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141908U -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141908U
CN218141908U CN202190000317.9U CN202190000317U CN218141908U CN 218141908 U CN218141908 U CN 218141908U CN 202190000317 U CN202190000317 U CN 202190000317U CN 218141908 U CN218141908 U CN 2181419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ddle
width direction
type vehicle
wind
rid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900003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谷翼
高室真人
五十岚则昭
下川浩治
鬼头玄一
佐藤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1419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1419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30Means for ventilation within devices provided on the cycle, e.g. ventilation means in a battery contain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具备:仪表遮光板(30),其从上方覆盖仪表(20),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面(32);风挡(40),其配置在仪表遮光板(30)的上方,与弯曲面(32)对置而与弯曲面(32)之间形成导风路(50);以及至少一个凹部(35),其在导风路(50)中形成于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3月26日向日本提出了申请的特愿2020-055520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有在跨骑型车辆的前部配置有风挡的结构。在这种车辆中,在行驶时在风挡后方的空间产生负压而作用于乘员的背压(从后方朝向前方的压力)增大,存在乘员的舒适性恶化的情况。因此,已知有向风挡后方的空间导入行驶风来抑制负压的产生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无盖车辆的防风装置,其在安装于车身前部的整流罩设置防风风挡,在整流罩的下部开设导风口,且与导风口及防风风挡后表面对置而设有导风板。
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防风装置中,在比导风口靠上方位置的导风板的前表面设置从前表面突出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阻止壁。由此,因车辆的行驶而与导风口碰撞的雨滴被气流按压而沿着导风板的前表面上升,但当到达阻止壁时,被沿着该阻止壁的下方排出,防止从导风板向上放出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已知有通过在向风挡后方的空间导入风的导风路中设置凸部,由此能够控制气流而降低风噪声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公平5-4702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的概要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导风板在与风挡后表面对置的位置具备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面的情况下,若在弯曲面形成凸部,则成为车身向侧倾方向倾斜时的阻力,存在转弯性能下降的情况。因此,在车辆前部具备风挡的跨骑型车辆中,存在抑制转弯性能的下降且同时抑制风噪声的产生这样的课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在车辆前部具备风挡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抑制转弯性能的下降且同时抑制风噪声的产生的防风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具备:仪表遮光板(30),其从上方覆盖仪表(20),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面(32);风挡(40),其配置在所述仪表遮光板(30)的上方,与所述弯曲面(32)对置而与所述弯曲面(32)之间形成导风路(50);以及至少一个凹部(35),其在所述导风路(50)中形成于所述仪表遮光板(30)的所述弯曲面(32)。
根据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通过导风路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向凹部流入,从而在凹部的下游侧产生紊流。由此,不用在仪表遮光板的弯曲面设置凸部,就能够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导入紊流。因此,能够抑制凸部的空气阻力引起的车辆的转弯性能的下降,且同时减弱从导风路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导入了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凹部(35)具备多个凹部(35)。
根据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与在仪表遮光板的弯曲面形成有单一的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可靠地导入紊流。因此,能够减弱从导风路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导入了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凹部(35)具备隔着车辆的车宽中心(C)而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方凹部(35S)。
根据第三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由于一对侧方凹部相互分离,因此与一对凹部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凹部引起的紊流在车宽方向的更宽的范围内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导入,并且在导风路中能够使行驶风顺畅地通过。因此,能够减弱从导风路向风挡的后方的空间导入了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凹部(35) 位于比所述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根据第四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能够使向导风路导入而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沿着凹部通过。由此,能够使凹部的下游侧可靠地产生紊流。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凹部(35) 具备具有底部(38)的凹部(35),所述底部(38)相对于开口缘而位于最深的位置,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前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 (D1)比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后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 (D2)大。
根据第五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能够成为容易使行驶风向凹部流入且容易对流入到凹部的行驶风赋予紊乱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凹部的下游侧可靠地产生紊流。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上述第一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至少一个凹部(35) 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
根据第六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流入到凹部的行驶风成为纵向涡流,因此能够与风挡上的风(横向涡流)相交而使横向涡流减少。因此,能够减少风噪声。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上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在车辆前部具备风挡的跨骑型车辆中,能够抑制转弯性能的下降且同时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的IV-IV线处的仪表遮光板的截面的主视图。
图5是图2的V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即,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而且,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II-II 线处的剖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跨骑型车辆。在机动二轮车1的车辆前部设有将车架的前端部的头管(未图示) 覆盖的前车身罩10、在前车身罩10的上方且车把3的前方配置的仪表20、从前上方覆盖仪表20的仪表遮光板30、以及在仪表遮光板30的上方配置的风挡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车身罩10、仪表遮光板30及风挡40 相对于车辆的车宽中心C左右对称地形成。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示出取下了风挡40的状态。
如图2及图3所示,仪表遮光板30在仪表遮光板30的前端部30a处与前车身罩10的前部的上端10a重叠,并且比仪表20向后上方伸出。在仪表遮光板30的上表面31设有弯曲面32。弯曲面32形成为向上方突出的凸曲面状,且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延伸(一并参照图4)。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弯曲面32自身向上方突出,但是在弯曲面32上未形成凸部。弯曲面32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上,随着从前端部(后述的前缘32a)朝向后端部而向上方延伸。
如图3所示,弯曲面32的外缘具备在从上方观察下朝向相对于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前方倾斜的方向的前缘32a。前缘32a以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曲线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面32的前缘32a位于比仪表遮光板30的上表面31整体的外缘靠内侧的位置。
在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形成有未贯通仪表遮光板30的多个凹部35。多个凹部35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多个凹部35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于上下方向的相同的位置(参照图1)。多个凹部35具备:相对于车宽中心C而在车宽方向上对称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方凹部35S;以及配置在车宽中心C上的中央凹部35C。各凹部35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弯曲面32中的与后缘相比更靠近前缘32a的位置。各凹部35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形成于弯曲面32中的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相比更靠近前缘32a的位置。
凹部35以前后方向的尺寸比车宽方向的尺寸大的方式形成。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其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具体而言,凹部35的开口缘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缘36和从后缘36的两端部向前方延伸而相互连接的一对侧缘37。
图4是表示图2的IV-IV线处的仪表遮光板的截面的主视图。图5是图2 的V部的放大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凹部35具备相对于开口缘而位于最深的位置的底部38。凹部35由将后缘36与底部38连接的后表面35a从后方划分,并由将各侧缘37 与底部38连接的一对侧面35b从车宽方向的外侧划分。后表面35a形成为以后缘36为一条边并以底部38为后缘36的相对顶点的三角形形状。侧面35b形成为以侧缘37为一条边并以底部38为侧缘37的相对顶点的三角形形状。后表面35a及侧面35b分别相对于弯曲面32以小于90°的角度倾斜连接。凹部35的从开口缘中的前端部(即一对侧缘37彼此的连接部)到底部38的距离D1比凹部 35的从开口缘中的后端部(即后缘36)到底部38的距离D2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35相互形成为同一形状。
如图1及图2所示,风挡40在机动二轮车1的前进行驶时遮挡朝向驾驶员的行驶风。风挡40通过树脂材料形成为薄板状。风挡40以与仪表遮光板30的上表面31中的至少弯曲面32的整体对置的方式配置。风挡40从与仪表遮光板 30的上表面31对置的部分比仪表遮光板30更向后上方伸出。风挡40仿形于仪表遮光板30的上表面31的形状,以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弯曲。风挡40在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上,从前下端部向后上方延伸而到达后上端部。
风挡40重叠地固定于仪表遮光板30中的弯曲面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部位。风挡40的下表面中的与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对置的部分形成为凹曲面状,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下方延伸。风挡40相对于仪表遮光板 30的上表面31中的至少弯曲面32隔开间隔地配置。在风挡40与仪表遮光板 30的弯曲面32之间形成导风路5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挡40 从与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对置的部分向前下方伸出,与前车身罩10的上部的前表面隔开间隔地对置。由此,导风路50由风挡40与前车身罩10之间的空间、以及风挡40与仪表遮光板30之间的空间形成。
在风挡40的前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前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1。突出部41的下端缘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外侧而向后上方延伸。突出部41的下端缘形成为,在两端部与前车身罩10接触或接近,并且在除了两端部之外的中间部整体上相对于前车身罩10隔开间隔。风挡的突出部41在突出部41的下端缘与前车身罩10之间形成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 51在主视观察下随着从车宽中心C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而向上方延伸。导风路 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在车宽方向上比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形成得小。多个凹部35位于比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向导风路50取入行驶风。取入到导风路50 的行驶风沿着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通过导风路50,并从导风路50的下游侧的开口流出。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路50的下游侧的开口形成在仪表遮光板30 的弯曲面32的后缘与风挡40之间,面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由此,通过了导风路50的行驶风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防风结构具备在导风路50中形成于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的凹部35。根据该结构,通过导风路50 的行驶风的一部分向凹部35流入,从而在凹部35的下游侧产生紊流。由此,不用在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设置凸部,就能够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紊流。因此,能够抑制凸部的空气阻力引起的车辆的转弯性能的下降,且同时减弱从导风路50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在弯曲面32形成有多个凹部35。由此,与在弯曲面形成有单一的凹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可靠地导入紊流。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凹部35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互不相同的位置。因此,与全部的凹部仅配置于车宽方向的一个部位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凹部35引起的紊流在车宽方向的更大的范围内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因此,能够减弱从导风路50向风挡 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了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凹部35具备隔着车宽中心C而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方凹部35S。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侧方凹部35S相互分离,因此与一对凹部沿前后方向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凹部35引起的紊流在车宽方向的更宽的范围内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并且在导风路50中能够使行驶风顺畅地通过。因此,能够减弱从导风路50向风挡40的后方的空间导入了的行驶风的流动的指向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风噪声的产生。
凹部35位于比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向导风路50导入而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沿着凹部35通过。由此,能够使凹部35的下游侧可靠地产生紊流。
凹部35具备相对于开口缘位于最深的位置的底部38。凹部35的从开口缘中的前端部到底部38的距离D1比凹部35的从开口缘中的后端部到底部38的距离D2大。根据该结构,能够成为容易使行驶风向凹部35流入且容易对流入到凹部35的行驶风赋予紊乱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凹部35的下游侧可靠地产生紊流。
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由此,流入到凹部35的行驶风成为纵向涡流,因此能够与风挡40上的风(横向涡流) 相交而使横向涡流减少。因此,能够减少风噪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参照附图而说明了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变形例。例如,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而且能够适用于机动三轮车、或者货车、ATV(All Terrain Vehicle) 等机动四轮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弯曲面32形成有多个凹部35,但是凹部也可以仅形成一个。另外,多个凹部35的配置没有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下方向上中央凹部可以配置在与侧方凹部不同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偶数个凹部相对于车宽中心在车宽方向上对称配置。而且,凹部的形状也可以适当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形成在风挡40与前车身罩10之间,但是导风路的上游侧的开口也可以形成在风挡与仪表遮光板的上表面之间。另外,导风路的上游侧的开口还可以作为贯穿孔而形成于风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仪表遮光板30的弯曲面32未形成凸部,但只要至少在弯曲面32中的与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在车宽方向上重叠的部分未形成凸部即可。但是,更优选在导风路50中的行驶风的通过范围内在弯曲面32未形成凸部。
此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
符号说明:
1 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
20 仪表
30 仪表遮光板
32 弯曲面
35 凹部
35S 侧方凹部
38 底部
40 风挡
50 导风路
51 开口
C 车宽中心
D1、D2 距离。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具备:
仪表遮光板(30),其从上方覆盖仪表(20),且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弯曲面(32);
风挡(40),其配置在所述仪表遮光板(30)的上方,与所述弯曲面(32)对置而与所述弯曲面(32)之间形成导风路(50);以及
多个凹部(35),它们在所述导风路(50)中形成于所述仪表遮光板(30)的所述弯曲面(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具备隔着车辆的车宽中心(C)而在车宽方向的两侧配置的左右一对的侧方凹部(35S)。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位于比所述导风路(50)的上游侧的开口(51)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靠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具备具有底部(38)的凹部(35),所述底部(38)相对于开口缘而位于最深的位置,
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前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D1)比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后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D2)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具备具有底部(38)的凹部(35),所述底部(38)相对于开口缘而位于最深的位置,
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前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D1)比所述凹部(35)的从所述开口缘中的后端部到所述底部(38)的距离(D2) 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凹部(35)的开口缘随着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在车宽方向上扩宽间隔。
CN202190000317.9U 2020-03-26 2021-02-02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Active CN21814190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5520 2020-03-26
JP2020055520 2020-03-26
PCT/JP2021/003750 WO2021192626A1 (ja) 2020-03-26 2021-02-02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141908U true CN218141908U (zh) 2022-12-27

Family

ID=77891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90000317.9U Active CN218141908U (zh) 2020-03-26 2021-02-02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66235B2 (zh)
CN (1) CN218141908U (zh)
BR (1) BR112022014825A2 (zh)
WO (1) WO202119262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55882B2 (ja) * 2006-09-26 2012-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テナ取付構造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2014028588A (ja) * 2012-07-31 2014-02-13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6277526B2 (ja) * 2015-03-30 2018-02-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走行風取り入れ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92626A1 (ja) 2021-09-30
JP7366235B2 (ja) 2023-10-20
JPWO2021192626A1 (zh) 2021-09-30
BR112022014825A2 (pt) 202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6091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整流構造
US9120521B2 (en) Front cowl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455073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EP2712794B1 (en) Front cowl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5686106B2 (ja) 車両の車体下部構造
EP2511162B1 (en) Aerodynamic vehicle rear side body structure
EP2436583A1 (en) Fairing structure for str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4139028A (ja) 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を備えた車両
EP2889209A1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218141908U (zh)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EP3636525B1 (en) Saddled vehicle
JP5020653B2 (ja) 風防装置
JP4321063B2 (ja) リヤフェンダパネル
JP7449740B2 (ja) 空力特性を改善する車両
CN218258516U (zh) 跨骑型车辆的防风结构
US20130075184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17065427A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EP3763604B1 (en) Structure for lower part of body of vehicle
JP2014151750A (ja) フロントピラーの空気騒音低減構造
CN215475512U (zh) 跨骑型车辆
JP2024080025A (ja) 車両
JP3210360U (ja) リアスポイラ
JP2008087544A (ja) 空気抵抗低減装置
JP2014028542A (ja) 鞍乗型車両
JP6634254B2 (ja) 車両の風切音低減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