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51031U -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51031U
CN218751031U CN202223240335.XU CN202223240335U CN218751031U CN 218751031 U CN218751031 U CN 218751031U CN 202223240335 U CN202223240335 U CN 202223240335U CN 218751031 U CN218751031 U CN 2187510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back door
vehicle
reg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4033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利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idu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4033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510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510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属于车辆领域。在外板与所述内板相对应的一端形成有安装缺口,过渡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位置处并朝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延伸,所述过渡板一端与所述外板形成有第一焊点区,另一端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焊点区,所述外板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的一侧形成有视窗口。第一焊点区设置在外板上,随着外板发生偏移,相对应的,视窗口的区域也会随之变大,此时后风挡玻璃上用来遮挡第一焊点区的区域也将随之减小,最终有助于减小后风挡玻璃的黑边区域,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野区域,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背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后背门是车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其设置在汽车的后部位置,一般会通过铰链结构与车身相连接。同时,在后背门上会放置车辆的后风挡玻璃,通过后风挡玻璃可以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帮助驾驶员对后方路况进行充分了解,以确保驾驶安全。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背门通常包括外板和内板,内板经过冲压后成型并与外板之间通过电焊进行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上述的加工方式将导致在内板与外板之间的连接部位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焊点区域,在焊点区域中设置有若干焊点7,由于后风挡玻璃自身安装在外板上方,因此为了避免焊点所在的区域直接透过后风挡玻璃并传递至外界,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会在后风挡玻璃的边缘设置一定宽度的黑边,通过黑边可以对焊点区域起到遮挡作用。但是,焊点区域的宽度越大,相对应的黑边区域也就越大,此时留给后风挡玻璃中心的可视区域将变小,这无疑会影响车内后视野区域范围,进而影响驾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后背门出焊点区域较大、影响后视野区域范围并可能影响驾驶安全的缺陷。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后背门,包括:外板,所述外板上形成有后风挡玻璃安装区,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适于安装后风挡玻璃;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一侧,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相对应的一端形成有安装缺口;过渡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位置处并朝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延伸,所述过渡板一端与所述外板形成有第一焊点区,另一端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焊点区,所述外板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的一侧形成有视窗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外板上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弯折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区设置为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的侧壁在纵向截面上的连线形成有凹陷角,所述凹陷角的范围是[30°-9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弯折区呈“V”型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内板上形成有第二弯折区,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区以使所述第二焊点区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焊点区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点区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点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二焊点区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相对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点区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一投影,所述第三投影与第一投影重合或相对所述第一投影更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弯折区呈凹陷状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第二焊点区采用钎焊形成。
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主体以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车辆后背门铰接在所述车身主体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内板设置在所述外板一侧,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相对应的一端形成有安装缺口;过渡板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位置处并朝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延伸,所述过渡板一端与所述外板形成有第一焊点区,另一端与所述内板之间形成有第二焊点区,所述外板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的一侧形成有视窗口。
对于外板和内板来说,其自身在车辆后背门上的设置位置是确定的,通过在一端形成安装缺口,此时可以自然使得外板的边缘发生倾斜,第一焊点区随之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位置发生偏移,此时通过补充设置过渡板,可以填补由于外板发生倾斜所形成的空隙,进而通过过渡板完成对内板和外板之间的连接,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车辆后背门。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焊点区设置在外板上,随着外板发生偏移,相对应的,视窗口的区域也会随之变大,此时后风挡玻璃上用来遮挡第一焊点区的区域也将随之减小,最终有助于减小后风挡玻璃的黑边区域,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野区域,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第一弯折区设置为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的侧壁在纵向截面上的连线形成有凹陷角,所述凹陷角的范围是[30°-90°]。首先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方式,有助于实现第一焊点区朝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边缘的倾斜,此外通过形成凹陷结构可以形成一定的焊接区,从而有助于焊枪的正常焊接操作,避免焊接区域过小导致焊接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发生。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内板上异于所述第二焊点区的至少一部分区域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二弯折区,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区以使所述第二焊点区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位置。
通过设置第二弯折区,首先可以形成与过渡板相连接的部位,此外通过形成第二弯折区可以将内板上的第二焊点区朝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位置进行拉动,从而有助于减少第二焊点区对后风挡玻璃在事业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过渡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焊点区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点区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其中第二焊点区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二投影,第二连接部的顶点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二投影相对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设置。
通过限定第二投影相对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设置,可以将第二焊点区设置在过渡板的下方位置,此时可以形成多个弯折区域,从而在过渡板的上方区域形成内饰安装区,有助于完成对内饰的安装动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车辆后背门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区域A-A所述区域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外板和内板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后背门的剖视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与本申请中焊点所在位置的对比图;
图6为现有技术与本申请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对应的后风挡玻璃中黑边区域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焊点区在纵向截面的示意图。
实施例中附图标记说明:
1、外板;101、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2、第一弯折区;2、内板;201、第二弯折区;3、第一焊点区;4、第二焊点区;5、后风挡玻璃;6、过渡板;601、第一连接部;602、第二连接部;6021、顶点;7、焊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后背门,车辆后背门可以用在家庭用车中,也可以用在工业用车中,如家庭轿车、SUV、运输车辆等,只要可以采用后背门的车辆均可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如图3-图7所示,车辆后背门包括:
外板1,所述外板1上形成有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适于安装后风挡玻璃5;现有技术中一般都会在后风挡玻璃5的边缘设置一定宽度的黑边,通过黑边可以对位于后风挡玻璃5下方的焊点区域起到遮挡作用;
内板2,设置在所述外板1一侧,所述外板1与所述内板2相对应的一端形成有安装缺口;
具体地,内板2与外板1密封连接,外板1位于内板2的外侧并与内板2组装形成腔体。在完成安装状态下,外板1靠近外界环境设置。通过在外板1上设置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可以在该区域实现后风挡玻璃5的安装操作。具体地,在外板1上通过冲压等方式形成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该区域所在的平面低于其相邻区域所在的平面,通过这种凹陷状的设置方式以形成稳定安装后风挡玻璃5的安装空间。
过渡板6,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位置处并朝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延伸,所述过渡板6一端与所述外板1形成有第一焊点区3,另一端与所述内板2之间形成有第二焊点区4,所述外板1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3的一侧形成有视窗口。
具体地,如图4所示的视角下,在外板1与内板2所在区域的右上方形成有安装缺口,如图3中区域M所示,该安装缺口主要是由于外板1的边缘位置、也即图4所示的外板右端发生了向左的缩进动作后所形成的,在图4中,通过将外板1的右端位置进行向左侧的缩进,为后续第一焊点区的向左偏移打下基础。进一步地,为了确保整个后背门的结构稳定,需要设置过渡板6将安装缺口进行封堵,同时在过渡板6与外板1之间、以及过渡板6与内板2之间分别形成第一焊点区和第二焊点区,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后背门结构。
本实施例中,对于后背门来说,其外板1以及内板2自身的安装位置是确定的,如图4所示的视角下,此时外板1以及内板2的左端位置是确定的,在左端位置固定后,通过调整右端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向左发生移动,自然会带动第一焊点区3和/或第二焊点区4发生朝向左端位置的偏移。具体地,第一焊点区3设置在外板1的右端位置,随着外板1右端发生向左偏移,第一焊点区3也必然随之发生向左的偏移。对于设置在后风挡玻璃安装区上的后风挡玻璃而言,第一焊点区3向中心发生延伸的空间越小,此时第一焊点区3也将更加靠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位置,相对应的,在后风挡玻璃5上所设置的黑边区域也就越小,此时后风挡玻璃上靠近中心部位的可视区域也就越大。
为了方便理解,此处结合示意图进行解释,图5中给出现有技术中以及本实施例中第一焊点区3所在位置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线条y所在的区域为现有技术中第一焊点区3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线条x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焊点区3所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通过将外板的右端位置向左进行拉动,本实施例中线条x相对线条y向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偏移,也即焊点所在的水平位置发生了相对的移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车辆后背门不包括后风挡玻璃,为了更加清晰的显示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时所安装的后风挡玻璃5的黑边情况,图6中给出了现有技术中以及本实施例中所能安装的后风挡玻璃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图6中a区域为现有技术中所能采用的后风挡玻璃的示意图,其中剖面线为对应的黑边所在的区域;b区域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所能安装的后风挡玻璃的示意图。随着第一焊点区3向左不断发生偏移,此时为了遮挡第一焊点区3的黑边区域的边缘也随之向左发生移动,其结果是使得整个黑边区域发生减小。结合图6来看,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结构时,黑边的区域明显小于现有技术中黑边的区域,此时位于左侧的黑边区域的边界向左发生了尺寸为d的偏移。
通过结合图5和图6的示意图可知,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后背门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后风挡玻璃的边缘上的黑边区域,使得后风挡玻璃的可视区域明显增加,进而提高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野区域。同时较小的黑边也有助于提高整车在美观性,有利于后期在市面上进行销售。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第一焊点区3的向左偏移操作,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选择将外板1进行切割操作;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采用对外板1进行局部弯折的方式以实现外板1右侧向左的缩进动作。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外板1上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3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弯折区102,通过对外板1进行弯折操作,可以有效地减小外板1在水平方向上所能延伸的距离。
具体地,对第一弯折区102的具体结构不进行限定。其可以是规则结构,也可以是不规则结构,只要整体上能够实现弯折效果即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第一弯折区102采用规则形状,在图7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第一弯折区102的结构。所述第一弯折区102设置为凹陷结构,也即呈碗装结构设置,如图7所示,所述凹陷结构的侧壁在纵向截面上的连线形成有凹陷角α,所述凹陷角α的范围是[30°-90°]。首先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方式,有助于实现第一焊点区3朝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边缘的倾斜;此外,通过形成凹陷结构可以形成一定的焊接区,从而有助于焊枪的正常焊接操作,避免焊接区域过小导致焊接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发生。
如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弯折区102呈“V”型设置。上述的设置方式首先可以确保形成一定的供焊枪进行焊接的区域,同时上述的形状在冲压过程中也更加容易实现,避免过度复杂的冲压工艺。
进一步地,为了确保外板1右端能够实现足够的缩进量,可以在外板1上设置多个弯折区,使得整个外板1呈波浪状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为了确保第二弯折区201有具有一定的缩进量,进而避免对后风挡玻璃的可视区域造成遮挡,在内板2上形成有第二弯折区201,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区201以使所述第二焊点区4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位置,如图4所示的视角下,此时通过第二弯折区201可以实现内板2右侧向左的移动。
同样的,对第二弯折区201的结构不进行限定,第二弯折区201的形状可以是规则结构,也可以是不规则结构,只要整体上能够实现弯折效果即可。此外,在第二弯折区201上同样可以设置多个弯折区域,从而进一步拉动内板2的右端向左端进行移动。
本实施例中,对过渡板6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实现连接操作即可。如图4所示,所述过渡板6包括与所述第一焊点区3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01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点区4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02。第一连接部601和第二连接部602分别位于过渡板6主体的两端,第一连接部601与主体之间形成有一定的夹角,第二连接部602与主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夹角可以呈直角或者钝角。
进一步地,位于下方位置的第二连接部602的顶点6021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二焊点区4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相对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设置。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如图4所示,使得第二焊点区4可以隐藏在第二连接部602左下方位置处,从而可以在过渡板6上形成多个不同的弯折区域,与常规的内板2呈直线状延伸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设置方式有助于在过渡板6上安装内饰结构,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内饰结构的安装稳定性。此外,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将第二焊点区4也发生朝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位置的倾斜,这样进一步也可以将位于其上的内饰结构朝向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位置进行靠拢,从而有助于提高整个后风挡玻璃的可视区域,进而提高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驾驶安全性。
如图4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的操作,可以限制第二连接部602与过渡板6的主体之间呈直角或者锐角设置,此时第二连接部602将朝向图4中左下方的方向进行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点区3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一投影,所述第三投影与第一投影重合或相对所述第一投影更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设置。
具体地,当在内板2上形成较多的弯折区域后,此时内板2的右端将持续朝向内板2的左端进行收缩,那么将存在一种情况:如图4所示的视角下,第二焊点区4将设置在第一焊点区3的正下方或者位于第一焊点区3的左下方位置处。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如图4中所示的内板2以及过渡板6上突出于第一焊点区3右侧的结构将完全收缩至外板1的左下方位置,当从后风挡玻璃位置朝向车辆内部进行观看时,将完全看不到任何与内板2相关的结构。因此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第二焊点区4以及与第二焊点区4相连接的内板2、过渡板6对后风挡玻璃的可视区域造成不良影响。
本实施例中,对过渡板6与内板2之间形成第二焊点区4的方式不进行限定,其可以采用传统的点焊方式,此时如图4所示;作为变型,也可以采用激光钎焊的方式实现内板2与过渡板6之间的焊接操作,此时需要将过渡板6搭接在内板2上,然后在过渡板6或内板2的端部完成激光钎焊操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可以是家庭轿车、SUV、MPV等常见的车辆。包括:车身主体;以及实施例1中提供的车辆后背门,所述车辆后背门铰接在所述车身主体上。车辆后背门上会在内板上包覆一定的内饰结构,当车辆后背门发生打开后,驾驶人员可以直接看到该内饰结构。
具体地,对车辆后背门与车身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不进行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车辆后背门自身铰接在车身主体的顶部位置,在车辆后背门的顶部形成有铰接区域,此时可以通过升降的方式实现车辆后背门的打开动作。作为可选的其它实施方式,后背门自身也可以铰接在车身主体的尾部侧壁位置,外力通过带动后背门相对车身主体的侧壁进行转动实现后背门的打开动作。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实施例1中的车辆后背门,由于第一焊点区设置在外板上,随着外板发生偏移,相对应的,视窗口的区域也会随之变大,此时后风挡玻璃上用来遮挡第一焊点区的区域也将随之减小,最终有助于减小后风挡玻璃的黑边区域,有助于提高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视野区域,进而提高驾驶安全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板(1),所述外板(1)上形成有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适于安装后风挡玻璃(5);
内板(2),设置在所述外板(1)一侧,所述外板(1)与所述内板(2)相对应的一端形成有安装缺口;
过渡板(6),设置在所述安装缺口的位置处并朝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的边缘延伸,所述过渡板(6)一端与所述外板(1)形成有第一焊点区(3),另一端与所述内板(2)之间形成有第二焊点区(4),所述外板(1)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3)的一侧形成有视窗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板(1)上靠近所述第一焊点区(3)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弯折区(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区(102)设置为凹陷结构,所述凹陷结构的侧壁在纵向截面上的连线形成有凹陷角,所述凹陷角的范围是30°-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区(102)呈“V”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上形成有第二弯折区(201),通过所述第二弯折区(201)以使所述第二焊点区(4)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6)包括与所述第一焊点区(3)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01)以及与所述第二焊点区(4)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02),其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点(6021)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第三投影,所述第二焊点区(4)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相对所述第三投影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点区(3)适于在所述后风挡玻璃上形成有第一投影,所述第三投影与第一投影重合或相对所述第一投影更靠近所述后风挡玻璃安装区(101)的边缘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一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区(201)呈凹陷状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焊点区采用钎焊形成。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主体;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车辆后背门,所述车辆后背门铰接在所述车身主体上。
CN202223240335.XU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Active CN2187510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0335.XU CN218751031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0335.XU CN218751031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51031U true CN218751031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80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40335.XU Active CN218751031U (zh) 2022-12-02 2022-12-02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510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8307B (zh) 车辆的后部车门结构
US2013019371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184577B2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EP3293090B1 (en) Hood of vehicle
CN218751031U (zh) 一种车辆后背门及车辆
JP332449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US8308215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CN107139699B (zh) 前侧门铰链安装位结构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027632U (zh) 门槛加强结构
CN108860328B (zh) 一种轿车尾门铰链的车体安装结构
CN215590461U (zh) 一种汽车及其天幕顶盖结构
CN113320484B (zh) 一种汽车流水槽总成及汽车
JP5244643B2 (ja) 車両用ルーフ構造
CN110816229B (zh) 后视镜安装组件
JPH11255153A (ja) 車両のボンネット構造
CN218198106U (zh) 一种后视镜安装板、前门后视镜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CN215513185U (zh) 一种后视镜加强板及车辆
CN215474816U (zh) 一种外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18986319U (zh) 车辆及其零面差车门组件
CN221188095U (zh) 一种车体
CN220562810U (zh) 一种顶盖外板连接结构
CN211468140U (zh) 一种汽车的车门及汽车
CN215513192U (zh) 一种新型尾门结构及车辆
CN218616451U (zh) 后视镜安装总成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