板。
可选地,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合二为一时,第一子风道盖板53位于蜗壳7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蜗壳7与第一子风道盖板53共同围合出风机腔;风机8位于风机腔内。具体的,蜗壳7与第一子风道盖板53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第一子风道盖板53朝向风机槽552的一侧构造有与蜗壳7相匹配的壁段,能够实现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蜗壳7的连接,保证密封性。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冷柜还包括第四蒸发器9,第四蒸发器9位于底壁12,第四蒸发器9能够与内部空间13内的物品换热进行制冷。
在冷柜的底壁12设有第四蒸发器9,第四蒸发器9能够与储物腔131内的物品直接换热,也就是说,第四蒸发器9采用直冷的方式进行直冷。这样冷柜同时具有风冷和直冷功能,双重制冷可大幅提高降温速度,既能够减小冷柜的结霜,还能够保证冷柜的制冷效率和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第四蒸发器9弯曲铺设于底壁12,沿从侧壁11到内部空间13的中心的方向,第四蒸发器9铺设的密度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中,第四蒸发器9的密度沿从侧壁11到内部空间13的中心逐渐增加,也就是说,第四蒸发器9两边密,中间疏,这样一方面能够减小成本,另一方面,第四蒸发器9与侧壁11的送风口117配合形成快速冷冻区域,提高冷柜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第四蒸发器9设于底壁12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这样能够保护第四蒸发器9,并且避免第四蒸发器9与用户直接接触,冻伤用户。
可选地,冷柜的底壁12设有第四蒸发器9时,送风风道116设于侧壁11的中部和/或上部。这样内部空间13的底部直冷,中上部风冷。三重制冷可大幅提高降温速度。同时中上层持续风循环能够避免内胆1柜口及内胆1结霜。
需要说明的是:冷柜设有第四蒸发器9时,前述的关于冷柜的技术特征也适用于直冷和风冷结构的冷柜,其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侧壁,所述侧壁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送风风道间隔设于所述侧壁,多个所述送风风道包括第三送风风道和第四送风风道;
其中,所述侧壁部分朝向背离所述内部空间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三送风风道,且所述侧壁部分朝向所述内部空间凸出形成所述第四送风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送风风道沿所述侧壁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送风风道具有多个送风口,多个所述送风口的出风方向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送风口包括:
水平送风口,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向水平方向出风;
竖直送风口,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向竖直方向出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直送风口位于所述第四送风风道的下方,用于向所述内部空间的下部出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平送风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竖直送风口的开口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送风风道与所述第四送风风道均沿所述内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送风风道位于所述第四送风风道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送风风道的末端设有第四送风口,所述第四送风口连通所述第四送风风道和所述内部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箱壳,套设于所述内胆的外侧;
发泡层,位于所述箱壳和所述内胆之间,其中,所述第四送风风道对应的所述发泡层朝向背离所述内部空间的方向凹陷,以增加所述第四送风风道的流通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与多个所述送风风道相连通,所述风机与所述送风风道位于同一所述侧壁内;和/或,
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部空间,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相连通的储物腔和蒸发器腔,所述回风盖板设有回风口,所述储物腔通过所述回风口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入口相连通,所述送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出口相连通,所述储物腔与多个所述送风风道的送风口相连通。
CN202222717169.1U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Active CN218846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7169.1U CN218846564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7169.1U CN218846564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6564U true CN218846564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5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7169.1U Active CN218846564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6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8846564U (zh) 冷柜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222991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46561U (zh) 冷柜
CN218846616U (zh)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CN219776091U (zh) 回风盖板及冷柜
CN219318718U (zh) 冷柜
CN218846495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8821223U (zh) 用于冷柜的化霜装置及冷柜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222978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9318747U (zh) 冷柜
CN115540440A (zh) 冷柜
CN219222985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出风盖板及制冷设备
CN115585605A (zh) 出风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17928147A (zh) 冷柜
CN115585609A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115585574A (zh) 蒸发器组件及冷柜
CN117928159A (zh) 用于冷柜的防堵装置及冷柜
CN115585594A (zh) 冷柜
CN115585595A (zh) 冷柜
CN117928156A (zh) 用于冷柜的风机及冷柜
CN220338770U (zh) 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