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200834U -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200834U CN218200834U CN202222248089.6U CN202222248089U CN218200834U CN 218200834 U CN218200834 U CN 218200834U CN 202222248089 U CN202222248089 U CN 202222248089U CN 218200834 U CN218200834 U CN 2182008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positioning
- guide
- bearing
- push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组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向装置,通过在机座上设置推动组件,推动组件滑动设置于机座上,推动组件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在机座上沿第一轨迹移动设置有第一导向组件,第一导向组件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的远离推动组件的一侧。在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物体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相对于推动组件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与第一物体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对移动中的第一物体进行导向,避免第一物体发生位置偏移,保证第一物体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第一物体的位置准确性。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入壳机,包括上述的导向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组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背景技术
在现有生产中,往往需要通过推动设备推动物体移动来完成各种加工任务,然而在推动设备推动物体的一端进行移动的过程中,物体另一端容易存在偏移的情况,导致物体的移动路径发生偏移、物体的位置不准确等问题,从而后续的生产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在物体组装过程中,如电池装入壳体内,在推动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组装配合的时候,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偏移会导致两者发生摩擦,从而造成两个物体损坏,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向装置,包括机座、以及推动组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机座上,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第一导向组件,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第一物体远离所述推动组件的一侧,并沿所述第一轨迹移动设置在所述机座上。在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物体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相对于推动组件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与第一物体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对移动中的第一物体进行导向,避免第一物体发生位置偏移,保证第一物体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第一物体的位置准确性,保证后续高质量的生产。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机座上的定位板、以及驱动所述定位板沿所述第一轨迹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定位板朝向所述第一物体的端面设置有定位组件。通过第一导向组件的定位组件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从而使得定位组件与第一物体定位配合,确保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与第一物体相对固定,从而确保第一物体沿特定轨迹移动。
优选的,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端面的定位柱和/或定位孔。进而定位板端面的定位柱与第一物体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实现定位板与第一物体端面相对定位。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和/或定位孔的圆周面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为了提高定位效果,定位板的定位柱和电芯端面的定位孔的圆周面均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从而实现在定位板朝向第一物体端面移动时,定位板的定位柱能够准确地与第一物体端面的定位孔进行定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定位板朝向所述推动组件的端面形成有避空槽。通过避空槽实现避空第一物体如电芯端面的极柱,从而确保定位板的定位柱能够与电芯端面的定位孔进行定位配合。
优选的,一种入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导向装置、以及用于承载第二物体的承载组件,所述推动组件和第一导向组件相对分布于所述承载组件的两侧,所述推动组件适于推动第一物体移动至所述承载组件,以使所述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定位配合。通过承载组件承载和固定第二物体,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物体移动至所述承载组件,使得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组装配合,通过第一导向组件的导向作用实现避免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减少组装过程中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发生摩擦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用于放置壳体的承载台、设置于所述承载台上且位于所述壳体两侧的第一定位件和第二定位件、以及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朝向所述第二定位件移动的第二驱动件。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定位件推动第二物体,进而第一定位件配合第二定位件将第二物体定位固定,提高第二物体位置准确性。
优选的,所述承载台上设置有用于吸附壳体的吸附件。吸附件可以是吸盘,吸盘吸附于第二物体的底部,进一步将第二物体固定在承载台上,防止后续第二物体在组装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移。
优选的,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座上的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二导向组件位于所述承载组件和推动组件之间,所述第二导向组件上形成有供第一物体穿过的导向窗。推动组件分段式地将第一物体逐渐推入导向窗,通过导向窗和定位组件的双重导向作用,实现完成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的定位配合,从而实现提高产品的组装质量。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安装架体、以及可相向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体的上导向板和下导向板,所述上导向板和下导向板相对的端面分别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构成所述导向窗。上导向板和下导向板相对的端面分别形成有开口,进而通过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驱动上导向板和下导向板相对的端面合并时,使得上导向板和下导向板的开口合并,进而构成可供电芯穿过的导向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在机座上设置推动组件,推动组件滑动设置于机座上,推动组件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在机座上沿第一轨迹移动设置有第一导向组件,第一导向组件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的远离推动组件的一侧。在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物体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相对于推动组件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与第一物体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对移动中的第一物体进行导向,避免第一物体发生位置偏移,保证第一物体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第一物体的位置准确性。另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入壳机,包括上述的导向装置,避免物体之间偏移导致摩擦损坏,提高产品的组装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装置及入壳机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装置及入壳机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向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导向组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导向组件另一方向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芯传送组件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推动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机座;20、第二导向组件;21、导向窗;22、安装架体;23、上导向板;231、第三驱动件;24、下导向板;241、第四驱动件;25、托板;26、上吸口件;27、下吸口件;30、承载组件;31、承载台;32、第一定位件;33、第二定位件;34、第二驱动件;35、吸附件;40、第一导向组件;41、定位组件;42、定位板;43、第一驱动件;44、避空槽;50、推动组件;51、安装架;52、上夹板;53、承托板;54、槽口;55、安装板;60、电芯传送组件;61、安装平台;62、夹持组件;621、夹板;622、第五驱动件;63、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申请。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向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机座10、以及推动组件50,推动组件50滑动设置于机座10上,推动组件50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在机座10上沿所述第一轨迹移动设置有第一导向组件40,第一导向组件40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的远离推动组件50的一侧。在推动组件50推动第一物体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40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第一物体相对于推动组件50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40与第一物体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40对移动中的第一物体进行导向,避免第一物体发生位置偏移,保证第一物体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第一物体的位置准确性,保证后续高质量的生产。
本实施例中第一物体以电芯为例,第二物体以壳体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物体和第二物体不仅限于电芯和壳体,还可以是其他的需要组装配合的产品或零部件。推动组件50在推动电芯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40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电芯相对于推动组件50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40与电芯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40对移动中的电芯进行导向,保证电芯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电芯的位置准确性。
具体的,第一导向组件40包括滑动设置于机座10上的定位板42、以及驱动定位板42在机座10上移动的第一驱动件43,在机座10设置有滑轨,定位板42通过滑座滑动设置在滑轨上,滑轨的轨迹即为上述的第一轨迹。示例性的,第一驱动件43可以驱动电机或气缸等驱动器,通过第一驱动件43驱动定位板42朝向电池移动,定位板42的朝向电池的端面设置有定位组件41,定位组件41与电池的端部进行定位配合,从而确保在移动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与电池相对固定,确保电池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使得电池能够沿第一轨迹移动。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定位组件41与电芯定位配合,定位组件41包括设置于定位板42端面的定位柱,在电芯的端面形成有定位孔,进而在驱动定位板42朝向电芯移动时,定位板42端面的定位柱与电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实现定位板42与电芯端面相对定位。其中,为了提高定位效果,定位板42的定位柱和电芯端面的定位孔的圆周面均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从而实现在定位板42朝向电芯端面移动时,定位板42的定位柱能够准确地与电芯端面的定位孔进行定位配合。进一步的,在定位板42朝向推动组件50的端面形成有避空槽44,通过避空槽实现避空电芯端面的极柱,从而确保定位板42的定位柱能够与电芯端面的定位孔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时方式中,还可以在定位板42的端面形成定位孔,在电芯的端面形成定位柱,通过定位板42的定位孔和电芯的定位柱来达到定位配合的效果。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驱动电芯与壳体完成入壳动作,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入壳机,如图1所示,包括上述的导向装置、用于承载第二物体的承载组件30、以及固定设置于机座10上的第二导向组件20,第二导向组件20位于承载组件30和推动组件50之间,推动组件50和第一导向组件40相对分布于承载组件30的两侧,推动组件50适于推动第一物体移动至承载组件30,以使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定位配合。其中壳体相对的两侧贯穿形成有容纳电芯的槽体,通过承载组件30承载和固定第二物体,推动组件50将第一物体推动至所述承载组件,使得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组装配合,通过第一导向组件的导向作用实现避免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偏移,减少组装过程中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发生摩擦的情况。
在上述方案中为了实现固定壳体,如图3所示,承载组件30包括用于放置壳体的承载台31、设置于承载台31上且位于所述壳体两侧的第一定位件32和第二定位件33、以及驱动第一定位件32朝向第二定位件33移动的第二驱动件34。示例性的,第二驱动件34为设置在承载台31上的气缸,壳体放置在承载台31上后,通过第二定位件33作为基准进行定位,第二驱动件34驱动第一定位件32推动壳体,进而第一定位件32配合第二定位件33将壳体定位固定。另一方面,在承载台31上设置有用于吸附壳体的吸附件35,吸附件35可以是吸盘,吸盘吸附于壳体的底部,进一步将壳体固定在承载台31上,防止后续电芯在入壳过程中壳体发生偏移。
进一步的,入壳机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机座10上的第二导向组件20,第二导向组件20位于承载组件30和推动组件50之间,推动组件50推动第一物体穿过第二导向组件20并移动至承载组件,使得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组装配合,通过第二导向组件20和第一导向组件40实现对电芯双重导向,提高电芯入壳的稳定性,避免电芯偏移导致电芯与壳体发生摩擦,提高电芯组装质量。
具体的,如图4-5所示,第二导向组件20包括安装架体22、以及可相向滑动设置于安装架体22的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安装架体22固定安装在机座10上,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设置在安装架体22朝向电芯的一侧,安装架体22上设置有滑轨,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与滑轨滑动配合,在安装架体22上安装有第三驱动件231和第四驱动件241,第三驱动件231的驱动端连接于上导向板23,第四驱动件241的驱动端连接于下导向板24,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相对的端面分别形成有开口,进而通过第三驱动件231和第四驱动件241驱动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相对的端面合并时,使得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的开口合并,进而构成可供电芯穿过的导向窗21。
进一步的,当电芯穿过导向窗21进入壳体时,随着电芯入壳的长度越来越长,电芯入壳后的端部由于缺少支撑,在重力作用下会存在向下偏移的情况,从而导致电芯入壳后的端部与壳体侧壁发生摩擦,为此,位于承载组件30相对于第二导向组件20的另一侧设置第一导向组件40,承载组件30可朝向第二导向组件20移动,并将壳体移动至导向窗21的电芯出口处,第一导向组件40朝向承载组件30移动,并且使得定位组件41贯穿于壳体并伸入导向窗21,进而使得定位组件41与电芯定位配合,电芯在推动组件50的驱动下穿过导向窗21并进入壳体内,通过导向窗21对电芯起到导向的作用,与此同时定位组件41与电芯的端部定位配合,并且在电芯入壳的过程中定位组件41与电芯同步移动,进而定位组件41对电芯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确保在入壳过程中电芯不会发生偏移,通过第二导向组件20和第一导向组件40实现对电芯双重导向,提高电芯入壳的稳定性,避免电芯偏移导致电芯与壳体发生摩擦,提高电芯组装质量。
其中,定位板42的尺寸小于壳体槽体的尺寸,定位组件41设置于定位板42朝向导向窗21的端面,进而第一驱动件43驱动定位板42朝向承载组件30移动时,可以使得定位板42穿过壳体的槽体,同时使得定位板42穿过壳体并且伸入导向窗21,在电芯穿过导向窗21之前,定位板42端面的定位组件41与电芯的端部定位配合,进而在驱动电芯穿过导向窗21的入壳过程中,定位板42与电芯定位配合后与电芯同步移动,进而电芯在入壳过程中通过定位板42对电芯起到定位导向的作用,确保在入壳过程中电芯的端部不会发生偏移,通过第一导向组件和第二导向组件实现对电芯双重导向,提高电芯入壳的稳定性,避免电芯和壳体发生摩擦。
进一步的,在安装架体22上朝向承载组件30的一侧设置有上吸口件26和下吸口件27,上吸口件26和下吸口件27上设置有吸盘,还设置有分别驱动上吸口件26和下吸口件27升降移动的驱动件,当壳体移动至导向窗21处,并且壳体的槽口与导向窗21平齐时,通过上吸口件26吸附壳体的顶部,下吸口件27吸附壳体槽口的底部,再通过安装架体22上驱动件分别驱动上吸口件26和下吸口件27沿相反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壳体的槽口张开,从而电芯从导向窗21出来后能够顺利的进入壳体内,进一步防止壳体与电芯发生摩擦。
在上述方案中,为了实现对电芯进行定位,入壳机还包括电芯传送组件60,如图6所示,电芯传送组件60包括可升降设置且用于承载电芯的安装平台61、以及设置于安装平台61的夹持组件62,夹持组件62包括相对设置在安装平台61上的夹板621以及第五驱动件622,电芯放置在安装平台61上后,通过第五驱动件622驱动夹板621夹持固定电芯,安装平台61上开设有避让槽63。安装平台61的底部可以设置升降组件,升降组件可以是气缸等驱动器,通过升降组件驱动安装平台61升降,使得安装平台61上电芯与导向窗21处于水平位置,升降组件滑动设置在机座10的滑轨上,进而通过驱动器实现驱动安装平台61朝向推动组件50移动。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将电芯穿过导向窗21并推入壳体内,如图7所示,推动组件50包括滑动设置在机座10上的安装架51、以及设置于安装架51上的承托板53和上夹板52,安装架51中部开设有槽口54,在安装架51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板55,安装板55滑动设置在机座10的滑轨上,进而可以通过驱动件驱动安装板55在滑轨上滑动,实现带动安装架51沿着滑轨往返移动。在安装架51上设置有分别驱动上夹板52和承托板53相向移动或远离的驱动器,示例性的驱动器可以是气缸。在安装平台61上开设有避让槽63,安装平台61移动到位时,安装架51的承托板53刚好伸入安装平台61底部,并且位于避让槽63的下方,进而通过承托板53上升实现承托板53承托于电芯传送组件60上的电芯,再通过上夹板52下压固定承托板53上的电芯,安装平台61上的夹板621松开电芯,再通过驱动件驱动安装架51朝向第二导向组件20移动,使得电芯通过槽口54穿入导向窗21,进而在导向窗21和定位组件41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壳体。在安装架体22朝向电芯的一侧还设置有托板25,通过托板25承托电芯,再通过上夹板52和承托板53松开和夹紧电芯,并且安装架51往返移动实现反复夹持和推动电芯,实现逐渐将电芯推入壳体内,最后由上夹板52的端部将电芯剩下的小部分推进壳体内,即完成电芯的整体入壳,以分段式自动完成电芯入壳,有效避免电芯损坏,且效率高。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方案通过在机座上设置推动组件,推动组件滑动设置于机座上,推动组件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在机座上沿第一轨迹移动设置有第一导向组件,第一导向组件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的远离推动组件的一侧。在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物体的一端使其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组件抵接于移动状态下的第一物体相对于推动组件的另一端,并且第一导向组件与第一物体同步移动,进而通过第一导向组件对移动中的第一物体进行导向,保证电芯能够沿特定的轨迹移动,提高电芯的位置准确性。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座(10)、以及
推动组件(50),滑动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适于沿第一轨迹移动以推动第一物体移动;
第一导向组件(40),适于抵接移动状态下第一物体远离所述推动组件(50)的一侧,并沿所述第一轨迹移动设置在所述机座(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组件(40)包括滑动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的定位板(42)、以及驱动所述定位板(42)沿所述第一轨迹移动的第一驱动件(43),所述定位板(42)朝向所述第一物体的端面设置有定位组件(4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41)包括设置于所述定位板(42)端面的定位柱和/或定位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和/或定位孔的圆周面形成有倾斜的导向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42)朝向所述推动组件(50)的端面形成有避空槽(44)。
6.一种入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导向装置、以及用于承载第二物体的承载组件(30)、所述推动组件(50)和第一导向组件(40)相对分布于所述承载组件(30)的两侧,所述推动组件(50)适于推动第一物体移动至所述承载组件(30),以使所述第一物体与第二物体定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组件(30)包括用于放置第二物体的承载台(31)、设置于所述承载台(31)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物体两侧的第一定位件(32)和第二定位件(33)、以及驱动所述第一定位件(32)朝向所述第二定位件(33)移动的第二驱动件(3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台(31)上设置有用于吸附第二物体的吸附件(35)。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入壳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机座(10)上的第二导向组件(20);所述第二导向组件(20)位于所述承载组件(30)和推动组件(50)之间,所述第二导向组件(20)上形成有供第一物体穿过的导向窗(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入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组件(20)包括安装架体(22)、以及可相向滑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体(22)的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所述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相对的端面分别形成有开口,所述上导向板(23)和下导向板(24)的开口构成所述导向窗(2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48089.6U CN218200834U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248089.6U CN218200834U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200834U true CN218200834U (zh) | 2023-01-03 |
Family
ID=84660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248089.6U Active CN218200834U (zh) | 2022-08-25 | 2022-08-25 |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200834U (zh) |
-
2022
- 2022-08-25 CN CN202222248089.6U patent/CN21820083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82245A (zh) | 用于汽车动力电池的电芯入壳装置 | |
CN115395741A (zh) | 一种转子铁芯入轴高效自动化装置 | |
CN218200834U (zh) | 一种导向装置及入壳机 | |
CN107717160A (zh) | 一种自动焊接手机喇叭的装置和方法 | |
CN219057697U (zh) | 工件缓存装置 | |
CN218874321U (zh) | 一种风扇轴承组装装置 | |
CN218200865U (zh) | 一种十字滑组及应用其的上下料夹具 | |
CN218841960U (zh) | 双平台玻璃切割机 | |
CN214978888U (zh) | 一种起重机车架夹持装置 | |
CN112938332B (zh) | 生产流水线 | |
CN212552851U (zh) | 一种用于模架快速安装定位的磁台装置 | |
CN214421761U (zh) | 一种自动上下料设备 | |
CN212629105U (zh) | 一种pcb板生产的插件插装设备 | |
CN210231999U (zh) | 汇流条焊接的塞带装置 | |
CN113104563A (zh) | 一种装载治具以及治具回流装置 | |
CN217534447U (zh) | 一种电池翻面机构 | |
CN216181013U (zh) | 一种自动对夹型切管机上料支撑机构 | |
CN213595379U (zh) | 吸盘上料机构 | |
CN217253930U (zh) | 一种叉车内门架焊接定位装置 | |
CN221021291U (zh) | 一种内衬板切割装置 | |
CN215658822U (zh) | 一种主板上料定位装配装置 | |
CN109572145A (zh) | 背光源预处理装置 | |
CN213622211U (zh) | 自动抓取机构及自动化装置 | |
CN221088192U (zh) | 复合机床下料装置 | |
CN221363553U (zh) | 上料装置及组装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