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6616U -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6616U
CN218846616U CN202222721150.4U CN202222721150U CN218846616U CN 218846616 U CN218846616 U CN 218846616U CN 202222721150 U CN202222721150 U CN 202222721150U CN 218846616 U CN218846616 U CN 218846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evaporator
air
side wall
d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2115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瑞
李大伟
郑皓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2115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6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6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66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moval Of Water From Condensation And Defros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所述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底壁相对的两端,并向上延伸;风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其中,所述底壁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底壁部分向下凹陷形成风机排水通道,所述风机排水通道从所述风机的下方延伸至所述排水口,以便于所述风机的化霜水排出。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能够减少风机和蒸发器结霜对冷柜性能的影响,保证冷柜的制冷性能。

Description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大型发泡门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制冷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开关门次数增加,冷柜内胆上会结霜甚至结冰,给用户带来除霜问题,同时也会导致存储空间降低、能耗上升的问题。
相关技术中提供一种风冷冷柜,风冷冷柜包括蒸发器腔,蒸发器腔内设置有蒸发器和风机,风机驱动与蒸发器换热的制冷气流流入存储空间内,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风冷冷柜能够减小冷柜的结霜率。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风机和蒸发器会结霜,会导致回风或出风阻力增加,出风量减小,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以减少回风或出风阻力,保证出风量,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所述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包括: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底壁相对的两端,并向上延伸;风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其中,所述底壁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底壁部分向下凹陷形成风机排水通道,所述风机排水通道从所述风机的下方延伸至所述排水口,以便于所述风机的化霜水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冷柜,冷柜包括上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风机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由于制冷气流温度较低,风机会结霜。在冷柜进行化霜时,风机处的霜也会融化。在风机的底部设置连通排水口的风机排水通道,使得风机的化霜水能够顺畅地从排水口排出。进而避免风机的化霜水无法排出,导致蒸发器制冷后,再次冻结堵塞,影响冷柜的制冷性能。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能够减少风机和蒸发器结霜对冷柜性能的影响,保证冷柜的制冷性能。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与回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回风盖板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两个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加热丝与风机排水通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第一加热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内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蒸发器与内胆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胆;11、侧壁;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5、台阶;116、送风风道;1161、第一送风风道;1162、第二送风风道;1163、第三送风风道;1164、第四送风风道;1167、第四送风口;117、送风口;1171、第一送风口;1172、第二送风口;12、底壁;13、内部空间;131、储物腔;132、蒸发器腔;2、回风盖板;21、第一回风口;22、第二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4、第一子盖板;241、第一连接台;25、第二子盖板;251、第二连接台;26、第三子盖板;27、侧板;271、顶板;3、蒸发器;31、第一蒸发器;32、第二蒸发器;33、加热管;331、第一加热管;332、第二加热管;34、翅片;341、蒸发管;342、迎风面;343、卡孔;344、蒸发器端板;345、穿孔;346、活动片;347、挂钩;35、第一加热丝;351、第一加热段;352、第二加热段;353、第三加热段;354、第四加热段;355、第五加热段;36、第二加热丝;37、排水口;6、泡沫板;61、凹槽风道;8、风机;81、风机排水通道;811、第一排水通道;812、第二排水通道;82、蒸发排水通道;83、过渡排水通道;84、第一风机;85、第二风机;94、箱壳;95、门体;96、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特别是一种风冷冷柜,具体的是一种风冷卧式冷柜。冷柜包括箱体和门体95,门体95活动位于箱体的上方。箱体包括箱壳94、内胆1和发泡层,内胆1位于箱壳94内部,发泡层位于箱壳94和内胆1之间。可选地,发泡层为保温材料。
内胆1包括底壁12和侧壁11,侧壁11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并分别位于底壁12的前后两端,且前侧壁和后侧壁均向上延伸。左侧壁和右侧壁相对设置,且左侧壁和右侧壁分别位于底壁12的左右两端,并向上延伸。底壁12、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合出内部空间13。内部空间13具有开口,开口向上,门体95活动盖设于开口的上方。
为了便于描述,如图2所示,本申请定义前后方向为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为的长度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柜,内胆1包括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一侧壁111和/或第二侧壁112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里,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一侧壁111可以为后侧壁或前侧壁,对应的,第二侧壁112可以为前侧壁或后侧壁。可以理解为:前侧壁和后侧壁中的均限定出具有送风口117的送风风道116。这样能够实现内部空间13的出风,进而实现风冷。
冷柜还包括回风盖板2,回风盖板2位于内部空间13内,并将内部空间13分隔为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设置,蒸发器腔132的出口与送风风道116的入口相连通,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储物腔131内的气流能够经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132内。这里,储物腔131用于盛放需要冷冻的物品,比如肉类、海鲜或茶叶等。蒸发器腔132用于产生制冷气流,制冷气流能够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送风风道116,从送风口117流入储物腔131内,与储物腔131内的物体进行换热后,制冷气流再流回蒸发器腔132内重新冷却,冷却后的气流再流向送风风道116进行循环。这样就实现了冷柜的风路循环,实现冷柜的风冷制冷。
应当说明的是,回风盖板2可以为多种形状,比如L型、倾斜状等。蒸发器腔132也可以为多种形状,并位于内部空间13的不同位置。比如,蒸发器腔132可以位于内部空间13的左端、中部或右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冷柜内部空间13的结构,对蒸发器腔132和储物腔131进行布局。
冷柜还包括蒸发器3和风机8,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可选地,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位于同一侧壁11,且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相连通。风机8能够驱动气流流经蒸发器腔132、送风风道116和储物腔131后,经回风口流回至蒸发器腔132内,这样形成循环风路。这里,蒸发器3用于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换热,以形成制冷气流。风机8为气流流动提供动力。风机8与送风风道116均位于同一侧壁11,这样能够风机8流出的气流流向送风风道116无需经过直角拐角,能够减少气流的损失,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降低能耗。
可选地,蒸发器3的翅片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能够避让出上方的更多空间,便于放置储物筐等部件。具体的,蒸发器3的翅片的宽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避让更多的上部空间。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内均设有风机8,风机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内,第一风机84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侧壁111限定出第一送风风道1161。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内,第二风机85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侧壁112限定出第二送风风道1162,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图2中粗箭头表示第一送风风道和第一送风风道的出风方向,细箭头表示储物腔内的回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冷柜的气流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流出从回风盖板2的回风口回风,能够缩短流出气流的流动距离,减少气流流动过程中受到中梁的阻挡,提高冷柜的风冷制冷效果。特别是针对大型卧式冷柜,能够明显改善其制冷效果,而且由于采用风冷,能够减少内胆1的结霜效果,实现冷柜的无霜化,解决结霜问题。
可选地,蒸发器3位于蒸发器腔132内,蒸发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为多个时,能够增加蒸发器3与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为多个并不仅限于本申请的出风形式,对于其他需要设置蒸发器3的冷柜,也可以在蒸发器腔132内设置多个蒸发器3。比如,前侧壁或者后侧壁中的一个设有送风口117,回风盖板2设有回风口的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再比如,回风盖板2设有送风口117,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回风风路形式,蒸发器腔132内也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器3。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赘述。可选地,蒸发器3的翅片均沿竖直方向延伸,这样能够避让出上方的更多空间,便于放置储物筐等部件。具体的,蒸发器3的翅片的宽度方向沿竖直方向延伸,能够避让更多的上部空间。
可选地,蒸发器3的数量与风机8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多个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风机84相对应并与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一风机84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一蒸发器31后流入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第二蒸发器32位于蒸发器腔132内,第二蒸发器32与第二风机85相对应并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第二风机85驱动回风口流入的气流流经第二蒸发器32后流入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这里,第一蒸发器31与第一风机84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一送风风道1161内流动。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风机85配合,驱动气流在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流动。这样,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气流的温度均可调,而且能够保证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制冷量。
应当说明的是: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风机8驱动气流流经一个蒸发器3后再分别流向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这样能够减少成本,便于安装。蒸发器3的数量也可以大于两个,用户可以根据蒸发器腔132的空间合理布局蒸发器3的数量和位置关系。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这里,由于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因此,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也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设置。这样便于回风口流入的气流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避免两个方向的气流发生干扰。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也可以为其他的排列方式,能够实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一送风风道1161相连通,第二蒸发器32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的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限定出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相对应并相连通。这里,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间隔设置形成回风腔,回风口与回风腔对应,这样气流经回风口流入回风腔后会分别流向两侧的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这样能够避免流向两个蒸发器3的气流相互干扰。
如图3至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包括内胆1和风机8,风机8位于至少一个侧壁11内,并与蒸发器腔132连通,底壁12开设有排水口37,底壁12部分向下凹陷形成风机排水通道81,风机排水通道81从风机8的下方延伸至排水口37,以便于风机8的化霜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在对冷柜进行化霜处理时,蒸发器3和风机8的霜均会会融化,进而排出化霜水。风机排水通道81的设置,便于将风机8的化霜水排出。
可选地,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风机排水通道81向下倾斜。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向下倾斜,使得风机8的化霜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更加顺畅地流动,以使排水更加彻底。
可选地,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风机排水通道81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的起始流通面积较大,能够更多地承接风机8的化霜水,随着化霜水的流动方向,流通面积逐渐减小,能够加速化霜水的流动速度,以提高排水的彻底性。
可选地,底壁12还构造有蒸发排水通道82,蒸发排水通道82高于风机排水通道81,蒸发排水通道82与排水口37相连通;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还包括蒸发器3,蒸发器3位于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蒸发器3的化霜水能够沿蒸发排水通道82流至排水口37。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化霜后的化霜水能够通过蒸发排水通道82流至排水口37处,从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向下倾斜。这里,蒸发排水通道82倾斜设置,也便于蒸发器3的化霜水快速流至排水口37,提高排水的彻底性。
可选地,如图9所示,风机排水通道81的倾斜角度和蒸发排水通道82的倾斜角度不同。
本实施例中,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的倾斜角度不同,以避免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相互干扰。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大于风机排水通道81与水平方向的夹角。这里,风机排水通道81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蒸发排水通道82倾斜的角度大,蒸发器3位于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阻塞风机排水通道81,以便于同时实现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
可选地,风机8的最底端的高度小于蒸发器3从朝向风机8的一端的高度,这里,风机8的下沉一定距离,风机排水通道81低于蒸发排水通道82,便于实现风机8的排水,并使两个排水通道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排水。
可选地,蒸发排水通道82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蒸发排水通道82之间构造有风机排水通道81,蒸发器3位于相邻的两个蒸发排水通道82的上方,并覆盖至少部分风机排水通道81。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覆盖在风机排水通道81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阻挡风机排水通道81排水,且部分蒸发器3的化霜水也能够流至风机排水通道81内,从风机排水通道81流出。
可选地,风机排水通道81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为多个时,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与多个蒸发排水通道82交错设置,以增加风机8和蒸发器3的排水量。
可选地,冷柜包括多个风机8时,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第一风机84适于位于第一侧壁111内,第二风机85适于位于第二侧壁112内,风机排水通道81的数量与风机8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每一个风机8的化霜水均能够流出冷柜。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包括但不限于本申请前述的风机8和蒸发器3的冷柜形式。冷柜设有一个风机8或者多个风机8时,也可以对应设有前述风机排水通道81和蒸发排水通道82,能够实现风机8和蒸发器3的不同排水通道排水的方式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
如图3所示,多个风机8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时,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包括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排水口37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之间,这样两个风机8的化霜水均能够流至排水口37处。需要说明的是:排水口37也可以为多个,不同的风机排水通道81分别经各自对应的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蒸发器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蒸发器3数量为一个时,一个蒸发器3设于底壁12,排水口37可以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也可以位于蒸发器3的一侧。蒸发器3也可以为多个,多个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且底壁12构造有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第一蒸发器31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的上方,第二蒸发器32位于第二排水通道812的上方。这样每一蒸发器3均能够实现排水。可选地,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均与排水口37连通。也就是说,多个风机排水通道81和多个蒸发排水通道82均与一排水口37连通,使得蒸发器3和风机8的化霜水能够汇集后流出。
可选地,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相对设置,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这样使得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的排水能够同步进行,便于操作。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一排水通道811也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可选地,第一蒸发器31对应的蒸发排水通道82和第二蒸发器32对应的蒸发排水通道82也关于排水口37对称设置。
可选地,底壁12还部分凹陷形成过渡排水通道83,过渡排水通道83位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且过渡排水通道8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连线相交,其中,排水口37位于过渡排水通道83的最低处。
本实施例中,过渡排水通道83使得排水口37周向的水均能够流向排水口37,以便于排出。而且,过渡排水通道83与蒸发排水通道82的出口连通,蒸发排水通道82流出的部分化霜水可以先流至过渡排水通道83内,再流向排水口37,这样能够避免蒸发排水通道82的水溢流至其他位置。
可选地,内胆1的底壁12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96,回风盖板2盖设于台阶115的上方,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围合出蒸发器腔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上方。冷柜由于需要设置压缩机96、冷凝器等组件,因此,内胆1的底壁12向上凸出形成台阶115,台阶115的下方用于避让压缩机96。本申请将回风盖板2设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回风盖板2、台阶115和内胆1的侧壁11能够围合出蒸发器腔132。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的上方,这样蒸发器3不会过多的占用内部空间13水平方向的空间,保证了储物腔131的储物容积,并且使得蒸发器腔132更加紧凑,减小冷柜内部的笨重感。
可选地,蒸发器腔132的底壁12(对应于台阶115的顶壁)设有排水口37,排水口37用于蒸发器3的化霜水的排出。蒸发器3为一个时,该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以便于排出蒸发器3的化霜水。
可选地,蒸发器3为多个时,排水口37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排水口37为一个时,多个蒸发器3共用一个排水口37。排水口37为多个时,每一个蒸发器3对应设有至少一个排水口37。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均能够通过排水口37排出。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排水口37位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这里,蒸发器3可以通过加热除霜,蒸发器3产生的除霜水能够流至排水口37处,进而排出冷柜。
可选地,蒸发器3朝向排水口37倾斜设置,以便于化霜水的流动。可选地,沿从第一侧壁111到第二侧壁112的方向,第一蒸发器31向下倾斜,以使第一蒸发器31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和/或,沿从第二侧壁112到第一侧壁111的方向,第二蒸发器32向下倾斜,以使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水流至排水口37处。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倾斜设置,便于化霜水的排出。
可选地,底壁12形成台阶115时,风机8高于台阶115的顶壁,这样台阶115不会阻挡蒸发器腔132内的气流流向风机8,保证送风风道116内的气流流量。
可以理解:蒸发器3设于台阶115上方时,台阶115的顶壁可以看作蒸发器腔132的底壁12,属于底壁12的一部分。因此,本申请关于蒸发器腔132的技术特征同样适用于台阶115的顶壁,因此,本申请在此不再对蒸发器3位于台阶115上时,台阶115的顶壁的技术特征进行赘述。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蒸发器3包括迎风面342,迎风面342与回风口相连通,回风口流入的气流经迎风面342流入蒸发器3内。冷柜还包括加热管33,加热管33至少部分设于迎风面342,用于对蒸发器3加热进行化霜。
本实施例中,由于蒸发器3的温度较低,蒸发器3容易结霜,特别是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气流量大,与气流接触较多,一旦堵塞对气流的流动顺畅度影响较大。因此,迎风面342的化霜需求较大,蒸发器3的迎风面342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彻底性。
可选地,加热管33至少设于蒸发器3相邻的两个壁面,相邻的两个壁面包括迎风面342。这里,相邻的两个壁面均设有加热管33能够提高加热管33的加热面积,而且与迎风面342相邻的壁面气流流通量也较大,加热丝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蒸发器3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第二壁面与第一壁面相对设置,并与第一壁面沿蒸发器3的厚度方向设置,迎风面342连接在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之间;其中,迎风面342设有第一加热管331,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设有第二加热管332,加热管33包括第一加热管331和第二加热管332。
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3不仅设于迎风面342,第一壁面和/或第二壁面也设有加热管33,这样增加了加热管33与蒸发器3的接触面积,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管331和第二加热管332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加热管33为一整根,便于生产和控制。
可选地,蒸发器3包括多个翅片34,多个翅片34并排设置,翅片34的端部构造有卡孔343,卡孔343与加热管33相适配,加热管33位于卡孔343内时,卡孔343能够限制加热管33的移动。本实施例中,卡孔343能够固定加热管33,避免加热管33移动。
可选地,如图6所示,蒸发器3还包括蒸发器端板344,蒸发器端板344设于迎风面342,蒸发器端板344与翅片34相连接,蒸发器端板344凸出于迎风面342;蒸发器端板344构造有穿孔345,加热管33穿过穿孔345,穿孔345用于限制所述加热管33移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端板344凸出于迎风面342,也能够对加热管33进行固定,避免加热管33受到重力或者外界的影响移动变形。
可选地,穿孔345背离蒸发器3的一侧设有活动片346,移动活动片346能够解除穿孔345对加热管33的限制,以便于加热管33移入或移出穿孔345。本实施例中,活动片346便于加热管33的安装和拆除,这样不必破坏蒸发器3的翅片34等部件,便于检修和更换。
蒸发器3还包括蒸发管341,蒸发管341依次往复贯穿多个翅片34。加热管33包括多个首尾依次连接的加热单元,每一加热单元包括:第一子加热管33,与蒸发管34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子加热管33,与第一子加热管33相对设置,与蒸发管34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三子加热管33,连接在第一子加热管33的一端和第二子加热管33的一端之间,第一子加热管33的一端和第二子加热管33的一端位于同一侧。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3呈S型设置在蒸发器3的壁面,能够增加加热管33与蒸发器3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加热管33对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挂钩347,挂钩347设于迎风面342,与翅片34相连接,并凸出于迎风面342,挂钩347呈弯折结构,弯折结构与第二加热管332的第三子加热管33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二加热管332的第三子加热管33位于挂钩347内,以使挂钩347能够限制第二加热管332移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加热管332呈弯曲状,因此,在挂钩347能够进一步固定第二加热管332。而且挂钩347的设置,便于用户确定迎风面342,用户安装蒸发器3时,能够准确地放置蒸发器3和设置加热管33,防止安装错误。
示例的,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均设有第二加热管332,迎风面342设有第一加热管331,两个第二加热管332和第一加热管331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加热管332与翅片34的卡孔343相配合,第一加热管331与蒸发器端板344的穿孔345配合,以固定第一加热管331和第二加热管332。可选地,蒸发器3水平放置,也就是说翅片34沿竖直方向延伸,迎风面342沿竖直方向延伸,蒸发器端板344和挂钩347的设置能够固定第二加热管332,放置第二加热管332掉落,而且能够起到加热管33防插错的功能。
可选地,冷柜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第二蒸发器32与第一蒸发器31沿内胆1的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回风口设于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之间时,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与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相对设置,且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与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均设有加热管33。
本实施例中,回风口流入蒸发器腔132后,分别流向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第一蒸发器31的迎风面342和第二蒸发器32的迎风面342均设有加热丝,能够保证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的化霜效率。
可以理解:冷柜包括第一蒸发器31和第二蒸发器32时,每一蒸发器3均可以设有前述的加热管33,在此不再对此进行赘述。
可选地,如图7和图8所示,冷柜还包括第一加热丝35,第一加热丝35设于内胆1,且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风机8的下方,用于对风机8进行加热化霜。
本实施例中,由于风机8位于蒸发器3的下游,因此,经过蒸发器3流出的制冷气体会经过风机8,这样风机8也会存在结霜的问题。蒸发器3一般设有加热装置进行化霜,加热装置热量有限,传递至风机8处的热量不足,可能会导致风机8的化霜不彻底。因此,第一加热丝35延伸至风机8的下方,能够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以便于风机8的彻底化霜,提高回风的顺畅性,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风机8的底部与底壁12相贴靠,这里指的是风机8的底部与底壁12相贴合或靠近,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底壁12背离风机8的一侧。这里,由于底壁12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需要设置蒸发器3、加热管33等部件,使得底壁12朝向内部空间13的一侧空间受限,第一加热丝35设于底壁12背离风机8的一侧,并至少部分位于风机8的底部,以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一加热段351和第二加热段352,第一加热段351位于底壁12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一加热段351与风机8相对应,用于对风机8的底部进行加热。第二加热段352位于侧壁1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二加热段352与风机8相对应,用于对风机8的侧面进行加热。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段351用于对风机8的底部进行化霜,第二加热段352用于对风机8的侧部进行化霜,这样能够增加对风机8进行多方位的化霜,提高化霜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段351与第二加热段352相连接或相分离。也就是说,第一加热段351和第二加热段352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离结构。
可选地,第一加热丝35呈弯曲状,以增加第一加热丝35与内胆1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
可以理解: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8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也就是说,风机8为两个或多个时,每一个风机8底部均可以设置本申请前述的第一加热丝35。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加热丝35至少部分位于风机排水通道8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这里,第一加热丝35设于风机排水通道81的背面,便于提高风机排水通道81的温度,避免化霜水在流动过程中再次冻结,提高化霜水的流动速度。
可选地,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排水通道81相匹配。这里,第一加热丝35与风机排水通道81型匹配指的是,第一加热丝35的形状、尺寸与风机排水通道81相同或相近,这样能够进一步对风机排水通道81的加热效果,进而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另外,由于风机排水通道81位于蒸发器3的下方,因此第一加热丝35也能够对蒸发器3进行加热,提高蒸发器3的化霜效率。
可选地,风机排水通道81背面的第一加热丝35也弯曲设置,且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第一加热丝35的密度先减小后增加。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丝35靠近风机8的部分密度较大,提高风机8的化霜效率。在靠近排水口37的位置密度再增加,避免化霜水在排水口37处冻结堵塞,以提高化霜水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如图7所示,冷柜包括第一风机84和第二风机85时,风机排水通道81包括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沿从第一风机84到第二风机85的方向设置,且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的连接处设有排水口37,以使第一排水通道811和第二排水通道812内的水均经过排水口37流出的情况下,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三加热段353和第四加热段354,第三加热段353位于第一排水通道81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三加热段353从第一风机84的底部延伸至排水口37处,并与第一排水通道811相匹配。第四加热段354位于第二排水通道812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并与第二排水通道812相匹配。其中,第三加热段353与第四加热段354为一体式结构。
本实施例中,冷柜设有两个风机8时,需要两个风机排水通道81来进行排水,每一个风机排水通道81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均设有第一加热丝35,以保证每一个风机8的化霜效率,并且保证每一个风机排水通道81的排水顺畅性。
可选地,第一加热丝35还包括第五加热段355,第五加热段355位于过渡排水通道83的背离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五加热段355与过渡排水通道83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第五加热段355能够对过渡排水通道83进行加热,避免过渡排水通道83内的水结霜堵塞,以提高过渡排水通道83的水的流动速度。这样排水口37周边的加热丝密度进一步增加,进而保证流至排水口37的化霜水不会冻结,以便于快速、顺畅地从排水口37流出。
可选地,第三加热段353、第四加热段354和第五加热段35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就是说,加热丝为一整根,以提高加热丝的制作便捷性,节省成本。
可选地,第三加热段353、第四加热段354和第五加热段355中的至少一个为独立的,这样便于单独控制对应区域的或部件的化霜。
可选地,冷柜还包括排水管,排水管与排水口37相连通,用于排出排水口37的化霜水。冷柜还包括第二加热丝36,第二加热丝36绕设于排水管的外侧,其中,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为一体式结构或者与第一加热丝35相分离。
本实施例中,排水管外侧绕设第二加热丝36,能够提高排水管的温度,进而保证排水管的排水顺畅性,避免排水管内的水冻结,提高化霜效率。
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为一体式结构,便于加热丝的生产和加工,如图所7示,第一加热丝35与第二加热丝36为一体式结构。可选地,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也可以分离,第一加热丝35包括第一加热段351和第二加热段352时,第二加热丝36与第一加热丝35距离较远,第二加热丝36可以独立设置。
示例的,如图3所示,风机排水通道81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流通面积逐渐减小,第一加热丝35也沿从风机8到排水口37的方向逐渐变窄。
可选地,风机8与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距离小于风机8与内胆1的上端面的距离。本实施例中,风机8的高度降低,这样与风机8对应的蒸发器腔132的高度也能够降低,进而能够避让出更多的上层空间,提高内胆1的容积。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冷柜,冷柜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因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因此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送风风道116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送风风道116沿侧壁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第一侧壁111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第二侧壁112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使得冷柜的出风能够吹到内胆1的各个角落,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可以设置该侧壁11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的至少一个,能够实现对内胆1的不同位置的出风。
示例的,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为两个,该侧壁1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一个送风风道116,这里,上部的送风风道116用于对冷柜的中上部进行制冷,下部的送风风道116用于对冷柜的中下部进行制冷,这样能够实现冷柜的快速制冷。
示例的,一个侧壁11的送风风道116为两个,该侧壁11的上部和中部分别设有一个送风风道116,能够实现对内胆1的中上部进行制冷。
示例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各设有两个送风风道116,具体的,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上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上部的出风,一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下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下部的出风。同样的,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上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上部的出风,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下部,用于实现内胆1中下部的出风。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这样使得冷柜内前后两侧出风均匀,提高冷柜的出风均匀性。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2所示,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数量与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数量不同,这样冷柜相对的两侧出风位置和出风量均可以不同,两侧的出风位置可以互补,以增加冷柜的出风面积。或者可以根据不同侧壁11的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送风风道116,提高冷柜的使用灵活性。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设有两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第二侧壁112设有一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两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分别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中部和上部,第二送风风道1162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上部。其中,第一侧壁111为后侧壁,第二侧壁112为前侧壁。这样后侧壁设置较多的送风风道116实现制冷,前侧壁设置较少的送风风道116,减小送风风道116的热损失。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送风风道1161和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设置数量、设置位置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由于冷柜内胆1的长度较长,因此,送风风道116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能够增加送风面积和制冷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和制冷均匀性。
可选地,一第一送风风道1161具有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沿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送风口1171能够实现第一送风风道1161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可选地,一第二送风风道1162具有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沿第二送风风道1162的延伸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送风口1172能够实现第二送风风道1162沿长度方向的出风,增加出风均匀性。
可选地,第一风机84与一个或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连通。第二风机85与一个或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相连通。这里,一个第一风机84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一送风风道1161的流动,同样的,一个第二风机85能够同时驱动气流在多个第二送风风道1162内的流动。最终能够实现冷柜的风路循环。
可选地,风机8位于侧壁11的一端。比如,第一风机84位于第一侧壁111的一端,第二风机85位于第二侧壁112的一端。这样风机8流出的气流向一个方向流动,减少风机8的分流。
可选地,如图11所示,一个侧壁11设有多个送风风道116时,多个送风风道116中的至少两个送风风道116包括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第四送风风道1164;其中,侧壁11部分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三送风风道1163和/或侧壁11部分朝向内部空间13凸出形成第四送风风道1164。
本实施例中,第三送风风道1163向内凹陷可以理解为:内胆1朝向发泡层凸出形成第三送风风道1163,这样能够减少占用的内部空间13的一侧,节省内部空间13的一侧。第四送风风道1164朝向内部方向凸出,这样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口117伸入内部空间13内,能够增加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出风量,提高对内部空间13的制冷效果。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冷柜,既能够节省空间,还能够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具有多个送风口117,多个送风口117的出风方向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四送风风道1164凸出于内部空间13,这样设置多个送风口117,能够提高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送风量。
可选地,如图11所示,图11中箭头表示水平出风和竖直出风。多个送风口117包括水平送风口117和竖直送风口117,水平送风口117沿水平方向延伸,用于向水平方向出风。竖直送风口117沿竖直方向延伸,用于向竖直方向出风。本实施例中,水平送风口117朝向水平方向出风,气流能够吹响对面的侧壁11,对内部空间13内的物品制冷。竖直送风口117用于向竖直方向出风,这样气流能够流至上方或者下方,然后再流向回风口,能够提高冷柜的出风范围。
可选地,竖直送风口117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下方,用于向内部空间13的下方出风。本实施例中,竖直送风口117朝下,制冷气流从竖直送风口117流出后,能够流至内胆1的底壁12,然后沿底壁12流至对面的侧壁11,还有部分气流上浮,对内部空间13内的物品进行制冷。
可选地,水平送风口117的开口面积大于竖直送风口117的开口面积。由于水平送风口117流出的气流直接与物品接触,这样使得水平出风口的风量较大,以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示例的,竖直送风口117与水平送风口117的面积比为六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可选地,第三送风风道1163与第四送风风道1164均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下方,这样第三送风风道1163的出风范围更大,便于第三送风风道1163向下或向上出风。
示例的,第四送风风道1164位于侧壁11的上部,第三送风风道1163位于侧壁11的中部,第三送风风道1163具有水平出风口和向下的竖直出风口。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末端设有第四送风口1167,第四送风口1167连通第四送风风道1164和内部空间13。这样能够减小第四送风风道1164内的气流损失,并提高出风量。
可选地,第四送风风道1164对应的发泡层朝向背离内部空间13的方向凹陷,以增加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流通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送风风道1164也可以位于侧壁11的下部或中部,第四送风风道116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侧壁11也可以仅设置第四送风风道1164。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第四送风风道1164和第三送风风道1163,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回风口能够提高冷柜的回风量。蒸发器腔132的顶部、蒸发器腔132的底部和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这里,回风口设于蒸发器腔132,回风口不设于内胆1的侧壁11上,不论内部空间13的哪个位置出风,回风口与送风口117的位置都比较适中,能够提高内部空间13气流流动的均匀性,进而提高温度的均匀性。使得内部空间13的各个区域的风均能够就近回到制冷腔内,然后被循环利用,能够避免形成涡流,避免风量的浪费,进而提高冷柜内的回风量,最终提高制冷效果。
可选地,回风腔的顶部、回风腔朝向储物腔131的侧面和回风腔的底部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回风口。回风口均设于回风腔,能够减少流入回风腔的气流的损失,提高回风的顺畅性。
可选地,回风口的数量为多个时,定义蒸发器腔132的顶部的回风口为第一回风口21,蒸发器腔132的底部的回风口为第三回风口23,蒸发器腔132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回风口为第二回风口22。其中,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相对应,这样第一回风口21、第二回风口22和第三回风口23的进风能够更快的在回气腔内混合,快速地流至蒸发器3内。
可选地,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相匹配,也就是说,回风口的流通面积与回风腔的截面积相近或相同,这样能够提高回风口的回风量,提高回风的顺畅性,节省能耗。
可选地,回风盖板2为一体式结构。以便于回风盖板2的生产和安装。
可选地,回风盖板2包括多个子盖板,子盖板之间可拆卸连接或者相拼接。这里。多个子盖板之间可以拆卸或者拼接,这样便于打开蒸发器腔132进行检修和更换。而且冷柜在加工、运输、拆装过程中便于对回风盖板2进行收纳和放置。
可选地,多个子盖板中的至少两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多个子盖板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便于子盖板的拆卸,也便于子盖板的连接稳定性。其中,多个子盖板可以均与内胆1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部分子盖板与内胆1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多个子盖板包括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与内胆1的第二侧壁112相连接,第二侧壁112和第一侧壁111沿内胆1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和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之间。这里,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相连接,这样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能够相对固定。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从而实现三段子盖板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侧壁111构造有第一凹槽,第一子盖板24的一端构造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位于第一凹槽内,实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的连接。可选地,第二侧壁112构造有第二凹槽,第二子盖板25的一端构造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位于第二凹槽内,实现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的连接。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密封连接,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密封连接。这样能够保证从蒸发器腔132流向风机8的气流不会泄露。比如,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一侧壁111之间设有密封条,第二子盖板25与第二侧壁112之间也设有密封条。
内胆1还包括第三侧壁113,第三侧壁113连接在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之间,回风盖板2与第三侧壁113、第一侧壁111、第二侧壁112和内胆1底壁12共同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其中,第一子盖板24和/或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11与第二侧壁112从内胆1的宽度方向对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进行连接固定。第三侧壁113位于蒸发器3舱背离储物腔131的一侧,因此,第三侧壁113对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从内胆1的长度方向的一侧进行连接固定。这样使得回风盖板2整体至少从三面进行固定,以保证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避免回风盖板2移位或者脱落。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为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一卡扣,第一子盖板24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扣位于第一卡槽内时,第一子盖板24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一个设有第二卡扣,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侧壁113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扣位于第二卡槽内时,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通过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与第三侧壁113的连接,限制了回风盖板2在上下和前后方向的移动。
可选地,第一子盖板24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一连接台241,第二子盖板25的另一端部分向下凹陷形成第二连接台251,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连接台251的上方,第三子盖板26能够压紧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进一步增加了三段子盖板之间的连接面积和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回风盖板2盖设在台阶115上时,回风盖板2与台阶115可拆卸连接。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储物腔131和蒸发器腔132沿内胆1的长度方向设置。每一子盖板包括顶板271和侧板27,顶板271位于台阶115的上方。侧板27连接在顶板271的一端,并向下延伸,侧板27位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的外侧;其中,顶板271与第三侧壁113相连接,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相连接。可选地,回风盖板2呈L型盖板,这样能够减小回风盖板2占用内部空间13的水平方向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顶板271用于与台阶115围合形成蒸发器腔132。侧板27一方面用于围合蒸发器腔132的侧面,另一方面侧板27向下延伸并与台阶115相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回风盖板2的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侧板27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131的侧壁11为螺钉连接。具体的,第一子盖板24、第二子盖板25和第三子盖板26均与台阶115通过螺钉连接。
在实际使用中,先安装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同时对准卡扣以及落空的位置,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压紧在第一子盖板24的第一连接台241和第二子盖板25的第二连接台251上,然后将第三子盖板26与内胆1通过螺钉连接,这样实现三个子盖板的连接。
应当说明的是:每个子盖板的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螺孔和卡扣或卡槽的数量和位置。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设有回风口,由于第三子盖板26连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之间,因此,回风口设于第三子盖板26,便于实现从回风盖板2的中部回风。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的顶面设有第一回风口21,第三子盖板26朝向储物腔的侧壁设有第二回风口22,第三子盖板26与台阶115朝向储物腔的侧壁形成第三回风口23,第三回风口23位于第三子盖板的底部,这样能够增加回风量,提高回风顺畅性,进而保证冷柜的制冷效果。
可选地,第三子盖板26与回风腔相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三子盖板26与台阶115的顶壁围合出回风腔。这样,需要对回风腔或者回风口进行清理,或者需要对蒸发器3进行检修时,只需打开第三子盖板26。而且由于本申请的第三子盖板26搭接在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的上方,因此,第一子盖板24的拆卸不会影响第一子盖板24和第二子盖板25。
可选地,如图5所示,冷柜还包括泡沫板60,泡沫板60位于蒸发器腔132内,并位于蒸发器3的上方,泡沫板60与回风盖板2可拆卸连接。这里,泡沫用于对蒸发器3的上方进行隔热处理,避免蒸发器3的冷量流失,以保证气流与蒸发器3的换热效果。
可选地,泡沫板60贴靠于蒸发器3的至少一侧,这里的贴靠指的是泡沫板60贴合或者靠近蒸发器3。其中,泡沫板60朝向蒸发器3的一侧至少部分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凹槽风道61连通回风口和蒸发器3,以使回风口流入的气流能够从凹槽风道61流经蒸发器3。
本实施例中,蒸发器3回风面结霜时,会导致流入蒸发器3的风量变小,风阻变大,进而影响冷柜的制冷效果。蒸发器3的泡沫板60凹陷形成凹槽风道61,这样即使蒸发器3的回风面结霜,气流仍然可以从凹槽风道61流入蒸发器3内,进而保证蒸发器3的气流流动量。另外,凹槽风道61的设置也能够增加中蒸发器3的回风量,提高冷柜的制冷效果。
应当说明的是:泡沫板60也可以不设于蒸发器3的上方,可以根据蒸发器3的设置方向或者位置,选择泡沫板60的设置位置。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胆,围合出内部空间,所述内胆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连接所述底壁相对的两端,并向上延伸;
风机,设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或所述第二侧壁,用于驱动制冷气流流动;
其中,所述底壁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底壁部分向下凹陷形成风机排水通道,所述风机排水通道从所述风机的下方延伸至所述排水口,以便于所述风机的化霜水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从所述风机到所述排水口的方向,所述风机排水通道向下倾斜;和/或,沿从所述风机到所述排水口的方向,所述风机排水通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构造有蒸发排水通道,所述蒸发排水通道高于所述风机排水通道,所述蒸发排水通道与所述排水口相连通;
所述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还包括:
蒸发器,位于所述蒸发排水通道的上方,所述蒸发器的化霜水能够沿所述蒸发排水通道流至所述排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排水通道沿从所述风机到所述排水口的方向向下倾斜,且所述蒸发排水通道的倾斜角度与所述风机排水通道的倾斜角度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排水通道的数量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所述蒸发排水通道之间构造有所述风机排水通道,所述蒸发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蒸发排水通道的上方,并覆盖至少部分所述风机排水通道;和/或,
所述风机的最底端的高度小于所述蒸发器朝向所述风机的一端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风机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风机包括:
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侧壁内;
第二风机,位于所述第二侧壁内,所述第二风机与所述第一风机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风机排水通道的数量与所述风机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为多个时,所述蒸发器的数量与所述风机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多个所述蒸发器包括:
第一蒸发器,与所述第一风机相对应;
第二蒸发器,与所述第二风机相对应,所述第二蒸发器和所述第一蒸发器沿所述第二侧壁到所述第一侧壁的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部分凹陷形成过渡排水通道,所述过渡排水通道位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之间,且所述过渡排水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和所述第二蒸发器的连线相交,其中,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过渡排水通道的最低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台阶,所述台阶下方用于放置压缩机,所述台阶的顶壁构造有所述排水口和所述风机排水通道,所述风机高于所述台阶的顶壁。
10.一种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
CN202222721150.4U 2022-10-14 2022-10-14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Active CN218846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1150.4U CN218846616U (zh) 2022-10-14 2022-10-14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21150.4U CN218846616U (zh) 2022-10-14 2022-10-14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6616U true CN218846616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01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21150.4U Active CN218846616U (zh) 2022-10-14 2022-10-14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66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846621U (zh) 风道盖板及制冷设备
CN218846616U (zh) 用于冷柜的排水装置及冷柜
CN218846495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8821223U (zh) 用于冷柜的化霜装置及冷柜
CN218846561U (zh) 冷柜
CN218846567U (zh) 冷柜
CN218846564U (zh) 冷柜
CN218846622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115540440A (zh) 冷柜
CN115585609A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115585574A (zh) 蒸发器组件及冷柜
CN219318718U (zh) 冷柜
CN115585575A (zh) 蒸发器及制冷设备
CN218821109U (zh) 蒸发器组件及制冷设备
CN219776091U (zh) 回风盖板及冷柜
CN219810108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222991U (zh) 用于冷柜的内胆组件及冷柜
CN219810094U (zh) 冷柜
CN218821228U (zh) 用于冷柜的蒸发器组件及冷柜
CN218846548U (zh) 冷柜
CN219318747U (zh) 冷柜
CN218846547U (zh) 冷柜
CN220338770U (zh) 冷柜
CN218846549U (zh) 冷柜
CN218846552U (zh) 冷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