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7829B - 一种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27829B CN108327829B CN201810097726.XA CN201810097726A CN108327829B CN 108327829 B CN108327829 B CN 108327829B CN 201810097726 A CN201810097726 A CN 201810097726A CN 108327829 B CN108327829 B CN 1083278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spension
- chassis
- section
- electric vehicle
- sadd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7/00—Freight- or passenger-carrying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4/0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cycles by electric motor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底盘,所述底盘包括:轮廓部,所述轮廓部为两个,对称设于左右两侧,共同限定出所述底盘的轮廓,且其前端支撑所述前座椅,其后端支撑所述后车座;辅撑部,所述辅撑部与所述轮廓部相连;以及连接段部,所述连接段部连接所述辅撑部与所述轮廓部,与所述轮廓部、所述辅撑部共同形成深槽,所述电源适于安装在所述深槽内;前减震机构、后减震机构和后车座,所述后车座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的上端,包括:后车座本体,所述后车座本体的下端设有悬空架;以及存储箱,所述存储箱通过伸缩机构可抽拉地设于所述悬空架中,该电动车方便照看乘坐者,结构简单,乘坐安全,舒适度高,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代步工具,现有技术中,电动车的乘坐车座一般设置在驾驶座的后面,但是这种结构,不方便骑乘者随时照看乘坐者的状况,尤其是在当老人或孩子乘坐时,骑乘者需要实时照看乘坐者,现有后置式车座给骑乘者照看带来麻烦,而且现有车座的结构复杂,舒适度不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车,该电动车方便照看乘坐者,结构简单,乘坐安全,舒适度高,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电动车包括底盘、前减震机构、转向系统、后减震机构和后车座,所述转向系统连接在所述底盘上,所述前减震机构和后减震机构分别设于所述底盘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后车座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的上端,所述电动车还包括前置车座,所述前置车座设于所述前减震机构的上端,所述底盘包括:轮廓部,所述轮廓部为两个,对称设于左右两侧,共同限定出所述底盘的轮廓,且其前端支撑所述前座椅,其后端支撑所述后车座;辅撑部,所述辅撑部与所述轮廓部相连;以及连接段部,所述连接段部连接所述辅撑部与所述轮廓部,与所述轮廓部、所述辅撑部共同形成深槽,所述电源适于安装在所述深槽内;前减震机构,所述前减震机构设于所述底盘的前端,包括:主臂,所述主臂与所述底盘水平连接;垂臂,所述垂臂与所述主臂垂直连接;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一端与所述下悬架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垂臂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减震器为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垂臂的两侧;前置车座,所述前置车座设于所述前减震机构的上端,包括:前置车座本体,所述前置车座本体与所述底盘的前端相连;前侧围,所述前侧围的一端可枢转地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的一侧相连,所述前侧围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的另一侧卡扣连接;以及踏板,所述踏板设于所述底盘的前端,且可折叠地与所述底盘前端相连接;后减震机构,后减震机构设于所述底盘的后端,包括:后主悬架,所述后主悬架包括横梁和对称连接在所述横梁两侧的纵梁,所述纵梁与所述后桥相连接,所述纵梁上设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铰接连接;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纵梁上,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铰接连接;后车座,所述后车座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的上端,包括:后车座本体,所述后车座本体的下端设有悬空架;以及存储箱,所述存储箱通过伸缩机构可抽拉地设于所述悬空架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车座设置在电动车的前端,可以使得骑乘者在骑乘的时候可以照看乘坐在前置车座上的乘坐者;通过在前置车座本体的上设置前侧围可以对乘坐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该电动车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电动车,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轮廓部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三段和所述第四段顺次相连,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段高于所述第三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减震器与所述下悬架之间、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垂臂之间均通过挂耳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挂耳组件包括连接部、对称设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耳板部和连接所述耳板部的挂销,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两端设有挂孔,所述挂孔适于与所述挂销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置车座本体的一侧设有连接管,所述前侧围的一侧适于与所述连接管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前置车座本体的另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适于与所述前侧围的外径配合,且位于卡槽口处的两侧一体形成有凸缘。
进一步地,所述踏板的后端与所述底盘前端之间铰接连接,所述底盘前端的两侧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踏板后端相连接,使得所述踏板后端可以绕着铰接处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踏板的一侧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底盘前端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连接在所述辅撑部上;下滑道,所述下滑道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以及上滑道,所述上滑道内部限定出滑槽,所述滑槽卡扣在所述下滑道的外侧,使所述上滑道在所述下滑道上沿前后方向滑动,且所述上滑道与所述存储箱相连。
进一步地,沿所述下滑道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延伸部,且所述第一延伸部向靠近所述上滑道的内壁延伸,沿所述上滑道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延伸部,且所述第二延伸部向靠近所述下滑道的外壁延伸。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动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动车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电动车前减震机构某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4为电动车前减震机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5为用于电动车的前置车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电动车后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电动车后车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电动车后车座的后视图;
图9为图8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电动车100;
底盘10;轮廓部1A;第一段1A1;第二段1A2;第三段1A3;第四段1A4;第一连接端1AD1;第二连接端1AD2;前连段1AH1;第一横杆1AH2;第二横杆1AH3;辅撑部2A;倾斜部2A1;水平部2A2;连接段部3A;连板4A;深槽I;
前减震机构20;主臂1B;侧臂1B1;垂臂2B;连接臂2B1;第一减震器3B;挂孔3B1;挂耳组件4B;上悬架5B;下悬架6B;转向节7B;法兰8B;
前置车座30;前置车座本体1C;连接管1C1;前侧围2C;踏板3C;第一连接杆3C1;第二连接杆3C2;
转向系统40;
后减震机构50; 后主悬架1E;横梁1E1;纵梁1E2;第三连接端1E21;第四连接端1E22;第二减震器2E;挂孔2E1;挂耳组件3E;加强管4E;后桥1G;
后车座60;后车座本体1F;悬空架1F1;校正板1F11;存储箱2F;箱本体2F1;箱盖2F2;伸缩机构3F;固定板3F1;下滑道3F2;第一延伸部3F21;上滑道3F3;第二延伸部3F3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9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电动车,如图1所示,所述电动车100包括底盘10、前减震机构20、转向系统40、后减震机构50和后车座60,所述转向系统40连接在所述底盘10上,所述前减震机构20和后减震机构50分别设于所述底盘10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后车座60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50的上端,所述电动车100还包括前置车座30,所述前置车座30设于所述前减震机构20的上端,所述电动车100的电源安装在所述底盘10上,所述的底盘10的前后端分别设有前座椅和后车座60,如图2所示,所述底盘10包括:轮廓部1A、辅撑部2A和连接段部3A。
轮廓部1A,所述轮廓部1A为两个,对称设于左右两侧,共同限定出所述底盘10的轮廓,且其前端支撑所述前座椅,其后端支撑所述后车座60,具体地,在两个轮廓部1A之间还设有第一横杆1AH2、第二横杆1AH3和前连段1AH1,所述前连段1AH1连接两个轮廓部1A的前端,所述第一横杆1AH2和所述第二横杆1AH3连接两个轮廓部1A的后端,这样可以增强底盘10轮廓的整体性。
辅撑部2A,所述辅撑部2A与所述轮廓部1A相连,为了提高轮廓部1A的强度,在轮廓部1A上设置辅撑部2A,也就是说,在两侧轮廓部1A上均设有辅撑部2A,更加具体地,辅撑部2A和轮廓部1A共同支撑后车座60。以及
连接段部3A,所述连接段部3A连接所述辅撑部2A与所述轮廓部1A,与所述轮廓部1A、所述辅撑部2A共同形成深槽I,所述电源适于安装在所述深槽I内,也就是说,连接段部3A可以加强辅撑部2A与轮廓部1A之间的连接强度,将电源安装在深槽I内可以减小电源所占用的空间,提升电动车100整体的紧凑性。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轮廓部1A、辅撑部2A和连接段部3A之间的相互连接所构成底盘10结构更加紧凑、重量轻、结构强度高、还可以提高电动车100的操控性能。
前减震机构20,如图3、图4所示,所述前减震机构20设于底盘10前端,所述底盘10的前端设有车轮,所述车轮通过上悬架5B和下悬架6B与所述前减震机构20相连,具体地,上悬架5B和下悬架6B与转向节7B相连,且所述转向节7B通过法兰8B与所述车轮相连,所述前减震机构20的上端设有前座椅,所述前减震机构20包括:主臂1B、垂臂2B和第一减震器3B。
主臂1B,所述主臂1B与所述底盘10水平连接,也就是说,主臂1B对前减震机构20起到支撑的作用。
垂臂2B,所述垂臂2B与所述主臂1B垂直连接,设置垂臂2B可以对前车座进行支撑,同时还可以用于连接第一减震器3B,通过主臂1B与垂臂2B的连接构成减震机构的框架,结构简单可靠。
第一减震器3B,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一端与所述下悬架6B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垂臂2B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为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垂臂2B的两侧,通过设置第一减震器3B可以有效过滤路面对电动车产生的振动,而且由于第一减震器3B与下悬架6B连接,可以有效过滤下悬架6B的振动;通过铰接连接这种柔性连接方式可以减小减震机构连接件彼此之间的振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主臂1B与垂臂2B的连接构成减震机构的框架,可以有效地简化前减震机构20的整体结构;通过第一减震器3B与下悬架6B连接,可以有效过滤下悬架6B的振动;通过铰接连接这种柔性连接方式可以减小减震机构连接件彼此之间的振动,而且这种前减震机构20减震效果好,结构强度高。
前置车座30,如图5所示,包括:前置车座本体1C、前侧围2C和踏板3C。
前置车座本体1C,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与所述底盘10的前端相连,也就是说,前置车座本体1C设于电动车的前端,底盘10对前置车座本体1C起到支撑的作用,具体地,在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下端还设于前减震机构,所述前减震机构在行驶过程中对前置车座本体1C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
前侧围2C,所述前侧围2C的一端可枢转地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一侧相连,所述前侧围2C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另一侧卡扣连接,也就是说,在前置车座本体1C的前端设置前侧围2C可以对乘坐者起到保护作用,尤其是在电动车的急停过程中可以避免由于惯性造成乘坐者跌落,而且前侧围2C与前置车座本体1C之间的这种连接结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以及
踏板3C,所述踏板3C设于所述底盘10的前端,且可折叠地与所述底盘10前端相连接,换言之,踏板3C可以用于对乘坐者起到支撑的作用,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而踏板3C为可折叠结构,可以在前置车座30没有乘坐者时将其折叠起来,减小前置车座30的占用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车座30设置在底盘10的前端,可以使得骑乘者在骑乘的时候可以照看乘坐在前置车座30上的乘坐者;通过在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上设置前侧围2C可以对乘坐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而将踏板3C设计成可伸缩地结构可以减小前置车座30的占用空间;而且前置车座30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后减震机构50,如图6所示,所述电动车包括底盘和设于所述底盘前端的后减震机构50,所述底盘的后端设有后驱总成,所述后驱总成包括后桥1G,所述底盘包括对称设置的轮廓部1A,后车座60设于所述轮廓部1A上,所述轮廓部1A上设有第一连接端1AD1和第二连接端1AD2,所述后减震机构50包括:后主悬架1E和第二减震器2E。
后主悬架1E,所述后主悬架1E包括横梁1E1和对称连接在所述横梁1E1两侧的纵梁1E2,所述纵梁1E2与所述后桥1G相连接,所述纵梁1E2上设有第三连接端1E21和第四连接端1E22,所述第三连接端1E21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AD1铰接连接,具体地,所述后主悬架1E对后第二减震器2E起到支撑的作用,而所述纵梁1E2与所述后桥1G相连接,可以实现后主悬架1E的支撑作用,将第三连接端1E21与所述第一连接端1AD1铰接连接可以使后主悬架1E与底盘之间的柔性连接,这样可以使后主悬架1E具有减小振动的作用。
第二减震器2E,所述第二减震器2E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纵梁1E2上,所述第二减震器2E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AD2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2E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1E22铰接连接,通过在底盘的轮廓部1A上设置第二连接端1AD2,在纵梁1E2上设置第四连接端1E22,可以使第二减震器2E有效过滤底盘的振动。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后主悬架1E与底盘之间的交接连接,可以减小后减震机构50的振动;通过将第二减震器2E分别与底盘的轮廓部1A上的第二连接端1AD2和纵梁1E2上的第四连接端1E22相连,可以使第二减震器2E有效过滤底盘的振动,提高骑乘者的舒适度,而且该减震机构的结构简单,结构强度高,承载能力强。
后车座60,如图7~图9所示,所述后车座60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50的上端,所述底盘10包括轮廓部1A和连接在所述轮廓部1A上的辅撑部2A,所述后车座60包括:后车座本体1F和存储箱2F。
后车座本体1F,所述后车座本体1F的下端设有悬空架1F1,所述后车座本体1F用于骑乘者的骑乘操控。
存储箱2F,所述存储箱2F通过伸缩机构3F可抽拉地设于所述悬空架1F1中,具体地,在后车座本体1F的下端设置存储箱2F可以方便存储物件,而且不会占用多余空间,将存储箱2F设计成可抽拉式结构,可以便于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伸缩机构3F为可以实现存储箱2F在后车座本体1F下端抽拉,这种抽拉式的结构,方便骑乘者的操作,而且不会占用多余空间,方便操作,美观大方,该后车座60可以增加电动车100的存储空间,结构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车座设置在电动车的前端,可以使得骑乘者在骑乘的时候可以照看乘坐在前置车座上的乘坐者;通过在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上设置前侧围2C可以对乘坐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而且该电动车100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轮廓部1A包括第一段1A1、第二段1A2、第三段1A3和第四段1A4,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二段1A2、所述第三段1A3和所述第四段1A4顺次相连,且所述第一段1A1和所述第三段1A3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段1A1高于所述第三段1A3,也就是说,将轮廓部1A设计成船状结构,可以提升底盘10的结构强度,而且轮廓部1A的承载能力强。优选地,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二段1A2、所述第三段1A3和所述第四段1A4为一体成型件,这样可以提高轮廓部1A的结构强度,而且可以避免装配的麻烦。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段1A2与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三段1A3之间夹角为120度,通过将所述第二段1A2与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三段1A3之间的夹角设计成120度,可以使轮廓部1A的承受能力达到最佳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二段1A2、所述第三段1A3和所述第四段1A4的连接处设有过渡段,通过设置过渡段,可以有效减小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二段1A2、所述第三段1A3和所述第四段1A4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现象,提高轮廓部1A的疲劳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辅撑部2A包括倾斜部2A1和与所述倾斜部2A1一体成型的水平部2A2,且所述倾斜部2A1与所述第四段1A4平行设置,所述水平部2A2适于支撑所述后车座60,将所述倾斜部2A1与所述第四段1A4平行设置可以提高轮廓部1A后端部的承载能力,而水平部2A2用以支撑后车座60可以方便后车座60与底盘10之间的连接,而且增大了底盘10的承载面积。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深槽I的下端设有连板4A,所述连板4A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侧轮廓部1A,通过在深槽I下端设置连板4A,可以便于承载所述电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板4A包括连板本体和一体形成在所述连板本体两侧的延伸板,所述延伸板与所述轮廓部1A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板4A为凹形结构,这样可以使电源的安装位置低于底盘10的高度,可以提高深槽I的整体体积,使得电源在深槽I部的上端所占用的空间减小,外观更加精致。
优选地,所述连板4A为多个,且沿着所述轮廓部1A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通过设置多个连板4A,可以增强深槽I的承载能力,而且能够进一步加强底盘10的整体强度。
优选地,所述轮廓部1A、所述辅撑部2A和所述连接端部均为钢管件,底盘10通过钢管件制造方便,加工工序简单,制造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与所述下悬架6B之间、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另一端与所述垂臂2B之间均通过挂耳组件4B连接,具体地,所述挂耳组件4B包括连接部、对称设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耳板部和连接所述耳板部的挂销,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两端设有挂孔3B1,所述挂孔3B1适于与所述挂销配合,通过挂耳组件4B实现铰接连接的方式,可以使第一减震器3B与下悬架6B、垂臂2B之间连接的更加地可靠,而且该挂耳组件4B的过滤振动的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挂耳组件4B与所述下悬架6B之间设有基板,具体的,将基板固定在下悬架6B上,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的方式将所述基板固定在下悬架6B上方,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通过设置基板可以方便耳板组件与下悬架6B之间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主臂1B与所述底盘10的连接处还对称设有侧臂,所述侧臂一端与所述主臂1B固定连接,所述侧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10固定连接,由于主臂1B支撑整个前悬架,通过在主臂1B两侧设置侧臂可以增强主臂1B与底盘1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电动车的整体连接强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垂臂2B上还设有连接臂2B1,所述连接臂2B1与所述主臂1B平行设置,所述上悬架5B与所述连接臂2B1铰接连接,具体地,垂臂2B可以分为两段,即位于连接臂2B1上端的上垂臂和位于连接臂2B1下端的下垂臂,上垂臂、连接臂2B1和下垂臂之间彼此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通过设置连接臂2B1可以方便上悬架5B与垂臂2B之间的连接的同时,而不妨碍第一减震器3B与垂臂2B之间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臂1B与所述前座椅之间还设有缓冲垫,通过在主臂1B与前座椅之间设置缓冲垫可以有效对前座椅起到缓冲作用,从而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优选地,所述缓冲垫为橡胶件,橡胶为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而且橡胶的抗氧化能力强,使用寿命长。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垫的面积大于所述主臂1B的横截面积,通过将缓冲垫的面积设计大于主臂1B的横截面积可以增大对前座椅的支撑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一侧设有连接管1C1,所述前侧围2C的一侧适于与所述连接管1C1相配合,具体地,在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一侧焊接有连接管1C1,且在所述连接管1C1内部套设有轴承,所述前侧围2C的一侧可以通过轴承安装在连接管1C1内,这样可以降低前侧围2C与连接管1C1之间的摩擦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另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适于与所述前侧围2C的外径配合,且位于卡槽口处的两侧一体形成有凸缘,也就是说,在前侧围2C与卡槽配合的过程中,前侧围2C先与设有凸缘的卡槽口出处过盈配合,然后被凸缘限制在卡槽口内。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前侧围2C与前置车座本体1C之间还可以通过紧固件实现连接,例如,螺栓。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踏板3C的后端与所述底盘10前端之间铰接连接,所述底盘10前端的两侧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踏板3C后端相连接,使得所述踏板3C后端可以绕着铰接处旋转,也就是说,踏板3C可以绕着铰接处在水平位置和与该水平位置呈90度的垂直位置之间运动,当踏板3C处于垂直位置时,此时无乘坐者可以减小前置车座30占用空间;当踏板3C处于水平位置时,可以对乘坐者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3C1,所述第一连接杆3C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踏板3C的一侧铰接连接;第二连接杆3C2,所述第二连接杆3C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底盘10前端铰接连接,通过铰接连接可以实现第一连接杆3C1与第二连接杆3C2之间相互折叠运动,从而实现踏板3C的折叠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二端的铰接处还设有紧固螺栓,具体地,在不需要将踏板3C折叠时,在第三端和第二端的铰接处设置的紧固螺栓可以不拧紧;在需要将踏板3C折叠时,即踏板3C需要置于垂直位置时,可以在踏板3C折叠后,旋拧螺栓紧固,此时可以将踏板3C的位置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侧围2C上还设有支撑板,在前侧围2C上设置支撑板,可以用于乘坐者在乘坐时对乘坐者的手臂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乘坐者的舒适度。具体地,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侧围2C之间通过紧固件连接,例如,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前侧围2C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前侧围2C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多个第一定位孔与所述多个第二定位孔一一对应,所述螺钉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这种螺钉连接方便可靠。
优选地,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所述前侧围2C和所述踏板3C均为钢管件,前置车座30通过钢管件制造方便,加工工序简单,制造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减震器2E与所述纵梁1E2之间、所述第二减震器2E与所述底盘之间均通过挂耳组件3E连接,具体地,所述挂耳组件3E包括连接部、对称设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耳板部和连接所述耳板部的挂销,所述第二减震器2E的两端设有挂孔2E1,所述挂孔2E1适于与所述挂销配合,通过挂耳组件3E实现铰接连接的方式,可以使第二减震器2E与后主悬架1E、轮廓部1A之间连接的更加地可靠,而且该挂耳组件3E的过滤振动的效果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孔2E1与所述挂销之间还设有轴承,具体地,轴承设置在挂孔2E1内,所述挂销穿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挂孔2E1连接,这样可以实现第二减震器2E与挂耳组件3E之间的柔性连接,减小第二减震器2E与挂耳组件3E连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梁1E2靠近所述第三连接端1E21处设有加强管4E,具体地,加强管4E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纵梁1E2的内侧相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后主悬架1E的结构强度,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减震器2E包括下缸体、可伸缩设于所述下缸体内的活塞杆和连接所述下缸体和所述活塞杆的螺旋弹簧。具体地,下缸体内设有液压油,在车架在向下变形压缩第二减震器2E的活塞杆时,活塞杆向下运动,液压油对活塞杆起到初步缓冲的作用,在活塞杆向下运动的同时还会压缩螺旋弹簧,从而螺旋弹簧对活塞杆起到进一步缓冲作用,通过设置第二减震器2E可以有效的缓冲电动车100在行进过程中经过坑洼和减速带时所带来的冲击力。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上设有第一挡板,所述下缸体上可上下活动地设有第二挡板,所述螺旋弹簧设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具体地,所述下缸体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下缸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内螺纹,通过将第二挡板设计成可活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螺旋弹簧的弹性进行松紧调节,使第二减震器2E的减震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1E2与所述后桥1G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件可以为U型螺栓,U型螺栓卡在后桥1G上并穿过纵梁1E2,螺母旋拧在U型螺栓上,这样可以实现后桥1G与纵梁1E2之间的紧固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梁1E2与所述后桥1G之间还设有减震垫,设置减震垫可以有效减小后桥1G与纵梁1E2在连接过程中由于路过颠簸路段对纵梁1E2的振动。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纵梁1E2与后桥1G之间也可以通过铰链进行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所述伸缩机构3F包括:固定板3F1,所述固定板3F1连接在所述辅撑部2A上;下滑道3F2,所述下滑道3F2固定在所述固定板3F1上;以及上滑道3F3,所述上滑道3F3内部限定出滑槽,所述滑槽卡扣在所述下滑道3F2的外侧,使所述上滑道3F3在所述下滑道3F2上沿前后方向滑动,且所述上滑道3F3与所述存储箱2F相连,通过该伸缩机构3F可以方便存储箱2F的拉伸与收缩,而且这种结构可靠性高,安装和拆卸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沿所述下滑道3F2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延伸部3F21,且所述第一延伸部3F21向靠近所述上滑道3F3的内壁延伸,沿所述上滑道3F3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延伸部3F31,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F31向靠近所述下滑道3F2的外壁延伸,也就是说,下滑道3F2两侧上设有向外部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F21,上滑道3F3两侧上设有向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F31,通过这种结构可以使上滑道3F3和下滑道3F2彼此卡扣在一起更加牢固,不会发生脱离。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滑道3F3与所述存储箱2F之间通过紧固件相连,具体地,所述上滑道3F3上设有多个螺柱,所述存储箱2F上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多个固定孔与所述多个螺柱一一对应,螺母旋拧在所述螺柱上,通过紧固件连接使上滑道3F3与存储箱2F之间连接的更加可靠,而且方便拆装。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悬空架1F1的两侧还设有校正板1F11,所述校正板1F11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存储箱2F左右方向宽度1~3mm;具体地,在悬空架1F1的上端焊接有耳板,所述校正板1F11与耳板相连,设置校正板1F11可以使存储箱2F在悬空架1F1内能够平顺地抽拉,使存储箱2F的运动轨道在一条直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存储箱2F包括箱本体2F1和可枢转连接在所述箱本体2F1上的箱盖2F2,具体地,所述箱本体2F1的上端和后端分别设有上敞开口和后敞开口,所述箱盖2F2与所述后敞开口的上端可枢转地连接,以封盖所述后敞开口,也就是说,由于箱本体2F1设置在后车座60的下端,故而箱本体2F1设置上敞开口,这样可以节省材料,而在后敞开口上设置箱盖2F2可以有效地将箱本体2F1的后敞开口封盖,而且这种操作更加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敞开口上还设有后挡板,所述后档板封盖所述后敞开口的下端而不封盖所述后敞开口的上端,也就是说,在后敞开口固定后挡板,而后挡板设置在后敞开口的下端,不完全封盖后敞开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行驶过程中存储箱2F内部的物品的掉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上端”、“下”、“下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示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者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者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者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100)包括底盘(10)、前减震机构(20)、转向系统(40)、后减震机构(50)和后车座(60),所述转向系统(40)连接在所述底盘(10)上,所述前减震机构(20)和后减震机构(50)分别设于所述底盘(10)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后车座(60)设于所述后减震机构(50)的上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100)还包括前置车座(30),所述前置车座(30)设于所述前减震机构(20)的上端,所述底盘(10)包括:
轮廓部(1A),所述轮廓部(1A)为两个,对称设于左右两侧,共同限定出所述底盘(10)的轮廓,且其前端支撑前座椅,其后端支撑所述后车座(60);在两个轮廓部(1A)之间还设有第一横杆(1AH2)、第二横杆(1AH3)和前连段(1AH1),所述前连段(1AH1)连接两个轮廓部(1A)的前端,所述第一横杆(1AH2)和所述第二横杆(1AH3)连接两个轮廓部(1A)的后端;
辅撑部(2A),所述辅撑部(2A)与所述轮廓部(1A)相连;以及
连接段部(3A),所述连接段部(3A)连接所述辅撑部(2A)与所述轮廓部(1A),与所述轮廓部(1A)、所述辅撑部(2A)共同形成深槽(I),电源适于安装在所述深槽(I)内;
所述前减震机构(20)包括:
主臂(1B),所述主臂(1B)与所述底盘(10)水平连接;
垂臂(2B),所述垂臂(2B)与所述主臂(1B)垂直连接;
第一减震器(3B),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一端与下悬架(6B)铰接连接,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另一端适于与所述垂臂(2B)铰接连接,且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为两个,对称设于所述垂臂(2B)的两侧;
所述前置车座(30)包括:
前置车座本体(1C),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与所述底盘(10)的前端相连;
前侧围(2C),所述前侧围(2C)的一端可枢转地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一侧相连,所述前侧围(2C)的另一侧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另一侧卡扣连接;以及
踏板(3C),所述踏板(3C)设于所述底盘(10)的前端,且可折叠地与所述底盘(10)前端相连接;
所述后减震机构(50)包括:
后主悬架(1E),所述后主悬架(1E)包括横梁(1E1)和对称连接在所述横梁(1E1)两侧的纵梁(1E2),所述纵梁(1E2)与后桥(1G)相连接,所述轮廓部(1A)上设有第一连接端(1AD1)和第二连接端(1AD2),所述纵梁(1E2)上设有第三连接端(1E21)和第四连接端(1E22),所述第三连接端(1E21)与第一连接端(1AD1)铰接连接;
第二减震器(2E),所述第二减震器(2E)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纵梁(1E2)上,所述第二减震器(2E)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1AD2)铰接连接,所述第二减震器(2E)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端(1E22)铰接连接;
所述后车座(60)包括:
后车座本体(1F),所述后车座本体(1F)的下端设有悬空架(1F1);以及
存储箱(2F),所述存储箱(2F)通过伸缩机构(3F)可抽拉地设于所述悬空架(1F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轮廓部(1A)包括第一段(1A1)、第二段(1A2)、第三段(1A3)和第四段(1A4),所述第一段(1A1)、所述第二段(1A2)、所述第三段(1A3)和所述第四段(1A4)顺次相连,且所述第一段(1A1)和所述第三段(1A3)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段(1A1)高于所述第三段(1A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器(3B)与所述下悬架(6B)之间、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另一端与所述垂臂(2B)之间均通过挂耳组件(4B)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组件(4B)包括连接部、对称设于所述连接部两侧的耳板部和连接所述耳板部的挂销,所述第一减震器(3B)的两端设有挂孔(3B1),所述挂孔(3B1)适于与所述挂销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一侧设有连接管(1C1),所述前侧围(2C)的一侧适于与所述连接管(1C1)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车座本体(1C)的另一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内壁适于与所述前侧围(2C)的外径配合,且位于卡槽口处的两侧一体形成有凸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3C)的后端与所述底盘(10)前端之间铰接连接,所述底盘(10)前端的两侧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踏板(3C)后端相连接,使得所述踏板(3C)后端可以绕着铰接处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杆(3C1),所述第一连接杆(3C1)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踏板(3C)的一侧铰接连接;
第二连接杆(3C2),所述第二连接杆(3C2)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二端铰接连接,所述第四端与所述底盘(10)前端铰接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机构(3F)包括:
固定板(3F1),所述固定板(3F1)连接在所述辅撑部(2A)上;
下滑道(3F2),所述下滑道(3F2)固定在所述固定板(3F1)上;以及
上滑道(3F3),所述上滑道(3F3)内部限定出滑槽,所述滑槽卡扣在所述下滑道(3F2)的外侧,使所述上滑道(3F3)在所述下滑道(3F2)上沿前后方向滑动,且所述上滑道(3F3)与所述存储箱(2F)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下滑道(3F2)长度方向设有第一延伸部(3F21),且所述第一延伸部(3F21)向靠近所述上滑道(3F3)的内壁延伸,沿所述上滑道(3F3)长度方向设有第二延伸部(3F31),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F31)向靠近所述下滑道(3F2)的外壁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97726.XA CN108327829B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电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97726.XA CN108327829B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电动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27829A CN108327829A (zh) | 2018-07-27 |
CN108327829B true CN108327829B (zh) | 2023-05-05 |
Family
ID=62927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97726.XA Active CN108327829B (zh) | 2018-01-31 | 2018-01-31 | 一种电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278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47175A (zh) * | 2020-06-05 | 2020-08-18 | 杨松 | 一种倾斜四轮自行车 |
CN112298433B (zh) * | 2020-11-02 | 2022-09-23 | 贵州大学 | 一种三轮车后桥减震悬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301383Y (zh) * | 1997-09-08 | 1998-12-23 | 徐威 | 老幼前置低座位三轮车 |
CN2811130Y (zh) * | 2005-08-24 | 2006-08-30 | 黄琪琦 | 车把上安装儿童座椅的自行车 |
JP2009269586A (ja) * | 2008-05-01 | 2009-11-19 | ▲高▼津 和夫 | 転倒防止付き、補助輪のある3人乘りの自転車。 |
CN101850814A (zh) * | 2009-04-02 | 2010-10-06 | 张向阳 | 一种低座椅坐式三轮车及其主车架 |
CN101698421A (zh) * | 2009-11-11 | 2010-04-28 | 徐李华 | 前置式载人自行车 |
CN202107054U (zh) * | 2011-06-10 | 2012-01-11 | 于延和 | 电动四轮车 |
CN203111390U (zh) * | 2013-01-28 | 2013-08-07 | 唐艳 | 一种多功能休闲车 |
CN204223048U (zh) * | 2014-09-10 | 2015-03-25 |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 电动三轮车座椅摇摆减震结构 |
CN208036514U (zh) * | 2018-01-31 | 2018-11-02 |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 电动车 |
-
2018
- 2018-01-31 CN CN201810097726.XA patent/CN10832782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27829A (zh) | 2018-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706871C (en) | Shackle assembly | |
US4248455A (en) | Heavy-duty suspension system | |
EP1874566A2 (en) | Wishbone-shaped linkage component and suspension system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 |
US5924734A (en) | Fuel cylinder mounting structure in motorcar | |
JPH09300988A (ja) | 自動車の燃料ボンベ取付構造 | |
US4500112A (en) | Wide base air spring suspension system | |
CN108327829B (zh) | 一种电动车 | |
US6676160B2 (en) | Rear frame rail that incorporates leaf spring clearance zone | |
CN206202314U (zh) | 转向架总成和跨座式单轨车辆 | |
CN107848356B (zh) | 用于车辆的后车桥的气动式车桥悬架 | |
US20230166573A1 (en) | Vehicle suspension spring device and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
CN208036514U (zh) | 电动车 | |
JP7321126B2 (ja) | 作業車 | |
CN108454768B (zh) | 一种电动自行车 | |
US7625000B2 (en) | Variable ratio floating suspension system | |
CN207089455U (zh) | 悬置安装组件以及具有它的车辆 | |
CN213705657U (zh) | 一种电动车电池固定减震结构 | |
CN212979859U (zh) | 全地形车 | |
CN211000803U (zh) | 一种汽车底架及其独立悬架结构 | |
CN110281722B (zh) | 一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 |
CN110281721B (zh) | 一种独立悬架系统以及车辆 | |
KR20120081413A (ko) | 그린카의 프런트 서스펜션 구조 | |
JP2649167B2 (ja) |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 | |
CN201395025Y (zh) | 组合式空气悬挂 | |
JP3104581B2 (ja) | リヤサスペンショ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221000 East of Tunshidagou and West of Tunqing Road in Xuzhou Industrial Park,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 6 Zhongjing 7th Road) Patentee after: Jiangsu Jinpe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0 North Xuzhou Avenue, Xuzhou Industrial Park,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JINPENG VEHICLE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