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6561U - 冷柜 - Google Patents

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6561U
CN218846561U CN202222716702.2U CN202222716702U CN218846561U CN 218846561 U CN218846561 U CN 218846561U CN 202222716702 U CN202222716702 U CN 202222716702U CN 218846561 U CN218846561 U CN 218846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air
fan
air supply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167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
李大伟
张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167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6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6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冷柜。所述冷柜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胆内,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所述送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腔的入口与所述储物腔相连通,以使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流流经所述储物腔后流至所述蒸发器腔内;多个蒸发器,多个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这样能够提高气流与蒸发器换热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量。

Description

冷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型发泡门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冷柜,风冷冷柜设有风冷组件,风冷组件一般包括蒸发器腔、蒸发器、风机和风道等。蒸发器与气流换热形成制冷气流,风机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通过风冷制冷能够减少冷柜中的结霜。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的风冷冷柜,通常为一腔一风机一蒸发器的构造,制冷量有限。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以提高冷柜的制冷量。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所述冷柜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胆内,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所述送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腔的入口与所述储物腔相连通,以使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流流经所述储物腔后流至所述蒸发器腔内;多个蒸发器,多个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蒸发器与蒸发器腔内的气体换热形成制冷气流,制冷气流从蒸发器腔流向送风风道内,然后从送风口流入储物腔内,对储物腔内的物品进行制冷。蒸发器舱内设有多个蒸发器,这样能够提高气流与蒸发器换热的换热面积,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量。而且,多个蒸发器的设置,用户可以需求选择开启的蒸发器的数量,进而使得制冷气流的温度可调,提高冷柜制冷的灵活性。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与回风盖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与蒸发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与蒸发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蒸发器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回风盖板、泡沫板与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加热丝与内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加热丝与内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内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回风盖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个风道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胆;11、侧壁;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侧壁本体;115、台阶;116、送风风道;1161、第一送风风道;1162、第二送风风道;117、送风口;1171、第一送风口;1172、第二送风口;1174、第一格栅;1175、第二格栅; 12、底壁;13、内部空间;131、储物腔;132、蒸发器腔;2、回风盖板;21、第一回风口;22、第二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4、第一子盖板;241、第一连接台;25、第二子盖板;251、第二连接台;26、第三子盖板;27、侧板;271、顶板;3、蒸发器; 31、第一蒸发器;32、第二蒸发器;33、加热管;331、第一加热管;332、第二加热管; 34、翅片;341、蒸发管;342、迎风面;343、卡孔;344、蒸发器端板;345、穿孔; 346、活动片;347、挂钩;35、第一加热丝;351、第一加热段;352、第二加热段;353、第三加热段;354、第四加热段;355、第五加热段;36、第二加热丝;37、排水口;39、连通管;4、毛细管;41、第一毛细管;43、回气管;431、第一回气管;5、风道盖板; 51、盖板本体;52、导风结构;521、送风孔;53、第一子风道盖板;532、第二子风道盖板;533、插接板;534、插接槽;535、第五卡扣;55、送风槽;551、出风槽;552、风机槽;56、挡风筋;6、泡沫板;61、凹槽风道;62、导热板;63、通风口;7、蜗壳;71、底板;72、蜗壳盖板;73、第一壳壁;74、第二壳壁;77、叶轮;78、第一出风口; 79、第二出风口;8、风机;81、风机排水通道;811、第一排水通道;812、第二排水通道;82、蒸发排水通道;83、过渡排水通道;84、第一风机;85、第二风机;94、箱壳;95、门体;96、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 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风冷冷柜,具体的是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95,门体95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箱体包括箱壳94、内胆1和发泡层,内胆1位于箱壳94内部,发泡层位于箱壳94和内胆1 之间。可选地,发泡层为保温材料。
内胆1包括底壁12和侧壁11,侧壁11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12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12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12、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3。内部空间13具有开口,开口向上,门体95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包括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里,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可以为后侧壁或前侧壁,对应的,第二侧壁112可以为前侧壁或后侧壁。可以理解为: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样能够实现内部空间13的出风,进而实现风冷。
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回风盖板2位于内部空间13内,并将内部空间13分隔为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蒸发器腔132的出口与送风风道1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储物腔131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132内。这里,储物腔131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132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送风风道116,从送风口117流入储物腔 131内,与储物腔131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132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送风风道1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132 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3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132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3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3的结构,对蒸发器腔132和储物腔131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和风机8,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可选地,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位于同一侧壁11内,且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相连通。风机8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132、送风风道116和储物腔131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132 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用于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8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均位于同一侧壁11,这样能够风机8流出的气流流向送风风道116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如图3所示,图3中粗箭头表示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二送风风道的出风方向,细箭头表示储物腔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可选地,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内均设有风机8,风机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 85,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内,第一风机84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侧壁111限定出第一送风风道1161。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内,第二风机85 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侧壁112限定出第二送风风道1162,送风风道116 包括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
本实施例中,冷柜的气流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流出从回风盖板2的回风口回风,能够缩短流出气流的流动距离,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受到中梁的阻挡,提高冷柜的风冷制冷效果。特别是针对大型卧式冷柜,能够明显改善其制冷效果,而且由于采用风冷,能够减少内胆1的结霜效果,实现冷柜的无霜化,解决除霜效果。
可选地,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送风风道116沿侧壁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第一侧壁1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第二侧壁112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使得冷柜的出风能够吹到内胆1的各个角落,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可以设置该侧壁11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至少一个,能够实现对内胆1的不同位置的出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使得冷柜内前后两侧出风均匀,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不同,这样冷柜相对的两侧出风位置和出风量均可以不同,两侧的出风位置可以互补,以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或者可以根据不同侧壁11的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送风风道116,提高冷柜的使用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由于冷柜内胆1的长度较长,因此,送风风道116沿内胆1 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增加送风面积和制冷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和制冷均匀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一第一送风风道1161具有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沿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能够实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可选地,一第二送风风道1162具有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沿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能够实现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机84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连通。第二风机85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这里,一个第一风机84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流动,同样的,一个第二风机85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流动。最终能够实现冷柜的风路循环。
可选地,风机8位于侧壁11的一端。比如,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一端,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一端。这样风机8流出的气流向一个方向流动,减少风机8的分流。
可选地,如图4至图8所示,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蒸发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3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为多个并不仅限用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3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132内设置多个蒸发器3。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送风口117,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再比如,回风盖板2设有送风口 117,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蒸发器3放置于蒸发器腔132内,可选地,蒸发器3的翅片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能够避让出上方的更多空间,便于放置储物筐等部件。具体的,蒸发器3的翅片的宽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避让更多的上部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3的数量与风机8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多个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风机84相对应并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风机84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一蒸发器31后流入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第二蒸发器32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二蒸发器32与第二风机85相对应并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风机85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二蒸发器32后流入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这里,第一蒸发器 31与第一风机84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流动。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风机85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流动。这样,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气流的温度均可调,而且能够保证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制冷量。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风机8驱动气流流经一个蒸发器3后再分别流向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这样能够减少成本,便于安装。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个,用户可以根据蒸发器腔132的空间合理布局蒸发器3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这里,由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 32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这样便于回风口流入的气流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避免两个方向的气流发生干扰。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也可以为其他的排列方式,能够实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的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 32之间限定出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相对应并相连通。这里,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形成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对应,这样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3 的气流相互干扰。而且回风口与回风腔对应,回风腔可以起到异物腔的作用,经回风口掉落的异物可以掉落至回风腔内,然后用户再进行清理,不会掉落在蒸发器3内,影响蒸发器的工作。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回风口能够提高冷柜的回风量。蒸发器腔132的顶部、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和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这里,回风口设于蒸发器腔132,回风口不设于内胆1的侧壁11 上,不论内部空间13的哪个位置出风,回风口与送风口117的位置都比较适中,能够提高内部空间13气流流动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温度的均匀性。使得内部空间13的各个区域的风均能够就近回到制冷腔内,然后被循环利用,能够避免形成涡流,避免风量的浪费,进而提高冷柜内的回风量,最终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3和图15所示,回风腔的顶部、回风腔朝向储物腔131的侧面和回风腔的底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回风口均设于回风腔,能够减少流入回风腔的气流的损失,提高回风的顺畅性。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定义蒸发器腔132的顶部的回风口为第一回风口21,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回风口为第三回风口23,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回风口为第二回风口22。其中,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 23相对应,这样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的进风能够更快的在回气腔内混合,快速地流至蒸发器3内。
可选地,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相匹配,也就是说,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的截面积相近或相同,这样能够提高回风口的回风量,提高回风的顺畅性,节省能耗。
可选地,内胆1的底壁12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96,回风盖板2盖设于台阶115的上方,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围合出蒸发器腔 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上方。冷柜由于需要设置压缩机96、冷凝器等组件,因此,内胆1的底壁12向上凸出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避让压缩机96。本申请将回风盖板2设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回风盖板2、台阶115和内胆1的侧壁11能够围合出蒸发器腔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过多的占用内部空间13水平方向的空间,保证了储物腔131的储物容积,并且使得蒸发器腔132更加紧凑,减小冷柜内部的笨重感。
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形成第三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 23位于回风盖板2的底部。
可选地,回风盖板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延伸,回风盖板2部分向下凹陷,用于避让上方的空间,以便于在回风盖板2上方设置储物筐,增加冷柜的容量。示例的,如图 3所示,风机8的数量为两个时,回风盖板中部的高度低于两端的高度,回风盖板2的两端用于与风机8相匹配,以实现风路的流动。回风盖板2的中部凹陷,便于在上方放置储物筐。
可选地,蒸发器腔132的底壁12设有排水口37,排水口37用于蒸发器3的化霜水的排出。蒸发器3为一个时,该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以便于排出蒸发器3的化霜水。
可选地,蒸发器3为多个时,排水口3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排水口37为一个时,多个蒸发器3共用一个排水口37。排水口37为多个时,每一个蒸发器3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口37。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第一蒸发器 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均能够通过排水排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排水口37位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这里,蒸发器3可以通过加热除霜,蒸发器3产生的除霜水能够流至排水口37处,进而排出冷柜。
可选地,如图5所示,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设置,以便于化霜水的流动。可选地,沿从第一侧壁111到第二侧壁112的方向,第一蒸发器31向下倾斜,以使第一蒸发器31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和/或,沿从第二侧壁112到第一侧壁111的方向,第二蒸发器32向下倾斜,以使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倾斜设置,便于化霜水的排出。
可选地,如图7所示,蒸发器3包括迎风面342,迎风面342与回风口相连通,回风口流入的气流经迎风面342流入蒸发器3内。冷柜还包括加热管33,加热管33至少部分设于迎风面342,用于对蒸发器3加热进行化霜。
本实施例中,由于蒸发器3的温度较低,蒸发器3容易结霜,特别是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气流量大,与气流接触较多,一旦堵塞对气流的流动顺畅度影响较大。因此,迎风面342的化霜需求较大,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蒸发器3 的化霜效率,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彻底性。
可选地,加热管33至少设于蒸发器3相邻的两个壁面,相邻的两个壁面包括迎风面342。这里,相邻的两个壁面均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加热管33的加热面积,而且与迎风面342相邻的壁面气流流通量也较大,加热丝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蒸发器3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二壁面与第一壁面相对设置,并与第一壁面沿蒸发器3的厚度方向设置,迎风面342连接在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其中,迎风面342设有第一加热管331,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设有第二加热管332,加热管33包括第一加热管331和第二加热管332。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3不仅设于迎风面342,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也设有加热管33,这样增加了加热管33与蒸发器3的接触面积,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蒸发器3包括多个翅片34,多个翅片34并排设置。蒸发器3还包括蒸发器端板344,蒸发器端板344设于迎风面342,蒸发器端板344与翅片34相连接,蒸发器端板344凸出于迎风面342;蒸发器端板344构造有穿孔345,加热管33穿过穿孔345,穿孔345用于限制加热管33移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端板344凸出于迎风面342,也能够对加热管33进行固定,避免加热管33受到重力或者外界的影响移动变形。
可选地,穿孔345背离蒸发器3的一侧设有活动片346,移动活动片346能够解除穿孔345对加热管33的限制,以便于加热管33移入或移出穿孔345。本实施例中,活动片346便于加热管33的安装和拆除,这样不必破坏蒸发器3的翅片34等部件,便于检修和更换。
蒸发器3还包括蒸发管341,蒸发管341依次往复贯穿多个翅片34。加热管33呈S 型设置在蒸发器3的壁面,能够增加加热管33与蒸发器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管 33对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挂钩347,挂钩347设于迎风面342,与翅片34相连接,并凸出于迎风面342,挂钩347呈弯折结构,弯折结构与第二加热管332的第三子加热管33 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二加热管332的第三子加热管33位于挂钩347内,以使挂钩347 能够限制第二加热管332移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加热管332呈弯曲状,因此,在挂钩347能够进一步固定第二加热管332。而且挂钩347的设置,便于用户确定迎风面 342,用户安装蒸发器3时,能够准确地放置蒸发器3和设置加热管33,放置安装错误。而且能够起到加热管33防插错的功能。
可选地,冷柜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第二蒸发器32与第一蒸发器31沿内胆1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回风口设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时,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与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相对设置,且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与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均设有加热管33。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132后,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和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均设有加热管33,能够保证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效率。
可以理解:冷柜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每一蒸发器3均可以设有前述的加热管33,在此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冷柜还包括第一加热丝35,第一加热丝35设于内胆 1,且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风机8的下方,用于对风机8进行加热化霜。
本实施例中,由于风机8位于蒸发器3的下游,因此,经过蒸发器3流出的制冷气体会经过风机8,这样风机8也会存在结霜的问题。蒸发器3一般设有加热装置进行化霜,加热装置热量有限,传递至风机8处的热量不足,可能会导致风机8的化霜不彻底。因此,风机8的下方设有第一加热丝35,能够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以便于风机8 的彻底化霜,提高回风的顺畅性,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风机8的底部与底壁12相贴靠,这里指的是风机8的底部与底壁12相贴合或靠近,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底壁12背离风机8的一侧。这里,由于底壁12 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需要设置蒸发器3、加热管33等部件,使得底壁12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空间受限,第一加热丝35设于底壁12背离风机8的一侧,并至少部分位于风机8的底部,以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一加热段351和第二加热段352,第一加热段351位于底壁12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一加热段351与风机8相对应,用于对风机8的底部进行加热。第二加热段352位于侧壁1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二加热段352与风机8相对应,用于对风机8的侧面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351用于对风机8的底部进行化霜,第二加热段352用于对风机8的侧部进行化霜,这样能够增加对风机8进行多方位的化霜,提高化霜效率。
可以理解: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8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也就是说,风机8为两个或多个时,每一个风机8底部均可以设置本申请前述的第一加热丝35。
可选地,如图2所示,底壁12开设有排水口37时,底壁12部分向下凹陷形成风机排水通道81,风机排水通道81从风机8的下方延伸至排水口37,以便于风机8的化霜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在对冷柜进行化霜处理时,风机8的霜也会融化,风机排水通道81 的设置,便于将风机8的化霜水排出。
可选地,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风机排水通道81向下倾斜。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向下倾斜,使得风机8的化霜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更加顺畅地流动,以使排水更加彻底。
可选地,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风机排水通道81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的起始流通面积较大,能够更多地承接风机8的化霜水,随着化霜水的流动方向,流通面积逐渐减小,能够加速化霜水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排水的彻底性。
可选地,底壁12还构造有蒸发排水通道82,蒸发排水通道82高于风机排水通道81,蒸发排水通道82与排水口37相连通;蒸发器3位于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蒸发器3的化霜水能够沿蒸发排水通道82流至排水口37。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化霜后的化霜水能够通过蒸发排水通道82流至排水口37处,从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向下倾斜。这里,蒸发排水通道82倾斜设置,也便于蒸发器3的化霜水快速流至排水口37,提高排水的彻底性。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风机排水通道81的倾斜角度和蒸发排水通道82的倾斜角度不同。
本实施例中,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的倾斜角度不同,以避免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相互干扰。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风机排水通道8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蒸发排水通道82倾斜的角度大,蒸发器3位于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阻塞风机排水通道81,以便于同时实现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
可选地,风机8的最底端的高度小于蒸发器3从朝向风机8的一端的高度,这里,风机8的下沉一定距离,风机排水通道81低于蒸发排水通道82,便于实现风机8的排水,并使两个排水通道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排水。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蒸发排水通道82之间构造有风机排水通道81,蒸发器3位于相邻的两个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并覆盖至少部分风机排水通道81。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覆盖在风机排水通道81的上方,这样蒸发器 3不会阻挡风机排水通道81排水,且部分蒸发器3的化霜水也能够流至风机排水通道 81内,从风机排水通道81流出。
可选地,风机排水通道8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为多个时,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与多个蒸发排水通道82交错设置,以增加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量。
可选地,冷柜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时,风机排水通道81的数量与风机8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每一个风机8的化霜水均能够流出冷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前述的风机8和蒸发器3的冷柜形式。冷柜设有一个风机8或者多个风机8时,也可以对应设有前述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能够实现风机8和蒸发器3的不同排水通道排水的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时,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包括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排水口37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 之间,这样两个风机8的化霜水均能够流至排水口37处。需要说明的是:排水口37也可以为多个,不同的风机排水通道81分别经各自对应的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蒸发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数量为一个时,一个蒸发器 3设于底壁12,排水口37可以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也可以位于蒸发器3的一侧。蒸发器3也可以为多个,多个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且底壁12 构造有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第一蒸发器31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 的上方,第二蒸发器32位于第二排水通道812的上方。这样每一蒸发器3均能够实现排水。可选地,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均与排水口37连通。也就是说,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和多个蒸发排水通道82均与一排水口37连通,使得蒸发器3和风机8的化霜水能够汇集后流出。
可选地,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这样使得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的排水能够同步进行,便于操作。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一排水通道811也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对应的蒸发排水通道82和第二蒸发器32对应的蒸发排水通道82也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
可选地,底壁12还部分凹陷形成过渡排水通道83,过渡排水通道83位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且过渡排水通道8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连线相交,其中,排水口37位于过渡排水通道83的最低处。
本实施例中,过渡排水通道83使得排水口37周向的水均能够流向排水口37,以便于排出。而且,过渡排水通道83与蒸发排水通道82的出口连通,蒸发排水通道82流出的部分化霜水可以先流至过渡排水通道83内,再流向排水口37,这样能够避免蒸发排水通道82的水溢流至其他位置。
可选地,底壁12形成台阶115时,风机8高于台阶115的顶壁,这样台阶115不会阻挡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流向风机8,保证送风风道116内的气流流量。
可以理解:蒸发器3设于台阶115上方时,台阶115的顶壁可以看作蒸发器腔132 的底壁12,属于底壁12的一部分。因此,本申请关于蒸发器腔132的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台阶115的顶壁,因此,本申请在此不再对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上时,台阶115 的顶壁的技术特征进行赘述。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风机排水通道8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这里,第一加热丝35设于风机排水通道81的背面,便于提高风机排水通道81的温度,避免化霜水在流动过程中再次冻结,提高化霜水的流动速度。
可选地,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排水通道81相匹配。这里,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排水通道81相匹配指的是,第一加热丝35的形状、尺寸与风机排水通道81相同或相近,这样能够进一步对风机排水通道81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另外,由于风机排水通道81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因此第一加热丝35也能够对蒸发器3 进行加热,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
可选地,风机排水通道81背面的第一加热丝35也弯曲设置,且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第一加热丝35的密度先减小后增加。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丝35靠近风机8的部分密度较大,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在靠近排水口37的位置密度再增加,避免化霜水在排水口37处冻结堵塞,以提高化霜水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冷柜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风机排水通道81包括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沿从第一风机84到第二风机85的方向设置,且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的连接处设有排水口 37,以使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内的水均经过排水口37流出的情况下,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三加热段353和第四加热段354,第三加热段353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三加热段353从第一风机84的底部延伸至排水口37 处,并与第一排水通道811相匹配。第四加热段354位于第二排水通道812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并与第二排水通道812相匹配。其中,第三加热段353与第四加热段354 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冷柜设有两个风机8时,需要两个风机排水通道81来进行排水,每一个风机排水通道8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加热丝35,以保证每一个风机 8的化霜效率,并且保证每一个风机排水通道81的排水顺畅性,
可选地,第一加热丝35还包括第五加热段355,第五加热段355位于过渡排水通道83的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五加热段355与过渡排水通道83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第五加热段355能够对过渡排水通道83进行加热,避免过渡排水通道83内的水结霜堵塞,以提高过渡排水通道83的水的流动速度。这样排水口37周边的加热丝密度进一步增加,进而保证流至排水口37的化霜水不会冻结,以便于快速、顺畅地从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第三加热段353、第四加热段354和第五加热段35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加热丝为一整根,以提高加热丝的制作便捷性,节省成本。
可选地,第三加热段353、第四加热段354和第五加热段355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这样便于单独控制对应区域的或部件的化霜。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排水管,排水管与排水口37相连通,用于排出排水口37的化霜水。冷柜还包括第二加热丝36,第二加热丝36绕设于排水管的外侧,其中,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为一体式结构或者与第一加热丝35相分离。
本实施例中,排水管外侧绕设第二加热丝36,能够提高排水管的温度,进而保证排水管的排水顺畅性,避免排水管内的水冻结,提高化霜效率。
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为一体式结构,便于加热丝的生产和加工,如图所9示,第一加热丝35与第二加热丝36为一体式结构。可选地,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也可以分离,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一加热段351和第二加热段352时,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距离较远,第二加热丝36可以独立设置。
示例的,如图2所示,风机排水通道81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流通面积逐渐减小,第一加热丝35也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逐渐变窄。
冷柜还包括冷凝器、压缩机96、毛细管4和回气管43,毛细管4连通在冷凝器的出口和蒸发器3的入口之间,回气管43连接在蒸发器3和出口和压缩机96的入口之间。
可选地,如图12所示,冷柜包括回气管组,蒸发器3为多个时,多个蒸发器3串联设置。这样能够减小回气管43和毛细管4的管路设置。具体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串联设置。这样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温度能够统一调控,以使两个送风风道116流出的气流温度相近或一致。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第一回气管431、连通管39和第一毛细管41,第一回气管431连通在压缩机96的入口与第一蒸发器31的出口相连通。连通管39连通在第一蒸发器 31的出口和第二蒸发器32的入口之间。第一毛细管41连通在冷凝器的出口与第二蒸发器32的入口之间。这里,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经过第一毛细管41流入蒸发器3内,在蒸发器3内蒸发后经过第一回热管流至压缩机96内,压缩机96将制冷剂压缩至高温高压气体后再流向冷凝器内。第一毛细管41和第一回热管实现两个蒸发器3内的制冷剂的流动回路。
可选地,连通管39与底壁12相贴靠,具体的,连通管39与底壁12相贴合或相靠近。这里,连通管39连接在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如图4所示,连通管39位于回气腔内,回气口流入的气流会经过连通管39。这样既可以减少连通管39 悬在空中被拉扯的不确定性,还可以靠近冷柜的加热化霜装置,比如前述的设于蒸发器 3的加热管33以及设于内胆1底部的第一加热丝35,以便于对连通管39和蒸发器3进行更好地化霜。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的入口的高度大于第一蒸发器31的出口的高度。这样一方面便于第一蒸发器31内的制冷剂流向第二蒸发器32。另一方面,连通管39大部分能够贴靠底壁12设置,减少连通管39的弯折,降低连通管39的长度,并且便于安装。
可选地,多个蒸发器3并联设置。比如,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并联设置。这样使得每个蒸发器3能够独立控制,进而能够独立控制两个送风风道116的出风温度,避免两个蒸发器3相互干扰。
可选地,风机8与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距离小于风机8与内胆1的上端面的距离。本实施例中,风机8的高度降低,这样与风机8对应的蒸发器腔132的高度也能够降低,进而能够避让出更多的上层空间,提高内胆1的容积。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为一体式结构。以便于回风盖板2的生产和安装。
可选地,如图15所示,回风盖板2包括多个子盖板,子盖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相拼接。这里。多个子盖板之间可以拆卸或者拼接,这样便于打开蒸发器腔132进行检修和更换。而且冷柜在加工、运输、拆装过程中便于对回风盖板2进行收纳和放置。
可选地,多个子盖板中的至少两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便于子盖板的拆卸,也便于子盖板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多个子盖板可以均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部分子盖板与内胆1连接。
可选地,多个子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与内胆1的第二侧壁112 相连接,第二侧壁112和第一侧壁111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子盖板26 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和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之间。这里,第一子盖板24 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相连接,这样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能够相对固定。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从而实现三段子盖板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构造有第一凹槽,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构造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实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的连接。可选地,第二侧壁112构造有第二凹槽,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构造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实现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密封连接,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密封连接。这样能够保证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风机8的气流不会泄露。比如,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之间设有密封条,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之间也设有密封条。
内胆1还包括第三侧壁113,第三侧壁113连接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之间,回风盖板2与第三侧壁113、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内胆1底壁12共同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其中,第一子盖板24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从内胆1的宽度方向对第一子盖板24 和第二子盖板25进行连接固定。第三侧壁113位于蒸发器3舱背离储物腔131的一侧,因此,第三侧壁113对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从内胆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进行连接固定。这样使得回风盖板2整体至少从三面进行固定,以保证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回风盖板2移位或者脱落。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如图15所示,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卡扣,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扣位于第一卡槽内时,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卡扣,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扣位于第二卡槽内时,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通过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的连接,限制了回风盖板2在上下和前后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一连接台241,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二连接台251,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 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第三子盖板26能够压紧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进一步增加了三段子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回风盖板2盖设在台阶115上时,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可拆卸连接。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一子盖板包括顶板271和侧板27,顶板271位于台阶115的上方。侧板27连接在顶板271的一端,并向下延伸,侧板27位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外侧;其中,顶板271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相连接。可选地,回风盖板2呈L型盖板,这样能够减小回风盖板2占用内部空间13的水平方向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顶板271用于与台阶115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侧板27一方面用于围合蒸发器腔132的侧面,另一方面侧板27向下延伸并与台阶115相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为螺钉连接。具体的,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均与台阶115通过螺钉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先安装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同时对准卡扣以及落空的位置,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压紧在第一子盖板24的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子盖板25 的第二连接台251上,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与内胆1通过螺钉连接,这样实现三个子盖板的连接。
应当说明的是:每个子盖板的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和位置。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设有回风口,由于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因此,回风口设于第三子盖板26,便于实现从回风盖板2的中部回风。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与回风腔相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三子盖板26与台阶115 的顶壁围合出回风腔。这样,需要对回风腔或者回风口进行清理,或者需要对蒸发器3 进行检修时,只需打开第三子盖板26。而且由于本申请的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的上方,因此,第一子盖板24的拆卸不会影响第一子盖板24 和第二子盖板25。
如图15所示,第三子盖板26的顶部设有第一回风口21,第三子盖板26朝向储物腔131的一侧设有第二回风口22,第三子盖板26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 围合出第三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3位于第三子盖板26的底部。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均与回风腔连通。这样能够增加回风量,保证与蒸发器3 换热的制冷气流量,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如图6所示,冷柜还包括泡沫板6,泡沫板6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并位于蒸发器3的上方,泡沫板6与回风盖板2可拆卸连接。这里,泡沫用于对蒸发器3的上方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3的冷量流失,以保证气流与蒸发器3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中的一个设有第三卡扣,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三卡槽,第三卡扣位于第三卡槽内时,回风盖板2和泡沫板6相连接。如图6所示,泡沫板6向内凹陷形成第三卡槽,回风盖板2设有第三卡扣,第三卡扣位于第三卡槽内,且第三卡扣朝向第三卡槽凸出形成抵接板,抵接板的上端面能够与泡沫板6的下端面相抵接,这样泡沫板6能够与回风盖板2连接为一体。以便于回风盖板2 和泡沫板6连接后作为一个整体再安装在蒸发器3和内胆1上。可选地,第三卡扣数量为多个,部分第三卡扣设于回风盖板2朝向第三侧壁113的一端,部分第三卡扣沿回风盖板2朝向第一侧壁111的一端间隔设置。第三卡槽与第三卡扣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能够增加回风盖板2与泡沫板6的连接稳定性,而且不会去其他的连接部件相干涉。可选地,泡沫板6与回风盖板2相匹配,第三卡扣还可以设于侧板27朝向泡沫板6的端面,这样使得回风盖板2与泡沫板6相对的两端均能够连接,进而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还可以与泡沫板6为其他的连接方式,比如螺钉、磁吸、黏贴等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可选地,至少一个子盖板与泡沫板6可拆卸连接,具体的,第一子盖板24与泡沫板6可拆卸连接,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泡沫板6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泡沫板6贴靠于蒸发器3的至少一侧,这里的贴靠指的是泡沫板6贴合或者靠近蒸发器3。其中,泡沫板6朝向蒸发器3的一侧至少部分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凹槽风道61连通回风口和蒸发器3,以使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从凹槽风道61流经蒸发器3。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回风面结霜时,会导致流入蒸发器3的风量变小,风阻变大,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蒸发器3的泡沫板6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这样即使蒸发器3的回风面结霜,气流仍然可以从凹槽风道61流入蒸发器3内,进而保证蒸发器3的气流流动量。另外,凹槽风道61的设置也能够增加中蒸发器3的回风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泡沫板6也可以不设于蒸发器3的上方,可以根据蒸发器3的设置方向或者位置,选择泡沫板6的设置位置。
可选地,蒸发器3的多个翅片34并排设置,其中,泡沫板6设于翅片34的一端,凹槽风道61与相邻的翅片34之间的间隙相连通。本实施例中,凹槽风道61与相邻的翅片34之间的间隙连通,翅片34不会阻碍气流的流动,从而使凹槽风道61内的气流能够顺畅地流至蒸发器3内部。
可选地,凹槽风道61沿翅片34延伸方向延伸,这样便于凹槽风道61内的气流流至蒸发器3内。凹槽风道61的一端敞口,凹槽风道61的另一端封闭,气流不会从凹槽风道61流走,气流会经凹槽风道61的一端流入后流入蒸发器3内。
可选地,凹槽风道6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翅片34的长度。这样便于凹槽风道61的另一端封闭,以避免气流的损失。
蒸发器3包括迎风面342,迎风面342与回风口相对应,凹槽风道61与回风口相连通,且凹槽风道61的一端与迎风面342在同一侧,以便于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入凹槽风道61内。这里,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用于实现回风气流的流入,以便于气流与蒸发器3换热,凹槽风道61的一侧与迎风面342在同一侧,这样迎风面342结霜堵塞时,气流可以流入凹槽风道61内,然后经凹槽风道61流入蒸发器3内部,以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蒸发器3还包括蒸发管341,蒸发管341依次往复贯穿多个翅片34。凹槽风道6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凹槽风道61沿蒸发管341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凹槽风道61沿蒸发管341的延伸方向设置,能够增加泡沫板6 的强度,而且保证每个凹槽风道61均能够流入气流。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加热管33,加热管33设于蒸发器3和泡沫板6之间,加热管 33至少部分位于凹槽风道61内。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3用于对蒸发器3进行加热化霜,加热管33至少部分位于凹槽风道61,这样加热管33工作时,也能够对凹槽风道61的壁面进行加热化霜,以避免凹槽风道61内结霜影响气流流动的顺畅性。
可选地,如图14所示,冷柜还包括导热板62,导热板62位于加热管33和泡沫板 6之间,用于传递加热管33的热量。这里,导热板62用于将加热管33的热量均匀传递至整个蒸发器3,以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均匀性。
可选地,导热板62与加热管33相贴靠,以提高导热板62对加热管33的传热能力。
可选地,导热板62开设有通风口63,通风口63连通凹槽风道61和蒸发器3,以便于气流在凹槽风道61和蒸发器3内流动。本实施例中,通风口63便于凹槽风道61 内的气流流入蒸发器3内,避免导热板62阻挡气流的流动。
可选地,通风口63与加热管33错开设置。也就是说,通风口63下方不设置加热管33,这样既能够保证通风,还能够保证气流的流动。
可选地,导热板62与蒸发器3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导热板62能够从蒸发器3 取下或者安装,在使用时,可以根据加热管33的排布密度或者蒸发器3的气流流动量选择是否安装导热板62。加热管33密度较高时,设置导热板62这样能够避免加热管 33与泡沫板6直接接触,造成局部温度过高损坏泡沫板6,加热管33的分布密度较低时,加热管33不会损坏泡沫板6,可以不安装导热板62。
可选地,沿翅片34的延伸方向,凹槽风道61的长度与泡沫板6的长度的比例范围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示例的,当设置导热板62时,凹槽风道61的长度与泡沫板6 的长度的比例可以为1比2,这样能够使凹槽风道61的长度较大,这样能够减少导热板 62的影响,保证进风量。当不设置导热板62时,凹槽风道61的长度与泡沫板6的长度的比例可以为1比3,由于没有导热板62的阻挡,因此,缩小凹槽风道61的长度也能够保证进风量。
可选地,如图17所示,侧壁11包括侧壁本体114和风道盖板5,风道盖板5位于侧壁本体114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共同围合出送风风道116,风道盖板5构造有多个送风口117,多个送风口117沿送风风道116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相连通,用于驱动气流在送风风道116内流动。
本实施例中,送风风道116的气流通过风道盖板5的送风口117流入内部空间13。多个送风口117沿送风风道116的延伸方向设置,增加了送风口117的出风量,进而提高流入内部空间13的气流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侧壁本体114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形成送风槽55,风道盖板 5盖设在送风槽55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风道盖板5包括多个子风道盖板5,多个子风道盖板5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相拼接。
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盖设送风槽55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以使气流能够通过风道盖板5的送风口117流入内部空间13。风道盖板5由多个子风道盖板5连接形成,便于对风道盖板5进行拆卸和安装,进而便于对送风槽55和/或送风口117进行检修和清理。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也可以设置回风口,储物腔131 的气流能够通过回风口流至送风槽55内,这样的风道盖板5也可以包括多个子风道盖板5,且多个子风道盖板5可拆卸连接或相拼接。而且本公开实施例中,即使单个子风道盖板5变形损坏,只需要对单个的子风道盖板5进行更换,不需要更换整个风道盖板 5,能够节约成本,便于维修。
可选地,如图17所示,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之间也可拆卸连接,便于将风道盖板5取出,对送风槽55和风口(送风口117或回风口)进行清理。
可选地,风道盖板5和侧壁本体114中的一个设有卡扣(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五卡扣535),风道盖板5和侧壁本体114中的另一个设有与卡扣相适配的卡槽(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五卡槽),第五卡扣535位于第五卡槽内时,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相连接。本实施例中,风道盖板5与侧壁本体114通过第五卡扣535和第五卡槽连接,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和加工,成本较低。
可选地,多个子风道盖板5包括第一子风道盖板53和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第一子风道盖板53的一端构造有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中的一个,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的一端构造有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中的另一个,插接槽534与插接板533相适配,插接板533位于插接槽534内时,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子风道盖板5之间通过插接板533和插接槽534进行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可选地,送风槽55包括风机槽552和出风槽551,风机槽552用于放置风机8,出风槽5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槽551均与一风机槽552相连通,多个出风槽551沿侧壁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一子风道盖板53至少部分盖设于风机槽552的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的数量与出风槽551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一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多个第二子风道盖板532均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风机槽552内用于放置风机8,一个风机槽552与多个出风槽551相连通,这样风机8的出风能够同时流向多个出风槽551,实现多个送风风道116的送风。第一子风道盖板53至少部分盖设于风机槽552,用于覆盖风机8,也就是说,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侧壁本体114形成送风腔,风机8位于送风腔内。第二子风道盖板532盖设在每一出风槽551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以便于实现每一侧送风风道116的出风。
可选地,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多个时,风机8位于多个送风风道116的同一侧,如图9和图10所示,风机8包括叶轮77和蜗壳7,叶轮77位于蜗壳7内,蜗壳7构造有多个出风口,出风口与送风风道116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中,多个送风风道116共用一个风机8,且风机8位于多个送风风道116 的同一侧,风机8的蜗壳7设置与送风风道116相对应的出风口,使得一风机8的出风能够同时流向同一侧的多个风道,以保证每一送风风道116的气流量。
可选地,同一侧壁11设有多个送风风道116时,多个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风机8包括底板71、第一壳壁73和第二壳壁74,第一壳壁73连接在底板71的一端;第二壳壁74连接在底板71的另一端,并与第一壳壁73相对设置,底板71、第二壳壁74和第一壳壁73围合出一侧敞口的容纳腔,叶轮77 位于容纳腔内,敞口用于进风。风机8还包括蜗壳盖板72,蜗壳盖板72盖设于容纳腔的敞口处,蜗壳盖板72与容纳腔围合形成风机腔,蜗壳盖板72设有进风口58。风机腔用于放置叶轮77。其中,第一壳壁73和第二壳壁74限定出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第一出风口78与第三送风风道1163相连通,第二出风口79适于与第四送风风道1164相连通,多个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
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78和第二出风口79分别与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相连通,用于一个风机8向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
可选地,本申请的蜗壳盖板72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与风机盖板为一体结构。也就是说,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合二为一,蜗壳盖板72既能够盖设在容纳腔的敞口处,也能够盖设在风机槽552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且蜗壳盖板72开设有与内部空间13 相连通的进风口58。这样无需单独设置风机盖板或者蜗壳盖板72,便于安装,节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不再需要密封泡棉对蜗壳7与送风风道116的接口进行密封,密封性好。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为一体时,风机盖板的特征同样适用于蜗壳盖板72,蜗壳盖板72的特征也适用于风机盖板。
可选地,蜗壳盖板72与风机盖板合二为一时,可以理解为:蜗壳盖板72与第一子风道盖板53合二为一,第一子风道盖板53位于蜗壳7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蜗壳7与第一子风道盖板53共同围合出风机腔;风机8位于风机腔内。具体的,蜗壳7 与第一子风道盖板53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第一子风道盖板53朝向风机槽552的一侧构造有与蜗壳7相匹配的壁段,能够实现第一子风道盖板53与蜗壳7的连接,保证密封性。
可选地,如图18所示,冷柜还包括挡风筋56,挡风筋56位于送风风道116内,且挡风筋56设于至少一个送风口117的一侧,且送风口117和挡风筋56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口117和挡风筋56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可以理解为:挡风筋56位于送风口117背离风机8的一侧,这样挡风筋56能够阻挡部分气流,使得气流冲击挡风筋56后反弹形成涡流,涡流内的气流再流入送风口117处,这样送风口 117远离风机8的一端的弱风区的风量也能够增加。通过挡风筋56的设置,提高了送风口117的出风均匀性,进而提高了冷柜的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挡风筋56设于风道盖板5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且挡风筋56凸出于风道盖板5,挡风筋56的数量为多个时,每一挡风筋56与一送风口117相对应,沿送风风道11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多个挡风筋56凸出风道盖板5的高度逐渐增加。
可选地,如图19所示,风道盖板5包括盖板本体51和导风结构52,盖板本体51 构造有送风口117。导风结构52位于送风口117内,导风结构52构造有多个送风孔521,多个送风孔521呈蜂窝状排列。其中,沿送风风道116内气流的流动方向,导风结构52 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的高度逐渐增加。
本实施例中,送风口117内设置导风结构52,导风结构52能够对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进行导风,以使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可控。导风结构52朝向送风风道116的一侧随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逐渐增高,这样使得一送风口117末端的阻力增加,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这样使得送风口117末端的阻力增加,降低了气流的流动速度,避免部分送风孔521出风风速过快,造成部分送风孔521回风的现象,以使送风口117的出风更加均匀。另外,多个蜂窝状的送风孔521可以让冷风经由送风口117时,被均匀的分隔成许多较小的冷风流,不仅每股冷风流流量更小,而且出风量更均匀,确保冷柜各部位温度更均匀。蜂窝状的送风孔521具有很强的定向出风能力,使风沿该送风口117方向送风至较远距离。
可选地,如图17所示,冷柜还设有防堵装置,以下为了便于描述,将能够连通风道和内部空间13的送风口、回风口等统称为风口,其中,风口设有防堵装置,可选地,防堵装置包括格栅,格栅设于风口处,格栅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风口包括第一风口,第一风口连通第一风道和内部空间13。第一风口可以为送风口117。第一风道指的是侧壁11限定的风道,比如本申请的送风风道116,也可以指其他形式的风道,比如侧壁11设置回风风道等,也属于本申请的防堵装置适用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多个格栅包括第一格栅1174和第二格栅1175,多个第一格栅1174间隔设于第一风口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一格栅1174凸出于侧壁11。第二格栅1175与第一格栅1174相交设置,格栅设于第一格栅1174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且第二格栅1175凸出于第一格栅1174。
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1174凸出于侧壁11,且第一格栅1174位于第一风口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这样内部空间13盛放的物品不容易堵塞第一风口,而且能够避免异物掉落至第一风口内。第二格栅1175与第一格栅1174相交,且第二格栅1175凸出第一格栅1174,第二格栅1175进一步凸出,而且使得第一风口的出风端不在同一平面,这样能够避免第一风口被完全堵死。
本实施例中,挡风筋56设于风道盖板5,且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挡风筋56呈阶梯状,这样由于随着气流的流动方向,送风口117的出风量逐渐减小。上游的出风量较大的送风口117对应的挡风筋56高度较小,这样形成涡流较小就能够实现送风口117的均匀出风。出风量较小的送风口117对应的挡风筋56的高度较大,这样能够形成的涡流较大,能够阻挡较多的气流,以下游的送风口117的出风量。本实施例中,通过阶梯状挡风筋56的设置,使得多个沿气流流动方向设置的送风口117的出风更加均匀,这样即使远离风机8的送风口117的出风量也能够增加,保证冷柜的出风均匀性。特别是,送风风道116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且风机8位于送风风道116的一侧时,送风风道116长度较长,挡风筋56的设置能够有效增加出风均匀性。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限定出具有送风口的送风风道;
回风盖板,位于所述内胆内,将所述内部空间分隔为储物腔和蒸发器腔,所述送风风道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出口相连通,所述蒸发器腔的入口与所述储物腔相连通,以使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流流经所述储物腔后流至所述蒸发器腔内;
多个蒸发器,多个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器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腔沿所述内胆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蒸发器中的至少两个所述蒸发器包括:
第一蒸发器;
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一蒸发器沿所述内胆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
底壁,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位于所述底壁的上方,所述底壁开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用于使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化霜水排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或所述第二蒸发器朝向所述排水口倾斜,以便于化霜水的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串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回气管,所述第一回气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相连通;
连通管,连通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之间;
第一毛细管,与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管与所述蒸发器腔的底壁相贴靠;和/或,
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入口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的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并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回气管,所述第二回气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入口均相连通;
第二毛细管,与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出口均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
第一侧壁,限定出具有第一送风口的第一送风风道;
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设置,限定出具有第二送风口的第二送风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送风风道相连通。
CN202222716702.2U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Active CN218846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6702.2U CN218846561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16702.2U CN218846561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6561U true CN218846561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9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16702.2U Active CN218846561U (zh) 2022-10-14 2022-10-14 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6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00028922A (ko) 냉장고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8846561U (zh) 冷柜
CN218846495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8846616U (zh)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CN218821223U (zh) 用于冷柜的化霜装置及冷柜
CN115540440A (zh) 冷柜
CN115585574A (zh) 蒸发器组件及冷柜
CN115585609A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19318718U (zh) 冷柜
CN218846564U (zh) 冷柜
CN219222991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117928147A (zh) 冷柜
CN115585575A (zh) 蒸发器及制冷设备
CN218821109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115585595A (zh) 冷柜
CN219776091U (zh) 回风盖板及冷柜
CN115585594A (zh) 冷柜
CN219318747U (zh) 冷柜
CN219222978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8821228U (zh) 用于冷柜的蒸发器组件及冷柜
CN219810094U (zh) 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