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336106U - 一种扣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扣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336106U
CN218336106U CN202222945713.8U CN202222945713U CN218336106U CN 218336106 U CN218336106 U CN 218336106U CN 202222945713 U CN202222945713 U CN 202222945713U CN 218336106 U CN218336106 U CN 2183361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upper cover
inner bottom
fastener structure
rec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57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珈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T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BIT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ITPLAY Inc filed Critical BITPLA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3361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3361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扣件结构,其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枢接件及一活动杆。底座包括一内底面其两侧分别连接两纵向延伸的挡墙。上盖设置于底座的上方并且包括两枢接部,其中两枢接部的其一延伸出一凸块。枢接件横向地枢接于底座的两挡墙与上盖的两枢接部之间。活动杆包括至少一凹部并且横向地贯穿底座的两挡墙而使凹部可以在两挡墙之间横向位移。当活动杆被推动至凹部的位置与上盖的凸块的一移动轨迹错开时,上盖的前端与底座的内底面被固定在咬合状态。当活动杆被推动至凹部的位置位于凸块的移动轨迹上时,上盖的前端可选择性地与底座的内底面分离。

Description

一种扣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扣件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应用于手机配件上的扣件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型手机为方便老年人使用或是因应其功能增加,有采用较大面板的趋势,导致智能型手机的体积及重量皆有增加。目前大多数的智能型手机若直接放在一般衣服或裤子的口袋中携带,则在使用者活动过程中极容易掉出来。因此,使用者可能会将手机放在背包或提袋中携带,但是这样做会引起一些不便,例如:要使用时刚好背包不在身边;或急着要拍照时需要在背包中翻找。
为了使手机更方便携带及使用,市面上出现许多手机配件让手机可以直接吊挂或绑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这些配件一般是夹具、扣件、吊环、吊带或其组合而成的产品。这些产品各具巧思。
然而,一般附吊带的手机配件在与手机结合后,难以立即性的拆分。因此,在使用手机时,吊带仍会附着在手机本体上,造成使用上的困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件结构,其包括一底座、一上盖、一枢接件及一活动杆。底座包括一渠道结构,该渠道结构具有一内底面,该内底面的两侧分别连接两纵向延伸的挡墙。上盖设置于该底座的上方,其中该上盖的两侧包括两枢接部,其中该两枢接部的其一延伸出一凸块。枢接件横向地枢接于该底座的两挡墙与该上盖的该两枢接部之间。活动杆包括多个凹部,并且该活动杆横向移动地贯穿该底座的该两挡墙而使该多个凹部在两挡墙之间横向位移。当该活动杆被推动至该多个凹部的其一的位置与该上盖的该凸块的一移动轨迹错开时,该上盖的前端与该底座的该内底面维持咬合状态。当该活动杆被推动至该多个凹部的其一位于该凸块的该移动轨迹上时,该上盖的该前端可选择性地与该底座的该内底面分离。
在一实施例中,该底座的该两挡墙分别具有两叉口部,该两叉口部为上下分叉,用以阻挡该扣合对象物向底座的后端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的该前端包括一向下弯折的折板,与该两叉口部的内缘形成一限位空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的该折板与该底座的该内底面的前缘咬合时,该折板的两侧边大体上分别与该两叉口部的最前端对齐。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的该折板与该底座的该内底面的前缘咬合时,该折板的一弯折内表面与该两叉口部的内缘用以前后钳制一扣合对象物。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的该两枢接部向下凸出于其下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活动杆的该多个凹部包括一第一凹部,该底座具有一横向的隔板位于该活动杆的后方,并且该活动杆的该第一凹部是向该隔板的方向凹陷。
在一实施例中,该活动杆的该多个凹部包括一第二凹部,其中该第二凹部是向该底座的该内底面方向凹陷,并且该底座具有一横向的隔板位于该活动杆的后方,其中该隔板具有一缺口对应该第二凹部。
在一实施例中,该枢接件包括一弹簧,并且该第二凹部供该弹簧的一端设置于其内,使得活动杆移动时,第二凹部随着移动而不会卡到弹簧。
在一实施例中,该上盖包括一按压部,其具有一止滑上表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扣件结构,用以与绳状、杆状、环状等扣合对象物相扣合,容易与扣合对象物拆分,并且同时具有夹具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扣件结构的上盖被掀开后该上盖的下表面结构以及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在咬合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在开启状态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6A及图6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在可选择性开启时的活动杆位置示意图;
图7A及图7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在无法开启时的活动杆位置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其使用方式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 扣件结构;
110 限位空间;
120 底座;
121a、121b (挡墙的)枢接孔;
122 (底座的)内底面;
1221 (内底面的)前缘;
123a、123b 贯穿孔;
124a、124b 挡墙;
125 隔板;
126a、126b 叉口部;
1262 (叉口部的)最前端;
127 缺口;
128 固定杆;
129 止滑下表面;
140 上盖;
141a、141b (上盖的)枢接孔;
142 折板;
1421 (折板的)下缘;
142a (折板的)侧边;
142b 弯折内表面;
144 按压部;
146a、146b 枢接部;
148 凸块;
160 枢接件;
162 轴件;
164 弹簧;
1641、1642 延伸线头;
180 活动杆;
181 (活动杆的)第一端;
182 (活动杆的)第一凹部;
183 (活动杆的)第二端;
184 (活动杆的)第二凹部;
185 (活动杆的)上表面;
210 环形组件;
220 转接片;
310 带体;
320 挂绳;
400 智能型手机;
F 向下压力;
F1 向右推力;
F2 向左推力;以及
TL (凸块的)移动轨迹。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之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用于参照随附图式的方向。因此,该等方向用语仅是用于说明并非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扣件结构的立体示意图。扣件结构100包括一底座120、一上盖140、一枢接件160及一活动杆180。底座120大体上为一渠道结构,该渠道结构包括一内底面122其左、右两侧分别连接两纵向延伸的挡墙124a、124b,而使内底面122的上方与两挡墙124a、124b之间的区域形成一渠道空间。上盖140设置于底座120的上方,覆盖该渠道空间。枢接件160用以横向地枢接于底座120与上盖140之间,使上盖140的前端及后端可以利用枢接件160为转轴或支点,进行翘翘板式运动或杠杆运动,从而使上盖140的前端可选择性地与底座120上下咬合或分离。活动杆180为一安全控制组件,其横向贯穿底座120,并且可横向地移动,用以控制上盖140的前端使其无法进行翘翘板式运动或杠杆运动而与底座120维持咬合状态,或是使上盖140的前端恢复活动而可选择地与底座120分离。
在本文说明中,“纵向”是指底座120的挡墙124a、124b延伸方向或与其大体上平行的方向;“横向”是与“纵向”大体上垂直且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大体上平行的方向。
图1中,上盖140具有枢接孔141a可供枢接件160穿过。但为了更清楚显示底座120内部结构,图1中上盖140的枢接孔141a未被枢接件160穿过而仅是置于枢接件160上方。底座120的后端具有一固定杆128(以虚线表示)连接于两挡墙124a、124b的后端之间。固定杆128可供连接带、绳、扣环或另一个与本实施例相同的扣件前端。图1中,内底面122的一部分被上盖140、枢接件160及活动杆180所遮蔽,其更详细的结构请见以下的图2及图3。
图2显示在上盖140被掀开后可以见到上盖140的下表面结构以及底座120的内底面122前半部结构。同时参照图1及图2,两纵向挡墙124a、124b的前端分别具有两叉口部126a、126b。叉口部126a、126b的形式为上、下分叉,用以供绳状、杆状或环状的扣合对象物(未图标)横向地置入其内,并可阻挡该扣合对象物向底座120的后端移动。
图3的分解图显示两挡墙124a、124b分别具有两枢接孔121a、121b及两贯穿孔123a、123b。组装时,两枢接孔121a、121b可供枢接件160穿过;而两贯穿孔123a、123b可供活动杆180穿过。
上盖140的两侧分别包括两枢接部146a及146b,并且两枢接部146a及146b分别具有两枢接孔141a及141b。同时参照图1至图3,在将上盖140组装至底座120时,上盖140的两枢接孔141a、141b分别与两挡墙124a、124b的两枢接孔121a、121b的内侧重合。枢接件160的两端横向地贯穿上盖140的两枢接孔141a、141b及两挡墙124a、124b的两枢接孔121a、121b,从而枢接于两挡墙124a、124b与上盖140的两枢接部146a、146b之间。
本实施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上盖140其中一侧的枢接部146a向后延伸出一凸块148,用以与活动杆180的表面结构,例如凹凸结构,相配合而达成控制上盖140的前端与底座120之间是否可从咬合状态转为可自由地开启的功能。上盖140的前端为一向下弯折的折板142。图2及图3显示折板142具有一下缘1421;底座120的内底面122具有一前缘1221;以及上盖140的后端包括一按压部144,其具有一止滑上表面。当上盖140的前端与底座120在如图4所示的咬合状态下,折板142的下缘1421将会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的前缘1221密合。上盖140的按压部144,可供使用者向下按压而使上盖140前端的折板142向上翘起。
如图1至3所示,枢接件160包括一轴件162及一弹簧164。在组装枢接件160时,将轴件162横向地穿过底座120的挡墙124a上的枢接孔121a,再穿过上盖140的枢接孔146a,之后穿过置于底座120的渠道空间内的弹簧164;接着,再穿过上盖140另一侧的枢接孔146b以及底座120另一侧挡墙124b上的枢接孔121b。枢接件160与底座120及上盖140组合后如图6A或图7A所示。
图3显示活动杆180的表面结构包括一第一端181、一第二端183、一第一凹部182及一第二凹部184。图1及图2显示在组装活动杆180时,将活动杆180的第一端181及第二端183分别横向地穿过两挡墙124a、124b上的两贯穿孔123a、123b而使第一端181及第二端183可裸露于外,并使第一凹部182及第二凹部184皆位于底座120的渠道空间内。底座120具有一横向的隔板125位于活动杆180的后方,并且隔板125上具有一缺口127对应第二凹部184。在活动杆180与底座120的组合状态下,第一凹部182是向底座120后方隔板125的方向凹陷,其凹口向前,在活动杆180被横向推移时,可选择性地与凸块148的一移动轨迹TL相错开或相对应;第二凹部184是向底座120的内底面122方向凹陷,其凹口向上,用以放置弹簧164一端的延伸线头1642。活动杆180与底座120组合后如图6A或图7A所示。
弹簧164具有上、下两延伸线头1641、1642,上方的延伸线头1641抵在上盖140下表面,下方的延伸线头1642置放于活动杆180的第二凹部184及其后方的底座120上的隔板125上的缺口127中。如此,弹簧164的延伸线头1642被定位于缺口127中。当活动杆180移动时,第二凹部184可随着移动而不会卡到弹簧164的延伸线头1642。弹簧164可以在上盖140的按压部144被向下压时提供向上的弹性回复力。当上盖140的按压部144没有被向下压时,弹簧164的力使上盖140的前端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维持咬合状态。按压部144受力向下时,视活动杆180的第一凹部182与凸块148的相对位置而决定上盖140的前端是否能与内底面122的前缘分离。
图4显示扣件结构100静止时呈现的咬合状态。上盖140前端的折板142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的前缘1221咬合时,折板142的外表面侧边142a大体上与叉口部126b的最前端1262对齐。此时,折板142的一弯折内表面142b与叉口部126b的U形内缘形成一限位空间110,其可用以前后钳制一扣合对象物。换言之,该扣合对象物相对于扣件结构100可以横向地移动,但不能纵向地或上下地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扣件结构100基于其限位空间110的设计,适合与绳状、杆状、环状等扣合对象物相扣合;并且基于其上盖140与底座120之间可选择性咬合或打开的设计,使其容易与扣合对象物扣合或拆分,并且同时具有弹力夹具的功能。附带一提的是,图4也显示底座120具有一止滑下表面129,与上盖140的按压部144上下对应。使用者可用其拇指与食指分别将按压部144与止滑下表面129压紧如图5。
图5是扣件结构100的上盖140后端的按压部144受到向下压力F时,上盖140前端的折板142向上翘起而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的前缘1221分离,此时限位空间110被打开。图4及图5也显示上盖140的按压部144的止滑上表面侧视图。
图6A及图6B显示活动杆180的第一端181受到向右推力F1而被推入挡墙124a内而第二端183向外凸出时,第一凹部182的位置恰位于凸块148的移动轨迹TL上而可容纳凸块148,因此允许上盖140的后端被下压至足以使上盖140的前端向上翘起,此时上盖140前端的折板142可选择性地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的前缘1221分离。注意到图6A是正常的组合状态,图6B的上盖140并没有与底座120结合,这是为了更清楚的显示凸块148与第一凹部18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图7A及图7B显示当活动杆180的第二端183受到向左推力F2被推入挡墙124b内而第一端181向外凸出时,第一凹部182的位置与上盖140的凸块148的移动轨迹TL将会错开,因此上盖140的后端被下压一相当短的距离即会被活动杆180的上表面185抵住而无法再继续往下,或甚至直接被活动杆180的上表面185抵住而无法被往下压,如此上盖140的前端无法向上翘起,而使上盖140前端的折板142与底座120的内底面122的前缘1221只能被固定在咬合状态。换言之,当活动杆180的第二端183被推入挡墙124b内时,活动杆180处于一安全位置,可以防止上盖140的后端被误压所导致的前端上翘,进而避免扣合对象物从限位空间110中脱落。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扣件结构100的一实施例。将扣件结构100的前端与一环形组件210相扣合。环形组件210连接一转接片220,转接片220则固定在一智能型手机400上。扣件结构100的后端连接一带体310,带体310的一端连接一挂绳320。如此,当挂绳320吊挂在使用者身上时,只要随时压下本实用新型的扣件结构100的按压部,将限位空间110打开,即可取下智能型手机400。而扣件结构100中的活动杆180只要被推移至安全位置,则可避免因扣件结构100的后端被误压而使智能型手机400掉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部分和标题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搜寻的用途,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底座,包括一渠道结构,所述渠道结构具有一内底面,所述内底面的两侧分别连接两纵向延伸的挡墙;
一上盖,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其中所述上盖的两侧包括两枢接部,其中所述两枢接部的其一延伸出一凸块;
一枢接件,横向地枢接于所述底座的两挡墙与所述上盖的所述两枢接部之间;以及
一活动杆,包括多个凹部,并且所述活动杆横向移动地贯穿所述底座的所述两挡墙而使所述多个凹部在所述两挡墙之间横向位移,其中当所述活动杆被推动至所述多个凹部的其一的位置与所述上盖的所述凸块的一移动轨迹错开时,所述上盖的前端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内底面维持咬合状态,并且,当所述活动杆被推动至所述多个凹部的其一位于所述凸块的所述移动轨迹上时,所述上盖的所述前端可选择性地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内底面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所述两挡墙分别具有两叉口部,所述两叉口部为上下分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所述前端包括一向下弯折的折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所述折板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内底面的前缘咬合时,所述折板的两侧边分别与所述两叉口部的最前端对齐。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所述折板与所述底座的所述内底面的前缘咬合时,所述折板的一弯折内表面与所述两叉口部的内缘用以前后钳制一扣合对象物。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的所述两枢接部向下凸出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的所述多个凹部包括一第一凹部,所述底座具有一横向的隔板位于所述活动杆的后方,并且所述活动杆的所述第一凹部是向所述隔板的方向凹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的所述多个凹部包括一第二凹部,其中所述第二凹部是向所述底座的所述内底面方向凹陷,并且所述底座具有一横向的隔板位于所述活动杆的后方,其中所述隔板具有一缺口对应所述第二凹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接件包括一弹簧,并且所述第二凹部供所述弹簧的一端设置于其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扣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一按压部,其具有一止滑上表面。
CN202222945713.8U 2022-09-06 2022-11-02 一种扣件结构 Active CN21833610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209692U TWM640774U (zh) 2022-09-06 2022-09-06 扣件結構
TW111209692 2022-09-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336106U true CN218336106U (zh) 2023-01-17

Family

ID=84533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5713.8U Active CN218336106U (zh) 2022-09-06 2022-11-02 一种扣件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240319U (zh)
CN (1) CN218336106U (zh)
TW (1) TWM64077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0774U (zh) 2023-05-11
JP3240319U (ja) 2022-1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7865B2 (en) Holder for cord fasteners
US6315182B1 (en) Cellular phone pouch assembly adapted to be mounted on a bar
US7219406B2 (en) Buckle with safety latch
US20060163295A1 (en) Belt clip
US7234238B2 (en) Nail clipper
US4062109A (en) Finger-toe nail clipper provided for catching and holding the clipped-off finger or toe nail portions
JPH0431685B2 (zh)
US4915215A (en) Card carrier device and attachment mechanism
CN218336106U (zh) 一种扣件结构
KR900009981Y1 (ko) 버클 조립체
JPH08173218A (ja) コードストッパー
JP2002262921A (ja) 携帯品装着用の取付装置
JPH04221502A (ja) ベルト連結用のバックル
US6393669B1 (en) Button replacement device
JP3048228B2 (ja) 携帯電話機
JP3936773B2 (ja) サスペンダー用止め具
JPH0747096Y2 (ja) 刃 物
JP3077464U (ja) 携帯電話挟持クリップ改良構造
JP3449975B2 (ja) バインダーの綴じ具
JP2000184906A (ja) 紐留め具
JP3313345B2 (ja) ランドセル蓋係止具
JP3704097B2 (ja) 係止具
JP3726157B2 (ja) 合成樹脂製クリップ
JP4311009B2 (ja) 着脱式ポケット
US20040187270A1 (en) Buckle chip with secure lo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