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3801U - 线性马达 - Google Patents

线性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3801U
CN218733801U CN202222808524.6U CN202222808524U CN218733801U CN 218733801 U CN218733801 U CN 218733801U CN 202222808524 U CN202222808524 U CN 202222808524U CN 218733801 U CN218733801 U CN 218733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ar motor
energy storage
base
elastic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085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洪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uy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uy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uy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uye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085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3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3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380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9276 priority patent/WO2024087542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线性马达,包括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连接运动单元及驱动单元的弹性支撑单元,运动单元包括顶座以及磁体;驱动单元包括底座以及定子组件,定子组件包括铁芯以及多个线圈绕组,铁芯包括与底座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自连接部向上延伸的多个芯轴,多个芯轴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线圈绕组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芯轴上;弹性支撑单元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弹性臂,弹性臂位于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弹性臂的上端与顶座连接,下端与底座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马达的弹性臂设置在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使得线性马达可以适合在线圈绕组的排列方向更狭小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线性马达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以实现往复、摆动或振动运动的线性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性马达。
背景技术
便携式护理器具常常采用线性马达驱动执行部件,例如电动剃须刀的刀头或电动牙刷的刷头。线性马达包括运动单元(永磁体)和驱动单元(铁芯线圈)。运动单元的永磁体与驱动单元的定子组件之间一定的间隙,往复式线性马达的永磁体相对于定子组件来说是以一定的频率来回往复运动的,所以这时候需要一个结构单元来提供支撑保证永磁体与铁芯之间的间隙,以及另一个结构单元提供来回往复运动的弹力,同时实现前述两种作用的结构单元可以称之为弹性支撑单元。现有的弹性支撑单元布置在多个线圈绕组的排列方向上,例如多个线圈绕组沿左右方向排列,那么一个弹性支撑单元设于线性马达的左端,另一个弹性支撑单元设于线性马达的右端。由于弹性支撑单元还需要位于左右方向两侧的运动空间,因此,线性马达的左右方向的外形尺寸较大,所需的安装空间也相应地地较大,从而无法适应在左右方向上更狭小的安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线性马达,旨在解决现有的线性马达在线圈绕组的排列方向尺寸较大,无法适应更狭小安装空间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出的线性马达,包括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连接所述运动单元及驱动单元的弹性支撑单元,
所述运动单元包括顶座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座的磁体;
所述驱动单元设于所述运动单元的下方且与所述运动单元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底座以及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铁芯以及多个线圈绕组,所述铁芯包括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的多个芯轴,多个所述芯轴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线圈绕组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所述芯轴上;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所述弹性臂的上端与所述顶座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还包括蓄能复位部,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蓄能复位部固定连接,所述蓄能复位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蓄能复位部为绕前后方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弹簧结构,所述弹性臂为自所述蓄能复位部的一端引出的杆状;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还包括上扭臂及下扭臂,所述上扭臂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向靠近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心面延伸形成,所述上扭臂与所述顶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扭臂自所述蓄能复位部的另一端引出,所述下扭臂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相互背离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弹性臂,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相互靠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下扭臂,每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均连接有一个上扭臂,且两个所述上扭臂连接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顶座包括顶板及固定盖合在所述顶板上表面的顶盖,所述顶盖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半槽,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对应所述第一半槽设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及第二半槽在所述顶板与所述顶盖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所述上扭臂适配的上固定孔;所述磁体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顶盖可拆卸盖合在所述顶板上表面,所述顶盖设有第一过孔,所述顶板对应所述第一过孔设有第一螺孔;所述顶座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过孔并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及固定盖合在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底盖,所述下扭臂邻近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延伸;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三半槽,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对应所述第三半槽设有第四半槽,所述第三半槽及第四半槽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底盖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所述下扭臂适配的下固定孔;所述铁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底盖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下扭臂的引出方向相互背离,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位于两个所述底盖之间。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对应所述蓄能复位部设有避位凹槽,所述第三半槽与所述避位凹槽连通。
优选地,两个所述底盖分别可拆卸盖合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的下表面;所述底盖设有第二过孔,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第二过孔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过孔并与所述第二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壳的左、右侧壁与所述外壳底壁的连接处分别倒角设置以形成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避位孔;
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中下部以及所述底座外露于所述第一避位孔。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定位柱以及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自所述底板向下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所述定位柱。
优选地,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柱设有两个,一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一个所述定位柱上,另一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另一个所述定位柱上;
所述固定板包括横向延伸部以及自横向延伸部的上边缘向上延伸的纵向延伸部;所述纵向延伸部与所述底板可拆卸固定;所述横向延伸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柱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板的边缘部对应所述弹性臂设有避位缺口,所述底板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避位缺口之间形成凸板,所述固定板与邻近的所述凸板的外端面可拆卸固定;
所述纵向延伸部设有第三过孔,所述凸板的外端面对应所述第三过孔设有第三螺孔,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三螺钉,所述第三螺钉穿过所述第三过孔并与所述第三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壳的前、后侧壁对应邻近的所述固定板开设有第二避位孔;
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位柱包括固定轴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的缓冲套,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马达通过在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设置弹性臂以连接运动单元的顶座以及驱动单元的底座,如此弹性臂的活动空间也位于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从而节省了在线圈绕组的排列方向节省了空间,进而使得线性马达的安装适应性更高,可以适合在线圈绕组的排列方向更狭小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性马达顶部朝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线性马达底部朝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线性马达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线性马达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V-V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沿VI-V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运动单元的另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底座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底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柔性连接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905253050000051
Figure BDA000390525305000006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至图6,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线性马达100,包括运动单元10、驱动单元25以及连接运动单元10及驱动单元25的弹性支撑单元 55,
运动单元10包括顶座11以及固定连接于顶座11的磁体20;
驱动单元25设于运动单元10的下方且与运动单元10之间形成有间隙 60;驱动单元25包括底座26以及定子组件45,定子组件45包括铁芯46以及多个线圈绕组49,铁芯46包括与底座26固定连接的连接部47以及自连接部47向上延伸的多个芯轴48,多个芯轴48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线圈绕组49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芯轴48上;
弹性支撑单元55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弹性臂56,弹性臂56位于定子组件45的前侧和/或后侧,弹性臂56的上端与顶座11连接,下端与底座26 连接。
本实施例中,运动单元10在磁力的驱动下做往复运动,为了方便与执行元件连接,例如剃须刀的刀头或电动牙刷的刷头,运动单元10还可以包括与顶座11固定连接的输出轴。为了以较小的体积实现足够的强度,顶座11和底座26优选地采用钢铁材质。驱动单元25的定子组件45用以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用以驱动运动单元10的电磁场。定子组件45通常包括两个线圈绕组49,但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更多,例如3个、4个等等。线圈绕组49包括绝缘材质的绕线筒以及绕制在绕线筒上的线圈,不同线圈绕组49之间的绕线筒可以为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弹性臂56在弯曲时可以积聚弹性势能,从而在电磁力减弱时驱动运动单元10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线性马达100通过在定子组件45的前侧和/或后侧设置弹性臂56以连接运动单元10的顶座11以及驱动单元25的底座26,如此弹性臂56的活动空间也位于定子组件45的前侧和/或后侧,从而节省了在线圈绕组49的排列方向节省了空间,进而使得线性马达100的安装适应性更高,可以适合在线圈绕组49的排列方向更狭小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紧凑性,弹性支撑单元55还包括蓄能复位部57,弹性臂56与蓄能复位部57固定连接,如此弹性臂56通过借助蓄能复位部57的蓄能,能以相对较小的活动空间积蓄更大的势能,蓄能复位部57固定安装于底座26且位于底座26的下方,从而可以更好地利用底座 26下方的空间。
进一步地,蓄能复位部57为绕前后方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弹簧结构,弹性臂56为自蓄能复位部57的一端引出的杆状;
弹性支撑单元55还包括上扭臂58及下扭臂59,上扭臂58自弹性臂56 的上端向靠近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心面延伸形成,上扭臂58与顶座11固定连接;下扭臂59自蓄能复位部57的另一端引出,下扭臂59固定安装于底座 26。
本实施例中,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为螺旋弹簧结构,如此弹性臂56、上扭臂58、下扭臂59可以直接从螺旋弹簧结构引出,从而弹性支撑单元55可以通过杆状材料一体弯折而成。弹性臂56的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上扭臂58和下扭臂59与顶座11和底座26固定连接,如此一方面方便装配,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保证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弹性支撑单元55包括两个蓄能复位部57,两个蓄能复位部 57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蓄能复位部57相互背离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弹性臂56,两个蓄能复位部57相互靠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下扭臂59,每个弹性臂56的上端均连接有一个上扭臂58,且两个上扭臂58连接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体结构。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蓄能复位部57可以进一步增加蓄能的强度进而缩小弹性臂56所需的活动空间,并且由于每一个蓄能复位部57都连接有一个弹性臂56,如此,弹性支撑单元55在前后方向中心面的两侧可以形成更平衡的弹性支撑及复位作用。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照图7,在一实施例中,顶座11包括顶板12及固定盖合在顶板12上表面的顶盖15,顶盖15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半槽13,顶板 12的上表面对应第一半槽13设有第二半槽16,第一半槽13及第二半槽16 在顶板12与顶盖15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上扭臂58适配的上固定孔18;磁体20与顶板1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顶座11通过顶板12和顶盖15夹合固定上扭臂58,从而使上扭臂58的装配更容易,并且上扭臂58穿设于上固定孔18,如此可以起到良好地限位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扭臂58也可以在上固定孔18内转动。
进一步地,顶盖15可拆卸盖合在顶板12上表面,顶盖15设有第一过孔 17,顶板12对应第一过孔17设有第一螺孔14;顶座11还包括第一螺钉19,第一螺钉19穿过第一过孔17并与第一螺孔14螺纹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扭臂58可以实现可拆卸固定,为了减少磁损耗顶板12 为纯铁材质,顶盖15为钢铁材质。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6,图8及图9,在一实施例中,底座26包括底板27及固定盖合在底板27下表面的底盖33,下扭臂59邻近底板27的下表面延伸;底板27的下表面设有第三半槽28,底盖33的上表面对应第三半槽28设有第四半槽34,第三半槽28及第四半槽34在底板27与底盖33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下扭臂59适配的下固定孔36;铁芯46与底板27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与上扭臂58的固定同理,通过底板27与底盖33夹合固定下扭臂59,如此使下扭臂59的装配更容易,并且下固定孔36也可以对下扭臂59起到良好的限位作用。
进一步地,线圈绕组49的数量以及芯轴48数量均为两个;
弹性支撑单元55设有两个,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底盖33设有两个,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下扭臂59 的引出方向相互背离,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两个蓄能复位部57位于两个底盖33之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可以在前后方向中心面的两侧可以形成更平衡的弹性支撑及复位作用。通过合理布局两个底盖33,以及两个蓄能复位部57的空间位置,既保证了下扭臂59的固定强度以及蓄能复位部57的平衡性,又实现了结构的紧凑性。
进一步地,为了同样节省上下方向的安装空间,降低线性马达100的高度尺寸,底板27的下表面对应蓄能复位部57设有避位凹槽29,第三半槽28 与避位凹槽29连通,如此,下扭臂59可以径直地沿左右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下扭臂59的可拆卸安装,两个底盖33分别可拆卸盖合在底板27的左右两端的下表面;底盖33设有第二过孔35,底板27对应第二过孔35设有第二螺孔30,底座26还包括第二螺钉37,第二螺钉37 穿过第二过孔35并与第二螺孔30螺纹连接;
线性马达100还包括外壳65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75,外壳65具有内腔 66以及与内腔66连通的顶部开口67;
运动单元10、驱动单元25以及弹性支撑单元55均位于内腔66。为了进一步地缩小线性马达100的外形尺寸,外壳65的左、右侧壁与外壳65底壁的连接处分别倒角设置以形成与内腔66连通的第一避位孔68;
两个柔性连接件75分别位于定子组件45的左右两侧,柔性连接件75 的上端与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底座26固定连接;柔性连接件75的中下部以及底座26外露于第一避位孔68。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75连接外壳65与驱动单元25,如此,可以缓冲驱动单元25的一部分振动,从而降低线性马达100的噪音。
进一步地,底座26包括底板27、定位柱38以及两个固定板41,两个固定板41自底板27向下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定位柱38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41固定连接;蓄能复位部57套设于定位柱38,如此可以避免蓄能复位部57发生松脱,并保证蓄能复位部57按预设的方向产生形变,进而保证往复运动的平稳性。
进一步地,线圈绕组49的数量以及芯轴48数量均为两个;
弹性支撑单元55设有两个,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定位柱38设有两个,一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套设于一个定位柱38上,另一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套设于另一个定位柱 38上;
固定板41包括横向延伸部41以及自横向延伸部41的上边缘向上延伸的纵向延伸部42;纵向延伸部42与底板27可拆卸固定;横向延伸部4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定位柱38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可以在前后方向中心面的两侧可以形成更平衡的弹性支撑及复位作用。一个固定板41连接两个定位柱 38如此可以减小零部件数量,并且通过固定板41设置成包括横向延伸部41 和纵向延伸部42,如此还减小了固定板41的外形大小,从而降低了固定板 41的重量,进而降低了线性马达100总体的重量。
进一步地,底板27的边缘部对应弹性臂56设有避位缺口31,底板27 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避位缺口31之间形成凸板32,固定板41与邻近的凸板32的外端面可拆卸固定;
纵向延伸部42设有第三过孔421,凸板32的外端面对应第三过孔421 设有第三螺孔321,底座26还包括第三螺钉43,第三螺钉43穿过第三过孔 421并与第三螺孔321螺纹连接;
线性马达100还包括外壳65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75,外壳65具有内腔 66以及与内腔66连通的顶部开口67;
运动单元10、驱动单元25以及弹性支撑单元55均位于内腔66,外壳 65的前、后侧壁对应邻近的固定板41开设有第二避位孔69;
两个柔性连接件75分别位于定子组件45的左右两侧,柔性连接件75 的上端与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底座26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性臂56位于避位缺口31内如此不仅可以使结构更紧凑,而且还不影响弹性臂56自身的摆动。为了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并缩小体积,优选地,固定板41为钢铁材质。
进一步地,定位柱38包括固定轴39以及套设于固定轴39上的缓冲套 40,固定轴39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41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蓄能复位部57通过与缓冲套40接触,如此蓄能复位部57 的一部分能量可以由缓冲套40缓冲。
进一步地,线圈绕组49的数量以及芯轴48数量均为两个;
弹性支撑单元55设有两个,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的蓄能复位部57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线性马达100还包括外壳65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75,外壳65具有内腔 66以及与内腔66连通的顶部开口67;
运动单元10、驱动单元25以及弹性支撑单元55均位于内腔66,两个柔性连接件75分别位于定子组件45的左右两侧,柔性连接件75的上端与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底座26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两个弹性支撑单元55可以在前后方向中心面的两侧可以形成更平衡的弹性支撑及复位作用。通过设置柔性连接件75连接外壳65与驱动单元25,如此,可以缓冲驱动单元25的一部分振动,从而降低线性马达100的噪音。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6,以及图1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将线性马达100固定至家用器具的主体结构上,外壳65左、右侧壁的外侧面设有固定凸耳70,固定凸耳70上设有通孔71;固定凸耳70邻近第一避位孔68的上边缘。如此,通过紧固件穿过固定凸耳70上的通孔71再连接主体结构上的固定孔既可以实现实现线性马达100的固定。
进一步地,柔性连接件75包括弹片76以及两个夹片81,弹片76呈“匚形”,包括一个固定片77以及分别自固定片77的两端向上延伸的两个摆动片79,两个夹片81贴合于固定片77的内外两侧,且与固定片77固定连接;
柔性连接件75设有贯穿固定片77的中部以及两个夹片81的定位孔83,底座26设有嵌设于定位孔83的定位凸台44,定位凸台44与定位孔83焊接固定;摆动片79的上端与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弹片76的下端预先通过两个夹片81固定连接,局部地增加了柔性连接件75的厚度,以及定位孔83的深度,如此可以通过定位孔83 套接于定位凸台44可以实现精准预安装,并在焊接后使得连接位置具备足够的强度。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更快速的装配,固定片77与两个夹片81铆接固定,固定片77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一连接孔78,夹片81对应第一连接孔78设有第一铆接孔82,柔性连接件75还包括穿设于第一铆接孔82及第一连接孔 78将固定片77与夹片81固定连接的第一铆钉84。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柔性连接件75与外壳65连接,并减少连接处的应力集中,摆动片79的上端设有第二连接孔80;线性马达100还包括垫片85,垫片85为长条状,且沿前后方向布置,垫片85的两端各设有一个第二铆接孔86,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开设有第三铆接孔72,柔性连接件75还包括第二铆钉,第二铆钉固定穿设于第二铆接孔86、第二连接孔80及第二连接孔 80将摆动片79的上端与顶部开口67的边缘部固定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线性马达,包括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连接所述运动单元及驱动单元的弹性支撑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动单元包括顶座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座的磁体;
所述驱动单元设于所述运动单元的下方且与所述运动单元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底座以及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铁芯以及多个线圈绕组,所述铁芯包括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延伸的多个芯轴,多个所述芯轴在左右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所述线圈绕组一一对应地套设于多个所述芯轴上;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前侧和/或后侧,所述弹性臂的上端与所述顶座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还包括蓄能复位部,所述弹性臂与所述蓄能复位部固定连接,所述蓄能复位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能复位部为绕前后方向螺旋延伸的螺旋弹簧结构,所述弹性臂为自所述蓄能复位部的一端引出的杆状;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还包括上扭臂及下扭臂,所述上扭臂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向靠近位于前后方向的中心面延伸形成,所述上扭臂与所述顶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扭臂自所述蓄能复位部的另一端引出,所述下扭臂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包括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相互背离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弹性臂,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相互靠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下扭臂,每个所述弹性臂的上端均连接有一个上扭臂,且两个所述上扭臂连接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体结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座包括顶板及固定盖合在所述顶板上表面的顶盖,所述顶盖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半槽,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对应所述第一半槽设有第二半槽,所述第一半槽及第二半槽在所述顶板与所述顶盖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所述上扭臂适配的上固定孔;所述磁体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可拆卸盖合在所述顶板上表面,所述顶盖设有第一过孔,所述顶板对应所述第一过孔设有第一螺孔;所述顶座还包括第一螺钉,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过孔并与所述第一螺孔螺纹连接。
7.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及固定盖合在所述底板下表面的底盖,所述下扭臂邻近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延伸;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三半槽,所述底盖的上表面对应所述第三半槽设有第四半槽,所述第三半槽及第四半槽在所述底板与所述底盖的拼接处围合形成与所述下扭臂适配的下固定孔;所述铁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底盖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下扭臂的引出方向相互背离,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两个所述蓄能复位部位于两个所述底盖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对应所述蓄能复位部设有避位凹槽,所述第三半槽与所述避位凹槽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底盖分别可拆卸盖合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的下表面;所述底盖设有第二过孔,所述底板对应所述第二过孔设有第二螺孔,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二螺钉,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过孔并与所述第二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壳的左、右侧壁与所述外壳底壁的连接处分别倒角设置以形成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避位孔;
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中下部以及所述底座外露于所述第一避位孔。
11.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定位柱以及两个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自所述底板向下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所述定位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所述定位柱。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定位柱设有两个,一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一个所述定位柱上,另一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套设于另一个所述定位柱上;
所述固定板包括横向延伸部以及自横向延伸部的上边缘向上延伸的纵向延伸部;所述纵向延伸部与所述底板可拆卸固定;所述横向延伸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定位柱固定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的边缘部对应所述弹性臂设有避位缺口,所述底板上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相邻的所述避位缺口之间形成凸板,所述固定板与邻近的所述凸板的外端面可拆卸固定;
所述纵向延伸部设有第三过孔,所述凸板的外端面对应所述第三过孔设有第三螺孔,所述底座还包括第三螺钉,所述第三螺钉穿过所述第三过孔并与所述第三螺孔螺纹连接;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外壳的前、后侧壁对应邻近的所述固定板开设有第二避位孔;
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包括固定轴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的缓冲套,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15.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线性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绕组的数量以及所述芯轴数量均为两个;
所述弹性支撑单元设有两个,两个所述弹性支撑单元的所述蓄能复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所述线性马达还包括外壳以及两个柔性连接件,所述外壳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顶部开口;
所述运动单元、驱动单元以及弹性支撑单元均位于所述内腔,两个所述柔性连接件分别位于所述定子组件的左右两侧,所述柔性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顶部开口的边缘部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CN202222808524.6U 2022-10-24 2022-10-24 线性马达 Active CN218733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8524.6U CN218733801U (zh) 2022-10-24 2022-10-24 线性马达
PCT/CN2023/089276 WO2024087542A1 (zh) 2022-10-24 2023-04-19 线性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08524.6U CN218733801U (zh) 2022-10-24 2022-10-24 线性马达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3801U true CN21873380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8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08524.6U Active CN218733801U (zh) 2022-10-24 2022-10-24 线性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3801U (zh)
WO (1) WO20240875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542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深圳术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6771B2 (ja) * 1998-11-17 2000-10-10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JP3548474B2 (ja) * 1999-12-24 2004-07-28 帝国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器
JP2002153816A (ja) * 2000-11-20 2002-05-28 Teikoku Tsushin Kogyo Co Ltd 振動発生器
KR101264971B1 (ko) * 2010-11-10 2013-05-1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CN215498695U (zh) * 2021-08-16 2022-01-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CN218733801U (zh) * 2022-10-24 2023-03-24 深圳术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马达
CN115549428A (zh) * 2022-10-24 2022-12-30 深圳术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马达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542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深圳术叶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线性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87542A1 (zh) 2024-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733801U (zh) 线性马达
JP4497227B2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US20110203061A1 (en) Actuator and electric toothbrush using actuator
CN108206619B (zh) 线性振动电机
CN115549428A (zh) 线性马达
EP3787153B1 (en) Brushed permanent magnet micromotor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JP4487650B2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往復式電気かみそり
CN214679079U (zh) 简易驱动机构、电动牙刷手柄及电动牙刷
US20150256936A1 (en) Levered Loudspeakers
JP5410754B2 (ja) パーソナルケア電気器具用の振子駆動系
CN214380585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12111975U (zh) 一种高平稳度偏振镜及应用其的投影仪
CN218217074U (zh) 线性致动器和电动剪切装置
CN218041158U (zh) 线性致动器和电动剪切装置
WO2022134205A1 (zh) 一种振动马达
CN219164362U (zh) 一种主动减震的马达
JP3736297B2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3461505U (zh) 线性马达
CN210111826U (zh) 振动电机
WO2010082515A1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11530973U (zh) 一种振动电机
CN219477822U (zh) 振动马达
CN214073706U (zh) 一种电动牙刷的声波电机
CN218920176U (zh) 一种振动马达
CN218514266U (zh) 一种振动激励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