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51324U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51324U
CN218551324U CN202222368835.5U CN202222368835U CN218551324U CN 218551324 U CN218551324 U CN 218551324U CN 202222368835 U CN202222368835 U CN 202222368835U CN 218551324 U CN218551324 U CN 218551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wall
hole
blind hol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6883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乐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6883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51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51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51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其中,雾化器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且用于输送气溶胶的气道,雾化器包括:储液仓,设有用于容纳雾化液的容纳腔以及与容纳腔相连通的开口;导液体,由多孔材料制成,连接于储液仓且覆盖开口,导液体包括位于气道的流通路径上的第一壁面,导液体设有第一盲孔,第一盲孔的孔口导通气道;加热部件,连接于第一壁面,与第一盲孔的孔口相离,用于加热由开口渗透至第一壁面处的雾化液,以产生所述气溶胶;开口距第一盲孔的距离小于开口距加热部件的距离。本申请公开的雾化器能够提升单次抽吸的时间以及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

Description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为电子雾化装置。
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雾化器一般包括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仓以及与储液仓相连通的雾化芯,而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以及加热部件。电子雾化装置工作时,储液仓内的雾化液由导液体导向加热部件所处的位置,加热部件加热雾化液后产生气溶胶,气溶胶通过气道导向雾化器的出气口而供用户吸食。其中,加热部件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片、导电陶瓷发热体等结构形式,导液体的材料可以是棉花、多孔陶瓷等。
相关技术中,储液仓内的雾化液导向导液体而减少后其内部压力会减小而形成负压,负压会使得雾化液后续导向导液体的阻力增大,因此为使得后续雾化液能够顺畅地导向导液体,保证用户能够正常进行抽吸,需要向储液仓内回气(即外界的空气透过导液体回到储液仓内)以提升储液仓内的气压(即减小储液仓内的负压)。然而回气过程中导向储液仓的气体同样需要透过导液体而渗透至储液仓内,即,储液仓内的雾化液导入导液体内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透过导液体回到储液仓内的回气路径是完全重合的同一条路径且两者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会使得导向储液仓内的气体会阻碍储液仓内的雾化液导向导液体。故当用户单次长时间抽吸时,会存在加热部件位置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从而产生干烧现象,严重时加热部件会烧坏导液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提升单次抽吸的时间以及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的内部设有与外界相连通且用于输送气溶胶的气道,所述雾化器包括:
储液仓,设有用于容纳雾化液的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开口;
导液体,由多孔材料制成,所述导液体连接于所述储液仓且覆盖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包括位于所述气道的流通路径上的第一壁面,所述导液体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导通所述气道;
加热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相离,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加热由所述开口渗透至所述第一壁面处的所述雾化液,以产生所述气溶胶;
其中,所述开口距所述第一盲孔的距离小于所述开口距所述加热部件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面相邻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气道中,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位于所述第二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三壁面,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相邻,且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壁面贴合于所述储液仓且覆盖所述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道包括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导液体设有贯穿其自身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孔壁包括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导液体还包括环绕所述通气孔布置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所述第三壁面,所述导液体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通气孔的两端的第一端壁以及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位于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二端壁位于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进气口之间,所述第一端壁或所述第二端壁包括所述第二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盲孔至少部分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还设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二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二端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均沿平行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与所述第二盲孔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相对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仓设有多个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各所述第一盲孔沿绕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各个所述开口与各个所述第一盲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液仓设有多个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各所述第二盲孔沿绕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各个所述开口与各个所述第二盲孔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道还包括第一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通道导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通道背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进气口;
所述储液仓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以及内壳,所述内壳内设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内壳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内壳的外周壁;
第二壳体,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内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内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端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导液体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设有所述开口;以及,
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端部,所述底座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外;
其中,所述外壳、所述内壳、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底座共同围合出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出气口之间设有由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导液体共同限定出的第一空间;
在所述第一端壁处,所述第一空间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1;所述通气孔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1>S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进气口之间设有由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导液体共同限定出的第二空间;
在所述第二端壁处,所述第二空间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3;所述通气孔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3>S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液体的材料包括多孔陶瓷、多孔碳纤维、多孔石英、硅藻土、纤维棉、多孔高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部件包括金属发热体、导电陶瓷发热体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
储能部件,所述储能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加热部件供电。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芯,所述雾化芯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所述雾化芯包括所述导液体以及所述加热部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容纳腔内的雾化液能够穿过开口并渗透至导液体的第一壁面(开口至第一壁面之间的液体流通路径内形成导液路径),加热部件加热第一壁面位置的雾化液后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由于加热部件与第一盲孔的孔口相离,故渗透至第一盲孔位置的雾化液难以被雾化,雾化液难以持续渗透至第一盲孔内,故由开口至第一盲孔之间的路径内难以形成导液路径,而从气道流入第一盲孔内的气体能够透过导液体进入容纳腔内,故由第一盲孔至开口之间的路径内能够形成回气路径,也即,雾化液由开口渗透至导液体的第一壁面的导液路径与气道中的空气从第一盲孔回补至容纳腔的回气路径是两条相互独立的不同路径。因此,当用户单次长时间抽吸时,气体能够由第一盲孔而持续渗透至容纳腔内,从而使容纳腔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合适的大小,从而保证了第一壁面位置的雾化液的持续供给,一方面能够延长雾化器单次抽吸的时长,另一方面还减小了导液体长时间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由于开口距第一盲孔的距离小于开口距加热部件的距离,故当容纳腔内的气压小于气道内的气压时,导液体的第一盲孔内的空气能够更方便地穿过导液体而渗透至容纳腔的开口的位置并进入容纳腔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雾化器的单次抽吸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雾化芯与第二壳体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导液体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导液体内部的回气路径以及导液路径;
图6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爆炸图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雾化芯与第二壳体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导液体的仰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导液体内部的回气路径以及导液路径;
图12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雾化芯与第二壳体组合后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雾化器;
100-雾化芯;
110-导液体;111-第一壁面;112-第二壁面;113-第三壁面;114-第一盲孔;115-第二盲孔;116-通气孔;117-第一端壁;118-第二端壁;120-加热部件;
200-储液仓;
210-第一壳体;211-外壳;212-内壳;220-第二壳体;221-开口;230-第一空间;240-第二空间;250-容纳腔;260-底座;
300-气道;
310-进气口;320-出气口;330-第一通道;340-第二通道;
a-导液路径;
b-回气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1-14,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雾化器10,雾化器10包括储液仓200、导液体110以及加热部件120。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还可以包括雾化液。当雾化器10包括雾化液时,雾化液可以存储于雾化器10的储液仓200内。雾化器10的内部设有与外界相连通且用于输送气溶胶的气道300,气道300包括位于气道300两端的进气口310以及出气口320(图示性地,进气口310位于气道300的下端,出气口320位于气道300的上端),当用户由出气口320位置进行抽吸动作时,外部空气能够由进气口310进入气道300,并带动气道300内由雾化液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一起由出气口320导出气道300。
具体参见图1-7,储液仓200内部设有容纳腔250,容纳腔250用于容纳雾化液。储液仓200设有至少一个与容纳腔250相连通的开口221,雾化液能够由该开口221导出容纳腔250并渗透至导液体110。当容纳腔250内的雾化液由开口221导出容纳腔250而减少时,容纳腔250内会产生一定的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储液仓200外的空气能够由开口221处被吸入容纳腔250内(即回气),以提升容纳腔250内的气压,从而减小容纳腔250内的雾化液后续导出容纳腔250时受到的阻力。
导液体110连接于储液仓200且覆盖储液仓200的开口221,容纳腔250的雾化液能够由开口221处渗透至导液体110内从而导出容纳腔250。导液体110由多孔材料制成,具体地,导液体的材料可以是多孔陶瓷、多孔碳纤维、多孔石英、硅藻土、纤维棉、多孔高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多孔材料,只要能满足回气和导液的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以导液体110的材料为多孔陶瓷进行举例说明。需要说明地是,导液体110可以直接连接于储液仓200,也可以间接连接于储液仓200。当导液体110间接连接储液仓200时,导液体110外可以设置密封壳体,密封壳体连接于储液仓200,密封壳体开设有与储液仓200上的开口221连通的开孔,导液体110设置于密封壳体内后,导液体110覆盖密封壳体上的开孔,从而间接覆盖储液仓200上的开口221。容纳腔250的雾化液依次穿过储液仓200上的开口221以及密封壳体上的开孔后渗透至导液体110内。
导液体110包括第一壁面111,第一壁面111位于气道300的流通路径上,当用户进行抽吸时,由气道300的进气口310进入气道300内的气流会流经第一壁面111并最终由出气口320导出气道300。容纳腔250的雾化液能够由开口221处渗透至导液体110的第一壁面111位置。
加热部件120为通电后能够发热并加热雾化液的部件,具体地,加热部件包括金属发热体(例如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片、金属发热网等)、导电陶瓷发热体中的至少一种。加热部件120连接于导液体110的第一壁面111,当容纳腔250的雾化液由开口221处渗透至导液体110的第一壁面111后,加热部件120能够加热渗透至第一壁面111位置的雾化液,从而使雾化液雾化并产生能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当用户进行抽吸时,气道300内形成的气流流经第一壁面111并将在第一壁面111处产生的气溶胶带走,气溶胶跟随气道300内的气流最终由出气口320导出气道300而被用户吸食。当第一壁面111位置的雾化液被消耗后,后续的雾化液持续渗透至第一壁面111位置,从而形成由开口221处到第一壁面111位置的持续的导液路径a。
导液体110设有第一盲孔114,第一盲孔114的孔口导通气道300。特别地,加热部件120与第一盲孔114的孔口相离,使得加热部件120难以加热雾化渗透至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的雾化液,从而开口221至第一盲孔114的位置难以形成持续的导液路径a。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221距第一盲孔114的距离小于开口221距加热部件120的距离(即图3中标示的L1小于L2)。也即是说,由开口221位置至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的最短路径的长度小于雾化液由开口221位置至第一壁面111位置的最短路径的长度,该设计中,气体由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渗透至开口221位置的最短距离小于气体由第一壁面111渗透至开口221位置的最小距离,故使得第一盲孔114内的气体更容易渗透至开口221位置,开口221至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之间更容易形成持续的回气路径b。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10,容纳腔250内的雾化液能够穿过开口221并渗透至导液体110的第一壁面111(开口221至第一壁面111之间的液体流通路径内形成导液路径a),加热部件120加热第一壁面111位置的雾化液后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由于加热部件120与第一盲孔114的孔口相离,故渗透至第一盲孔114位置的雾化液难以被雾化,雾化液难以持续渗透至第一盲孔114内,故由开口221至第一盲孔114之间的路径内难以形成导液路径a,而从气道300流入第一盲孔114内的气体能够透过导液体110进入容纳腔250内,故由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至开口221之间的气体流通路径内能够形成回气路径b,也即,雾化液由开口221渗透至导液体110的第一壁面111的导液路径a与气道300中的空气从第一盲孔114回补至容纳腔250的回气路径b是两条相互独立的不同路径。因此,当用户单次长时间抽吸时,气体能够由第一盲孔114而持续渗透至容纳腔250内,从而使容纳腔250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合适的大小,从而保证了第一壁面111位置的雾化液的持续供给,一方面能够延长雾化器10单次抽吸的时长,另一方面还减小了导液体110长时间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110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了雾化器10整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由于开口221距第一盲孔114的距离小于开口221距加热部件120的距离,故当容纳腔250内的气压小于气道300内的气压时,导液体110的第一盲孔114内的空气能够更方便地穿过导液体110而渗透至容纳腔250的开口的位置并进入容纳腔250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雾化器10的单次抽吸时间。
并且,在一些应用场景中,本申请人发现,当将导液体110上的第一盲孔114改为通孔(即通孔的一端靠近进气口310设置并与进气口310连通,通孔的另一端靠近出气口320设置并与出气口320连通)时,外界气体进入气道300内后到达导液体110所处的位置时会进行分流。到达导液体110位置的气流一部分流经第一壁面111后导出气道300,另一部分流入上述通孔内后导出气道300,使得进入气道300内的空气中被导向第一壁面111的气流量减少,由于气溶胶由第一壁面111位置的雾化液雾化后产生,故导向第一壁面111的气流量减少会导致流经第一壁面111位置的气流携带的气溶胶的量减少,最终使得从气道300的出气口320导出的气溶胶的浓度降低,这样会影响用户的吸食口感。而本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与气道单向导通,故进入气道300内的空气在导液体110位置不会进行分流,进入气道300的所有气流全部流经第一壁面111后导出气道,不会降低导出气道300的气溶胶浓度,从而不会降低用户的吸食口感。
第一盲孔114可以开设于导液体110的任何壁面,仅需使第一盲孔114的孔口位置能够与气道300相通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的孔口可以设置于第一壁面111的未设置加热部件120的位置,从而使得第一壁面111的一部分区域能够存储雾化液,第一壁面111的另一部分区域用于向第一盲孔114内导入空气,且导入第一盲孔114内的空气最终穿过导液体110而渗透至储液仓200的开口221内。
参见图3-5,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还包括与第一壁面111相邻的第二壁面112,第二壁面112位于气道300中,第一盲孔114的孔口位于第二壁面112,从而使第一盲孔114与气道300导通。换句话说,本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的孔口与第一壁面111相离,且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与第一壁面111相邻的第二壁面112的位置。该方案中,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置于与第一壁面111相邻的第二壁面112,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壁面111位置的加热部件120产生的热量对渗透至第一盲孔114位置的雾化液的影响,使得自开口221的位置至第一盲孔114位置之间的路径内难以形成导液路径a,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气体自第一盲孔114渗透至储液仓200的开口221位置的回气路径b的通畅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延长雾化器10的单次抽吸时间。
导液体110覆盖开口221的壁面位置视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包括与第一壁面111相对的第三壁面113,第二壁面112与第三壁面113相邻,且第二壁面112位于第一壁面111与第三壁面113之间,第三壁面113贴合于储液仓200且覆盖开口221。该方案中,第一壁面111与第三壁面113相对,第一盲孔114设于第一壁面111与第三壁面113之间的第二壁面112,故第一盲孔114设于第一壁面111与第三壁面113之间,更容易满足“开口221至第一盲孔114的距离小于开口221至第一壁面111的距离”的条件要求,使得第一盲孔114的加工难度更低。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体110还可以利用与第一壁面111相邻的侧壁覆盖储液仓200的开口221,或利用第一壁面111的未设置加热部件120的区域来覆盖储液仓200的开口221,这里不做赘述。
导液体110整体的具体形状视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可以呈外壁面为平面的块状,第一壁面111、第二壁面112以及第三壁面113均呈平面,且三者均为导液体110的外壁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5,导液体110设有贯穿导液体110自身的通气孔116,通气孔116的孔壁包括第一壁面111,即第一壁面111为通气孔116的柱面形孔壁的至少一部分,气道300内的空气穿过导液体110的中部(即穿过通气孔116)而经过第一壁面111。导液体110还包括环绕通气孔116布置的外周壁,外周壁包括第三壁面113,即第三壁面113为导液体110的呈柱面形的外周壁的至少一部分,第三壁面113与第一壁面111内外相对布置。导液体110还包括分别位于通气孔116的两端的第一端壁117以及第二端壁118,第一端壁117位于第二端壁118与出气口320之间,第二端壁118位于第一端壁117与进气口310之间,为了便于描述,以下称靠近气道300的出气口320的端壁为第一端壁117、背离出气口320(即靠近进气口310)的端壁为第二端壁118。第一端壁117或第二端壁118包括第二壁面112,即第二壁面112可以为呈环形的第一端壁117的至少一部分(如图1-4)、也可以为呈圆环形的第二端壁118的至少一部分(如图8-10)。参见图1,当第二壁面112为第一端壁117的一部分时,第一盲孔114的孔口朝向出气口320,参见图8-10,当第二壁面112为第二端壁118的一部分时,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背离出气口320(即朝向进气口310)。为了便于描述,以下实施例中,以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一端壁117上为例进行说明。
当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一端壁117上时,用户抽吸过程中,出气口320位于雾化器10的最上方,由于第一端壁117面向出气口320,故第一端壁117朝上布置,进而第一盲孔114的孔口朝上布置。由于在气道300内的气流将在第一壁面111处产生的气溶胶导出至出气口320的过程中,雾化产生的高温气溶胶与位于第一端壁117上方的气道300的内壁之间会存在温差,因此气溶胶可能会在气道300的壁面上发生冷凝并形成附着在气道300的壁面上的冷凝液。冷凝液顺着气道300的壁面朝下滑落的过程中,能够由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而进入第一盲孔114内,即第一盲孔114能够收集回落的冷凝液。由第一盲孔114收集的冷凝液能够被第一盲孔114的孔壁所吸收并可渗透至第一壁面111由加热部件120再次进行雾化,从而有利于减少雾化液的浪费,提高了雾化液的利用率。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的通气孔116可以为圆柱孔,加热部件120可以环设于该通气孔116的孔壁上,且圆柱孔设置于导液体110的中心位置,导液体110的第一端壁117以及第二端壁118可以呈圆环形,导液体110的外周壁可以呈圆柱面形。该方案中,导液体110的外周壁的周向各处均可以传导雾化液,储液仓200的开口221的布置位置可以更加灵活,且也减小了导液体110的装配难度。
当导液体110呈中部开设有通气孔116的圆柱形时,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气道300包括第一通道330以及与第一通道330导通的第二通道340,第一通道330的一端设有出气口320,第二通道340背离第一通道330的一端设有进气口310。储液仓200包括第一壳体210、第二壳体220以及底座260。第一壳体210包括外壳211以及内壳212,内壳212内设有第一通道330,内壳212的一端位于外壳211内,且外壳211靠近出气口320的一端连接内壳212的外周壁。第二壳体220至少部分设于外壳211内,第二壳体220位于内壳212背离出气口320的一侧、且连接内壳212背离出气口320的端部,第二壳体220内设有第二通道340,导液体110设于第二壳体220内,第二壳体220设有开口221。当导液体110直接连接储液仓200时,导液体110可以与第二壳体220过盈配合,且导液体110直接覆盖第二壳体220上的开口221。当导液体110外设有密封壳体时,密封壳体设置于第二壳体220内,且密封壳体与第二壳体220之间过盈配合,此时导液体110间接覆盖第二壳体220上的开口221。底座260连接于外壳211背离出气口320的端部,底座260套设于第二壳体220外。其中,外壳211、内壳212、第二壳体220以及底座260共同围合出容纳腔250。
导液体110的第一盲孔114的形状、大小以及延伸方向视实际需求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可以为圆孔,且第一盲孔114沿直线延伸,具体地,第一盲孔114可以沿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延伸,且导液体110的外周壁的中轴线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重合布置。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第一盲孔114内的空气导向储液仓200的开口22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观察,储液仓200的开口221与第一盲孔114至少部分重合,使得第一盲孔114内的空气能够沿垂直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渗透至储液仓200的开口221位置,第一盲孔114与储液仓200的开口221之间的回气路径b的路径长度更短,有利于使得容纳腔250的回气更加流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还可以为矩形孔,第一盲孔114还可以沿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第一盲孔114的孔轴线还可以为曲线或折线等,这里不作赘述。
参见图11-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还设有第二盲孔115,第二盲孔115的孔口设于第二端壁118。第二盲孔115的形状结构可以与第一盲孔114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盲孔114不同,以下以第一盲孔114与第二盲孔115的形状结构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当导液体110具有设于第一端壁117的第一盲孔114以及设于第二端壁118的第二盲孔115时,第一盲孔114以及第二盲孔115均可以与储液仓200的开口221之间建立回气路径b,从而使得容纳腔250的回气更加通畅。
第一盲孔114与第二盲孔115可以均沿平行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延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盲孔114与第二盲孔115可以交错布置,即沿垂直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观察,第一盲孔114与第二盲孔115存在重合部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1,第一盲孔114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与第二盲孔115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相对布置,此时第一盲孔114与第二盲孔115的孔轴线彼此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可以设有多个第一盲孔114,各第一盲孔114沿绕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周向分布。并且,储液仓200设有多个开口221,开口221的数量与第一盲孔114的数量一致,且各开口221的位置与各第一盲孔114的位置一一对应。由于每个第一盲孔114与对应的开口221之间均能够形成独立的回气路径b,故上述方案能够增加导液体110上的回气路径b的数量,且容纳腔250周向各处设有开口221的位置均能够回气,从而使得容纳腔250的回气更加通畅。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体110还可以设有多个第二盲孔115,各第二盲孔115沿绕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周向分布。并且,储液仓200的各开口221与各第二盲孔115一一对应设置。由于每个第二盲孔115与对应的开口221之间均能够形成独立的回气路径b,故能够进一步增加导液体110上的回气路径b的数量,从而进一步使得储液仓200的回气更加通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气道300包括进气口310以及出气口320,第一端壁117位于第二端壁118与出气口320之间,第二端壁118位于第一端壁117与进气口310之间。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一端壁117,第一端壁117与出气口320之间设有由第二壳体220与导液体110共同限定出的第一空间230。在第一端壁117处,第一空间230沿垂直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1,通气孔116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1>S2。该方案中,当用户由出气口320进行抽吸动作的一小段时间内,由于S1>S2,故气流在通气孔116内的流速大于气流在第一空间230的第一端壁117位置的流速,使得第一空间230的第一端壁117位置的气压大于通气孔116内的气压,即第一端壁117位置的气压相对较大。由于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一端壁117,故第一盲孔114内的气压相对通气孔116内的气压,使得气流更倾向于由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导向开口221位置,减少了由第一壁面111导向开口221位置的气流量,削弱了由第一壁面111导向开口221位置的气流对开口221位置导向第一壁面111的雾化液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得容纳腔250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加通畅地导向导液体110,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延长雾化器10单次抽吸的时长。
参见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气道300包括进气口310以及出气口320,第一端壁117位于第二端壁118与出气口320之间,第二端壁118位于第一端壁117与进气口310之间。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二端壁118,第二端壁118与进气口310之间设有由第二壳体220与导液体110共同限定出的第二空间240。在第二端壁118处,第二空间240沿垂直于通气孔116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3,通气孔116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3>S2。该方案中,当用户由出气口320进行抽吸动作的一小段时间内,由于S3>S2,故气流在通气孔116内的流速大于气流在第二空间240的第二端壁118位置的流速,使得第二空间240的第二端壁118位置的气压大于通气孔116内的气压,即第二端壁118位置的气压相对较大。由于第一盲孔114的孔口设于第二端壁118,故第一盲孔114内的气压相对通气孔116内的气压,使得气流更倾向于由第一盲孔114的孔壁位置导向开口221位置,减少了由第一壁面111导向开口221位置的气流量,削弱了由第一壁面111导向开口221位置的气流对开口221位置导向第一壁面111的雾化液的阻碍作用,从而使得容纳腔250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加通畅地导向导液体110,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延长雾化器10单次抽吸的时长。
对应地,参见图1-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储能部件,储能部件与加热部件120电连接,用于为加热部件120提供电流,以使加热部件120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雾化传导至第一壁面111的雾化液。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的储能部件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其中,控制电路板分别与储能部件、加热部件120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储能部件为加热部件120供电,使得加热部件120通电发热而将传导至第一壁面111的雾化液雾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对应地,参照图1-14,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芯100,该雾化芯100应用于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10,雾化芯100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导液体110以及加热部件120。导液体110以及加热部件120的相对位置以及具体结构前述实施例已有描述,这里不做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的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的内部设有与外界相连通且用于输送气溶胶的气道,所述雾化器包括:
储液仓,设有用于容纳雾化液的容纳腔以及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开口;
导液体,由多孔材料制成,所述导液体连接于所述储液仓且覆盖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包括位于所述气道的流通路径上的第一壁面,所述导液体设有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导通所述气道;
加热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相离,所述加热部件用于加热由所述开口渗透至所述第一壁面处的所述雾化液,以产生所述气溶胶;
其中,所述开口距所述第一盲孔的距离小于所述开口距所述加热部件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液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面相邻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气道中,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位于所述第二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液体包括与所述第一壁面相对的第三壁面,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相邻,且所述第二壁面位于所述第一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之间,所述第三壁面贴合于所述储液仓且覆盖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道包括进气口以及出气口,所述导液体设有贯穿其自身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的孔壁包括所述第一壁面,所述导液体还包括环绕所述通气孔布置的外周壁,所述外周壁包括所述第三壁面,所述导液体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通气孔的两端的第一端壁以及第二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位于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出气口之间,所述第二端壁位于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进气口之间,所述第一端壁或所述第二端壁包括所述第二壁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上,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一盲孔至少部分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液体还设有第二盲孔,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二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二端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盲孔与所述第二盲孔均沿平行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延伸;
或者,
所述第一盲孔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与所述第二盲孔背离自身孔口的底壁相对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仓设有多个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盲孔,各所述第一盲孔沿绕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各个所述开口与各个所述第一盲孔一一对应设置;
和/或,
所述储液仓设有多个所述开口,所述导液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盲孔,各所述第二盲孔沿绕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周向间隔分布,且各个所述开口与各个所述第二盲孔一一对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道还包括第一通道以及与所述第一通道导通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出气口,所述第二通道背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设有所述进气口;
所述储液仓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外壳以及内壳,所述内壳内设有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内壳的一端位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外壳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连接所述内壳的外周壁;
第二壳体,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内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内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端部,所述第二壳体内设有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导液体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壳体设有所述开口;以及,
底座,连接于所述外壳背离所述出气口的端部,所述底座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外;
其中,所述外壳、所述内壳、所述第二壳体以及所述底座共同围合出所述容纳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一端壁,所述第一端壁与所述出气口之间设有由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导液体共同限定出的第一空间;
在所述第一端壁处,所述第一空间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1;所述通气孔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1>S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盲孔的孔口设于所述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端壁与所述进气口之间设有由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导液体共同限定出的第二空间;
在所述第二端壁处,所述第二空间沿垂直于所述通气孔的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3;所述通气孔沿垂直于自身孔轴线的方向的截面面积为S2,其中,S3>S2。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液体的材料包括多孔陶瓷、多孔碳纤维、多孔石英、硅藻土、纤维棉、多孔高分子材料中的任意一种;
且/或,
所述加热部件包括金属发热体、导电陶瓷发热体中的至少一种。
13.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储能部件,所述储能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电连接,用于为所述加热部件供电。
14.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所述雾化芯包括所述导液体以及所述加热部件。
CN202222368835.5U 2022-09-06 2022-09-06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8551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8835.5U CN218551324U (zh) 2022-09-06 2022-09-06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68835.5U CN218551324U (zh) 2022-09-06 2022-09-06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51324U true CN218551324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116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68835.5U Active CN218551324U (zh) 2022-09-06 2022-09-06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51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89105B (zh) 雾化芯及雾化装置
US10159278B2 (en) Assembly directed airflow
US20110277760A1 (en) Personal vaporizing inhaler cartridge
CN21381983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12029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113812682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088169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493550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4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568485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551324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95834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594169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184837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571408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3712267A (zh) 雾化器、电源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13518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US11723407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14732159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41844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613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611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612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7694623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45064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