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31437U -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31437U
CN218431437U CN202223079245.7U CN202223079245U CN218431437U CN 218431437 U CN218431437 U CN 218431437U CN 202223079245 U CN202223079245 U CN 202223079245U CN 218431437 U CN218431437 U CN 218431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plate
trunk
mounting structure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7924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鑫
秦晓宇
刘永健
李娜
田丹丹
黄志伟
赵晓萍
纪伟
刘畅
任建峰
冯长凯
钟玉洁
景向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7924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31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31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远离第二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一翻折边,第二板体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二翻折边,第三板体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三翻折边,第一翻折边与后备箱撑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二翻折边和第三翻折边中的至少三个与车身可拆卸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多个板体和翻折边增加了安装支架与车身的搭接面的数量,使安装支架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互成夹角,这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使其不易变形或开裂。

Description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行李箱盖或者后背门能够被正常打开需要借助于电动撑杆或者气动撑杆,撑杆是连接在车门端和车身端的力值部件;行李箱盖的开启和关闭主要依靠撑杆部件,撑杆部件压缩后,拉伸铰链实现旋转开启,且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撑杆会自动压缩,一侧拉伸车身端撑杆支架,一侧拉伸铰链,从而实现行李箱盖旋转打开,然而,现有的车身端撑杆支架的结构大多为半开口结构,仅通过两处焊接连接到车身上,这种结构很难抵御缺口方向的载荷冲击,为此当行李箱盖长时间处于开闭或者车身受到Y向、Z向载荷冲击时,该支架有变形或者钣金焊点开裂的风险,影响整车品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可以增强后备箱撑杆安装支架的结构强度,增强其承载能力,减少其变形和开裂的情况发生,提高其耐久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包括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远离第二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一翻折边,第二板体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二翻折边,第三板体远离第一板体的一侧具有第三翻折边,第一翻折边与后备箱撑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三板体、第二翻折边和第三翻折边中的至少三个与车身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通过设置多个板体和翻折边增加了安装支架与车身的搭接面的数量,使得安装支架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晃动或脱落,从而能够对后备箱撑杆起到更好的支撑,另外,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互成夹角,这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强安装支架的承载能力,使得安装支架在受到车身各个方向的冲击时,都能有更好的承受能力,更加不易变形或开裂,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整车品质。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翻折边和所述第三翻折边与所述车身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翻折边和所述第三翻折边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紧固件配合的第一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还包括:底座加强板,所述底座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朝向所述车身的侧面,且与所述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三翻折边贴合,所述底座加强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紧固件进行配合,以使所述底座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支架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还包括: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板包括与所述第一翻折边贴合的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一板体贴合的第二折弯部和与所述第二板体贴合的第三折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与所述安装支架焊接和/或螺钉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还包括: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翻折边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加强板与所述车身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由金属板冲压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均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后备箱盖总成、后备箱撑杆和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安装在车身上,后备箱撑杆可转动地安装在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后备箱盖总成之间。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可以减少车辆中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发生变形和开裂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了整车品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中的安装支架与加强板(第一视角)的装配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中的安装支架与加强板(第二视角)的装配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与车身的装配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与车身的局部装配图。
附图标记:
100、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
1、安装支架;11、第一板体;12、第二板体;13、第三板体;101、第一翻折边;102、第二翻折边;103、第三翻折边;104、第一安装孔;
2、底座加强板;
3、加强板;31、第一折弯部;32、第二折弯部;33、第三折弯部;
4、连接支架;41、第四翻边;42、第五翻边;43、第六翻边;401、第三安装孔;
5、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包括:安装支架1;安装支架1包括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第一板体11远离第二板体12的一侧具有第一翻折边101,第二板体12远离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二翻折边102,第三板体13远离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三翻折边103,第一翻折边101与后备箱撑杆可拆卸连接,当后备箱撑杆拉伸时产生的拉力会通过第一翻折边101传递到安装支架1的各个构件上,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中的至少三个与车身可拆卸连接,以此保证安装支架1与车身连接的稳固性,避免安装支架1发生变形或断裂。通过设置多个板体和翻折边增加了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搭接面的数量,使得安装支架1的安装稳固性得到有效提高,另外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可以提高安装支架1整体的结构强度,使得安装支架1在受到车身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冲击时,有着更高的承受能力,不易变形或开裂,耐久性能得到了提升,使用寿命得到了有效的延长,提高了整车品质。
现有技术中,行李箱盖或者后背门能够被正常打开需要借助于电动撑杆或者气动撑杆,撑杆是连接在车门端和车身端的力值部件;行李箱盖的开启和关闭主要依靠撑杆部件,撑杆部件压缩后,拉伸铰链实现旋转开启,且在行李箱盖开启过程中,撑杆会自动压缩,一侧拉伸撑杆安装支架,一侧拉伸铰链,从而实现行李箱盖旋转打开,然而,现有的撑杆支架的结构大多为半开口结构,仅通过两处焊接连接到车身上,这种结构很难抵御缺口方向的载荷冲击,为此当行李箱盖长时间处于开闭或者车身受到Y向、Z向载荷冲击时,该撑杆支架有变形或者钣金焊点开裂的风险,影响整车品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通过设置多个板体和翻折边增加了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搭接面的数量,使得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晃动或脱落,从而能够对后备箱撑杆起到更好的支撑,另外,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互成夹角,这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1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强安装支架1的承载能力,使得安装支架1在受到车身各个方向的冲击时,都能有更好的承受能力,更加不易变形或开裂,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整车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与车身可拆卸连接,其中,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紧固件5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均可以通过螺栓与车身进行连接,同时,为了增强安装支架1与车身连接的稳固性,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上均可以设置多个与紧固件5进行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04,避免安装支架1发生晃动或从车身上脱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均可以与车身进行焊接连接或均与车身既进行螺栓连接又进行焊接连接,以保证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底座加强板2,底座加强板2安装在安装支架1朝向车身的侧面,且与第二翻折边102、第三翻折边103贴合,底座加强板2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04相对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104、第二安装孔和紧固件5进行配合,以使底座加强板2与安装支架1进行连接。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底座加强板2通过第一安装孔104、第二安装孔和紧固件5之间的配合,安装在安装支架1与车身之间;底座加强板2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加强安装支架1承受冲击的能力,并进一步加强安装支架1与车身连接的稳固性,防止安装支架1发生变形或晃动;另外,底座加强板2通过螺栓连接与安装支架1进行配合,保证了其与安装支架1连接的稳固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加强板3,加强板3安装在安装支架1朝向车身的一侧,加强板3包括与第一翻折边101贴合的第一折弯部31、与第一板体11贴合的第二折弯部32和与第二板体12贴合的第三折弯部33。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3的设置可以有效加强安装支架1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拉伸能力,可以使得安装支架1在受到后备箱撑杆的拉伸时,在拉伸的方向上,不易发生变形或开裂,增强了安装支架1的耐久性能,延长了安装支架1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加强板3与安装支架1焊接和/或螺钉连接,也就是说,加强板3可以与安装支架1进行焊接连接或是进行螺钉连接,也可以是加强板3与安装支架1既进行焊接连接也进行螺钉连接,这里不对加强板3与安装支架1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限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另外,焊接连接和螺钉连接均可以保证加强板3和安装支架1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加强板3能够对安装支架1进行有效加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还可以包括:连接支架4,连接支架4的一端与第一板体11、第一翻折边101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4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1在车身左右方向上的抗冲击能力,使得安装支架1在受到车身左右方向上的载荷冲击时,能够有更高的承受能力,更加不易变形或开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4与车身贴合,连接支架4具有第四翻边41、第五翻边42和第六翻边43,第四翻边41、第五翻边42和第六翻边43之间互为夹角,第四翻边41和第五翻边42上均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04相对的第三安装孔401,其中,第四翻边41与第一板体11进行螺栓连接,第五翻边42与第一翻折边101进行螺栓连接,第六翻边43与车身进行焊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底座加强板2与车身贴合,这样,在安装支架1受到外部的载荷冲击时,可以将冲击通过底座加强板2传递和分散到车身上,从而减少自身承载压力,避免自身结构受到损伤,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底座加强板2与车身贴合的设计,还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1与车身连接的稳固性,避免安装支架1发生晃动或脱落;另外,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外形也均与车身匹配,这样,即使没有设置底座加强板2,安装支架1也可以与车身进行贴合固定,以保证自身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安装支架1由金属板冲压形成,这可以使得安装支架1的一体性更好,结构强度更高,耐久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9所示,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之间均圆弧过渡。在本实施例中,圆弧过渡的设计能够防止安装支架1在受到外部冲击时板体与板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发生应力集中,从而产生开裂,圆弧过渡的设计可以有效减少应力集中的发生,延长安装支架1的使用寿命。
下面参考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
具体地,如图1至图9所示,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包括:安装支架1、底座加强板2、加强板3和连接支架4;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安装支架1包括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第一板体11远离第二板体12的一侧具有第一翻折边101,第二板体12远离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二翻折边102,第三板体13远离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三翻折边103,第一翻折边101与后备箱撑杆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11、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与车身进行螺栓连接,其中,第一板体11上设置有一个与紧固件5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04,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上均设置有两个与紧固件5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04;底座加强板2安装在安装支架1朝向车身的侧面,且与第二翻折边102、第三翻折边103贴合,底座加强板2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04相对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104、第二安装孔和紧固件5进行配合,以使底座加强板2与安装支架1进行连接。加强板3安装在安装支架1朝向车身的一侧,加强板3包括与第一翻折边101贴合的第一折弯部31、与第一板体11贴合的第二折弯部32和与第二板体12贴合的第三折弯部33;加强板3与安装支架1焊接和/或螺钉连接。连接支架4的一端与第一板体11、第一翻折边101进行螺栓连接,另一端与车身进行焊接。
另外,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第三板体13、第二翻折边102和第三翻折边103均与车身贴合。安装支架1由金属板冲压形成。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之间均圆弧过渡。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通过设置多个板体和翻折边增加了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搭接面的数量,使得安装支架1与车身的连接更加稳固,不易晃动或脱落,从而能够对后备箱撑杆起到更好的支撑,另外,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互成夹角,这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支架1整体的结构强度,增强安装支架1的承载能力,使得安装支架1在受到车身各个方向的冲击时,都能有更好的承受能力,更加不易变形或开裂,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整车品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车身、后备箱盖总成、后备箱撑杆和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安装在车身上,后备箱撑杆可转动地安装在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和后备箱盖总成之间。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可以减少车辆中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发生变形和开裂的情况发生,有效提高了整车品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100和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支架(1),所述安装支架(1)包括互为夹角的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所述第一板体(11)远离所述第二板体(12)的一侧具有第一翻折边(101),所述第二板体(12)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二翻折边(102),所述第三板体(13)远离所述第一板体(11)的一侧具有第三翻折边(103),
所述第一翻折边(101)与后备箱撑杆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二板体(12)、所述第三板体(13)、所述第二翻折边(102)和所述第三翻折边(103)中的至少三个与车身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二翻折边(102)和所述第三翻折边(103)与所述车身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二翻折边(102)和所述第三翻折边(103)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与紧固件(5)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底座加强板(2),所述底座加强板(2)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朝向所述车身的侧面,且与所述第二翻折边(102)、所述第三翻折边(103)贴合,所述底座加强板(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04)相对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104)、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紧固件(5)进行配合,以使所述底座加强板(2)与所述安装支架(1)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板(3),所述加强板(3)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朝向所述车身的一侧,所述加强板(3)包括与所述第一翻折边(101)贴合的第一折弯部(31)、与所述第一板体(11)贴合的第二折弯部(32)和与所述第二板体(12)贴合的第三折弯部(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3)与所述安装支架(1)焊接和/或螺钉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支架(4),所述连接支架(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一翻折边(101)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加强板(2)与所述车身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1)由金属板冲压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1)、所述第二板体(12)和所述第三板体(13)之间均圆弧过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后备箱盖总成、后备箱撑杆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所述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安装在所述车身上,所述后备箱撑杆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所述后备箱盖总成之间。
CN202223079245.7U 2022-11-18 2022-11-18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8431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245.7U CN218431437U (zh) 2022-11-18 2022-11-18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79245.7U CN218431437U (zh) 2022-11-18 2022-11-18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31437U true CN218431437U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75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79245.7U Active CN218431437U (zh) 2022-11-18 2022-11-18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314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431437U (zh) 后备箱撑杆安装结构和车辆
CN216916052U (zh) 车辆后轮罩总成及车辆
JP2007131187A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215292014U (zh) 后背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1918340U (zh) 后背门及车辆
CN212473667U (zh) 车辆行李箱盖的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CN103625231A (zh) 一种摆臂安装结构
CN113585902B (zh) 一种车门铰链结构及车辆
CN217400632U (zh) 门体铰链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241620U (zh) 背门锁加强板总成和车辆
CN220410253U (zh) 后背门以及车辆
CN219467850U (zh) 一种汽车c柱加强板
CN219119017U (zh) 用于安装铰链的螺母板和车辆
CN214523297U (zh) 铰链加强板、内板总成、车门总成及车辆
CN217892477U (zh) 后背门外板支撑板、后背门及车辆
CN220349437U (zh) 稳定杆的固定组件及车辆
CN219989330U (zh) 抗扭杆支架及车辆
CN216842835U (zh) 一种后减震器座加强板
CN212980369U (zh) 用于门装置的承载结构、门装置和车辆
CN218400159U (zh) 尾门内板、尾门组件和车辆
CN213413477U (zh) 车门铰链加强板组件、螺母板和车辆
CN216733887U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电瓶框
CN217048455U (zh) 一种外板后视镜安装结构
CN217124937U (zh) 一种a柱结构及车身前围结构
CN220884584U (zh) 备胎固定支架及其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