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81611U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81611U
CN219781611U CN202320995229.8U CN202320995229U CN219781611U CN 219781611 U CN219781611 U CN 219781611U CN 202320995229 U CN202320995229 U CN 202320995229U CN 219781611 U CN219781611 U CN 2197816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iquid
capillary
air return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952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乐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952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816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816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816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外壳、雾化芯、套管及回气件,外壳内具有内管部,内管部与外壳之间形成储液腔,内管部内形成出气通道;雾化芯包括导液体及雾化芯壳,雾化芯壳上穿设有回气孔和进液孔,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导液体设于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套管套设于内管部及雾化芯壳的外周,并形成间隔空间,间隔空间内形成有与回气孔连通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并与回气孔相连通;回气件与套管连接,回气件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并连通间隔空间与储液腔。通过设置套管与回气件,减小或消除回气阻力,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及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Description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雾化器一般包括进气通道、出气通道、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与储液腔相连通的雾化芯,而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以及发热体。电子雾化装置工作时,储液腔内的雾化液由导液体导向发热体所处的位置,发热体加热雾化液后产生气溶胶,气溶胶通过出气通道流出而供用户吸食。其中,发热体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片、导电陶瓷发热体等结构形式,导液体的材料可以是棉花、多孔陶瓷等。
相关技术中,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因导向导液体而减少后,储液腔的内部压力会减小而相对与外界相通的出气通道内的空间形成一定的负压,该负压会使得雾化液后续导向导液体的阻力增大,因此为使得后续雾化液能够顺畅地导向导液体,保证用户能够正常进行抽吸,需要向储液腔内回气,即外界的空气通过导液体的微小孔隙进入到储液腔内,以提升储液腔内的气压从而减小储液腔内相对于外界环境产生的负压。此处所说的外界环境即指出气通道内的空间以及与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外界。
然而,雾化器在回气过程中,导向储液腔的气体需要通过导液体而渗入至储液腔内,即,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入导液体内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导液体进入到储液腔内的回气路径是完全重合的同一条路径,且两者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会导致欲进入储液腔内的气体对储液腔壁的进液孔所产生的压力阻碍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向导液体,且导液体内的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其对进液孔所产生的压力也会阻碍气体进入到储液腔内,导致气体无法顺畅地进入至储液腔内,使得导液体位置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从而产生干烧现象,该干烧现象的发生不仅会降低用户的抽吸口感,严重时发热体还会烧坏导液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通过设置套管和回气件用于减小或消除回气的阻力,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以及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外壳,其内部具有内管部,所述内管部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内管部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所述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回气孔相比所述进液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导液体内置于所述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所述回气孔处以及所述进液孔处的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回气孔与所述进液孔均分别连通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
套管,套设于所述内管部以及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壁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回气孔相连通;以及
回气件,与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设置,所述回气件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并且,在所述间隔空间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的导气通道,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间隔空间内与所述回气孔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所述毛细结构,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毛细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为毛细间隙,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为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所述毛细槽的所述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气通道处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密封设置,所述回气件包括:
回气管,为至少一个,所述回气管穿设于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的侧壁上,且所述回气管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管的径向的第三间距为0.2mm-2mm,且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管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所述毛细通道的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回气件还包括:
回气帽,套设于所述内管部外并与所述外壳的顶部内壁相连接,且所述回气帽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间隔空间相连通,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端部安装于所述回气帽内,所述回气帽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自所述回气帽的外侧壁朝向所述回气帽的轴心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回气帽的内周壁,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间隙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帽的轴向的第三间距为0.2mm-2mm,且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帽的径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所述毛细通道的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包括外壳、雾化芯、套管以及回气件。外壳内具有内管部,内管部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并在外壳上设有与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雾化芯设于外壳内并与内管部远离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导液体内置于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回气孔处以及进液孔处的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回气孔与进液孔均分别连通导液体与储液腔。套管套设于内管部以及雾化芯壳的外周,套管的内周壁与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雾化芯壳的外周壁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隔空间,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毛细结构与回气孔相连通。回气件与套管靠近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设置,回气件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毛细通道连通间隔空间与储液腔。此种结构设计,由于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即回气孔在雾化芯壳的轴向上相比进液孔更靠近雾化器上方的位置,于是回气孔处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处所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压,即回气孔和进液孔之间存在液压差。因此,相比于进液孔,外界空气更容易从回气孔处进入到套管的内周壁与内管部以及雾化芯壳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内,经过毛细结构以及回气件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内,最后进入到储液腔内。而在进液孔处,由于进液孔受到的液压要比回气孔处受到的液压更大,因此储液腔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容易通过进液孔导入至导液体。
由于套管的内周壁与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雾化芯壳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并且回气件上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此时,外界气体能够通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以及回气件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而进入到储液腔内。当储液腔内雾化液从进液孔流入至导液体的同时,雾化液也可能会通过间隔空间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以及通过回气件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欲流向回气孔以及进入间隔空间内,但由于流入至毛细结构和毛细通道中的雾化液受到毛细气阻的作用,雾化液并不会完全填充满整个毛细结构和整个毛细通道内。这样,雾化液就会因为受到毛细结构和毛细通道的气阻作用而无法到达回气孔以及进入间隔空间内。此外,由于回气孔相比进液孔位于更靠近出气通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雾化芯壳的轴向上回气孔相比进液孔处于更高的位置,于是回气孔处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处所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压,因此外界空气就能够顺畅地经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以及回气件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而进入到储液腔内;相反,由于进液孔处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大于回气孔处受到的液压,于是只有少部分气体甚至没有气体通过进液孔进入到储液腔中,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在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内时,雾化液受到的气体阻力很小甚至没有受到气体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进液孔流入到导液体中。由上可知,储液腔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以及回气件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向储液腔内回气的回气路径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两条不同路径,且回气孔和进液孔之间存在液压差,进液孔处受到的液压要比起回气孔处受到的液压更大,这样雾化液能够更容易突破欲进入储液腔内的气体的阻力而导入至导液体内,而外界空气则能够更顺畅地通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以及回气件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而持续地进入至储液腔内,从而使储液腔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内的外部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避免出现导液体内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因而可以降低因导液体长时间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的使用寿命以及吸食的口感,并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雾化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的第一种结构B-1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B部分的第二种结构B-2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壳,110-内管部,120-储液腔,130-出气通道,140-出气口;
200-雾化芯,210-导液体,220-雾化芯壳,221-回气孔,222-进液孔;
310-套管,311-间隔空间,330-毛细结构,331-毛细间隙,332-毛细槽,340-导气通道;
400-回气件,401-回气管,402-回气帽,420-毛细通道,410-间隙空间;
1000-无液空间;
L1-第一间距,L2-第二间距,L3-第三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具体可用于医疗、电子烟等领域。在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可用作电子烟,用于雾化烟油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使用,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为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雾化器也可应用于治疗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用设备,以雾化医用药品,在本申请中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结合图1至3、7所示,雾化器包括外壳100、雾化芯200、套管310以及回气件400。
外壳100内部具有内管部110,内管部110的外壁与外壳100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120,内管部110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130,且外壳100上设有与出气通道130相连通的出气口140。
雾化芯200设于外壳100内,并且,雾化芯200与内管部1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相连接。雾化芯200包括导液体210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220,雾化芯壳220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221和至少一个进液孔222,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更靠近出气通道130,导液体210内置于雾化芯壳220的中空空间内,并且,导液体210分别与回气孔221处以及进液孔222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回气孔221与进液孔222均分别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
套管310套设于内管部110以及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套管310的内周壁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隔空间31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毛细结构330与回气孔221相连通。
回气件400与套管31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相连接设置,回气件400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毛细通道420连通间隔空间311与储液腔120。
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管部110设于外壳100内,具体实施时,外壳100与内管部1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出气口140开设于外壳100上,出气口140与内管部110内围合形成的出气通道130相连通,雾化液加热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依次通过出气通道130、出气口140而导出外界,供用户吸食。
“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更靠近出气通道130”是指,回气孔221与进液孔222在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上相间隔设置,且回气孔221设于进液孔222的上方,进液孔222的上方为进液孔222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即回气孔221的位置与进液孔222的位置在储液腔120内存在高度差,于是回气孔221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222处所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压,即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之间存在液压差。因此,相比于进液孔222,外界空气更容易从回气孔221处进入到套管310的内周壁与内管部110以及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311内,经过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内,最后进入到储液腔120内。而在进液孔222处,由于对进液孔222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体的压力要比回气孔221处受到的液压更大,因此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容易通过进液孔222导入至导液体210。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孔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进液孔22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并且,回气孔221的数量与进液孔2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内置于雾化芯壳220的中空空间内的导液体210不仅与雾化芯壳220上回气孔221处及其周围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而且与雾化芯壳220上进液孔222处及其周围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这样导液体210能够完全遮挡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使得回气孔221能够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以及进液孔222也能够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液体210与回气孔221处以及进液孔222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紧密接触连接,这样能够防止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更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也可以与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相互接触连接,由于导液体210有一定储液的作用,因此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和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相互接触连接时,能够起到在储液腔120内无液或少液的状态下,防止雾化芯200干烧的作用。更进一步地,当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与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接触时,能够更好地防止雾化芯200发生漏液的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中,套管310的内周壁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间隔空间311。后述将套管31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称之为套管310的上端部,以及将套管3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称之为套管310的下端部。也就是说,间隔空间311内包含了套管310上端部的内周壁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距,以及套管310的下端部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距。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套管310的下端部朝远离出气口140的方向延伸,并且,套管310的下端部与回气孔221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使得套管310的下端部能够遮挡于回气孔221的外周,这样外界气体能够从回气孔221直接进入间隔空间311。
间隔空间311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毛细结构330与回气孔221相连通设置。具体实施时,毛细结构330可以有几种设置方式,一种是毛细结构330为一个时,毛细结构330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也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另一种是毛细结构330为两个时,其中一个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另一个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需要说明的是,毛细结构330也可以为3个及3个以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毛细结构330的作用是,在外界空气进入毛细结构330内后,毛细结构330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此时,由于毛细结构330内形成的毛细气阻,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因毛细气阻的阻挡而不会在毛细结构330内流动,而且,毛细结构330内形成的毛细气阻不会影响气体的流动,即,外界空气依然可以在毛细结构330内流动。换言之,毛细结构330为“通气不通液”结构,这样,外界空气就能够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进入到回气件400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件400连接于套管310的上端部,且回气件400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毛细通道420的作用与上述毛细结构330的作用相同,具体参照上述的描述,因此毛细通道420为“通气不通液”的通道,这样,外界气体能够依次从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从而向储液腔120内进行回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雾化技术领域中,所谓回气是指,当储液腔120中的气体和液体的总压力小于连接于外界的出气通道130中的外界气体压力的情况下,储液腔120内相对于出气通道130的空气产生负压,随着储液腔120内的压力不断减小,负压则不断增大,当负压达到一定阈值时,外界气体的压力会突破储液腔120内的压力而通过雾化芯壳220侧壁上的开孔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也就是说有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腔120内,这就叫回气。储液腔120内的压力包括气体对雾化液的压力、雾化液对雾化芯壳220侧壁的压力以及雾化液自身的重力。外界气体向储液腔120内回气后,储液腔120内的压力再次变大,于是储液腔120外的气压和储液腔120内的压力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就能够再次流出。
由于在向储液腔120内注入雾化液后,储液腔120内的空间并未完全被雾化液填充,即雾化液的液面与储液腔120的顶部之间为无液空间1000。无液空间1000的作用是,用于存储一部分的空气,使得无液空间1000内具有一定的气压,在雾化器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无液空间1000内的气压与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以及外界的大气压基本保持静态平衡,可以防止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问题;在雾化器处于使用状态时,出气通道130内由于使用者的抽吸而导致气体的流速增加,于是出气通道130内气体的气压减小,出气通道130内减小的气压与无液空间1000内的气压之间产生压差并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222而持续地导入导液体210内,以供雾化芯200加热雾化产生烟雾并供给给正在抽吸的抽吸者。反之,若没有设置无液空间1000,即储液腔120内充满雾化液,此时整个储液腔120内部均为真空状态,在雾化器处于使用状态时,不管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如何变化,由于整个储液腔120内的气压为零,即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相对于储液腔120不会产生负压,于是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则不会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内,从而使得导液体210出现缺液干烧的问题。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将套管310的上端部延伸至储液腔1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也就是说,将套管310的上端部设置在无液空间1000。如此,当回气件400连接于套管310的上端部时,回气件400以及回气件400内的毛细通道420也能够设置在无液空间1000内。这是为了使毛细通道420设置在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之上,从而使得毛细通道420能够直接与无液空间1000连通。于是,外界空气能够从回气孔221进入到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内,再直接进入至无液空间1000内,以此提高无液空间1000内气体的气压,从而提高储液腔120内气体的气压。此外,将毛细通道420设置在无液空间1000中,由于无液空间1000内没有雾化液,因此可以避免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从毛细通道420处流入至间隔空间311内,从而能够使外界气体更畅通无阻地流入无液空间1000中,更快速地提高无液空间1000内气体的气压。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储液腔120内雾化液从进液孔222流入至导液体210的同时,雾化液也可能会通过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通过回气件400内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欲流向回气孔221以及进入间隔空间311内,但由于流入至毛细结构330和毛细通道420中的雾化液受到毛细气阻的作用,雾化液并不会完全填充满整个毛细结构330和整个毛细通道420内。这样,雾化液就会因为受到毛细结构330和毛细通道420的气阻作用而无法到达回气孔221以及进入间隔空间311内。此外,由于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位于更靠近出气通道130的位置,也就是说,在雾化芯壳220的轴向上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处于更高的位置,于是回气孔221处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222处所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压,因此外界空气就能够顺畅地经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相反,由于进液孔222处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大于回气孔221处受到的液压,于是只有少部分气体甚至没有气体通过进液孔222进入到储液腔120中,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在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内时,雾化液受到的气体阻力很小甚至没有受到气体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进液孔222流入到导液体210中。由上可知,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向储液腔120内回气的回气路径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两条不同路径,且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之间存在液压差,进液孔222处受到的液压要比起回气孔221处受到的液压更大,这样雾化液能够更容易突破欲进入储液腔120内的气体的阻力而导入至导液体210内,而外界空气则能够更顺畅地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以及回气件400上的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而持续地进入至储液腔120内,从而使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130内的外部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避免出现导液体210内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因而可以降低因导液体210长时间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210的使用寿命以及吸食的口感,并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参见图4,毛细结构330的间距为第一间距L1,并且,在间隔空间311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L2的导气通道340,毛细结构330的第一间距L1小于导气通道340的第二间距L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30以及导气通道340均设置在间隔空间311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间隔空间311内,毛细结构33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也可以设置3个及3个以上,同样,导气通道34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也可以设置3个及3个以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由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可知,当毛细结构330为一个时,毛细结构330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或者,毛细结构330也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以下对毛细结构330的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些结构设计中,当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时,毛细结构330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下端相对的空间部分,或者也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上端相对的空间部分。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管部110下端为内管部110靠近回气孔221的一端,内管部110上端为内管部110远离回气孔221的一端。
此种结构设计,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一段导气通道340,且由于该导气通道340与储液腔120相连通设置,使得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会流入到导气通道340内。此种情况下,若将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上端相对的空间部分,则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下端相对的空间部分也会形成有一段导气通道340,同样,该导气通道340内也会流入满雾化液,因此,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两段导气通道340中均存在雾化液,从而使得外界气体从回气孔221进入到间隔空间311后,会受到两段导气通道340内的雾化液的阻挡而减缓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的速度。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若在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导气通道340时,将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下端相对的空间部分。此种结构设计,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上端相对的空间部分则形成有一段导气通道340,该导气通道340内因毛细结构330的阻挡而不会流入雾化液。因此,虽然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的导气通道340内存在有雾化液,但是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的相对的空间部分没有雾化液或者存在少量的雾化液,也就是说,外界气体从回气孔221进入到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的导气通道340后,因没有受到雾化液的阻力或者受到雾化液的很小阻力的阻挡,从而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的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然后再进入到回气件400内的毛细通道420内,最后进入到储液腔120内。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相对的空间部分时,优选地,毛细结构330设于间隔空间311内与内管部110下端相对的空间部分,从而可以减小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的阻力,从而提高回气的速度。
在另一些结构设计中,结合图3至5所示,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毛细结构330,并且,间隔空间311内除毛细结构330外的空间部分则形成有导气通道340,也就是说,间隔空间311内与套管310的下端部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毛细结构330。此种结构设计,外界气体无法通过套管310的下端部形成的毛细结构330进入到导气通道340中,即使有少量液体进入,也会停留在毛细结构330中而不会继续进入到导气通道340中。此时,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毛细通道420以及储液腔120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这样,当外界气体从间隔空间311进入到毛细通道420和储液腔120中时,由于没有雾化液或者只有少量的雾化液滞留在导气通道340中,因此外界气体在导气通道340中没有受到雾化液的阻力,或者受到很小的雾化液的阻力,于是外界气体在导气通道340中的流速加快,能够顺畅地流经导气通道340而进入到毛细通道420和储液腔120中,从而使储液腔120内的气体压力增大。优选地,毛细通道420设置在至无液空间1000内,这样能够进一步防止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从毛细通道420流入至导气通道340内。此种情况下,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毛细通道420以及储液腔120内的无液空间1000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即外界气体能够沿着该回气路径向储液腔120的无液空间1000内回气,从而提高储液腔120内气体的气压。
进一步地,参见图4,毛细结构330为毛细间隙331。毛细间隙331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宽度为第一间距L1,第一间距L1为0.1mm-1mm,通过将毛细间隙331的大小合理设计为0.1mm-1mm,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221进入毛细间隙331后,均可在毛细间隙331内形成毛细气阻,从而能够通过毛细间隙33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阻挡雾化液进入到导气通道340内。至于毛细间隙331的具体尺寸可根据雾化液的浓稠程度进行设定,比如,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大时,可将毛细间隙331的第一间距L1设置得大一点;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小时,可将毛细间隙331的第一间距L1设置得小一点,只要毛细间隙331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以满足外界空气通过且雾化液无法通过的效果即可,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为了能够使毛细间隙33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对雾化液进行阻挡,本实施例中,毛细间隙331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的长度均大于等于3mm。若毛细间隙331的长度小于3mm时,可能会出现雾化液突破毛细间隙331的毛细气阻作用而导入导气通道340的情况。
进一步地,参见图5,毛细结构330为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332。毛细槽332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毛细槽332的截面积小于导气通道340处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了能够在气体进入毛细槽332后,在毛细槽332内形成毛细气阻,将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合理地设计为0.03mm2-3.14mm2,这样,可以避免因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设置过小导致出现外界空气无法导入储液腔120的问题,还可以避免因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设置过大导致毛细槽332内形成的毛细气阻不足以阻挡雾化液进入到导气通道340,出现外界空气进入储液腔120的阻力增大的问题。上述的毛细槽332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毛细槽332在雾化芯壳220径向上的深度和在雾化芯壳220周向上的宽度的乘积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当毛细结构330为多个时,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毛细结构330可以为毛细间隙331,也可以为毛细槽332,还可以为毛细间隙331和毛细槽332的组合,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以下对回气件400的两种设置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些结构设计中,结合图3至6所示,套管31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即套管310的上端部)密封设置,回气件400还包括至少一个回气管401,回气管401穿于套管310的上端部的侧壁上,回气管401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毛细通道420连通间隔空间311与储液腔120。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套管310的上端部为密闭端口或者套管310的上端部与储液腔120的顶部内壁密封连接时,回气管401连接于套管310的上端部的侧壁上,且回气管401的管内空间与间隔空间311相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回气管401可以为直管、弯管或其他不规则的管道等,回气管4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回气管40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回气管401沿套管310的周向均匀分布于套管310的上端部的外周壁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回气管401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可以有两种设置方式,一种是毛细通道420为一个时,回气管401内至少部分地管内空间中形成有一段毛细通道420;另一种是毛细通道420为2个及2个以上时,回气管401内的管内空间形成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毛细通道420。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回气管401内的整个管内空间形成一段毛细通道420,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雾化液从回气管401流入间隔空间311内。
进一步地,如图6,毛细通道420沿回气管401的径向的第三间距L3为0.2mm-2mm,且毛细通道420沿回气管401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毛细通道420的孔径合理设计为0.2mm-2mm,使得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在毛细通道420的气阻作用下而无法通过毛细通道420进入到与其相连通设置的间隔空间311内,同时外界空气则可以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内的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以及毛细通道420内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因而毛细通道420的设置可以防止雾化液通过毛细通道420而进入到导气通道340内,以及能够使外界空气通过毛细通道420向储液腔120内进行回气。
本实施例中,毛细通道420具体尺寸可根据雾化液的浓稠程度进行设定,比如,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大时,可将毛细通道420的第三间距L3和长度设置得大一点;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小时,可将毛细通道420的的第三间距L3和长度设置得小一点,只要毛细通道420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以满足外界空气通过且雾化液无法通过的效果,在本申请并不对毛细通道420的第三间距L3和长度进行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使毛细通道420形成的毛细气阻对雾化液进行阻挡,本实施例中毛细通道420沿回气管401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若毛细通道420的长度小于3mm时,可能会出现雾化液突破毛细气阻而导入间隔空间311内的导气通道340的情况。
在另一些结构设计中,如图7所示,回气件400还包括回气帽402,回气帽402套设于内管部110外并与外壳100的顶部内壁相连接,回气帽402的内周壁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隙空间410,间隙空间410与间隔空间311相连通。套管31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端部安装于回气帽402内,且回气帽402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毛细通道420自回气帽402的外侧壁401朝向回气帽402的轴心方向延伸,并且,毛细通道420贯穿回气帽402的内周壁,从而使得毛细通道420连通储液腔120与间隙空间410。
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帽402套设于内管部110外并与外壳100的顶部内壁相连接时,回气帽402的内周壁还可以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隙空间410。套管310的上端部安装于回气帽402内,并且,回气帽402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420,这样,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间隙空间410、毛细通道420以及储液腔120之间依次连通,从而形成回气路径。例如,毛细通道420自回气帽402的外侧壁401朝向回气帽402的轴心方向延伸并贯穿出回气帽402的内周壁,而套管310的上端部自回气帽402背离出气口140一端的表面插设于回气帽402内,从而使得套管310的上端部通过间隙空间410与毛细通道420相连通,而由于毛细通道420与储液腔120相连通,因此,毛细通道420连通间隙空间410与储液腔120。需要说明的是,毛细通道420可以沿回气帽402的径向穿设于回气帽402内,或者,毛细通道420可以相对于回气帽402的径向倾斜穿设于回气帽402内。本申请实施例中,毛细通道4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毛细通道4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毛细通道420沿回气帽402的轴向均匀分布于回气帽402内,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毛细通道420沿回气帽402的轴向的间距为0.2mm-2mm,且毛细通道420沿回气帽402的径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毛细通道420与上述实施例中回气管401处的毛细通道420具有相同的效果,具体参照上述的描述,在此并不进行赘述。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组件(未图示),电池组件与雾化器中的发热体电连接,用于为发热体提供电流,以使发热体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雾化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其中,控制电路板分别与电池组件、发热体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电池组件为发热体供电,使得发热体通电发热而将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雾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体可为电子烟,得益于上述雾化器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请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内部具有内管部,所述内管部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内管部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所述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回气孔相比所述进液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导液体内置于所述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所述回气孔处以及所述进液孔处的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回气孔与所述进液孔均分别连通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
套管,套设于所述内管部以及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以及与所述雾化芯壳的外周壁之间均相对间隔设置并形成间隔空间,所述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与所述回气孔相连通;以及
回气件,与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设置,所述回气件内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并且,在所述间隔空间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的导气通道,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空间内与所述回气孔相对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所述毛细结构,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空间部分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毛细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毛细间隙,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所述毛细槽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所述毛细槽的所述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气通道处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密封设置,所述回气件包括:
回气管,为至少一个,所述回气管穿设于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的侧壁上,且所述回气管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管的径向的第三间距为0.2mm-2mm,且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管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所述毛细通道的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件还包括:
回气帽,套设于所述内管部外并与所述外壳的顶部内壁相连接,且所述回气帽的内周壁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与所述间隔空间相连通,所述套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端部安装于所述回气帽内,所述回气帽内设有至少一个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自所述回气帽的外侧壁朝向所述回气帽的轴心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回气帽的内周壁,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储液腔与所述间隙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帽的轴向的第三间距为0.2mm-2mm,且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回气帽的径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所述毛细通道的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320995229.8U 2023-04-27 2023-04-27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7816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5229.8U CN219781611U (zh) 2023-04-27 2023-04-27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5229.8U CN219781611U (zh) 2023-04-27 2023-04-27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81611U true CN219781611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866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95229.8U Active CN219781611U (zh) 2023-04-27 2023-04-27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816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71608A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772990A (zh) 一种气流稳定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2089105A (zh) 雾化芯及雾化装置
CN214594169U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0881690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2189897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112493550A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42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781596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695701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CN21462985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611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845064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781612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942274U (zh) 一种具有平衡通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19845063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000851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30918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8185200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9781613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34009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4340112U (zh) 雾化组件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
CN219762494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3100486A (zh) 雾化结构、雾化器及雾化装置
CN218457306U (zh) 防漏液的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