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5063U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45063U CN219845063U CN202320995314.4U CN202320995314U CN219845063U CN 219845063 U CN219845063 U CN 219845063U CN 202320995314 U CN202320995314 U CN 202320995314U CN 219845063 U CN219845063 U CN 21984506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liquid
- capillary
- space
- air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5
- 239000011258 core-shel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6199 nebu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550 stock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71 electronic cigaret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79593 drug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6 perme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3504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器包括外壳、雾化芯及回气组件,外壳内具有内管部,内管部与外壳之间形成储液腔,内管部内形成出气通道;雾化芯包括导液体及雾化芯壳,雾化芯壳上穿设有回气孔和进液孔,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导液体设于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回气组件包括套管和导气管,套管连接于内管部的外周壁上,套管与雾化芯壳上包含有回气孔处的外周壁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隔空间,导气管安装于套管上,在导气管以及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毛细结构连通回气孔与储液腔,通过设置回气组件减小或消除回气阻力,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及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包括雾化器,雾化器一般包括进气通道、出气通道、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以及与储液腔相连通的雾化芯,而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以及发热体。电子雾化装置工作时,储液腔内的雾化液由导液体导向发热体所处的位置,发热体加热雾化液后产生气溶胶,气溶胶通过出气通道流出而供用户吸食。其中,发热体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片、导电陶瓷发热体等结构形式,导液体的材料可以是棉花、多孔陶瓷等。
相关技术中,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因导向导液体而减少后,储液腔的内部压力会减小而相对与外界相通的出气通道内的空间形成一定的负压,该负压会使得雾化液后续导向导液体的阻力增大,因此为使得后续雾化液能够顺畅地导向导液体,保证用户能够正常进行抽吸,需要向储液腔内回气,即外界的空气通过导液体的微小孔隙进入到储液腔内,以提升储液腔内的气压从而减小储液腔内相对于外界环境产生的负压。此处所说的外界环境即指出气通道内的空间以及与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外界。
然而,雾化器在回气过程中,导向储液腔的气体需要通过导液体而渗入至储液腔内,即,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入导液体内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导液体进入到储液腔内的回气路径是完全重合的同一条路径,且两者的流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会导致欲进入储液腔内的气体对储液腔壁的进液孔所产生的压力阻碍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导向导液体,且导液体内的雾化液自身的重力以及其对进液孔所产生的压力也会阻碍气体进入到储液腔内,导致气体无法顺畅地进入至储液腔内,使得导液体位置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从而产生干烧现象,该干烧现象的发生不仅会降低用户的抽吸口感,严重时发热体还会烧坏导液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通过设置回气组件用于减小或消除回气的阻力,降低导液体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以及提升用户的抽吸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
外壳,其内部具有内管部,所述内管部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内管部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所述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回气孔相比所述进液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导液体内置于所述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所述回气孔处以及所述进液孔处的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回气孔与所述进液孔均分别连通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以及
回气组件,所述回气组件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上,所述套管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隔空间;以及
导气管,为至少一个,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套管上并与所述间隔空间相连通,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储液腔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在所述导气管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连通所述回气孔与所述储液腔。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并且,在所述导气管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的导气通道,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管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和/或,
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
进一步地,当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分别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所述毛细结构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内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内的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毛细结构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为毛细间隙,其中:
当所述毛细间隙形成于所述导气管内时,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导气管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导气管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和/或,
当所述毛细间隙形成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时,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结构为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当所述毛细槽形成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时,所述毛细槽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所述毛细槽的所述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气通道处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
进一步地,在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上,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朝向所述雾化器的底部延伸,并部分遮挡于所述进液孔的外周,其中:
当所述间隔空间为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和所述进液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的空间时,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导气管相连通设置;或者,
当所述间隔空间为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的空间时,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从所述回气孔靠近所述雾化器的底部的一侧到所述进液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导液空间,所述间隔空间连通所述导液空间以及所述导气管。
进一步地,所述回气组件还包括:
分隔件,密封套设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且所述分隔件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密封抵接,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储液腔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内壁之间形成无液空间,所述分隔件上沿其自身轴向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无液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与所述分隔件相连接设置,且所述导气管与所述无液空间相连通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出气口设置,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分隔件的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上沿所述分隔件的轴向穿设有与所述毛细通道相连通的储液通道,且所述储液通道的孔径大于所述毛细通道的孔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的雾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中,包括外壳、雾化芯以及回气组件,外壳内具有内管部,内管部的外壁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并在外壳上设有与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雾化芯设于外壳内并与内管部远离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导液体内置于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回气孔处以及进液孔处的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回气孔与进液孔均分别连通导液体与储液腔。回气组件包括套管以及至少一个导气管,套管的一端连接于内管部的外周壁上,套管的另一端朝远离出气口的方向延伸,套管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上包含有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隔空间,导气管的一端安装于套管上并与间隔空间相连通,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储液腔靠近出气口的一端,在导气管以及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毛细结构连通回气孔与储液腔。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毛细结构可设于导气管内,也可以设于间隔空间内,或者可以设于导气管内以及间隔空间内。此时,由于回气孔相比进液孔更靠近出气通道,即回气孔在雾化芯壳的轴向上相比进液孔更靠近雾化器上方的位置,于是回气孔处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处所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压,即回气孔和进液孔之间存在液压差。因此,相比于进液孔,外界空气更容易从回气孔处进入到套管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上包含有回气孔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内,再经过导气管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进入到储液腔内,而在进液孔处,由于进液孔受到的液压要比回气孔受到的液压更大,因此储液腔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容易通过进液孔导入至导液体中。
由于套管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上包含有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以及导气管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且毛细结构与回气孔、储液腔相连通,当储液腔内雾化液从进液孔流入至导液体的同时,雾化液也会通过间隔空间以及导气管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欲流向回气孔以及进入导气管内,但由于流入至毛细结构中的雾化液受到毛细结构的气阻作用,雾化液并不会完全填充满整个毛细结构。这样,雾化液就会因为受到间隔空间以及导气管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的气阻作用而无法到达回气孔以及进入导气管内,此外,由于回气孔相比进液孔位于更靠近出气通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雾化芯壳的轴向上回气孔相比进液孔处于更高的位置,于是回气孔处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处所受到的储液腔内的液压,因此外界空气就能够顺畅地经过回气孔、再经过设有包含了间隔空间的套管、导气管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的回气组件而进入到储液腔内;相反,由于进液孔处受到的液体的压力大于回气孔处受到的液压,于是只有少部分气体甚至没有气体通过进液孔进入到储液腔中,储液腔内的雾化液在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内时,雾化液受到的气体阻力很小甚至没有受到气体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进液孔流入到导液体中。由上可知,储液腔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导气管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向储液腔内回气的回气路径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两条不同路径,且回气孔和进液孔之间存在液压差,进液孔处受到的液压要比起回气孔处受到的液压更大,这样雾化液能够更容易突破欲进入储液腔内的气体的阻力而导入至导液体内,而外界空气则能够更顺畅地通过回气孔、间隔空间、导气管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而持续地进入至储液腔内,从而使储液腔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内的外部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储液腔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而导入导液体,避免出现导液体内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因而可以降低因导液体长时间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的使用寿命以及吸食的口感,并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雾化器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沿A-A方向的第一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气管内形成有毛细结构的三种结构设计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部分的第一种结构B-1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5中B部分的第二种结构B-2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种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外壳,110-内管部,120-储液腔,130-出气通道,140-出气口;
200-雾化芯,210-导液体,220-雾化芯壳,221-回气孔,222-进液孔;
300-回气组件,310-套管,320-导气管,311-间隔空间,312-壁面,323-导液空间,330-毛细结构,331-毛细间隙,332-毛细槽,340-导气通道,350-分隔件,351-毛细通道,352-安装通孔,353-凸缘,354-第一表面,355-第二表面,356-储液通道;
1000-无液空间;
L1-第一间距,L2-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尺寸”、“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具体可用于医疗、电子烟等领域。在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器可用作电子烟,用于雾化烟油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使用,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为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雾化器也可应用于治疗上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用设备,以雾化医用药品,在本申请中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结合图1至3、5、8和9所示,雾化器包括外壳100、雾化芯200以及回气组件300。
外壳100内部具有内管部110,内管部110的外壁与外壳100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120,内管部110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130,且外壳100上设有与出气通道130相连通的出气口140。
雾化芯200设于外壳100内,并且,雾化芯200与内管部1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相连接。雾化芯200包括导液体210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220,雾化芯壳220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221和至少一个进液孔222,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更靠近出气通道130,导液体210内置于雾化芯壳220的中空空间内,并与回气孔221处以及进液孔222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回气孔221与进液孔222均分别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
回气组件300包括套管310以及至少一个导气管320,套管310的一端连接于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上,套管310的另一端朝远离出气口140的方向延伸,并且,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隔空间311(图3、8和9)。导气管320的一端安装于套管310上并与间隔空间311相连通,导气管320的另一端延伸至储液腔1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在导气管320以及间隔空间311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毛细结构330连通回气孔221与储液腔120。
本申请实施例中,内管部110设于外壳100内,具体实施时,外壳100与内管部11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出气口140开设于外壳100上,出气口140与内管部110内围合形成的出气通道130相连通,雾化液加热雾化后产生的气溶胶依次通过出气通道130、出气口140而导出外界,供用户吸食。
“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更靠近出气通道130”是指,回气孔221与进液孔222在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上相间隔设置,且回气孔221设于进液孔222的上方,进液孔222的上方为进液孔222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即回气孔221的位置与进液孔222的位置在储液腔120内存在高度差,于是回气孔221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222处所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压,即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之间存在液压差。因此,相比于进液孔222,外界空气更容易从回气孔221处进入到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311内,再经过导气管320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进入到储液腔120内。而在进液孔222处,由于进液孔222受到的液压要比回气孔221受到的液压更大,因此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更容易通过进液孔222导入至导液体210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孔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进液孔22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并且,回气孔221的数量与进液孔2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内置于雾化芯壳220的中空空间内的导液体210不仅与雾化芯壳220上回气孔221处及其周围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而且与雾化芯壳220上进液孔222处及其周围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接触连接,这样导液体210能够完全遮挡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使得回气孔221能够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以及进液孔222也能够连通导液体210与储液腔120。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液体210与回气孔221处以及进液孔222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紧密接触连接,这样能够防止雾化液出现泄漏的情况。更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也可以与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相互接触连接,由于导液体210有一定储液的作用,因此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和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相互接触连接时,能够起到在储液腔120内无液或少液的状态下,防止雾化芯干烧的作用。更进一步地,当导液体210整体的外周与雾化芯壳220的内侧壁紧密贴合接触时,能够更好地防止雾化芯200发生漏液的现象。
本申请实施例中,套管310的一端为套管31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即为套管310的上端部;套管310的另一端为套管3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即为套管310的下端部。后述将套管310的一端称为套管310的上端部,将套管310的另一端称为套管310的下端部。套管310的上端部密封套设在内管部110的外周壁上,优选地,套管310的上端部密封套设在内管部110的下端部的外周壁上。套管310的下端部朝远离出气口140的方向延伸,并且套管310的下端部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间隔空间311。本实施例中,由于套管310的下端部与回气孔221处的雾化芯壳220的外周壁相对间隔设置,使得套管310的下端部能够遮挡于回气孔221的外周,这样外界气体能够从回气孔221直接进入间隔空间311。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气管320的一端为导气管320靠近套管310的一端,即为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导气管320的另一端为导气管320远离套管310的一端,即为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安装于套管310上,例如,如图3所示,导气管320的下端部插设于套管310上沿套管310的径向朝向外壳100内壁延伸的壁面312上。并且,导气管320的下端部与间隔空间311相连通,也就是说,导气管320的下端部穿设于套管310的壁面312,从而使得导气管320的管内空间与间隔空间311相连通。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则延伸至储液腔1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需要说明的是,导气管32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导气管3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导气管320沿套管310的周向间隔插设在套管310的壁面312上。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向储液腔120内注入雾化液后,储液腔120内的空间并未完全被雾化液填充,即雾化液的液面与储液腔120的顶部之间为无液空间1000。无液空间1000的作用是,用于存储一部分的空气,使得无液空间1000内具有一定的气压,在雾化器处于未使用状态时,无液空间1000内的气压与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以及外界的大气压基本保持静态平衡,可以防止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出现泄漏的问题;在雾化器处于使用状态时,出气通道130内由于使用者的抽吸而导致气体的流速增加,于是出气通道130内气体的气压减小,出气通道130内减小的气压与无液空间1000内的气压之间产生压差并形成负压,在负压作用下,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222而持续地导入导液体210内,以供雾化芯200加热雾化产生烟雾并供给给正在抽吸的抽吸者。反之,若没有设置无液空间1000,即储液腔120内充满雾化液,此时整个储液腔120内部均为真空状态,在雾化器处于使用状态时,不管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如何变化,由于整个储液腔120内的气压为零,即出气通道130内的气压相对于储液腔120不会产生负压,于是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则不会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内,从而使得导液体210出现缺液干烧的问题。
因而,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将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延伸至储液腔1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并且,导气管320的上端部设置在无液空间1000,这是为了使导气管320的上端部设置在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的液面之上,即导气管320的上端部直接与无液空间1000连通。于是,外界空气从回气孔221进入后,可以通过导气管320的上端部直接进入至无液空间1000内,以此提高无液空间1000内气体的气压,从而提高储液腔120内的气压。此外,将导气管320的上端部设置在无液空间1000中,由于无液空间1000内没有雾化液,因此可以避免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流入至导气管320内,从而能够使外界气体更畅通无阻地流入无液空间1000中,更快速地提高无液空间1000内气体的气压。
在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且毛细结构330与回气孔221、储液腔120相连通。具体实施时,毛细结构330可以有几种设置方式,一种是毛细结构330形成于间隔空间311内,另一种是毛细结构330形成于导气管320内,还有一种是毛细结构330形成于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内。当然,本实施例中毛细结构330的数量也可为多个,比如:间隔空间311内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以及导气管320内形成有两段毛细结构330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毛细结构330的作用是,在外界空气进入毛细结构330内后,毛细结构330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此时,由于毛细结构330内形成的毛细气阻,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因毛细气阻的阻挡而不会在毛细结构330内流动,而且,毛细结构330内形成的毛细气阻不会影响气体的流动,即,外界空气依然可以在毛细结构330内流动。换言之,毛细结构330为“通气不通液”结构,这样,外界空气就能够通过回气孔221流入到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内,然后再从毛细结构330流入到储液腔120内,从而向储液腔120内进行回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雾化技术领域中,所谓回气是指,当储液腔120中的气体和液体的总压力小于连接于外界的出气通道130中的外界气体压力的情况下,储液腔120内相对于出气通道130的空气产生负压,随着储液腔120内的压力不断减小,负压则不断增大,当负压达到一定阈值时,外界气体的压力会突破储液腔120内的压力而通过雾化芯壳220侧壁上的开孔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也就是说有外界气体进入到储液腔120内,这就叫回气。储液腔120内的压力包括气体对雾化液的压力、雾化液对雾化芯壳220侧壁的压力以及雾化液自身的重力。外界气体向储液腔120内回气后,储液腔120内的压力再次变大,于是储液腔120外的气压和储液腔120内的压力重新恢复平衡状态,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就能够再次流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储液腔120内雾化液从进液孔222流入至导液体210的同时,雾化液也会通过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欲流向回气孔221以及进入导气管320内,但由于流入至毛细结构330中的雾化液受到毛细结构330的气阻作用,雾化液并不会完全填充满整个毛细结构330。这样,雾化液就会因为受到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内形成的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的气阻作用而无法到达回气孔221以及进入导气管320内,此外,由于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位于更靠近出气通道130的位置,也就是说,在雾化芯壳220的轴向上回气孔221相比进液孔222处于更高的位置,于是回气孔221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进液孔222处所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压,因此外界空气就能够顺畅地经过回气孔221、再经过设有包含了间隔空间311的套管310、导气管320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的回气组件30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内。当然,即使毛细结构330内充满雾化液,由于回气孔221、进液孔222在储液腔120内存在液压,即,大部分的气体会更容易地从液压更小的回气孔221进入到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311内,然后再经过导气管320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而导入储液腔120内。相反,由于进液孔222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体的压力大于回气孔221处受到的储液腔120内的液压,于是只有少部分气体甚至没有气体通过进液孔222进入到储液腔120中,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在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内时,雾化液受到的气体阻力很小甚至没有受到气体阻力,因此能够更顺畅地通过进液孔222流入到导液体210中。由上可知,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的导液路径与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导气管320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向储液腔120内回气的回气路径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两条不同路径,且回气孔221和进液孔222之间存在液压差,进液孔222处受到的液压要比起回气孔221处受到的液压更大,因此,这样雾化液能够更容易突破欲进入储液腔120内的气体的阻力而导入至导液体210内,而外界空气则能够更顺畅地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导气管320以及至少一个毛细结构330而持续地进入至储液腔120内,从而使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130内的外部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进而保证了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避免出现导液体210内的雾化液消耗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补充的问题,因而可以降低因导液体210长时间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提升了导液体210的使用寿命以及吸食的口感,并提升了雾化器整体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参见图4和6,毛细结构330的间距为第一间距L1,并且,在导气管320以及间隔空间311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L2的导气通道340,毛细结构330的第一间距L1小于导气通道340的第二间距L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均设置在导气管320以及间隔空间311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导气管320内,毛细结构33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未图示),同样,导气通道34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或两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以下对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的几种结构设计进行说明。
在一些结构设计中,结合图3和4,导气管320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具体而言,可以在导气管320的整个管内空间内均形成毛细结构330(图3),即导气管320为毛细导气管;或者,也可以在导气管320的部分管内空间内形成一段毛细结构330,例如:如图4(a),毛细结构330可以设于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如图4(b),毛细结构330也可以设于在导气管320的下端部。此外,如图4(c),毛细结构330还可以在导气管320远离套管310的一端以及导气管320靠近套管310的一端分别形成一段毛细结构33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后述将导气管320远离套管310的一端称之为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将导气管320靠近套管310的一端称之为导气管320的下端部。
参见图4(b),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形成有毛细结构330。此种情况下,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形成导气通道340,即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形成间距比毛细结构330的第一间距L1更大的导气通道340。此种结构,外界气体无法通过导气管320下端部形成的毛细结构330进入到导气管320中,即使有少量液体进入,也会停留在毛细结构330中而不会继续进入到导气通道340中。此时,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以及储液腔120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这样,当外界气体从间隔空间311流经导气管320进入到储液腔120中时,由于没有雾化液或者只有少量的雾化液滞留在导气管320中,因此外界气体在导气管320中没有受到雾化液的阻力,或者受到很小的雾化液的阻力,于是外界气体在导气管320中的流速加快,能够顺畅地流经导气管32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中,从而使储液腔120内的气体压力增大。优选地,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延伸至无液空间1000内,这样能够进一步防止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从导气管320的上端部流入至导气通道340内。此种情况下,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储液腔120、以及无液空间1000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即外界气体能够沿着该回气路径向储液腔120的无液空间1000内回气,从而提高储液腔120内气体的气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参见图4(c),导气管320的上端部以及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毛细结构330。此种情况下,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和导气管320的上端部之间形成间距比毛细结构330的第一间距L1更大的导气通道340,且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延伸至无液空间1000内,这样能够更好地防止雾化液从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进入到导气管320中,从而进一步减小甚至消除外界的气体流经导气管320的毛细结构330以及导气通道340时所受到的液体阻力,使得外界气体能够更快速、更畅通无阻地进入到无液空间1000内。此时,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导气管320的下端部的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处的毛细结构330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即外界气体能够沿着该回气路径向储液腔120的无液空间1000内回气,从而提高储液腔120内气体的气压。在另一些结构设计中,结合图5至7,间隔空间311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具体而言,可以在间隔空间311的整个空间内均形成毛细结构330(未图示);或者,可以在间隔空间311的部分空间内形成毛细结构330,即毛细结构330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靠近导气管320的一端内(未图示),也可以设于间隔空间311远离导气管320的一端内(图5),具体此处不做限定。需要说明的是,间隔空间311远离导气管320的一端,指的是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位。
此外,在间隔空间311内,毛细结构33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2个及2个以上(未图示),同样,导气通道340不仅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2个及2个以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优选地,参见图6和图7,间隔空间311内在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内形成有毛细结构330。此种情况下,导气管320内以及间隔空间311内除毛细结构330外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导气通道340。这样,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间隔空间311内除毛细结构330以外的空间部位、导气管320以及储液腔120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当外界气体从回气孔221进入间隔空间311后,先经由毛细结构330,最后从导气管320流出至储液腔120。毛细结构330设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内,能够更好地防止或者减少雾化液的流入,进而减少外界气体流经回气路径时所遇到的液体阻力。优选地,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延伸至无液空间1000内,从而能够使外界气体更畅通无阻地流入储液腔120中,更快速地提高储液腔120内气体的气压。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当间隔空间311内的整个空间均形成有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设于导气管320内时,导气管320作为导气通道340将从间隔空间311内进入的外界气体传导至储液腔120内。而当间隔空间311的部分空间内形成有毛细结构330,且导气通道340分别设于导气管320内以及间隔空间311中的除毛细结构330外的空间内时,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导气通道340的第二间距L2与导气管320内形成的导气通道340的第二间距L2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在又一些结构设计中,参见图8,还可以在导气管320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以及在间隔空间311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此时,导气管320内以及间隔空间311内均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当然,导气管320内以及间隔空间311内均可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毛细结构330,同样,导气通道340也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优选地,参见图8,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内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以及间隔空间311远离导气管320的一端内形成有一段毛细结构330。如前所述,间隔空间311远离导气管320的一端即为间隔空间311内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部位。此种情况下,导气管320的下端部以及间隔空间311靠近导气管320的一端内分别形成有间距比毛细结构330的第一间距L1(图4和图6)更大的导气通道340,且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内的导气通道340与间隔空间311内的导气通道340相连通。优选地,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延伸至无液空间1000内,从而提高回气的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b),当毛细结构330仅设于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内时,或者,如图5至7所示,当毛细结构330仅设于间隔空间311内时,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形成的导气通道340内可能会填充满雾化液,而由于回气孔221与进液孔222之间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存在高度差,于是回气孔221处受到的液压小于进液孔222处所受到的液压。因此,相比于进液孔222,外界的大部分气体仍然会更容易地从回气孔221处进入到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的外周壁之间形成的间隔空间311内,然后再经过导气管320以及毛细结构330的向储液腔120内回气,而储液腔120内的大部分雾化液则会从进液孔222导入至导液体210内。因此,雾化器的回气路径与导液路径仍然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两条不同路径,大幅减小了外界气体对进液孔222处的液体流出的阻力,以及大幅减小了外界气体通过回气孔221、间隔空间311、导气管320以及毛细结构330进入到储液腔120内时液体对进入气体的阻力。
进一步地,参见图4和6,毛细结构330为毛细间隙331。本实施例中,毛细间隙331的数量也为至少一个,对应于毛细结构330的几种结构设计,毛细间隙331也有几种结构设计,一种是毛细间隙331形成于导气管320内(图4),另一种是毛细间隙331形成于间隔空间311内(图6),还有一种是毛细间隙331形成于导气管320内和间隔空间311内(未图示),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参见图4,当毛细间隙331形成于导气管320内时,毛细间隙331沿导气管320的径向的宽度为第一间距L1,第一间距L1为0.1mm-1mm,通过将毛细间隙331的大小合理设计为0.1mm-1mm,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221进入毛细间隙331后,均可在毛细间隙331内形成毛细气阻,从而能够通过毛细间隙33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阻挡雾化液进入到导气通道340内。至于毛细间隙331的具体尺寸和具体长度可根据雾化液的浓稠程度进行设定,比如,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大时,可将毛细间隙331的宽度设置得大一点;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小时,可将毛细间隙331的宽度设置得小一点,只要毛细间隙331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以满足外界空气通过且雾化液无法通过的效果。
此外,为了能够使毛细间隙331内形成的毛细气阻对雾化液进行阻挡,本实施例中,毛细间隙331沿导气管320的轴向的长度均大于等于3mm。若毛细间隙331的长度小于3mm时,可能会出现雾化液突破毛细间隙331的毛细气阻作用而导入导气通道340的情况。
同样,参见图6,当毛细间隙331形成于间隔空间311内时,毛细间隙331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宽度为第一间距L1,第一间距L1为0.1mm-1mm,毛细间隙331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其效果与毛细间隙331形成于导气管320内的效果相同,具体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间隔空间311内以及导气管320内均形成有毛细间隙331时,间隔空间311内的毛细间隙331的宽度(即图6中的第一间距L1)与导气管320内的毛细间隙331的宽度(即图4中的第一间距L1)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间隔空间311内的毛细间隙331的长度与导气管320内的毛细间隙331的长度可以设置为相等,也可以设置为不相等,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见图7,毛细结构330为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332。本实施例中,毛细槽332的数量也为至少一个,当毛细槽332形成于间隔空间311内(图7)时,毛细槽332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毛细槽332的截面积小于导气通道340处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了能够在气体进入毛细槽332后,在毛细槽332内形成毛细气阻,将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合理地设计为0.03mm2-3.14mm2,这样,可以避免因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设置过小导致出现外界空气无法导入储液腔120的问题,还可以避免因毛细槽332的径向截面积设置过大导致毛细槽332内形成的毛细气阻不足以阻挡雾化液进入到导气通道340,出现外界空气进入储液腔120的阻力增大的问题。上述的毛细槽332沿雾化芯壳220的径向的截面积为毛细槽332在雾化芯壳220径向上的深度和在雾化芯壳220周向上的宽度的乘积值。
需要说明的是,导气管320内也可以形成毛细槽332,比如:在一实心管内沿雾化器的轴向贯设至少一个毛细槽332,以形成上述的导气管320,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优选地,当导气管320内以及间隔空间311内均形成毛细结构330时,导气管320内形成的毛细结构330为毛细间隙331,间隔空间311内形成的毛细结构330可以为毛细槽332,也可以为毛细间隙331,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沿雾化芯壳220的轴向上,套管3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朝向雾化器的底部延伸并部分遮挡于进液孔222的外周。此时,间隔空间311则为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和进液孔222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的空间,也就是说,间隔空间311不仅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的空间,而且还包括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从回气孔221下方到进液孔222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的空间,此时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相连通。本申请实施例中,回气孔221下方为回气孔221靠近雾化器的底部的一侧。
由于进液孔222通过导液体210内的多孔结构与出气通道130相连通,因此在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不断消耗而减小时,可能会有少部分气体通过进液孔222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中,并且,该少部分气体会继续往上冒,也就是穿过雾化液向上进入到无液空间1000内。进入到雾化液内的该少部分气体会在上升过程中受到雾化液的液压、液体本身重力以及雾化液上方的无液空间1000中已有气体的压力的多重阻碍,导致气体上升进入到无液空间1000内的速度会变得很慢。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套管310的下端部部分遮挡于进液孔222的外周,从而使得少部分气体从进液孔222处进入到间隔空间311后,能够在套管310的下端部的阻挡作用下而沿着间隔空间311以及导气管320进入到储液腔120内的无液空间1000内。即使导气管320中存在少量的雾化液,气体在导气管320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也会很小很小,其实在导气管320的下端部内均形成有毛细结构330时,导气管320内的导气通道340因毛细结构330的毛细气阻作用而不会有雾化液进入,因此,进入到间隔空间311的少部分气体能够畅通无阻并快速地通过导气管320内形成的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的无液空间1000内。
此外,上述套管310远离出气口140的一端部分遮挡于进液孔222的外周还可以设置为另一种结构。如图5和8所示,当间隔空间311为所述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的空间时,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从回气孔221下方(即回气孔221靠近雾化器的底部的一侧)到进液孔222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导液空间323。也就是说,间隔空间311内仅包括了上述实施例中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包含有回气孔221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的空间,而导液空间323内则为套管310的内周壁与雾化芯壳220上从回气孔221下方到进液孔222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的空间,此时间隔空间311连通导液空间323以及导气管320。图5中,间隔空间311内在与回气孔221相对的空间内形成有毛细结构330,而间隔空间311内除毛细结构330外的部分以及导气管320内均形成有导气通道340,即毛细结构330连通导液空间323以及导气通道340。此种结构,少部分气体通过进液孔222进入到导液空间323后,能够在套管310的下端部的阻挡作用下畅通无阻并快速地进入到毛细结构330以及导气通道340而进入到储液腔120的无液空间1000内。
如图9所示,回气组件300还包括分隔件350,分隔件350密封套设于内管部110的外周,且分隔件350的外周壁与外壳100的内侧壁密封抵接,分隔件350与储液腔1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内壁之间形成无液空间1000,分隔件350上沿分隔件350的轴向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351,毛细通道351连通无液空间1000与储液腔120。导气管32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与分隔件350相连接设置,且导气管320与无液空间1000相连通设置。
本实施例中,分隔件350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的分隔件350套设于内管部110的外周。分隔件350上背离出气口140的一端沿分隔件350的轴向设置有安装通孔352,安装通孔352设于毛细通道351与分隔件350的内周壁之间,导气管320的上端部密封插设于安装通孔352内,从而使得导气管320的上端部与无液空间1000相连通。
进一步地,分隔件35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端面的外周和内周上均设置有凸缘353,凸缘353远离分隔件350并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端面密封抵接于外壳100的顶部内壁上,以使得分隔件350靠近出气口140的一端端面、外壳100的顶部内壁以及内管部110之间形成无液空间1000,该无液空间1000通过导气管320、间隔空间311、回气孔221、出气通道130与外界相连通。该无液空间1000的作用是,由于无液空间1000与外界相连通,即在通过向储液腔120内注入雾化液时,可以保证储液腔120内的气压与外界的气压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从而能够避免储液腔120内因雾化液的体积逐渐增加而出现气压增大的情况。如果无液空间1000与外界不相连通,则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雾化液需要更大外力才能注入储液腔120内,甚至无法注入储液腔120内。反之,在雾化液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储液腔120内的气压也会随之减小,由于无液空间1000与外界相连通,为了保持储液腔120内的气压与外界气压平衡,外界空气会通过回气孔221进入到毛细结构330和导气通道340并进入无液空间1000内,然后再进入到毛细通道351和储液腔120内,从而实现向储液腔120内进行回气的目的,回气后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又能够与外界气压基本持平。
本实施例中,毛细通道351具体尺寸和具体长度可根据雾化液的浓稠程度进行设定,比如,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大时,可将毛细通道351的孔径设置的大一点;雾化液的浓稠度比较小时,可将毛细通道351的孔径设置的小一点,只要毛细通道351内可以形成毛细气阻,以满足外界空气通过且雾化液无法通过的效果,在本申请并不对毛细通道351的孔径进行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分隔件350上设置了毛细通道351的前提下,毛细结构330可仅设于间隔空间311远离导气管320的一端(图9)。而毛细结构330可以为毛细间隙331或者毛细槽332(具体可参照图6或图7),当毛细结构330为毛细间隙331时,毛细通道351的孔径与毛细间隙331的间距的尺寸可以设置为相等或者设置为不相等;当毛细结构330为毛细槽332时,毛细通道351的截面积与毛细槽332的截面积也可以设置为相等或者不相等。
进一步地,如图9,分隔件35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54和第二表面355,第一表面354靠近出气口140设置,毛细通道351沿分隔件350的轴向穿设于第二表面355上,第一表面354上沿分隔件350的轴向穿设有与毛细通道351相连通的储液通道356,且储液通道356的孔径大于毛细通道351的孔径。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9,在分隔件350的第一表面354上设置有储液通道356,而毛细通道351设于分隔件350的第二表面355上并贯穿至储液通道356内,即,储液通道356与毛细通道351相连通,并且,储液通道356与毛细通道351在沿分隔件350的轴向上贯穿分隔件350的第一表面354和第二表面355。本实施例中设置储液通道356的作用是,用于将从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无液空间1000以及储液通道356导入的外界空气导入至毛细通道351,再由毛细通道351导入到储液腔120内,以实现储液腔120内的回气。
由于分隔件350位于储液腔120内,且毛细通道351连通储液腔120与无液空间1000,使得储液腔120内可能会有部分的雾化液进入到毛细通道351,而进入到毛细通道351内的雾化液也可能会进入到与其相连通的无液空间1000内,从而使得雾化液进入到与无液空间1000相连通的导气通道340内。因此,储液通道356还可用于,存储从毛细通道351导入的部分雾化液,防止毛细通道351导入的雾化液流入至无液空间1000或导气通道340内,进而可以减小外界空气通过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无液空间1000以及储液通道356而进入到毛细通道351和储液腔120内的阻力,使得回气更顺畅。并且,在外界空气从回气孔22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220、无液空间1000导入至储液通道356时,可将储液通道356内的少量雾化液一并从毛细通道351带回到储液腔120内。
本实施例中,储液通道356的孔径大于毛细通道351的孔径,并且,储液通道356在沿分隔件350的轴向的截面上可以为漏斗形;或者,储液通道356在沿分隔件350的径向的截面上为椭圆形、圆形、方形等;又或者,储液通道356沿分隔件350的轴向的截面上为漏斗形,且储液通道356沿分隔件350的径向的截面上为椭圆形、圆形、方形等具体形状此处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毛细通道351和储液通道356为多个,多个毛细通道351和多个储液通道356分别沿雾化器的周向间隔设于分隔件350上,并且,每一个毛细通道351和每一个储液通道356对应连通。这样,外界空气就可以依次通过回气孔211、毛细结构330、导气通道340以及无液空间1000进入到多个储液通道356以及多个毛细通道351内,再从多个储液通道356以及多个毛细通道351导入至储液腔120内,从而提高外界空气进入到储液腔120的速度,使储液腔120内的气压可以持续处于与出气通道130内气压保持气压平衡的状态,保证了储液腔120内的雾化液能够持续地通过进液孔222而导入导液体210,进一步降低导液体缺液干烧而损坏的风险。
对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电池组件(未图示),电池组件与雾化器中的发热体电连接,用于为发热体提供电流,以使发热体通入电流后能够产生热量并加热雾化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例的电池组件可以是锂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此外,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板,其中,控制电路板分别与电池组件、发热体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电池组件为发热体供电,使得发热体通电发热而将传导至发热体的雾化液雾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体可为电子烟,得益于上述雾化器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器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请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其内部具有内管部,所述内管部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围合形成储液腔,所述内管部内围合形成有出气通道,且所述外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气通道相连通的出气口;
雾化芯,设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内管部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相连接,所述雾化芯包括导液体以及中空的雾化芯壳,所述雾化芯壳上穿设有至少一个回气孔和至少一个进液孔,所述回气孔相比所述进液孔更靠近所述出气通道,所述导液体内置于所述雾化芯壳的中空空间内,并与所述回气孔处以及所述进液孔处的所述雾化芯壳的内侧壁接触连接,所述回气孔与所述进液孔均分别连通所述导液体与所述储液腔;以及
回气组件,所述回气组件包括:
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壁上,所述套管的另一端朝远离所述出气口的方向延伸,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间隔空间;以及
导气管,为至少一个,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套管上并与所述间隔空间相连通,所述导气管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储液腔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在所述导气管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形成有至少一个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连通所述回气孔与所述储液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的间距为第一间距,并且,在所述导气管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还形成有至少一个间距为第二间距的导气通道,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管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和/或,
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分别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之间形成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所述毛细结构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内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或者,
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至少部分地形成有一段所述毛细结构时,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以及所述间隔空间内除所述毛细结构外的部分分别形成有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回气孔、所述间隔空间内的所述毛细结构、所述导气通道、所述导气管远离所述套管的一端处的毛细结构以及所述储液腔之间依次连通并形成回气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毛细间隙,其中:
当所述毛细间隙形成于所述导气管内时,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导气管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导气管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和/或,
当所述毛细间隙形成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时,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宽度为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间距为0.1mm-1mm,所述毛细间隙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等于3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为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延伸的毛细槽,当所述毛细槽形成于所述间隔空间内时,所述毛细槽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为0.03mm2-3.14mm2,且所述毛细槽的所述截面积小于所述导气通道处沿所述雾化芯壳的径向的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在沿所述雾化芯壳的轴向上,所述套管远离所述出气口的一端朝向所述雾化器的底部延伸,并部分遮挡于所述进液孔的外周,其中:
当所述间隔空间为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和所述进液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的空间时,所述间隔空间与所述导气管相连通设置;或者,
当所述间隔空间为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包含有所述回气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的空间时,所述套管的内周壁与所述雾化芯壳上从所述回气孔靠近所述雾化器的底部的一侧到所述进液孔处的外周壁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以形成导液空间,所述间隔空间连通所述导液空间以及所述导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气组件还包括:
分隔件,密封套设于所述内管部的外周,且所述分隔件的外周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密封抵接,所述分隔件与所述储液腔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内壁之间形成无液空间,所述分隔件上沿其自身轴向穿设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连通所述无液空间与所述储液腔;
所述导气管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与所述分隔件相连接设置,且所述导气管与所述无液空间相连通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靠近所述出气口设置,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分隔件的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表面上沿所述分隔件的轴向穿设有与所述毛细通道相连通的储液通道,且所述储液通道的孔径大于所述毛细通道的孔径。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95314.4U CN219845063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95314.4U CN219845063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45063U true CN219845063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43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95314.4U Active CN219845063U (zh) | 2023-04-27 | 2023-04-27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45063U (zh) |
-
2023
- 2023-04-27 CN CN202320995314.4U patent/CN21984506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11014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112471608A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2971217A (zh)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112772990A (zh) | 一种气流稳定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 |
CN112089105A (zh) | 雾化芯及雾化装置 | |
CN110638101A (zh) |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WO2021031891A1 (zh) | 一种电子烟雾化芯及雾化器 | |
CN110881690A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112189897A (zh) |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6292995U (zh) | 电子烟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 |
CN214594169U (zh) |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0672087U (zh) |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219781596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845063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942274U (zh) | 一种具有平衡通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 |
CN219781612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845064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781611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20000851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487663U (zh) | 一种排气防漏油的雾化器及电子烟 | |
CN214340095U (zh) |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 |
CN219781613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9762494U (zh) | 雾化器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7547299U (zh)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
CN218457306U (zh) | 防漏液的电子雾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