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05110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05110U
CN218605110U CN202221004766.3U CN202221004766U CN218605110U CN 218605110 U CN218605110 U CN 218605110U CN 202221004766 U CN202221004766 U CN 202221004766U CN 218605110 U CN218605110 U CN 218605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frame
aerosol
mounting groove
generating device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0476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nz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0476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05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05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051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溶胶生成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其包括: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以生成气溶胶;第一支撑架,设置在加热组件上;第一固定座,设置在第一支撑架上;第二支撑架,设置在加热组件远离第一支撑架的一侧;以及第二固定座,设置在第二支撑架上;其中,第一固定座与第一支撑架之间、以及第二固定座与第二支撑架之间均形成隔热间隙,以减少热量的传递。通过该气溶胶生成装置所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延缓向外传递的效率,也就减少了热量的散失,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加热组件加热的效率。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生成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是指以固体或液体为分散质,气体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其具有胶体性质,如对光线的散射、电泳等。而气溶胶的生成往往都需要利用加热等手段来实现。
现有技术中,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壳体、加热组件以及电源。壳体和加热组件内具有贯通开设的通道,供气体流通,电源与加热组件电连接。在需要进行加热时,就利用电源为加热组件供电,使得加热组件产生热量,就可以对气溶胶生成基材进行加热。
但是,加热组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才能生成气溶胶,由于加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其固定结构快速的传导、扩散到加热组件的外部,导致加热组件的热量流失过快,需要不断的加热补充热量才能维持气溶胶生成,因而比较消耗功,影响加热组件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解决了气溶胶生成过程中加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组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以生成气溶胶;第一支撑架,设置在上述加热组件上;第一固定座,与上述第一支撑架连接以固定上述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设置在上述加热组件远离上述第一支撑架的一端;以及第二固定座,与上述第二支撑架连接以固定上述第二支撑架;其中,上述第一固定座与上述第一支撑架之间、以及上述第二固定座和上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均形成隔热间隙,以减少热量的传递,减缓加热组件热流失的速度。
可选地,上述第一固定座包括:第一固定部,上述第一固定部上具有供上述第一支撑架部分伸入的第一安装槽;以及多个肋板,沿上述第一安装槽的周向环设,上述肋板的侧面与上述第一支撑架的侧面抵接;其中,上述第一安装槽的槽侧壁与上述第一支撑架之间形成上述隔热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隔热间隙的形成,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一支撑架与第一固定部的接触面积,而第一支撑架是直接与加热组件连接,这样就可以降低热量通过第一支撑架向第一固定部传递的速度,减缓加热组件热量流失的速度。
可选地,上述第一固定座还包括:第一通孔,设置在上述第一固定部的顶壁上,上述第一通孔与上述第一安装槽连通,以供烟雾输出装置与上述第一支撑架连通,上述第一通孔与上述烟雾输出装置之间存在第一间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间隔可以减少烟雾输出装置与第一固定块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热量通过第一支撑架传递到减缓烟雾输出装置的速度,进而减缓加热组件热流失的速度。
可选地,上述第一支撑架包括:第一下连接部,与上述加热组件固定连接;以及第一上连接部,与上述第一下连接部连接并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上述第一上连接部的外侧面与所述肋板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上连接部与肋板的抵接,既可以将第一上连接部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以将第一支撑架固定在第一安装槽内,还可以顺利隔离第一安装槽的槽侧壁和第一上连接部的外侧壁,以顺利形成隔热间隙。
可选地,上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底壁与上述第一上连接部的顶壁部分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减少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支撑架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
可选地,上述第一支撑架还包括:第二安装槽,设置在上述第一上连接部上;以及第一连接件,设置在上述第二安装槽内,烟雾输出装置抵接于上述第一上连接部,上述第一连接件为硅胶材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烟雾输出装置的抵接,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烟雾输出装置与第一支撑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减少热量通过第一支撑架向烟雾输出装置传递的效率,以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而硅胶材质制成的第一连接件,还能够在烟雾输出装置和第一连接部之间形成密封连接,从而有效避免气溶胶泄漏。
可选地,上述第二固定座包括:第二固定部,上述第二固定部内具有用于固定上述第二支撑架的第三安装槽;以及多个凸肋,多个上述凸肋沿上述第三安装槽的周向环设,上述凸肋与上述第二支撑架抵接;其中,上述第三安装槽的槽侧壁与上述第二支撑架之间形成上述隔热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肋抵接在第二支撑架上,以顺利形成隔热间隙,而隔热间隙可以有效的减少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通过第二支撑架向第二固定部传递的效率,以进一步减少热量的散失。
可选地,上述第二支撑架包括:第二上连接部,与上述加热组件连接;以及第二下连接部,伸入上述第三安装槽内,上述第二下连接部的外侧面与上述凸肋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肋与第二下连接部的外侧面抵接,既可以顺利将第二支撑架固定在第二安装槽内,还可以顺利形成隔热间隙,以减少热量的散失。
可选地,上述第二固定座还包括:抵挡部,设置在上述第二固定部上;上述第二支撑架还包括:抵接部,设置在上述第二下连接部上,上述抵接部与上述抵挡部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抵挡部与抵接部的抵接,可以有效限制第二连接部的移动范围,从而确保第二连接部的稳定性。
可选地,上述抵挡部的内壁与上述第二下连接部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间隔则可以减少抵挡部与第二下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以减少热量通过第二下连接部向抵挡部的传递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第一固定座与上述第一支撑架之间形成隔热间隙,减少第一固定座与上述第一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缓第一固定座的热量传递到第一支撑架的速度,从而减缓加热组件的热流失;上述第二固定座和上述第二支撑架之间之间形成隔热间隙,减少上述第二固定座和上述第二支撑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缓第二固定座的热量传递到第二支撑架的速度,从而减缓加热组件的热流失。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的A部放大图。
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的B部放大图。
图中:
100、加热组件;200、第一支撑架;210、第一下连接部;220、第一上连接部;230、第一连接件;240、第二安装槽;300、第一固定座;310、第一固定部;320、肋板;330、第一安装槽;340、第一通孔;341、第一间隔;400、第二支撑架;410、第二上连接部;420、第二下连接部;430、抵接部;500、第二固定座;510、第二固定部;520、凸肋;530、第三安装槽;540、抵挡部;541、第二间隔;600、隔热间隙;700、壳体;710、安装腔;800、烟雾输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气溶胶生成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剖面图。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100、第一支撑架200、第一固定座300、第二支撑架400、第二固定座500以及壳体700。加热组件100、第一支撑架200、第一固定座300、第二支撑架400以及第二固定座500均设置在壳体700内。其中,加热组件100位于第一支撑架200与第二支撑架400之间,且第一支撑架200与加热组件100的上部固定连接,而第二支撑架400与加热组件100的下部固定连接,其固定方式可以插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
而第一固定座300和第二固定座500均固定在壳体700的内侧壁上,固定方式可以为卡接或者粘接,且第一固定座300与第一支撑架200远离加热组件100的一侧连接,以固定第一支撑架200。第二固定座500与第二支撑架400远离加热组件100的一侧固定连接,以固定第二支撑架400。其中,第一固定座300与第一支撑架200、以及第二固定座500与第二支撑架400之间均形成隔热间隙600,以减少热量的传递。
具体的,壳体700内具有安装腔710,壳体700上还分别设有与安装腔710连通的出烟口和伸入口,且加热组件100与伸入口连通。安装腔710内还可以设置烟雾输出装置800,烟雾输出装置800的一端与加热组件100连通,烟雾输出装置800的另一端与出烟口连通。
而加热组件100的整体可以呈长条形,且其内部具有供气体流通的通道和用于放置气溶胶生成基材的腔体,例如烟卷等。第一支撑架200的底端和第二支撑架400的顶端均可设置连接孔,供加热组件10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伸入,以通过插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将第一支撑架200、加热组件100以及第二支撑架400固定连接在一起,而具体的配合结构和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加热组件100的具体外形来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第一固定座300的底壁和第二固定座500的顶壁均可以开设安装槽,以供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部分地插入,同时安装槽的内径大于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的外径,以便于形成上述隔热间隙600。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固定座300和第二固定座500作为固定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的结构,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的形状进行设计,例如隔热间隙600的构成也可以是在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上开设安装槽,而第一固定座300和第二固定座500部分地插入其中来实现。
该气溶胶生成装置使用时,可以先将气溶胶生成基材放入加热组件100内,利用加热组件100产生的热量来生成相应的气体,气体能够在通道内流动。而加热组件100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会逐渐传递至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上,隔热间隙600则分隔开第一支撑架200与第一固定座300和第二支撑架400与第二固定座500,减少了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第一支撑架200和第二支撑架400分别向第一固定座300和第二固定座500传递热量的效率就会减弱,因而加热组件100的热量就可以更加有效的用于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加热,以此就可以有效提高加热组件100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组件100包括:加热管、加热体、电源以及电路板等。加热管整体呈圆柱形,其上端与第一支撑架200连接,其下端与第二支撑架400连接。加热管内部中空,以形成气溶胶生成基材放置的腔体,其材质可以采用铝合金或者导热陶瓷。加热体则可以是印刷在加热管的外侧壁的电路,加热体与电路板、电源均电连接。本实施例电源采用可反复充放电的电池来实现,其具体的加热功率和调控方式只要满足对气溶胶生成基材的加热要求即可,本实用新型均不作具体限定。
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的A部放大图。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座300包括:第一固定部310和多个肋板320。第一固定部310的底壁上具有第一安装槽330,第一安装槽330供第一支撑架200的顶壁伸入。多个肋板320均设置在第一安装槽330的槽侧壁上,且沿第一安装槽330的周向间隔分布,肋板320的侧面与第一支撑架200的侧面抵接,第一安装槽330的槽侧壁与第一支撑架200之间形成上述的隔热间隙600。
具体的,第一固定座300的截面可以呈圆形,其整体呈圆台状,第一安装槽330的截面也可以为圆形。肋板320则可以设置三个到六个,在肋板320靠近第一支撑架200的一侧还可以形成外凸的弧面,利用弧面与第一支撑架200的外表面形成线接触,以进一步减少接触面积。肋板320的长度可以小于第一安装槽330的深度,其具体的长度关系可以根据实际的尺寸来设计,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通过肋板320的设置,在利用第一固定部310固定第一支撑架200时,多个肋板320可以从不同方向抵接第一支撑架200,这样就可以将第一支撑架200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30内,同时形成上述隔热间隙600。而隔热间隙600和肋板320上的弧面,则有效减少了第一支撑架200与第一固定座300的接触面积,有效减少热量从第一支撑架200向第一固定部310传递的效率。同时弧面的设置还可以增大第一安装槽330开口处可供第一支撑架200插入的横截面积,方便第一支撑架200的插入。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330的槽底壁与第一支撑架200部分重合。具体的,在第一安装槽330的槽底壁上可以开设一个避让孔,避让孔可以贯通设置。第一支撑架200的顶壁部分地遮挡上述避让孔的孔口,以实现第一支撑架200与第一安装槽330的槽底壁的部分重合。应当理解的是,避让孔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也可以呈方形,也可以呈其他形状。以此使得第一支撑架200的部分与第一安装槽330的槽底壁错位,可以在保证第一支撑架200的安装稳定性的同时,减少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热量通过第一支撑架200散失的可能性。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200包括第一下连接部210和第一上连接部220。第一下连接部210与加热组件100固定连接。第一上连接部220与第一下连接部210可以一体制成,第一上连接部220远离加热组件100的一侧伸入第一安装槽330内,第一上连接部220的外侧面与上述肋板320的弧面抵接。
具体的,第一下连接部210的底壁上开设相应的连接孔,以供加热组件100的上部伸入,加热组件100的上部也可以设置相应的与连接孔卡接、插接或者螺纹连接的结构,比如螺纹旋盖等。而第一支撑架200内贯穿开设有与加热组件100的通道连通的通孔。第一上连接部220的截面可以呈圆形,以通过其外表面与肋板320的弧面形成线接触,以此既可以将第一支撑架200固定在第一安装槽330内,还可以进一步减少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以降低热量的散失的效率。
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200还包括硅胶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件230和第二安装槽240。第二安装槽240开设在第一上连接部220的顶壁上,第一连接件230设置在第二安装槽240内,设置方式可以为过盈配合。第一连接件230用于连接烟雾输出装置800和第一上连接部220。
具体的,在第一固定座300上开设一个与第一安装槽330连通的第一通孔340,以供烟雾输出装置800的管道伸入,第一通孔340的孔壁与该管道的外壁之间还存在第一间隔341。该管道伸入后就抵接在第一连接件230的顶壁上,第一连接件230内具有与第一支撑架200上的通孔连通的孔道,该孔道与上述管道连通。硅胶材料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通过硅胶材料制成的第一连接件230来实现连接烟雾输出装置800和第一上连接部220的连接,能够有效保持二者之间的气密性,从而避免气溶胶在流动过程中发生泄漏的可能性。
通过第一连接件230来连接第一支撑架200和烟雾输出装置800,在确保烟雾可以顺利进入管道的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减弱热量通过第一支撑架200向烟雾输出装置800传递的效率,同时第一间隔341可以有效分离管道与第一固定部310,以减少管道与第一固定部310的接触面积。以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加热组件100的热量散失,提高加热效率。
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实现方式中的B部放大图。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500包括第二固定部510和多个凸肋520。第二固定部510的顶壁上开设有第三安装槽530,以供第二支撑架400的下部插入。多个凸肋520均设置在第三安装槽530的槽侧壁上,且多个凸肋520沿第三安装槽530的周向间隔分布。凸肋520与第二支撑架400的外侧面抵接,使得第三安装槽530的槽侧壁与第二支撑架400之间形成隔热间隙600。
具体的,第二固定部510整体可以呈圆筒状,以在内部形成上述的第三安装槽530。凸肋520可以靠近第三安装槽530的槽底壁一侧设置。凸肋520则可以设置三到六个,其形状可以和上述肋板320的形状相似,其长度可以根据第二固定部510的整体长度来设定,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通过设置凸肋520,将第二支撑架400伸入多个凸肋520之间,利用凸肋520与第二支撑架400的抵接,来将第二支撑架400固定好,同时还能够形成上述的隔热间隙600。隔热间隙600能够有效减少第二固定座500与第二支撑架4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通过第二支撑架400向第二固定座500传递的可能性。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400包括第二上连接部410和第二下连接部420。第二上连接部410与第二下连接部420可以一体制造。第二上连接部410与加热组件100的下侧连接,第二下连接部420伸入上述的第三安装槽530内。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侧壁与凸肋520抵接,使得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侧面与第三安装槽530的槽侧壁形成上述的隔热间隙600。
具体的,第二上连接部410可以与加热组件100的下侧螺纹连接、插接或者卡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加热组件100的实际外形来决定,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第二下连接部420呈圆筒状插入第三安装槽530内,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底壁与第三安装槽530的槽底壁抵接,其外侧壁与凸肋520抵接。在第二支撑架400内还具有与上述供气体流动的通道相连通的通孔,第二固定座500上贯穿开设有与该通孔连通的开口。
通过第二上连接部410和第二下连接部420的设置,顺利将加热组件100与第二固定座500连接在一起,而通过第二下连接部420与凸肋520的配合,就可以有效分隔第二下连接部420和第二固定座500,以减少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热量通过第二支撑架400向第二固定座500传递的效率。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固定座500还包括抵挡部540。抵挡部540环设在第二固定部510的顶壁上。第二支撑架400还包括抵接部430。抵接部430环设在第二下连接部420上,抵接部430与抵挡部540抵接。
具体的,抵挡部540的截面可以呈圆环形,其内侧壁与第二固定部510的外侧壁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者粘接。抵接部430的截面也可以呈圆环形,抵接部430的内侧壁则固定在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侧壁上。抵接部430位于抵挡部540的上方,抵接部430的底壁与抵挡部540的顶壁抵接。
通过设置抵挡部540和抵接部430,可以将第二支撑架400卡在第二固定座500上,从而限制第二连接部的位移范围,以减少第二支撑架400和加热组件100发生位移的可能性。
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抵挡部540的内壁与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隔541。具体的,抵挡部540的内侧壁可以与第三安装槽530的槽侧壁齐平,这样在凸肋520与第二下连接部420的抵接下,就可以形成上述的第二间隔541,这样可以减少抵挡部540与第二下连接部42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热量通过第二支撑架400向外传递的可能性。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加热组件(100),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基材以生成气溶胶;
第一支撑架(200),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100)上;
第一固定座(30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连接以固定所述第一支撑架(200);
第二支撑架(400),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100)远离所述第一支撑架(200)的一端;以及
第二固定座(50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400)连接以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架(400);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30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固定座(50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400)之间均形成隔热间隙(600),以减少热量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00)包括:
第一固定部(310),所述第一固定部(310)上具有供所述第一支撑架(200)部分伸入的第一安装槽(330);以及
多个肋板(320),沿所述第一安装槽(330)的周向环设,所述肋板(320)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的侧面抵接;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槽(330)的槽侧壁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之间形成所述隔热间隙(6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座(300)还包括:
第一通孔(340),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10)的顶壁上,所述第一通孔(340)与所述第一安装槽(330)连通,以供烟雾输出装置(800)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连通,所述第一通孔(340)的内壁与所述烟雾输出装置(800)的外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隔(34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包括:
第一下连接部(210),与所述加热组件(100)固定连接;以及
第一上连接部(220),与所述第一下连接部(210)连接并伸入所述第一安装槽(330)内,所述第一上连接部(220)的外侧面与所述肋板(320)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330)的槽底壁与所述第一上连接部(220)的顶壁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200)还包括:
第二安装槽(240),设置在所述第一上连接部(220)上;以及
第一连接件(230),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槽(240)内,烟雾输出装置(800)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30),所述第一连接件(230)为硅胶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500)包括:
第二固定部(510),所述第二固定部(510)内具有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支撑架(400)的第三安装槽(530);以及
多个凸肋(520),多个所述凸肋(520)沿所述第三安装槽(530)的周向环设,所述凸肋(520)与所述第二支撑架(400)抵接;
其中,所述第三安装槽(530)的槽侧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400)之间形成所述隔热间隙(6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400)包括:
第二上连接部(410),与所述加热组件(100)连接;以及
第二下连接部(420),与所述第二上连接部(410)连接并伸入所述第三安装槽(530)内,所述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侧面与所述凸肋(520)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座(500)还包括:
抵挡部(540),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部(510)上;
所述第二支撑架(400)还包括:
抵接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下连接部(420)上,所述抵接部(430)与所述抵挡部(540)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540)的内壁与所述第二下连接部(420)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隔(541)。
CN202221004766.3U 2022-04-27 2022-04-27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18605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4766.3U CN218605110U (zh) 2022-04-27 2022-04-27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04766.3U CN218605110U (zh) 2022-04-27 2022-04-27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05110U true CN218605110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16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04766.3U Active CN218605110U (zh) 2022-04-27 2022-04-27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05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05738B1 (ko) 전기 히터
CN103423871B (zh) 一种电加热装置的壳体、电加热装置以及电动车
TW201018841A (en) Unitized cooling module for laser diode
CN207368165U (zh) 一种电池包
CN109210766B (zh) 电加热器
CN21860511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086806U (zh) 一种应用液冷板的电子元器件安装盒
WO2024045907A1 (zh) 冷却结构体
CN216047680U (zh) 燃烧单片
CN214848916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4406039U (zh) 燃烧室和热水器
CN212350802U (zh) 一种多区液冷激光切割头
CN210279750U (zh) 超声波发生器
CN210202321U (zh) 一种新型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0840460U (zh) 一种大功率防爆变频器用水冷散热器
TWI677278B (zh) 充電連接件的散熱器以及充電裝置和車輛
CN112838327A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106641787B (zh) 一种led灯管
JP4935297B2 (ja) 熱源機
CN109219171B (zh) 电加热器
WO2023083302A1 (zh) 一种热管理组件
CN113809427B (zh) 散热结构和具有其的电池包组件、车辆
CN214014848U (zh) 一种压铸或浇铸式散热器及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CN217284809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5898315U (zh) 一种螺旋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