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2211U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震独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62211U CN218662211U CN202222610108.5U CN202222610108U CN218662211U CN 218662211 U CN218662211 U CN 218662211U CN 202222610108 U CN202222610108 U CN 202222610108U CN 218662211 U CN218662211 U CN 2186622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mping
- rolling
- shock absorbing
- unicycle
-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减震独轮车,包括具有车轮的主车架和具有脚踏的活动车架,活动车架包括滑动件和连接于滑动件上的支撑平台,主车架包括固定件和连接于固定件上的连接部,滑动件活动连接于固定件,支撑平台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以及减震器;第一减震件的前端设有滚动件;第一减震件的后端分别设有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二减震件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滚动件于连接部上可前后平移滚动式设置,第二减震件的上端连接于支撑平台。其在不增加车体高度的前提下,便于减震装置以及尾灯等其它配件的布置,也有利于增大了减震装置的压缩行程,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独轮平衡车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减震独轮车。
背景技术
目前,独轮平衡车广受年轻人的青睐,其车辆本身具备自动平衡能力,通常是以内置的精密固态陀螺仪来判断车身所处的姿势状态,透过精密且高速的中央微处理器计算出适当的指令后,驱动马达来做到平衡的效果。但是,独轮平衡车行驶于道路上时,路面坑洼不平的情况,影响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性,甚至可能会影响安全性。
因此,业内有人研究了减震独轮体,以实现了上述道路的路面坑洼不平的情况下的减震缓冲目的,从而提高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目前较具代表性的减震独轮车,其包括主车架及具有脚踏部的活动车架,所述活动车架活动连接所述主车架,该减震独轮体感车还包括减震器、第一减震件及第二减震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铰接部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减震件的一端设有第三铰接部,另一端设有第四铰接部及第五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及所述减震器的一端均铰接所述主车架,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所述第五铰接部,所述第三铰接部铰接在所述活动车架上,因此,由于在减震器以及第一减震件与第二减震件之间的铰接配合的作用下,活动车架向上的移动位移量相较于主车架的向上的移动位移量小,当主车架产生的震动力较大时,传递到活动车架上并使得活动车架震动的幅度将大大降低,同时,主车架上产生的震动力需经过减震器的伸缩缓冲后再转换成为第一减震件与第二减震件之间的摆动,最后形成主车架与活动车架之间相对滑动,则主车架与活动车架之间存在相对移动时产生时间差,因而,当主车架产生的震动力频率较高时,在时间差的作用下,也使得传递到活动车架上并使得活动车架震动幅度大大降低。
上述减震独轮车,其确实能实现在行驶过程中减震目的,但是,在实际骑行使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由于其减震器及减震器、第一减震件及第二减震件构成的减震装置整体是朝向车体上方延伸设置的,占用空间较大,对于独轮车而言,其车轮上方设计的空间有一定尺寸规格要求,不能无限制往上延伸,否则时妨碍人体骑行,因此,在减震独轮车本身有限的设计空间下,必然导致减震装置的压缩行程不能设计得足够大,难以进一步提升减震效果,而且,如上所述原因,若追求增大压缩行程,将车轮上方的部件往上延伸,容易碰到大腿内侧,会影响人体骑行体验。若需要在该种减震独轮车上安装尾灯等配件,又会导致整个车体的高度进一步增加。还有,其减震器完全藏于支撑平台下方,不方便调整。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震独轮车,其在不增加车体高度的前提下,便于减震装置以及尾灯等其它配件的布置,也有利于增大了减震装置的压缩行程,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独轮车,包括有具有车轮的主车架和具有脚踏的活动车架,所述活动车架包括有滑动件和连接于所述滑动件上的支撑平台,所述主车架包括有固定件和连接于所述固定件上的连接部,所述滑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支撑平台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
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有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以及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前端设有滚动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后端分别设有上下间距布置的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减震件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或者所述滑动轴,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四铰接部;
所述滚动件于所述连接部上可前后平移滚动式设置,所述第二减震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平台。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弧形凹陷,所述滚动件于弧形凹陷内滚动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包括有连接部本体和往前凸伸于所述连接部本体前侧的延伸平台,所述滚动件的前后平移滚动区域覆盖所述延伸平台和所述连接部本体,或者,所述滚动件在所述延伸平台上滚动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平台包括有支撑区和避让区,所述支撑区上放置有控制器,所述避让区对应位于所述减震装置的上方,所述支撑平台的后端对应所述避让区安装有尾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车轮的上方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连接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后侧还设置有防护板。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部上还设置有防护盒;所述防护盒包括上壁、前壁和后壁,以与所述连接部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滚动件的腔体;所述滚动件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遮挡板,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遮挡板在运动过程中,其下端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遮挡部的宽度大于所述防护盒的宽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减震件上还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伸入所述滑槽内并沿所述滑槽可滑动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滚动件、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以及滑动轴的轴向均在左右方向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减震件件或/和连接部上设置有避让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平台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
或者,所述主车架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
或者,所述减震独轮车上设置有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壳体,于壳体两侧装有电池,于中间区域设置有电池控制器,在设置电池控制器的位置,将电池壳的局部针对主车架进行避空设计,所述电池控制器分别连接于各电池并在电池壳内走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以及减震器的结构设计,使得减震装置整体向下朝向车轮后侧延伸设置,使得减震装置不需朝向车体上方占用空间过多空间,利用滚动件、第一铰接部的位置可发生前后位移变化,使得减震动作时,减震器的压缩不会使整个减震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其在不增加车体高度的前提下,有效增大了减震器的压缩行程,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同时,便于在减震装置上方区域预留出剩余空间,方便尾灯及挡泥板等部件的设置。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含电池)的立体示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不含电池)的立体示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不含电池)的另一角度立体示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不含电池)的左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减震装置的立体示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减震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减震装置的左视图(局部透视);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不含电池)的立体示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不含电池)的立体示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不含电池)的立体示图。
附图标识说明:
车轮10、主车架20、固定件21、连接部22、连接部本体221、延伸平台222、防护板2201、防护盒2202、脚踏30、活动车架40、滑动件41、固定块411、支撑平台42、支撑区421、避让区422、减震装置50、第一减震件51、避让位5101、滚动件511、第一铰接部512、第二铰接部513、滑动轴514、第二减震件52、第三铰接部521、第四铰接部522、滑槽523、减震器53、遮挡板5111、阻尼旋钮5301、预警旋钮5302、控制器60、尾灯70、电池箱8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7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
一种减震独轮车,包括有具有车轮10的主车架20和具有脚踏30的活动车架40,活动车架40包括有滑动件41和连接于滑动件41上的支撑平台42,主车架20包括有固定件21和连接于固定件21上的连接部22,滑动件41活动连接于固定件21,支撑平台42和连接部22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50。
减震装置50包括有第一减震件51、第二减震件52以及减震器53;第一减震件51的前端设有滚动件511,滚动件511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其均在连接部22上运动;第一减震件51的后端分别设有上下间距布置的第一铰接部512、第二铰接部513;第二减震件52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三铰接部521、第四铰接部522,第二铰接部513铰接于第三铰接部521;减震器53的上端铰接于第一铰接部512或者滑动轴514,减震器53的下端铰接于第四铰接部522;减震器53可以包括活塞杆及减震缸,所述活塞杆活动设置在所述减震缸上。滚动件511、第一铰接部512、第二铰接部513、第三铰接部521、第四铰接部522以及滑动轴514的轴向均在左右方向上;滚动件511于连接部22上可前后平移滚动式设置,第二减震件52的上端连接于支撑平台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减震件52上还设置有滑槽523;第一铰接部512连接有滑动轴514,滑动轴514伸入滑槽523内并沿滑槽523可滑动设置,通过滑槽523的设置,增强减震装置50运动平衡性。以及,如图3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减震件件51或连接部22上设置有避让位5101,防止前后运动时,所述第一减震件件51和连接部22之间产生干涉,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将单边的第一减震件件51设计有避让位5101作示意,实际制作时,两边的避让位5101都设计有避让位5101,若采用在连接部22上设计避让位,则第一减震件51可以不设置避让位,当然也可以在第一减震件件51或连接部22上各设置部分避让位,只需要满足两者相对运动时不会产生干涉即可。
车轮10的上方设置有风扇,风扇为前灯风扇,风扇的出风口对准连接部22,以吹掉上面可能存在的沙尘。连接部22上设置有弧形凹陷,滚动件511于弧形凹陷内滚动设置,如此,可以通过设置不同深度或弧度的弧形凹陷,达到所需的压缩性能,比如压缩过程的软硬程度,从而达到更佳的减震效果。连接部22包括有连接部本体221和往前凸伸于连接部本体221前侧的延伸平台222,滚动件511的前后平移滚动区域覆盖延伸平台222和连接部本体221。利用连接部本体221作为左、右侧固定件21的同步梁,延伸平台222凸出于同步梁的前侧,减少第二减震件52的前凸长度,有效利用了前端的空间,同时同步梁不用做的那么宽,减少重量。
支撑平台42包括有支撑区421和避让区422,支撑区上放置有控制器60,避让区422对应位于减震装置50的上方,以对减震装置50上下活动时起到避让作用,从而使得产品更加紧凑,节省空间。滑动件41的顶部连接有固定块411,支撑平台42连接于固定块411;其中:固定块411、支撑平台42、第二减震件52一体设计,或者,固定块411、支撑平台42、第二减震件52三者中任两者一体设计,另一则单独设计制作再与其连接,连接方式或以是焊接或者采用连接块锁固等。减震装置的上方预留有剩余空间,尾灯向下伸入剩余空间内。减震器上设置有阻尼旋钮和/或预警旋钮,其露于剩余空间或第二减震件的后侧。所述支撑平台42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80;或者,所述主车架20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80;或者,所述减震独轮车上设置有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壳体,于壳体两侧装有电池,于中间区域设置有电池控制器,在设置电池控制器的位置,将电池壳的局部针对主车架进行避空设计,所述电池控制器分别连接于各电池并在电池壳内走线,如此,只需一个电池控制器,节省成本。
本实施例的减震独轮车,所述减震器53上设置有阻尼旋钮5301和/或预警旋钮5302,其露于避让区422,便于操作阻尼旋钮5301和预警旋钮5302。在避让区422内。
参照图2、图3以及图7所示,接下来,大致介绍一下减震独轮车的减震过程:
如上台阶,车轮10向上运动,使得主车架20相对活动车架40向上滑动,带动第一减震件51运动,进而带动第二减震件52运动,第二减震件52带动滚动件511在连接部22上来回运动,从而压缩述减震器53。
如下台阶,活动车架40相对主车架20向下滑动,带动第二减震件52运动,进而带动第一减震件51运动,同时第二减震件52带动滚动件511在连接部22上来回运动,从而压缩述减震器53。
如图8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
连接部22上还设置有防护板2201,在该产品中,还可以设置有挡泥板,例如将挡泥板设置在同步梁朝下设置,通过设置防护板,不仅起到保护滚动件511的作用,同时进一步防止泥沙进入到连接部22上,以影响减震性能。
如图9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三的具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
连接部22上还设置有防护盒2202,防护盒2202包括上壁、前壁和后壁,以与连接部22形成用于容纳滚动件511的腔体;在滚动件511的轴向两端设置有遮挡板5111,通常,遮挡板5111的长度大于防护盒2202的长度,形成完全密封,防止沙尘进入,还可以在遮挡板5111的前端和/或后端设置行程限位部,连接部22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其下端为盲端或者贯通连接部22的底部;遮挡板5111在运动过程中,其下端在限位槽内滑动。
如图10所示,其显示了实施例四的具体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支撑平台42的后端对应避让区422安装有尾灯70。还可以安装音响或显示屏或提手等,增加独轮车配置,完全利用空间,使得独轮车的整体结构更显紧凑。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以及减震器的结构设计,使得减震装置整体向下朝向车轮后侧延伸设置,使得减震装置不需朝向车体上方占用空间过多空间,利用滚动件、第一铰接部的位置可发生前后位移变化,使得减震动作时,减震器的压缩不会使整个减震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占用过多空间,其在不增加车体高度的前提下,有效增大了减震器的压缩行程,有利于提高减震效果,同时,便于在减震装置上方区域预留出剩余空间,方便尾灯及挡泥板等部件的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减震独轮车,包括有具有车轮的主车架和具有脚踏的活动车架,所述活动车架包括有滑动件和连接于所述滑动件上的支撑平台,所述主车架包括有固定件和连接于所述固定件上的连接部,所述滑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所述支撑平台和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装置包括有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以及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前端设有滚动件;所述第一减震件的后端分别设有上下间距布置的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减震件的前、后端分别设有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所述第二铰接部铰接于所述第三铰接部;所述减震器的上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部或者所述滑动件,所述减震器的下端铰接于所述第四铰接部;
所述滚动件于所述连接部上可前后平移滚动式设置,所述第二减震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支撑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弧形凹陷,所述滚动件于弧形凹陷内滚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有连接部本体和往前凸伸于所述连接部本体前侧的延伸平台,所述滚动件的前后平移滚动区域覆盖所述延伸平台和所述连接部本体,或者,所述滚动件在所述延伸平台上滚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包括有支撑区和避让区,所述支撑区上放置有控制器,所述避让区对应位于所述减震装置的上方,所述支撑平台的后端对应所述避让区安装有尾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的上方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的出风口对准所述连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后侧还设置有防护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还设置有防护盒;所述防护盒包括上壁、前壁和后壁,以与所述连接部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滚动件的腔体;所述滚动件的轴向两端均设置有遮挡板,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遮挡板在运动过程中,其下端在所述限位槽内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板的宽度大于所述防护盒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件上还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一铰接部连接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伸入所述滑槽内并沿所述滑槽可滑动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动件、第一铰接部、第二铰接部、第三铰接部、第四铰接部以及滑动轴的轴向均在左右方向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件件或/和连接部上设置有避让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震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平台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
或者,所述主车架的左侧和/或右侧设置有电池箱;
或者,所述减震独轮车上设置有电池组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壳体,于壳体两侧装有电池,于中间区域设置有电池控制器,在设置电池控制器的位置,将电池壳的局部针对主车架进行避空设计,所述电池控制器分别连接于各电池并在电池壳内走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10108.5U CN218662211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610108.5U CN218662211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62211U true CN218662211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62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610108.5U Active CN218662211U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62211U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22610108.5U patent/CN2186622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27100U (zh) | 一种轮式机器人底盘 | |
CN206587404U (zh) | 遥控车及其车尾高度调节装置 | |
CN218662211U (zh)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
JPH06293243A (ja) | 衝突時乗客保護のための車両用懸架装置 | |
CN111016838A (zh) | 一种缓冲蓄能外延式汽车前保险杠 | |
CN211642320U (zh) | 一种车轮组件及童车 | |
CN218198643U (zh) | 一种减震独轮车 | |
CN111775789B (zh) |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汽车儿童座椅 | |
CN212473183U (zh) | 小型公路客车司机座椅机械减震器软硬调节装置 | |
JP7321467B2 (ja) | 変形式電動車両 | |
CN112622549A (zh) | 一种带有保护功能的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减震器 | |
CN214164916U (zh) | 一种抗冲击性的汽车保险杠 | |
CN108327829B (zh) | 一种电动车 | |
CN201026807Y (zh) | 机车、车辆驾驶座椅移动底座 | |
CN213705657U (zh) | 一种电动车电池固定减震结构 | |
CN216443731U (zh) | 一种电动车用缓冲效果好的主支架 | |
CN220390915U (zh) | 一种具有缓冲保护结构的汽车减震支架 | |
CN215805965U (zh) | 一种刚度可调的集成防护式空气弹簧减震器 | |
CN213565304U (zh) | 带减震功能的两轮机器人 | |
CN208306296U (zh) | 一种左前下摆臂总成 | |
CN215883805U (zh) | 一种耐严寒的电动四轮车 | |
CN220076595U (zh) | 一种减震机构及独轮车 | |
CN219237267U (zh) | 电动车减震结构以及电动车 | |
CN218400751U (zh) | 一种新式拖拉机驾驶室避震系统 | |
CN214356482U (zh) | 一种新型前置电瓶避震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