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88669U -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88669U
CN218188669U CN202222067951.3U CN202222067951U CN218188669U CN 218188669 U CN218188669 U CN 218188669U CN 202222067951 U CN202222067951 U CN 202222067951U CN 218188669 U CN218188669 U CN 218188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ash
box
box body
w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6795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高伟
李慧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Qianyingz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Qianyingz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Qianyingz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Qianyingzi Power Gener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6795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188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88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886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Particles Using Liqu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煤灰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灰库湿排系统,包括箱体、搅拌机构和给料机,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进料端设置所述给料机,所述箱体上设有出料管和返尘管,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及左侧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并且各个通孔分别密封安装第一喷嘴,在所述箱体外侧布设多个第二喷嘴,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喷嘴对应所述出料管位置布设。通过在箱体内部的上端和左侧布设多个第一喷嘴,以增加在箱体内部水与灰尘的接触面积,以有效避免扬尘,并在箱体外侧设置第二喷嘴,灰流在重力作用下高速下落,此时通过第二喷嘴喷射浓密水雾,水雾在差压作用下与灰流混合,对灰流再次加湿,减少扬尘。

Description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煤灰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背景技术
AQ4202-2008《作业场所空气呼吸性煤尘接触浓度管理标准》中规定, 作业场所空气呼吸性粉尘浓度不得高于5mg/m³。由于粉煤灰需求问题,近年来受销售市场影响需大量对粉煤灰湿排贮存,粉煤灰的湿排扬尘对周边设备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并极大地影响了环境。 同时, 扬尘问题的产生恶化了运行人员的操作环境, 增大了运行人员的保洁工作量及成本并严重危害到运行人员的身体健康,因此急需对传统湿排系统进行更新改造。
现有的双轴搅拌机,以型号SZJ-250为例,根据现场测试:车辆车厢尺寸为8.5*2.5*1.5米,有效容积为31.88m3,测试两辆车装车时间均为4分钟,按照此速率推算湿排灰流量为478m3/h。若按照0.8t/m³的堆积密度,设备超出力1.5倍以上。
如图1所示,是型号SZJ-250的双轴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处理干灰量在250t/h左右,其实现灰尘抑制的具体结构是通过在搅拌箱体100内设置喷水管架200,并通过喷水管架200安装喷头300。上述结构在灰尘抑制的效果并不好,主要存在的缺陷在于:
1)现有调湿水喷嘴出水为柱状,灰水接触面较小,灰水掺配不匀,基本上是灰包水形态,这是产生扬尘的最主要原因。
2)锁气器下料处未布置喷嘴,导致首先进入搅拌机的干灰被叶片卷扬在箱内形成大量扬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灰库湿排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灰尘抑制效果有待提升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灰库湿排系统,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包括箱体、搅拌机构和给料机,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进料端设置所述给料机,所述箱体上设有出料管和返尘管,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及左侧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并且各个通孔分别密封安装第一喷嘴,在所述箱体外侧布设多个第二喷嘴,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喷嘴对应所述出料管位置布设。
进一步地,所述给料机的从动链轮的齿数设为20-25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嘴连接给水管,所述给水管上设置过滤器和增压泵。
进一步地,所述给水管上还设置有阀门和流量计。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嘴配合密封圈与所述通孔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喷嘴连接喷嘴压爪的一端,所述喷嘴压爪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压爪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为硅胶通孔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喷嘴均匀地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及左侧。
进一步地,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上端的第一喷嘴为60°锥形喷嘴。
进一步地,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左侧的第一喷嘴为15°射吸喷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灰库湿排系统,通过在箱体内部的上端和左侧布设多个第一喷嘴,以增加在箱体内部水与灰尘的接触面积,以有效避免扬尘,并在箱体外侧设置第二喷嘴,灰流在重力作用下高速下落,此时通过第二喷嘴喷射浓密水雾,水雾在差压作用下与灰流混合,对灰流再次加湿,减少扬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型号SZJ-250的双轴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灰库湿排系统的喷嘴布设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灰库湿排系统的第一喷嘴安装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灰库湿排系统的箱体内抑灰原理图。
图中,1为箱体,2为搅拌机构,201为搅拌叶片,202为搅拌电机,203为搅拌轴,204为搅拌轴承座,3为给料机,4为出料管,5为返尘管,6为通孔,7为第一喷嘴,8为第二喷嘴,9为给水管,10为过滤器,11为增压泵,12为阀门,13为流量计,14为密封圈,15为喷嘴压爪,16为螺栓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灰库湿排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该灰库湿排系统包括箱体1、搅拌机构2和给料机3,所述搅拌机构2的搅拌叶201设置在所述箱体1内,所述箱体1的进料端设置所述给料机3,所述箱体1上设有出料管4和返尘管5,所述箱体1内部的上端及左侧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6,并且各个通孔6分别密封安装第一喷嘴7,在所述箱体1外侧布设多个第二喷嘴8,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喷嘴8对应所述出料管4位置布设。
需要注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拌机构2和给料机3为现有的器件。仅作为示例,给料机3可以选择锁气式给料机。搅拌结构2包括搅拌电机202、搅拌轴203、搅拌叶片201以及搅拌轴承座204,其中搅拌叶片201与所述搅拌轴203同轴连接,所述搅拌电机202的输出端连接搅拌轴203的一端,搅拌轴203的另一端连接搅拌轴承座204;搅拌叶片201设置在箱体1内在搅拌电机202的驱动下起到搅拌作用。
结合图1,本实施例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对喷嘴的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以降低扬尘,提升灰尘的抑制效果。具体说来,在箱体1内部的上端及左侧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6,并且各个通孔6分别密封安装第一喷嘴7。这种安装方式使得第一喷嘴7安装更加稳定,不会在高水压的情况下脱落,避免与搅拌叶片201或搅拌轴203发生干涉。并且,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一喷嘴7的布局更为方便,因此本实施例可以设计出一种更为合理的第一喷嘴7的布局方式,在上端和左侧均布设,特别地,对应给料机3的下料处设置有第一喷嘴7,增加了第一喷嘴7喷出的水流在箱体内部与灰尘的接触面积,以有效避免扬尘。另一方面,本实施例增加了在箱体外侧布设的第二喷嘴8,第二喷嘴8可以采用管道支架的方式在箱体1外侧进行布设,布设方式可以参考图2所示。灰流在重力作用下高速下落的情况下,此时通过第二喷嘴8喷射浓密水雾,水雾在差压作用下与灰流混合,对灰流再次加湿,减少扬尘。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以锁气式给料机作为给料机3时,所述给料机3的从动链轮的齿数设为20-25齿,使折算给料量降至250t/h左右。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喷嘴7连接给水管9,所述给水管9上设置过滤器10和增压泵11。其中过滤器10用于过滤水中杂质,以防止第一喷嘴7堵塞。过滤器10还可以配有排污阀和差压计便于定期排污和滤袋失效判断。例如,过滤器10可以选择为150t/h多袋不锈钢过滤器。增压泵11优选为安装在过滤器10之后,用于使调湿水压始终处于0.4MPa左右,以保证调试水量和第一喷嘴7的雾化效果。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给水管9上还设置有阀门12和流量计13。通过阀门12和流量计13的设计,可以经过摸索试验出调湿灰最佳形态的最大和最小水流量,便于运行人员根据调湿水需量对阀门开度进行标定。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喷嘴7配合密封圈14与所述通孔6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喷嘴7连接喷嘴压爪15的一端,所述喷嘴压爪15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箱体1上。其中所述喷嘴压爪15固定在所述箱体1上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螺栓组件16固定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密封圈14可以选择为硅胶通孔密封圈。密封圈14可以保证第一喷嘴7与通孔6的连接气密性,而喷嘴压爪15可以抵消第一喷嘴7工作时产生的反推力,保证第一喷嘴7提供稳定的喷雾射流。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喷嘴7均匀地布设在所述箱体1内部的上端及左侧。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布设在所述箱体1内部上端的第一喷嘴7为60°锥形喷嘴。
其中的一个实施例,布设在所述箱体1内部左侧的第一喷嘴7为15°射吸喷嘴。
下面本实施例将结合基于本实用新型灰库湿排系统的调湿、降尘工艺流程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原理及其进步性。
如图4所示,基于本实用新型灰库湿排系统的调湿、降尘工艺流程包括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锁气器下落粉煤灰与水雾结合,由于水量较小,此区段处于粉煤灰基本处于灰包水形态。
第二阶段,粉煤灰在相对运动的搅拌叶片卷扬、揉搓,与顶喷雾化水结合,水雾均匀包裹灰团,此区域粉煤灰基本处于水包灰形态。
第三阶段,灰流在搅拌叶片驱动及重力作用下沿抛物线路径下落,碰撞相向落料口壁板后一部分灰团破碎,粉尘逃逸,加之部分未能充分湿化的干灰,在落料口空区形成粉尘聚集区。
由于灰流连续性,灰流将搅拌器上部空区与大气隔绝,由于灰流持续下落搅拌器上部空区压力降低形成负压区,实测该区域压力-12kpa。使用连通管将负压区与落灰管空腔区域联通,在差压作用下落灰管空腔区粉尘从连通管上部出口喷出,管口处箱体安装射流喷嘴,由于喷嘴射水流速度较高,依据文丘里效应:流体在流过截面缩小的管道(射流喷嘴)时,依据伯努利定理,该截面位置流速会升高,并在高速流动的流体附近产生低压区,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喷涌的含尘气流被射流喷嘴周边产生的负压捕获,尘水混合后被抛向搅拌区再次加湿。
第四阶段,灰流在重力作用下高速下落,依据伯努利效应: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会增加。灰流周边形成低压区,落料口处的干雾喷嘴向下喷射浓密水雾,水雾在差压作用下与灰流混合,对灰流再次加湿,减少扬尘。
第五阶段,干雾抑尘。灰流在下落过程中由于落差太大,速度快,灰块相互碰撞,以及物料与其他物件的剧烈碰撞而形成的爆破式扬尘,大量未被加湿的粉尘被抛出车厢形成扬尘。位于车辆上部的干雾喷嘴喷出浓密水雾阵,对逃逸粉尘进行压制。
常规喷淋除尘因水滴分子较大,能够捕获大颗粒粉尘,但对于细小微尘(小于20 μm),因水雾颗粒直径大于粉尘颗粒,粉尘仅随水雾颗粒周围气流而运动,水雾颗粒和粉尘颗粒接触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因空气流动,难以达到较好的抑尘效果。干雾抑尘是利用双流体干雾喷嘴产生的10 μm以下的微细水雾颗粒,在抑尘点形成浓而密的雾阵,使粉尘颗粒相互粘结、聚结增大,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因水雾颗粒与粉尘颗粒大小接近,粉尘颗粒随气流运动与水雾颗粒相互碰撞、接触而粘结一起。随着聚结的粉尘团变大加重自然沉降,从而起到抑尘效果。干雾针对10μm以下可吸入性粉尘治理效果可高达96%以上。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灰库湿排系统,包括箱体、搅拌机构和给料机,所述搅拌机构的搅拌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所述箱体的进料端设置所述给料机,所述箱体上设有出料管和返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及左侧均开设至少一个通孔,并且各个通孔分别密封安装第一喷嘴,在所述箱体外侧布设多个第二喷嘴,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喷嘴对应所述出料管位置布设。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机的从动链轮的齿数设为20-25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连接给水管,所述给水管上设置过滤器和增压泵。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上还设置有阀门和流量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配合密封圈与所述通孔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喷嘴连接喷嘴压爪的一端,所述喷嘴压爪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压爪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所述箱体上。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为硅胶通孔密封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嘴均匀地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的上端及左侧。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上端的第一喷嘴为60°锥形喷嘴。
10.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灰库湿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布设在所述箱体内部左侧的第一喷嘴为15°射吸喷嘴。
CN202222067951.3U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Active CN218188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7951.3U CN218188669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67951.3U CN218188669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88669U true CN218188669U (zh) 2023-01-03

Family

ID=84654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67951.3U Active CN218188669U (zh) 2022-08-08 2022-08-08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1886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239590Y (zh) 湿式引风除尘器
CN107362741A (zh) 一种单轴粉尘加湿搅拌机
CN218188669U (zh) 一种灰库湿排系统
CN2883276Y (zh) 储料仓给料器卸料用扬尘捕集装置
CN202866864U (zh) 喷浆机除尘系统
CN206701020U (zh) 一种矿石破碎机除尘装置
CN205007847U (zh) 一种适用于烟气和粉料混合反应的装置系统
CN213433551U (zh) 粉体过滤器和具有其的搅拌机
CN101323960B (zh) 一种铝电解烟气的净化加料方法及净化加料装置
CN201053037Y (zh) 一种铝电解烟气的净化加料装置
CN111957133A (zh) 铣刨机除尘装置和铣刨机
CN207980853U (zh) 一种烟气脱硫脱硝设备
CN218530695U (zh) 一种气流混合机
CN108619794B (zh) 除尘器及除尘设备
CN208482198U (zh) 除尘器及除尘设备
CN207169311U (zh) 一种灰库粉尘污染治理微雾抑尘系统
CN218664402U (zh) 一种安全环保型的灰渣卸料装置
CN212440528U (zh) 铣刨机除尘装置和铣刨机
CN220703375U (zh) 一种负压式喷淋的除尘装置
CN220532131U (zh) 一种防尘型排料口
CN211754052U (zh) 一种带有除尘结构的搅拌机
CN111036111A (zh) 一种带有除尘结构的搅拌机
CN213232604U (zh) 一种二路配棉器加湿结构
CN215462980U (zh) 一种环氧树脂生产用除尘装置
CN217909830U (zh) 一种车载粉末药剂溶解混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