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03021U - 电子设备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03021U
CN218703021U CN202121804400.XU CN202121804400U CN218703021U CN 218703021 U CN218703021 U CN 218703021U CN 202121804400 U CN202121804400 U CN 202121804400U CN 218703021 U CN218703021 U CN 2187030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hole
clamping piece
push rod
rack
electronic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044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星华
易文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orra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Torra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Torra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Torra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044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030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030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030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包括支撑件、齿轮、推杆、杠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支撑件两侧并伸入收容腔内与齿轮联连接;杠杆包括支点部以及位于支点部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点部与支撑件之间转动连接,杠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杠杆的第二端与推杆一端转动连接,推杆另一端伸出于支撑件外;支点部至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支点部至第二端的距离。该设计使第一夹持件移动距离大于推杆移动距离,进而使推杆置于支撑件外长度远小于普通支架上按压杆置于壳体外的长度。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支架。
背景技术
用户在驾驶汽车时,经常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辅助驾驶,例如,使用手机进行路线导航,利用手机进行接听电话等。在驾驶过程中,从驾驶安全的角度出发,司机不能一直手持手机等电子设备。司机会借助车载支架对手机等电子设备进行夹持固定于中控台上使用。传统的车载支架往往需要用户通过双手同时协助才可以将电子设备装夹于车载支架上,特别是司机在驾驶汽车过程中需要同时使用双手将电子设备装夹于车载支架上,这样的操作极其不便;由于双手同时离开方向盘,极容易发生驾驶汽车安全事故等。
同时,一些车载支架通过按压伸出于壳体外的按压杆来带动车载支架夹臂的张开,该类车载支架的按压杆朝壳体内移动的距离和单边夹臂在壳体上张开时移动距离相同,为了适配更多不同尺寸的手机,则会将露出壳体外的按压杆得设置很长和将夹臂的移动行程制定的很长,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体验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设备支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包括支撑件、齿轮、推杆、杠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支撑件内设有收容腔,所述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两侧并伸入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齿轮联动连接;
所述杠杆包括支点部以及位于所述支点部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点部在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支撑件外;
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当所述推杆带动所述杠杆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所述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大于所述推杆在所述支撑件上移动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转轴和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为腰形孔,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且所述第一转轴可在所述第一轴孔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转轴和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为腰形孔,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且所述第二转轴可在所述第二轴孔内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相互盖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支点部设有第三轴孔,所述后壳对应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三轴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杠杆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由所述杠杆靠近所述后壳的表面凸起形成,且所述第三轴孔贯穿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所述后壳设有环绕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由所述后壳的表面凸起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部卡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的间隙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推杆包括连杆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端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支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后壳上朝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一端的表面凸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卡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夹持件盖于所述第一固定槽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子设备支架还包括按键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后壳朝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按键活动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且所述按键的一端伸出于所述前壳背离所述后壳的表面;所述按键的另一端设有止动部和第三固定槽,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槽内;
所述止动部凸设于所述按键的一侧,且所述止动部背离所述第二固定槽底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单向齿条;所述第一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表面设有第二单向齿条,且所述第二单向齿条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单向齿条与所述第二单向齿条相互啮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一端设有避让所述齿轮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齿条,且所述第一齿条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且所述齿轮一端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件一端设有避让所述齿轮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齿条,且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一侧;所述第二夹持件叠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背离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表面,且所述齿轮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后壳上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齿轮上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四转轴插设于所述第四轴孔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包括支撑件、齿轮、推杆、杠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件两侧并伸入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齿轮联连接;所述杠杆包括支点部以及位于支点部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点部与所述支撑件之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推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推杆另一端伸出于所述支撑件外;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该设计使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所述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大于所述推杆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进而使所述推杆置于所述支撑件外长度远小于普通支架上按压杆置于壳体外的长度。用户可单手按压伸于所述支撑件外的所述推杆来将所述第一夹持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展开,再腾开该手将电子设备牢固安置于电子设备支架上,该设计解决了传统车载支架需要通过双手才能将电子设备装夹于车载支架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设备支架在一角度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支架在另一角度下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支架的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支架的部分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电子设备支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电子设备支架的A-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描述实施例之前,应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申请中下文或附图中所描述的详细结构或元件排布。本实用新型可为其它方式实现的实施例。而且,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措辞及术语仅仅用作描述用途,不应作限定性解释。本文所使用的“包括”、“包含”、“具有”等类似措辞意为包含其后所列出之事项、其等同物及其它附加事项。特别是,当描述“一个某元件”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该元件的数量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
如图1和图3所示的一种电子设备支架10,包括支撑件、齿轮 20、推杆30、杠杆40、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支撑件内设有收容腔;齿轮20可转动地连接于收容腔内;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分别位于支撑件的两侧并伸入收容腔内与齿轮20联动连接;
杠杆40包括支点部401以及位于支点部401两侧的第一端402 和第二端403,支点部401在收容腔内与支撑件转动连接,第一端402 与第一夹持件50转动连接,第二端403与推杆30的一端转动连接,推杆30的另一端伸出于支撑件外;
支点部401至第一端402的距离大于支点部401至第二端403的距离;当推杆30带动杠杆40转动以驱使第一夹持件50移动时,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大于推杆3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该设计可以将推杆30在支撑件上移动的距离通过杠杆40将其移动距离放大体现在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的移动距离中,进而使得推杆30置于支撑件外的长度远小于普通支架上的按压杆置于壳体外的长度。
电子设备支架10具有闭合状态和夹持状态,当电子设备支架10 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是相互合拢于支撑件上;当电子设备支架10处于夹持状态时,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在支撑件上相对伸展开,且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 由合拢于支撑件上至最大伸展的行程中可以随时悬停,以夹持电子设备。用户在使用电子设备支架10的过程中,由于电子设备支架处于闭合状态,可通过单手按压推杆30伸出于支撑件外一端,使得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在杠杆40和齿轮20的传动下,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相对伸展开,由于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可以随意悬停,再将电子设备放置于电子设备支架10上,再推动第一夹持件50带动第二夹持件60夹紧电子设备。通过该设计解决了传统车载支架需要通过双手同时协助才能将电子设备装夹于车载支架上的问题。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支点部401至第一端402的距离小于支点部 401至第二端403的距离;当推杆30带动杠杆40转动以驱使第一夹持件50移动时,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小于推杆3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当推杆30带动杠杆40使第一夹持件50移动时,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小于推杆30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使得在按压伸于支撑件外的推杆30带动第一夹持件50移动时更加的省力。
如图2和图3所示,进一步地,推杆30与第二端403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轴孔41和第一转轴42,第一轴孔41为腰形孔,第一转轴42可转动插设于第一轴孔41内,且第一转轴42可在第一轴孔41内移动。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转轴42设于第二端403上,第一轴孔41设于推杆30靠近杠杆40的一端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轴孔41设于第二端403上,第一转轴设于推杆30靠近杠杆40的一端上。推杆30和杠杆40通过第一转轴42和第一轴孔41的配合,使得推杆30和杠杆40可稳定的运转。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50设有与第一端402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第一连接部51与第一端40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轴孔 43和第二转轴44,第二轴孔43为腰形孔,第二转轴44可转动插设于第二轴孔43内,且第二转轴44可在第二轴孔43内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轴孔43设于第一连接部51上,对应地,第二转轴44 设于第一端402上,其中第二轴孔43为腰形孔,使得第二转轴44可以在第二轴孔43内移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二轴孔43设于第二端403上,第二转轴设于第一连接部51上。第一夹持件50上的第一连接部51和杠杆40通过第二转轴44和第二轴孔43的配合,使得杠杆40和第一夹持件50的稳定运转。
第一轴孔41和第二轴孔43为腰形孔。由于要保持推杆30基本维持在一水平线移动,保持第一夹持件50基本维持在另一水平线上移动,第一轴孔41和第二轴孔43设置成腰形孔,使得第一转轴42 和第二转轴44做圆弧移动时,推杆30不会干涉第一转轴42的运动,第一连接部51不会干涉第二转轴44的运动。
如图1~6所示,进一步地,支撑件包括前壳11和后壳12,前壳 11和后壳12相互盖合形成收容腔;支点部401设有第三轴孔45,后壳12对应设有第三转轴46,第三转轴46可转动插设于第三轴孔45 内。
进一步地,杠杆40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部71,第一限位部71由杠杆40靠近后壳12的表面凸起形成,且第三轴孔45贯穿第一限位部71设置,后壳12设有环绕第三转轴46的第二限位部72,第二限位部72由后壳12的表面凸起形成,第二限位部72与第三转轴46之间存在间隙,第一限位部71卡设于第二限位部72与第三转轴46之间的间隙内。通过第一限位部71和第二限位部72的配合,进一步提高杠杆40在受力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42、第三轴孔45和第二转轴44依次设于杠杆40上,其中,第一转轴42和第二转轴44分别对称设于杠杆40的两端,第三轴孔45位于第一转轴42与杠杆40的中部之间,使得第三轴孔45至第一转轴42的距离小于第三轴孔45至第二转轴 44的距离,由此,杠杆40可以有效将推杆30移在支撑件上的动距离放大作用于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的移动距离上,推杆30在支撑件上的移动距离小于杠杆40带动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的移动距离。例如,推杆30在支撑件上移动1厘米,第一夹持件50则在支撑件上移动3厘米。
进一步地,推杆30包括连杆31和第二连接部32,第二连接部 32固定连接于连杆31的一端,且第二连接部32位于连杆31背离第一夹持件50的一侧,第一轴孔41位于第二连接部32上。通过在连杆31上设置第二连接部32,可以将按压部位挪至符合手部在握持按压连杆31时处于舒适状态的位置。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支架1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81,后壳12上朝向收容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91,第一夹持件50位于收容腔内一端的表面凸设有固定部52,固定部52可活动卡设于第一固定槽91 内;第一夹持件50盖于第一固定槽91上,第一弹性件81设于第一固定槽91内,且第一弹性件8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部52和第一固定槽91的槽壁。第一弹性件81为弹簧,通过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通过第一弹性件81的作用下,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可主动相互合拢,可更加牢固的将电子设备进行夹持固定。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支架10还包括按键13,后壳12上设有收容按键13的第二固定槽92,且第二固定槽92位于收容腔内,按键 13活动卡设于第二固定槽92内,且按键13的一端伸出于前壳11背离后壳12外;按键13的另一端设有止动部14和收容第二弹性件82 的第三固定槽93,第三固定槽93由按键13背离伸出于前壳11外一端的表面内凹形成,第二弹性件82设于第三固定槽93内,且第二弹性件8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二固定槽92的底部和第三固定槽93的底部上;
止动部14凸设于按键13的一侧,且止动部14背离第二固定槽 92底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单向齿条131,且第一单向齿条131的齿槽开口朝向第一开口设置;第一夹持件50背离前壳11的表面上设有与第一单向齿条131啮合的第二单向齿条132,第二单向齿条132的齿槽开口朝向第二开口设置,且第二齿轮20条位于第一夹持件50远离第一连接部51的一侧;第一夹持件50叠设于止动部14上,第一单向齿条131与第二单向齿条132相互啮合连接。
通过该设计,可以使得止动部14可啮合连接于第一夹持件50上,用户可通过按压推杆30将第一夹持件50和第一夹持件50在支撑件上进行单向相悖伸展移动;用户松开推杆30后,由于按键13上的止动部14和第一夹持件50上相互啮合结构是两单向齿条相互啮合,使得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可随时悬停,防止弹簧将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合拢于支撑件件上,可安心随意地将电子设备安装于电子设备支架10上;又由于按键13伸出于前壳11体的表面,电子设备安装于电子设备支架10上时会按压按键13,使得第一单向齿条131脱离第二单向齿条132,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在弹簧作用下,主动夹紧电子设备。
进一步地,第一夹持件50完全置于收容腔内的一端设有避让齿轮20的第一避让槽501,第一避让槽501由第一夹持件50的完全置于收容腔内一端朝向置于收容腔外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一避让槽501 的侧壁上设有与齿轮20啮合的第一齿条21,且第一齿条21靠近第一连接部51设置;齿轮20设于第一避让槽501内,且齿轮20一端与第一齿条21啮合连接。
第二夹持件60完全置于收容腔内的一端设有避让齿轮20的第二避让槽502,第二避让槽502由第二夹持件60的完全置于收容腔内一端朝向置于收容腔外的一端凹陷形成;第二避让槽502的侧壁上设有与齿轮20啮合的第二齿条22,且第二齿条22位于第一单向齿条131的一侧设置;第二夹持件60叠设于第一夹持件50背离第一单向齿条131的表面设置,齿轮20设于第二避让槽502内,且齿轮20另一端与第二齿条22啮合连接。
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上分别设置齿条来啮合连接于齿轮20上,用户通过推杆30来控制第一夹持件50和第二夹持件60的同步相悖移动。
进一步地,后壳12上设有第四转轴47,第四转轴47位于收容腔内;齿轮20上设有第四轴孔48,第四转轴47插设于第四轴孔48 内。通过设置第四轴孔48和第四转轴47的配合,以将齿轮20牢固稳定的在收容腔内做旋转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包括支撑件、齿轮、推杆、杠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支撑件两侧并伸入收容腔内与齿轮联连接;杠杆包括支点部以及位于支点部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点部与支撑件之间转动连接,第一端与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第二端与推杆一端转动连接,推杆另一端伸出于支撑件外;支点部至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支点部至第二端的距离。该设计使第一夹持件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大于推杆在支撑件上移动距离,进而使推杆置于支撑件外长度远小于普通支架上按压杆置于壳体外的长度。用户可单手按压伸于支撑件外的推杆来将第一夹持和第二夹持件展开,再腾开该手将电子设备牢固安置于电子设备支架上,该设计解决了传统车载支架需要通过双手才能将电子设备装夹于车载支架上的问题。
本文所描述的概念在不偏离其精神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实施成其它形式。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应被视为例示性而不是限制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而不是根据之前的这些描述进行确定。在权利要求的字面意义及等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属于这些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件、齿轮、推杆、杠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支撑件内设有收容腔,所述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分别位于所述支撑件的两侧并伸入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齿轮联动连接;
所述杠杆包括支点部以及位于所述支点部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点部在所述收容腔内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夹持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伸出于所述支撑件外;
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支点部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当所述推杆带动所述杠杆转动以驱使所述第一夹持件移动时,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所述支撑件上移动距离大于所述推杆在所述支撑件上移动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与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转轴和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为腰形孔,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一轴孔内,且所述第一转轴可在所述第一轴孔内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设有与所述第一端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端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转轴和第二轴孔,所述第二轴孔为腰形孔,所述第二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二轴孔内,且所述第二转轴可在所述第二轴孔内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前壳和后壳,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相互盖合形成所述收容腔;所述支点部设有第三轴孔,所述后壳对应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可转动插设于所述第三轴孔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上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由所述杠杆靠近所述后壳的表面凸起形成,且所述第三轴孔贯穿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所述后壳设有环绕所述第三转轴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由所述后壳的表面凸起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限位部卡设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转轴之间的间隙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包括连杆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杆的一端,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连杆背离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一侧,所述第一轴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第二端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支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后壳上朝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夹持件位于所述收容腔内一端的表面凸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可活动卡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所述第一夹持件盖于所述第一固定槽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内,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支架还包括按键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后壳朝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槽,所述按键活动卡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槽内,且所述按键的一端伸出于所述前壳背离所述后壳的表面;所述按键的另一端设有止动部和第三固定槽,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三固定槽内;
所述止动部凸设于所述按键的一侧,且所述止动部背离所述第二固定槽底部的表面设有第一单向齿条;所述第一夹持件朝向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表面设有第二单向齿条,且所述第二单向齿条位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单向齿条与所述第二单向齿条相互啮合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一端设有避让所述齿轮的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齿条,且所述第一齿条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且所述齿轮一端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连接;
所述第二夹持件一端设有避让所述齿轮的第二避让槽,所述第二避让槽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齿条,且所述第二齿条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一侧;所述第二夹持件叠设于所述第一夹持件背离所述第一单向齿条的表面,且所述齿轮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条啮合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上设有第四转轴,所述第四转轴位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齿轮上设有第四轴孔,所述第四转轴插设于所述第四轴孔内。
CN202121804400.XU 2021-08-02 2021-08-02 电子设备支架 Active CN2187030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04400.XU CN218703021U (zh) 2021-08-02 2021-08-02 电子设备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04400.XU CN218703021U (zh) 2021-08-02 2021-08-02 电子设备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03021U true CN21870302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1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04400.XU Active CN218703021U (zh) 2021-08-02 2021-08-02 电子设备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030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97520B1 (ko) 핸드폰 거치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EP2626240A1 (en) Assist grip
US10442367B1 (en) Electronic device holder
KR101219760B1 (ko) 간편한 탈부착구조의 cd투입구 장착용 휴대기기 거치대
JP4566021B2 (ja) 車両用ディスプレイの収納装置
JP3665173B2 (ja) 容器保持装置
CN218703021U (zh) 电子设备支架
CN213152122U (zh) 一种重力机械联动车载手机支架
CN218217413U (zh) 一种磁吸重力支架
CN21247331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1107221U (zh) 重力支架
CN211127885U (zh) 手机支架
CN212447802U (zh) 汽车、电动尾门及摆臂装置
KR100922169B1 (ko) 자동차 내부의 휴대용 기기 거치대
CN210135392U (zh) 夹持装置及移动终端支架
CN216122517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109774843B (zh) 把手开关控制器
CN112572308A (zh) 一种移动设备支架
CN214405240U (zh) 移动终端支架
KR200489154Y1 (ko) 차량용 휴대 단말기 거치대
CN211526030U (zh) 移动终端支架
JP4317710B2 (ja) 格納式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CN216673067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2579766U (zh) 一种移动终端支架
CN217508823U (zh) 一种手机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