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58470U -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258470U
CN218258470U CN202222687086.2U CN202222687086U CN218258470U CN 218258470 U CN218258470 U CN 218258470U CN 202222687086 U CN202222687086 U CN 202222687086U CN 218258470 U CN218258470 U CN 2182584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cycle
support
frame body
frame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8708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建良
谢青萍
杨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oulijia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oulijia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oulijia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oulijian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8708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2584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2584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2584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包括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能对摩托车的前轮、后轮进行提升支撑,以实现摩托车整车的全向移动,而且支撑、移动过程中稳定可靠,安全性高。

Description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支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摩托车的支撑,一般都是采用后轮支撑。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2121263938.4,一种全向可移动摩托车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架体,所述架体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在架体开口端的端部均设置有固定套管,在固定套管内部设置有一根连接轴,在架体的U型结构内侧的连接轴端部设置有一个连接架,在连接架上间隔设置有两根托杆,所述托杆平行设置,在向上弯折部分的架体的下表面均设置有一个轮架,在轮架上设置有一个万向轮,在远离开口端的架体上设置有连接横杆,在连接横杆的下表面也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
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摩托车的后轮进行抬升支撑,所以在对摩托车移动过程中,需要根据前轮转向角度进行移动,即可以实现后轮全向移动,但无法实现摩托车的全向移动。
所以现需要一种能实现整个摩托车可以进行全向移动的支撑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不足而提供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能对摩托车的前轮和后轮全部进行全向支撑,以实现摩托车的全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包括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所述后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一架体,第一架体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大于90°,在第一架体开口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托架,所述托架用于支撑摩托车后轮两侧,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一架体上分别设置有轮架,在轮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一架体上设置有第一横杆,在第一横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前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二架体,第二架体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小于90°,在第二架体开口端的端部内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板,在第二架体中间部位设置有架板,架板中部向下内凹,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二架体上分别设置有轮架,在轮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二架体上设置有第二横杆,在第二横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架板和支撑板用于支撑摩托车前轮。
上述方案中,所述托架为板状结构,上端设置有向下的弧形内凹结构,摩托车后轮的轴架在弧形内凹结构内部。由于第一架体向上弯折角度大于90°,而且轮架、万向轮设置在弯折处,所以弯折后的托架位于第一架体两端的万向轮之间,所以摩托车的重力可以得到平稳支撑。另外,第二架体的开口端设置支撑板,以及第二架体中间部位设置架板,所以第二架体支撑摩托车前轮时,摩托车的前轮主要支撑在架板与支撑板之间,架板和支撑板对摩托车前轮的位置进行限制。
通过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分别对摩托车的后轮、前轮进行支撑,摩托车的前轮、后轮分别支撑采用三个万向轮进行支撑,从而实现摩托车的整车可以全向移动。
所述轮架的结构为:包括一根连接轴和安装板,所述连接轴固定在第一架体或第二架体上,在第一架体或第二架体外侧的连接轴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间部位固定在连接轴上,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万向轮。上述轮架的设置,能将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处的万向轮设置在第一架体、第二架体的外侧,从而增加了万向轮的支撑间隙,对摩托车支撑后,摩托车全向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高。而且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弯折处均设置有两个万向轮,并通过安装板进行连接,以保持平衡,可以进一步提升摩托车全向移动过程中摩托车的稳定性。
在第一架体开口端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内部为矩形中空结构,在固定套管内设置有截面呈矩形的安装轴,所述托架固定在安装轴上,在固定套管上设置有锁紧螺栓。固定套管的中心轴线重合,利用安装轴在固定套管内的轴向位置的调节,以调节两个托架之间的间隙,适应不同尺寸、型号的摩托车。
所述第二架体开口端的向上弯折部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用于限制第二架体的开口幅度变大。由于摩托车前轮直接作用在架板上及两侧的支撑板上,所以对支撑板具有向外推送作用力,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而第二架体的开口变大而影响摩托车在第二架体上的支撑稳定性,采用加强杆将第二架体开口处进行限制,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得到的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能对摩托车的前轮、后轮进行提升支撑,以实现摩托车整车的全向移动,而且支撑、移动过程中稳定可靠,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包括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所述后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一架体1,第一架体1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大于90°,在第一架体1开口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托架5,所述托架5用于支撑摩托车后轮两侧,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一架体1上分别设置有轮架3,在轮架3上设置有两个万向轮4,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一架体1上设置有第一横杆9,在第一横杆9上设置有一个万向轮4;所述前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二架体2,第二架体2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小于90°,在第二架体2开口端的端部内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板10,在第二架体2中间部位设置有架板11,架板11中部向下内凹,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二架体2上分别设置有轮架3,在轮架3上设置有两个万向轮4,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二架体2上设置有第二横杆12,在第二横杆12上设置有一个万向轮4;所述架板11和支撑板10用于支撑摩托车前轮。
所述轮架3的结构为:包括一根连接轴31和安装板32,所述连接轴31固定在第一架体1或第二架体2上,在第一架体1或第二架体2外侧的连接轴31上设置有安装板32,所述安装板32的中间部位固定在连接轴31上,在安装板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万向轮4。上述轮架3的设置,能将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处的万向轮4设置在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的外侧,从而增加了万向轮4的支撑间隙,对摩托车支撑后,摩托车全向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高。而且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弯折处均设置有两个万向轮4,并通过安装板32进行连接,以保持平衡,可以进一步提升摩托车全向移动过程中摩托车的稳定性。
在第一架体1开口端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套管6,所述固定套管6内部为矩形中空结构,在固定套管6内设置有截面呈矩形的安装轴7,所述托架5固定在安装轴7上,在固定套管6上设置有锁紧螺栓8。固定套管6的中心轴线重合,利用安装轴7在固定套管6内的轴向位置的调节,以调节两个托架5之间的间隙,适应不同尺寸、型号的摩托车。
所述第二架体2开口端的向上弯折部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13,所述加强杆13用于限制第二架体2的开口幅度变大。由于摩托车前轮直接作用在架板11上及两侧的支撑板10上,所以对支撑板10具有向外推送作用力,为了避免长时间使用而第二架体2的开口变大而影响摩托车在第二架体2上的支撑稳定性,采用加强杆13将第二架体2开口处进行限制,进一步提升稳定性和使用性能。
具体地,所述托架5为板状结构,上端设置有向下的弧形内凹结构,摩托车后轮的轴架在弧形内凹结构内部。由于第一架体1向上弯折角度大于90°,而且轮架3、万向轮4设置在弯折处,所以弯折后的托架5位于第一架体1两端的万向轮4之间,所以摩托车的重力可以得到平稳支撑。另外,第二架体2的开口端设置支撑板10,以及第二架体2中间部位设置架板11,所以第二架体2支撑摩托车前轮时,摩托车的前轮主要支撑在架板11与支撑板10之间,架板11和支撑板10对摩托车前轮的位置进行限制。
通过第一架体1、第二架体2分别对摩托车的后轮、前轮进行支撑,摩托车的前轮、后轮分别支撑采用五个万向轮4进行支撑,从而实现摩托车的整车可以全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化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所述后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一架体,第一架体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大于90°,在第一架体开口端的端部分别设置有一个托架,所述托架用于支撑摩托车后轮两侧,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一架体上分别设置有轮架,在轮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一架体上设置有第一横杆,在第一横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前支撑架包括U型结构的第二架体,第二架体的开口端向上弯折,弯折角度小于90°,在第二架体开口端的端部内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板,在第二架体中间部位设置有架板,架板中部向下内凹,在向上弯折处的第二架体上分别设置有轮架,在轮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在远离开口端的第二架体上设置有第二横杆,在第二横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万向轮;所述架板和支撑板用于支撑摩托车前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轮架的结构为:包括一根连接轴和安装板,所述连接轴固定在第一架体或第二架体上,在第一架体或第二架体外侧的连接轴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中间部位固定在连接轴上,在安装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万向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其特征是:在第一架体开口端的端部设置有固定套管,所述固定套管内部为矩形中空结构,在固定套管内设置有截面呈矩形的安装轴,所述托架固定在安装轴上,在固定套管上设置有锁紧螺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架体开口端的向上弯折部分之间设置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用于限制第二架体的开口幅度变大。
CN202222687086.2U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Active CN2182584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7086.2U CN21825847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87086.2U CN21825847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258470U true CN218258470U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50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87086.2U Active CN218258470U (zh) 2022-10-12 2022-10-12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2584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258470U (zh) 一种摩托车全向支撑装置
CN210027391U (zh) 一种优化的商用车储气筒和干燥器集成框架
CN217934093U (zh) 一种重型车电池支撑装置
CN213502771U (zh) 一种摩托车边斗安装装置
CN209208618U (zh) 一种卡车独立式蹬车踏步装置
CN204775714U (zh) 电动平衡车
CN110077514A (zh) 一种四轮电动车减震结构
WO2021242564A1 (en) Bicycle suspension
CN202911758U (zh) 可用于阶梯式电梯的手推车
CN214825336U (zh) 一种护板转运定位装置
CN216497343U (zh) 一种军用防护型抗眩晕滚轮
CN217435894U (zh) 一种摩托车支撑架
CN220315010U (zh) 一种电缆保护用挂线车
CN212313684U (zh) 一种电动赛车车架
CN218640994U (zh) 一种可拆卸车用置物架
CN213912344U (zh) 一种提升式飞行影院
CN215513354U (zh) 一种易于安装的汽车座椅支撑用异形弹簧
CN213199959U (zh) 电动滑板车的后篮支架结构
JP3664424B2 (ja) 低床式バス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JP3859147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215026064U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新型薄膜蒸发器
CN210952894U (zh) 一种用于汽车验证模型的主骨架支撑装置
CN215851402U (zh) 一种连接盘存放小车
CN210681009U (zh) 一种三轮车用双龙骨车架
CN220332848U (zh) 适用于卡丁车脱困的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